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規、家風、家訓
中國是禮儀之邦。夏商的「父子兄弟之禮」,周禮的「親親、尊尊、長長」,兩漢的「尊老憐幼」,魏晉南北朝的「五服制」,隋唐「不孝不敬不睦不義為惡」。五千年的文化一脈相承,形成了穩固的家族內部倫理道德關係,繼而每個家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並奠定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沒有好的家規家風,既難以清白做人,也無法專心做事。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規、家風承載了先輩對後代的希望和策鞭。家風好,則族風好、民風好、國風好!「國有國度,家有家規。」那家規是什麼? 那家風又是什麼? 家規是指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這個規矩就相當於國家的法律,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講規矩。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要想興旺發達,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講規矩。家人違背家規就要像國民觸犯法律一樣受到處罰。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家族之鏈上某一個人物出類拔萃深孚眾望而為家族其他成員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為家風之源,再經過家族子孫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訓,流風餘韻,代代不絕,就形成了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和審美風範。家風是家規的升華,家規是家風的具體體現。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規,那什麼樣的家規才算是好的家規呢?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是這樣理解的。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家的孝具體表現在吃飯的時候餐桌的上席、吃雞時的雞頭都是必須要留給老人和長輩的,吃飯時先動第一筷的也必須是老人和長輩,雖然這些舉動很簡單,但包含著長幼尊卑和濃濃的孝義,體現了我們對老人和長輩的孝順與恭敬。 父母從小教導我講禮貌,對待他人要有禮有節。吃飯時不能用筷子敲碗,更不能吧唧吧唧嘴,否則都會受到嚴厲的懲戒;吃完飯後,不可以將筷子放在碗的上方,要放在桌子上,這就代表你已經吃好了。如果桌子上有魚刺、骨頭等等要用筷子將它們掃入碗內。做完這些事還不能走,如果家裡有客人在就要等到客人都吃完才可離桌,並隨時準備著給長輩和客人盛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拿完衣服必須要擺放整齊,起床之後把被子疊起來,在家裡製造的垃圾不能隨便扔,維持自己房間的衛生並及時打掃。臟衣服自己要清洗,不能堆了很多之後再去洗,即使在外面也會是一樣。 雖然承載這些家規的都是些很細微的事情,但點點滴滴的融化在血液中沉澱在骨髓里,進而影響著我的心靈,塑造著我的人格,為我立世做人工作生活奠定了格調。家規將伴隨我一路風雨,一路風景,且歌且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