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

發送給好友 ┊許可權 ┊刪除

該轉帖僅你自己可見

該轉帖你的好友都能看見佛法不是迷信,我們學佛就是學做人,學佛能接觸更多的善知識,能廣結很多的善緣,我們學佛並不一定要成佛得道,更重要的是能領悟到佛陀帶給我們的大智慧,在繁雜的生活中得于澄清心境,繼而得來有質有量的自在人生!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個性不同,心境也不同,為人處世的方式也各異雖然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其心理素質及思想境界往往比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質量!但思想不等於智慧,甚至最偉大的思想也不等於智慧,只能說偉大的思想中包含著智慧的影子。如精通儒、釋、道的南懷瑾大師的智慧就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深入淺出,在生活與哲理之間自由穿行,通俗易懂,直指人心,聽者無不心領神會,讀者無不感觸頗深,得之欣然。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見識亦有差異,加上情緒障礙,使得人看事物,可能看到這一面卻看不到那一面,只看到表層卻看不到裡層。在感到迷惘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善知識的高人為其輕輕指點迷津,那自然就會豁然開朗了。南懷瑾大師認為:「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麵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會得胃病。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麼辦?這都是當前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要開始有習慣研究四書。」南懷瑾大師說:」道家則像藥店,人民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卻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拔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南懷瑾大師認為:「佛家就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大師對"儒、佛、道"的這番精闢的概括,確實抓住了儒、道、佛的精髓,字裡行間,又似乎透著對此三套學問不傳的隱憂。這項工作,當然不能全部拜託我們的前輩長者,我們後來者也要負起責任。當然,學習這三套學問,絕不會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和一項修鍊,可以提升做人做事的境界,這也是佛陀希望我們能領悟的大智慧。佛理、佛法都是圍繞著為人處世,因果之受報,都能給有緣的學佛修道之人無上智慧。當今,人為了生存,或多或少都有著不如人意之事,理在不煩,簡明為真;法不在多,一句就行。如果我們人人都能了解佛教,接觸佛法,能從佛理中領悟一言二句之得,能解開一個心結,能解決一道人生路上的難題,能發現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這就是佛陀希望我們能領悟到的大智慧。希望朋友們都能有一顆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用一顆平常心做一個平凡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少一絲抱怨,多一點包容,善待身邊的一切,把握屬於自己的今天,洒脫的活在當下!人生是苦的,因為總有煩惱。這個世上有沒有沒有煩惱的人呢?一定沒有。因為此世人命有限,生命的有限是心念無常的「果」。無常,是煩惱的源泉。既然每個人都有煩惱,那麼覺與不覺,都在苦中。如果否定了我們的人生是苦的,那麼出離、解脫,便成了無病呻吟,佛來此世開演佛法願眾生離苦得樂,便毫無道理了!佛智圓滿,四十多年所開演的一切教誨,無不出自真如本心。雖然有實說、權說、了義說、不了義說等應機開啟的無量法門,也只是局部與總體的關係,絕無更有二法。《妙法蓮華經》雲,佛法唯一乘,無二亦無三。既然承認佛智圓滿,對佛經只挑部分來信,只能說「未解如來真實義」。入佛門,有人來求福,有人來求慧,有人福慧雙求。只要有所需求,即是緣由心靈的無依無靠,緣由對生命意義不能明知的煩惱。初學佛法者,最忌人云亦云。我們凡夫遇事非常容易起執著,所以初學的同修,只要誠敬,不要知見。那麼,「佛學」與「學佛」如何理解?佛學,是執於文字之術,雖然可以利益眾生,功德不可思議,但不究竟,不能暢佛本懷;學佛,是以佛的身口意為自己的行動司南,起心動念向佛看齊。眾生根性差異很大,因緣也是千差萬別。無論從「佛學」入手,還是從「學佛」入手,都不會妨礙一個真正發起無上大心的人順利地走向成佛之道。初機學佛,要問自心,學佛的動機是什麼?動機決定了一個修行人的修道速度。佛常勸令眾生髮菩提心,上行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最廣義的菩提心。如果只為自己求福求慧,那麼心量就會隘在一個小框框里,成就就很有限。「學佛先發願」,願力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來自於真心,真心是不變的;如果發了願,又後悔了退怯了,不名真發願。「發願」,不可等閑視之。學佛的人,廣學多聞是必要的。我們凡夫智慧有限,很多毛病習氣不但難改,且亦難自知。多聞佛法,可以從方方面面來對照自己的三業,看到自己的毛病,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針對自己的問題修行,進步就快。學佛的人,專精是必要的。我們在娑婆修行,最大的特點就是緣惡,加之無始劫來的習氣,使我們修行如逆水行舟,進少退多。我們沒有能力一下子痛斷所有的煩惱,那麼知道一個就來斷一個,便是笨人的老實態度,也是最能真實收益的態度。佛法最講實修,如果因研究佛法的理論,而看明白了一點眾生的毛病習氣,便「指點江山」,爾等皆醉唯我獨醒,雖然得一些不明就理的讚譽,卻與離苦得樂無交涉。佛法的修學,最大的特點是看發心,其他的條件都是次要的。「聞道有先後,得道無早晚」,正是講個人的動機、動力不同,進度就不同。而發心的大小只有自知。所以有煩惱時多觀照自心,不要猜疑佛語,就容易找到解決的辦法了。佛法大海,由信得入。內有深信,則外必現誠。在家出家佛子,善護心念,就找到了修學的基礎,如樹有根,成材可待。

為了你的電腦安全,請只打開來源可靠的網址。打開網址取消

此鏈接轉自手機瀏覽器,可能無法打開。取消
推薦閱讀:

《南傳大般涅槃經》原典標註和略譯(學佛的純正標準教材必須是經律!)
大慧宗杲禪師:「生死都恁么」!--學佛網無明頻道
什麼叫學佛修行
定弘法師:印光大師告誡修道人,斷除慾望,用不凈觀--學佛網
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應該如何修行?--學佛網

TAG:學佛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