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衛星不算軍事開支 日本隱性軍費知多少

日本一些用於防務領域的開支,並不列入防衛省預算,而通過其他部門,或以其他形式支出。換句話說,日本每年的防衛費,並不能完全體現其政府在防務上的投資規模。最近被披露出來的,就有四顆未在聯合國登記的間諜衛星。

  《環球雜誌》文章稱,日本媒體近日披露,日本自2003年以來發射的四顆間諜衛星並未在聯合國登記,而日本已於1983年簽署了《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理應報告有關進入太空的人造衛星和物體的情況。

  嚴格來說,在國際上,不登記間諜衛星的情況並不少見。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間諜衛星也是不登記的,美國甚至有時對火箭的載荷內容也嚴加保密。不過,對於日本這4顆間諜衛星,最有趣的地方,是它們的預算——出自內閣府,而非防衛省。

  這一項目在2005年的預算就有600多億日元,相當於40多億人民幣,整個項目的全部投資超過了20億美元。雖然是明顯的軍事用途,但卻不計入軍費。

  間諜衛星的案例具備一定的代表性。日本一些用於防務領域的開支,並不列入防衛省預算,而通過其他部門,或以其他形式支出。換句話說,日本每年的防衛費,並不能完全體現其政府在防務上的投資規模。

  比如,日本海上保安廳是歸口國土交通省的,其預算自然也就和軍費無關。但眾所周知,海上保安廳的大中型船艇數量和噸位幾乎超過了不少小國海軍,其實就是一支「第二海軍」。近年來,海上保安廳每年僅裝備費就有約200億日元,而且遞增趨勢相當明顯。

  在其他國家,類似「海岸警衛隊」的機構多在應付海盜、偷渡和販毒等非傳統安全問題,而日本海上保安廳卻在傳統安全領域表現非常突出。2001年,就是日本海上保安廳(而非海上自衛隊)幾艘巡邏船的圍追堵截,在中國專屬經濟區擊沉了一艘「不明船隻」。在日韓圍繞島嶼問題發生危機時,準備前往相關海域的,也是海上保安廳的船艇。從這一角度看,海上保安廳的經費,無疑帶有濃厚的防務支出色彩。

  然而,某些日本媒體對中國軍費的指責之一,就是質疑中國軍費中不體現武器裝備的研製費用,因此表面上的軍費是「縮水」的。可問題在於,各國軍工產品的科研和訂貨體制不同,如何定義「體現」與「縮水」呢?

  日本武器裝備倒是有一個名義上的研製費用。但如果細究起來,日本軍用裝備研究部門,很多時候也是受民用產品利潤補貼的。如果沒有民品部門的補貼,這些武器裝備的研製費用不知又要高出多少。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日本武器裝備的研製費,也是「縮水」的。

  中國以十大軍工集團為代表的軍工企業,主業是軍工產品,而日本則不同。類似三菱重工、川崎重工這樣的軍工企業,對軍品的依存程度很低,基本在15%以下;像三菱電機、東芝、NEC這樣的企業,對軍品的依存程度甚至低於5%,但它們卻都是日本前幾位的軍工企業。

  日本的新裝備,除了一部分由防衛廳下屬科研機構研製外,大部分由防衛廳與這些企業聯合研製。企業通常要提供技術力量和硬體設施,這實質上是由企業的民品部門維持的。

  比如,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門,生產了自衛隊主要的導彈裝備。但防衛廳每年購買的導彈數量有限,反而是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每年從三菱重工訂貨頗多。僅H-IIA火箭,JAXA每年就有3至4次發射,而每次發射,幾乎都能夠為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門帶來近百億日元的收入。只要JAXA存在,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門就不會破產,就能夠維持一批技術人員和基本的科研設施。而如果單靠防衛廳訂貨,要麼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門虧損倒閉,要麼日本的導彈價格就得再翻好幾番。

  這種民品訂貨補貼軍品價格的情況,其實就是國家對防務費的一種補貼,只不過形式比較隱蔽而已。在日本,軍工產品特別是主要武器裝備的市場競爭很弱,80%以上是靠政府「指定採購」,亦即由政府指定某一企業來生產某種裝備。之所以要採取這種計劃體制,某種意義上也是因為裝備的現行價格並不反映其真實成本。

推薦閱讀:

馬英九大陸祖墳衛星圖
馬斯克計劃部署1.2萬顆互聯網衛星,你怎麼看?
俄火箭發射失敗衛星怎麼處理?
不可思議的衛星

TAG:日本 | 軍事 | 間諜 | 軍費 | 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