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紳士文化及其衰弱(從文化視角探析英帝國的衰落)

英國紳士文化及其衰弱(從文化視角探析英帝國的衰落)分類:外語教研2006.8.27 20:55 作者:南海居士 | 英國紳士文化及其衰弱

         -從文化視角探析英帝國的衰落

Abstract: In the modern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upgrading competition in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s increasingly gives prominence to cultural strengths.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embodying national spirit should be placed at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in every country』s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British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was once thought never to set came to its end with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mbodying the British national spirit, the gentry culture that had vastly impacted on the world has fallen into a decline.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functions that the gentry culture used to have on the Empire will undoubtedly supply reference to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Gentry Culture; Decline; British Empire; Cultural Angle of View; Cultural National Strength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突出表現為文化國力的競爭,培育蘊含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在各國的文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日不落」英帝國在20世紀衰落了,蘊含著英國民族精神的紳士文化風光不再,曾經在世界各地掀起的廣泛影響已經衰弱。從文化視角分析紳士文化對英帝國的作用,對於發展文化無疑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紳士文化;衰弱;英帝國;文化視角;文化國力

20世紀對於英國來說是個黑暗、災難的世紀,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這個曾統治全球近1/4面積、有「世界工廠」稱號的「日不落」帝國瞬夕間土崩瓦解。20世紀70年代,其經濟呈現低增長、高失業、高通膨,政府低能,社會不安,人民不滿,被稱為英國病(British disease)。往昔的輝煌和榮耀,如今已不復存在。唯一留下值得英國人自傲的就是她的另一個美稱,「紳士的國度」。維多利亞女王時期,以自由思想、公平合理的競爭原則、勇敢的騎士氣概、務實精神、「高雅」的藝術和得體的舉止為主要內容的英國紳士文化已經發展成熟,成為社會文化的主導,是其精神支柱,蘊含著英國的民族精神。進入二十世紀,世界多元文化迅速發展,紳士文化的影響卻不斷衰弱。如今英國社會中的紳士風度在內涵上已經大大縮小,只表現在男人為女人開門、購物排隊等有限的生活禮儀上。

縱觀紳士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及其在英帝國發展和衰落中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紳士文化的形成造就了英帝國,繼而由於紳士文化的局限毀滅了她。

一、紳士文化的歷史形成與作用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紳士文化是英國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長期培育建設的文化思想體系,其作用有如中國古代的君子文化、儒家思想。紳士文化集中體現於紳士風度。紳士風度是英國社會各階層在向上流社會看齊的過程中以貴族精神為基礎,融合了各階層的價值觀而形成的,它既非貴族精神的完全翻版,也不是中產階級或勞動人民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

1. 最初形式上的貴族精神

英國貴族的產生可溯源至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出現的是軍事貴族(Military Aristocracy),後來隨著不列顛國家的不斷發展和頻繁戰爭,又出現了世俗貴族、土地貴族(Landed Gentry)、教會貴族、騎士貴族(Knights)等。英國貴族通常分為五個等級,即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這些貴族與王族(Royal Family)一起構成上層社會(upper class)。貴族爵位可以世襲,貴族成員可以享受民事豁免權、擔任上院議員等特權。貴族階級是國家的統治階級,掌握著國家的各個方面。貴族在與王權、其他貴族成員、以及社會其他階級的相互關係中,逐漸形成了貴族精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1)自由精神。英國傳統認為國王也只是貴族,「人們尊王忠君思想比較淡薄」(閻照祥 2000: 25)。一些貴族實力強大後就發動戰爭挑戰王權。另外,貴族階級一直聯合起來限制王權的膨脹。從最初的「賢人會議」至「大議會」再到定期召集的「議會」及上下院的產生,是貴族與王權不斷衝突和協調演變的歷程。反對專制、追求自由是英國貴族的一個鮮明特徵。1215年英國頒布了著名的「貴族綱領」——《大憲章》。作為「第一個偉大的議會文獻」,它主要是對王權的限制和對自由權利的確定。國民有被協商權、人身自由的權利、監督國王和反抗政府暴政的權利。英國人「生而自由」的思想得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2)騎士精神。中世紀里騎士制度(chivalry)在歐洲廣泛建立,騎士貴族成為英國貴族新的部分。由於騎士經常馳騁戰場,參加十字軍東征,建功立業,因而深受以國王為首的其他貴族喜歡。英國歷史上更有兩位「騎士國王」——獅心王理查德一世和愛德華二世——親自參加戰爭。騎士精神由此得以張揚,成為各貴族爭相讚頌和效仿的貴族精神。騎士精神要求「發誓忠君主和領主,保護教會、窮人弱者和婦女,維護地方和平,打擊異教徒,待其他騎士如兄弟,即便對待被俘的騎士也要禮儀得體;為人處世勇敢無畏,寬宏大度,高風亮節,堅忍卓絕。」(閻照祥 2000: 61)(3)維多利亞精神。這是紳士風度的雛形和基本,是紳士文化的內核。維多利亞精神肇始於貴族之間的交際禮儀,由維多利亞女王身先士卒精心培育出來的思想道德體系。這種精神的影響力在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建立大英帝國並成為整個世界中心的過程中不斷擴大。概括來說,就是以維多利亞女王及其丈夫艾伯特的言談舉止為楷模,要求行為優雅、信仰虔誠,生活樸實節儉、潔身自律,女子學習舞蹈和音樂,男士會騎馬、射擊、擊劍,參加戶外運動,酷愛藝術。(4)自上而下的革新精神。英國貴族與其他國家貴族一個鮮明的不同點就是這種自上而下的革新精神。面對社會的新發展和中下階級的新要求,英國貴族適時恰當地做出讓步,例如不斷修改《大憲章》,允許平民參加議會並最終形成下院,頒布《權利法案》。這種革新精神使得貴族制度能夠長期存在,社會發展和變革平緩推進。(5)信仰寬容精神。從教皇控制到國王控制,從宗教迫害到宗教寬容,英國宗教改革經歷了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不同國王的不同宗教信仰引起的流血事件和社會動亂大大損害了英國貴族們的利益,也嚴重阻礙了英國國家的發展。作為統治階層的英國貴族趨向於一個認識:不同信仰的共存和相互寬容有益於社會各界。事實也表明這種寬容精神的形成為英國的發展提供了莫大的動力。「伊麗莎白女王用這種寬容精神締造了一個強國。」(劉金源,洪霞 2001: 239)

2. 中下層階級紳士化之努力

英國社會中階級等級觀念非常嚴重,不同的階級使用不同的語言、服飾,出入不同的場所,接受不同的教育。貴族是社會主導階級,具有豐富內涵的貴族精神通過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化載體,以及貴族們經常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滲透到整個社會,形成強烈的貴族文化氛圍。貴族精神首先深深吸引了中下層階級中先進的一部分,使得他們把追求貴族的生活方式和風度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依靠節儉和勤奮工作在經濟上取得成功,但「他們不是利用自己獲得的財富去創造新的門第和榮譽,如同他們在美國的同行那樣,而是千方百計地屈就於貴族的優勢,拚命地試圖擠進貴族的行列。」(錢乘旦,陳曉律 2003: 288)通過他們又進一步影響中下層階級的其他人。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就是很好的例子。許多經典小說的主人公儘管都是紳士和淑女,但出身卻是非貴族的中產階級。由於當時來自貴族的小說作家甚少,多數小說是由中產階級作者所寫。他們的紳士概念只能局限於他們所熟悉的中產階級環境。而工人階級群體則是小說的讀者。在潛移默化中,他們開始模仿中產階級。因而整個英國中下層階級呈現出向上流社會看齊的趨勢。

3.紳士文化形成及歷史作用

紳士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傳統貴族文化和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紳士文化。前者限於上流社會的貴族精神,而後者則是面向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精神。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向上流社會看齊的趨勢進一步加強,貴族精神成為社會的主流。由於中產階級與下層工人階級在社會地位和認識水平的差異,導致對貴族精神理解的衝突。同時,貴族階級由於受到中產階級的經濟成就巨大的衝擊,也在一定程度修改了自己對紳士文化固有的理解。在中下層階級向上流社會看齊和三個階級認識上的衝突、調整中,形成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紳士文化。它秉承原有貴族精神中的自由思想,遵行公平合理的競爭原則,有著勇敢的騎士氣概,帶有中產階級的務實精神,追求「高雅」的藝術和得體的舉止。當時英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的行為都帶有紳士文化的烙印,構成了紳士風度(又稱紳士精神)。「紳士風度確實是融合各階層價值取向的一種民族風度。」(錢乘旦,陳曉律 2003: 312)

這種民族風度在維多利亞時代成為英國社會的民族精神,起到推進社會民主的進程、團結社會各階級的力量、致力於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等作用。其終極表現就是英帝國成為世界中心,統治著全球近1/4的面積。紳士文化在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其它國家和民族學習的榜樣。

二、紳士文化衰弱的表現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世界交流日益加強和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這種文化模式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弊端。整個紳士文化開始衰弱,紳士風度的內涵不斷縮小,以這種文化為支撐的民族精神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表現出微弱的抵抗力。

1. 兩次世界大戰的直接震撼

一戰中,為打贏戰爭,英國政府統制全國的財力物力,調動一切力量投入戰鬥。英國的經濟實力遭到嚴重打擊,喪失掉長達250年的海上霸權。戰後,英國開始走下坡路,美、日日益崛起,國際關係中心開始向美洲和亞洲轉移。二十年代英國經濟長期蕭條,失業問題空前嚴重。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更是打擊了英國的紳士文化體系。英國國際收支首次出現赤字,被迫放棄自由貿易政策。愛爾蘭、埃及、印度、伊拉克等英帝國地區發生不斷高漲的運動,英帝國開始衰落。二戰後, 英國經濟遭到更嚴重的削弱,國外投資減少了1/4,黃金儲備減少一半以上,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雖然英國經濟增長率超過了戰前,但在西方國家中是增長最慢的國家,遠遠落後於美法兩國,更比不上德國和日本。殖民體系分崩離析,殖民地市場進一步縮小。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帝國轉變為英聯邦,然而「英國本身國力的下降,使其在英聯邦中的地位和影響下降,同時英聯邦對於英國來說似乎也顯得無足輕重,且英聯邦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亦十分有限。」 (錢乘旦,陳曉律,陳祖淵,潘興明 1999: 348)然而戰爭並不是英國經濟衰退、帝國分解的根源,紳士文化的自身缺陷使得英國社會無法迅速從戰爭中復原。戰爭的震撼只是加速並提前了這種衰落和分解。

2. 婦女解放運動

紳士文化衰弱的第二表現是婦女從「維多利亞道德觀(Victoria Virtues)」中解放出來。「維多利亞道德觀」是紳士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要求女性「虔誠、純潔、順從、持家」,通過對女性行為的束縛達到規範社會的目的。儘管紳士文化和紳士經常把「Lady First」掛在嘴邊,但是當時「婦女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卻都依附於男子,社會的主導思想是把婦女看作擺設品。」(錢乘旦,陳曉律,陳祖淵,潘興明 1999: 222)19世紀,人們不希望中上層婦女參加任何工作,幾乎所有職業都拒絕女性。19世紀中葉的女性要成為醫生、技師、建築師、會計或銀行職員是不可能的。經過長期鬥爭,女性可以選擇醫生這一工作。但到1900年,全英國僅有200名女醫生。20世紀初,英國出現「戰鬥的婦女參政運動者」,婦女運動一反過去那種淑女風範,擺出強硬的戰鬥姿態,她們不僅集會、遊行,甚至還在公共場所圍攻大臣和議員、動手動腳等狂暴行為,因此獲得社會的關注並最終取得突破。1910年,女性獲准做會計或銀行職員。但仍然沒有女外交官、律師和法官。隨著婦女權利意識的不斷加強和世界婦女解放運動的洶湧浪潮,英國婦女的解放也不斷取得新成效。20世紀里,在咄咄逼人的婦女運動衝擊下,紳士文化不斷讓步,婦女獲得了大學教育權、擇業權、財產權、節育權、離婚權、與男性同樣的選舉權。性解放在20世紀的英國取得巨大進展,婦女著裝向短、輕、露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性開放、性泛濫也對紳士文化所構建的、不可侵犯的道德堡壘形成致命衝擊。2004年3月10日的《每日鏡報》指出,在英國,性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泛濫過,「三人遊戲」、藉助性工具和藥品的性生活呈現出上升之勢。

3. 貴族的分化與沒落

紳士文化衰弱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貴族的內部分化與沒落。隨著社會物質生活不斷豐富,貴族內部出現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貴族繼續保持清高,守著紳士文化的最後陣地。但多數貴族逐漸躋身於工商業界,從事賺錢的活動。分化使得中下層階級向上流社會看齊的目標開始模糊。另外,現代新聞業和傳媒業的不斷發展,原來不為公眾所知的貴族醜惡暴露地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快捷。處於紳士文化楷模形象中心的王族暴出的醜聞不斷扭曲人們心目中的紳士形象。愛德華八世「愛美人不愛江山」,讓英國人尤其是中產階級憤怒不已。「群眾抗議的信件像雪片一樣飛向政府、王宮、教廷。人們普遍認為,『國王與辛普森夫人間的關係聲明』已使大不列顛聲譽俱損,『英王自己成為庸俗低劣、聳人聽聞的謠言的材料。』甚至有人認為英國王座已被愛德華八世搞得岌岌可危,而其道德權威、其榮譽聲望及其尊嚴都被拋進垃圾堆了。」(陳曉律,王蘇琦,君,袁滿 2003: 384)現任女王幾個子女的行經更是引起社會的普遍反感。

貴族的沒落表現為貴族社會地位的不斷下降。進入20世紀,自1902年起,沒有一個首相出身貴族,1963年的《貴族法》更是限制貴族不得擔任首相一職。1998年11月,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議會大廈宣布,將在1999年對上院做進一步的改革,使其變得「更加民主並更具有代表性」。1999年1月的《上院議員改革法案》內容包括在2000年下一屆議會選舉之前取消759名世襲貴族在上院的議席,由公眾推選上院議員候選人。作為紳士文化主導力量的貴族,其地位和社會影響的不斷沒落,更加快了紳士文化的衰亡。

三、紳士文化衰弱的文化分析

紳士文化在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日不落」帝國的解體而趨於衰弱。究其根底,是由這種文化的自身劣根性所致。從文化的視角來分析,紳士文化具有以下的缺陷。

首先,紳士文化容易被社會物質條件左右。紳士文化是在保留傳統的選擇下,以貴族精神為主體、融合其他階級的價值取向而形成的。這是一種以經濟為基礎、物質性較強的精神體系。要追求「高雅」,表現紳士風度,必須首先具備充足的物質條件。因此中下層階級在向上流社會看齊的過程中,自然就會走上以工商業活動為手段、追求貴族生活方式和風度為目標的不歸路。錢乘旦,陳曉律認為這是一種倒置。「這種目的與手段在無形中的倒置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後果。」(錢乘旦,陳曉律 2003: 290)因為這種物質性較強的精神體系容易受物質條件左右,所以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的衰敗一方面歸因於這種文化體系,另一方面又加速這種文化的衰弱。經常發生的經濟危機更是不斷衝擊著它的根基。

第二,紳士文化過於浪漫,不符合現實。紳士文化與原來的騎士精神有著很大的傳承。騎士精神與騎士本身的行為很不相符,它以想像的筆調美化了事實,所以不切實際,與二十世紀的社會現實距離遙遠。這種不相符之中掩蓋了許多醜惡。要求保護婦女的紳士在家中實施暴力,在世界各地欺壓弱者,言談舉止很多時候也是污穢不堪,在戰場上也常常貪生怕死。2003年12月2日,防止家庭暴力國際大會在倫敦舉行。其原因就是英國已成為西方家庭暴力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另外紳士們還經常追求浪漫的騎士愛情,暴出性醜聞。紳士文化建立的道德堡壘被攻陷,引發了性泛濫、吸毒等一系列道德淪喪的社會問題。

第三,紳士文化整體來說是一種保守主義文化。「它過於尊重傳統,包括革新都要到傳統中去尋找根據,這使得它對新生事物缺少敏銳的接受力,」(錢乘旦,陳曉律 2003: 312)所以它缺乏創新意識,不能與時俱進。尼采曾批評過素以紳士文化著稱的英國人根本不懂得「創造的力量和審美良知」。同時,這種革新是自上而下的貴族式革新;其速度之緩慢,難以適應社會一日千里的變化。對於來自諸如美國、日本等外來文化的挑戰,它表現為懦弱,也不善於接受其他文化中的優秀成分。

最後,紳士文化還屬於閑暇文化。這種文化體現的生活態度就是悠閑自得,追求「高雅」藝術,賽馬、打高爾夫球等等。在社會變動和人際交往日益頻繁、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這種悠閑的生活方式及其社交禮儀上的繁文縟節完全失去交際空間。而這種閑暇文化使得「英國人重文輕理,重理論輕應用。…英國的優秀人才,或者進入政府部門當文官,或者從事基礎理論研究,而很少願意去從事技術推廣和應用工作的。因為在英國人看來,這種活兒是上等人不屑去乾的。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英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劉金源,洪霞 2001: 379)

四、結論

紳士文化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促使英帝國在二十世紀走向衰弱。紳士文化將英國「放進一個兩難的窘境。這種窘境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困境,是由於新興階級自工業革命以來未能徹底清算舊階級的精神遺產而逐步造成的。能否擺脫這種文化窘境,在某種意義上將決定這個古老民族今後的發展前途。」(錢乘旦,陳曉律 2003: 313)。紳士文化的模式在英國興衰中的歷史作用詮釋了這樣一個事理: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實現共同理想和發展目標的內在動力。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突出地表現為蘊含有民族精神的文化國力的競爭。因此在一個國家的文化建設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作為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發展民族文化的同時要注意民族精神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推薦閱讀:

人間蠱
什麼是越劇?越劇是浙江的嗎?
中華傳統節日 民俗文化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佛教多還是喜歡道教多?
重視道經研讀傳揚道教文化

TAG:文化 | 英國 | 紳士 | 視角 | 帝國 | 英國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