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那複雜之中才有人的全部,才是靈魂的全面朝向
不知自何時起,中國人做事開始提倡「別那麼累」,於是一切都趨於簡陋。比如文革中的簡易樓,簡易到沒有上下水,清晨家家都有人端出一個盆來在街上走,裡面是尿。比如我座下的國產輪椅,一輛簡似一輛,有效期遞減;直到最近又買了一輛進口的,這輛真是做得細緻,做得「累」,然而坐著卻舒服。再比如我家的屋門——80年代的作品,我無力裝修故保留至今——不過是蓋房時空出一個方洞,擋之以一塊同大的板,再要省事就怕不是人居了。
愛因斯坦說:「凡是涉及實在的數學定律都是不確定的,凡是確定的定律都不涉及實在。」因為,任何實在,都有著比抽象(的定律)更為複雜的牽繫。各種科學的路線,都是要從複雜中抽象出簡單,視簡單為美麗,並希望以此來指引複雜。但與此同時,它也就看見了抽象與實在之間其實有著多麼複雜的距離。
而文學,命定地是要涉及實在,就是因為在諸多科學的路線之外看見了複雜,看見了諸學所「不涉及」的「實在」,看見了實在的遼闊、紛繁與威赫。所以,文學有理由站出來,宣布與諸學的背道而馳,即:不是從複雜走向簡單,而是由簡單進入複雜。因此我常有些很可能是偏頗的念頭:在看似已然明朗的地方,開始文學的迷茫路。
簡單與複雜,各有其用,只要不獨尊某術就好。一旦獨尊,就是牢獄。牢獄並不都由他人把守,自覺自愿地畫地為牢的也很多。牢獄也並不單指有限的空間,有的人滿世界走,卻只對一種東西有興趣。比如煽情。有那麼幾根神經天底下的人都是一樣,不動則已,一動而淚下,諳熟了彈撥這幾根神經的,每每能收穫眼淚。不是說這不可以,是說單憑這幾根神經遠不能接近人的複雜。看見了複雜的,一般不會去扼殺簡單,他知道那也是複雜的一部分。倒是只看見了簡單的常常不能容忍複雜,因而憤憤然說那是庸人自擾,是「不打糧食」,是脫離群眾,說那「根本就不是文學」,甚至「什麼都不是」,這樣一來牢獄就有了。
話說回來,不是文學又怎麼了?什麼都不是又怎麼了?一種思緒既然已經發生,一種事物既然已經存在,就像一個人已經出生,它怎麼可能什麼都不是呢?它只不過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名字罷了。可是文學,以及各種學,都曾有過這樣的遭遇啊!
文如其人,這話並不絕對可信。文,有時侯是表達,是敞開,有時侯是掩蓋,是躲避,感人淚下的言詞後面未必沒有隱藏。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驗,常在渴望表達的時候卻做了很多隱藏,而且心裡明白,隱藏的或許比表達的還重要。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心裡明白卻還要隱藏?知道那是重要的卻還要躲避?
不久前讀到陳家琪的一篇文章,使我茅塞頓開。他說:「『是人』與『做人』在我們心中是不分的;似乎『是人』的問題是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要討論的只是如何做人和做什麼樣的人。」又說:「『做人』屬於先輩或社會的要求。
你就是不想學做人,先輩和社會也會通過教你說話、識字,通過轉換知識,通過一種文明化的進程,引導或強迫你去做人。」要你如何做人或標榜自己是如何做人的文學,其社會勢力強大,不由得使人怕,使人藏,使人不由地去籌謀一種輕盈並且安全的心情;而另一種文學,恰是要追蹤那躲避的,揭開那隱藏的,於是乎走進了複雜。
那複雜之中才有人的全部啊,才是靈魂的全面朝向。劉小楓說:「人想整體開放的部分只有靈魂,或者說,靈魂是人身上最靠近整體的部分。」又說:「追求整體性知識需要與社會美德有相當程度的隔絕……」要看看隱藏中的人是怎麼一回事,不僅複雜而且危險。最大的危險就是要遭遇社會美德的陰沉的臉色。
文位元組選自史鐵生著作《病隙碎筆》
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10
推薦閱讀:
※複雜心律失常的分析方法及技巧
※秋季女人穿衣真的不需要複雜,越隨意越個性!
※一隻150萬的朗格大複雜表 在北京可以來這看
※分手後的12星座,看完心情很複雜
※你看的是年輕肉體,我看到的是複雜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