標籤:

菩薩戒本經講記1

菩薩戒本經講記時間: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一日(農曆十月九日 星期五)主講:說戒和尚上妙下境長老地點:台中霧峰萬佛寺五觀堂整理書記:釋大光 釋堅律 釋常雋  我們中國佛教,也就是說漢人的佛教,關於受戒的事情向來的習慣,受完了比丘戒之後就受菩薩戒。但是在印度佛教里,受完比丘之後受菩薩戒是不確定的,就是他學習大乘佛教教法,發了菩提心,他才受菩薩戒。但在我們中國佛教就連續受了菩薩戒,大概是因為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  受菩薩戒這件事,在菩薩戒的羯磨上看,對菩薩的開遮持犯是要學習一段時期,完全明了了,然後做羯磨受菩薩戒,菩薩戒在大乘佛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國受完比丘戒就接著受菩薩戒,這也表示我們中國人的善根非常深厚,但是在菩薩戒里,漢人佛教有梵網經菩薩戒、瑜伽師地論戒品的菩薩戒。但是我們漢人佛教傳統的習慣是梵網經菩薩戒,秉受瑜伽菩薩戒的人不是很多。這次萬佛寺傳戒選擇了瑜伽菩薩戒本,也是非常好,但瑜伽菩薩戒有二種翻譯,一、玄奘大師之前的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藏譯;二、唐玄奘大師譯。這二種翻譯文意大同,只稍有一點不一樣,一對照就可以知道,天台宗的藕益大師對於律有特別研究過,也讚歎這個戒好,尤其誦戒時能以持本菩薩戒本經做誦戒的戒本最好。【釋題】菩薩戒本經(出地持戒品中)  「菩薩」兩字我經常聽到講解,印度話是菩提薩多,中國人喜歡簡略,四個音略去二個音,留二個音,所以稱為菩薩。但照原意來說應該是菩薩摩訶薩,在意義上說較圓滿。我們中國人喜歡省略,就用菩薩來代表菩提薩多。菩提翻譯中文是「覺」,就像佛陀翻譯成覺者一樣意思,菩提是佛所證悟成就的無上正等正覺名之為菩提,但是聲聞緣覺所成就的無漏智慧也是菩提,即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所以菩提是通於三種聖人的。因此,菩提說成覺,是一種清凈無漏的智慧,不是有漏虛妄分別的心。  當然,這種覺在佛來說,應該通於二個意思:一、覺悟真理的智慧無分別的。二、覺悟一切緣起法的智慧,包括這二種智慧叫做菩提。「薩多」-翻譯成有情,就是有情感的眾生,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覺知性的叫「有情」,連起來說叫覺有情,也就是成就了無漏智慧的有情,這就是聖人。那麼聲聞、緣覺、阿羅漢、菩薩佛都是覺有情,加摩訶薩就是大有情,以「大」來分別就是簡別,他不是聲聞緣覺了。不過,在中國的習氣,聲聞緣覺我們不稱他們為菩薩的,只有摩訶薩才稱為菩薩,這樣解釋也可以。成就了無漏智慧的人叫覺有情,其次他有慈悲心,他覺悟一切眾生,也叫覺有情,這是以慈悲心的意思說,自己成就智慧是以般若的意思說,另一個解釋說,菩提也是無上菩提,是他所希求成就的。有情是他慈悲心所度化的,那麼就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人叫覺有情,能自利又能利他者故稱之覺有情。分成這三種解釋,這裡說的菩薩,應該通於凡夫的菩薩,剛才說菩提薩多,那個菩提是聖人的智慧,那只是聖位菩薩,現在這裡說的應該包括凡夫,雖然是凡夫,但是發了菩提心他就是菩薩了,所以這個菩薩是通於凡聖的,應該是這樣說,如果唯獨聖人,我們凡夫就沒有份了。  戒-戒這個字是「謹持」的意思(不可以做惡事),梵語叫「屍羅」,翻譯中文叫戒,也叫律儀,所以戒也是律儀,律儀也就是戒了。但是要說律儀的話,律就是戒,就是佛所制定一條一條這事可以做,這事不可以做,這種是律,這樣的律我們能夠奉行不違背,在身口意行為有清凈的威儀了,如法如律的威儀,所以叫律儀,這是律儀的意思,但在經論有時候特別解釋,就是在可愛的境界或可憎惡的境界上,我們的內心清凈無污染,可愛的境界不愛,可憎惡的境界不憎,沒有憎愛的污染心,就是有了。凡夫難免啊!在還沒斷煩惱、伏煩惱有可能會有,有了能立刻把它息滅,那就叫律儀,就是戒。在這文裡面來說是分三種: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這三種在下文才說。  本-根本之意,聖人得聖道了,他的心能遠離一切法,無所依止,但是凡夫不可以,凡夫都要有所依止,但現在覺迷起悟,背塵合覺,就要有所依據,依據佛所說的戒,戒定慧,戒是最開始學習的一種,就是以佛的戒為本所依據之意,以此為本向前修學佛法,廣度眾生,栽培善根,這些事情,所以叫做「本」。或者這本字叫做讀本的本,把它寫在文字上常常讀誦,我們凡夫的記憶力是有限度的,就是背下來也還是要有個本子,本子有時候還要閱讀的,所以叫讀本,這樣解釋是事實上也是這樣的。經-佛說的名為經,戒律是佛說的,所以也稱之為經,通常經叫「修多羅」,翻成契經,就是契理契機的意思,這樣的法門契合我們的程度,又符合佛所覺悟的真理,符合佛所覺悟的真理,所以是最安全的,最正確的,又符合我們的程度,所以我們可以修學。雖然是真理,但和我們的程度有距離,我們不能學習也不行,所以佛說經這個字也的確很妙,菩薩戒本經,這裡這個經也還是指語言文字說,指從語言文字上來表示這個戒,菩薩戒是所詮顯所開示的,經是能詮顯菩薩戒的語言文字,這樣說,菩薩是能秉受戒法的人,能受持戒法的人,戒是所受持所學習的合起來就叫菩薩戒本經。出地持戒品中,這菩薩戒就是出在地持論里。【釋說者】慈氏菩薩說  由曇無讖所翻譯,為了受菩薩戒的人受持讀誦的方便,就特別地把流行出來,單獨的成立一本叫菩薩戒經本,它的出處是地持戒品里。在玄奘翻譯的瑜伽師地論里,在本地分有菩薩地,菩薩地里有個戒品,也就是這一本,這菩薩戒是慈氏菩薩說,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就是把佛所說的編輯一下,所以叫慈氏菩薩說。  彌勒翻成中國話叫做慈,慈是姓,名字叫阿逸多,翻成無能勝,慈氏菩薩說應該說出時間。佛在世時,彌勒菩薩是個比丘,在中阿含經里,佛為彌勒菩薩授記,他將在人壽八萬歲時來這個世界成佛,所以雖然他是比丘,他還是菩薩,這個說字,時間是在無著菩薩那個時代,通常是說佛滅度後九百年時,有人考查佛教史,就在四世紀時,無著菩薩出生在印度,無著菩薩與彌勒菩薩的關係還是要先說明的。  無著菩薩是在小乘佛教里出家,他修學小乘的空觀而不能契入,他的個性剛烈,為了不能契入就想要自殺,這時賓頭盧尊者在東方世界看見了,就來開導他空觀,說空觀的道理,聽了尊者的開示他就不自殺了。依據賓頭盧尊者的開示修空觀成功了,但他覺得佛法的理論應該不是這樣的,所以他又不滿足,但他知道彌勒菩薩在兜率天,所以他就去請教他,彌勒菩薩就為他宣說大乘的空觀,他又回到人間來修行就成功了。他本來是學小乘佛教的,現在他回小向大了,但其他還有人不相信大乘佛法,所以他就請彌勒菩薩來到人間宣揚佛法,彌勒菩薩答應了,就在夜間來到無著菩薩的講堂,放大光明演說佛法,無著菩薩聽彌勒菩薩講解,所記錄出來的就是瑜伽師地論。夜間彌勒菩薩講,白天無著菩薩就為大眾宣揚,大眾也有人能聽見彌勒菩薩講,但看不見彌勒菩薩的身相,只能看到光明,只有無著能看見。這個菩薩戒本經就是出在瑜伽師地論的戒品里,所以彌勒菩薩說的說字,這個因緣就是這個回事。【釋譯者】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北涼是時代,天竺-印度,三藏法師是曇無讖是北涼時來到中國,北涼是在南北朝晉宋之間的十六國之一,姑臧是中國甘肅的武威縣那個地區,那時北涼的國王是沮渠蒙遜。三藏法師是能通達經、律、論,三藏學習修行又能弘揚的人。法-經律論,以法為師,法就是師,法是我們的師長,所以經律論是我們的師長,學習的對象,對這經律論有解有行,能為人師,也稱之法師,這是以人說的。人法師,法是法師,分這二種,但在這裡是指人說的,當然也包括了法。  這位法師即曇無讖,譯成中國話叫法豐法師,他七歲就出家了,父親早逝,母親是做地毯生意的人,他的母親看見一位法師很有道德,很多人恭敬供養,她感覺很好,就把她兒子送給他做徒弟,就這樣小孩出家了,他的記憶力非常強,一天能誦一萬字,法華經六萬多字,大概七天就全背下來了,他出家之後,背了二百多萬字的經論,最初也是學小乘佛法,後來他回小向大,大般涅槃經就是他翻譯的,其中也翻譯地持論,菩薩戒本經就是出在地持論中,是在姑臧這地方翻譯的。【釋正文】皈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今說三聚戒,菩薩咸共聽,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  藕益大師說這段文是編集的人寫的,究竟是誰寫的也不知道,也許是無著菩薩寫的,但在戒品里看不到這段文,這篇文章分成三大段,第一皈敬述意,第二正式列出菩薩有四重四十一輕,第三說明宗旨,佛教徒凡有做法會或寫弘揚佛法的文字都先要皈命三寶,請求三寶的加被能很快成就,沒有一些障緣,皈命有很多種講法,皈-隨順,皈順,命-教導。所以皈命就是我隨順你的教導,有的解釋是以我的命來奉獻給三寶,盧舍那-即釋迦牟尼佛,它翻成中國話叫凈滿,就是所有的惑業苦這些惡法都滅除了叫凈,一切功德都栽培圓滿了,所以叫凈滿。所有的功德都圓滿了,一切的惑業苦都息滅了,能做到這樣的就只有佛,在佛的三身來說是佛的圓滿報身,打佛七時念的實報莊嚴土,微塵相海身就是這位佛,是佛的境界。佛來到人間教化眾生現三十二身八十種好,是佛的化身,還不是佛的真實面目,所以皈命盧舍那就是我聽您的教導,不敢違背,我皈依釋迦牟尼佛也皈依十方諸佛,金剛是讚歎佛所成就的功德是堅固不可破壞的,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用金剛來讚歎般若的堅固不可破壞,我們平常的人也有的智慧,但智慧不堅固,容易為煩惱賊所破壞,不能成為金剛般若,聖人的智慧就可以成為金剛般若了。證初果的聖人及證得無生法忍的人也有清凈的智慧,這都是金剛的智慧,但是還不圓滿,因為還有煩惱沒斷,一直到佛才究竟堅固、不可破壞,所以稱佛為金剛佛。  皈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指的是佛寶。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皈命也是頂禮的意思,所以這裡用亦字,即也皈依頂禮前論主,前論主,是指以前的瑜伽師地論,當覺-以後就是還要經過很多年,就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的壽命,一晝夜是人間的四百年,他在天上四千歲以後來到人間成佛,所以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成佛,即慈氏如來。所以瑜伽師地論是在成佛之前,因此叫前論主,瑜伽師地論的主人是指彌勒菩薩。我皈命盧舍那也皈命十方金剛佛,也皈命前論主當覺慈氏尊(即未來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指皈依僧。今說三聚戒,菩薩咸共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說的,他是由釋迦牟尼佛說的戒,把它編集起來,所以我們皈命釋迦牟尼佛也皈命彌勒菩薩了。今說三聚戒,菩薩咸共聽-法。現在為大眾演說三種戒,聚-表很多之意,在攝律儀戒、善法戒及攝眾生戒之中都各有很多條,所以叫做聚,釋迦牟尼佛或彌勒菩薩現在為我們說這三聚凈戒。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這個人要完全注意聽這個戒,聽戒之後才能受持不犯。下面要比喻來讚歎戒: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菩薩戒就像大光明的燈似的,用大明燈來比喻戒的功德,大光明的燈能消滅長夜的闇-這是比喻攝律儀戒,律儀是偏重於息滅一切惡法,惡法即染污心,沒有染污心也就沒有惡法了,所以長夜闇是指我們內心的煩惱,能息滅內心的煩惱,使內心得到清凈光明,就是攝律儀戒的功德。  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菩薩戒就像珍寶的大明鏡,它特別的清澈,能照見一切法而沒有遺漏地在大明鏡顯現出來,一切惡法沒有了,真寶鏡即大智慧的鏡子,無量無邊的善法在大智慧里顯現出來,這是攝善法戒。照法盡無遺是從鏡字來的,事實上我們受持攝善法戒是由大智慧去積集一切善法,一樣一樣的成就,就能顯現出來,這些善法就是六波羅蜜、十力、四無所畏等一一都成就了。這就是攝善法戒的功德。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菩薩戒也像摩尼珠似的,摩尼翻譯成中文稱如意,即隨人的心意所歡喜的,它就能現出來,你願意得這麼多財寶,它就像下雨似的把這麼多財寶現出來,或者你喜愛衣服飲食,各式各樣如意的事情,它也隨你的意現出來,所以叫摩尼珠,這裡也比喻這個戒像摩尼珠似的,雨物濟貧窮,菩薩能受持菩薩戒,滅除一切惡,積一切善法時,菩薩的大悲心就像摩尼珠似的,好像下雨一樣的,能演說無量無邊的善法教化一切貧苦的眾生,這些貧苦眾生就是轉輪生死的眾生,沒有法財的。世間的眾生就是身口意里的惑業苦,這麼多的罪障、苦惱,裡面沒有三十七道品、戒定慧、六波羅蜜、佛菩薩的聖德,所以都是貧窮的人,現在受持菩薩戒的菩薩有了成就,他的大悲心裡能廣度眾生,為眾生說種種佛法,使令他們修學,免離了貧窮之苦,也可以成為聖人,成佛了,所以叫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這段是比喻讚歎這個戒。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這段是勸持,勸持我們眾生,戒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應該受持,隨順修學。離世速成佛,我們來到佛法裡邊,還是凡夫的時候,想要遠離無常敗壞的惑業苦。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能舍離趕快成就菩提,唯獨這菩薩戒是我們最先應該學習的殊勝法門,佛法里的戒定慧,六波羅蜜都不是孤獨的,戒就是戒,定就是定,慧就是慧,也就是戒裡面有定也有慧,定裡面也有戒也有慧,慧裡面也有戒也有定。所以唯此法為最,也就是等於一切都是殊勝,不過從凡夫初修行來說,還是要有次第的,不能說圓滿。就是戒是最殊勝最重要的,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所以這些聖位菩薩或凡位菩薩應當精勤地一次又一次不厭煩愛護身口意,受持菩薩戒,這是勸持。這段是皈敬述意,勸持就是述意,前面則屬於歸敬。

推薦閱讀:

踐行菩薩道的綱領
諸佛菩薩紀念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32
介紹觀世音菩薩的諸多經典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28

TAG:菩薩 | 菩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