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類編(凈土第十二).(十).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佛學問答類編(凈土第十二).(十).李炳南老居士解答2007-11-25 12:18

問:念佛之目標以多或以專註而少為好?其速度以均勻或隨快隨慢為原則?因為心理上時會欲多念而心燥則覺更未能集中而散亂,念少卻能心和而神定念去也,此問題亦自己加以思考,想多以氣和心定為歸,但仍望先生指正,是所至盼!(梁美坤)

答:念佛之義,求其靜慮,即是修定。必攝心專註為則,初學之人,不能持久,宜先從少念,漸使加多,能到二六時中,飲食睡眠,皆是這個,可謂之凈念相繼,功夫至矣。念法不宜過快過慢,要使勻稱為準,如彈琴然,弦緩則不成聲,弦急則斷矣。

問:念佛重質?重量?念佛之初是一心不亂,但經過幾分鐘妄想現前,是不是停止,鎮靜後再念?前所念之佛有效?無效?(劉仁福)

答:『念佛之初一心不亂。』此語大錯,任何人剎那之間,妄念無數安有不亂之理。其誤為不亂者,是久在亂中習而不覺也。『幾分鐘妄想現前』者,是求定難定,始覺出其亂也。一句有一句之薰習,便如一粒種子,下於田上,遲早自有功用。

問:凈宗信以導願,願以導行,有行是否定有信願?(潔園)

答:古德雲,此三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緣此三之性,本互緣而生,行無緣等飛蓬無所,願無信等喜浴惡水,信無行等儲飯不食,凈土初機,必遵此三者,所謂『聖言量』如是,應依教奉行也。若無願無信等,另有其義,此處不得借口。

問:後學決心念佛,期能往生極樂,但未行早晚課誦儀規,只在乎平時念佛迴向,如此可否?(鄭朝信)

答:往生功課,只在六字聖號,多念少念,在乎有恆不退,如忽作忽輟,只種善根,古人云:『饒他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雖不能一心不亂,然習慣熟成,必須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早晚課誦儀規,系多人上殿合修,忙人不一定採用,但修凈土者,阿彌陀經及往生咒,應當抽時練習耳。

問:『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寧羨依稀解悟。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唾無餘,捧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祈解!(鄭朝信)

答:與前條之意,大略相同,前七句可解,後四句須參。初句是舉此一句洪名,乃殊勝法門。二句謂此法非上根大徹大悟者。不能圓融全彰。三句謂下根愚鈍若念,亦無比人缺少幾分。古人謂是無上深妙之禪,意即在此。成與不成,只是當下承當問題。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別,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六句謂貴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禪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徹底與依稀,真能徹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羨彼也。然而並無定解,隨機應變,若不如此,便成死法。狗子有佛性,狗子無佛性,應病與葯,非應葯而故招病。

問:古德云: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無佛像,要向西念。有時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譏笑,或遇污穢不適當,轉向東、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較如何?(邱合順)

答:佛法重心誠,佛之法身遍滿十方,有時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應,既感應矣,功德自大。

問:極樂世界多候補佛位,何以成佛須要『候補』?(簡宗修)

答:候補者,候補往某一處成佛也。其人功已圓滿,證成極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滅盡,便往其處,重開道場也。如彌勒為此娑婆之補處,觀音為彼極樂之補處等等。

問:阿彌陀經中前面所提到的諸菩薩從何處來?其菩薩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羅漢同為釋迦佛所度?(簡宗修)

答:彼土菩薩,皆系先後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經過修功,證成菩薩,亦有他方菩薩,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國土以及功德,十方諸佛共贊,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為諸佛,不獨釋迦一佛耳。

問:念佛號時,常遇許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聲驅逐,然在晚上睡夢中,無法出聲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則它紛紛而來,且愈多,如欲抵制,則感頭痛,因此進退兩難,不知有何妙法,又此頭痛是否著魔?(鄭朝信)

答:夢中既有色,當然亦有聲,即知有妄想,即能會念佛。醒時念佛,驅醒時之妄想,夢中念佛,驅夢中之妄想。但恐夢中不覺,隨幻逐妄,若言『如欲抵制,則感頭痛』是在夢能覺矣。覺則能作主,心中自有聲,心起佛聲,則立除妄,頭痛亦是幻夢,一律摒除。

問:『一心念佛』之精義?(黃宏介)

答:念法甚多,皆有精義,古人曾集出四十餘種,要在契機。普遍者,神念神聽,心念心聽,或口念耳聽。妄念若起,不強除妄,不起分別,皆作佛觀,此名方便隨緣止,大有受用。他則各有其義,非能數言可盡。

問:阿彌陀佛今在說法,此法與娑婆世界之佛法有異同嗎?(王幻如)

答:佛佛道同,善巧有別。佛國方便不一,說法次第或異。如娑婆難修,釋尊勸生極樂,極樂易修,彌陀則不必勸生他土。此土說三七道品,統演七支,極樂演法,只言根力覺支正道。方式千變萬化,歸元總是一也。

問: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眾生有沒有另一個求生極樂國土的地方?(王幻如)

答:十方無量佛土,皆能往生。但往不易,成就亦難,不及彌陀接引,一生補處,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據此則十劫以前,無有似今日極樂凈土,偈雲『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謂此可以知矣。

問:凈土宗旨在於念佛一心不亂蒙佛接引生凈土。其要點似在於『念佛一心不亂』。倘不能『一心不亂』是否亦能往生凈 土?(楊智悅)

答:學佛原則,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亂』煌煌經文,豈可不遵,但有多少義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長時之一心,有短時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臨終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靜,必靜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應。所謂『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羅漢,尚須七番生死,遑論成佛,三祇之遠,此則一生成辦,帶業出要,再不有作,出苦無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訣。』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過雲,初學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說明,即有違經之嫌。後世諸祖,頗以此語為病,貽誤後學。上舉種種一心,最低必得臨終一心,若無把握,往生無望。

問:蓋一般人均有事業,既有事業必有雜念,尤其念佛時都難免有雜念滲進,頗難達一心不亂之境界,在家眾都有負擔家庭經濟之責任,是以不能不從事生產事業,如從事生產事業,必定隨之帶來麻煩及煩惱,引起念佛時雜念滲進,不能達『一心不亂』之境。如是言之似不能往生?(楊智悅)

答:凈土學人,不求義理,多恃『帶業往生』『佛來接引』疏忽心業障礙,大是徼幸自欺。在家有經濟負擔,公教有功課鐘點,若能明理,而善用之,俱不為害,所謂搬柴運水俱是道耳。凈土大乘,自他兩度,定課念佛,作自度想。家庭經濟,公教課務,敦倫盡分,作度他想。為求往生而自度,為求往生而度他,為求度他往生,而負家庭經濟,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職務。推而廣之,謂之萬法歸一,歸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卧,不離這個,這個往生之信願行也。

問:理一心就斷見思二惑,那麼事一心是斷什麼?每部經典深妙的理,老師都能通達,是不是老師已得到理一心?萬念歸一是一心嗎?那麼得到不亂時還有心嗎?(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斷外塵攀緣,可伏見思二惑,所謂帶業往生者,事一心也。三藏浩如煙海,在下不過一知半解,且所見所讀,量數少,妙亦未見,理亦不達。縱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實行,亦難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見也。萬念歸一,可謂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問:實相念佛往生還有阿彌陀佛來接引否?常寂光的境界,是否還在西方?(池慧霖)

答:實相念佛,見彌陀之法身,既見佛矣,云何不接。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盡虛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問:世界皆有成、住、壞、空,極樂世界當亦如是,若然阿彌陀佛有無違其本願?(心炳)

答:佛有三身,曰法報應。應身有始有終,報身有始無終,法身無始無終,必先知此。身土皆心,並無二致,應身當娑婆之土,報身當極樂實報之土,法身當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壞空,極樂實報有隱有顯,常寂光土無隱無顯,大致如此也。

問:請問念佛修行期間要多久才能成佛?(心炳)

答:普通法門,名曰豎超,三僧祇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門,名曰橫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補處。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無論漸頓,亦必斷盡無明,始得成佛,期間不能預定。

問:設若有一年輕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嗎?(心炳)

答:念佛法門,專求往生極樂,一到極樂,便脫輪迴,已離分段生死而已,並非成佛。到彼再修,或經變易,或不變易而一生,補處成佛。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論緇素,不論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終以後,可生極樂,是否帶業往生,不能帶業成佛。

問:關於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否往生的問題,可否如下答法『雖能往生比較麻煩』。如在世間法中,要找某機關團體洽辦事務,除有特別規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單位之首長洽辦,以免去簽辦批示等手續,阿彌陀佛是西方教主,當然念阿彌陀佛較為簡便。(鮮純賢)

答: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饒唇舌,聖量高深,凡情難測。但應『依教奉行』,自能到家。經中嘗有戒語:『若他觀者,多為邪觀。』『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經是佛說,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錯。

問:念佛求願往生,弟子以為除執持名號外,應多誦彌陀經觀想西方勝境,使勝境種子落入八識心田充滿其中,到命終亂心位時,西方勝境的種子先出來則示往生矣,所以古德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即此理也然否?(鮮純賢)

答:專持名號,是修法之一,兼作觀想,亦是修法之一。各隨個人之根器而取。尚有其他之法,無非皆取隨機,非可勉強,此修法論事之簡語也。若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乃是證果論理之簡語也。前者因地指事之語,後者果地說理之語。

問:弘一大師勸人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志西)

答:真信不疑,發願往生,苦樂順逆,概不退轉。再聞他法,亦不改修。奇異境界,心不妄求,佛說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實念佛也。

問:記得長者曾開示念佛方法,謂心念心聽,心念神聽等記不大清楚,煩請再開示,並請指導其法!(志西)

答:何處所說,事久已忘。然嘗見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似與今問相近。此十二字,共分三句,亦是由淺入深,並非混用。初學人只應先學『口念耳聽』一法,果能由生漸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處,一字聽清楚,心在此聽處,念出聽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問:彌陀經解釋內,解人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得各種神通,想什麼就現什麼,假使想見親屬可見到否?(慧綱)

答:神通有『天眼』一種,即橫能看各界,豎能觀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見此生之眷屬,多生之眷屬,皆可隨意見也。

問:厭娑婆欣極樂急要往生,應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是否業未盡不能快生,此業應如何使之快盡?(慧綱)

答:往生只言壽盡,非謂必業盡也,此處不可相混。壽指一生應得之果報,業指多劫所造之因緣,壽至一定時期自盡,業必多劫修持方斷。往生乃論壽盡,並不必須業盡,壽應聽其自然,不應促之使短,若極厭娑婆,惟有精進持名耳。

問:因身體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課亦即起床,因不會念楞嚴咒,自己在寮房內,禮觀音菩薩百零八拜,早飯後拜凈土懺,人覺疲倦,每日念佛壹萬聲,想多念佛禮拜,惟每日愛睡昏沉時往大殿繞佛二、三圜即覺腰痛,不得多圜,應如何使之精進,否則是否與往生有礙?(慧綱)

答:楞嚴咒不會不念,自禮觀音亦甚佳。每日念佛萬聲,暫時說不為少但須注重一心不亂。繞佛三匝,多則腰痛,即只繞三匝,亦無不可。只信願深切,便不礙往生,如是專修不雜即是『精』,不疲不厭不退即是『進』。

問:佛雲四十八願其中十八願是平時有實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無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福明)

答:學佛有一原則,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又忌偏執二邊,不契中道,凡此皆應仔細思維。如尊問者,第十八願,固屬大悲本願,此不過提一大綱,尚有微義存焉。若死此句下,餘四十七願,都與贅言,本經中之六度萬行,亦成廢話。再凈土一宗,主張持名,在小彌陀經,必匯參之,方不偏執,小經明明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豈可錯會十念之文,而自貽誤。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萬者,較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幾人哉?請思前祖,『二六時中綿密不斷』,『日持十萬』,『凈念相繼』等,豈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煩。

問:證羅漢果,是無來無去,若修凈土的證到寂光凈土,還有西方可去否?又證到常寂光凈土,須經過多少時間成佛?(池慧霖)

答:此問大是誤會,修凈土者,願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問還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問長安路矣。經雲『惟佛一人居凈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問等於『中秋十五夜,問月幾時圓』。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當下即是矣。

問: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義為皈依,佛亦覺者之通名,云何以南無作佛名之二字?是必有說,而學人不知,故問。又南無在梵語或巴利語應是一字二音,阿彌陀應是一字三音,佛則一字二音,我國既均采音譯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實,雖無關重要,亦有說乎?(高仰嵩)

答:南無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詞,阿彌陀佛四字,乃個人符號之名詞,合二名詞,為一種法門,法門亦須有名詞,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詞為心與佛二合之稱也。一字二音,或是三音,是巴利文語之組織,漢字讀法,一字只發一音。既經譯成漢文,自當依順漢文方式立言,漢文系方塊形,一方塊為一字,故曰六字也。

問:阿字音我國有痾(ㄜ)與啊(ㄚ)兩讀盍雙聲疊韻字也。持名念佛時,國人仍是各依所習,念成ㄜ或ㄚ音。老居士十年前在覺生月刊上教人念識字音與ㄜ相近;然依各種中英文佛學辭典、英文所注梵、巴音皆宜念ㄚ音。是否可以各從所習不加分別?(高仰嵩)

答:中國地大,語系複雜,即本國文字,同一字之發音念聲,地各不同,古今亦異,何者為標準,甚難言也。就以『國』之一字為例,古讀為以,今讀為果,或讀為鬼,試問孰正?注音字母之書,多采北京音聲,此亦不過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論梵音,須會梵文,尚須口傳,否則音亦不正。『阿』之一字,只發喉音,念陰平聲,庶乎相似,否則只隨鄉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問:地藏經內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或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藏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迴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今欲問者就是我們每日的功課都是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這是利益自身,那麼願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種迴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對將來往生可靠,又穩當呢?(周慧德)

答:居士所見甚大,但願以此功德之八句迴文,亦包羅無餘,何不注意下文耶?如四恩,三途,見者聞者,悉發菩提,同生極樂,已盡之矣。迴向即是發願,誦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張。

問:學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純熟到臨終才能提起正念,現在道弱魔強,在家居士俗念勝於佛念,學佛的人一心沒有兩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減少,在這世念濃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滲上一大桶清水如何還有奶味呢。這樣稀微的道念來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進外,安有他法。至於俗念紛繁,非關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決心耳。但信深願切之人,雖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願相續,自能善巧方便,忙裡抽閑,不離這個,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也。

問:彌陀經內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要問者,十方世界的眾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接引往生呢?(周慧德)

答:彌陀法身,周遍法界,時時相應。如不明白,請思每日所念之贊佛偈,『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二句,尚不恍然耶?應知三身仍是一體,化佛來迎,往生何疑。

問:菩提樹第一一一期,有凈宗初祖慧遠大師,虎溪三笑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周慧德)

答:東林寺外,有水繞流,水名虎溪,遠師送客,不逾此地。當時陶淵明、陸修靜二人到寺,談道甚契,師送之不覺逾溪。虎起大鳴,始知逾界,三人大笑,喜心道各相契也。

問:念佛時只觀聽自己念出聲音,同時觀想彌陀莊嚴佛容,可得一心(不必多觀想,彌陀經內極樂世界種種現象)對嗎?(王清漢)

答:念而能觀固佳,即不能觀,單念兼聽亦可得力。至雲觀彌陀經中境界,在作課誦此經時,隨念作觀,未嘗不可,至經畢念佛,則不可觀矣。

問:佛像面容各有差異無相似(除了特徵外)如觀想時採用自己印象較深就可否?(王清漢)

答:造像豈能一致,理宜采自羨者為準,但既采定矣,應使其印相深切,在任何時地憶佛之際,此相分明現前,即獲大益矣。

問:早晚念佛定課,不算佛珠,以時間規定亦可否?(王清漢)

答:自無不可。

問:某法師來嘉主持法會時指示,要觀想面前有八尺阿彌陀佛金身,昨天老師開示觀想丈六金身,是不是八尺,丈六皆可以觀想?(劉仁富)

答:八尺從劣觀,易成也:丈六加倍,少難也。此不一定,以自己之心量定之,能八尺則八尺,能丈六由丈六。倘能五須彌四大海,則更佳矣。

問:凡聖同居凈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常寂光凈土,此四凈土,各應至何等程度始能達到,是否以聲聞、緣覺、菩薩、佛,相對而修乎?(陳寬鳳)

答:修行之人,在於證道,所謂道者,即是佛性。我輩佛性,盡被惑業障遮,故生死不主,稱曰凡夫。修凈者惑業分毫未斷,往生只種人天,但所生處,有佛菩聲緣,得以聚會,故曰『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之聲緣所居為『方便有餘土』。分斷塵沙惑之菩薩,所居為『實報莊嚴土』。圓滿佛果,所居為『常寂光土』。土名雖四,而實是一,土心非二,故隨斷惑現有別耳。

問:凈土法門欲到四凈土,是否經由極樂世界?(陳寬鳳)

答:極樂世界,而具四土,非極樂以外,另有四土也。以古代帝國為喻,『寂光』者禁城宮闕也,『實報』者京都府省也,『方便』者庶政衙署也,『同居』者繁華街市也。帝居禁闕喻佛陀,宰輔居府省喻菩薩,百官居衙署喻聲緣,富豪散處街市,喻帶業凡眾之人天也。

問:弟子問在工作及想像時應如何行持使念佛工夫不致間斷,承長者示念佛時心在念佛工作想像心應在工作想像,過於工作想像時存一為助念佛,而工作想像之觀感,則萬事皆是念佛,弟子愚鈍,對助念佛之義,尚不甚瞭然,祈再開示為幸。(某居士)

答:凈念貴乎相繼,外可斷而內不可斷,此為生死大事,豈浮浮泛泛,便能成就。今日末法,修福者多,求慧者少矣,雖口言了生死,而其行實於了生死無關,凈念不繼,而又未得一心也。我輩白衣,為謀生活,必有工作,在工作間用身力時,心中默念佛號。用心力時,存一我道未熟,必須借俗養身以求道之念!所有工作,皆定此目標。俗人工作為吃飯,我工作為求道,亦是凈念相繼也。

問:修凈土法門之者,若能一心持名至臨終時,幸能見佛瑞相,但是要如何分別出此相到底是佛化或魔化呢?如楞嚴經上雲有五十三種魔能應眾生欲,故分不清楚?(本如)

答:修他法門,如觀心,參話頭,數息等,倘見佛像,是與所修並不相應,方有現魔之虞。修凈者求見佛像,佛像即現,自是本分,並非魔事。但若見時不可執著,倘或喜或懼,更出差路,仍一直念持,聽其自然,乃為正規。

問:修凈土法之者平時持名能正念,但是至臨終時因四大分散時之苦痛難提正念,未知此種人是否也能往西?(本如)

答:經云:『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細味經義,可以瞭然,若臨終難提正念,便是顛倒,恐生障礙矣。

問:無量壽經中有一段文佛對阿難雲無量壽佛國土有胎生,如此托在何胎,本來只有蓮花化生而已,為何有胎生呢?(本如)

答:九品以外,生邊地者,假曰胎生,詳看本經上下文,自能解矣。

問:若度眾生心切者,往生後未能聞佛說法,是否須待蓮花開後聞法開悟,才能倒駕娑婆度眾生。凡是不以安養回入娑婆度眾生者,都聞佛說法開悟之上上品嗎?(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學之士,若蓮胎未出,何能他往。凈土法門,菩提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發願再來度眾,未有不來之理。

問:各不同的國家的人,修成正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語言能相通嗎?(心炳)

答:生到彼國,即得神通,眾鳥之語,水風行樹之音尚且能懂,豈有反不懂人語之理。不但能懂極樂之語,他界之語,亦能盡通,不然,每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何能聞法乎?

問:依阿彌陀經上說,那裡(指極樂世界)的環境大部是金、銀、珍珠、瑪瑙,連樹木都是金葉子,鳥也是金的,這樣生活,不會很呆板單調嗎?(心炳)

答:樓閣形勢萬種,能住能飛。寶樹隨時放光,光中可現無量他方世界,且能作百千種樂,噴百千種香,鳥皆雜色,音各奇妙,且能演法,聞者開慧。天樂鳴空,六時雨花,鋪地成毯,光色璀璨。一切一切,千變萬化,隨意所適,重重無盡。如是尚曰呆板,尚曰單調,試思娑婆穢土,不呆板單調耶?

問:何以世尊不自創凈土極樂世界而介紹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與眾生?(游堂振)

答:阿彌陀佛既創極樂,而且廣大無垠,他方又何必步人後塵,畫蛇添足。世尊雖不再造極樂。然未嘗不將此穢土,思改極樂,惜人不察耳。倘使西方極樂,至人滿為患時,世尊亦未必不另造極樂,但此時則不需要。

問:彌陀經上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余者非一生補處者如何成佛?老師謂:阿羅漢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何故不去?觀音菩薩又何能去也?(游堂振)

答:一生補處者,不經變易生死即成,非一生補處者,須經變易生死耳。阿羅漢法習小乘,與彌陀凈土不相應故,觀音菩薩乃系大乘,極相應故,不但能去,且為彼土之導師耳。

問:極樂世界是否物質世界?既雲佛身光明無量,如何有晝夜?(簡宗修)

答:既雲五塵,當是物質,但云變化所作,是七寶諸相,皆佛所化。然此狀況,究稱性境,仰為物質,須求教於凈相兩宗大德。至雲晝夜,非是明暗,乃指花開花落,鳥鳴次數,隨順此地,假定而言。

問:阿彌陀經中謂極樂世界有無量阿羅漢及菩薩,卻不見其他佛,何故?成佛後不住西方嗎?(簡宗修)

答:一個佛土,一佛主教,猶一學校,校長只一。再以國家而論,總統亦只有一。其土眾生,修到極點,亦名等覺,等覺即佛也。因土有佛,故不稱佛,必到另一世界主教,始稱佛也。

問:『其土眾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此『佛』指法身?報身或化身?釋迦佛『在世』時受過他們的供養否?(簡宗修)

答:極樂本分四土,眾生更分九品。此修持之功有深淺,所證之果位有高低,所知所見,便爾不齊,其所供者,可想而知。本土釋迦世尊,受彼供養,豈能在外,此能去彼焉不能來。觀音菩薩,乃彼佛之脅佐,尚來此供佛聞法,上弘下化,彼眾來供,例此可知。

問:以後很想時時念佛但不知怎才得法?(簡宗修)

答:初步先求易簡,漸進再漸增多。前於講座時,所發之彌陀接蒙等書,冊後多附有念佛課程,可量時間,增減行之,要在進而不退也。但諸法圓融,應機而作,後生疑問,不妨函商。

問:蓮花生的形體是否相同?或隨其三界眾生之形象有所差別?(鄭勝陽)

答:大同小異,同者皆有相好光明,異者其相好以所證之福慧不一,現象少有殊耳。同異者,亦非固定,自隨其變易而轉變,必到佛身,方盡同耳。彼處未雲三界何有三界眾生。

三界之中 無非牢獄 暫時快樂 終歸無常

眾生燕雀處堂 罕思出離

惟逆境當前 庶幾生遠離之心

故佛稱八苦為師 非虛語也

——蕅益大師

推薦閱讀:

?《全民解答》第80集:發球應該跺左腳還是右腳
常見出入境問題解答
解答2歲寶寶英語啟蒙的困惑
地藏經的疑難解答
佛學問答類編08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TAG:佛學 | 學問 | 凈土 | 解答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