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足球記憶

歷代遷徙,篳路藍縷,穿起一條長達千年的時間軸線,形成了今天的客家民系。

1873年,現代足球傳入梅州五華元坑,這拉開了客家與現代足球百年際遇的序幕。

從中原流落南方的客家人,吃苦耐勞、團隊一致、開拓進取,獨具奉獻精神,也造就了他們在足球方面的天賦。

元坑教堂和教會學校,顧士曼於1883年繪製

據史料記載,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強租香港,將現代足球運動帶到了香港。據1947年出版的《五華縣誌》記載,1873年德國傳教士畢安、邊得志在這裡(長布元坑教會)創辦中書院,成為東、梅兩江第一所中學。當年的中書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有3棟佔地達3000多平方米的歐式建築校舍。中書院在左邊山腰處修建了一條寬3米、長400米的環山跑道,在右邊山窩處開闢了一個草坪足球場,在球場兩端用木料搭成球門,教學生踢足球,首次將足球運動作為體育課程傳授。當時在元坑中學就讀的魏錦新、江愛其、魏靈聖、李偉容、李華瑞、李其美、李興橫、李法春等成為中國內地第一批踢足球的球員。從此,梅州市五華縣長布鎮元坑村就成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

1918年,孫中山在梅縣鬆口公學(鬆口中學的前身)與謝逸橋(孫中山身後穿白衣者)、謝良牧(左一)等合影

1907年,孫中山先生特派旅日同盟會員謝逸橋和溫靖侯回到家鄉梅縣,創辦了鬆口體育會和體育學堂。體育會以培養辛亥革命軍事骨幹為主,同時帶動了足球運動的發展。後來又相繼組建了「工人足球隊」,並最終發展成為「強民體育會」。可以這樣說,鬆口體育會就是梅縣足球為人所知的起源。

1936年梅縣足球隊與香港南華足球隊比賽前合影

1956年,國家體委根據梅縣足球運動的悠久歷史和發展現狀授予梅縣「足球之鄉」稱號。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對外工作會議上說:梅縣是足球之鄉,請外國友人去那裡參觀。1964年,國家體委確定梅縣為全國開展足球運動10個重點縣之一,1979年國務院批准在全國設立16個足球重點地區,梅縣地區榜上有名。1988年設立梅州市之後,足球之鄉指的就是梅州。梅州足球也因此成為客家足球的代表。

原國家隊主帥的曾雪麟(後排左二)就帶領中國國家隊回梅州獻藝

翻開中國足球的歷史,李惠堂、曾雪麟、蔡錦標、池明華、郭億軍、謝育新、伍文兵、黃惠良、黃德寶等足球名宿都是客家人,梅州籍球員也曾在廣東省隊甚至中國國家隊里佔據諸多主力位置。更值得梅州人驕傲的是,1989年高豐文帶領的出征世界盃預選賽的中國國家隊球員名單中,謝育新、伍文兵、郭億軍和張小文均來自梅州市管轄的興寧。在80年代末,一個小縣裡同時走出了四位國腳,是十分難得的。然而,梅州足球最輝煌的時刻也就定格在了那個年代。隨著90年代初中國足球開始轉向職業化道路,梅州足球逐漸由盛而衰。但是,中超的賽場上依然有客家人的身影,李健華、劉彬彬就是其中的代表。

1988年亞洲杯中國隊在比賽前合影,謝育新(前排右二)

(來源:客家體育)

推薦閱讀:

《Nature》總結近10年顛覆性記憶研究:從融合到操縱記憶,人類從未如此接近過真相
如何理解和記憶風水的這些術語?二:天門地戶、入首、案朝……
另類的古典傢具,有著祖輩們的記憶
李軍:一些故事都是留給生命的記憶
超廣角+閃光燈 打造奢華游輪記憶

TAG:記憶 | 足球 | 客家 | 客家人 | 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