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衛婚俗

中衛歷史上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民族頻繁遷徒,各種文化互為交融、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衛婚俗,就顯得古樸淳厚,情趣盎然,獨具特色。

相親:這是中衛婚俗的第一道程序。數千年來,由於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封建禮教的制約,男婚女嫁,必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八字相合」。一對青年男女經媒人牽線認識後,再由雙方父母「相親」,如果雙方父母(尤其是男方父母)相中了,這J]親事就算定下來了。隨後舉行「訂婚」儀式。

訂婚:這一天,男方家設宴席款待兩家的姑、舅、姨等直系血統親屬。這種儀式舉行後,就算初步確定了男女雙方的婚姻關係。因此,中衛人把訂婚看成是婚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訂婚後經過數月的自由交往,男女雙方認為合適即可擇日結婚。

擇日:男方要準備大公雞一隻,攜帶禮品送給陰陽先生,由陰陽先生根據生辰八字,推算良辰吉日。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青年不請陰陽先生擇日,而把「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節日或偶數日期作為結婚的好日子。日子定好後,由男青年給女方送去禮品和嫁妝。富者送金銀首飾、錦繡被褥及高檔衣物等;貧者也要儘力為女方置辦一些相應的衣物用品,禮品嫁妝經女方認為滿意後,女兒就在冪等待接親。

接親:到了吉日那天,男方家要選派已婚者兩男一女作為「接親人」(即通常所說的「三娶四送」)。接親人必須由屬相合適、子女如意(多認定兒女雙全)者擔任,然後帶上酒、鞭炮等物到女方家中。在娶親人還沒到來之前,媒人用細絲線二根搓上勁,在新娘臉上來回拄扯,目的是往下撥臉上的細絨毛,俗稱「開臉」。娶親人到了女方家,首先向新娘的舅父敬酒,接著向女方家的長輩及親屬逐個敬酒致謝。娶親者中的一女作伴娘,一男作伴郎,另一男子負責迎接新娘的父親和舅舅。新娘出嫁,母親則不陪女兒到男方家。舊時接親多用毛驢或轎抬。若騎毛驢要把毛驢裝飾一番:驢頭上扎綵球,驢脖子上系紅線鈴鐺,驢身披紅毯。現在接親一般都選用小轎車,車身貼上雙「喜」字,車前用紅綢被面紮成綵球裝飾,烘托喜慶氣氛。

上轎:新娘離開娘家門時,女方母親要將所有接、送親者迎進屋內吃羊肉臊子長面。飯畢,由新娘的舅舅替代新娘向天地敬酒,以祈庇佑幸福;新娘要向父母跪拜敬酒,以謝養育之恩;新娘父母要向祖先神位敬酒,以示喜事不忘先輩。新娘「上轎(車)」臨走時,要從娘家帶走一瓶水、一塊炭,意為「平順坦然」。新娘起程,向父母磕頭哭拜,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情。新娘上轎,要用紅氈或紅毯鋪地入轎,不許新娘腳上沾塵土。到達新郎家,同樣用紅氈或紅毯鋪地(或由新郎背著)入宅,大有一切從「新」的意味。 典禮,入洞房:典禮前,富裕人家比較講究排場,要張燈結綵,請來吹鼓手樂班助興;貧者也要懸掛幕帳,擺上桌椅,為拜堂做好準備。前來賀喜的人們在宅子內外左右侍立,為新郎新娘助興。待時辰一到,鞭炮齊鳴。這時,新娘要由新郎用綵綢牽著步入正堂。新娘的舅舅、新郎的父母依次坐在上座。婚禮儀式在司儀的主持下一一進行,並由新郎、新娘向前來參加婚禮的長輩行跪拜、鞠躬大禮。在司儀的故意作弄下,當新娘、新郎互相鞠躬時將頭撞在一起,全場哄堂大笑,把婚禮推向高潮。入洞房則需要新郎、新娘的默契配合,方能順利過關。否則,早有人把守洞房門口,新郎只有抱著新娘將懸掛在門上方的蘋果或紅辣椒摘取到手中,才能進入鬧洞房。在中衛人的婚禮喜宴上,鬧洞房的前奏曲有專門耍公爹或新郎大哥的習俗。在喝喜酒之時,早有人準備好了鍋底煙灰,趁他們不注意把臉抹黑,然後找來一頂破草帽給戴在頭上,往洞房推拉,逗得人們哄堂大笑。夕陽西下,人們便開始了大喜之目的最後一項內容~鬧洞房。早有惡作劇者將洞房窗戶紙全部撕破(不管季節和天氣),意為「窗戶撕得亮亮的,生個兒子胖胖的。」鄉鄰和親友讓新娘按大家的提議去行事,如若不從就用鞋底打新郎,逼著新娘就範。已婚婦女則領著自己的孩子進洞房掀開新娘的被褥,將事先藏在被褥內的核桃、花生、紅棗等物讓新郎摸出來,看誰摸的多,意味著讓新娘早(棗)生(花生)貴人(核桃仁)。婚禮鬧洞房一直延續到深夜方才罷休。次日,女方家要派少男或少女給新娘送來洗臉水和早餐。婚禮第3天,新郎要早早陪新娘回娘家。

回門:中衛有俗語「結婚3天要回門」。新郎到了丈母娘家,丈母娘要熱情招待女婿,並給女婿紅包,所謂「回門的女婿一嬌客」。新娘在娘家只能玩一天,日落前丈母娘要催女兒、女婿速回,不讓留宿。
推薦閱讀:

侗族婚俗,純愛無華
(1 條消息)新娘怎樣應對鬧洞房?
錫伯族的奇特婚俗

TAG:婚俗 | 中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