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中入出息念修法的四個階段與其它經論中十六個階段有何差異?█
《大念處經》中入出息念修法的四個階段與其它經論中十六個階段有何差異?
《大念處經》中入出息念修法的四個階段與其它經論中十六個階段有何差異?
問:《大念處經》中的入出息念修法有四個階段,但在其它經論中甚至有十六個階段的修行,這兩者之間有何差異?
帕奧禪師答:這兩種方式基本上是沒有差異的。在《大念處經》中佛陀教導修行入出息念的四個階段,那只是修行止禪達到禪那的階段。
接著的「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等經文才是觀禪的階段。在其它經如《中部》的《入出息念經》中,佛陀教導十六個階段,包括了止禪與觀禪。
這十六個階段分成四組,每組有四個階段。第一組是身念處,第二組是受念處,第三組是心念處,第四組是法念處。
第一組只涉及止禪,第二、三組皆可用止禪與觀禪來解釋,第四組則只涉及觀禪。分別解釋如下:
第一組的四個階段:(一)長息、(二)短息、(三)全息、(四)微息。
若能有系統地如此修行,定力提升時你就會見到呼吸變成禪相,乃至變成似相。當你一心融入似相時,就是入了安止定。
於是你能夠有系統地證得初禪乃至第四禪,這與《大念處經》中安般念的四個階段相同。達到第四禪之後進一步應當如何修行呢?
若是根據《安般念經》,你應當修行下一組的四個階段,從受念處開始修行觀禪。若是根據《大念處經》,我們已經解釋過「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這段經文,你應當觀照三種身:
(1)呼吸身:呼吸里的究竟色法。(2)所生身: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這四類色法。換句話說就是所有二十八種色法,它們也稱為色身。(3)名身:究竟名法,包含受、想、行、識這四種名蘊,禪那名法也包括在其中。
能夠照見內外的這三種身之後,你應當觀照它們的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進一步應當提升你的觀智達到行舍智。更進一步聖道智與聖果智就會以涅盤為目標而生起。大家應當記住這些修行步驟。
第二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喜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喜而呼氣。』」如何能覺知喜而呼吸呢?你應當進入安般初禪。
初禪中的五個禪支包括喜在內,因此安住在初禪時就是覺知喜而呼吸。從初禪出定並且檢查五禪支之後,你應當進入第二禪。第二禪有三個禪支,包括喜在內。那時你也是覺知喜而呼吸。這是止禪的情況。
在轉修觀禪時,你應當先入安般初禪。出定之後就觀照初禪里包括喜在內的三十四個名法為無常、苦、無我。如此觀照之時,你的觀智里也有喜這項名法。舉個譬喻而言,當你見到一位好朋友對你微笑時,你也會對他微笑。
同樣的道理,由於觀智的目標(初禪的三十四個名法)里有喜,所以觀智里也會有喜。如此觀照之時你就是覺知喜而呼吸。
然後應當進入第二禪。出定後觀照第二禪里包括喜在內的三十二個名法為無常、苦、無我。那時你的觀智里也有喜,你也是覺知喜而呼吸。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樂而吸氣;我應當覺知樂而呼氣。』」就止禪的情況而言,由於樂存在於初禪、第二禪與第三禪,所以當你安住於這三種禪那當中的任何一種時,你就是覺知樂而呼吸。
轉修觀禪時,從這三種禪那的任何一種出定之後,你應當觀照禪那名法為無常、苦、無我。那時由於禪那名法里包含樂,所以你的觀智里也有樂,因此可以說你是覺知樂而呼吸。
(三)「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心行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心行而呼氣。』」當你安住於任何一種安般禪那時,你都可以體驗到心行,特別是個別禪那的禪支:初禪有五個禪支、第二禪有三個禪支、第三禪有二個禪支、第四禪有二個禪支。那時你就是覺知心行而呼吸。
轉修觀禪時,你可以逐一地進入各個安般禪那,出定後觀照各個禪那的名法為無常、苦、無我。如此觀照時,你能夠體驗到心行:初禪的三十四個名法、第二禪的三十二個名法、第三禪的三十一個名法、第四禪的三十一個名法。這時可以說你是覺知心行而呼吸。
為什麼佛陀在這個階段教導心行呢?什麼是心行?在某部經中提到:──「想與受是心行。」因此在觀照那些禪那名法時,你必須特別注重在觀照想與受,尤其是受。就是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此階段稱為受念處。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心行而吸氣;我應當平靜心行而呼氣。』」當你以安般似相為目標而進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那時就可以說你是平靜心行而呼吸。為什麼呢?因為在初禪里的心行比在近行定里的更平靜,在第二禪里的心行比在初禪里的更平靜,在第三禪里的心行比在第二禪里的更平靜,在第四禪里的心行又比在第三禪里的更平靜。所入的禪那愈高時,心行就愈平靜。因此當你有系統地如此修行時,就是平靜心行而呼吸。
轉修觀禪時,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初禪名法、第二禪名法、第三禪名法與第四禪名法為無常、苦、無我。當你觀照初禪名法為無常、苦、無我時,你的觀智是很平靜的。當你以同樣的方式觀照第二禪的名法時,你的觀智會更平靜。同理,以同樣的方式觀照第三禪與第四禪的名法時,你的觀智會愈來愈平靜。如此修行時,你就是平靜心行而呼吸。
在此階段,你同樣應當特別注重在觀照受,所以此階段也是受念處的階段。
《入出息念經》中第二組的這四個階段談到必須觀照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的名法。這些名法即包含在《大念處經》中「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所講到必須觀照三種身當中的名身這一組裡,因此這兩部經所講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
第三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心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心而呼氣。』」就止禪的方式而言,你必須先進入安般念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從個別的禪那出定後應著重在觀照心,如此即是覺知心而呼吸。
轉修觀禪時,你還是必須專註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禪。出定後就觀照初禪的三十四個名法為無常、苦、無我,而特別著重在觀照心(識)。對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也以同樣的方法修行。如此觀照時,你就是覺知心而呼吸。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喜悅而吸氣;我應當令心喜悅而呼氣。』」你應當專註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禪。出定之後檢查初禪的五禪支,其中包括喜禪支。你會發現由於喜禪支的緣故,所以你的心變得喜悅。如此,當你入在初禪中時就是令心喜悅而呼吸。在第二禪里的情況也是一樣。這是就止禪的情況而言。
轉修觀禪時,你必須在從安般初禪出定後觀照包括喜心所在內的初禪名法為無常、苦、無我。從第二禪出定後也應如此觀照。那時你的觀智里也有喜心所,它能使你的心喜悅。如此觀照時就是令心喜悅而呼吸。
(三)「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專註而吸氣;我應當令心專註而呼氣。』」你應當以安般似相為目標而進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這些禪那中都有一境性這個禪支,一境性就是定。安住在這些禪那中時,你的心只專註於安般似相,那時就是令心專註而呼吸。這是止禪的情況。
轉修觀禪時,從這些禪那出定後你應當觀照各個禪那的名法為無常、苦、無我。那樣觀照時,你的心會專註於禪那名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那就是令心專註而呼吸。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解脫而吸氣;我應當令心解脫而呼氣。』」你應當專註於安般似相而入初禪。在初禪里你的心從五蓋解脫出來,那時就是令心解脫五蓋而呼吸。接著應當專註安般似相而進入第二禪,那時你的心從尋與伺解脫出來,因此你就是令心解脫尋與伺而呼吸。接著應當專註安般似相而進入第三禪,那時你的心從喜解脫出來,所以是令心解脫喜而呼吸。然後應當專註安般似相而進入第四禪,那時你的心從樂解脫出來,這就是令心解脫樂而呼吸。這是止禪的情況。
轉修觀禪時,你應當專註於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禪。出定之後觀照初禪名法為無常、苦、無我。當你能以觀智清楚地照見這三項本質時,你的心就從常想、樂想、我想中解脫出來。同樣地,也應當觀照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的名法為無常、苦、無我,以便令心解脫常想、樂想、我想而呼吸。
這一組的四個階段都注重在觀照心,所以稱這一組為心念處。然而,不能只觀照心而已,注重在觀照心的同時也必須觀照與心相應生起的其它心所。
在《大念處經》的安般念一節里,當你觀照三種身(呼吸身、色身與名身)時,即是在觀照究竟名色法。《入出息念經》在這裡講到的禪那名法都包括在究竟名色法之內,因此這兩部經所教導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四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無常而吸氣;我應當觀無常而呼氣。』」在這一組當中佛陀只談論觀禪而已。在這裡我們必須分辨四種情況:(1)無常:五蘊就是無常。為什麼?因為它們一直在壞滅。(2)無常性:五蘊的無常本質。(3)無常隨觀:照見五蘊無常本質的觀智。(4)觀無常者:照見五蘊無常本質的禪修者。若要見到這四種情況,首先你必須照見五蘊,然後必須觀照五蘊無常的本質。
在《大念處經》中,當禪修者證到第四禪之後,佛陀教導說:「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那就是要觀照內在與外在的五蘊。這和《安般念經》在這裡談到要觀照五蘊是同樣的道理。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離貪而吸氣;我應當觀離貪而呼氣。』」在這裡有兩種離,即滅離與究竟離。滅離就是借著觀照壞滅而暫時舍離五蘊;究竟離就是永遠地舍離五蘊,亦即涅盤。首先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的生滅為無常、苦、無我。觀智強時就只注重在觀照五蘊的壞滅為無常、苦、無我,那時你就是在觀照滅離五蘊而呼吸。觀智成熟時,你會證悟涅盤。那時你就能體會到涅盤是究竟離,因為涅盤中完全沒有五蘊。所以當你安住於取涅盤為目標的果定中時,就是在觀照究竟離五蘊而呼吸。
(三)「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滅而吸氣;我應當觀滅而呼氣。』」在這裡有兩種滅:剎那滅)與究竟滅。剎那滅是指五蘊的剎那壞滅;究竟滅是指五蘊的完全滅盡,亦即涅盤。如果能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的生滅為無常、苦、無我,觀智強時,你會只見到五蘊的剎那壞滅,此觀智能暫時去除煩惱,那時你就是觀五蘊剎那滅而呼吸。證悟涅盤之後,當你安住於果定時,由於在涅盤中五蘊完全滅盡,因此你就是在觀五蘊究竟滅而呼吸。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舍而吸氣;我應當觀舍而呼氣。』」在這裡有兩種舍:棄捨與入舍。什麼是棄捨呢?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為無常、苦、無我以達到壞滅隨觀智。觀智成熟時,你的無常隨觀能棄捨驕慢,苦隨觀能棄捨貪愛,無我隨觀能棄捨邪見。那時你就是在觀棄捨煩惱而呼吸。此觀智不只能棄捨依五蘊而生起的煩惱,而且能令你的心趣向涅盤(五蘊與煩惱的完全息滅),因此你的觀智既是一種棄捨,也是一種入舍。終有一天你會證悟涅盤,那時你的道智會滅除煩惱。煩惱被徹底滅除時,你就是在觀棄捨煩惱而呼吸。同時你的道智能夠直接地體驗涅盤,所以也可以說你是在觀趣入涅盤而呼吸。
上述總共有十六個階段,每一階段里都有吸氣與呼氣,因此就有十六種吸氣與十六種呼氣,合起來是三十二種。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為了證悟涅盤而呼吸的方法。現在我們每天里的每一刻都在呼吸,我們應當問自己是否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在呼吸。如果能依照佛陀的教導而呼吸,終有一天你會證悟阿拉漢果,那時你的一切煩惱都被滅盡。般涅盤之後,一切五蘊與一切苦都被滅盡。因此請大家依照佛陀的教導來呼吸。
結論是:《大念處經》的入出息念一節所教導的方法與《入出息念經》所教導十六階段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佛陀根據聞法者根性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解釋而已。
《大念處經》中入出息念修法的四個階段與其它經論中十六個階段有何差異? 佛緣網站 佛教網 -
http://bbs.foyuan.net/thread-34371-1-1.html
推薦閱讀: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
※古典占星學與現代占星學差異作者:陳炳旭
※真言宗與各宗修悟次第之差異
※「18cm」到底有多長,男女認知差異原來這麼大!
TAG: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