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的85位名臣——魏徵

魏徵   給皇帝挑毛病的人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群臣集體的功勞,而唐太宗本人對手下眾多的文臣武將,給予最高評價的,是並未立下任何戰功的魏徵。魏徵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諫官的最佳榜樣,成為君主一面不可或缺的鏡子,有時還具有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魏徵前後為唐太宗提出了兩百多條意見,總共達"數十萬言",上到國家政策,下到皇帝的私生活,無所不包,為貞觀朝起了良好的監察匡正作用,李世民最後成為歷史上少見的明君,魏徵功不可沒。  魏徵少年時當過道士,參加了瓦崗軍,初始並未受到李密的重視。後隨李密歸降唐朝,因成功勸說李勛降唐,才逐漸有了名氣。後來被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器重,做了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位,提拔魏徵為諫議大夫,為自己提意見。魏徵生性耿直,前後陳諫二百餘事,得到了太宗的信任和倚重,升為尚書左丞。他提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為後世重視的先進觀點,他撰寫的《諫太宗十思疏》,據說是現在韓國企業家的必讀書。  四十六歲才遇到真命天子  魏徵,字玄成,出生於北周靜帝二年(公元580年),他的父親魏長賢曾擔任過北周的縣令。魏徵出生後一年,楊堅就篡周稱帝,建立了隋朝,不久後魏長賢就過世了。魏徵幼年喪父,因此生活相當窮困,但他志向遠大,極好讀書,什麼類型的書都喜歡讀。由於家裡沒什麼資產,又不願去種地,他就出家當了道士。  解決了生活問題後,魏徵藉助道士身分作掩護,結交了許多江湖中人,眼界漸開,開始特別注意學習縱橫家的學說。他的朋友元寶藏是隋朝武陽郡丞,在隋末大亂中舉兵起義,邀請魏徵擔任機要秘書,掌管文書。元寶藏寫給李密的往來信件,都出自魏徵之手,李密每次收到元寶藏的信都讚不絕口,知道是魏徵寫的以後,馬上把他召了過去。魏徵胸懷大志,向李密提出十條建議,但此時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形勢一片大好,志滿意得,雖覺得魏徵的建議還不錯,卻沒有採用。  後來掌握隋朝大權的王世充進攻李密瓦崗軍,地位還較低的魏徵,主動對長史(秘書長)鄭頤提出一些重要建議,被譏笑為老生常談,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李密果然兵敗,魏徵跟隨李密降唐。李密並沒受到唐高祖李淵的重視,魏徵作為李密的二、三線手下,自然也沒被文臣武將濟濟一堂的大唐朝放在眼裡。於是魏徵又一次主動出擊,自己要求去和平勸降李密的老部下、擁有大片土地和兵力的李勛。魏徵果然像他崇拜的縱橫家們一樣,不費一兵一卒,僅僅用唇舌筆墨就幫唐朝得到了大片疆域,初步打響了知名度。不過人怕出名,另一個軍閥竇建德聽說了魏徵的才幹,馬上抓走魏徵,讓他擔任自己的起居舍人(為上司記錄言行舉止的秘書)。兩年後竇建德被李世民打敗,魏徵終於回到首都長安。  太子李建成久聞魏徵的才名,任命他為太子洗馬(秘書主任)。當時秦王李世民的功業蒸蒸日上,嚴重威脅李建成的皇位繼承人地位,魏徵經常勸太子要早點建立軍功,縮小和李世民之間的差距。不過天命所歸,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終被李世民殺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叫了過來質問說:"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大家都捏了把汗,然魏徵神情自若地說:"皇太子要是聽了我的話,哪至於有今天的禍事?"如果一個心胸狹隘的主子聽了這種回答,肯定把魏徵推出去斬了,不過李世民到底是不世出的明主,不但沒責罰他,反而禮遇有加,任命他為自己的詹事主簿(機要秘書)。  從此,換過好幾個主子、年屆四十六歲的魏徵才算是遇到了真命天子,他的事業在中年以後,終於進入了正途。  為皇帝挑毛病的終身事業  李世民即位後,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這是專門為皇帝提意見的職位,魏徵從此老實不客氣地開始了為皇帝挑毛病的事業,成為這一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出色人才,為中國歷史樹立了一個諫官的典範。  唐太宗初登基,躊躇滿志,勵精圖治,常常把魏徵帶到寢殿里,跟他討論自己為政的得失。魏徵本就有經國濟世的大才,性子又耿直,無所顧慮,有什麼說什麼,唐太宗這會兒努力要當好皇帝,欣然採納魏徵的意見。魏徵自覺遇到了知己之主,愈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唐太宗這個時期的確是個從諫如流的明君,還特意消除魏徵的顧慮說:"你前後勸諫了我兩百多件事,如果不是至誠為國,哪裡做得到呢?"魏徵向唐太宗提出了二百多條意見,嚴格監督君主的言行,這是為後世大大稱道的。試想,誰敢向上司提出十條以上的意見呢,更何況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  這一年,魏徵被升為尚書省左丞(四品),由於他未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爭奪皇位的戰爭中做過任何貢獻,又恰恰是敵對陣營里的重要人物,卻得到太宗如此的信任,陞官快速,難免遭到一些人的妒忌,誣衊他跟親戚結黨營私。太宗命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溫彥博查無證據,不過仍對太宗提出:"魏徵作為國家官員,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他自己不檢點,所以才遭到別人的誹謗,應該受到譴責。"  太宗派溫彥博去責備魏徵,並說:"從今天起,你要檢點自己的言行。"魏徵對唐太宗說:"君臣投契,看起來就如同一個人一樣,這才能把國家治理好。要是整天講究形式、檢點行為,國家的興亡可就難說了。"太宗改口說:"我懊悔了。"魏徵趁機繼續進諫說:"我希望陛下讓我當良臣,不要讓我當忠臣。"太宗奇怪地問:"忠和良有什麼不一樣啊?"魏徵說:"良臣讓自己獲得好的名聲,君主得到好的聲譽,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疆。忠臣就像比干一樣,自己被殺了,君主得到惡名,國破家亡,光他自己得到了一個忠臣的空名。二者相去甚遠。"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很對,送給他許多賞賜。魏徵利用唐太宗心存愧疚的機會,表明了自身的政治抱負,說明自己並非是一味死諫的人物,而是希望達到雙贏的結果,這就完全消除了唐太宗的猜疑和顧慮。  世上最強的說服術  魏徵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最出名的諫官,在於他驚人的說服術。第一步,要給君主洗腦,先向唐太宗灌輸納諫的重要性。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當君主的,怎麼才能做到"明"?犯了什麼錯會被人叫"暗"呢?"魏徵馬上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徵還反覆對唐太宗引用荀子的話說:"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意思就是:別以為做了皇帝就可以亂來,看看隋煬帝,百姓要反你的時候,就是皇帝也照樣砍頭。一番話搞得唐太宗很緊張,有了危機意識,不敢為所欲為。  第二步,向唐太宗闡明君臣關係,君臣之間就像頭和四肢,頭雖然高高在上,也得有四肢才能構成人體;君主雖睿智,亦須藉助大臣才能實現統治。並特別指出說:為首者,如果事事自作主張、不納諫,是難能成功的。  他還引用孟子的話說:如果上位者視下屬為手足,下屬當然把他看得重要;如果上位者視下屬為犬馬,下屬就會把他當成普通人;如果上位者視下屬為糞土,下屬就會把他當成敵人。這些見解放在今天的職場和人際關係里,仍有其深遠意義。唐太宗從此就乖乖地聽魏徵不厭其煩地提意見,還經常對大臣們說:"我要管的事情太多了,你們不為我提意見,我是處理不好的。我做錯了什麼,一定要指出來。我是和你們一起治理國家的。"  洗腦成功後,魏徵仍很注意提意見的方式,極有策略,絕不是像比干那樣死諫,拿自己的生命撞南牆。據說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隻非常英武的鷂鷹,太宗得意洋洋地架在胳膊上玩,忽然看見魏徵遠遠走了過來,心想這老頭定要怪他玩物喪志,趕緊把心愛的鷂鷹藏到懷裡。魏徵假裝沒看見,嘮嘮叨叨地向他彙報了半天工作。等魏徵事無巨細地彙報完了走開,太宗一看,那鷂鷹早就悶死了。  史書上說魏徵其貌不揚,但是膽識過人,每次進諫,即使搞得唐太宗大發龍威,魏徵還是非常鎮定,什麼表情也沒有。魏徵不停地勸諫,到後來居然讓唐太宗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開始自我約束,其威力實在非同小可。有一次唐太宗想去京城近郊打獵玩,行裝都已經準備好了,卻一直沒去。魏徵聽說後,問起此事,唐太宗說:"怕你說我勞民傷財,想想還是不去了。"  唐太宗永失一鏡  不過魏徵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勸諫了那麼多次,總有幾次碰上皇帝心情不好,讓唐太宗很受不了。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內殿,氣得吹鬍子瞪眼地說:"我早晚要殺了那個鄉巴佬!"皇后長孫氏非常賢德,忙問是說誰。太宗說:"魏徵又當眾侮辱我,讓我下不了台,我哪還有皇帝的威嚴!"長孫皇后趕快退下,一會兒換好朝服整整齊齊地出來,隆重地向太宗行禮道賀。太宗問:"你這是幹什麼?"皇后說:"我聽說明君手下才會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徵那麼耿直,那是因為皇上聖明啊!所以我要道賀。"  魏徵也知道自己是在刀尖上跳舞,他有一次對太宗說:"實在是陛下鼓勵我有什麼說什麼,我才敢這樣,如果陛下完全不接受我的意見,我哪裡敢屢次冒著拂龍逆鱗的危險呢!"(傳說龍的喉嚨那兒有逆鱗,一碰就會殺人。)所以魏徵自己也是很明白的,但還是直言不諱,實在非常難得。  魏徵因為敢諫,又善於修史,後來被太宗封為鄭國公,知門下省,等於做了宰相之一。魏徵因為年老多病,多次請求離休,太宗總是不許,對大臣們說:"我登基以前,四處征戰打天下的時候,房玄齡功勞最大。貞觀以後,敢不停地獻上忠言、安國利民、幫我糾正過錯的,只有魏徵一個人啊!"魏徵六十四歲去世,太宗親自到喪禮上慟哭,並在後來臨朝時當眾悼念說:"以銅為鏡,可以整理衣冠;以古代為鏡,可以知道歷代的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推薦閱讀:

影響中國娼妓業的三個男人
此皇帝影響中國一千多年,遺骨竟被人「掉包」,至今去向成謎
中華網論壇十周年--清兵入藏大戰廓爾喀士兵 乾隆年間的西藏保衛戰--網友影響中國--全國最...
首都之變,北京之變!影響中國千年國運!

TAG:中國 | 影響 | 影響中國 | 魏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