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黃金旅遊線路導遊詞】之揚州(瘦西湖,大明寺)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各位遊客: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頌揚揚州風光的詩歌留給了後人。今天,我們將去領略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風光。
遊客們: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北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地區水陸交通樞紐。轄廣陵、郊區兩區,儀征、高郵、江都3市和邗江、寶應2縣。全市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44萬。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征境內的丘陵山區為最高,從西到東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市與泰州市、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為淺水湖盪地區。儀征市、邗江縣和揚州市郊區的北部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帶為平原,境內只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等。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築邗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國打敗了越國,在邗城基址上第二次築城,因城牆「廣背丘陵」,改為「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為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更名為江都。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南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長江下游一帶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隋代統一中國後,才改稱揚州,據說大禹治水以後,把天下分為九州,揚州的該名取意於《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煬帝楊廣不勝嚮往,他在夜間也「吾夢揚州好」。於是他徵調了數以萬計的民夫開挖了南起臨安(杭州),中經東都洛陽,北至涿郡(北京)的南北大運河,並在揚州蜀綱、雷塘一帶大建宮殿、園囿。三次游洛陽乘龍舟男友兗州,使當時的揚州成為擁有50萬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時,揚州商業的繁華,在全國範圍內居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說,「雄富冠天下」之譽。這時的揚州還成為國際貿易港口,東南亞及西亞諸國的商船都來到揚州進行貿易。
唐天寶六年(747年),兗州人打到47萬,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來這裡學取真經和漢文化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學生絡繹不絕。唐天寶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鑒真大師,由揚州出發東渡日本。元時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任為東宣撫使,在揚州做了三年官。
清末以後,漕運不經運河,揚州也就逐漸衰落了下來。到了抗日戰爭前,揚州人口只有12萬,只有唐朝繁榮的五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揚州市步入發展的新階段,逐步建立起現代工業,發展了傳統的工藝產品,修繕了園林古迹,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它既是一座中型工業城市,又是一個旅遊勝地,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揚州與亞熱帶濕潤氣候,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偏長。達4個多月,夏季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位2個多月。年平均氣溫15℃,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冷夏熱較為突出。無霜期年平均222天。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梅雨季節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颱風一般最早出現在6月,最遲11月,以8至9月居多。
揚州市內的水路交通和陸路交通都很便利。境內的水陸交通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長江流經揚州郊區,在揚州境內與運河、淮水相連。瓜洲輪渡碼頭通宵服務,已經成為揚州客運、貨運中轉的咽喉。全市境內有數十條幹線和支線組成公路交通網,連結蘇南、皖北,呈放射狀通向蘇北腹地。以揚州為中心,東有寧通一級公路,南有揚瓜公路,西有寧揚一級公路,北有淮江公路、寧連一級公路,構成了一條條高效快捷的運輸網。建造揚州到鎮江的長江大橋已經經國務院批准並付諸實施,新建的南京祿口機場距揚州只有100公里。
遊客們:揚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文薈萃,風物佳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瘦西湖之美,以「二十四橋明月橋,玉人何處教吹簫」的美景脫穎而出。新建的二十四橋與湖中的五亭橋互為呼應,更襯託了瘦西湖的秀逸。
揚州的園林既多且精,各具特色。如「個園」的疊石假山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河園」中西合璧,而園中園的「片石山房」竟是清代大畫家石濤留下的唯一的園林傑作;其他如「小盤谷」、「卷石洞天」、治春園」等,且不說內中如何,就是看看這些名字也令人心痴神醉了。
江河奔涌,滄桑萬變,揚州是個說不完的故事。國家主席江澤民深情地讚美、祝福故鄉:「古城揚州是我的可愛的故鄉。祝願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青春。」是啊!揚州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堅信:它不僅有美好的今天,更有燦爛的明天。
各位遊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是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是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吸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揚州,我做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有蜀綱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澗水流入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保障河與杭州西湖做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24景之一,建於明崇禎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七點六米寬的三孔地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美景。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口袋,口中念念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讚歎:『』揚州乞兒尚能做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龍春水飲長虹,錦攬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入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笙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幅楹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問平泉草木;湖山信多麗,興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閉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幅楹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魅力。幾年前,電視連續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兒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桂楫蘭橈,透過珠簾綉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六百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蕩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裡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婀娜起舞,樹影婆娑,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入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雨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情趣的,漫步在這『』間株楊柳堅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怡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裡的風景。亭內四面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方甸(趙孟頫句),宿雲澹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憩,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同的。為什麼呢?據說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即可護堤,又可遮陰。隋煬帝大喜,並親自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說『』長堤春柳『』是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桃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遊客:現在我們所處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艷骨,埋於一抔凈土之中,當她邊歌邊舞『』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時,連桃花塢的花瓣也簌簌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說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龍位於解圍,說是古人確有該詩,並為之補全,詩說:『』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闌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各位遊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同的是,紹興以梁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於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24景之一,曾經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現,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同,但這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同的落點和構架將全湖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牆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這裡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四年(1915年)改為徐寶山祠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後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於他輕視袁世凱,並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筆時,他心情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子為行楷,而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勁遒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遊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我們穿過徐園的後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來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那時們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據說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後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效仿此法,十天後,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後乾隆遊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悅,左右乘機諂媚說:『『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興,即命重賞。
對了,剛才有位遊客問,揚州為什麼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稱?杭州有個西湖,這裡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這裡就叫小金山。原來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於『『借』』,而借又借的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 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
下面我們沿著蜿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給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徵。現在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兩百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蔥蘢疊翠。請大家跟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上的石額上刻著『『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後是木樨書屋。遊客們:大家請保持安靜。為什麼?因為這裡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十五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圓』』,木樨是桂花的別稱。
各位遊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台,也叫『『釣魚台』』。提起釣魚台,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台,另外還有陝西寶雞姜工姜太公的釣魚台。揚州的釣魚台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餘步,直插湖心。整個吹台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有無雕樑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塗抹梁檐,顯得樸實無華。釣魚台建於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遊興,所以亭內沙孟海題『『吹台』』匾,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於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一條條掛上去鉤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人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有檐口的『『釣魚台』』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楹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傑出範例。
遊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徵,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無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他為『『五亭橋』』。此橋是有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為十二個大小不同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艹』』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十五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樑建築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於元代,康熙44年(1705年)改名為『『蓮性寺』』。裡面有名的建築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是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說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遊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裡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了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魏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旁邊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有瘦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原來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北京白塔的圖樣,然後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在一夜之間製作而成的。儘管只可遠觀,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的說:『『人到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當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間造成的,它究竟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但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已。它高27.5米,外形輪廓線也比北海白塔瘦長,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築台53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53參;相輪為十三層,象徵天的最高處十三天。正是:處處有象徵,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各位遊客,不知你們是否發現我們剛才走過的路程,從虹橋到小金山為一折,湖面由南北轉為東西,過吹台,穿五亭橋到此又一折,湖面由東西轉為南北,直到蜀岡山麓。第二轉折處的起點就是前面那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築——熙春台。所謂『『熙春』』是取《老子》『『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相融,超然自樂的境界。熙春台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轉折之處。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建築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熙春台內的裝飾使用了揚州漆器工藝,特別是這幅壁畫《玉女吹簫圖》採用了揚州磨漆畫的工藝,表現出一群唐代仕女歡歌艷舞的壯觀場面。
從熙春台鄉東閣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樓,樓屋二層,翹角飛檐,上層半為露台,登台可覽園中秀景;樓下中為茶室,南北兩小間分別闢為山水庭院,頂部可見天日。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照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由於『『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今天透過扇形窗戶觀賞對面熙春台金碧輝煌的廓影,可以聯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句。千百年來,二十四橋以其清麗俊爽的畫面,迷濛空幻的意境,浪漫優雅的情調撥動無數文人墨客的心弦。那麼二十四橋因何得名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前來觀賞。過了畫本軒向北過小石橋西折便是那聞名遐邇的二十四橋了。請看整座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它全長2.4米,寬2.4米,兩端各12級台階,兩邊各24根漢白玉雕柱。高、寬各2.4米。橋上雕飾明月圖案,秀麗典雅。橋東有貼壁黃山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線了唐詩中的詩情畫意。景區佔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築群,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這裡,我們並未見到二十四橋橋名,但卻處處暗示二十四之意。當然也有人說這二十四橋指的是二十四座橋,然而我們對二十四橋似乎也不必作繁瑣的考證。倒不如對杜牧詩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朦朧的意境去作一番細細的品味。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會有許多中外名人前來觀賞這裡的景觀。
1991年10月,江澤民總書記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遊覽二十四橋景區時,他們走到杜牧的詩碑前,一起觀賞並朗誦了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絕句。在熙春台,二十名彈古箏的小朋友齊聲歡呼『『金爺爺好』』,並為金日成和江總書記彈奏了民樂《漁歌唱晚》,贏得了一片掌聲。
『『二十四橋月如鉤,黃花開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這是長期旅居國外的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來遊覽瘦西湖後發出的感嘆,不知各位對此有無同感。作為導遊的我衷心希望迷人的瘦西湖風采能撥動您的心弦,給您留下清新雋永的回憶。
好,瘦西湖的講解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我們沿著湖畔長廊繼續往北,去遊覽下一個景點——大明寺。
各位遊客剛才我們領略了瘦西湖的秀色,現在請大家去參觀大明寺。一聽大明寺這個名字,人們一定會認為它是一個單純的佛教寺廟。其實不然,它的範疇應該是『『大明寺風物鑒賞區』』,由寺廟古迹、棲靈塔、鑒真紀念堂、仙人舊館、西苑芳圃五部分組成,是國內罕見的一處集園林風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大明宮創建以來,向有『『揚州第一名勝』』之說。從1980年迎接鑒真大師像回國展巡展後,每年接待中外賓客達40萬人次之多。1991年10月12號上午,國家主席江澤民陪同朝鮮勞動黨主席金日成前來參觀,大明寺山明水秀,景色紛呈,下面就就讓大家邁著著藏瓏賜福、香雲繚繞的跡象之際,去一睹他的風貌吧。
大明寺位於揚州城區西北郊蜀岡風景區的中峰,從停車場到寺廟門口有一段路程,讓我們沿著這條平緩的石坡拾級而上,在這段時間裡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大明寺的概況:大明寺始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故稱『『大明寺』』。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楊堅60壽辰,詔令在全國30個州內設立30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就建立在大明寺內,稱『『棲靈塔』』。塔高九層,因寺從塔名,故『『大明寺』』與『『棲靈寺』』並稱;又因大明寺在隋宮、唐城之西,因此也稱『『西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遊揚州,見『『大明』』兩字,很不高興,便親筆將『『大明寺』』改成『『法凈寺』』。直至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才複名『『大明寺』』。
各位遊客: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莊重典雅的牌樓,只見正面橫匾上篆刻著『『棲靈遺址』』四個字。再看背面有篆書『『豐樂名區』』四字,是因過去這裡屬大儀鄉豐樂區而得名。正反兩面篆書都是光緒年間鹽運使姚煜手書,結構工整,字體雄美。
牌樓東側的圍牆上,石刻『『淮東第一觀』』,是北宋詩人秦少游的詩句,為清代書法家蔣衡所書。牌樓前兩側的兩隻石獅為清代乾隆時重寧寺遺物,1961年移到這裡。
遊客們:同一般寺廟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門殿同時也兼作『『天王殿』』。請大家進殿內參觀,進門首先看到正南面供奉著彌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據稱他還是釋迦摩尼的弟子阿逸多。佛教說他將在釋迦牟尼涅槃後成為『『未來佛』』。兩側有一幅對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彌勒的後面站像是韋馱,他左手擎須彌山,右手按『『降魔杵』』。護持釋迦摩尼講經說法,因而被稱為佛教上的護法神。在大殿的東西兩側排列著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能護持國土;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能令人善根增長;西方廣目天王,左手持寶珠,右手卧龍,能夠進眼觀察,護持民眾;北方多聞天王,左手按銀鼠,右手持傘,能護持人民財富,多聞福德。
在山門殿的後面是大雄寶殿。首先我們來到了殿前庭院,請看東面有檜柏,西面有黃楊,正中置有兩尊寶鼎。大雄寶殿為清代重建,面闊三間,前後迴廊,檐高三重,為歇山頂建築。二層檐下懸掛的『『大雄寶殿』』橫匾。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面寫著『『國泰民安』』,陰面寫著『『風調雨順』』。
各位請隨我進入殿內,請看趺做在正中蓮花高台上的是釋迦牟尼。站在大佛東側的是迦葉,西側是阿難,他們都是釋迦牟尼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後,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聰明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講經說法的內容寫在了貝葉樹的葉子上,後來成為佛經。大佛東面首坐是藥師傅,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西面首坐是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同其他寺廟一樣,佛壇背後是『『海島觀音』』泥塑群像,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上首菩薩,她能解救人世間的一切苦難,因而被稱為大慈大悲的菩薩。
遊客們:現在我們去參觀藏經樓,藏經樓是大明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於1985年4月投資40萬重建。前面我們看到二層五楹的單檐硬山頂的建築便是藏經樓。其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在屋脊的上面嵌有『『法輪常轉』』,陰面刻有『『國泰民安』』。進入大廳,只見正面供有釋迦摩尼佛的漢白玉坐像,這尊坐佛像有香港弘勛法師贈送。在坐佛東側供奉著白玉卧佛祖師,這尊卧佛原系緬甸政府贈送高旻寺,後轉贈給大明寺,放在藏經樓內。
穿過『『文章奧區』』圓門,只見一幢高三層,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的樓閣矗立在我們面前,上面懸掛著『『平遠樓』』匾額。此樓初建於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樓名取宋代畫家郭熙《山水訓》中『『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之意而命名。讓我們進入樓前庭院,只見院內這塊橫匾上刻著『『印心石屋』』4字,這是1835年道光皇帝為嘉慶年間進士陶澍而題。陶澍原籍湖南安化縣,居住於洞庭湖畔,因他家門口潭水中有塊石頭,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樹從小跟隨父親讀書,書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旁邊這株枝繁葉茂的名貴花木就是揚州市市花——瓊花,樹齡已經超過三百年是揚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瓊花。瓊花是我國古代一種名貴的花卉,每年五月盛開,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盤,花美似玉蝶群舞。想穿隋煬帝曾到揚州看瓊花,因而瓊花便名揚天下,每年春夏之交,前來賞花者絡繹不絕。
平遠樓前布滿了蓮花,東側為『『唐招堤寺蓮』』,西側為『『唐招堤寺青蓮』』,中間為『『中日友誼蓮』』。據說:1980年春,為慶賀『『日本國寶鑒真和尚像中國展』』來揚州大明寺展示,武漢植物研究所派專人把這3個蓮花品種送到這裡,種植蓮花的古石盤是明、清時代的古物,由揚州市園林管理處專門選擇配置。
各位遊客:唐朝著名高僧是中日的友好使者。為了紀念鑒真在中日友好史上的歷史功績,1973年在大明寺內建造了鑒真紀念館。從大雄寶殿往東走,迎面看到的這幢建築便是新建的紀念堂。紀念堂按唐代建築遺規並參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的風格設計,有正殿、碑亭和迴廊組成,線條剛勁,結構工整,雄渾樸實。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設計方案,這是他生前設計的最後作品。院內種植著櫻花、松樹、綠草如茵,整幢建築顯得簡樸古雅,莊嚴肅穆。紀念館南還有有關鑒真東渡事迹的介紹及史料陳列,整個區域共佔地2540平方米。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鑒真的生平:鑒真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市)人,生於688年,卒於763年。14歲出家揚州大雲寺,20歲時遊歷於長安、洛陽等地,專攻佛教律學。26歲返回揚州,55歲當了大明寺住持,傳戒講律,興寺建塔,塑造佛塔,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佛學大師。唐天寶元年(742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從長安專程來到揚州,邀請德高望重的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揚佛法。鑒真欣然同意,經過一番準備,他率同弟子和工匠於第二年啟程東渡。先後十年,歷經五次都遭失敗,犧牲36人,鑒真也因勞累過度,雙目失明。但是他夙志不移,決心不變,終於在753年12月20日中午,在日本秋妻屋浦登陸,東渡成功。這年鑒真已是66歲高齡了。次年二月,鑒真一行來到了日本首都奈良,收到了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鑒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76歲病逝。他對日本的佛學、醫學、文學、建築、雕塑、書法、印刷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日本人民稱鑒真為日本『『醫學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和他圓寂前弟子為他建造的干戚夾紵坐像都已成了日本國寶。再看紀念堂前碑亭內橫卧一方漢白玉巨碑,上鐫『『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九個大字,為郭沫若手寫。碑刻著著趙朴初撰寫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的長篇碑文。紀念堂南的『『晴空閣』』設有鑒真事迹陳列室,展示鑒真生平的文物資料。
遊客們:現在在我們再去瞻仰棲靈塔。有寺廟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別稱。棲靈塔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層,雄踞蜀崗,塔內供奉供奉佛骨。隋唐時期,揚州的政治經濟發展很快,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都會,繁華程度僅次於長安、洛陽。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高適、劉長卿、劉禹錫、白居易等均登塔賦詩讚頌。可惜在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一代勝跡化為焦土。1980年鑒真大師塑像回揚州『『探親』』,各界人士提倡重建棲靈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師在該寺東園選址重建。瑞祥法師圓寂後,有能修法師主持棲靈塔的重建,於1993年8月27日開機鑽探,總造價達1000萬元以上,總建築面積1865平方米,總高度為70米,建成後的棲靈塔氣勢雄偉,雄踞蜀崗,成為大明寺的標誌性景觀。登上塔頂,揚州景觀盡收眼底。
仙人舊館位於大明寺西側,有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三部分組成。穿過院牆的八角形門洞,我們就來到了古風流溢的『『平山堂』』,此堂是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建造的。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原在北宋朝廷為官,後因參與范仲淹為首的『『慶曆新政』』,失敗後遭到政敵打擊排擠,被貶官揚州等地,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政事之餘,他常到蜀崗遊玩,因愛大明寺西側『『可窮千里目』』,便築平山堂於此,在揚州任上,作為游宴之所,以此寄情于山水詩酒。在這裡登堂南望,『『江南諸山,含青吐翠,飛撲於眉捷而恰與堂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書『『遠山來與此堂平』』的橫匾,更點明了堂名含意,實際上『『平山堂』』是那些失意文人議論朝廷、發發牢騷的地方。這從歐陽修的《朝中措·平山堂》詞中可略見一斑,記得詞是這麼寫的:『『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持堂前楊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盅。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這首詞後來被人刻石嵌入廊壁。
『『平山堂』』匾為同治九年鹽運使方浚頤所題,堂右邊的匾額『『坐花載』』,由光緒四年清人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系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懷念歐陽修之韻事而題,書法流暢,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了一點,大家不要認為堂堂總督寫了錯別字,而是用字靈活巧妙,其意在於表示歐陽修的風韻千古流傳。這裡有一件韻事:一天,歐陽修命人準備荷花千餘朵,分插在盆中,然後進行飲酒的遊戲:在盆中抽取一朵荷花在客人中船傳遞,得到者順次摘去其花瓣。當花瓣盡時,所在之客飲酒。這類遊戲往往持續到深夜,太守常常披星戴月而歸。故後人常以『『風流宛在』』、『『坐花載月』』等詞來追憶往事,並書匾掛於堂上。站在平山堂前,視角極為開闊,令人心曠神怡,因此,清代彭玉麟寫有『『放開眼界』』之匾掛在正門之上。
當人們提起歐陽修時,必然會想到他的學生蘇軾(蘇東坡)。從平山堂往後走數米便是『『谷林堂』』,這是蘇東坡56歲任揚州知府時為紀念歐陽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詩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詩的第一二句的第二個字『『谷』』、『『林』』為堂名。谷林堂面北朝南,面闊五間。東山牆與大明寺大雄寶殿相連,堂上懸掛的『『谷林堂』』橫匾,系揚州雕刻家黃漢侯集自蘇東坡法貼林臨摹的。
穿過『『谷林堂』』,繞過後假山,沿路向北,有歐文文忠公祠,祠於光緒五年(1879年)有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墉募資建造。祠內有歐陽修石刻像,由於反光原理,遠看白鬍須,近看黑鬍鬚,吸引了許多遊人。堂上『『六一宗風』』橫匾,原為歐陽正墉所題,後遭損壞,1980年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補書。
自谷林堂穿過西面偏月門,循石蹬而下,我們就來到了西苑園門口,門額上有磚刻『『芳圃』』二字。『『芳圃』』為西苑別名,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園四周山丘起伏,園中有水池,池東堆砌著黃山假石,造型如獅子般盤山圖,構思精美怡人。
園中有兩座御碑亭,一碑是摹刻清康熙帝題刻杭州靈隱寺詩;另一碑刻乾隆的游平山堂詩。有朋友會問,康熙所題杭州靈隱寺之五言詩,為什麼立於揚州?這裡曾有康熙南巡的一段典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第二次南巡途經揚州,當時的揚州知府是滿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與皇帝關係密切。高承爵奉旨先到杭州考察,然後又趕回揚州伴駕前往杭州。後來康熙回京都時,高承爵又送皇上至山東滕縣的三公橋上,在御舟中皇帝大悅,賜《靈隱》詩一首,並欽升高承爵為江南江蘇按察使。為了顯示自己的榮耀,高承爵於這一年的3月16日將此碑立於大明寺內。
遊客們:這裡有兩口『『第五泉』』,一在東岸上,碑石上刻著『『第五泉』』三個大字;另一個在西側池中,為清雍正年間鑿池時發現的,當時的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並建井亭於其上。大家都知道,在歷史上被稱為『『天下第一泉』』的有四個:江蘇鎮江中冷泉、江西廬山谷簾泉、北京玉泉、濟南趵突泉,而被稱作天下第五泉的只有揚州一個。在泉亭的四周還有觀瀑亭、待月亭、柏木亭、船廳等建築。由於時間關係我不再一一介紹,請朋友們自己瀏覽。
在第五泉東面一牆住著一塊石碑,上刻『『鶴冢』』二字,顧名思義二,這就是鶴的墳墓。遊客們對北宋詩人林和靖的逸事可能略知一二,傳說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隱居杭州孤山,喜歡種梅養鶴,有『『梅妻鶴子』』之說。清光緒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禪師在平山堂也養有兩隻鶴,極為珍愛,任憑雙鶴戲耍自如。後來一隻仙鶴患足疾而死鶴,另一鶴也悲痛欲絕,最後絕食而亡。星悟禪師深為感動,將雙鶴埋葬於此,並立一石碑,上刻『『鶴冢』』。
各位遊客:大明寺從初建至此已有1500多年,這段歷史飽經憂患,歷盡滄桑,多年修葺,才有今日之新貌,來之十分不易。大明寺既有美麗的湖光山色,又有古老的宗教寺廟,更有鑒真、歐陽修、蘇東坡在此留下的歷史印跡,觀物賞景,融為一體。大明寺之行,我想用『『美景怡人,文物豐富,流連忘返,令人陶醉』』來概括,或許是恰如其分的吧!
好,大明寺的講解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我們去遊覽下一個景點——個園。
推薦閱讀:
※山西省太原市有哪些好玩的?
※6條天津經典旅遊路線 給自己一個再去一次的理由
※去歐洲旅遊前要準備什麼?
※有哪些類似稻草人旅行社這樣的小眾針對年輕人的旅行社?
※來昆明旅遊沒去過這些地方,你恐怕要失望著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