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紅樓夢》同時代的文學名著《歧路燈》為何鮮為人知?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成書於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死於大約1763年,臨死前還在修改此書;而《歧路燈》成書於1777年,略晚於《紅樓夢》。這三部巨著算是同時代的小說。《歧路燈》早於巴爾扎克22年,早於托爾斯泰51年,說明我國當時的長篇小說創作已相當成熟。

李綠園,河南新安人,清朝康熙年間1707年生,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舉人,40歲前曾三次赴京應試,都名落孫山,最後留京謀職。乾隆十四年(1749年)開始創作小說《歧路燈》。後經舉薦被選任江浙漕運之職,開始宦遊生涯,走遍了大江南北,閱盡世間滄桑。乾隆四十年(1775),68歲的李綠園回到故鄉,以自己的經歷和見聞為素材,繼續寫作小說《歧路燈》,歷時2年成書。所以說這部小說創作前後共用30多年,堪稱巨著。

《歧路燈》以寫敗家浪子回頭的故事,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教育危機的嚴重性。明嘉年間,河南開封貢生譚忠弼,為人端正謹慎,家教甚嚴。譚忠弼臨終留給兒子譚紹聞八個字:用心讀書,親近為人。但他結識了五位朋友,都是浮華浪蕩子弟。譚紹聞與他們結拜兄弟,近墨者黑,他們同吃共賭,開賭場,窩土娼,寵愛孌童,私鑄銀錢,已至入獄。譚的家人傾家蕩產,使其出獄。譚紹聞迷途知返,立志悔過。潛心攻讀,年至40得授知縣。他的兒子譚簣初隨父讀書,得中進士,被欽點翰林。這部小說形象而生動地揭示了青少年失足墜落乃至犯罪的四大原因:家教不當,父母失責,交往不慎,品志不堅。同時,作者還通過對一系列人物的塑造,生動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畫面。

應該說《歧路燈》的主題是以鼓勵讀書應舉來勸導浪子回頭的,有宣揚封建道德和功名富貴的局限,不乏說教味道,這是本書流傳不廣的一大原因;另外,這本書有符合封建社會的正統價值觀,雖然對社會場景的描繪還算宏闊,但思想深度不夠,這也是它流傳不光的原因。說到底,終究算一本三流小說。

這部小說的光大歸功於河南學者欒星。本世紀60年代,欒星致力於《歧路燈》鈔本的尋訪工作,他搜集了有關李綠園與《歧路燈》的很多資料。他花十年的精力,於70年代完成了《歧路燈》的校注工作,並輯成《歧路燈研究資料》一書。直到1980年才由中州書畫社(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校注本,1982年出版了《歧路燈研究資料》。

近年出版各種《歧路燈》版本不少,關於《歧路燈》的研究論著也很多,但讀原著的人不多。這本書雖達不到《紅樓夢》和《儒林外史》的高度,但在清代小說中還是很突出的,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現狀也很有意義,推薦大家一看。

推薦閱讀: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末賞析:很美的短詩
狐狸的夏天第二季大結局是什麼樣的啊?
長白山文學【原創】詩詞【八十六期】
有哪些玄幻小說好看?

TAG:文學 | 名著 | 為人 | 路燈 | 時代 | 學名 | 紅樓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