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緣起心樞論--緣起法則

禪定在佛教中被作為一種認識方法與解脫之道,有其精深系統的理論為指導。佛陀及其弟子們,以古代樸素辯證法的簡明原理——緣起法則為思想方法,在禪的寂定明澈之心境中進行理性思維,探究身心世界的實相,並運用由禪定所開發的潛在超常能力直觀生命「黑箱」的奧秘,直觀微觀、宏觀世界的本來面目,依其所見所證、所思所解,建立了一家內涵極為深沉豐厚的佛家學說,對哲學、心理學及其他學科所研究的世界與生命的起源、心理的結構、身心及心物關係、認識的潛能的開發等諸多重大問題,都提出了解答,構畫了自以為是的宇宙模式。

當然,佛教對這些問題的解答,緊緊圍繞生死問題之解決、涅槃信仰之實現而展開,由於脫離人類生產鬥爭的實踐而專事禪思,多依禪思的體驗解釋世界,使得佛教哲學帶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氣息。但佛教徒畢竟是極為認真地、甚至是以全部的精神心血去深思過這些問題,其思想方法頗具辯證性,最重要的是他們運用禪思內求這種為近現代科學所或缺的特殊認識方法,發掘出為近現代科學所忽視的人類潛在的超越性直覺能力,對近現代科學所知最少的心理、心身、超心理現象,進行了長期深入的、專門的探究,據以提出自家的解釋。不管這些解釋是否正確,作為人類思維活動的一段軌跡,是今日才起步的人體科學不可不總結、審視、檢驗,乃至批判地繼承的寶貴文化遺產。懂一點怫學,無疑有助於科學攻關者們開拓思路、馳騁想像,突破現有理論的框架束縛,建構新的科學體系。

佛教諸乘諸宗之學,無不立足於禪觀,無不在提出對身心世界的解釋。諸乘諸宗之學的源流、發展、衍化、異同等關係,情況頗為複雜,理清其來龍去脈、同異開合,是佛教思想史專家的工作。本章僅從禪定原理的角度,從人體科學著眼,對佛教顯密兩家之學所提出的有關身心世界的理論,尤其是今天看來有價值的東西,作一粗線條的概括。

第一節 緣起心樞論

佛教諸乘諸宗關於身心世界的學說,大體都可納入「緣起心樞論」的哲學框架。緣起心樞,意謂身心世界皆為一定條件的集合體,諸條件中以主體心識的作用為主為樞,乃至為本為體,在身心世界的構成及生死流轉與涅槃解脫中,起著關鍵性的主樞作用。緣起心樞論的基本原理和大前提,是緣起法則。

一、緣起法則

緣起法(PratityasamutPada)實為佛教諸乘諸宗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甚至被視為佛教徒三皈依的中心「法寶」(指佛法)的同義語,亦即全部佛學的核心。佛教經論中多處說:「若見緣起即見法,若見法即見緣起。」《造塔功德經》中,以概括緣起法則的「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一偈,為佛教教義的概括和結晶,命佛弟子將此偈刻石或書寫,置於佛塔內,作為佛陀不滅的「法身」之標誌,謂「若有眾生解了如是因緣之義,當知是人即是見佛。」佛陀自信這一法則是客觀真理的如實發現,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雜阿含經》卷十二佛言:

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謂緣起法是本然如是的,佛陀不過是這一客觀真理的發現者,而非製造者。後世佛教諸宗的教理,皆以緣起法為出發點或綱宗。近代日本學者承中國華嚴宗說,以緣起論來概括佛教諸宗的哲學體系,可謂抓住了佛教哲學的基本結構。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說得好:

同一緣起觀的不斷深化、複雜化,是種種佛教教理展開的主要理論線索。

緣起法則的基本內容,可以《阿含經》中重複了幾百次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則彼滅」一偈來概括。這個偈子又譯作「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此滅則滅」。意謂一切現象皆依一定的條件而存在,離了所依的條件便不能存在。從緣起論的眼光看,宇宙間紛紜萬象,是各種條件、關係由相互聯繫和因果關係交織組合而成的因緣之網,其中無一現象能孤立獨存。《雜阿含經》比喻說,有如車子是各種部件的集合體,眾生乃身心的集合體,集起一物的諸緣,互相依賴,不可分離,有如三支蘆葦互相支撐方能直立,若去其一,餘二即倒,若去其二,餘一亦倒。

從「緣是有是,此生則生」的緣起法則基本原理,可以演繹出諸多法則,這是後世佛教理論家們所做的工作。比如以緣起法則觀「有對法」——互為矛盾關係的概念或現象,如大小、黑白、美醜、老少等,便可見對立的雙方不相舍離,各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條件。《瑜伽師地論》卷五四說:

何因緣故,諸有對法同處一處不相舍離,而不說名無對性耶?答:隨順轉故,由彼展轉相隨順生,不相妨礙。

意謂有對法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不是單純的敵對關係,並非互相妨礙。這一有對法不相舍離的原理,在佛典中被廣泛運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把緣起法總結為無作者、有因生、離有情、依他起、無動作、無常、剎那滅、因果相續無間斷、種種因果品類別、因果更互相符順、因果決定無雜亂十一義,實際上皆從一緣是有是的根本原理演繹而得。中國華嚴宗四祖澄觀,演繹緣起為諸緣各異、互遍相資、俱存無礙、異體相入、異體相即、體用雙融、同體相入、同體相即、俱融無礙、同異圓滿十義。其義繁多,此不具述。

以緣起法則觀現象及現象間的關係,成「法相論」;觀萬物的前因後果,成因果論;觀現象的實體或實性,成「法性論」;觀生死流轉則成四諦、十二因緣等佛教根本教義。就此而言,佛教教理的各個方面,實際上都可看作緣起法則的演繹和運用。

從緣起法則的基本內容看,它其實是樸素辯證法。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說:

辯證的思維——正因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為前提,——只是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較高發展階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發展還晚得多,在現代哲學中才達到。

這裡所肯定的佛教徒的辯證思維,應該說主要表現於緣起法則。佛教辯證法與現代哲學發達的辯證法內容雖不盡同,但它與古希臘哲學、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都是人類早期的智慧之花,乃現代哲學辯證法的遠源。

當然,佛教畢竟是宗教,與旨在通過邏輯思辨解釋世界的哲學家不同,佛教的著眼點,始終在了生死。緣起法則在佛學中只是被用作解決生死問題的工具。佛教運用緣起法則觀察的對象,主要是生死流轉中的「染凈因果」。從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諦、十二因緣,到大乘諸宗的性空緣起、阿賴耶識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密乘的六大緣起,皆緊緊圍繞生死問題的解決,依簡單的「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法則,追溯產生生死苦果之因,以滅卻此因為終結生死流轉的根本途徑。各緣起論觀察的對象,都重在人心,無不將生死之因歸諸於人自心妄起的無明,把出離生死之道歸諸於「自凈其心」、「如實知自心」。這是佛教緣起論的實質所在。正如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所言:

緣起觀的大本諦在於心,……所謂法、緣起的所詮,不外我一心的種種相,這是貫穿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的中心宗旨。而且,由此,佛教確定了支配世界之道在於支配自心的根本修證方針。

佛教的緣起說,實際上是心的緣起,或曰「一心緣起」,其主要的觀察對象是自心。熊十力先生曾把佛家哲學稱為「心理主義」,他在《佛家名相通釋》中說:

所謂心理主義者,非謂是心理學,乃謂其哲學從心理學出發。

可謂抓住了佛教哲學的特質。

摘自:?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第二章 由禪思所見的身心世界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陳兵,1945年生於甘肅武山。蘭州大學中文系卒業後在新疆勞動、工作10年。1974年開始研習佛法。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現任四川大學宗教學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四川省文史館館員、成都市第12屆政協常委。指導佛教專業的博士、博後、碩士生70餘名。


推薦閱讀:

秋冬季干皮自救法則
職場法則:職場處事的三種智慧
子平  子平論命一大法則
職場上處理人際關係的3大黃金法則
心理專家揭秘約會七條「心法則」

TAG: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