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朝第一疑案: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歷史上的今天(11.17)

告微友:全年366天生日花已整理完畢,感興趣的微友可回復所在的月份,調取查看生日花及花語。如回復「2月」,可調取1月1日-2月29日生日花及花語。對此不再進行連載。


1612年11月17日,多爾袞誕辰

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大清開國功臣,滿洲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同母弟豫親王多鐸。1626年封貝勒,後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

多爾袞對順治攝政時期,清軍入關,滿清入住中原,對清朝開始在中國近300年的統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9歲時,與弟多鐸被合立為一個和碩額真,同掌一旗。

1626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封貝勒;1628年(天聰二年),從後金汗皇太極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獲敖木倫(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眾萬餘,以功賜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封固山貝勒。

1629年,從皇太極自龍井關(今河北遵化東北)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圍攻北京,敗山海關援兵於薊州(今天津薊縣)。

1630年,還師先行,再敗明軍。

1631年,初設六部,受命掌吏部。參加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之戰,率先衝擊,勇勝明總兵祖大壽部。遂與貝勒阿巴泰等奔襲錦州,擊敗出城明軍。

1632年,與貝勒濟爾哈朗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黃河岸俘蒙古部眾千餘。

1633年,皇太極問進軍方向,力主以征明為先,奏言乘機入明邊、圍北京,被採納。次年,縱掠山西等地。

1635年(清崇德元年),與貝勒岳托、薩哈璘、豪格等統兵萬餘招撫察哈爾蒙古林丹汗子額哲,獲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回軍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斬6000餘人,俘獲甚眾。

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為配合武英郡王阿濟格進關攻明,受命與多鐸率兵攻山海關,以牽制明軍。繼從皇太極進兵朝鮮,同肅親王豪格進克江華島(今屬韓國),迫國王李倧請降。

1637年,監築遼陽、都爾鼻城(今遼寧彰武),治盛京(今瀋陽)至遼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與揚武大將軍岳托所率右翼軍大舉入關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屬河北),分兵八道,乘虛略山西及保定(今屬河北)地區,擊敗明總督盧象昇部。繼破濟南,略天津等地,凡20餘戰皆捷,克城40餘座,俘掠人口25萬餘。

1640年起,率兵參加松錦之戰,與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輪流充任前方統帥,以築城屯田、圍城打援之策,進圍錦州,敗明軍於寧遠(今遼寧興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錦州南)間。

1641年,以私遣甲兵歸家罪,降為郡王,被罰銀萬兩。後兩次圍錦州。

1642年二月,參加松山決戰,大敗明薊遼總督洪承疇所統八總兵13萬人,俘洪承疇。三月,迫前鋒總兵祖大壽獻錦州城降,獲松錦大捷。進克塔山(今葫蘆島東北),殲明軍7000餘人,再破杏山。師還復親王爵。

1643年,在皇太極卒後,欲爭帝位未成,立年幼福臨為君(是為順治帝),與濟爾哈朗聯合輔政。旋稱攝政王,實掌軍政大權。

1644年(順治元年)四月,以奉命大將軍率阿濟格、多鐸等統滿、蒙、漢軍十餘萬攻明。在山海關東威元堡誘降前往乞師的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約10萬(一說6萬)。五月佔領北京,確定遷都於此,以武力統一全國。制定了先攻農民軍,後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將撫定山東、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衛京畿地區。遣輔國公吞齊喀等赴盛京奉迎順治帝至京。致書南明兵部尚書、大學士史可法,勸其削藩稱臣。十月,受封叔父攝政王。旋命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合擊大順軍於陝西。

1645年初,命多羅饒余郡王阿巴泰為總統,率准塔、譚泰等代豪格征山東。三月,命多鐸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揚州,五月佔南京,於蕪湖(今屬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繼滅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權。晉封皇叔父攝政王。六月以剃髮令激起江南各地民眾的反抗,相繼派兵鎮壓。閏六月,命兵部尚書洪承疇等經略江南及粵、贛、閩、湖廣、雲貴等地,以攻撫之策相繼平定江南。

1646年,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師攻四川大西農民軍。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征閩、浙。命多鐸為揚威大將軍,率師征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等。命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同耿仲明等率師征湖廣。十一月,部將豪格部於四川西充鳳凰山射殺大西農民軍首領張獻忠。

1647年,修成《大清律》,命頒行全國。七月,罷濟爾哈朗輔政,獨專朝政。

1648年,命譚泰為征南大將軍,同何洛會征討降而復叛的原明將領、江西總兵金聲桓。調戶部侍郎額色率兵協助陝西三邊總督孟喬芳,鎮壓甘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命吳三桂鎮守漢中。為排斥異己,迫豪格致死。初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間養馬及收藏軍器。命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征湖廣大順軍將領李過、高一功部。十一月,晉封皇父攝政王。

1649年,兩次率師親征降而復叛的大同總兵姜瓖,克渾源(今屬山西)等地。

1650年12月31日(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病卒於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歲。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解密清朝第一疑案: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

在清朝諸多歷史懸案中,孝庄文皇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一案最為人津津樂道。數年前熱播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孝庄秘史》和百家講壇《正說多爾袞》更是把這個歷史懸案進行了渲染和剖析。筆者關注該案數年,雖曾有意撰文一吐心中之語,但限於資料匱乏,愧於詞不達意,終未動筆。如今,筆者願以歷史研究成果為基,以歷史考據學為原則,聊作數語,小談個人拙見。

關於這個問題,世人所持觀點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孝庄皇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一種是孝庄皇太后沒有下嫁多爾袞,但兩人之間有情愫。兩種說法究竟哪種更為可信呢?

讓我們先把時間倒回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帝為已經死去128年、被追論生前謀逆,遭削爵的多爾袞恢復了「和碩睿親王」封號,追謚曰「忠」,補入玉牒(皇家家譜)。多爾袞的是非功過最終得以蓋棺定論。然而,他與孝庄文皇后之間的關係卻被討論至今。那麼,我們就從支持下嫁說和支持未下嫁說兩方爭論的焦點開始著手,一探究竟。

一.這樁婚姻是孝庄文皇后為保其子福臨登基的「政治婚姻」;

二.滿洲有「兄死弟娶其嫂」的舊俗;

三.多爾袞有「皇父」稱謂;

四.張煌言太后婚詩;

五.風水牆的訴說;

六.有人曾見過「太后下嫁詔」

第一,有研究者認為,太后下嫁是保兒皇位的政治婚姻。因為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勢力龐大,朝中依附者甚多。孝庄文皇后為確保其子登基,便委身多爾袞。事實上,這樣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公元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崩逝。他大勛未集,儲位未定,留下的是八旗精兵入主中原的遺願。此時,清朝根基已固,滿清八旗子弟進軍中原蓄勢待發。在這個關鍵時刻,由誰來繼皇太極稱帝,便成了很重要的問題。當時,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之弟睿親王多爾袞兩人戰功顯赫,年富力強,成為最有實力的皇位競爭者。豪格是皇太極之子,皇長子繼位合乎天意。然而,作為侄子的豪格雖然比十四叔多爾袞年長三歲,但在權謀和治國才幹方面卻遜色太多。除此二人外,皇九子福臨年僅六歲,與他的哥哥叔叔們比起來,根本沒有任何資本繼承帝位。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無論是豪格還是多爾袞繼位,勢必會引起滿清貴族的火拚。關鍵時刻,老成持重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由皇九子福臨繼位,多爾袞和自己輔政。這樣,福臨以皇子身份登基,贊成皇嗣繼位的豪格的支持者們自然不好說什麼。此外,頗有治國統兵才幹的多爾袞又有了用武之地,可謂兩全其美。在權力爭奪的平行四邊形諸力中,兩條邊的兩個不同方向的分力鬥爭的結果,既不是這條邊的力,也不是那條邊的力,而是對角線的力,即兩個分力所產生的一個合力。福臨,幸運地成了這條權力鬥爭中的「對角線」。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福臨登基稱帝,是權力鬥爭的結果,所謂「保兒皇位」實屬無稽之談。六歲的福臨既不是長子,也沒有戰功,更沒有韜略,本就無即位的預兆,何談保與不保?輔佐清朝三代帝王的孝庄文皇后斷然不會做出為「保兒皇位」而「委身多爾袞」這樣的荒唐之事。

第二,滿洲確有「兄死弟娶其嫂」的舊俗。不僅僅是滿洲,其他民族也有這樣的風俗,甚至更早。大家熟知的昭君出塞故事就很能反映這點。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于便去世。依據當地風俗,王昭君必須改嫁給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王昭君不能接受。但漢皇要求王昭君顧全大局,入鄉隨俗。王昭君最終如命而為。此外,更早的西漢細君公主更是改嫁給了丈夫烏孫王昆莫的孫子。因此,「兄死弟娶其嫂」不是滿洲獨有的,甚至是許多少數民族都有的婚俗,即使在漢族中也有「轉房婚」的現象。因此,即使孝庄文皇后下嫁給了多爾袞,正史也沒有必要加以遮掩。因為,這種現象無可厚非,更無「丑」可「遮」。我們雖然不可以以滿洲有著這樣的舊俗就認為孝庄文皇后下嫁屬實,但有這樣的風俗作為前提,下嫁一事便是平常之事。

第三,多爾袞的「皇父」稱謂。多爾袞由於戰功顯赫,統帥清軍順利入關,定鼎中原,完成了太祖太宗兩代人的宏願,他的自滿情緒日益滋長,行事也變得無所顧忌。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爾袞晉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爾袞又晉封「皇父攝政王」,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實無名的「真皇帝」。如果單以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稱謂就斷定太后下嫁的話,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根據清德宗光緒帝稱呼孝欽顯皇后慈禧為「親爸爸」這一點來判定慈禧是男性呢?此外,據鄭天挺先生考證,「皇父」一詞是漢語,滿語里稱作「阿瑪王」。「皇叔父」中的「叔父」也並不是指多爾袞的皇叔身份。"叔王"乃是一種爵秩,比親王更高級,與輩分、地位及年紀無關。從「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只是尊稱程度的加深,就如同周武王稱呂尚為「尚父」,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一樣。再者,「父」字有上聲和去聲兩個音,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同,其中,上聲的「父」便有尊稱之意。按此理解,稱多爾袞為「皇父」又有何不可?

第四,張煌言的太后婚詩。張煌言,崇禎舉人,南明儒將,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他寫有十首《建夷宮詞》,其中第七首為「上壽稱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首詩明確寫出了太后下嫁。第八首為「掖庭又說冊閼氏,妙選雙閨足母儀。椒寢夢回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有人認為,蝦子便是多爾袞之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因多爾袞無子,於是其侄子多爾博便過繼給多爾袞為嗣。許多人認為這是太后下嫁的又一個有力證據。筆者認為,張煌言作此詩有一定的根據。根據在哪裡?在於「情報」。掌握敵方動態,方可決勝千里。張煌言作為一代名將,他很可能會探聽到一些敵方消息,然而這個消息是真是假並不能確定。在清廷許多重大決策中,孝庄太后與多爾袞必定會時常商議,兩人極有可能常常在一起。太后與攝政王相談甚密,難免會給敵方提供許多虛構的「材料」。因為,詩歌可以比附,也可以誇張。很重要的一點是,張煌言太后婚詩的確存在與史實相悖之處:慈寧宮在1644年被李自成焚毀,直到1653年才修葺成功,此時多爾袞已去世三年,故而不可能存在「慈寧宮裡爛盈門」這樣的場景。此外,民國史學大師孟森指出:「遠道之傳聞,鄰敵之口語,未敢據此孤證為論定也!」但是,紀連海先生卻對「異國異地之文不能直接作為歷史依據」這一說法產生了很大的質疑。紀連海先生認為,若依此觀點,《史記》是假,《漢書》是假,《三國志》也是假。「甭異地,甭異國,他就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他就沒見過,他寫的能是真的嗎?」筆者認為,紀連海先生犯了一個「極端主義」錯誤。孟森先生所言,針對的是「異域之文」,而非「異朝之文」。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其父司馬談就是朝中史官。司馬遷寫《史記》的諸多依據,都是前朝前代的官方史料。《史記》成書於漢武帝時期,許多內容也與漢武帝緊密相關,何謂「不一個時代」?班固生活在東漢,所著《漢書》也是當代史書。陳壽生於蜀後主建興十一年(233年),陳留王曹奐比陳壽還晚去世五年。陳壽一生,一半時間在蜀,一半時間在晉,三國史事,很多都是他目見耳聞的。令人啞然失笑的是,紀連海先生為了說明自己不支持孟森大師的觀點,反而暴露出了自己的諸多硬傷。

第五,風水牆的訴說。在今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座陵墓建在墓群風水牆(大紅門)外東側,十分引人注目。按照清朝陵墓建制,所有墓體都應當建在風水牆之內。這座不同尋常的陵墓,叫做昭西陵,它就是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的陵寢。數十年來,關於孝庄文皇后的陵寢為何建在風水牆外的爭論一直備受歷史學者關注。其中,很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孝庄太后雖是皇太極之妻,但由於她下嫁給了多爾袞,多爾袞墳塋又被毀,她既無法和多爾袞合葬,也沒有資格入葬皇太極的昭陵,因此只能像孤魂野鬼一樣飄在風水牆之外。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十分牽強附會。請大家注意,如果太后下嫁屬實,順治帝會做出將多爾袞「鞭屍泄恨,挫骨揚灰」這樣的舉動么?如果這樣做了,順治將置自己還健在的母親於何地?順治死後,陵寢被命名為「孝陵」。如果多爾袞將自己母親的下嫁對象、自己的親叔叔多爾袞如此處置,他怎能配得上「孝」這個字呢?另一種普遍的說法來自於《清史稿·后妃傳》。書中記載:太后疾大漸,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清史稿》中明確指出,因清太宗皇太極入土為安時間已久,孝庄太后表示自己不能去驚擾皇太極的靈柩。加之孝庄太后對子孫兩代皇帝頗有感情,便要求自己死後葬在順治帝的孝陵旁側即可。但奇怪的是,孝庄太后卒於1688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得以下葬,靈柩停放時間竟達37年之久!康熙帝在位61年,為什麼最終都沒有將自己的祖母下葬呢?這個問題,是最難解釋的。筆者認為,前面所提到的《清史稿》中所記載的話,給當時的康熙帝出了一道不小的難題:如果按祖母遺囑辦,明顯違背祖制;如果按祖制辦,就必定違背祖母遺囑。於是,康熙帝想出了一個權宜之策:在遵化的東陵建一座殯宮,將祖母的靈柩先停放在那裡。然後慢慢再想辦法。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孝庄文皇后建陵。康熙帝死後,雍正繼位,他為自己的曾祖母建了一座風水絕佳的陵寢——昭西陵。有人會問,昭西陵在大紅門之外,像個孤魂野鬼,為什麼還說是風水絕佳呢?從清東陵各陵的地理位置看,昭西陵位於其它各陵的東側。旭日東升,東是較為尊貴的方向。其次,清朝各代帝王去謁陵的時候,從大紅牆外走進,必須首先經過昭西陵。因為孝庄太后輔佐清朝太宗、世祖、聖祖三代皇帝、功德顯赫,影響遠高於其他任何一位妃嬪和皇后。將孝庄太后葬於大紅門之外,正凸顯了其獨特的尊貴地位。

我們還要注意:孝庄文皇后的謚號中有「文」,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謚號也為「文」,這恰恰說明了孝庄文皇后就是皇太極的皇后,而絕不是多爾袞的妻子!孝庄文皇后陵寢名為「昭西陵」,清太宗皇太極陵寢名為「昭陵」,這更說明昭西陵與昭陵是一體的!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極的皇后!清東陵的風水牆向後人昭示:孝庄文皇后不可能是多爾袞的妻子!

有趣的是,孝庄文皇后於1725年入葬昭西陵,這一年剛好是她和清太宗皇太極結婚100周年!雍正帝選擇這個年份,是純粹的巧合,還是另有原因呢?我們不得而知。

第六,有人稱曾經見到過「太后下嫁詔」。太后下嫁詔書,至今史學家也沒有找到。歷史研究不能僅憑某一人之語,要有真憑實據。如果孝庄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這樣的大事一定會有詔書,不僅僅有滿語詔書,漢語詔書、蒙古語詔書、朝鮮語詔書等都會有。但是,朝鮮最為權威的歷史資料《李朝實錄》里根本找不到相關記載,任何語言的「太后下嫁詔」至今也沒有被發現。

綜上所述,筆者做出如下論斷:太后下嫁,子虛烏有。支持太后下嫁說的多種觀點沒有一條能夠完全立得住腳。孝庄文皇后和多爾袞,兩人作為清初政壇的強者,在多年的磨合曆練中,不排除有產生情愫的可能性,但歷史不能臆測,更不能捏造。太后下嫁一案在沒有過硬史料的佐證下,永遠只能是傳說。

作者簡介

王航,河南洛陽人,筆名滄韻、四合堂主,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研究生,熱愛寫作、書法。本科畢業於商丘學院文學院,曾擔任校報責任編輯。業餘愛好歷史研究,曾發表《「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問題之我見》、《北洋海軍之組建》等數篇歷史評論文章及多篇詩歌、散文。2015年4月憑藉課題《文化在建

推薦閱讀:

在網上看到的一張比較火的圖,解密啊什麼的,密碼學跟數學好的大大能來滿足一下我這求知的慾望么?
【一點資訊】風生水周易:解密五鬼運財
專家解密身體各部位補充營養對照表
解密為什麼中國人起名喜歡用「五格剖象法」!給寶寶起名需注意!
【視頻】周易風水解密專輯

TAG:歷史 | 清朝 | 解密 | 多爾袞 | 孝庄文皇后 | 歷史上的今天 | 今天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