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讀書萬卷可五「破」
讀書萬卷可五「破」
載於《創新科技》2014年第8期上半月
「詩聖」杜甫知識淵博,經歷坎坷,一生正直善良,憂國憂民。他從少年時代就刻苦讀書,據說3歲開始識字,5歲讀文,7歲作詩,15歲揚名,一生傳世詩篇達1400餘首。他廣泛閱讀《詩經》、《楚辭》、《文選》等經典作品,喜愛屈原、宋玉、司馬相如、揚雄、曹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庚信等人的詩文,對自己祖父杜審言的作品更是熟記於心。杜甫在37歲時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寫出流傳千古的詩句「讀節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北宋時曾有人請教文學家王安石:杜甫的詩歌為何能妙絕古今?王安石回答道:老杜自己本來已經說得很清楚,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可見,王安石認為這句名言是杜甫寫詩的成功秘訣。
世人對「讀節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感悟頗深,特別是對堪稱詩眼的「破」字有多種理解,但每一種解釋都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杜甫閱讀觀的理解。
一曰「突破」:就是突破萬卷、博覽群書的「多讀」。夏松涼認為:「『破萬卷』,猶言過萬卷。」(《杜詩鑒賞》)「破萬卷」就是泛指讀書極多,多得都已經突破、超過萬卷了。杜甫還說過:「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題柏學士茅屋》)許多讀書人的理想就是讀盡天下書,一個人閱讀量的大小往往是對其知識積累、學識水平的重要觀測點,漢代思想家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論衡》)
書到用時方恨少,只有大量閱讀,才能厚積薄發,古今中外具有傑出成就者大都如此。美國文學家傑克·倫敦曾過著艱難的流浪生活,但他立志從事文學創作,抓緊一切空閑時間發狂似地閱讀世界文學名著。他的朋友這樣形容傑克·倫敦:「他捧起一本書,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兇猛地舔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他一生從事創作的時間只有18年,卻留下了51部傑出著作。
二曰「打破」:就是打破藩籬,不拘一格的「廣讀」。宋代學者范晞文認為:「讀書而至破萬卷,則抑揚上下,何施不可;非謂以萬卷之書為詩也。」(《對床夜語》)讀書萬卷,學識廣博,不但可以作詩,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杜甫還說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偶題》)「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戲為六絕句》)讀書不可有框框,古今成名的作家都有獨到之處,各具心得,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不能隨便抹煞,他還對隨意否定初唐四傑的人們給以譴責。
知識有滲透,讀書無禁區。經濟學家南京大學校長王亞南案頭經常擺著許多如《莎士比亞戲劇選集》一類的外國古典文學名著,他認為讀這些書叫「相互滲透」,並舉例說:「《資本論》是一座龐大的知識寶庫,不僅有經濟學理論,還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歷史和文學的知識呢。馬克思對古希臘神話及後來莎士比亞等人的著作非常熟悉,他準確、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來表述自己的經濟學觀點,把非常枯燥的經濟問題談得別有興味。而且通過小說所描繪的內容,可以從不同側面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如果對追殺惡魔的西波亞斯或被人罵為水獺的瞿克萊夫人一無所知,連臭名遠揚的夏洛克也不知是何許人也,要想完全啃動《資本論》是比較困難的。」現代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現象越來越普遍,如果不僅讀自己學科的書,還借鑒其它學科知識,同時推廣本學科知識,將會產生良好的讀書效果。
三曰「磨破」:就是磨破書卷,反覆感悟的「熟讀」。清代學者仇兆鰲認為:「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杜少陵集詳註》)孔子晚年讀《易》,竟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磨斷多次。這一方面反映了孔子刻苦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對經典著作要反覆閱讀,深入理解,加深記憶。所以宋代蘇軾有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如果讀書時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讀再多的書也是無益。
勤能補拙,天道酬勤。明代文學家張溥,年幼時天資不佳,記憶力差,他每閱讀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在心裡默誦。抄完後高聲朗讀一遍,並不將它保存起來,而是立即投進火爐里燒掉。燒完之後,再重新抄,重新讀,這樣連續7次,他還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七錄齋」。經過多年的努力,張溥終於成為有影響的文學家,寫出了《五人墓碑記》等名篇,並編輯了《漢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重要書籍。
四曰「識破」:就是識破懸疑,勘透義理的「解讀」。清代學者張遠認為:「破」即「識破萬卷之理」(《杜詩薈粹》),把聖哲萬卷書的義理吃透弄通,做到大徹大悟,才叫讀「破」萬卷。讀書要思考,求精通,透徹理解書中之理。杜甫在兒子生日時告誡說:「熟讀《文選》理,休覓綵衣輕。」(《宗武生日》)他希望兒子熟讀《文選》,明晰其中道理,並不需要像老萊子那樣穿著綵衣來娛悅父母。
讀透文字元號後面隱含的真知,是讀書的真諦。愛因斯坦說他獲得的知識「主要是靠自學得到的,他熱衷於深入理解,但很少背誦。」有一次,愛因斯坦得到一本裝幀十分考究的幾何教科書,讀完之後,擱下書本,就能將書中的精華部分條分縷析地講述出來。有人很欽佩他讀書的本領,向他探詢讀書的方法,他說:「我是抓住了書的骨頭,拋掉了書的皮毛。」愛因斯坦讀書時善於獨立思考,他的獨立判斷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他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五曰「攻破」:就是攻破問題,投入應用的「創讀」。清代詩人袁枚認為:「蓋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蠶食桑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採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隨園詩話》)杜甫有詩說:「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戲為六絕句》)創新性的讀書就應該兼取眾長,無所不師,在既批判又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從而得出新認識、新觀點。讀書還要注意應用,有些書即使讀懂了,如果束之高閣、不注意應用也會遺忘的。
一點新知識的形成,一條新規律的發現,一項新決策的提出,往往都是在閱讀大量文獻,通過分析、演繹、歸納、概括而完成的。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研究蝗災時,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對春秋以來歷次蝗災的時間、地點作了歷史的統計,最後發現蝗災多發生於乾涸的沼澤地帶,成災時間多在五、六、七三個月,在此基礎上,徐光啟提出了有效的災卵治蝗的辦法。
讀書不易,讀破更難。美學家朱光潛說:「杜工部自道經驗的話尤其值得玩味。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大半都要先下『讀書破萬卷』的功夫。」(《藝術的創造:天才與人力》)的確,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包括天才。一個有所成就的人,絕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餡餅得來的,而是要經過長期的、刻苦的、「讀書破萬卷」的積累,才能達到為社會稱許的、「下筆如有神」的理想境界。正是:
萬卷詩書萬層理,多讀多習悟玄機。
剝繭抽絲思無盡,豁然開朗好天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