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邳州傳統民居牆體種類知多少

(作者:王如坤)

民居有傳統民居和現代民居,其結構、建築材料、建築方法均有不同。傳統民居的院牆屋牆用土建造,其結構為土木結構,其方法是因地制宜,建築方法也有地區方面的差別。邳州傳統民居有以下形式和建造方法:

夾柵泥牆 夾柵泥牆為邳州最為古老的一種簡便建築方法,俗稱蘆不障屋。這種屋很窄小,多為一間或二間。寬約4米。方法是:先起房子四周一條土槽,寬30厘米左右,深10多厘米左右,四角和山牆中心處及門兩邊各栽上木樁作支撐架。屋寬一點的在脊柱兩邊再栽兩棵立柱。後把秫秸(高梁棵)根向下埋入土槽內,上面分別夾了3—4道緊箍 ,使其成為一體,這就是秫秸牆。最後在立柱上綁上脊棒,棒上鋪上秫秸或木條作屋笆,其上覆泥扇草。再用泥把牆裡外泥一遍,即成房屋牆。有的院牆也採用這種方法,只是不泥泥巴。

板築牆 邳州傳統建房一種方法。用兩塊木板夾出60厘米左右空間,其中填濕土,用木夯石杵打實,俗稱「板打牆」。打完一層取下木板待快晾乾時再往上夾板填土打牆,直達到高度要求為止,這種打牆方法以邳南為多,邳北較少用此法。

踩牆 用土摻水和泥,泥中拌麥草之類作泥筋骨,俗稱洋筋。用二齒、三齒鐵釵翻和二三遍泥土,便可以一釵一釵的叉牆,也稱垛牆或踩牆,一次踩牆牆高1米左右,厚度60---80厘米。踩好牆,要刷牆,用小鐵釵腿依牆邊線向下一點一點刷,使牆陡齊平整。建房土牆一般分三次踩成,一次稱一躪,每次干後方可再踩一躪牆。

土坯牆 用土草和泥,置泥於木方坯中,俗稱坯塊模子,一般的坯塊模子50×40厘米。先用雙手槌實四角,再打平表面後,抬取坯塊模子,即成土坯塊,爾後反覆置泥脫坯,一天可脫300塊左右。脫土坯一般為2——3人合作,二人用杴端泥,一人脫坯。曬到快乾時,把坯塊一塊一塊立靠晾乾,便可用此壘牆,叫土坯牆。

石料牆 邳州人靠近山地方居住的民居,得石料容易,可自採石壘牆,如距山、車夫山、呦山等鄉村採用山上青石塊壘牆。戴庄、岔河、連防一帶村民以紅石塊壘牆。邢樓部分村莊就地取材,還用砂礓石壘牆。新中國成立前後石料牆為「干叉瓦牆」。即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往上壘,不用泥土和灰泥灌縫隙。70年代後多用石灰沙土或水泥沙土灌縫隙,稱為「灰口牆」。80年代初有建土石結合的「腰裡窮牆」,房屋建1米多高的石基牆,其上板築或踩牆,檐下又用磚砌牆,屋山頭用土坯壘牆。90年代中期這些建牆的方法很少使用,老屋牆也逐漸淘汰拆除。

磚牆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富足戶的住宅,他們採用青磚青瓦建房,而且方磚鋪地。青磚有十多種,其用法也不同,有城磚、方磚、副磚、券磚、線磚、平板磚、笆磚、磨稜角磚和花磚等。80年代中期多用全青磚壘牆,水泥瓦蓋頂。90年代後期有紅磚牆,水泥泥牆皮。富足農戶樓房牆皮均帖上彩瓷片護牆,既堅固又美觀。

水泥塊牆 70年代末有的民居牆用水泥塊壘牆,其方法有三種,一種先製成水泥塊,再壘牆;二種在牆基上用木框直接脫沙拌水泥塊壘牆;三種在牆基上用碎磚石子拌水泥壘牆。90年代末,有的簡易房牆院牆用水泥空心磚壘牆。但很不牢固。過去因生活貧困,牆都不高,門上加三坯就行,現在生活富足了,牆壘得高,壘得結實,且粉刷得好。

【本刊歡迎訂閱,歡迎投稿。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推薦閱讀:

瓦的發明和使用對中國建築的影響是什麼?
傳統民居建築保留在當下城市中,有必要經過翻修後重生與利用嗎?其利與弊何在?
日本的木造建築與日本林業
柬埔寨的排屋到底還有沒有葯可救?
穿斗檐廊

TAG:民俗 | 傳統 | 地方 | 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