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是否安全

轉基因技術和產品的安全性一直備受關注,基因在作物「體內」到底是怎樣「轉」的?我們國家在公眾關心的轉基因安全問題上又做了哪些工作?《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此採訪了部分專家。轉基因是中性技術「轉基因技術是指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將人工分離或修飾的功能基因導入生物體,從而使其在抗病蟲、抗逆、營養和品質等方面滿足農業生產和人類消費需求的一種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轉基因技術與傳統技術本質上都是通過基因轉移獲得優良品種,但轉基因技術可以打破物種界限,實現更為精準、快速、可控的基因重組和轉移,提高育種效率。「機理上講,自然界中存在自然的轉基因,比如基因會整合、染色體會交換,本身的變異等等,紅薯的大根莖就是在自然條件下自然轉基因的結果。我們做的轉基因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定向定點的轉基因。」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蕭玉濤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轉基因雖然是一項新技術,但沒有脫離生物學的規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認為,轉基因是一種中性技術,產生結果的好壞在於轉入的是何種基因。林敏也表示,轉基因安全不安全關鍵在於轉什麼基因、選擇什麼性狀。如轉基因抗蟲玉米可以減少害蟲對玉米的侵害,減少玉米感染真菌的機會,在存儲過程中不會像非轉基因玉米一樣受真菌引起的毒枝菌素污染。歐盟委員會根據500多個獨立科學團體、歷時25年開展的130多個研究項目,得出「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並不比傳統育種更有風險」的結論。1967年,美國科學家利用雜交技術要培養一種含水量較少的土豆品種,結果培育出了有毒生物鹼含量高的品種。「美國科研進展最快,原來大部分轉基因通過基因槍或農桿菌介導導入基因,現在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把某些功能突變掉,對某些病蟲害產生抗性。最典型的是把蘑菇產生孢子的過程突變掉,這樣蘑菇存放的時間就很長,不會變黑。」清華大學國家實驗室生物信息學部研究員謝震告訴記者。「馬鈴薯用基因組編輯技術破壞基因,可以減少糖分,從而減少馬鈴薯在高溫烹炸時產生的丙烯醯胺,這是一種神經毒素,這項技術在美國已經試驗成功。」朱禎說。專家認為,轉基因技術在抗病蟲等性狀改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夠降低農業生產人工成本,降低農藥使用量,在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推動綠色發展方面有潛力。僅批准了兩種可商業化種植棉鈴蟲和紅鈴蟲是我國棉花生產的主要害蟲。以往棉農防治棉鈴蟲一年需要打葯10~20次,大量用藥已導致害蟲對農藥產生抗藥性。「上世紀90年代,我國曾遇棉鈴蟲大爆發,全國棉花產業面臨滅頂之災。當時棉鈴蟲已經抗農藥了,用農藥浸泡都殺不死,但是一隻雞把這個蟲吃掉以後卻被毒死了。」林敏介紹當時的情況說。1997年轉基因棉花的商業化種植,為我國棉花產業帶來生機。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自主研製抗蟲棉技術的國家。目前,轉基因抗蟲棉和轉基因抗病毒番木瓜是我國僅有的兩種被批准可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農產品。「自然界本身有細菌,細菌產生的毒素能殺死害蟲,怎麼讓棉花植物本身產生這種毒素?就是把細菌本身的基因克隆出來,再通過轉基因的方式轉到棉花裡面,棉花就能夠表達這樣的毒素,蟲子吃了就能被殺死。」蕭玉濤告訴記者。「這種轉入棉花的基因就是蘇雲金桿菌分離出的基因Bt蛋白。」朱禎說。種植轉基因抗蟲棉之後,我國科學家對棉區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進行了連續10多年的跟蹤監測。據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彭於發介紹,轉基因抗蟲棉品種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抗蟲效果,一般只需要打葯2到5次,就能有效控制棉鈴蟲和紅鈴蟲這兩種主要害蟲,不僅棉花上農藥用量減少70%以上,而且大豆、玉米、花生上棉鈴蟲的數量也顯著減少。「但長期使用Bt蛋白基因,會使棉鈴蟲耐受性增強。轉基因抗蟲棉已經對耐受種群不起作用,國內已經存在這種情況。」朱禎坦言。蕭玉濤也認為,昆蟲正在慢慢進化,在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已經有對轉基因棉花產生抗性的害蟲種群,能夠在轉基因棉花上完成生活史。為應對新問題,朱禎通過利用RNA干擾技術殺滅棉鈴蟲,並在煙草植被上完成了實驗。「維持昆蟲存活的有蛻皮激素、保幼激素,使用RNA干擾技術,在棉花中轉入昆蟲的保幼激素基因的一段序列,就能干擾昆蟲的保幼、蛻皮激素的分泌,使棉鈴蟲體內激素失衡。我們做的昆蟲激素含量測定,分析出導致昆蟲死亡的原因就是由於激素失衡。」朱禎介紹說,由於棉花繁殖慢,需要收集大量抗蟲數據,這種RNA干擾技術應用到棉花中還需要一段時間,但使用後將延長棉花對抗耐受害蟲種群的時間。轉基因農產品安全性需個案分析食用的轉基因產品安全性問題受到更多的關注。部分專家認為對轉基因農產品不必過於擔心,目前也沒有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影響消費者健康,但同時也認為潛在的風險值得關注,如食用轉基因食品能否改變人的遺傳特性等。「每個轉基因技術產出的產品都不一樣,要個案分析。例如導入的抗蟲基因,分泌蛋白殺死蟲子,只有這些昆蟲有被殺死的機制,才能殺死昆蟲。而人沒有這種機制,這種轉基因對人就基本無害。」謝震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分離出的基因Bt蛋白,具有專一性,只對棉鈴蟲起作用,不抗蚜蟲,對家蠶都沒有傷害。」朱禎認為,抗蟲轉基因作物中的Bt蛋白是一種高度專一的殺蟲蛋白,其他昆蟲、哺乳動物和人類腸道細胞沒有Bt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不會影響到人類健康。彭於發也認同這一觀點。他告訴記者,轉基因水稻中的殺蟲蛋白,可與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害蟲腸麻痹,造成害蟲死亡。只有鱗翅目害蟲的腸壁細胞上含有這種蛋白的結合位點,而其他昆蟲和動物腸道上皮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不會造成傷害。不過,抗生素基因水平轉移的風險還需注意。「轉基因成功率非常低,加入抗生素基因可用來篩選轉基因品系,能夠提高轉基因成功率,但抗生素基因轉移的風險不好排除。」謝震提醒道。中國農科院專家同樣認為,基因水平轉移使腸道內細菌有獲得抗生素抗性的可能。儘管國際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認為動物體攝入抗性基因後,其水平轉移到腸道細菌並對動物產生不利影響的概率很小,但仍需對其潛在的危險性進行評估。「轉基因大豆磨成大豆油,生產過程中抗生素基因變成碎片,基本不可能發生基因轉移。相比較而言,因為我們濫用抗生素而產生的抗性細菌對人類健康危害程度要大得多。」謝震說。(生物谷Bioon.com)
推薦閱讀:

組圖:從面相看女生是否有桃花運-搜狐女人
你是否深陷靈性成長之蜘蛛網?
你是否、長有龍鼻可成一代君王,留名千古呢?
年貨 | 顏色不一樣的雞蛋是否營養價值也不同?
如何快速確認一個男生是否有女朋友?

TAG:安全 | 基因 | 轉基因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