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地區女子服飾的主要樣式探析
從整個中國服飾發展史來看,中華民族的主流衣飾,發展到近代出現了紋飾堆砌、式樣繁多、工藝淫巧的特點,而清代服飾之紋飾繁縟和形制多樣,堪稱歷代服飾之最,同時,這也是一個傳統服飾形制大變革的時代,晚清民國時期服飾文化所發生的變化是空前的,可謂是一個消除舊形式、舊制度,孕育和產生新形制的重要時期。[1] 隨著國力的衰減以及國門的被迫開放,尤其是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並且建立新的國體之後,女裝無論從形制上,還是從裝飾上都出現了新的形式和特點。這是一個滿漢民族融合,西方文化東漸使中國服飾出現大跨度變革的時代。[2] 這個時期的女子服飾體現出明顯的延承性、世俗性、交融性等多重性特徵,同時,此階段的女裝也體現了它隱含的現代性因素,對傳統女裝服式及裝飾形式的形成起了鋪墊作用。大量有關舊京風貌的資料和服飾實物反映出,清末民初的女裝在樣式上顯得混亂複雜,滿人旗袍、漢人裙襖、日本和服、西洋裙裝可以出現在同一時期婦女的身上,著裝現象可謂古今並存、滿漢交融、中外合璧。這種跨民族、跨國界、跨時代的交融性也恰是形成此階段女裝審美特徵的主要原因,交融使得這一時期的女裝在博取眾長與沿承自身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內涵變得更為豐富,其形制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變化與新的審 美特點。以下以清末民初北京地區的傳統女裝上的主要樣式為研究對象,將平民階層女子服裝的樣式形制進行了歸類,並對其特徵、源流進行相應的闡述。
1.民初新式高領女裝
2.民初婦女襖裙
3.清末北京城年輕女子 裝束
4.民初常見女裝樣式
一、袍服 袍是一種上下一體的衣服,是滿族人祖先在長期的游牧漁獵生活中根據北方寒冷的氣候狀況的自然選擇。入關以後,全國推行「雉發易服」,使之成為全國統一的服裝樣式。而隨著環境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及材料的極大豐富,早期緊窄合體、便於騎射獵的袍服衍生出了更多的服裝樣式,變得越來越適合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越來越爽身合體。自古以來中國婦女的服裝,基本上採用平直線造型。清末,旗人婦女的服飾基本上保持舊制——齊腳寬鬆旗袍、絲質繡花馬甲、兩把頭、木質高底緞面繡花鞋,旗袍基本造型為直身、平袖、大襟、右衽、長及腳面,主要分氅衣[3] 和襯衣[4],這些女袍也是現代意義上「旗袍」的雛形。民國以前,旗袍並未在京城的漢族女子中普及,一則因為它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非「在旗」者慎穿;二則因為漢人女子穿不慣高底鞋,也無高頭飾,寬大的旗袍上身後反倒顯得矮拙,全然沒有旗人女子頭戴「大拉翅」、足登「花盆底」之婀娜多姿的風采。20世紀初旗袍已普及滿漢兩族女子,此時袖口狹小,邊緣漸窄。20世紀20年代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明顯縮短長度,收緊腰身,衣領緊扣,曲線鮮明,加以斜襟的韻律,衣服裁製得體,衩口開高及胯下,低至膝中。至此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改良的旗袍。」[5] 30年代進入旗袍的全盛時期,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收西式服裝的款式,成為一種中西合璧的服裝。20世紀40年代起旗袍的變化緩慢,身長及袖長均縮短,夏季的甚至不用袖子,更加簡潔、輕便、適體。[6] 而現代型的女子旗袍以其方便穿脫、並能充分展現女子身體曲線之美以及能夠與其它類型的服裝靈活搭配等諸多優勢,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回到北京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東方氣質的旗袍易與具備相應氣質的穿者結合產生和諧美,「婦人之衣,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7],這種由衣和人營造的感覺,在審美心理上形成一種和諧的直覺判斷。只是當時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的階級成分和思想觀念還很不統一,北京城中的旗袍樣式顯得比較雜亂,但無論如何,旗袍的樣式開始圍繞著人體的輪廓結構、面料的花色質感和款式的新穎程度來展開創作。 二、襖裙 漢族婦女多穿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褲。上衣一般長至膝下或臀下,右開襟,低立領或高領,圓式,衣身合體,衣袖長短、寬窄適中。下裙則是清代以來最富特色的女裝,裙色以紅為貴,種類繁多,早期有「百褶裙」、「月華裙」、「彈墨裙」[8] 等。滿族女子同男子一樣承其女真族習俗,從小學習騎馬射箭,沒有穿裙子的習慣,在《天咫偶聞》里曾有「滿俗,婦女衣皆連裳,不分上下......」[9] 之說。由於入關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滿族婦女也開始穿裙(多為筒式),裙子漸成為清朝婦女的通用之裝。對於上衣下褲的打扮,張愛玲在《更衣記》里有傳神的描繪:「衣服再緊些,衣服底下的肉體也還不是寫實派的作風,看上去不大像女人而像一縷詩魂,長襖的直線延至膝蓋為止,下面虛飄飄垂下兩條窄窄的褲管,似腳非腳的金蓮抱歉地輕輕踏在地上。」[10] 清末民初,女子服裝進步很大,既有改進中的旗袍也有各式襖裙。由於留日學生的影響,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和黑色長裙,不施質紋,不戴簮釵、手鐲、耳環、戒指等飾物。民國中末期,受西方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影響,又趨於華麗,並出現所謂「奇裝異服」[11]。從保存至今的實物和資料照片來看,上衣短小狹猝、領口很低,袖長不過肘,似喇叭形,衣服下擺成弧形,有時也在邊緣部位施繡花邊,裙子後期縮短至膝下,無衩襇而自然下垂,也有在邊緣繡花或加珠飾。[12] 三、褂服 褂服是清末民初北京城內婦女常見的外衣形式,大致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人字襟、直襟、斜襟等多種樣式。晚清的女子褂服,很多都帶有滿、漢兩族服飾文化融合的特徵。比如襟女馬褂,它的雛形來自於滿族的騎馬行軍之對襟服,經過發展演化,成為集滿、漢兩族諸多服飾元素於一體的服裝。一方面,滿族對襟女馬褂受到漢族女服的影響,由起初的衣身長至胯部,發展到衣長延至臀部以下,有時甚至過膝;原本窄緊的衣身、袖子也日漸變得廣博;並出現了挽袖[13] 和舒袖[14] 之分。另一方面,馬褂給漢人女子褂服帶來的是傳統系合方式的改變。明代漢人女衫除了在領窩處釘有一兩枚金、銀的撳扣外,多以衣帶相系,而滿族馬褂上的紐袢則給了漢服的系合方式以新的啟示。至光緒末年到宣統年間,北京城裡的平民女子流行穿一種類似將旗袍截短了的緊袖齊膝衫,下身穿長褲,褲筒窄緊,在小腿處裹以綁帶。這種裝束使婦女活動自由,顯得簡練精悍,因此無論是「天足」的滿女,還是裹「三寸金蓮」的漢女,老少皆穿之。在新、舊旗袍交替的空當間,這成為北京城內最為普遍的一種婦女裝束。 四、坎肩和掛襕 清代以來,坎肩極為流行。坎肩本屬於朝廷要員的服裝,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又成為上層男女的通用服裝,後來在整個社會階層發展開來。坎肩和褂襕都屬於無袖式上衣,是清末民初北京地區女子在冬、春、秋季罩穿在氅衣、襯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裝。旗人婦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講究,往往將其套在袍服外面穿,力求能夠與穿在裡面的旗袍和諧、媲配、襯托。坎肩和褂襕對於人體的覆蓋面不大,但因是穿在外面的衣服,因此,其面料選擇、裝飾手法和製作工藝都比較講究,常常給人以「小巧而精緻」的感覺。相反,漢人女子穿坎肩、褂襕的現象倒不普遍, 她們基本還是以穿比較寬大的褂、襖、衫為主。 五、西式服裝 民國時期留學歸國的女生多剪短髮,著西式衣裙。「文明新裝」、「大和善」、「學生頭」極為流行。北京城內亦有妓女效之,以為時尚。另外,妓女們穿男裝也蔚為風氣。因當時教育界對日本仍極為推崇,服裝也隨之有所變化,尤其是女學生的裝束,受日本影響更大。如廬隱於1912年考進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後,學校教育一切仿效日本,其嚴格的管理體制,尤其是那不適合少女身心健康發展的難看的校服讓她大為煩惱:「不許穿制服以外的任何衣服——而制服偏偏又是那樣的難看,夏季的是灰色布衫,灰色山東綢的裙子,新的時候還好,洗過幾次之後,顏色灰留,活像一窩老鼠精。至於冬季呢,那又不如夏季的了,青蛙色的愛國布裙衫,洗得黃不黃,綠不綠,誰說不能象徵癩蛤蟆的色彩呢?」[15] 西式服裝,以「連衫裙」(或稱連衣裙)為代表,是一種衣、裙相連的服式,「(連衫裙)就是把上身的衣和下身的裙連在一起。衣襟有開在前面或後面的,在後則頸背而下」[16],另一種樣式是上身如背搭式,領下前,裡面配穿襯衫,後開作方形缺口、下作連衣裙,裙長至膝下的連衣裙樣式,這種衣式在當時教會所辦的女子學校中也作為女生制服夏季穿用,衣衫較薄,穿上連衣裙再在腰間束帶,能恰到好處地襯托腰部的纖細和線條的柔美。這種服式可以說是受歐美的影響,我國先秦時期深衣[17] 的結構亦屬連衫裙式。連衫裙由女學生開始,逐漸向平民婦女蔓延,在袍服、襖裙、各式大褂的服式中,它以新奇別樣的輪廓線反映著傳統女裝逐漸被取代的過程。 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滿、漢兩族婦女的服飾融合過程是複雜多變的。清末民初北京人的階級成分複雜,政治立場各不相同,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相去甚遠,大眾的意識形態尚處在新舊交替的混亂與紛雜之間,人們往往是根據風俗、喜好和流行穿衣,因此著裝上就呈現出「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不可名狀」的景況,這在今天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這些不和諧的音符宣告了新、舊生活方式之間的激烈碰撞,這是一種文明侵入另一種文明時必然會發生的結果。也正是基於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這一時期的北京傳統女裝顯示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綜合形態和氣質。 注釋: [1]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第352頁。 [2]呂美頤:「中國近代女子服飾變遷」,《史學月刊》,1994.6。 [3]左右腋下開禊、開禊頂端必飾雲頭的罩袍。 [4]有五個紐扣、無開禊的單袍。 [5] 繆愛莉、鄺璐編著:《中西曆代服飾圖典·民國服飾》,廣東科技出版社,廣州, 2000,第283頁。 [6] 繆良雲:《中國衣經》,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第104頁。 [7](清)李漁:《閑情偶寄》。 [8]百褶裙:用整幅緞製作,裙裾下打褶而成,或在百褶裙裾上再行工藝加工,用絲線在褶襇交錯穿插成魚鱗狀,稱之「魚鱗百褶裙」;月華裙:每褶之內俱含五色,行走起來裙擺搖曳,好似月光輝現,故而得名; 彈墨裙:即把墨依照主管意願彈在裙上,形成如「西湖十景」「仕女人物」等紋樣。 [9]轉引啟嵕:《清代滿族服飾》,遼寧美術出版社,瀋陽,第37頁。 [10]張愛玲:《更衣記》, 浙江文藝出版社,杭州, 第56頁。 [11]《海上風俗大觀記載》:「至於衣服,則來自舶來,一箱甫君,經人道知,則爭相購制, 未經三日,儼然衣之出矣.......衣則短不遮臀,袖大盈及, 腰細如竿, 且無領,致頭長如鶴.褲亦短不及膝,褲管之大。如下田農地人,脛上御長管絲襪,膚色隱隱。今則衣服之制又為之一變,褲管教前更巨,長已末足,衣短及腰。」 [12]同[5],285頁。 [13]袖長過手,袖口的里子綳上一尺多寬的繡花緞片,穿著時翻卷過來露在外面以 示美觀。 [14]袖長至腕、肘之間。 [15]廬隱:《廬隱自傳》,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 第53頁。 [16] 同[1],第358、359頁。 [17]深衣是直筒的長衫, 將衣和裳連在一起包裹住身體,分開縫製但上下縫合, 因「被體深邃」, 而得名。
參考文獻: [1]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增訂本),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 [2]吳 淑生、田自秉:《中國染織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朱新予主編:《中國絲綢史(通論)》,紡織 工業出版社,北京, 1992。 [4]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 [5] 蔡子諤:《中國服飾美學史》,河北美術出版社,石家莊,2001。 [6]高春明:《服飾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7]《中國織綉服飾全集·織染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8]《中國衣 冠服飾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 [9]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瀋陽,1999。
推薦閱讀:
※16日凌晨將現月全食 西部地區有望完美觀測
※持申根簽證,可以免簽去那些國家和地區?(轉載)
※亞洲地區國家的禮俗
※研究發現威猛先生並非首選,比如鄉村地區的女性更喜歡長得秀氣的男人
※全球49個對中國公民免簽、落地簽國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