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與禪宗(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與禪宗(二)三、《圓覺經》與禪宗的開悟論  《圓覺經》的開悟論主要包括磨鏡空觀、不二法門、層層遣除、頓悟成佛幾個方面,經文還指出參禪中的誤區,警示學人要克服各種禪病,以得到正知正見。這深刻地影響了禪宗超越對立、解除痛苦、修行成佛的開悟論。   1.磨鏡見明的漸修空觀   磨鏡空觀,系借用佛經磨除鏡垢以恢復其本明之義,形容《圓覺經》通過漸修的方法達到對我空法空的體證。《圓覺經》雖然宣說頓悟法門,但應機設教,也不廢漸修法門。經文強調,眾生之所以輪迴生死,在於執幻為真,因此「一切菩薩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菩薩在沒有大徹大悟以前,都在玩弄幻象,更何況一般的人。因此要獲得解脫,必須修習空觀。修習空觀的第一步是體證四大的虛幻。《圓覺經?普眼章》指出修習圓覺,應當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凈戒,宴坐靜觀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滅垢盡,一切清凈,覺性平等不動: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經文指出,在體證自身生命的空幻之後,還應當進一步體證煩惱的空幻:「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無明煩惱的質性本空,如空中之虛花,自來自去,自生自滅,那個能夠生起煩惱妄想的,本來沒有動搖過,不用去除它。《圓覺經?普眼章》又云:「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由幻身滅到幻心滅、幻塵滅、幻滅滅、非幻不滅,這層層脫落、提升的過程,就是磨鏡見心的漸修過程。   「眼翳才消華自滅,靈光獨照妄還熔」《宏智廣錄》卷8, 《圓覺經》的磨鏡空觀,對禪宗影響尤巨,禪者對「空花」、「第二月」、「幻化」進行了透徹的體證。   禪宗指出,「了根達境,免卻空花」《祖堂集》卷1《提多迦》, 空花本假,由於世人用病態的眼睛來看虛空,虛空才出現花影,實際上虛空還是虛空,並沒有生出花朵來,空花既沒有生處,也沒有滅處。禪宗提醒學人不可執幻成真。了達萬境如空花,便不會執著粘滯,從而超越是非對立,「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信心銘》, 「心法不實,莫謾追求;夢幻空花,何勞把捉」《五燈》卷16《真悟》, 「道本無瑕,擬心已差。才生朕兆,遍界空花」《古尊宿》卷30《清遠》。 悟心絕點瑕,容不得任何分別。只要有絲毫的動念,就離開了它清凈的原點,而生起了重重花影。   與「空花」一樣,「第二月」也是似有非有之物。好比眼翳之人,望真月時,幻見二月,以為天上有兩個月亮。禪宗用以譬喻諸法皆無實體,而迷執的眾生每每妄認地、水等四大為「自身相」,復以相續相、執取相等六粗之相為「自心相」,就像眼翳之人誤認有空中花、第二月。禪宗指出,「常在生死海中沉沒」的是「第二月」,即真實生命之外的虛幻生命《祖堂集》卷8《本寂》。 當學人問「如何是第二月」,師家即答以「捏目看花花數朵,見精明樹幾枝枝」《傳燈》卷25《慧明》。 但禪宗同時又認為,妄身即真身,第二月即第一月。參本書《〈楞嚴經〉與禪宗思想》相關部分。   禪宗對「幻化」的體證也非常之深刻,禪僧頌《圓覺經》經文云:   今者妄身當在何?不應焰水更尋波。狂心誤認鑒中影,豈異迷頭演若多?《頌古》卷5本覺一頌妄身無憑據,陽焰本無波。如果誤認鏡中的影子為真實的本我,則無異於迷失真性的演若達多。認識到肉質生命的虛幻,就可以超出罪福的二元對待觀念,「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祖堂集》卷1《迦葉佛》「身心如幻化,滿眼沒怨親」《龐居士語錄》卷下, 即可「對前萬境,不無瞥起之心。已達心源,不滯幻化之境」《祖堂集》卷20《瑞雲僧》。 上升到對境無心的澄明悟境,遂不會執幻成真,像愚痴之人那樣將浮漚般的生命執為實有,對幻化而成的肉質生命也不復執著。《善慧錄》卷3:「浮漚自有還自無,象空象色總名虛。究竟還同幻化影,愚人喚作半邊珠。」《傳燈》卷30《華嚴僧》:「幻化色身,憑何為實。」 洞察死生幻化,還可產生身心若春雪般朗潔高華的生命情境:「死生倏忽便到來,幻化身心若春雪。唯有道人明月心,日用廓然長皎潔。」《古尊宿》卷45《克文》禪宗還進一步從中道不二的立場,提出幻身即法身的妙諦:「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證道歌》並通過「過橋村酒美」、「隔岸野花香」這些日常生活的現景及其所顯發的機用,來說明「幻化空身即法身」的妙義《五燈》卷14《清了》。 但儘管一切如幻,大乘菩薩仍然慈悲不舍眾生,修習空花般的如幻三昧,「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里魔軍,成就夢中佛果」《宏智廣錄》卷5。    《圓覺經》的「磨鏡」喻也是禪宗常用的譬喻:「我既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清凈如雲底日,但瞭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現。」《最上乘論》《證道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的迴環唱嘆,也是出妄成真的生動表述。禪宗還施以本分鉗錘,對此加以超越,主張「打破鏡來相見」。法燈《古鏡歌》云:   古鏡精明皎皎,皎皎遍照河沙。到處安名題字,除儂更有誰家?……時人不識古鏡,盡道本來清凈。只看清凈是假,照得形容不正。或圓或短或長,若有纖毫俱病。勸君不如打破,鏡去瑕消可瑩。《傳燈》卷30《法燈》   「古鏡」是光輝明潔的自性,它發生作用之時,照徹大千世界。「自性」、「如來藏」、「涅槃」、「本來面目」、「圓覺妙心」等等,描述的都是這個妙心。對這「古鏡」般的圓覺妙心,參禪者往往難以認識,常常執著它「本來清凈」,而沉醉於古鏡當台、胡漢俱現的照察功能。殊不知「清凈」只是假名,一顆沒有真參實修的心靈,是不能映現萬法之「形容」的。在圓覺妙心中,任何涉及到方圓、長短、美醜的相對觀念,都會翳蔽它本來的清明。因此在禪悟之境里,還必須將這「清凈」也打破,無瑕亦無鏡,言亡慮絕,才是心花發明的向上一路。《汾陽錄》卷下:「心如空,意如鏡,垢盡空空亦無鏡。」《宏智廣錄》卷6:「陳習垢盡,本光現前。照破髑髏,不容他物。蕩然寬闊,如天水合秋,如雪月同色。個田地,無涯畛,絕方所。浩然一片無稜縫,更須向里脫盡始得。」    2.剿除分別的不二法門   《圓覺經?文殊章》:「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截斷兩頭,有無俱遣,使相對的心念無從安立,才是隨順清凈覺悟。《圓覺經》力倡截斷相對觀念的不二法門。《圓覺經?清凈慧章》云: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這宛然是一部《維摩經》的縮影。障礙與覺悟、得與失、成與破、智與愚、無明與真如、戒定慧與淫怒痴、地獄與天堂、有性與無性等相對觀念,都被般若利劍一揮兩斷。這種超越相對的思維方式,對禪宗思想、禪悟思維產生了極大影響。禪宗開悟論的最大特色是不二法門,將各種相對的觀念予以截斷。《圓覺經?凈諸業障章》主張「貪嗔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禪宗也提倡「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真心直說》:「真心者無知而知,平懷圓照,故異於草木;不生憎愛,故異於妄心,即對境虛明,不憎不愛,無知而知。」 志公指出:「五欲貪嗔是佛,地獄不異天堂。愚人妄生分別,流浪生死猖狂。」《傳燈》卷29《志公》「地獄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亦無貪嗔可斷,亦無佛道可成。」同上在禪宗看來,善與惡、地獄與天堂都是人的心念所生,《傳燈》卷30《華嚴僧》:「善惡也只由你心,地獄天堂也只由你心。」《無門關》第48則:「思善思惡,地獄天堂。」 所謂地獄、天堂的說法,其實是佛教權宜方便。《禪林僧寶傳》卷4《師備》:「真如凡聖,地獄天堂,皆是療狂子之方,都無實事。」 禪林頌云:   不移寸步越河沙,地獄天堂混一家。佛祖位中消息斷,何妨盡賞洛陽花?《人天眼目》卷4   不動步而橫貫河沙世界,地獄天堂並沒有不同。修行到了佛祖的地位,地獄天堂遂圓融不二。將相對的觀念剿除,還心靈以自在,即可充分欣賞天地間的清美景緻。   《圓覺經?普眼章》:「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涅槃生死猶如昨夢。」經文強調眾生與佛本性的等同,從第一義的立場上看涅槃生死,都如幻如夢。這種觀點也為禪宗所大力弘揚。禪宗揭舉此義說:「佛與眾生,本無差別。涅槃生死,幻化所為。性地真常,不勞修證。」《傳燈》卷21《智遠》「涅槃生死,儘是空華。佛及眾生,並為增語。」《五燈》卷19《智才》志公《十四科頌》對此也有生動的吟詠:「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槃生死本平,四海阿誰厚薄?」「眾生與佛無殊,大智不異於愚。何須向外求寶,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聖同途。迷悟本無差別,涅槃生死一如。」《傳燈》卷29《志公》這種意趣,在張拙著名的悟道偈中表現得更為顯著: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五燈》卷6《張拙》   湛寂的自性在靜默中吐露著光華,照徹河沙世界。凡聖含靈、真如涅槃都從自性流出。一念不生之時,真心自體全體呈現,六根剛一攀援外境,妄想的烏雲立即遮天蔽地。在了無纖塵凈裸裸赤洒洒的本源自性上,斷除煩惱、趣向真如都是鑿破混沌,好肉剜瘡。禪者認性且隨流,「隨流認得性」,心靈坦蕩無礙,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求,因為他深知一切心念的追求,都如空花般虛幻不實。禪宗對《圓覺經》不二法門的繼承,還表現在運用般若空觀,對圓覺不二進行超越。禪師告誡學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是甚麼語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料掉沒交涉!『智慧愚痴,通為般若』,顢頇佛性!」《五燈》卷19《法泰》「心王若解依真智,一切有無俱遣棄」《龐居士語錄》卷下。 只有到了將不二的意念也加以遣除的時候,才是心行處滅的圓融境界。禪林頌「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云:   枯樹雲充葉,凋梅雪作花。擊桐成木響,蘸雪吃冬瓜。長天秋水,孤鶩落霞。《頌古》卷5雪堂行頌   樹葉紛紛凋零之後,滿天的雲彩就成了它的葉片;梅英漸漸落謝之時,晶瑩的瑞雪便成了它的花瓣。枯萎與生機、凋零與繁盛、衰颯與茂盛、單調與艷麗的世俗對立,在這裡泯滅無餘。這是擊桐成木響式的天機自運,是蘸雪吃冬瓜時的冷暖自知;是湛碧長天共清澄秋水交相映照的渾融,是瑰麗落霞與翩躚孤鶩齊飛共舞的絢爛。   3.層層遣除的般若空觀   《圓覺經》運用般若空觀,對各種相對的觀念層層遣除,從而使人體證到纖塵不立的圓覺妙心。《圓覺經?普賢章》:「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覺悟與虛幻相對而言,在這個意義上也是幻。但如果修行者認為與虛妄相對的覺悟是虛幻,不與虛妄相對的覺悟不是虛幻,則仍然落在幻中。應當徹底超越虛妄乃至一切覺悟之念,一任幻起幻滅,本來心依然清凈不動。《圓覺經?普賢章》說: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是指以切實的功夫,心離幻境;「心如幻者,亦復遠離」,是說把覺得放下那個空的境界也要放下,這是第二重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意謂即使達到夢幻虛妄境界,對此夢幻虛妄境界也要遠離,這便是「遠離為幻」,並且對這拋掉放下之念,也要遠離。如果有一絲一毫放下遠離之念,都會成為障礙,仍然是幻化。因此不僅要離幻境,還要離幻心,這是三重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上句說「遠離」本身為幻,對之必須「遠離」。這句說對「揚棄遠離」的本身也要再加揚棄。「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經過一層層地「遠離」,不斷揚棄,遠離到無可遠離的程度,便是滅除諸幻,與本心本覺相契一如的境界。至此本心本覺,已不可離。遠離到無所遠離,放下到無所放下,空到無所空,才是真實不壞的金剛般若波羅蜜。   對這種重重遣除、隨說隨掃的智慧,禪宗亦深得其髓。如《證道歌》:「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先是用「真不立,妄本空」對真妄相對的二元觀念進行「有無俱遣」而達到「不空」,再用「空」性將「不空」也空掉。破庵先則云:「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直饒空盡無一物,正好投身烈焰中!」《續古》卷4《破庵先》在《證道歌》的基礎上更進一層,用般若的烈焰將「不空空」所達到的「空盡無一物」繼續空卻,如此層層遣除,以至於無窮。又如大慧偈:「顛倒想生生死續,顛倒想滅生死絕。生死絕處涅槃空,涅槃空處眼中屑。」《大慧錄》卷2由顛倒想滅到生死絕、涅槃空,以至於對涅槃空的否定,層層遞進,臻於空境。但即使到了空境,仍然不可膠著於空境,而要連空的意識也予以去除,方臻於纖塵不染的澄明之境。4.一念成佛的頓悟法門   太虛大師《圓覺經經義提示》指出《圓覺經》「被機在頓」,「謂利根人,不但不從小向大,乃至菩薩因地亦不須經過,只一聞佛乘,即能超凡入如來地;此種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頓機。」印之經文,此言甚確。如《圓覺經?文殊章》:「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圓覺經?普賢章》說示圓覺境界的修行方便,遠離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圓覺經?賢善首章》:「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雖然《圓覺經》如大海不拒細流,也包含了漸修法門,漸機之人也可聞經而先獲理解、漸事修行,但畢竟不如頓入頓超者之受用。   禪宗對《圓覺經》一念成佛的頓悟法門極為欣賞,「知幻即離」等四句,成為禪宗上堂說法時經常揭舉的話頭。《傳燈》卷25《慧濟》:「諸上座,且作么生會?『不作方便,又無漸次。』古人意在什麼處?若會得,諸佛常見前;若未會,莫向《圓覺經》里討!」《宗鏡錄》卷17:「《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故知長短之劫,由一念來。三乘趣果,並是夢中。」 禪林稱譽這種頓悟之機是將「千門萬戶,一時擊開」《續古》卷1《晦堂心》, 主張徹骨徹髓的頓悟。《圓悟錄》卷6:「釋迦老子,三世諸佛,心髓一時頓現,便恁么承當。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否無二,更疑個什麼!」 禪宗非常欣賞《圓覺經?普覺章》「心花發明照十方剎」式的頓悟,《圓悟錄》卷5:「人人心華髮明,處處照十方剎。」《大慧錄》卷17:「忽然心花發明,照十方剎。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高峰禪要》:「心華頓發,洞照十方,如杲日麗天,又如明鏡當台,不起一念,頓成正覺。」《密庵語錄》:「驀然一念頓消,心花發現。塵劫來事,盡在於今。」正覺《圓覺經頌?普覺章》云:「葯病相攻雙去難,心華開發自家禪。天真歷歷非修證,日用堂堂豈授傳。高步丹霄知得計,止啼黃葉信成權。底時屑屑行泥滓,可笑蝸牛自氵宛涎。」《宏智廣錄》卷8主張高步丹霄式的一念頓悟。正覺《圓覺經頌?普賢章》云:   儂家活計本天然,剎剎塵塵見普賢。犀角一星蟾影透,神珠九曲蟻絲穿。覺非漸次亡稜縫,幻自消熔得混圓。妙應通身無向背,古菱花不染媸妍。《宏智廣錄》卷8   詩意謂衲僧家風,純乎天然,剎剎塵塵都可以見到普賢境界。澄明透澈、晶瑩圓潤的悟性,如犀角中空,與月影相通;也好似九曲黃河中的神珠,用系蟻的絲線就可以穿成一貫。覺悟無漸次階級,是突發而徹底的覺悟;幻翳消除,當下即得混沌圓融。頓悟之時,沒有向背的區別,本心如同明澈的古鏡,活潑而原真地反映外物,卻不會被美醜所污染。   開悟論的最高境界是無修無證。宗密著《圓覺疏鈔》,對圓覺了義深有體證,曾將經文「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的「證」字改為「具」字,認為經文作「證」當是翻譯者的錯誤,但又聲明自己並沒有看到梵文原本。後來真凈克文撰寫文章,痛訾宗密,「謂之『破凡夫』、『臊臭漢』。若一切眾生皆具圓覺,而不證者,畜生永作畜生,餓鬼永作餓鬼。……凡夫亦不須求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皆已具圓覺,亦不須求證故」《大慧錄》卷30。 這種批評未免過於偏激。因為《圓覺經》也明確宣示:「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這是立足於圓覺了義的立場所說。禪宗對此亦有深切體證。本凈曾批評執著於「修道」的禪林風氣說:「道本無修,禪師強修;道本無作,禪師強作;道本無事,強生多事;道本無為,於中強為」《祖堂集》卷3《本凈》, 並作《無修無作偈》:「道性如虛空,虛空何所修?遍觀修道者,撥火覓浮漚。」「道體本無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會道。」《傳燈》卷5《本凈》因為本覺妙明,心行處滅,所以不許修證。《第六門血脈論》:「心性本空,亦非垢凈。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古尊宿》卷1《懷海》:「不許修行得佛。無修無證,非心非佛。」《臨濟錄》:「無佛無法無修無證,將與么傍家,擬求什麼物?」 但是,禪宗同時指出,也不可執著「無修無證」而流於膚淺的表悟,否則就像歸巢的鳥兒,反而被谷口的白雲迷住了。《傳燈》卷16《元安》:「問:『《經》雲飯百千諸佛,不如飯一無修無證者。未審百千諸佛有何過,無修無證者有何德?』師曰:『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正法眼藏》卷3之下:「你莫見恁么道了,便撥無因果,作地獄業。以平常無事,喚作無佛法知見,飢來吃飯,困來即眠,以此為無修證,以此為無功用,且莫錯會好!」 《圓覺經》極為注重修行,雖說境而明境在行,雖說果而明行之果。禪宗開悟論揭示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修行之道上存在著誤區,產生各種似是而非的禪病。《圓覺經?普覺章》宣示欲求圓覺,應除作、任、止、滅四病,以證圓覺真心。與《圓覺經》一樣,禪宗也非常注意對這些禪病的遣除。   1遣除一念不生的境界   《圓覺經》指出圓覺妙心恆常、光明、圓滿,但有些修行者將一念不生的清凈境界當作大道,這就是認賊為子。《圓覺經》非常注意對認清凈境界為道、未得謂得等禪病的破除,經中指出,將來的眾生不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雖多生多世勤苦修行,永遠不會成佛,不能證得果位。因為清凈境界、空境界、光明境界,都是「我」所變現的,而「我」則由「業」所變,「業」由「心」所變,「心」由一念無明所變。如果把「我」所變現的清凈認作是成佛的境界,認為自己有所證悟有所成就,就是凡夫。認為一念不生的清凈境界就是道,正是業力的根本。禪宗也很注意對這種禪病的遣除。「我今問汝:汝若認昭昭靈靈是汝真實,為什麼瞌睡時又不成昭昭靈靈?若瞌睡時不是,為什麼有昭昭時?汝還會么,這個喚作認賊為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緣氣!」《傳燈》卷18《宗一》   《圓覺經》認為要達到清凈覺地,必須要「身心寂滅」。這是一種勝妙境界,但如果執著於此,則會成為弊病,因此禪宗對之同樣予以遣除:「如今人多是得個身心寂滅、前後際斷、一念萬年去,休去歇去,似古廟裡香爐去,冷湫湫地去,便為究竟。殊不知卻被此勝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見不能現前,神通光明不得發露。」《古尊宿》卷44《克文》   《圓覺經?清凈慧章》:「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指出一般眾生被自己的知識、觀念、見解障礙住了,所以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而見了道的菩薩之所以還沒有成佛,是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清凈境界失掉了,始終還停留在覺悟的境界里。禪宗也認為只有上根大智,才能真正脫離生死:「《圓覺》曰:『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故知脫生死於言下,自非上根大智,何以臻此?」《林間錄》卷上   2破除「未得謂得」的增上慢   《圓覺經?凈諸業障章》指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佛家所忌的增上慢。禪宗認為,這種增上慢甚至可以在隨緣的表悟中體現出來。圓悟指出:「有般底人道:『本來無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飯吃飯。』此是大妄語,謂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原來不曾參得透。見人說心說性說玄說妙,便道『只是狂言,本來無事』,可謂一盲引眾盲」《碧岩錄》第9則。 雲門則設「三病」來破除禪病,說佛法修行容易犯三種弊病,即「未到走作」、「已到住著」、「透脫無依」《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未到走作」,指修行未達悟境,仍停滯於相對分別的迷妄中。「已到住著」,指已達悟境,然因執著悟境,以致不得自由自在。「透脫無依」,指自以為已達悟境,而得不依於一物之自由。對《圓覺經?凈諸業障章》所批評的「增長我見」禪病,禪宗也大力破除,指出「生輕薄想,增長我見,如來說為可憐憫者」。《大慧錄》卷19。《圓悟錄》卷14:「末世眾生,希望成道,毋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心憤憤口悱悱,品藻當代,凌鑠先德。」《虛堂錄》卷9:「守寂湛之性,便為至寶,懷在胸中,終日昭昭靈靈,雜知雜解,自擔負我亦有見處,曾得宗師印證,惟只增長我見。」 《圓覺經?凈諸業障章》指出「動念之與息念,皆歸迷悶」,不但動念錯誤,滅絕念頭同樣錯誤。禪宗主張死中得活,枯木生花,反對斷滅頑空,反對「不識玄旨,徒勞念凈」《信心銘》式的窒息生機。
推薦閱讀:

禪宗宗旨——《六祖壇經》貫珠
禪宗七經詞句註解索引 四劃之三
禪宗六祖菩提偈
馬祖道一和禪宗
略破末世禪宗之流弊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