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風式律詩與三仄尾

講義:

古風式的律詩

(本課內容來自王力《詩詞格律》)

  在律詩尚未定型化的時候,有些律詩還沒有完全依照律詩的平仄格式,而且對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黃鶴樓》崔顥 出律的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昔人已乘黃鶴去, 乘、鶴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地空餘黃鶴樓。

仄仄平平平仄仄,

黃鶴一去不復返, 去、不

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雲千載空悠悠。 空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前半首是古風的格調,後半首才是律詩。依照七律平仄的平起式來看,第一句,「乘」chéng應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鶴」應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第三句,「去不」應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當然,這所謂「應該」是從後代的眼光來看的,當時律詩既然還沒有定型化,根本不產生應該不應該的問題。  後來也有一些詩人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則,有意識地寫一些古風式的律詩。例如:  《崔氏東山草堂》  杜甫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堂、相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磬,更見漁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盤剝白鴉谷口栗,飯煮青泥坊底芹。 谷、坊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為西庄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作者是深諳格律的,卻在詩中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則。很多字的平仄不對,除了字數、韻腳、對仗像律詩以外,若論平仄,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古人把這種詩稱為"拗體"。拗體自然不是律詩的正軌,後代模仿這種詩體的人是很少的。我們只需了解,不須掌握和運用。

可悲的是,當今報刊上發表的舊體詩,標著「七律」,卻滿眼是這樣的詩作,貌似律詩,其實古風。唉,國粹衰微啊。

三仄尾

(本課內容來自《詩詞》報)

三仄尾也有人稱作三仄腳。詩壇很多人對三仄尾忌諱,大概是認為既然出句三仄尾,那麼對句不得三平尾了?因此認為三仄尾是錯誤的,難以接受。其實,格律專家早已對此有所論述。

王力《詩詞格律概要》把三仄尾歸入變格之一。我們來看如下詩句:

五言三仄尾:平平仄仄仄

潮平兩岸闊,(王灣《次北固山下》)

清晨入古寺,(常建《破山寺後禪院》)

江流石不轉,(杜甫《八陣圖》)

七言三仄尾:仄仄平平仄仄仄

悵望千秋一灑淚,(杜甫《詠懷古迹》)

秋水才深四五尺,(杜甫《南鄰》)

曾苦傷春不忍聽,(李商隱《流鶯》,聽是去聲)

王力還特別說明,三仄尾前面是平平的為正格,是仄平的為變格。

那麼,三仄尾有什麼規律呢?有學者李沖先生研究指出,唐詩的三仄尾存在「入上代平」的現象。「入上代平指用入聲字或上聲字代替平聲字,這一現象在宋詞中時有出現,唐詩中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而「入上代平並沒有改變字的讀音,只是因為入聲和上聲與平聲接近,才臨時代替了平聲」。

我們且用「入上代平」去考查上述例子,發現三仄尾的前兩個仄總會有入聲或上聲,代替了平聲之後,正格「平仄仄」成為了兩個變格:仄仄仄 或 仄平仄 。

潮平兩岸闊,平平仄仄仄 代平的字:兩

清晨入古寺,平平仄仄仄 代平的字:入或古

江流石不轉,平平仄仄仄 代平的字:石或不

悵望千秋一灑淚, 代平的字:一或灑

秋水才深四五尺, 代平的字:四或五

曾苦傷春不忍聽, 代平的字:不或忍

三仄尾的唐詩還有很多,這裡再舉三例:

蜀僧抱綠綺,(李白)

空園白露滴,(馬戴)

朝罷須裁五色詔,(王維)

我覺得「入上代平」可以為三仄尾正名,所以向大家介紹。下課。


推薦閱讀:

《少女時代》即將攜復古風強勢回歸!
古風猶存 東鄉族的獨特習俗
唯美古風句子集錦【一】
盤點鳳囚凰漫畫中那些驚艷的風景片段
世間強弱,一劍擊破,誰為天下第一劍客?

TAG:古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