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寶靜法師)
046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寶靜法師)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
寶靜法師講述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弁言
費范九
佛說於福慧並重,而講經實為修慧之要鍵,慧其而福亦應焉。吾通講經之舉,見於古德撰述者,如元初淮海和尚語錄,明末冷山語錄,上下四百年,不過數會而已。嗣是法音闃然,更不聞義解之盛。民國肇造,始漸興行,一為劉靈華居士之在教育會講法華經,二為太虛法師之在觀音岩講普門品,三為仁山法師之在法輪寺講阿彌陀經,四為寶靜法師之在唐閘居士林講普門品。此四講之中,前三講,尚屬起信時期,聽者寥寥可數;後一講,則矞皇殊勝,凡近唐閘一二十里之男女,咸懷餅餌,冒風雪,徒步赴會,每日常近萬人。沛澤四周,不煩呵責,講畢念佛,上徹雲霄。其真實哀祈之情,一若有大劫將臨,以得預弭者。嗚呼!異哉!夫觀世音菩薩之慈心悲願,普門品所說綦詳。寶靜法師以其妙智深解,對境演繹,達於聽眾之耳,入於聽眾之心,一顆凈種,而發芽、而舒葉、而放花結實,使家庭成為佛化之家庭,社會成為佛化之社會,各循職分,不越軌塗,慈孝友恭,純潔勇進,則於人生幸福,國家治理,其裨益寧有限量。今法師之法音,雖與時間遷流而去,而師聲教所傳之法言,則由崔澍萍居士等,於聽講時,逐一記錄。呈請法師,詳為斧正,遂成全冊而得付印流通。未聆圓音者,得之若同參盛會;已與講席者,得之亦重睹靈山;是為施資刊印之深意也。唐閘居士林者,陳豫堂居士,鳩集善信,隨願創建。苦身鬻力,百折不辭,林成,請法師講經說戒,斥貲巨萬。初固無所儲備,竊曾憂其資竭,乃誠心四應,檀越雲施,香廚無虞,卒告圓滿,征此一念,其遂可為消除三災八難之券也歟!謹著於此,庶焚香展卷,先油然生歡喜之心,以期福慧雙修焉。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
寶靜法師講述
(在南通唐閘居士林講)
崔澍萍,孫子亞敬錄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一經的總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一品之別目。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是譯題。先講總題,次釋別目,再講譯題。現所講經,是微妙之法,難遭難遇,不輕容易聽到的。諸位很踴躍的來聽,這是很好的。但聽時,無論懂與不懂,都應當恭敬寂靜,誠意的聽。懂固然得到妙法的益處,即是不懂,亦只要具至誠恭敬心,亦可得莫大之利益。因聽經功德不可量故,所以大家要發慈悲心,殷重心,於寂靜中聽經,必能領受其中妙道,而津津有味。否則,就領會不到了。普門品,雖是法華經中之一品,然可代表全經,因皆是不可思議的妙法故。法華經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觀世音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既非全經,何以此品單行呢?因有非常靈感故,當初晉末北涼沮渠蒙遜病篤,醫藥罔效,曇無讖尊者,謂此是業障病,必念法華經的普門品,即可全愈。蒙遜依之持誦,未數日,其病果瘥。因此單行流通,而各處講解甚多,因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與我娑婆世界的眾生,緣深緣熟故。無人不知曉,無人不恭敬的。並且有許多人,感到廣大之靈驗,所以今天聽眾異常踴躍,連袂而來。又本林因二月十九觀音誕期將屆,請講普門品,誠為應時應機之教,有嘂有用有事有理之法。既欲講經,必先釋題,茲先講妙法蓮華經五字。妙法蓮華經,以法喻立題。佛經有七種立題,所謂單三複三具足一。單三者,一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二單法,如涅槃經、般若經。三單喻,如梵網經、瓔珞經。復三者,一人法,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二人喻,如如來師子吼經。三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者,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屬法喻立題,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因妙法難解,借蓮華為喻。妙法者,其法妙不可言,法是什麼呢?所謂山河大地,世界國土,依正果報,世出世法,色法心法,雖萬象森嚴,然要言之,不外佛法心法眾生法三種。這三種法,原無差別,故稱妙法。何以無差別呢?請先明我人之心在那裡。常人不明,恆將胸腔內的心,指為吾人之心。其實這是五臟之心,非真心呀!因這種心,是肉團心,又是集起心、分別心、妄想心,一旦死後腐化,就不能思量分別,是緣慮心故,不是我人的真心。須知我人的真心,是遍虛空、包法界,楞嚴所謂十方虛空,在我心內,如同片雲點太清。試看一切萬法,皆從心生,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上至四聖,下至天堂地獄,皆從心所有,可知心外無法,心即是萬法之本體。如明白了這個道理,則心悟妙理虛空小,故心法甚妙,叫做妙法。又須知心中惡念起,即僅一念生滅,已是變成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因;一善念生,便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念空,便成二乘;念慈悲平等,即成佛菩薩。所謂十方世界,都從心有,以心具十法界故,事理不二故,理具事造,皆在一心故。所以佛界眾生界,均在心內,包羅萬象,有不可思議之妙。若用分別心即非,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思不到、尋不著,如能識得此心?大地無寸土,如今天這樣盛大的講經法會,其始也是因為林內主持人的心一動,就有了這麼大的法會。又如飛機輪船火車,一切萬物,何嘗不皆由心生而有呢?這便可證明心力不可思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釋迦彌陀,皆我心造;三乘聖人,亦我心造;六道眾生,亦莫不皆然。所以眾生,是十方諸佛心內的眾生;十方諸佛,是眾生心內的諸佛;觀音是眾生心內的觀音,眾生是觀音心內的眾生;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只要有修有作,皆可成佛成菩薩了,故曰心妙。若迷眛本心,便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眾生,所謂心具地獄,心造地獄;心具天堂,心造天堂;鬼畜等亦莫不皆然。天堂地獄,既皆由自心造作,故曰心法妙。眾生身口意三業,無非煩惱作業,以致受生死輪迴之果報。然煩惱本空,即是了因佛性,煩惱原是智慧,因錯用其心,將智慧翻作煩惱。智慧從何而來?煩惱之體,即是智慧,不須外求,身口意可造十惡,亦可做十善。楞嚴所謂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唯此六根,更無他物。吾人本性,本是不生不滅,但以虛妄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虛妄而滅,是知從緣而生,即是不生;從緣而滅,即是不滅;故作業原是解脫,生滅即是法身。故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時,即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特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由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是知眾生心中具佛三德,故曰眾生法妙。心法眾生法既妙,則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佛更妙。眾生是佛心中的眾生,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佛心中的物,無有差別,故曰佛法妙。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無差別法是妙法,此妙法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本經普門即是無差別之妙法。是法非思量分別所能解,起分別妄想便非是妙即妙成粗,如念佛念觀音,念得一心不亂,無思量分別,即是妙。能超凡見,不著有;能脫聖解,不著空;超情離見即妙法。若是著有著空,落於凡情妄緣,即妙成粗。若無所住而生其心,離過絕非是妙法。有所住而生其心,即妙法是粗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妙法。故人人皆有妙法,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諸佛證此無差別之妙法而成佛,眾生迷昧,錯用此無差別之妙法,而妄起分別思量,即妙為粗,成苦惱眾生。因惑作業,由業感生死,如凡夫的心,一切著有,計人我相,因致妙而不妙。羅漢雖了生死,但著於空,抱消極而不度生,雖證羅漢,還是粗而不妙。權乘菩薩,著二邊,或但中,仍非究竟,還是粗隔於妙。惟佛不著空有二邊但中,離過絕非,超情離見,證妙法而無遺,是為真妙。今以喻明之,眾生具妙法而不相應,如在礦之金;諸佛證妙法而相應,如出礦之金;金雖有在礦出礦之別,然其體本不二。所以云:但盡妄緣,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只要眾生把凡情放下,別無聖解,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在生不垢,在佛不凈,在佛不生,在生不滅,一念返照,當體便是。但現前妄想執著,而未證得,僅具本有之妙法佛性,故名理即佛。各位來此聽經,能明白心即佛,圓具妙法,名名字即佛,然雖知具妙法,若不真修,不能成佛。猶金不鍛煉,不能成純粹之黃金。我們今天能萬緣放下,一念不掛,老實念佛聽經,清爽歷明,能所雙泯,如是一心用功修行,雖未見到妙法,而能降伏煩惱,名觀行即佛。倘念佛念觀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內忘六根,外忘六塵,內忘身心,外忘世界,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此即自性觀音相似現出,此即所謂妙法。到那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無人相、無我相、能所雙忘,用功到此地步,六根清凈,見思脫落,名相似即佛,到破根本無明,親證妙法,禪名親見本來面目,天台名圓證三諦,凈土名理一心不亂。不動自性,轉識成智,智即妙法,眾生轉智成識,妙而不妙;佛轉識成智,親見本來面目,不妙而妙。親見自性觀音,見到親生爺娘,即證妙法。到此地步,能分身百界成佛,名分證即佛。雖確證到妙法佛性,但未究竟,必須到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皆究竟清凈,分段變易生死,皆究竟了脫,業盡情空,而得真解脫。如釋迦究竟徹證此妙法,名究竟即佛。此以妙法顯六即佛,吾人對於一切事物,都思量分別,思量是七識作用,分別是六識作用,一起思量分別,便落意識窩裡,隱覆心性妙寶,此即生死根本。如能不起恆審思量,不起隨念計度分別,則無所住。不住有分別,不住空計度,二邊不住,中道不安,即顯妙法。到此無住生心,分別亦非意識矣!即以寢食言,雖極微極易之事,亦無不是妙法。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昔龐居士家財富有,為辦道故,將財寶盡丟漢陽江中,願甘貧苦,使女編竹,使子耕田以為生。一日,互相談道,龐居士云:「用功不易,證妙法難!難!難!難!十斛芝[廿/麻]樹上攤。」因貪吃好穿,恩愛習氣,分別妄念,無始以來,已成習慣,雖明知都是空,然事實上,萬不肯空,煩妄放不下,妄惑之路太熟不易生;念佛參禪修觀,欲證妙法,是生路,不易熟;修行誠難誠難。其妻龐婆云:「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拈來無不是。」翠竹黃花,無非般若。蘇東坡所謂:「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地水火風,根塵識界,無非妙法。凡情妄緣,其性本空,即粗是妙。無權不實,妙性天然,本來如是,故云易也。其女靈昭女,異常聰慧,乃云:「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疲來睡。」行住坐卧,無非妙法,不過吾人吃睡,都不成樣罷。試思吃飯時,常起妄想,去分別菜之好醜,味之甘苦,於是好則貪而多吃,丑則厭而少吃,這即是即妙成粗法。如能一心不亂,儘管往下吃,驀直食飯,不起思量分別,所謂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顆米,以無意識作用,故如是吃飯,謂之應供,謂之妙法佛事。吃飯如是,睡覺亦然。睡時顛倒夢想,便非真睡。真睡,要如至人的無夢才是。無顛倒夢想,寤寐一如,即是妙法。昔玉琳國師之師兄,終日睡覺,人以為惰,但他的睡與人不同,寐中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其功夫實超過玉琳。所以說睡覺也即是妙法。眠食如是,一切法無不皆然。要言之,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謂之妙法。所以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思量,一心湛然,闃爾無寄,天台所謂一心三觀,凈土所謂一心不亂。許爾與妙法,覿面相見,故昔釋迦,講妙法計有八年之久。天台智者,亦須九旬談妙。若廣開起來,橫說豎說,窮劫難盡,只好由諸位親見親證罷。
蓮花不同凡花,借作此喻,以譬妙法。蓮花內有蓮子,外有蓮花,子為果,花為因,花果一起,喻因果同時,不離本覺妙心。蓮根藏泥水之中,而蓮花則獨立泥水之上,泥猶六道之著有,水猶二乘之著空,蓮花之獨立於泥水之上,即喻妙法超然空有之上,而顯非空非有之中道義諦。蓮根之不離乎泥水,即喻妙法雙照即空即有,而顯雙照真俗之圓中妙諦,雙遮雙照,遮照不二,心包六道之有,二乘之空,故能廣度六道三乘,此所以喻法之妙也。且蓮花與蓮子,兩不相離,有花必蓮,即證因果不二。釋迦初成佛時,眾生之成佛機緣未熟,不能直談法華妙法,只好講權門方便法,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經,先來善誘勸導,初講三皈五戒,次說四諦十二因緣,三乘等法。然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是名為實施權,即為蓮而有花。四十年後,時至機熟,乃在法華會上,方開權顯實,三乘同歸一佛乘,無粗不妙,即如華開蓮現。經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又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又花落蓮成,喻廢權立實,實外無權,妙外無粗,妙法全彰,眾生無不是佛。此為法華前十四品之妙法蓮華,但世人只知釋迦前為悉達太子,十九歲出家,苦行六年,遊歷五年,到三十歲才成佛。其實釋迦於無量劫前,塵點劫前,早已成佛。徹證妙法,然則何以再來成佛呢?為憐憫眾生之生死輪迴,故非生而現生,非滅而示滅,往來娑婆世界,不知其數。如梵網經云:「我今來此娑婆世界,前後八千番。」此猶約化跡而言,這才是佛的真面目。開跡顯本,現身度生,有如千江之水千江月,水月是跡,天月是本,從本垂跡,如為蓮故華。開跡顯本,如華開蓮現,廢跡立本,則如花落蓮成矣。跡門三喻,本門三喻,無一非喻妙法,妙法玄深,恐大家不易明白,因以蓮華為喻。諸有智者,應以蓮華之喻,而領悟妙法也。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上契佛道,下契群機,故名之為經。經者常也,千途同歸,常住不變。經者法也,所以示我人以法度軌道。經者徑也,為吾人修行之徑路。經者典也,為教化眾生闡揚佛化之定典也。這就是經字的解釋。上來釋妙法蓮華經總題五字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次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此品為法華之流通,宏揚妙法,夫觀音現三十二應化身,無非對機說法,因病與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雖所現之身,有佛菩薩、四種弟子、童男童女、天龍八部等之不同,所說亦雖有偏圓權實頓漸之不同,然無非皆為妙法。觀音已證妙法圓通,故能隨類現身說法。我們眾生,輪迴六道,而有生死,雖具足妙法,但被煩惑汨沒,不能顯現。觀世音菩薩,所以普門現身,開導眾生,慈悲教化,皆令脫離塵勞,而得解脫,故有觀音普門品之說。今次第講出。
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因觀音已證普門之妙法門,觀世音菩薩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所以此品,以人法立題。觀音菩薩與我娑婆緣最熟,所以大家都曉得,並常念他。觀世音是別號,菩薩是通號,觀是能觀之觀,世音是所觀之機。觀者,以智觀察,有藏教析法觀、通教體法觀、別教次第觀、圓教實相觀。觀有淺深,觀一切法生滅無常,終歸敗壞磨滅,是析法觀。體達萬法皆空,即色是空,名體法空觀。先觀空,次觀有,末觀空有不二之中道,次第漸進,名次第觀。凡夫著有,以空破之,進一步空而不空,是妙有;不空而空,是真空;不空而空,非有而有,空有不二,是中道觀。若圓觀,一空一切空,一有一切有,一中一切中,一即三,三即一,圓三觀於一心。觀音之觀,即三即一不二不思議之妙觀。三觀同時,無前後,無差別,無次第而圓具。世是世間,一欲界眾生,二色界眾生,三無色界眾生都為有漏世間;二乘羅漢為無漏世間;菩薩為二邊世間;佛則為中道世間。三界六道有漏世間,即凡聖同居土;聲聞緣覺二乘之無漏世間,是方便有餘土;菩薩之二邊世間,為實報莊嚴土;佛則圓融中道世間,為常寂光土矣。故觀音即以十法界世間四土為所觀之世間。音是音聲,十法界世間,有種種音聲:惡音、善音、有漏音、無漏音、二邊音、中道音,皆為所觀世音。觀是能觀之觀,世音即是所觀之境。如本品云:「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雲觀音觀十界世間一切苦惱求救音聲,隨令其離苦得樂,消災免難,故號觀世音。然音聲當用耳聽,何得雲觀?蓋因菩薩六根圓通,可以互用。而我凡夫則不然,耳只能聽聲,而不能觀色;目只能閱色,而不能聽聲;所謂見不超色,耳不越聲。觀世音菩薩,觀十法界之音聲,而來教化援救眾生,無苦不拔,無難不救,故稱觀世音。凡夫世間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乃至見思煩惱苦。觀世音菩薩,觀其求救持名之音聲,即得解脫其同居土分段生死苦;聲聞緣覺之二乘眾生,有塵沙煩惱苦;方便有餘土變易生死苦;菩薩之大道心眾生,有無明煩惱苦,實報土變易生死苦;一稱名號,九界三土眾生之煩惱生死苦,皆令脫離,咸令成佛。所以觀世音名號,不但凡夫應念,羅漢菩薩亦須要念,觀音無苦惱不拔,無剎不現身,其能觀之智,與所觀世界眾生之境,唯是一心,故號觀世音。須知觀世音菩薩,有本有跡,千手千眼大悲經云:「此菩薩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於無量劫前,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是本。彼既成佛,而又示現菩薩者,以大悲願力,而救眾生苦故,是跡。觀音三昧經云:「昔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曾在其座下,充當苦行弟子,而親近之。」現在釋迦示現成佛,而觀世音菩薩,又反為其弟子而親近之,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悲華經云:昔為凡夫,無始劫前,有寶藏佛時,轉輪聖王第一太子,發心供養佛僧三個月。太子即在寶藏佛前發菩提心,立大誓願:倘有世界苦惱眾生,稱我名號,為我天眼所見,天耳所聽,若不得救脫者,誓不成佛。寶藏佛隨即讚歎其拔眾生苦與眾生樂之宏願,即為取法名曰觀世音。又大佛頂首楞嚴經,菩薩自己云:記得我於無量劫前,親近古觀世音佛,為佛弟子,教我從耳根下手,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忘所。夫我人耳根,是向外馳求追逐,循聲流轉,今觀音所用功夫,即以耳根旋倒聞機,反聞自性,以致外忘六塵,內忘六根,能所雙忘,既忘其所,即入法界流,遂證圓通,忽然超越,獲二殊勝,故有三十二應身,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佛因為我授記,命名曰觀世音。從此可知觀世音純由自己反觀聞性,即照顧本有,豁破五蘊後,得證圓通。若專外聽,不能反聞自性,即是心外求法。故觀世音,以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即得解脫。此依楞嚴約自利以釋觀音。若依法華約利他以釋觀音,利他是悲,自利是智,故觀音名號有自利利他之德,智悲雙運之功也。
何謂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翻覺,薩埵翻有情,覺即上求佛道之覺,自利也。有情即下化眾生之有情,利他也。故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是大乘行人之名稱。世人都以城隍、土地、東嶽、財神等稱為菩薩,實大錯特錯。因土地、財神、東嶽、城隍等,屬鬼神中之多財鬼,謂之神道。菩薩位在天人羅漢之上,佛陀之下,神道在天人之下,豈可濫稱菩薩?凡未成佛而先發心度人,便是菩薩境界。如渡河然,渡人由此岸到彼岸,而船則在中流,此岸喻生死輪迴,彼岸喻涅槃聖地,菩薩自了生死,則不住於生死,如不住此岸,雖證不生不滅之涅槃,而又不住涅槃,如不住彼岸,即是菩薩境界。是亦佛教積極救世之真面目,與小乘單僅自度而不肯利他者,迥然不同。須知菩薩諸位俱可現做,眾生個個有分。如慈悲益物利生,如此去做,即是肉身菩薩。諸位聽懂後,如自利是小乘,若不但自利,並發為眾生而聽經之心,聽後去勸化一切眷屬,親戚朋友,使大家懂得,都去行持,此心即是菩薩心。如辦居士林,個人圖權利,冀名譽,表面雖是辦公眾事業,其實仍是小乘境界,若為大眾謀幸福,使大家聞佛法,有所依歸,如此用心,無論為林董理事職員,均是菩薩。菩薩重在舍己利人,是積極救世的,無論放生,看經拜佛,念佛燒香,將此功德,皆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普及大眾,皆得利益,希望世界和平,大家離苦得樂,此即菩薩法門。如念佛,為欲度脫眾生而念佛生西,念到一心不亂,臨終在生,親近彌陀,再來度生,表面上是個人念佛,似為自利,其實其心為眾生而念佛生西,是菩薩心腸。即一面念佛,一面勸化眾生,此亦是菩薩之道。若以自己功夫,尚未成功,為度生故,住茅蓬而苦修,身雖住山林,不與民眾接近,然彼以度生為前題,即是菩薩事業。以打破我見,犧牲一切,所以動靜無非菩提道。永嘉大師云:「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如同善社、理門、無為、先天、三時會等,雖翹勤苦行,明白一切,但只稱無益苦行,世智辯聰,離佛道則遠甚,實則無智慧無道心也。世人對於聰明和智慧,每混而不分,實相差天淵。聰明不能了生死,凡一切科學、哲學、物理等學,聲光化電之學,無不博學通達,這是世間聰明。因貪著迷眛,認為實有天長地久,對於萬法看不破,是有聰明而無智慧。有一般人不知各種科學,無有學問,然能明白,世界幻化,對於一切,看得破,識得透,安貧樂道,不求於人品自高,是有智慧而無聰明。若於世間學明白,用來弘揚佛法,是即世間聰明而成智慧了。即如小乘羅漢,雖任勞忍苦,只有精進勇猛而無道心,只自顧自,不肯拔一毛以利人天。如反過來利人,便是有菩薩道心。所以諸位來此聽經,多是佛教徒,凡看經念佛拜佛等等,應發積極救世之心,力雖不逮,只要發廣大心,有願必成,如是方有菩薩的資格。釋迦與觀音,都早已成佛,但為度生心切,所以再示現來世間。觀音示現有三十二應身,為對機故,或男或女,世人遂以觀音是女人,實則不然。五台山塑觀音,即比丘相也。觀音有多種,如魚籃、送子、千手千眼、白衣、足踏鰲魚等,雖都是女身,無非為救度一般女人而現者。其實同是觀音,本體一也。昔某處民眾,不信佛法,以為迷信,觀音為欲教化彼輩業障深重的眾生,因化現一個女人,手提竹籃並魚,叫賣於村莊。村人羨其貌美,爭歡娶之。女云:「你們人多,我只一身,何能都配?今有一法,若能於三天內熟背普門品,我即嫁與之。」村人於是遍尋普門品而讀誦,三日期滿,能背誦者四五十人。女云:「我仍不可遍嫁,請再於五日內背誦金剛經者,即嫁與之。」期滿而能者又有十人。女云:「今仍不可遍嫁,請再於七日內背誦法華經者,即配嫁之。」期屆而能誦者,只一馬少年,家富有,即娶賣魚女人。花燭之夜,入洞房後,女忽患肚痛而死。馬少年以用盡心機,方得此美麗女子而今竟一命嗚呼,永遠隔別,自恨福薄,從此誓不再娶。出喪後,來一紫衣老僧,詢其故,馬具以告。僧云:「此女人是觀音化身,見你們都不相信佛法,因示現女人來教化,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耳。」隨打開棺柩,則棺中一無所有。眾遂信而佛法以興,馬少年亦以做人無什麼意思,當即出家。在山洞裡修道了,後人即以此洞,名為馬郎洞,至今猶在。觀音人人皆具,都可做到。如念觀音求福報,即為人天觀世音菩薩。若修三祇福慧,百劫相好,但著相布施,能所不忘,便為藏教取相觀世音。若體萬法皆空,當體即真,雖廣修六度,而三輪體空。譬如布施,不見我能施,亦不見物為所施,而中間亦無受施人。如創辦居士林,無非利生益物,然如水月道場,空華佛事,幻化無實,而不取著,以為實有,此即為通教觀世音菩薩。觀空是消極,觀有是積極,觀中道是消極而積極。次第先空次有後中,是別教觀世音菩薩。若圓融三觀,於十法界之音聲,皆是我一觀之境,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唯是三觀一心,絕待圓融,徹證後,從中道體,起應化用,即是圓教觀世音菩薩。雖有藏通別圓四教之觀音,然其克實,同是一觀音,無二無別,不過所見,各有不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此土水,人見為水,餓鬼見之為火,魚蝦龜鱉見之為房屋,而在天視,則為琉璃也。心量小,見小觀音;心量大,則見大觀音。如敲鐘然,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菩薩自己無大小人我之分,不過眾生根機不同故。觀音周遍法界,所謂處處池中有明月,家家門內有觀音。觀音者,眾生心內之觀音。如吾人雖迷昧顛倒,但六根之能緣見分,其體原是觀世音之觀智,六塵之所緣相分,其體實是觀世音觀世音也。觀即如如觀,世音即如如理,六根粘六塵,根塵相接,則自性隱覆,不能顯現。觀世音如天上之清涼月,常游於畢竟空中,只要眾生心垢滌凈,根塵[迦-加+向]脫,則菩薩之清涼月,自然應現其中。如水清則月現,故能感應道交也。凡遇盜賊水火等災難臨頭,至心拚命念觀音,念到一心不亂,心水澄清,則自性觀世音顯現,而得垂救。可見念觀音而得救的道理,極其平常,並不希奇古怪,自心中本具故。但惜世人迷昧,不肯回頭耳。你們來聽經的人,雖不個個是觀音,但我不敢輕慢你們,現在你們雖自己識不得自己,背覺合塵,認賊作子,迷境逐妄,沉淪汨沒,然諸位的本具觀音,未嘗稍失一點,此名理即觀世音。今天聽經聞法,知道明白,從而用功修行,念念照真常之性,消除塵勞妄念幻塵,如念觀世音菩薩,即念念相續於心而不懈,其妄自息,名觀行即觀世音。念得事一心不亂,不起思量分別,好境界不喜,惡境界不厭,不貪不嗔,斷見思惑而六根清凈,有神通作用,因其六根還源清凈,故明凈光通,名相似即觀世音。念得理一心不亂,繼破根不無明,親見自性觀世音,識得本來面目,此時便能化百尊佛,往百大千世界去八相成道,教化眾生,神通廣大,而有三十二應身,名分證即觀世音。到分段變易二死永亡,五住煩惱究竟清凈而成佛道的時候,名究竟即觀世音。誠意念觀世音,念得一心不亂,念極情空,是藏通二教觀世音。念得即空即假,中道現前,為別圓二教觀世音。
普者普遍,門者能通為義。十界無門,唯人自造。如地獄以造五逆十惡為門,以嗔恚為門之當體。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十惡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慾、嗔恚、愚痴,而行善人既無惡逆,即不能通入,故非普門。飛禽走獸,蜎飛蠕動之畜生,雖亦因造五道十惡之門而進入,然以愚痴為門之當體。愚痴是不信因果,起諸邪見等。餓鬼雖亦由五逆十惡之門而通入,然以慳貪為門之當體。自己錢財,不肯一毫布施,他人錢財,貪得不饜,故招感不得漿水飲食之滿足需求,而受飢餓之苦的餓鬼報。此貪嗔痴是三惡道之門,而行善者即不得入此惡門,無從道入故。至於三善道呢?人身難得,天道更不易,須受持五戒十善,方能生人天中,而為中上二品之善道。五戒與儒之五常相近,仁即不殺,義即不偷,禮即不淫,信即不妄語,智即不飲酒。此就淺近言之,若克實而論,五戒實高出於五常萬萬倍也。但以嗔心而修戒善者,為阿修羅,有天福而無天德,所以為下品之善道。如是三善道,即以戒善為門而通入之。然六道眾生,生死輪迴,是有漏之門,不能通之無漏,故非普門。聲聞緣覺二乘著空,以空為門,入偏空涅槃,滯留化城,生死煩惱,只了一半,而變易生死未除,其門不普。菩薩以空有二邊為門,內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各別而不融會,故亦非普門。而此普門所謂一門一切門,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中道妙門。依一實相中道,開十普門,一切諸法中,皆以等觀人。
(一)慈悲普門: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世人雖有慈悲,但偏於愛見慈悲。如布施錢財,人分親疏,地分遠近,同鄉同省,同國同種者救之,否則不救;同為人類則救之,而於雞鴨等異類,則殘殺而食之;所以稱為愛見慈悲。須知畜生原是人變,彼亦知痛苦,想逃命,與人何異?所以凡夫愛見慈悲有限量的,非普門。次法緣慈悲。如有一種人,了知一切諸法,從緣而生,緣上無性,法法皆空。凡夫以我為實,一切法為實有,處處執著,要面子,緒如此類,不一而足。所以一切苦惱,由此發生,以有我相故。一旦逆境現前,不能逃過當面難關,須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界國土,山河大地,無非大海中之一漚,吾人活四五十年,在四天王天,不過一晝夜,吾人忙碌一生,在他看來,真是朝生暮死,有何足奇!世界者,吾人之旅舍;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萬法既空,何必爭論是非,妄造種種罪惡。古來隱居之士,多道高德劭,看破世界,即請其為帝為王,彼亦以為污其耳,而洗滌清凈而後止。又見世閑萬法,何嘗有實?所以學佛人應不著相,則一切苦惱,自然消滅無存。所謂萬法從緣生,當體即空,將此緣生真空之理,開導眾生,令彼得真空之樂,便能解脫著有之苦痛。這種就是法緣慈悲。但只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門慈悲。何謂慈悲普門?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是。眾生是我心中之眾生,我是眾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來同體;你能解脫,即我解脫;你苦即我苦,你樂即我樂;所謂樂人之樂,憂人之憂,人事即我事,無自他之分;及人我之相,所以能捨己從人,既忘我相,亦無人相,安有能緣之我,所緣之人?如是即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又如為救被宰生靈,而行普放,為救濟餓鬼,而放蒙山以普度之,即是此意。如有我是能緣,你是所緣;我是能救,你是所救;我是能度,你是所度;便非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又如認真戒殺吃素,是真慈悲,以同體故。否則表面上是殺他,其實是自殺。所謂欲知世上兵刀劫,但聽屠門半夜聲;欲免世上兵刀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須知為我三寸喉舌,而令他受痛苦,於心何忍?惻隱之心何在?所以體達眾生與我,不二無別,而戒殺放生,即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通徹上聖下凡,四聖六道,九種十類,所以真是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舍救含識。此極緊要,須加註意。
(二)弘誓普門:既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必有實行的目標。目標維何?四弘誓願是。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大願,即普門大願。知眾生是我自性中的眾生,所以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如今在此聽經同去,勸人戒殺吃素,誦經念佛,即是度眾生。如彼不相信,可念佛念觀音給他聽,使音聲入彼耳而灌入彼之八識田中,為未來得度之因。度人之心須廣大,無論胎卵濕化,都要勸化他,無處不是度生之地,無時不是度生之時,此為度生大願之普門。煩惱甚多,總有八萬四千種,如貪嗔痴,如惡毒蛇心,人面獸心,不忠不孝,不信不義,壞脾氣,惡習慣等,吾人既欲離苦得樂,必須斷煩惱,並須普勸人人斷煩惱,此即斷煩惱大願普門。法門如戒定慧等,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五時八教,都要學。但吾人根鈍慧淺,遍學不能,且從一門深入,入一無妄,久久豁然貫通,則一門具,一切門皆具;一門入時門門入,一路通時路路通。起初表面雖則學其一,而實則門門皆學矣。否則今天學性宗,明天學相宗,朝三暮四,而其結果,則一無所成,白費功夫了。古德云:「一句彌陀,豎徹五時,橫該八教。」能老實念佛,即學一切法門,此即學法門大願之普門。凡夫有分段生死,羅漢菩薩有變易生死,唯成佛時,究盡二種生死,所以佛道雖無上,誓願其成,此即成佛道之大願普門也。故知觀音初興慈悲之普門,而發弘誓之普門。佛教目的,不尚空談,要在有解有行。解為目,行為足;有解無行,如有目無足;有行無解,如有足無目;有目無足,則不能行;有足無目,必墮坑落塹。昔某家有數十人,中有一盲一跛,皆殘廢人,留家養老看門,餘人則外出工作。一日廚中火起,盲者不見,固然不知出,跛者雖見,而亦不能出。火迫心急,無法為計,詎急中生智,盲跛二人合作。即盲者背跛,跛人指說路徑,而盲者依而行之,二人皆得出了火宅。此喻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八苦交煎,五濁混惡,只解而不行,固然不得出三界;即行而不解,亦易走入錯路。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聽經開智慧,是解;念佛念觀音,是行;解行並進,目足兼資,方能證得妙法,證得自性觀音。所以百論有盲跛之譬,牟子有說行之義。願諸大眾,注意毋忽。
(三)修行普門:我們現在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家同來聽經念佛,即是修行。如能明白道理,這種修行,亦是普遍而為普門。菩薩修行,即有千差萬別,即所謂聖、梵、天、病、嬰兒等五種行門,與施、戒、忍、精、禪、智等六度行門。我們修行,除聽經念佛外,必須發廣大心,以布施救災救難,普利群生。有多大的力,發多大的願,盡心而為之。並且還要嚴正修持五戒十戒,忍耐一切逆順環境,我人心本慈悲,能持戒忍耐,就可了卻心中的煩惱,精進勇往,不可有絲毫之退卻。今天雨雪載道,氣候奇冷,大家到此地來聽經,就是精進勇猛。所以我覺得第一二兩日聽眾雖多,或是為著湊熱鬧而來。回想到十年前的臘月,我在蘇州講經。天天大雪,蘇州的居士,都冒雪而來,冒雪而往,此等人和今天到此地來的各位,都屬難能。但是這種精進勇往的毅力,也是學佛法的人應當具有的。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有神光大師去恭敬禮拜他。而達摩只顧著在少林寺面壁,不去理會他。一日大雪,神光依然和平常一樣的,前來殷勤禮拜,恭立不稍動。達摩被他這種精進不卻的勇氣感動,不覺讚歎,因而問其所求何事。神光即恭敬禮拜,心中想念:我來已有數月之久,才得到祖師今天的一問,不禁大喜,立刻求祖師發慈悲心,開示用功方法,和佛法妙道。達摩就答他說:須知諸佛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雖忍能忍,甚至為法舍軀,豈易言之。神光聽了這話,立刻奔入廚下取刀,自己斷下一臂,跪在達摩面前,求他開示。達摩看他為著求法,竟斷去一臂,真是為法忘軀,是有很大的智慧,因此替他取名叫做慧可。這時天下的雪,積有三尺多高,臂上的血,灑入雪中,竟成紅雪,所謂紅雪齊腰,力求祖師慈悲,予以安心之法,達摩問他道:你的心在那裡?取出來,我就可以代你安心了。慧可一剎那間,返照回光,當即忘情空識,內外湛寂,頓覺此心了不可得。此時乃內忘身心,外遺世界,迥脫根塵,忘身忘體,身心尚無,痛復安有。即答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云:你既說心了不可得,我亦已經給你安心了。即此了不可得心,無邊無際,普遍法界,無有分齊,這所謂修自性之普門也。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又所謂皇天不負苦心人。所以學佛的人,要吃苦,要耐勞。今天到此地來的人,是志誠懇切,還要靜心傾聽。如心一動,有了思量分別,則心有生滅,不能普遍,即不能聽受普遍法門。所以要靜寂,要用無分別智觀察,放下凡情聖解,一絲不亂的去念佛念菩薩,以為修行,則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故觀世音菩薩,約自行及利他,皆以一心而修種種行,則無一行而不普遍,故稱修行普門。
(四)斷惑普門:能夠精進苦修,可以斷種種煩惱,如快刀斬[廿/麻],利刃切藕,一斷一切皆斷。有大智慧的人,一心去用功苦修,各種煩惑,自然斷絕。觀世音菩薩以圓通普遍法界智,斷根本無明之惑,根本既去,枝末亦亡,正顯斷惑之智普遍。一斷一切斷,無惑而不斷,故云斷惑普門。
(五)入法門普門:能夠證到中道王三眛,一切三昧法門,無不圓證。觀音親證到耳根圓通,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門,所有百千三昧,恆沙功德,一一普遍護入,故云入法門普門。
(六)神通普門:證得法門之後,六根清凈,即有六種神通。那六種呢?曰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無漏通。我人凡眼,見前不見後,見明不見暗。我們的耳,只能聽此,不能聽彼;只能聽人類之語,不能聽非人類之語;處處皆有視聽的障礙。如具天眼通,則看上天下地,六道群生,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法界一切色法,如觀手中庵摩羅果,無所不知,無所弗曉。如有天耳通,能聽十法界一切音聲,如在一室,不間遠近,吾人常以為順風耳,千里眼是神通,然而比著天眼通天耳通,相差何啻天淵,雖百千萬億倍,猶不及其一分。世人不能用功修行,都是因無宿命通,而不知前生的緣故。具了此通,就可以曉得過去一生一生的宿命,那一生在那一道,無不了知,並且還能曉得眾生的宿命,這種人知得宿命,即明白前因後果,一定是想去修行了。言他心通者,即是對於千萬億眾生的心理,皆能知曉,所謂未卜先知,無往不克。諸位在此聽經,或有身雖在此,心則在彼,起心動念,妄想雜念。如果我知道這人是在打妄想,或不專心聽,我就具有他心通了。神足通,是輕舉遠到,不須舟車,可以飛行天下,升天入地,穿山過水,得自然之神通,變化於無窮。以上五通,天人鬼神都可以有,但尚未證得無漏通。我們凡夫,有種種煩惑,即是生死種子,見思煩惑斷後證阿羅漢果,而了分段生死,生死漏煩惱漏,猶漏瓶之不能盛水。今了生死煩惱,如完好之瓶,可以盛水。證到不生不滅的地步,便有無漏通了。吾人本具有六種神通,奈以煩惱妄想執著,未能證得。如能放下萬緣,息下煩惱,至誠用功,神通自然具足,而不待外求了。但須知佛法不以神通為貴,而重在解脫。若專以神通為事,便易落入邪魔外道,而非真實行持了。菩薩的神通,異於羅漢的神通,羅漢只能於六道中見八萬劫內的種種,而菩薩則能洞觀於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以內的一切。觀世音是果後行因之大菩薩,從無記化化禪,而起無記化化通。故他的神通,當然廣大無邊,所以稱神通普門。
(七)方便普門: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即以種種方法,因宜致使,而利樂度脫一切眾生。方法維何?或現男身,或現女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居士宰宦等身,隨緣示現,無時不用其方法,無處不用其所宜,以希冀普遍其教化,故曰方便普門。否則如欲度脫何種人,而現以不相宜人,則有礙矣,便非方便了。
(八)說法普門:法有大小權實,貴能隨其根機而利便說之。說法無非為度眾生,開智慧而成佛道。如僅能說大法實法,而不能說小法權法,或僅說小法權法,而不能說大法實法,則不得普遍了。觀世音菩薩具大神通,無論大小權實法門,無不通說,如一雨普潤,成得蒙益,故曰說法普門。
(九)供養諸佛普門:觀世音菩薩,自己早經成佛,但是還到處供養諸佛。如在娑婆世界,即供養釋迦;到西方極樂世界,便供養彌陀;到東方世界,便供養阿閦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悉心供養,故稱供佛普門。
(十)成就眾生普門:觀世音菩薩為度眾生,成正法明如來後,示現觀世音菩薩,故到處都成就眾生,即希望眾生都用功精進,在人道中便現人相,在畜生道中便現畜生相,在諸天上便現諸天相,所以三十二類應化身,都是成就眾生,無分庸能智愚賢不肖,莫不皆然。即吾人施放焰口,也是由觀世音菩薩現作餓鬼,名曰面然大士,餓火中燒,漿水不得入口,痛苦非常,使阿難見而問佛,佛就說施餓鬼焰口咒法。可見觀世音菩薩,是處處成就,處處教化,故曰成就眾生普門。
綜括言之,前之慈悲、弘誓、修行、斷惑,是觀世音自行之因,入法門乃自行之果,此五種普門屬自行。神通、方便、說法,三種普門屬利他。末後供佛為自利,而成就眾生又系利他。雖有十種之分,但總是普門,包羅萬象,廣大無涯,所以觀世音菩薩,又稱普門大士也。
品者類也,凡類同者則合為一品,故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事,萃於一處,為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二十五品,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此品自首至尾,不外二段問答,而含十義,茲再分別申言之。
(一)人法:前段問答,言觀世音菩薩能觀世間之音聲,救七難,解三毒,是約不思議人;後段問答,言示現三十二應化身,即是不思議普門示現之法;故曰人法因緣,而名觀世音普門。
(二)慈悲:觀世音菩薩尋聲救難,拔眾生苦,是大悲;普門示現,利樂眾生,是大慈;故曰慈悲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三)福慧:觀世音菩薩具大智慧而說法,是慧;備大福德而示現,是福;慧指觀音,福指普門,故曰福慧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四)真應: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等,是觀世音不可思議之真身妙力,而普門示現。三十二化身,是不可思議之應身,故曰真應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五)葯珠:觀世音救苦救難,如葯樹王,是葯;普門示現,隨其感而應其求,如如意寶珠,是珠;故曰葯珠因緣,而名觀音普門。何謂葯樹王如意珠呢?昔有樵者,擔柴入市求售,柴捆中忽發現異光,適被一醫生名耆域者看見,奇而購之歸,尋得一枝葯樹王。這根葯樹王,放在身邊,可照臟腑,廣治百病,如今之愛克斯光。以其治病拔苦,故曰葯樹王寶。如意寶珠,可以隨心所欲,如需衣食用具,只要心中一動念,如意寶珠,就即刻化給你應用,故曰如意寶珠。
(六)冥顯:冥應是眼中雖不親見,只要你一心不亂的精進念佛,冥中自有莫大的益處。所謂顯感冥應,如親見得的謂之顯感顯應。還有一種人,並不念佛禮拜,但是在大難臨頭的時候,也會得到菩薩救護的感應,因他前生有栽培的善根,謂之冥感顯應。尚有一種冥感冥應,可例知。前段釋救苦觀世音,是冥益;後段釋普門示現,是顯益;故曰冥顯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七)權實:觀世音菩薩法身冥益,是實際;方便普門示現,是權謀;故稱權實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八)本跡:觀世音菩薩到處應現,教化各類眾生,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而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應化之跡,所以觀音是本,普門示現是跡,故曰本跡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九)緣了:吾人聽經開智慧,一心念觀世音,為了因種子;布施之普門,為緣因功德;故曰緣了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十)智斷:觀世音救苦,是智德莊嚴,普門示現是斷德,斷德即福德莊嚴故,又稱智斷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如此十種因緣,故經題總括而稱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釋經題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這是譯題。此品原是梵文,由鳩摩羅什法師,用我國文字譯出。鳩摩此雲童,是姓。羅什此雲壽,是名。父名鳩摩羅琰,中印度人。印度分東西南北中五部,琰遊歷東印度,至龜茲國,即今之雲南邊地,龜茲國王,慕其道高學博,因以女妻之,生子,即翻譯此品的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幼小,聰慧絕倫,童年而有耆老丰度,故稱童壽。七歲時,隨母入寺,見一重大鐵缽,奇而取冠於頭,極其輕易。繼乃念及缽之重大,而我童稚之年,何以能一舉即起,缽乃頓時落地不能再舉。羅什於是頓悟萬法唯心,一切法本不可思量分別,重者不覺其重,輕者亦不覺其輕也。其所覺重而不能再舉,因羅什起了這一點思量,有了思量分別,就打妄想,妄想一動,即覺重不可舉,故知一切境界,都由妄想而有差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謂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是也。假如心法不二,無有差別,即不落心意識窩中,便無男女之分,自他之別,而成一體,名曰不二法門,不二即是妙法。羅什法師七歲時,有一羅漢語其母曰:羅什如能過三十五歲不破戒,必為人天導師,教化無量眾生,還須到中國去宏教。後來羅什法師於十余歲出家,他的母親把羅漢的話告訴他,羅什說:只要能宏揚佛法,就是犧牲一切,也極願意的。當他在龜茲國誦經的時候,國王以上座禮之,而以自己之身,為法師之床座,靜聽說法。龜茲國王,何以如此恭敬呢?因對佛法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福德故,且即此而能行持證果故。羅什法師長大後,到處講經說法,名滿宇內。彼時中國當五胡時代,苻堅建都陝西長安,潛稱秦王,國號苻秦。一日,太史公觀天象,見德星耀於西方,知天竺國將有大德來到中國宏法,便奏明秦王。而秦王心中,也曉得東印度有個鳩摩羅什法師,道德學問深邃,乃著人往龜茲國奉請,奈龜茲國王秘為國寶,終不肯放他到中國來。苻堅於是命呂光將軍,派出七萬大軍,趕往龜茲國,圍城攻打。他的目的,非謀土地財物,只在迎請法師。及法師首途,未及西安,而姚萇取苻堅代之,故稱姚秦,又稱後秦,而以苻秦為前秦。姚萇死後,其子姚興即位,深信佛法,乃恭禮羅什至長安,奉如神聖。印度經典又在這時再傳入中國,由什師再行翻譯,留傳到現在的有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經是釋迦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例如心經、金剛、彌陀、法華、華嚴諸經。律是佛講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五戒相經等。論是諸菩薩祖師顯理的一切著作,如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羅什把三藏教法,宏揚化度眾生,自己亦以三藏大法為師,自利利他,故稱三藏法師。所譯的經典,妙美無比,臨終時語弟子曰:我所譯之經,如無錯誤,吾身雖化,舌終不壞。圓寂後荼毗時,其舌果完好不壞。由此可證知他所翻譯的經典,確無錯誤之處。其後終南山道宣律師,苦行卓著,一日,行道跌倒,忽為四天王天之北方毗沙門天王子前來護持。吾人能持一戒,即有五神保佑,道宣律師之得此天將護持,蓋由嚴持戒律故。道宣律師既見天將,因即問曰:中國經典,多由羅什法師翻譯,人人皆喜弘揚,其故安在?天神曰:羅什所譯經典,不但釋迦,且七佛之經,皆其擔任翻譯,故毫無舛誤,所以大家弘揚。今此品為羅什法師所譯,當然正確無訛了。
初長文,二偈頌。長文:初番問答,初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第二十五品。第二十四品是妙音品,講東方的菩薩,此普門品,是講西方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稱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教主,將來退位之後,就是觀世音菩薩遞補,佛號稱普光功德山王佛。其實觀世音菩薩,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號稱正法明如來。現在的觀世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示現的,為普度眾生故,隨機緣的不同,而所現的相亦異,如同戲場的變幻一樣。然其本身,則未嘗稍變易啊!爾者,此也。爾時,此時也。究竟什麼時候呢?就是釋迦佛將講西方觀世音菩薩事迹的時候,正是機教相扣感應道交的時候,亦是眾生成佛機熟,能感如來說大教可聽妙法的時候,故稱爾時。還有所謂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四種悉檀因緣的時候,夫法本無說,道本無言,但為眾生,有四悉因緣,令得四種利益。所以無說而說,無言而言。(甲)約世界悉檀說,令得歡喜利益,雖未破惡生善,而法喜充滿。(乙)約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猶聽經後眾善奉行。(丙)約對治悉檀,令得破惡益,猶聽經後諸惡莫作。(丁)約第一義悉檀,令得入理益,因聞法而大徹悟,證入妙理。佛所以說此觀世音普門品,因有四種悉檀的實在利益,或得歡喜生善益,或得破惡入理益,各隨其根性,而得益不同。所以我們聽經,能發歡喜心,這是未種善根者種,一聽明白,改過向善,從此生善破惡,此即成熟其善根,未熟者熟,如能一悟而徹悟妙道,這是未脫者脫,得以超證菩提。現在講普門品,正是四悉時節因緣到了之時,故曰爾時。
無盡意是一位菩薩的名號,這位菩薩何故名為無盡意?因為他看到無窮盡的世界上的無窮盡的眾生,感受著無窮盡的苦惱,發願去度他,有了這樣無窮盡的心意,所以稱為無盡意。這菩薩名,曾有四句偈云: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為無盡意。世界無量無邊,眾生亦無窮無盡,到一處有一處的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的眾生,這些無量無盡的眾生,受了情愛的迷惑,不能了卻生死,茫茫業海,輪迴無已,無盡意菩薩,不忍見這許多無量無邊的眾生,受諸苦惱,於是說:必須度盡眾生,方證菩提。這正是佛法大乘的真面目,是故號為無盡意。這位菩薩的發願,和觀世音菩薩相同,無盡即所觀的境,一境三諦,即觀世音觀世音;意即能觀覺的意,即一心三觀,即觀世音的觀;能所不二,境智一如,故云無盡意菩薩。
即從座起等三句,是佛弟子向佛問法時的儀式。即從座起,是當時從他的本座起立。釋迦佛講經的時候,諸大菩薩,聲聞弟子等,都坐著聽法。這時無盡意菩薩,因要發問,所以從座而起。偏,單也。袒,露也。單露右肩,表示恭敬至誠。印度僧人,袈裟黃色,但無鉤環,托缽聽經,都用以被身,裹其左右肩而不露。及問法時,則露出右肩,以表恭敬。合掌即合十指爪掌,兩手拼攏,表萬念俱消,一心不亂。向,對也。對釋迦佛致問而合掌,亦以表誠敬。而作是言,即作是言,即作如是說。吾人善惡,皆由身口意三業所造,三業用得好,即是功德,反是即罪惡。此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身業恭敬;合掌向佛,是意業恭敬;而作是言,是口業恭敬;三業恭敬以請法,皆為眾生故。向佛之佛,指釋迦牟尼佛。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迷而不覺謂之眾生,其實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不同者覺與迷罷了。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釋迦佛初為悉達太子,亦是凡夫。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大覺大悟,證了佛果。因為他能夠明白世間的一切萬法,無不虛妄,大地眾生,個個都是糊裡糊塗,不知不覺。這句話諸位一定生出疑問來:吾人飢思食,渴思飲,寒則思衣,夏則畏熱,這不明明是知覺?殊不知這種知覺,是妄知妄覺。試問我身從何而來?人人皆知父母所生。但在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此為人人所不知。吾人生在世上,只知為兒女忙,為名利忙,但為什麼要到這娑婆世界上來?又是人人所不知的。一旦身死之後,又到何處去呢?更是人人所不知的。生不知其所自來,死不知其所欲去,這種醉生夢死,迷而不覺,所謂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世上走一遭。生同行屍走肉,死與草木同腐。吾人對於事事物物,無非為著一個有字,妻財子祿,種種無一不存著我見。其實人事如夢,一切幻境,無不皆空,猶如電影,一幕一幕的過去,映完之後,依然一塊白布。喻之吾人有生之後,都以為這個軀殼,為我所有,稍遇忤逆,必至爭而不讓,及氣絕而死,殮入棺中,葬在土裡,肉腐血流,白骨成灰,到這時候,早不容你作主了。所以說這軀殼,生為活屍,死為死屍,何嘗有真實的我?推廣而至於金、銀、財產、子孫、房屋,一切的一切,皆屬虛設,非我所有,試看將來劫火洞燃,乾坤俱壞,世界尚無,身復安有?世人迷而不覺,看不破,識不透,所以釀成惹大的爭鬥。須知四大皆空,五蘊非有,身世家國,猶如把戲,又如魔術,時而君臣父子,時而來去有無,皆是臨時的扮相,一時的幻境,下台以後,了無一物。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是大徹大悟,明白生死去來的道理,了萬法唯心,從心所見,一切法皆依他起性,故無不幻妄。悟此心真常,不生不滅,如是謂之自覺。何謂覺他?我雖然自覺,但許多眾生還在茫茫苦海中,不知不覺,我要設法普度,積極施救,因發同體大悲心,儘力去度他們,咸令覺悟,返妄歸真。佛法是空而不空,所以要自覺而覺他,先覺覺後覺,自利而利他,天下為公,一切眾生皆與我無二無別,事事公開,都得同樣的利益,這就是菩薩平等不二的心腸。自覺是自利,無所住,無所有,真空法門,屬消極;覺他是利人,空而不空,故為妙有法門。而生其心,是積極的,何謂覺行圓滿?自覺是出世的,覺他是入世的,圓滿自覺覺他,即是中道義諦,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自覺復去覺他,由消極而積極,即出世而入世,覺他必先自覺。會入世於出世,即積極為消極,自他同證中道,謂之覺行圓滿。羅漢自覺,菩薩覺他,覺行圓滿,乃佛之謂也。比諸居士林的設立,要人人得了生死,究竟成佛的利益。所謂自覺覺他,吾人耳能聞,目能見,知寒識熱,這是妄知妄覺,妄見妄聞。但本心良知,具有真見真聞,真知真覺,妄如波,真如水,因知全水成波,全真作妄,故成眾生。如能萬緣放下,波澄浪息,全波即水,即妄歸真,便究竟成佛了。世尊下又是無盡意菩薩的問語。世尊二字,是無盡意菩薩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因為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世間六道凡夫,及出世的三乘聖眾,無不恭敬。為一切世出世間的尊敬,故稱世尊。眾生本亦是佛,只因顛倒糊塗,自輕自賤,變成眾生。佛當初亦是凡夫,只因正見分明,自尊自重,己心靈明,返妄歸真,慈悲喜舍,而為佛了。能若是,我等亦就是佛了。佛有十種別號:(甲)如來,(乙)應供,(丙)正遍知,(丁)明行足,(戊)善逝,(己)世間解,(庚)無上士,(辛)調御丈夫,(壬)天人師,(癸)佛世尊。佛與世尊,十號之一。無盡意菩薩稱過世尊之後,說觀世音菩薩,以何種因緣,名觀世音?因是親因種子,緣是助緣,一切法皆從緣生。如人得生世間,是何因緣呢?大家一定知道,父母所生,須知父母是緣,業識投生是因,若無業識,但有父母緣,亦不能生。所謂有緣無因,單因不立,獨緣難生。有父母緣,有業識因,因緣湊合,而後生人。如種五穀,下種為因,水土為緣,因緣和合,載生萬物。又如木桌,始因心念一動,於是買木雇匠,心念是因,買木雇匠是緣。然則觀世音三字,亦必有其因緣,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蓋眾生在苦海茫茫中,受生死輪迴的苦報,眾生受苦,求救是因;菩薩能觀聲救苦,發出慈悲是緣;以此因緣湊合,感應道交,故號觀世音。世音即眾生世間受苦稱名的音聲,是因;菩薩即以靈智觀照,慈悲救苦的觀智,是緣;故名觀世音。然亦可慈悲觀智是因,眾生受苦是緣,故號觀世音。
二答三:初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盡意菩薩既有如上之發問,所以釋迦佛,就有這段的答文。這段文是總答,下面再別答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等。以上語下叫告,佛因無盡意菩薩的問,就回答告訴他故曰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三字,是釋迦呼無盡意的稱謂。善是好的意思,諸位男居士,稱曰善男子;女居士,稱曰善女人。善有過去現在兩種,前生果報,是過去的;現時栽培,是現在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大家在此聽經,都是有善根的,應當趁這聞法的時機,去栽培這個善根才是。何謂男子?有大丈夫氣,爽直痛快,無有偏曲的心。女人們能驀直聽經,不曲不諉,雖女亦男,所以亦可以稱做善男子。善謂調柔,男謂質直,二者俱足,方稱善男子。
今釋何以要稱觀世音菩薩的原故,如有百千萬億的眾生,當他受苦惱的時候,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即時觀他的音聲,總得解脫。因為觀音菩薩,神通廣大,而眾生又是觀世音菩薩心中的眾生故。世界上受苦惱的眾生,無量數的,他們的身體,都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名為五陰。一色,就是我們身體的四大,和五根、五塵。二受,就是五根領受前五塵種種苦樂的境界,此指受心所,亦同指前五識。三想,就是心念思想常常轉著好的壞的念頭,此指想心所,亦可指第六意識。四行,前念已過,後念續生,一念一念的賡續,生滅不斷,名行。此亦可指第七識。五識,就是了別,那種好,那種壞,此指八識心王,亦可指第八識。我們最初受生,是業識,即第八識,名阿賴耶識。生時先來,死時後去,無量劫來,生生死死,未嘗稍停歇。吾人由此五蘊和合而生,故曰眾生。千萬曰億,稱百千萬億眾生,是說眾生多得無量無邊,中國有中國的百千萬億眾生,外國有外國的百千萬億眾生,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於畜生道的飛禽走獸,魚蝦龜鱉,餓鬼地獄等都各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眾生,謂之惡五陰眾生;天道人道和阿修羅道各種里的眾生,謂之善五陰眾生。所以上至天堂,下至地獄,皆有無量百千萬億有漏五蘊眾生。推而廣之,二乘的無漏五陰眾生,菩薩的二邊五陰眾生,亦各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的多哩。外體受縛叫苦,內心受迫叫惱,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天天受有無量的苦惱,地獄道里眾生,有講不盡說不完萬死萬生的苦惱。餓鬼道里眾生的苦惱,是百千萬年不聞漿水之名,食物如焦炭,見水如火焰。畜生道里的眾生,有大食小,強凌弱的無量苦惱。這是三惡道眾生受的苦惱。眾生眼光淺,心量小,所見的唯人畜的少分,天堂地獄,都未曾見。我們不要以為目中未曾見到,以為迷信。譬如英法德俄諸國,我人皆沒有去過,沒有見到,不能就說是沒有;又如哥倫布未發見新大陸以前,西班牙英吉利等國,亦不知有新大陸,而新大陸未嘗沒有,更非哥倫布發見時憑空而成的。足證眼目見不到的,以為沒有的話,便不能成立了。我人類有許多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經濟崩潰,農村破產,邪黨匪亂,水災旱荒,刀兵蝗蝻,哀鴻遍野,種種苦惱,觸目皆是。這些苦,彼有此無,或彼無此有,而不普遍。吾人苦惱,無量無邊,約人人共具的,有八苦:一生苦,當在娘肚皮里極其氣悶,被生臟熱臟所夾住,即是胎獄。娘吃熱東西,像在火山旁一樣,是火山湯鑊地獄;母吃冷東西,像在冰山旁一樣,是寒冰地獄;母彎下腰,像山壓下,是壓山地獄;母叉起手,如懸虛空,是倒懸地獄;將生產的時候,更好比從二山中鑽軋出來,又是夾山地獄。既出胎獄落地,冷氣被體,如刀戳心,所以小兒初生下來,一定哭叫,就是這緣故。這些痛苦說也說不盡,不過我們記不清了,這是生苦。二老苦,老年景況,眼花耳聾,齒落髮白,氣喘血衰,吃不動,走不來,畏寒怕熱,腰酸背痛等,這是老苦。三病苦,吾人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調,便生百病。一旦何大失調,病苦即生。疫癘傳染,惡疾纏身,膿血污體,要睡睡不著,要吃吃不下,這是病苦。四死苦,這苦更甚,臨命終時,神志不清,渾身疼痛,四肢疲軟,百苦交煎,如黃牛剝皮,利刃解體,而且這樣放不下,那樣丟不落,真是非筆墨言語所能形容,這是死苦。這四種苦,無論貧富貴賤,智愚賢否,都不能免的。雖孝子賢孫,具有希世珍寶,都不能替代分毫。生苦不記得,死苦不曉得,而老病二苦,人人都感覺到的。五愛別離苦,雖父母兄弟,夫妻子女,田地房屋等,一切為心所愛,為我所親,偏為謀衣食等不能朝夕團敘,或以壽數終了,撒手而去,或因刀兵水火諸災難,只得東分西散,各走各的路,不能相顧,這叫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我們大家自無始以來,怨家對頭,不知多少,不要會面,而偏偏遇到,碰在一處,生出許多煩惱,這叫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就是要東不得東,要西不得西,求利不得,求衣不得,求食不得,求子女不得子女,求富壽不得富壽,此求不得苦,甚多甚多。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前已說過,陰者覆蓋為義,這五蘊遮蓋了不來面目,使人迷惑顛倒,迷境逐塵,而起貪嗔痴三毒,造作種種罪惡,有如乾柴被火,必喪其體。凡此種種苦惱,固不僅人類有,即上至四天忉利等六欲諸天,也要遭劫,受五衰相現的苦。五衰,即一頭上花萎,二衣裳垢膩,三腋下出汗,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色界天人,亦受水火風三災的苦。所以我人不要生人天,享福報,福盡還要墮落,應念佛生西,才可免苦。諸者,多也。說諸苦惱,正顯吾人自少至老,不知受了多少苦惱。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是約別業,如生病等。或是多人受一苦,或是多人受多苦,是約共業,如同遭兵災,饑饉災等。今說百千萬億無量眾生,受諸苦惱,即多苦眾生受別業共業的無量痛苦。吾人少時,受家庭束縛,是家庭獄苦。長大了因為名疆利鎖,叫名利獄。尤其是妻子纏累,此苦甚於世間的牢獄。世間牢獄還有釋放的時間,而這妻子牢獄,永無解脫的一天,除非不娶妻生子,或是妻亡子立,才可脫免這苦。吾人既有種種苦,不但不認為苦,反將苦作樂。如一般苦力,辛勞終日,把血汗換來的金錢,作吃酒賭博用去,這叫辛苦尋錢快樂用。不將金錢作供養三寶,放生賑濟的用。然而吃酒容易醉,生事惹非,賭博一負千金,白白化去,真是苦惱子。痛定思痛,能不凄然。上來所說,約百千萬憶六道有漏眾生來說,其苦惱最要言之。同居土六道有漏五陰眾生,有分段生死苦,見思煩惱苦。聲聞緣覺二乘,已了分段生死,是無漏五陰眾生,但他們一味消極,不肯度生,所以雖是無漏眾生,而飲三昧酒,墮無為坑,在方便土中,仍受方便變易生死苦,塵沙煩惱苦。菩薩是二邊五陰眾生,一邊度人,又一邊自修,不能圓融,而受實報土中,微細變易生死的苦,根本無明煩惱苦。夫三乘的生死,是念念生滅,因遷果易,微細流注,所以他們的生死,是心念生滅,以為生死。方便土實報土的三乘眾生,亦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所以百千萬億的範圍至廣,菩薩羅漢,都包括在內。觀世音菩薩無苦不救,無生不度,即羅漢菩薩的苦,亦去救度他,所以菩薩與羅漢等,亦要念觀世音,無不蒙其廣大靈感。觀世音救九界眾生的苦,救九界眾生的難,故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呀!從前浙江上虞,有米商奉觀音甚虔,家中僅有夫妻二人,某夜,米商夢觀音菩薩,來相告說:「汝有大難,故來相救。因說四句偈,囑他切須牢記,偈云:「逢橋莫停舟,遇油即抹頭,斗谷三升米,蒼蠅捧筆頭。」醒來還是明明白白記得,很以為怪,因牢記不忘,第二天,雇船起行,中途風雨交作,船夫欲停船在大橋下,暫避風雨。米商頓然想起夢中的事,說逢橋莫停舟。因力促船夫開船,船才過橋,那橋就折斷,坍壓下來。米商因感觀世音的靈驗,自後誦念益勤,禮拜愈恭。又一天,正在禮拜跪還未起的時候,忽然佛堂中懸掛的琉璃燈落下,遍地是油,米商因首句已應驗,此時恰又遇油,和第二句正相用,即將手抹地上的油,塗在頭上,午夜睡醒,忽覺有血腥氣味,燭火視之,原來他的妻已被殺死,星夜奔告岳家,岳父詢其故,米商沒話回答,因米商平素信佛,妻子不然,疑他們夫妻倆感情失常,出此謀殺的下策。岳父於是狀訴縣官。庭訊米商,不像殺人,而且察米商的口供,財物又沒有少,並無偷劫等事,而門窗又無洞穴的情形,兇手自非盜可知。又問其平日與鄰里和睦否,回答說,與鄰里和睦,並無怨家對頭,既非盜非怨,且在午夜,必是米商自己殺死無疑。縣官就提筆下判,忽然來了一大群的蒼蠅,麇集筆端,縣官很以為奇,米商觀了這種情景,正合著觀世音菩薩於夢中所說的第四句,因即無問自說,奇怪奇怪,蒼蠅捧筆頭,真箇應驗了。縣官聽他這樣的自語,就問他來源,米商將夢中事,和所應驗的事,一一具告,縣官和衙門裡的幕僚商量,說這四句話,第一第二第四句已經見了,只要研究第三句斗谷三升米的意思好了,研究多時,悟到一斗谷得三升米,餘七升必定是糠,兇犯非康七即七康。即派吏密探,果有康七其人。拘案一鞫而服,先是康七與米商妻有染,是夜潛伏其房,欲殺米商,因暗中摸了一個油頭,以為是商妻,即舍有油的去殺死無油的頭的人,豈知竟殺錯了。縣官於是將康七正法,把米商釋回。縣官因此感覺觀世音的靈驗,也深信佛法了。米商從此感覺人生的痛苦,亦出家做和尚,終成道果。這個米商,得到這種感應解除災難,因為他平時能一心稱名,到急難關頭,吾人自性中的觀世音,即來垂救觀世音心中的眾生,而得解脫。若平時並不常常念,到大難臨頭時,心已急懼惶怖,神志不清,即難想起而念。所以我們念觀音,應視同垂死的情況,如入水火里的呼救一樣,都攝六根,一心湛然,心念口稱,口稱得分分明明,耳聽得清清楚楚,意念得了了歷歷,心口相應,這是持名人最要的秘訣。否則心猿意馬,就很難得到大益處的啊!
一心持名,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吾人沒有念過經以前,是不懂佛法的真義,但是單稱念名號,驀直念去,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叫事一心。念時能了知心為能念的心,觀音是所念的名號,離開能念的心,別無所念的名;離開所念的名,別無能念的心;能所不二,融會一如,叫理一心。因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威德無比,我只有將身心皈依於他,無分別思量的去念,老實念去,念到一心不亂時,只有一句聖號,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行不知止,坐不知坐,無妄念分別,打成一片,故曰一心稱名。
即時,正稱名之際,即蒙感應之時,不落前後,如無線電的播音,其音一播,此發彼收,無論遠近,無或先後,感應同時,故曰即時。人的手足,如被捆縛,不得自由,叫不解脫。一旦解開,還復自由,叫做解脫。人受苦惱纏繞,猶如束縛,此種束縛,是人人自作,如春蠶作繭,秋蛾撲火,至死不悟。你能一心稱名,不起妄想雜念,忘能所,泯身見,煩惱自消滅,而痛苦也即解脫了。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此段是別答救七難。七難,是水、火、黑風、刀杖、羅剎、枷械、怨賊等七種。世間災難很多,不外這七種,倘遇到這七種災難,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得解脫。是口業感動的機,求男女而恭敬禮拜,是身業感動的機。下面除三毒,是意業感動的機。先講第一火難。吾人的正報,和房屋物件等的依報,倘不小心,每每被火所燒,所謂一點之火,可以燎原。火,有鬼火、羅剎火、霹靂火、樹木火等等,遇了這種火起的時候,只要一心稱名,就可解脫。有善根者能臨時不迷,但業重的人,臨時煩惱,心忙意亂,不肯稱念,就難免火災。持者,受持,念也。持有事持理持,無論明理與否,只要知道觀世音菩薩,確能救苦,相信不疑,不管三七二十一,驀直念去,老實持念,即得感應,是叫事持。倘持念時,能了知觀音聖號是所念的名,我心是能念的心,知我能念的心,即所念的名,離心別無所念的名,離名別無能念的心,所以念觀世音,即念自性,所外無勝,能外無所,唯是一心,是叫理持。事不離理,理因事顯,無論事持理持,總要老實念,才可感應道交。如能老實一心持念,設入大火之中,受諸火難,火不能燒,不被火害,全由觀音威德神通之力故。因為觀音多劫修持,故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有威可畏,有德可尊,倘人剛強難化,就顯出威來,使他畏懼,是折服法門,表威。倘是老實守分的人,就以德來感化加被他,是攝受法門,表慈。觀世音既具威德,又有神通變化無上妙力,故能令持名的免火難,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求必應,無感不通。古今來蒙觀音的靈感很多,如姚秦時,有法智和尚,一天,到外面去,經過曠野蘆葦之中,恰巧有人來燒草,放野火,正遇風狂,火焰瀰漫,法智無處可逃,即將身心放下,盤膝而坐,至誠恭敬,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俄而火燒逼近,覺身發熱,因而暈去。許久酲來,看見離三尺外的蘆葦,均已燒去,化成灰燼,而三尺內的,則未殃及,因免火死。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威德神通大力所使然。如不稱名,定被燒死了。念時要一心,外忘世界、六塵,內忘生命、頭顱,能所雙忘,則自心中的觀音,自然現前,獲得救難。楞嚴所謂「知見旋復,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是也。眼根屬於心,心屬火,因自心中有火,所以外面受果報的火。今一心稱觀音,收拾自心中的火,使他息滅,則外面果報火,也自然不生了。火有三種,一果報火,通於初禪天,現前世人,依報正報的被火燒,即由宿業所感的果報火。又大三災到時,第一次大劫是火災,所謂劫火洞然,乾坤俱壞。天、地、日、月、世界、山河,無不被燒,初劫火到時,太陽變做七個。一個太陽熱度尚厲害,何況七個太陽,同時而出,可想而知。彼時大地,儘是火場,六欲天亦被燒,至初禪天為止。初禪天為何被燒呢?因此天的人,有覺和觀的心,此心屬火,所以被燒的。二惡業火,通三界,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上自天堂,下至地獄,皆被三界有漏惡業的火所燒。不過吾人迷昧,沒有看到,一天到晚,都在有漏業火場中討生活。所謂五濁的火,八苦的火,五濁,是命濁、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俱是惡業火。三煩惱火,通九法界。無明火,是嗔火,嗔火一動,能燒盡功德林。嗔心,就是煩惱火。嗔火一發,于慧命有損。貪色慾,是慾火,色慾的大火發起,如人觸電,必定焦壞。要言之,凡夫有見思煩惱火;羅漢有塵沙煩惱火;菩薩有無明煩惱火;佛性,真空火性,火性真空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此火不但不傷害人,更可以作佛事,度眾生。現在講稱念觀音名號,不唯除果報火,且能除惡業火,和煩惱火,是即菩薩威神之力故。從前有竺長舒,一天鄰屋火起,他屋在下風,危險異常。他無辦法,遂一心稱念觀音名號,四周房屋盡焚,唯竺屋獨存,人皆奇怪。有數惡少年,故意在夜間,再持火去燒,無論怎樣,都燒不著。這就是老實念觀音的感應道交。還有一王姓,崑山人,他一心要朝普陀,禮拜觀世音,先吃三年長齋,期滿動身,船將解纜,忽鄰家火起,家人急來報告,教他趕速回去。他答云:「我吃了三年長齋,是一心去南海,朝拜觀世音,房屋若燒去,聽之而已,我是不回去的。」他遂一心稱名,朝畢,回來時,見左右前後四鄰的屋,皆燒毀,只他的房屋,巍巍獨存。可見觀音的感應,真不可思議啊!念觀世音不但能免果報火,惡業火,煩惱火,而且念到真諦,一心不亂,能息見思煩惱火,證自性真空觀世音,出同居三界的火宅。念到俗諦一心不亂,能息塵沙煩惱火,證妙有觀世音,出方便三界的火宅。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亂,能息根本無明煩惱火,見中道觀世音,出實報三界的火宅,便成佛了。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此是第二救水難的苦。倘若有百千萬億眾生,被大水所淹,或江湖泛濫,城池沉陷,百姓物件,皆被漂沒;或者過海,落水漂流,種種水災等難,正當危險的時候,稱觀音名號,即得到淺處。水漂是惡業,稱名是善業,以此善惡二業,而一心稱名解脫,是感。即得淺處,逢凶化吉,不致溺死,是應。水是何物呢?耳根通於腎,腎屬於水,自心中有水,故外感水災。於被水時,稱念觀音,將耳根返聞,降伏心水,則心外的水難,亦免除了。楞嚴所謂「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者,此也。如是則知煩惱水,惡業水,亦根本無立足地了。然而念時必要一心恭敬,如不一心恭敬,至誠懇切,恐難得靈感。所謂口念觀音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昔有劉氏子,非常信仰觀音。發心朝普陀,船行至蓮華洋當中,親見海上三朵蓮華,大如車輪,一朵上立善財,一朵上立龍女,而另外一朵大蓮華,是觀世音,非常清凈莊嚴,妙相盛德。這因劉氏子一心而現,他就對觀音恭敬禮拜,忽然狂風大作,將船翻沉,餘人均溺死,唯劉氏子覺得眼前通紅,似有一人,帶他走去,走到一處,即停下,開目一見,原是自家門口。普陀山距劉家,有二千多里途程,今只一時即到。母親開門,入門後即述經過,母子二人,大嘆菩薩威神之力的加被。又有一家,辦喜事,討新婦,熱鬧非常。水災忽然暴發,大水衝來,許多親友,都被淹沒。即全村莊,亦都沉沒,桑田霎時變成滄海,死人千萬計。而這新婦,安坐椅上,不沉不翻,隨流漂行,幸而遇救。大家以為奇怪,問她何以不被水淹死。她回答說:「我母信觀音,我見水來時,安坐椅上,閉目一心稱名,故蒙救的。」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不是迷信的呀!目下的世界,是世亂人非的時代,是五濁惡世,災難頻仍,況且世界大戰,又在醞釀著預備要開始,一旦暴發,則茫茫大地,無一片乾淨土,無處可逃。唯有趕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一心稱名,才得解脫。世界的所以作亂,雖由一二人為俑,其實是吾人同業所感召。近年來,各處都有水災,南通獨免,是亦因本處人心向善的原故啊。果報水災,不僅人間,在第二大水災劫到時,大地無不是水。六欲、初禪皆水,乃至瀰漫了二禪天。因二禪天人,有歡喜心,是心一動,即是水災的因。惡業水通三界,欲界苦苦,色界壞苦,無色界行苦,故曰茫茫苦海。煩惱水,通於九法界,貪慾亦是水,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世人迷昧,朝前行去,是苦海茫茫,若能回頭,一心稱名,所謂回頭即是彼岸。煩惱水道九界,所以九界眾生,都在煩惱苦海中。唯佛見此水火,實是真火、真水,一一清凈,本然周遍法界,皆如來藏性,無非是妙法。比如富翁的兒子,是個瞎子,家中金銀元寶遍地,行走時觸足絆腳,心必生厭,惡此元寶為行走的障礙物。猶之吾人迷性,則水火為災,反生煩惱。倘彼眼放明之後,則此滿地的元寶,可以受用。猶之吾人的心,因持念觀音,而得光明朗耀,所以水火,無不皆是妙法,且即此可以教化眾生,作種種佛事了。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是第三黑風羅剎鬼難。倘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海里諸寶,文中列有七種:金,是黃金;銀,是白銀;琉璃,是青色寶;硨磲,是白色寶;瑪瑙,是紅色寶;珊瑚寶,形同樹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變的;珍珠,是一顆一顆的寶珠。黑風,是怪風;羅剎鬼,住在海邊的島嶼里,專在海邊等人吃。這鬼口如血盆,眼如銅鈴,手如鐵叉,青面獠牙,甚可畏怖。這鬼行時很快,又名速疾鬼。彼諸采寶人,倘不幸遇著黑旋風,把船吹墮在羅剎鬼國中,性命難保。但若有一人,以大眾性命攸關,因而發心,念觀音名號,則一群的人,都可之同時脫這大難。何以故呢?因為一人念觀音,大家都聽到,大家心中都有觀世音的名號,所以無形中都得到脫難的利益。若吾人發菩薩心,於火車,輪船上,不怕難為情,一心念觀世音,使同船同車的人,都種善根,可免大難,得益無量。從前有一采寶客商,帶領五百人,入海取寶。忽遇黑風,將船打入羅剎鬼國去。內中有一人,念觀音名號,於是大家都隨著念,羅剎鬼竟見不到他們了。怎奈這五百人中,有一個人不信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以為大難到時,還念什麼觀音,竟被鬼捉去。因此急急一心念觀音,才得同脫此難。所以遇難時,不可妄想雜念,思量分別啊!從前有一個和尚,在寺里每天誦念普門品,一日,朝中丞相某,來寺禮佛畢,即立旁聽,誦至被黑風吹至羅剎鬼國句,丞相就問和尚云:「這句什麼解說,何以飄得到羅剎鬼國去呢?」和尚發怒說:「我正誦經心定,何得問話擾亂,可惡之極!」丞相以他居然輕慢我,當時嗔心大發,即令隨從,將和尚捉去,辦他極刑。和尚乃大笑說:「這就是被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你放不下,無明火動,即是黑風;你動殺心,便是羅剎鬼。這就是遇了黑風,墮入羅剎鬼國了。」丞相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遂釋和尚。鬼者,祟也,喻不光明正大的人,就是鬼。有殺心的,就是羅剎鬼。惡念就是黑風。如果正大光明,鬼即不敢近你。無明黑風,能把智慧船,飄沒在生死苦海中。從前有一個洞山和尚,是某寺的方丈。一天到廚房裡去,看見飯頭師,把飯菜棄入污穢缸中,拋棄天物。動起念頭來了,警戒飯頭師數語。此時,伽藍神忽然現身下拜和尚說:「久幕大名,今日才得相見。」平常人必以為神鬼來拜,是好現象,其實因為這一念的起,被鬼所見,早已功夫失照了。所以我人做到一念不生的時候,不但鬼不能近,即天眼也見不到,即無常鬼也無從來由。如是即了生死,將來究竟成佛了。你看佛法有如是之妙,這百千萬億的眾生,心中有鬼鬼祟祟的黑風,所以遇著黑風,就被飄入羅剎鬼國去。鬼有三種:一,果報鬼,通欲界。二,惡業鬼,通三界。三,煩惱鬼,通九法界。一心稱名,一切鬼難,都可解脫。一心不亂,心水清凈,則自性觀世音現前,唯是大光明藏,復從何而有暗相在其中呢?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復字,是又字的解說,是接上面的。眾生作業,千差萬別,所受災難,亦各不同。倘若又有人,臨當被刀兵加害的時候,或犯國法,被斬頭,或被捧打,或在戰區內,或被強盜等槍傷,正由於前世的作惡業。幸這被害人,正當生命危險的時候,忽然起了好念頭,回心向善,一心稱念觀音洪名求救。臨當被害,是惡機;能稱名號,是善機;以善惡二業,為能感的機。刀是利刃,杖是棍棒,正心稱名之時,彼所執加害的刀杖,即一段一段的折壞,不被他所殺,即得解脫了。晉時南宮子敖,被遣滇南,適長樂公作亂,屠城。南宮知不可逃,乃一心稱念觀世音,及殺南宮幾刀,刀口曲斷,不能殺。後來長樂公親自執刀來殺,無論如何,亦不能損他毫髮。長樂公以為奇怪,就問他有何本領。南宮答云:「能作馬鞍。」遂釋放他。子敖並不自知何以作此答語,心知是大士所使的。又從前有一人,髮髻內,藏一尊小金觀音像。後來被人誣為盜,宣判死罪。既赴刑場,連斬三刀,不但頸皮不破,而且鏗鏘作金聲。官以為奇,後來解開發髻,見有觀音像,像頸上刀痕三條宛然。從前有一婦人,平時篤信觀音。他的丈夫就商於外,嘗在同事之前,讚美其妻,有婦德,極貞節。有一同事,想戲弄他。一日,潛往他家。他妻見是丈夫的同事,優禮相待,未敢慢客。彼時,女人所著的衣裳,手袖甚大,舉手動作之時,捲袖臂露,手臂上的一顆痣,即被這同事所竊見。同事回店後,即對他丈夫說:「汝說汝妻如何貞節,可是我已知汝妻手臂中,有一顆暗痣。則汝妻的貞節與否,概可知了。」其夫誤認為真,憤而於半夜時,持刀歸家敲門,喚妻來開門。當門開時,即將妻殺死,隨即遠颺。他素知妻貞良,覺得這次是受人所愚,深自悔恨。於是暗聽消息,數日後,凶訊杳然,因即回家,見妻仍在佛堂念觀音。即問某夜有人敲門否。答說:「這夜並無人來敲門,余正在佛堂念觀音,並未出來。」丈夫即說原委,深以為怪,乃見所供的觀音像頭上,有一刀痕,始悟是觀音菩薩來開門救難的。從此夫婦倆更皈敬觀音菩薩不置。須知外受刀杖的害,因內心有殺意所致。蓋刀杖是自己的六根,攀緣六塵,造作惡業所感現的。若一心念觀音,都攝六根,法即心,心即法,心法不二,如刀割水,如刀斬光,豈可隔斷?心境融通,依正不二,刀杖豈能加害?昔六祖大師,傳黃梅五祖衣缽,有神秀上座的弟子,因五祖衣缽,傳給六祖,心大不甘,於是暗藏利刀,想謀害他。六祖知道了,即安坐禪室等待他。是夜,果有人持刀而入,連殺他三刀,如刀割水,斬光,絲毫不損。此即是照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所以外邪不能侵入。刀有果報刀,通地居天;惡業刀,通三界;煩惱刀,通九法界。自心煩惱刀一動,法身慧命被害,六凡眾生有見思煩惱刀,聲聞緣覺有塵沙煩惱刀,菩薩有無明煩惱刀,唯佛究竟,自在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這是第五夜叉羅剎鬼難。上面講的是黑風羅剎難,以黑風難為重,今又正講鬼難。言三千大千世界,充滿夜叉羅剎,是以多比少。三千大千國土世界,為一佛教化的國土,如我娑婆世界,亦是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座須彌山,四面有四大部洲,東邊叫東勝神州,也叫弗提娑;南面就是我們住的地球,叫南贍部洲,也叫閻浮提;西邊叫西牛賀洲,也叫瞿耶尼;北邊叫北俱盧洲,也叫郁單越。有一個日,一個月,在須彌山的山腰繞行,而為明暗。須彌山外邊,有香水海,再外邊有七金山,每一金山中間,隔一道香水海。須彌山是四種寶貝所成,須彌山腰有四天王天,山頂有忉利天,皆是地居天。再上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天,如是一須彌山、一日、一月、四洲、六欲天,是一小世界。如是一千個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為色界初禪天所蓋覆。再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為色界二禪天所蓋覆。又一千個中千世界,上邊有色界三禪天所蓋覆,叫做大千世界。因有小中大三個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即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土。夜叉能飛行,有地行空行之別,又名疾捷鬼。羅剎名可畏鬼,能食人。佛告無盡意菩薩,倘有三千大千國土內,設使充滿了夜叉羅剎,變成鬼世界了。鬼的力量很大,這些鬼欲來害人,惱人,則難與抵抗。只要一心稱觀音名號,這些鬼就不能用惡眼看你,何況再來加害於你呢!鬼是處黑暗的,光明處便沒有鬼,吾人自心中有惡念,鬼計多端,黑暗不明,起糊塗妄念,所以有外惡鬼的災。如一心不亂的持名,業盡情空,一念不生,自性的心光燦爛,靈光獨耀,此時不唯外鬼不能來害你,見都見不到你了。從前有一國,和羅剎鬼國為鄰,羅剎鬼常來捉人吃。國王無法,與羅剎鬼說商,允許每日送一人到野外供食。自此以後,即挨家按戶,值日派送一小孩去。一日,臨到只有一子的人家,主人以只一子,送去就要絕嗣,奔乞國王另調。國王以人民誰不貪生怕死,豈可調換。家主不得已,只得抱子在夜間送到郊外。這家主平素深信觀世音菩薩,當時對他兒子說:「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免鬼難。」子就聽從他,念觀世音。家主自送子回去後,亦稱念觀世音菩薩,不絕於口。以是之故,居然鬼不能加害了。翌日早晨,家主前往探望,其子安然無恙,當即攜歸,並且陳訴國王。國王於是傳令全國,一律持名,從此以後,永得脫離羅剎之難,終年太平無憂了。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這段文,說免枷鎖杻械之難,牢獄之災。倘有犯國法而有罪的,或無罪而被誣攀冤枉的人,一經遭受杻械枷鎖,檢系身體的刑罰,倘能持念觀音,亦可免這災難。有罪是由前世或今世的惡業而來,被冤抑的,現在雖沒有惡業,卻亦是前世的惡因,不能怨天尤人。杻是手銬,械是腳鐐,枷是項板,鎖是鐵索,凡被杻械枷鎖,皆是惡業所感,即是惡機。能稱聖號,即是善機,此善惡二機,為能感;皆悉斷壞,即得解脫,為所應。從前某夫婦,曾皈依三寶,崇奉觀音。丈夫被人誣枉為盜,官府緝捕,丈夫聞風逃避,官府即將其妻,捉去下獄。杻械等具,加諸其身,備極堅牢。一天,獄中火起,把犯人都移押外面路邊。適有一僧經過,婦即喊師傅救我。恰巧這僧,是婦人的皈依師。僧說:「無別法相救,你深信觀世音菩薩的,只要一心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必有不可思議的靈感。」如是念到三晝夜,杻械忽然斷了,但防守人在,不敢出去。忽空中有人聲,叫他速走。張目一看,果然門開,即從獄中逃出。走了二三十里路,遇了一人,就是他的丈夫。二人見面,得以團聚。是即稱觀音得解脫鎖牢獄的靈驗事實。又從前黃巢造反時,杭州有十餘人被捉,說是黃巢餘黨,因天色已晚,未及解衙,就暫宿某寺院,將諸犯人囚諸籠內。內中有一人,是冤枉的。寺中有一和尚,在月下念觀世音菩薩,這些人,即喊師傅救我。師答:「汝等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即可解脫。」眾人心惡,以為打開木籠,才可救出。念觀音何益?獨被冤枉的人,即能相信,因此虔誠誦念。第二天,杻械恰巧缺少一付,他就無形中免手銬足鐐的苦。審問後,法官知道他冤枉的,乃釋放還家。再杻械,因遭冤,或犯法,而檢系身體,這是有形的。還有無形的杻械,大家現在雖都是良民善人,但還有家室的累。兒女之情,檢系不離,正如在籠之鳥,不能擺脫。欲要脫去家庭的無形牢獄,解脫妻子名利的杻械,亦唯有一心稱念觀音洪名。然亦並非一定要出家,或離開家庭,才算脫俗。只要心常系緣於佛道,所謂不離塵勞而為佛事,所謂火中蓮花,才是真出家。若雖現比丘相,而心中依然煩惑不盡,塵勞纏綿,則此無形的杻械,仍未得脫,有何利益呢?大家來此聽經,從此一心辦道,雖是身在俗,但崇信佛法,皈依三寶,淡泊其身,便是心已出家,實屬難得。這樣驀直行去,極樂世界,便是本有家鄉,一發足即可到達,正是身雖未到蓮花池,此心已送極樂鄉了。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段是第七難,稱做怨賊難。眾生界的難,非常之多,何止七種。此品約分七難,要不過因此七難,為吾人所常見到,可以包括一切。
三千大千國土,上文已釋。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大部洲,為三千大千國土,幅員廣大,其中充滿著許多怨賊,不是少數。傷命叫冤,奪財叫賊;既殺人命,復奪人財,叫怨賊;若僅傷命而不奪財,是怨非賊;或奪財而不傷命,是賊非怨。在這怨賊充滿了的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成為滿世界的怨賊。有一商主,即商人的領袖,財產豐足,商業熟練,俗稱老闆。將者,率領也。率領許多商人,行囊中儲藏了許多貴重的寶貝。齎者,藏也。持者,執也。重寶是價值鉅萬的金銀七寶之類。經過一條有許多怨賊極其危險的路途,大家都生著生命難保的恐懼心。其中如有一個人,平日深信三寶,恭敬佛法,在這時候,他就高聲的對大家說:你們都是將本求利的規矩商人,都是善男子,此路雖然危險,可是不要驚駭,不要畏懼,不要恐怖,大家應當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因觀世音菩薩能作我們的依怙,所以觀世音菩薩,自然會給與我們一種極大的安慰,和極大的保佑,而能以無畏布施給我們。觀世音菩薩,能以無畏施與眾生,故又稱施無畏者。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一)財施。財有內財外財:錢物衣服,飲食器具,妻子城國,是身外的財,布施於人,叫外財布施;若布施頭目手月,如燃手指,燃臂香,割身舍目之類,叫內財布施。不論在家出家的佛弟子,都可以如此布施。菩薩六度萬行,布施為首。無論內財外財布施,都是對治貪慳的。內財布施,固然超過外財布施,但外財布施,卻亦非易事。世人慳吝習氣極深,一毛不拔,貪心如海,執著牢固,捨不得,放不下,所以眾生從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無有了期。外財布施,既不容易做到,而內財布施,尤其難為。所以先誘之以淡世情,輕財寶,破貪著的執心,發慷慨的大願,作外財布施;進一步不但布施身外財物,更要布施身體內的五官、四肢,久之,即內心的妄想煩惱,亦應布施捨去,逐漸伏斷他。所謂一舍一切舍,一布施一切布施,施得一絲不掛,連一絲不掛也施捨凈盡,還我本來面目。(二)法施。財布施只救色身,而法布施卻可斷煩惱。一切布施,以法供養,最為第一。如現在宣講普門品,居士林請藏經,印送善書,和諸位來此聽講回去,轉告他人,無一不是法布施。法布施能斷眾生煩惱,破眾生愚痴,開智惡,明心地,所以法布施功德,是極大的。(三)無畏施,即力布施。凡官長紳士,有財有勢,地方一切公益事業,都熱心贊助,使許多負責辦事的人,都有興趣去做,無所畏縮,此即無畏布施。又如辦種種法會,能出力保護,令群眾安心辦道。若遇水火災難肯出力施救,遇盜寇,肯出力捍禦,使人無懼無畏,都是無畏布施。有財寶的以財布施,知佛法的以法布施,如財法都無,便可以力布施,其功德都不可思議。以力布施,尤為方便。如自己有色力的,見人渡河過橋,不能行過,我就代他推拉,或代他負肩,不取酬值,即是力布施。又如拾去途中磚石,不礙行人絆腳的苦,或以碗水解人的口渴,舉手之勞,都是力布施。從前有持地菩薩,專在路旁,替人擔物,即是力布施的證明。布施範圍至廣,各隨其力量所能而行之,不論多寡,只須以誠實心,真實心為主。昔有窮女子,乞食度日,積錢購麻油一瓶,供養寺僧。僧開大門相迎,以她心真實,較比富人,隨便施送的,超勝萬萬倍。又佛在世時,有一貧窮擔水人,以一杯水供羅漢,羅漢說:「你將來福報極大,永不貧窮。」布施可以求福,得富貴報,試看現今的富貴人,無非前生布施而來。反之,前世慳吝的,則得今世貧苦報。人生本空,身外的錢物,度屬幻化,空手來的,仍空手去,故有錢財的人,樂得布施,廣結大緣。了解佛法的人,盡可說法給人聽,聽的人雖僅懂得一句半偈,卻可使他心開意解,斷惑證真。所以法布施的人,將來必更具有智慧學問,教化群眾,普利人天。以無畏布施於人,來世必是威猛的人,一言而天下服。所以我們學佛,應當常行布施。如本品無盡意,用瓔珞供養觀音,觀音轉供養釋迦佛和多寶佛,即是財施。如說法除人們的三毒,是法施。救七難的苦,使人不生恐怖,是無畏施。觀音菩薩,三施具足,故能救苦救難。對於無畏布施力,更是偉大,能令眾生,遠離布畏。所以你們如能稱名,那末這條險路上,雖有許多怨賊,卻不能加害了。這時商主,和許多商人,正在岌岌然慮其財命的不保,而驚恐怖畏的當中,聽了這麼一說,大家遂同聲的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即以威神之力,令這般商人,解脫此路上的危厄險難,解除大眾心中的恐布畏懼。南無即那謨,是梵語,華言皈依、皈命,就是以身體依託於菩薩,性命投歸於菩薩,故曰那謨。民國十七年,上海天潼路,玻璃店主蔡仁初,家極富有,盜匪垂涎已久。一天,蔡仁初乘自備汽車出門,巧遇四個綁匪,將蔡綁架馳去。蔡這時心中極其恐布,因此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汽車行到人極稠密的處所,車輪機箱,先後暴裂,汽車就不能行了。綁匪令蔡下車步行,蔡乃遲遲不進,匪恐怕蔡鳴警緝捕,就連接開了三槍。槍彈三發,而蔡三跳,彈從腳下過,沒有中。但是蔡自己並不知道自己為何這樣的三跳,蓋觀音菩薩威神之力使然。蔡仁初現尚健在,隨時可以詢問。觀音靈感錄中,亦有記載。現前聽經大眾,必有直接或間接受到觀音感應,所以天天有如此數百多人來聽經。須知吾人遇到各種災難,皆緣宿世惡業果報,不爽分毫。有怨索命,有債索財,今遇怨賊的難,亦是還報。平心一想,明白此種因果,就不怨天不尤人了。如能一心念佛,念觀音,則此惡孽,即仗念佛念觀音之功而挽回。如能一心不亂,心水澄清,災難自然消滅。從前揚州有一居士,家人有十七口之多。當賊匪作亂時,合家人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居士夜夢觀音對他說:「你們虔誠持念,十六人可免此劫。但你因前世定業難逃,現在惡報臨到,不容易挽救。明天賊中有一個王麻子,前世他曾被你殺過十六刀,現在因緣會合,你必也被王麻子殺十六刀死,但以你真誠感格,或可有救。」第二天,此居士即令合家人,避至廂房,只居士一人,坐在中堂等候,並且備有極豐富的菜飯。午刻左右,王麻子果然來了。這居士即語王麻子說:「你是王麻子嗎?我前生欠你十六刀,今天必死於你手。」王麻子問他:「你何以知道我名字?」居士即告以夢中觀音所說。王麻子說:既有此果報,則未來想怨相報,終無了期。怨孽宜解不宜結,乃以刀背反斫居士十六次,以作酬償宿世十六刀的還報,而不殺死他。是知怨賊是由前世宿孽,而來追還。又因一心稱各,才能挽救這定業,而得解脫。吾人無始以來,怨家對頭,很多很多,宜普遍的超度他們,那末無始以來的一切怨家,都轉仇為恩。既怨解結釋,自可不遭受還報的災難了。
此段文字,若約個人心法來說,人有八識。三千大千世界,上天下地,橫遍十方,喻第八識。豎窮橫遍,充滿全世界怨賊,即喻第八識中包藏一切善惡種子。怨賊劫財寶,害生命,極其危險,喻如吾人從無量劫以來,做一世人,即有一世的煩惱,因而造作種種惡業,種下許多惡種子,一旦因緣會遇時,被業力所牽,墮落三途,喪失法身,斷了慧命,生死輪迴,無有了期,可畏孰甚!吾人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喻如商店中的老闆,即全店的東翁。無東家老闆,即無從開店了。如無第八識,就無一切了。如無三千大千世界,亦無所謂商主、商人,和怨賊了。有一商主,是商人的領袖,喻第六意識,如一個家中作主宰的,亦如一店裡的經理,總理一切事務。眼耳鼻舌身五識,喻如五位店員,所謂五個門前作買賣。而第七傳送識的挑進搬出,則猶如一店裡的出納,管貨出入的人。文中諸商人,喻如六識下諸善心所,持寶喻聽經、修觀、拜佛、念佛、持咒,乃至三乘法門,種種修持。險路喻三界火宅,生死煩惱的險道。一人告眾人念觀音,喻善心所中的慧心所,知道念佛,念觀音的聖號,可了生死。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喻心王心所,大家合併,一心一德念觀音名號,從此破煩惱惡種子的怨賊,即能出三界的生死輪迴險道,而得斷惑證真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段總結上來七難之文。七難正可配六大:火難配火大,水難配水大,黑風難配風大,刀杖枷鎖難配地大,羅剎怨賊難配識大,三千大千配空大。今既總結,使無盡意注意,所以釋迦佛再呼無盡意菩薩說,眾生受七難的苦,一心稱名,即能解脫,因觀音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故。摩訶薩是摩訶菩提薩埵的省稱,即是大心的譯稱。觀世音菩薩,舍己利他,具大道心,大行門,三十二應化身,十四無畏施,千處祈求千處應,廣大無礙,不同平凡,所以稱為大心菩薩。觀音救七難以施自然的感應,如天月映水而成水月,水未上升,月未下降,有自然的感應。百千萬億眾生,念觀音菩薩,即得百千萬億的感應。觀音未來,眾生未去,有求必應,威力之故,不可思議,如無線電,此發彼聞,而電機未嘗往來,而又宛在一室哩。巍巍,高顯為義,觀音功德之力,超乎六凡。三乘,九界,叫高。名彰同居、方便、實報三國土,叫顯。上來釋七難竟。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此文講解除三毒的苦。上來既救七難,但眾生尚有意業的貪嗔痴,是自心內的煩惱,故又要說解除三毒文,這是意業感機。這三毒較食砒飲鴆,還要利害。食砒飲鴆,其毒僅傷軀體,不過一世而已,此三毒能傷法身,斷慧命,永墮地獄,其毒可謂之至。治這三毒,依教中說,多淫慾的修不凈觀,多嗔恚的修慈悲觀,多愚痴的修因緣觀。眾生都有這三毒,不過多少之分。有人多貪慾,有人多嗔恚,有人不信因果,多愚痴,各有多少厚薄不同的習氣。這三種心病,非世間醫藥,所能治好。因眾生淫慾絰眛,習重雖忘難放得下,自己即知是不好,而又難以理制止。須知吾人愛根深固,最極危險。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淫慾是生死的根本,有人說我心清凈,而無愛欲,其實果無貪慾,則不會來此娑婆世界上投生。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是在欲界里,有男女飲食的欲,不過業障輕的,淫慾心薄;業障重的,淫慾心厚而已。凡人初死以後,八識離軀殼,前陰已脫,後陰未成,尚未投生,在前後陰的中間,叫中陰身。世人以為人死是鬼,不知這是中陰身。無論胎卵濕化,地獄鬼畜,和人天等,都由中陰身投生的。中陰身七天一變,一七、二七、乃至五七,遇有緣的,即使依他的業力,投生於六道四生中,最長期亦不過四十九天。中陰身約三尺高,有眼不見,有耳不聞,被無明殼包住,處在黑暗之中,糊裡糊塗。當他有緣的父母,在交合時,發生淫光,即被這有緣的中陰身感著,雖在千萬里外,亦無所阻礙,依光疾來。但他看了這夫婦,並不以為是父母,只知道異性成愛,同性成憎,流想為胎,納愛為種,即此愛染心,便是投胎受生死的原由。如風雨入室,即使成胎。故欲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斷愛。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楞嚴經說:「淫慾不斷,縱入深禪定,終是魔業。」試看古來君王、宰宦、英雄、豪傑,多逃不出這情愛的樊籠,以致身敗名裂,傾國喪家,可惜孰甚!可畏孰甚!凡我學佛的人,雖有愛欲習慣,知道是惡,而又一時放不下,應當漸漸的斷絕才是。斷欲之法,依教下修不凈觀,情愛一生,就起慾念,須知丹唇皎齒,美顏悅色,不久四大分離,終歸死亡,有何可愛,是謂新死想。不多時,周身青紫成斑,甚可害怕,畏懼,是謂青瘀想。稍久,腫脹破裂,腐爛成膿,是膿血想。屍體腐爛後,膿血四流,臭不可聞,是絳汁想。因而出蟲生蛆,處處鑽啖,是蟲啖想。終則枯骨一堆,是枯骨想。昔日紅顏,而今安在?吾人本是臭皮囊,眼耳鼻口,處處滾出不凈的物,大小便利,垢穢異常,不過一層薄皮做假面具的打扮。試看初生種子,原為不凈之物,是謂種子不凈。世人昏昏蒙蒙,不能清醒,倘能作此不凈之觀,可破淫慾的心。但觀細心粗,鈍根的人,不容易修觀。觀世音菩薩,是大醫王,即依普門品中所說,常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絕欲。淫慾為萬惡之首,眾苦之本,能不懍慄戒懼,而時時發勇猛心,發恆常心,專念聖號嗎?勇猛心易發,而恆常心則很難。何謂恆常心?便是念茲在茲,日日如是,行住坐卧,一其正念,唯念觀音,別無雜念,方可感應道交,如鑽木取火,如雞抱卵,一剎那不能停息。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若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便永無葯救了。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嗔,暴發脾氣,發無明火,不能容受逆境之謂。恚,惱亂生怒之謂。今有一人,品行端正,不貪淫慾,明白因果,不落愚痴,但是嗔恚病重,那麼這人平常聽經、念佛、持戒、放生的種種功德,如樹林然,都要被這嗔恚的無明火燒壞。所謂嗔火炎炎,燒盡功德之林,能滅菩提之種。又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所以一切皆要看空,不可妄自懊惱,動火發脾氣。須知嗔心一生,殺人放火,打杖爭訟等,無惡不作。平日既和嗔心相應,到臨命終時,此心必墮落做毒蛇、毒蟒、百腳、蝮蠍等畜生。嗔恚有順理、非理、爭論三種之分:(一)因受詈罵,誹謗破壞,而發脾氣,此脾氣的所以發出,與理相近,合乎道理,順理而生,謂順理嗔。(二)無道理可言,無故動發無明火,是獨頭無明。此種嗔恚,全無理由,謂之非理嗔。譬諸出家人,剃度為僧,圓頂方袍,了知四大皆空,五蘊無我,固無貪病,能明因果,誦經禮佛,亦少愚痴,但是嗔恚的習氣,卻常常有的。曾有一老修心人,稍有不遂,輒發三丈高的無明大火。還有一種老修心人,居住茅蓬,自煮自烹,無人打擾,但偶遇天雨,柴濕不能著火,因而懊惱,發脾氣,甚至氣得連飯也不食。凡此種和,都是非理的嗔恚。(三)例如談說閑話,初則情投意合,繼乃你是我非,我是你非,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因此爭論,乃至於相鬧相鬥,此種情形,時常見到,是謂爭論嗔。一切嗔恚,不外這三種。從前舍利弗行菩薩道時,功夫未深,有一婆羅門來試他。說你行菩薩道,當肯布施,我有一事相求,因吾母有病,醫云:須人左眼作葯,方可痊癒。舍利弗即刳左眼給他。婆羅門又說:我弄錯了,系右眼,才可用。舍利弗又剮右目給他。婆羅門持舍利弗的二眼,用鼻聞嗅說:這是臭眼,有何用。當擲在地上,更用腳踏眼。舍利弗意生煩惱,以我為救你母病苦,不惜身體,剮出兩眼,你竟擲地上,用足踏,殊屬可恨。乃大發嗔怒,恨曰:不如自了的好,不行菩薩道了!所以舍利弗竟退為凡小,後又遇惡逆的境界,起嗔毒心,受了蚖蛇的報。一念生嗔恚,則墮入毒性的動物畜生類中。每當發怒動火的時候,即忘己忘人,不顧一切,面紅耳赤,此即人面修羅心。所以吾人要忍耐,謙讓和平。試看古人的相爭,現今的交戰,地方糜爛,人民塗炭,其始都不過一二人的嗔心所發,而其結果,則不堪聞問。遏止的方法,應修慈悲觀,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審觀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死死,無數可計。世間眾生,一切男人,前世或曾做過我的父親;一切女人,前世或曾做過我的母親;或曾做過兄弟姊妹、兒女親族、戚黨、友朋;但現在改頭換面,大家不相識了。所以凡遇有反對我,戲弄我,不愜我的,我以過去的父母兄弟看待,自然生孝順恭敬的心,而無暇動怒發火了。欲使嗔恚心漸漸伏斷,應以慈悲觀照而培養之。但怕你根性淺,修慈悲觀觀下上去,極好的方法,就是常常一心恭敬的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如清涼風吹在炎火之上,必定熄滅的啊!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有一類眾生,雖沒貪慾,沒嗔恚,但他糊塗昏迷,呆愚痴憨;或雖學博,怎奈不信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以為一死即了,還歸太虛,這叫斷滅見。又有許多外道,對於一切,專看作空,以為作惡無惡報,這是空見,都是愚痴。反之,雖無學識,但明因果,肯念佛修行,是有智慧。世人每以目未見到,即不相信,亦是愚痴。所以愚痴範圍,至大至廣。倘若很愚痴的,應修因緣觀,即明三世的因緣。須知吾人現在的快樂,是果,乃由前世修行的善因,所感得的。今世作惡,是因,招得來世受惡報是果。又如欺壓良民,囊括民脂民膏,因而家中富有,享受福報;又有樂施好善的人,家中反而衰敗頹落,世人都生疑惑,以為作善或作惡的人們所得的結果,反而顛倒。殊不知因果通乎三世,試看彼欺民罔上的,雖家道興盛,然而這種興盛,是他前世的善因未盡,現今已成熟,因此享福,是前世的善所感的福果。彼今世囊括民脂民膏的作惡,是因,未來必受苦果。彼好善樂施而反家道衰敗中落,其衰敗中落,是前世作惡的苦報,已經成熟,即是前世惡業所感的果。而今世的作善,是因,未來亦必受其樂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果報有三:(一)現報,即現在作善,現在享福報;現在作惡,現在受苦報。(二)生報,即今生作善作惡,來世才受福報,受苦報。(三)後報,即今世作善作惡,於第二世第三世,乃至百千萬億劫後,才受善報惡報。所以三世因果,報應昭彰。世人每每不明此理,竟至怨天尤人,以為佛法不靈,皆因愚痴所蔽。考其愚痴,又不外斷常二見:斷見即是死後還歸太虛,死後無報,作善無天堂,作惡無地獄。常見即人死仍為人,畜死仍為畜,亦名邪見。所以吾人應平心靜氣,深思三世因果,諦信不疑。那麼愚痴可破,便轉成智慧的人了。但這種因緣觀,不容易修,如常常恭敬念觀世音菩薩,至誠懇切,也能破愚痴,開智慧,因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隨滿所求故。從前有一小僧,師傅教他讀經,規矩很嚴,但小僧愚憨,雖整天埋頭苦讀,終不領悟。其師即教他天天拜念觀世音,消業求慧,每日以一炷香的時間為限,等師傅鳴鈴為號,小僧才得休息入睡。行了三年,一日師傅忘記拉鈴,而鈴自響,小僧乃憩息入睡。師傅責備他,不聽號鈴擅自憩睡,小僧回答說:「我確聞鈴聲。」次日及時,師往探聽,鈴果然不拉而會自響,因知其徒的禮拜禱求,有靈感。而小僧亦已不用教即能成誦了。可見真實念拜,必得不可思議的利益啊!又有一僧,名叫澍庵,性質惡劣,又愚痴,常與人吵罵,將被常住逐出。他夜間思維,頓生慚愧,自忖惟有閉門修行。第二天早晨,求當家師允許他入關清修,當家師即滿他的所求。這僧既在關中,便一心修行,禁語,專持大悲咒,念觀音,拜觀音,三年出關,得大智慧,已能講解經典中的妙理。即世間的四書、五經,亦無所不曉,和昔日的不識字,已判若兩人了。可見念觀世音聖號,可以破愚痴而開智慧啦。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此文是結句。須知念觀世音菩薩,不僅破六道凡夫的事三毒,還可以破羅漢菩薩的理三毒。二乘人一昧著空,是欲愛;厭世間如火坑,一昧抱消極,鄙視世間,可厭可惡,是嗔恚;不知佛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妙有中道。沈空滯寂,以為究竟,是愚痴;這是聲聞緣覺二乘的理三毒。菩薩喜神通,遊戲世界,愛看世間,著相度生,乃至中道法愛,是欲愛;厭二乘執空的消極,乃至捨棄二邊,厭惡空有,是嗔恚;不明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的中道,空而不空是妙有,有而不有是真空,不了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圓融絕待的中道妙義,是愚痴;這是菩薩的理三毒。如稱念觀世音名號,念到真諦事一心不亂,可破凡夫見思的事三毒,見真空觀世音菩薩;念到俗諦事一心不亂,破二乘塵沙的事三毒,見妙有觀世音;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亂,破根本無明的理三毒,見到中道觀世音;到此即可成佛了。然念觀音既教人成佛,何以觀音自己反是菩薩呢?蓋為度眾生而示現菩薩相故。三毒既破,即成就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秘藏,所以釋迦佛叫無盡意菩薩,你看觀音菩薩,有如是大威德神通之力,給眾生以種種的利樂。因這原故,所以眾生應當常常心念,不可只徒口頭,故曰常應心念。大多數的人,只口念心非,所以難得感應。必定要心念,口出,耳聽,不回思量分別,其力既大,則感應道交亦更易。念字是今字下加心字,就是要你念觀世音時,不可用過去心念,不可用未來心念,要用現在一介無寄的心來念,方稱做念。所謂過去已滅,未來未生,正恁么時,驀直念去,方得大益啊!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段文是說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所謂滿二求。此處何以單說女人有二求呢?因為女人求子息的心,較男人關切。女人不生子育女,為翁姑所嫌,丈夫所欺,更為朋友訕笑。且世間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女人望子望女的心至切。倘女人慾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的男兒。依佛法言,生兒亦是增加煩惱,但依世間法,注重嗣續,傳宗接後,亦不仿於女人求男求女。觀世音慈悲,亦示現而滿其二求的願哩。一心頂禮,五體投地,曰禮拜。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是為十供養。觀世音菩薩,無所需求,何用供養呢?蓋吾人所以供養,為求福故,如無力辦供,即身體的恭敬禮拜,口頭的稱念名號,和意中的觀想聖容,亦即是三業供養。如能恭敬虔誠供養觀世音菩薩,即送給你福慧具足的男兒。如觀世音菩薩示現白衣觀音,送子觀音是也。有福無慧,是痴福,如富人家的愚子是。有慧無福,叫狂慧,如窮人家的才子是。前生念佛明理,今生有智慧;前生能布施,戒殺放生,今生有福祿;二者雙修,則福慧具足。諸位來恭敬寂靜的聽經,是求福;明理知義,是求慧。此之念佛,無妄無雜,一心不亂,是求福。前念後念,相續無間,字字清爽明白,是求慧。又如辦居士林,做早晚功課,是求福。聽經聞法,明理修觀,是求慧。設若有女人懇切一心念觀世音,必生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兒,不生痴福狂慧的男兒,是謂求子得子。從前有譚憲卿,家富有,五十無子,族侄爭繼分產,譚心不樂,於是力求觀世音菩薩慈悲,以五千元設大悲懺壇,修懺四十九天,妾果舉一男,白胞而生,清秀肥碩,聰明伶俐。其妻又以一千元建白衣閣,旋亦生子,從此人丁兩旺。如南通張孝若,亦是他父嗇翁先生祈求於狼山觀音岩才生的。又昔有一女人,無子,夫婦祈禱於觀音像前,夜夢觀音以盤盛兒相送,女人正欲接收,忽有一牛,賓士而來,致未接到。醒來有孕,生兒沒幾日夭亡,蓋因夫婦平日喜食牛肉故。於是夫婦相戒,一心素食,後果生子育成。是知欲求子息,固應常念供養禮拜觀世音菩薩,尤須戒殺放生,布施行善,持齋求福,方得感應如響,應念即成。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的女子,宿植德本,大家敬愛。女人求子則有子,何為又欲求女呢?方今男女平等,女權伸張,男女正無軒輊。試看近來女人從黨從政從學的,不計其數。而且男子在外,生了女子,可與母親,朝夕相伴。所以既有其子,復欲求女的。女子不重妖冶,必須品行端正,相貌莊重,一望而知其有福德智慧。五官不缺,面貌雅正,叫端正。品行不苛,行為莊重,叫有相。若端正無相,人不愛敬;有相不端,人必輕賤;所以一定要端正則愛,有相則敬。宿植德本,即宿世培植賢德的本根。現在虔誠聽經念佛,培植德本,根深蒂固,乃可感生才德雙全眾人愛敬的女子。須知女人被人愛而不敬,叫賤;敬而不愛,叫遠;故必具足,乃能眾人愛敬。但依佛法講,世間萬法幻化,好兒女是還債來的,惡兒女為討債來的,多一兒女,即多一煩惱。修行人以有兒女為牽累,無兒女為自在。此說與世間法,則異其趣。觀世音菩薩,不但滿世界上求男求女的願,且滿學佛人求法門男女的願。男表智慧,女表禪定,欲界眾生,散亂心重,有慧無定,叫做狂男。無色界眾生,一味著定,有定無慧,叫做痴女。色界四禪天,有定有慧,而且平等,但此定女,不能出生無漏慧男,不能斷煩惱,名叫有漏定慧,亦不過痴男石女呀,此非所求的法門男女。二乘人定慧,能超生脫死,名叫無漏定慧,以可生無漏法,斷見思煩惱,了生死故,但此慧男,亦祗斷見思煩惱,不能斷根本無明;定女雖生無漏,不能入中道;所以吾人應求中道智慧男、中道福德女。不著空有,即定之慧,叫有福的慧男;即慧之定,叫有慧的福女;慧是智德莊嚴,定是福德莊嚴,到佛地位福慧具足,故稱兩足尊。身金色與相好光明無等倫,是即福足;四辨八音,鑒機施教,是即慧足;吾人因無中道福慧莊嚴,所以流入生死,而為眾生。諺云:「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莊嚴極其重要,所以必須求福求慧,而又必須福慧雙修,自性是所莊嚴,福慧是能莊嚴,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莊嚴。欲求慧男定女,唯有身禮口稱意念,三業供養觀世音菩薩,便可成功。所以釋迦佛再呼無盡意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威德之力,眾生能恭敬禮拜,福不唐捐。唐,虛也,空過也。捐,棄也。眾生禮拜供養,必不虛棄,求男求女,必應所願,縱以種種關係,未能立刻應驗,然其善根已種,一旦因緣成熟,亦決不空過的啊!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段文是較量念觀音名號的功德。吾人平日持念觀音名號,到底有何功德呢?釋迦佛即告無盡意說:倘若有大智慧人,能單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比較念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其功德相等一樣。六十二億恆河沙,是數目,言所念菩薩的多。恆河是印度河名,發源於雪山頂上,阿耨達池。雪山最高,即今之喜馬拉雅山,由山頂一直流下,如從天堂來,故又稱天堂來河。恆河長千百里,闊四十里,而水極淺。河底有金沙,有泥沙,其沙光芒燦爛,細如麵粉,尤與我國的河沙不同。一撮的沙,尚不可數,何況長千百里闊四十里的恆河沙呢!佛每講不可計算的數目,即言恆河沙。娑婆世界中,有許多菩薩,或顯或隱,或權或實,有如六十二億條恆河的沙數。飲食衣服,醫藥卧具,叫四事供養。羅漢雖了生死,亦有時生小病,因軀殼為父母遺體,既有其果報生身,所以亦有其病。除示現的權實菩薩外,余如實行菩薩,亦有傷風咳嗽的小病,非業障的大病,釋迦佛亦有背痛事,所以用醫藥供養,以治其病。須知佛菩薩羅漢,既有其身,(非法身、報身,乃指應化身言。)即有果報。為示病相,教化眾生,表顯業報不亡,故云:雖無造業及受者,所作之業終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供養出家人,不外這四項。然到菩薩地位,財寶充足,原不需要世間的飲食、衣服、卧具、醫藥,不過你能發心供養,可以求福。因為存了布施的心,必感受豐足的福報故。供養有內外之分:四供養、五供養、十供養等,皆是外供養;恭敬禮拜,口念名號,心想聖容,此謂身口意三業的內供養。如能懇切至誠,功德更不可思議。倘有人遍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並且盡此身的形壽,至死為止,專門供養,這人受持如此多的名號,是第一大功德。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福田如此的多,是第二大功德。供養又如此的廣,是第三大功德。盡形壽發心供養,時間久長,是第四大功德。無盡意,你看他的功德,多不多呢?無盡意回答道:世尊!這功德很多很多,實在說不盡的。釋迦佛說:此人功德,固然很多,但是倘有一人,單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而不受持六十二憶恆河沙菩薩的名號,也沒有盡形壽的四事供養,乃只一時的禮拜供養,這人所得的功德,比較為何如?世人禮拜,頭不及顙,拜下即起,是簡慢心,無益的;須要如大山崩倒,五體投地,是折伏貢高我慢心,並且要萬緣放下,一心頂禮,萬不可貪快貪多。貪多是妄想,有思量分別,則心亂了。而且菩薩為眾生心內的菩薩,即拜自性的菩薩,眾生是菩薩心中的眾生,以菩薩心中的眾生,頂禮眾生心中的菩薩,並觀能禮所禮性空寂,了不可得,方是真心禮拜,真是供養菩薩,自有不可思議的感應。這是學佛人不可不知道的。所以說此人在一日二十四小時中,以一小時的禮拜,時間不如盡形壽的長,是時少;單向觀音,是福田少;僅持一觀音名號,亦不如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的多,是持名少;亦無四事供養的具足,是供養少;世人多是從表面上比較,以為前者功德大,實在二人的福,彼此相等,不差分毫。因為觀世音菩薩,從無量劫來,早已成佛,現在示現菩薩以度人,所以功德巍巍,不可思議。能禮拜供養,正如禮拜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以一時的禮拜供養觀世音功德,猶如等於盡形壽四事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功德。持觀世音名號,有無量無邊福德的利益。所以觀世音菩薩一毫的功德,普賢菩薩尚不知其究竟,猶之真金一兩,勝過百斤棉花的代價。單念觀世音名號,如持真金一兩,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即似積有棉花二百斤,其數雖多,而價值究不能超過一兩的真金。又如一顆摩尼寶珠,勝過其他海寶千萬萬。而且布施千萬惡人,不如布施一善人;供養千凡夫僧,不如供養一羅漢;供養千羅漢,不及一菩薩;蓋因凡夫會未了生死故,羅漢不度眾生故,所以功德有大小的不同呀!曾有一羅漢出外,令徒弟背包袱,隨後同行。徒弟在途中,看見田中農人,辛苦焦萃,發菩薩心,欲廣度彼輩。羅漢具他心通,知道徒弟發菩薩心,即令徒弟前走,自己背包袱隨後行。未久,徒弟念及行菩薩道,任勞任怨,不易擔荷,乃退發小乘心。又為師所知,仍令徒弟背包袱隨行於後。不曾走了二三里,徒弟想菩薩行雖難行,但成佛必須發菩薩心而力行之。師又令徒前行,再自己負荷包袱。師令徒弟,或前或後,以致徒弟莫明其妙,因詢問師。師告訴徒弟說:你能發菩薩心,則高於羅漢,所以教你前行;你後來退了菩薩心,下於羅漢,所以仍教你後隨。你於菩薩心,或發或止,所以你的走路,也就或前或後了。所以菩薩心不可不發,且發得愈大愈好,切不可以為自力不足,因而自輕自賤。阿彌陀佛,初為法藏比丘時,發四十八願,當時人亦喧其為癲為狂,終因發願不退,而成佛道。大家將聽經功德,普利眾生,願同眾生,共證佛道,處處以眾生為前提,因眾生是我心中的眾生,念念如是發願,即是冥薰法界無形與眾生結法緣。觀世音菩薩,有此種宏大的救世精神,慈悲度人,其功德,正如十方諸佛,所以單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有如禮拜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而且觀世音菩薩,又稱普門大士,稱法界性,所以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亦莫不在內。我們做功夫,念頭多,即妄想多,大家以為念得越多越好,其實不然。佛法唯簡專,惟恆勤,心一不二,即普遍法界,故不必貪多。時而誦此經,時而誦彼經,時而拜懺,時而持咒,忙過不休,雖不無功德,可是反弄得心亂不定了。還有一般人,朝三暮四,喜新厭舊,自無主宰,不如至誠懇切專一不二的誦普門品,或專念觀世音菩薩,則獲益已無量無邊了。從前有高蕃者,聰明有才學,十四歲中秀才,娶妻樊氏,字江城,貌美而性惡,秀才有河東獅吼的隱痛,竟致削瘦如柴。岳母很賢,因女兒不善看待他的丈夫為慮,祈求於觀世音菩薩。夜夢菩薩指點:該女的前世,是某寺院和尚所養的長生鼠;秀才前生,讀書於寺中,曾斃此鼠;現在一報還一報,必至死方休。若念普門品,可救。岳母即告女婿的父母,全家持念,數月未見動靜。更令秀才,亦共發恆常心同念,忽有老僧來。僧固精於相術,而明因果的,鄉人爭往求問。樊氏亦去,老僧即向女說六句話,復用杯水噴在她面上,鄉人都以為樊氏平日很潑辣,僧把水噴樊氏面,闖禍必不小。孰料樊氏並不見怒,老僧對他所說:謂莫要嗔,莫要嗔,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樊氏聽了,頓有所悟,於是脾氣全改,力革前非,成為孝媳賢婦。觀世音菩薩的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福德之利,往往如是。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本品有兩番問答。上來第一番問答,是解釋觀世音立名的所以;今段是第二番問答,問普門示現的所以然。無盡意又來稟白釋迦佛說:觀世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後,成普光功德山王佛,他現是西方的菩薩,為什麼來游娑婆世界呢?我們居住的這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話,我國譯作堪忍,是說眾生堪能忍受五濁惡世、三苦、八苦,一切的苦惱,反醉生夢死,將苦作樂,不自覺悟,不願了卻生死,故曰娑婆世界。佛法是要你明白生、老、病、死等苦,而點破你們的迷團的呀。觀世音來游娑婆世界,究竟說些什麼法呢?用方便法,教化眾生的事,又如何呢?觀世音菩薩到娑婆世界,是不來而來,極樂世界的觀世音,實未嘗動,如天上月亮,娑婆世界的觀世音,如千江水月,有百千萬億化身的神通變化,不動本際,來游娑婆,叫身輪不可思議化。觀世音菩薩,為眾生無說而說大、小、權、實、偏、圓,各種法門,是口輪不可思議化。隨機應變,遇緣化現,因才施教,對症投藥,以何方法為便宜,即以何方法而現身說法,是意輪不可思議化。觀世音如大醫王,眾生各有習氣毛病,必因便致宜,方可治除習氣。合而言之,稱做三輪不可思議化。在眾生則稱三業,在觀世音菩薩,則成三輪,亦稱三密。或現佛,現菩薩,現比丘,現女人等等的身口意,來教化千差萬別的眾生。如明鏡當前,本體清凈,本無一物,而各隨所遇而現之。從前貴州修文縣白山洞,有水銀流出,鄉人聚集洞中,爭取水銀,後遂聚居於此,有二百餘家。離洞二里許,有溪,水淺而清。一天,有一個美貌女子,裸浴溪中,鄉人好奇,所有洞口二百餘家的男女老幼,都來爭看。詎料洞上的石,忽然下壓,居民因此同免難劫。自石崩下後,眾人忽不見裸浴女子,始知觀音變美貌女子來相救的。實緣眾人善根感動的啊!三年後,有一人至壓石處,取藥草,從石隙中,發出救命聲。問他,則三年前石崩時,被壓於此。鄉人聞訊,爭來救出。才知道是三年前眾人爭看裸浴美女時,彼一個人,單獨留洞,故遭此難。因石石互架有隙,他在隙中,未被壓死,但亦不能出來。餓來即念觀世音,見一白鼠,眼如電光,照見石上,有普門品經。鼠即舐食石上字,我亦日日舐字,即不覺飢餓,尚餘二三行,未曾舐到。大家尋這普門品,即本林今天所講的,翻開石頭去看,果然剩餘二三行字。此種慈悲方便,現種種身而說種種法,皆是不可思議的啊。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此下正講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吾人的身體,有知有覺,是有情,名叫正報。山、河、大地、世界國土、衣服、器具,是無情,名叫依報。正報依國土等依報而住,依報亦依正報而有。正報有福,則依報也豐富滿足。正報沒福,那依報當然也惡劣了。眾生正報,有十界的分別;依報國土,因亦有無量的分別。就中可分為四種:一、凡聖同居土。是六凡有漏五陰眾生所依住,如我們這娑婆世界。雖是六道有漏眾生所居,然普陀是觀音道場,峨嵋乃普賢道場,五台為文殊道場,而九華則又是地藏聖地。雖是凡夫居住的地方,同時又是四大菩薩應化之所。又如天台、雁盪,都是羅漢應化的所在。在凡夫眼目中看來,也不過是普通的高山寺院而已,但在聖人眼中,卻是菩薩羅漢的殊勝境界。所以這依報的世界,凡聖同居,龍蛇混雜,而且色界天有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阿那含居住,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聖人所居,羅漢、緣覺,叫二乘眾生,又稱無漏五陰眾生。羅漢,以苦、集、滅、道四諦為乘;緣覺,以無明緣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乃至生緣老死等十二因緣為乘。二乘已斷見思煩惱,已出三界同居土分段生死,所以他的世界,莊嚴清凈。但還是方便道,所謂化城是也。煩惱生死,只了一半,未得究竟,還有餘剩,所以叫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為破無明的菩薩所居,以真實因,感真實果,以真實緣,感真實報,色心依正,非常莊嚴妙好。因為菩薩是大道心的眾生,發廣大心,度脫眾生,積功累德,種大福業,所以得自在無礙。小能化大,一能化多,正能作依,依能作正,所謂一毛端能現寶王剎海,一微麈里轉大法輪,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色心圓融,依正無礙。這皆菩薩因中行六度萬行種種功德的所莊嚴,所以叫實報莊嚴土。以上是六凡三乘的九界。四、常寂光凈土。是佛所住,佛是無上眾生,因佛究盡生死,無過其上的,故曰無上。寂,是不生不滅湛寂常恆的大寂滅海,解脫德。光,是靈明洞照的大光明藏,般若德。常,即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所言寂光土,即是三德秘藏,到此才是究竟的土。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只是一道清凈法界藏心啊!同居、方便、實報的三土,是事;寂光土,是理。如你們到此講堂聽經,若分別講堂中男女台椅等,和所聽的法中,起思量分別,這即是凡聖同居土。一心聽經,了了見無一物,唯是空境現前,不分別聽眾男女色相,此中即是方便有餘土的境界了。若心田清凈莊嚴,發廣大的慈悲心,希望大家共得勝益,看見講堂莊嚴妙好,即是選佛道場,備生欽仰,此即是賃報土的莊嚴境界了。若以平等不二心,來聽經聞法,能所不二,正依不二,自他不二,色心不二,一心清凈,闃爾無寄,這即是常寂光土的境界了。同是一個講堂,而仁者見了以為仁,智者見了以為智,如佛在雙林示滅,各人有四土所見的不同,其斯之謂歟!觀世音菩薩,見任何國土眾生,有何種的機感,應用什麼身相當,即現什麼身去為他說法。如有一類眾生,成佛的機成熟,一見佛相,即得成就他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即隨了他的機緣,現了佛身,對他說成佛的法門,使他斷惑證真,而得解脫。佛身,有三十二相:頂上,有無見頂相。兩眉中間,有白亳相。如釋迦佛毫相,長一丈多,如同小琉璃筒,內外洞徹,能展開,能捲縮。胸前,有卍字相。足下,有千幅輪相。又有八十種隨行好。現身,是身輪。說法,是口輪。應以者,即是意輪。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早成三密相海,示現佛相,即示其本來面目啊!所以觀音所現的三輪,誠不可以得心思言議啊!但須知觀音法身本無相,所謂法身遍在一切處,亦無形相而可得,然為度生故,而示現佛相,所謂無相而相。其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者,此也。但無生無不生,無相無不相,則隨機現佛相,亦分所然。故云:若不以色見我,不以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者,為勘破空見流弊最緊要的轉語啊!示現佛相,有四教的不同:一、藏教佛。是劣應身佛,生草為座,在菩提樹下,身一丈六尺,老比丘相。或見八尺高,凡夫眼光淺,心量小,所以只能見丈六尺或八尺啊。二、通教佛。是帶劣勝應身佛,或現丈六尺,或大如須彌山,能大能小,因通教人根性融通,心量略大,眼光也略遠,故見大身。但也有劣根的,仍見小身。三、別教佛。是圓滿報身,千丈高的盧舍那佛,有菩薩根性人,能發廣大心的,即見圓滿報身佛,如釋迦佛對菩薩說華嚴經時所現的。四、圓教佛。是清凈法身毗盧遼那佛,為成佛利根大心眾生所見,法身以虛空為座,清凈本然,周遍法界。藏教佛、通教佛,以真空為體,叫應化佛。別教佛,以妙有為體,叫報身佛。圓教佛,叫法身佛,以中道為體的。佛本無四教四相的分別,但以眾生根基,有利、鈍、大、小,所以所見也不同了。佛的三身,用月來喻,月體,是法身佛;月光,是報身佛;水月,是應化佛。水中的月影,有大有小,喻佛身有劣應身、勝應身,這是第一示現佛身。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此是第二示現辟支佛身。佛之下,本有菩薩,以觀世音目前是現菩薩身相,所以從略,且也無庸贅敘。辟支佛,是梵語,我國文,叫緣覺,出於佛世,稟佛因緣教的。又叫獨覺,出無佛世,獨自覺悟的。如今釋迦已滅,彌勒未生,生於佛前或佛後,又不曾聽經聞法,獨住深山茅蓬里修道,春觀百花開,秋見黃葉落,因知世間萬法從緣生,從緣滅,因知自性無生亦無滅,無師自通而開悟,叫獨覺。如在佛世,當時佛說十二因緣教法,從生滅因緣,悟不生滅真空的理,故叫緣覺。吾人生死,由於過去的無明;無明,即愛煩惱;由愛造業行,故無明緣行;此二支,是過去的因。由業行而有業識的投胎,是行緣識;由此而有母胎中的名色、六入。名色,是即胎胞中的色心,六入,即六根,此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根具足。十月滿胎而有觸,因出胎即有觸冷觸熱,乃至六根觸六塵,復因六觸因緣,生六受,此是六入緣觸,觸緣受;從識至受五支,是現在果,從受而生愛欲,起取著,此即受緣愛,愛緣取;愛,即過去的無明,由愛取而造業,必有業報,叫,取緣有;此愛、取、有,三支,是現在的因,將來感生和老死二支,是果,所謂有緣生,生緣老死;是知眾生輪迴生死,由於過去無明煩惱而來,無明,即現在的愛心,則愛是生死的根本,欲了生死,必須斷愛,所以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啊!如果能斷此愛心,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死,亦滅,如是推究,順生十二因緣,而窮至還滅十二因緣,則知緣生緣滅,即悟真空不生不滅的理,名叫緣覺,此緣覺的辟支佛,高出羅漢之上,羅漢,只斷見思煩惱的正使,辟支佛,兼斷見思的習氣,迷理起分別,為見,對境生愛憎,為思,羅漢,但斷正使,正如貯酒的瓶,酒雖倒去,而酒氣還在,所以羅漢還有習氣,辟支佛,不但去酒,又浸除瓶中的酒氣,然還沒凈盡,不過暫超過羅漢之上而已,觀世音菩薩,觀察此類眾生,應以辟支佛身得度的,就示現辟支佛身,對他說生滅因緣和不生滅的法門,使他了脫生死,超出輪迴。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此為第三示聲聞身,聲聞,即是羅漢,聞四諦音聲而悟道,叫聲聞,何謂四諦,即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苦,是三界六道生死的苦果,集,是見思煩惱生死的苦因,這二種,是世間的苦因果,苦從集來,必斷集才能出苦,又必知苦,才能斷集,所以知苦是入道的初門,從前有老僧,喜行頭陀,出外訪師,一天,肚中飢餓,因乞齋食於帶髮修行的女居士處,女居士們以大德蒞臨,歡喜非常,特備上等齋筵,恭敬禮拜,請僧升座,說法開示,那知老僧,從小未曾聽經聞法,那裡會開示,弄得面紅耳赤,於是自嘆,苦呀,因是嘆氣出聲,不知不覺中,嘆出一個苦字來,不料這般女居士們,伏跪在地上,非常懇切,聽了苦字,想起未修行前,小時受父母管束,長大,生男育女,家庭纏縛等等,經過一切的苦況,吃過一切的苦頭,思前想後,身世茫茫,不覺悲從中來,痛哭流涕,老僧不曉得他們的原故,更覺駭異,竟不別而行,不飯而去了,女居士們思苦至極而情忘,竟入苦諦三昧,數小時後,站起來說,老僧開示我們一個苦字,受用不盡,是即知苦,芸芸眾生,在茫茫苦海中,終日受苦,而不知苦,反將苦作樂,是即有苦而無諦啊。諦者,真實不虛之謂,能知真實是苦,必要尋究苦的根原,而斷其集因,不然,不斷煩惱的集因,則苦果終不亡,欲斷煩惱的因,必須修道諦的出真因,何謂道,戒定慧是,如一心念佛,三業清凈,不持戒而戒自持,念到一心不亂,湛湛然,寂寂然,即是定,念得慧照現前,歷歷明明,即是慧,修這戒,戒定慧,的道,對治貪,嗔,痴,煩惱的集因,苦因既亡,則苦果自滅,即證滅諦的出世真果,所以慕滅而修道,依如是四諦,修了斷惑證真,叫做羅漢聲聞,觀世音菩薩,觀察眾生中,應以聲聞身得度的,即現聲聞身,對他說聲聞四諦法,使他解脫,以上三應,是現出世聖人身,所說的法門,雖各有不同,然而究竟的目的,無非為達到成佛的妙法啊。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色界天,有大梵天王,管領大千世界,無有愛欲,清凈色相,故叫梵天。而稱梵王者,不唯斷欲離愛,戒善具足,得初禪定力,且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如喜辦為社會民眾謀幸福的一切慈善事業,與眾生樂,是慈,拔眾生苦,是悲,而發歡喜心,是喜,即此慈,悲,喜,三心,也舍而去之,一心入定,如是修四無量,具大福慧,才得做大梵天王,如只斷欲,修初禪,是梵天子,兼修慈,悲,喜,舍,自利利他,才到梵王地位,觀世音菩薩,亦因此類眾生,應以梵王身得度脫的,即現梵王身,為說離愛斷欲法,慈心入定法,使他解脫。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帝釋,又稱釋提桓因,俗名玉皇,耶穌教所謂上帝,即是忉利天王,帝釋,譯作能為主,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如我此間的玉皇上帝,從前是世間的窮女子,在釋迦以前,迦葉佛像法中,這女子看見迦葉佛像金剝落,想做功德,為像莊嚴,行乞集資,購買佛金,請三十二個匠人來莊嚴,匠人敬佩窮女子的善行,大家發心,不要工錢,完成工作,因此工人們做三十二天的天子,而這窮女人做三十三天的天主,都住在須彌山頂,四方各有八天,中央一天,即是帝釋,是此女子,因補金功德,宅心慈善,得做上帝,基督教說上帝能為人民的主宰,一切人受他支配,上天入地,都上帝主持,其實人的好惡,自作自受,壽,夭,福,禍,唯自心栽培,從宿業所感召,非天神,上帝,閻王,所能作主,如不自己革故鼎新,不從心地上著實做,而一味倚賴上帝,閻王,實大不可,天帝,以千歲為壽,人間一千年,是他一晝夜,他壽比仙人還長,人說仙家長生不老,其實不過比人命稍長吧了,但天帝,及仙道,都未了生死,雖宮殿莊嚴,經過幾千萬萬年後,還須墮落,因這是有漏福報,報盡還墮惡趣,所以求生天堂,終不長久,其他如三時會,無為,先天,同善社等等,雖勸人改惡向善,亦有可取,但都不是了生死的法門,所以修行人,必須老實念佛,求生西方,一生成佛,永不退轉,為究竟法門,觀世音菩薩,因為眾生相信帝釋原故,不妨現帝釋身,以投其所好,然後漸漸引入佛道,以作方便的攝收引誘,使他解脫。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前言四天王天,和日月同齊,在須彌山的半腰。再上須彌山頂,是忉利天,都是依地居的天。再上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言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能以旁天所化現的娛樂,作為自己的娛樂,攝為己有,自在無礙,故叫他化自在天,亦即魔王天。觀世音菩薩,為欲教化此等魔天,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使他解脫。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四禪天的頂上,是摩醯首羅天,即大魔王天,八臂三眼,魔力很大,天大將軍,如韋馱天將,原是大菩薩化現,來做護法神,毗沙門,是四天王天中的北方天王,東方叫持國天王,南方叫增長天王,西方叫廣目天王,北方叫多聞天王,毗沙門,即是多聞天王,是四天王的首領,言一,則四天王並舉了,觀世音菩薩或現大自在天,或現天大將軍,或現四天王,現種種身,無非隨類示現而教化眾生,所謂現同類身,示同樣法,而教化之,其究竟的,無非令其成佛啊,上來講現天道六種應化身竟。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今文講示現人道身,人世間,有國王長者,有宰官百姓,小王,是世間的國王,轉輪聖王,稱大王,平常一國的王,皆稱小王,如今之大總統,民主主席等,都富有四海,坐掌一國的大權,以他的地位尊貴,且操握著大權,如把佛法來教化百姓,上行下效,大家就不敢藐視輕忽,而容易信受了,如古時的唐太宗,元世祖,梁武帝,都是的,現小王,是身輪,說三綱,五常,十善,是口輪,鑒機,應以何種方便說法,是意輪,世上不信佛法的人,如以帝王主席之尊,來教化他,才肯信的,觀世音菩薩,不妨即現小王身,來對他說法,令他解脫。
凡道高德重,見多識廣,財富信義,齒德兼尊,為鄰里鄉黨所推崇的,皆叫長者,長者,既為人所尊敬推崇,則言出眾人必從,若有眾生,應以此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即刻示現長者身來勸導他,感化他,度脫他。
居士,是在家學佛的人,佛教居士林,即學佛居士聚攏的處所,如樹木成林,故稱居士林,舉凡不貪名利,不慕富貴,澹泊自持,廉潔隱居,明哲保身,人格高尚,或受三皈,或持五戒,清凈自修,不為煩惱所纏,任勞耐苦,以身作則,叫做居士,或有眾生,若言他事,不足以感動他的心,如果和他講道談義,則必聽從,觀世音菩薩,不妨示現居士身,以宏法利生,使他解脫。
宰,是官吏,百官大臣之類,如廳長,縣長,委員,主席,專員,法官,清朝相國,稱為宰相,百官大臣,統稱曰官,皆有權勢,職掌管瑚一切人眾,此等人,如能宏揚佛法,力量必大,南通徐專員,日前在本林講演,對於佛法,很有研究,又如金縣長,也是信佛法的,其他如戴季陶,于右任,居正,張靜江,朱子橋輩,皆是宰官之列,都很相信佛法,有許多民眾,因之上行下效,如此而勸,其效力很大,這也是方便示現,還有用宰官以教化宰官的,例如軍政長官,聞人要員,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所以觀世音菩薩,隨順眾生之機,示現宰官身,說法勸導,使他解脫。
婆羅門,是印度的貴族,中國有百家姓,印度有四種姓:(一)剎帝利種姓,系王種貴族。(二)婆羅門種姓,如中國之道教,修清凈行,不願作事,專好清雅。(三)毗舍種姓,為商賈貿易之輩。(四)首陀種姓,乃農夫耕種之徒,及奴隸之輩,印度以剎帝利,婆羅門兩姓,為尊為貴,設若有人,在深山窮谷,修仙煉道,如以和尚的身分,向他說法,必致於格格不相入,如示以同類的婆羅門身,說同類法,來引誘他,庶幾可以教化,所以觀世音菩薩,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使他解脫。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佛教的四眾弟子。比丘,印度語,中國有三種意義,所以翻音而不翻義。(1)乞士,佛教徒,應托缽乞食,錫蘭,緬甸,暹羅等國,都一仍佛的遺教,但中國風氣未開,所以不行此制,內乞佛法以資慧命,外乞飲食以養壽命,所以四十里內,有講經,比丘,比丘尼,必定要去聽講,假如無故不去,是不度佛法,即是犯戒,即不知如何用功修行,何足以成就慧命呢。(2)破惡,比丘應破十惡,如比丘不能破十惡,便是光頭俗漢,而非僧人了。(3)怖魔,比丘能令魔生恐怖,因比丘登比丘壇,白四羯摩,受比丘戒時,護法神皆來護佑,地形夜叉,報告空行夜叉,遞傳到四天王天,六欲天,乃至魔王天,則魔王發生恐怖,因世人作惡,儘是他的魔子魔孫,不能出其範圍以外,如能頂天立地的受戒,念佛,了生死,復以教化眾生,打破魔王範圍,魔宮必致震動,因魔宮魔王,皆在眾生心中故,心不正,則與魔王相親,便接近之,若心正,就成大光明藏,則魔王宮殿,要倒坍震動,所以魔王大生怖畏,如現在能一心聽法,即求法的乞士,持戒修行,即破三業的惡,即可恐怖魔王,具足三項,方稱比丘,非唯出家人如此,即如汝等居士,一心聽經,度佛法要,即乞士,持戒無犯,即破惡,持戒念佛,即怖魔,身雖在家,心實出定,即是在家比丘,不過出家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條具足戒吧了,比丘尼的尼字,即女字,凡出家受三百五十條具足戒的女人,叫比丘尼,優婆塞,是五戒男,優婆夷,是五戒女,即受五戒的男女居士,又譯稱近事男,近事女,因壞事奉三寶而親近之,觀世音菩薩,隨類現身,或現比丘相,或現尼僧相,而教化之以清修梵幾之法,或示現持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而教化之以居塵學道之法,然觀音本非四眾弟子相,但為教化眾生,不妨隨類示現,如戲台上的劇員,無論或男或女,皆可粉墨登場,扮演戲劇,乃至下台以後,原來無所有,菩薩亦然,所謂不動真際,妙應無方,遍示法界,本性湛然呀。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觀世音菩薩,現女人身,僅此一段,前後所說,都是男子身,足知觀世音菩薩,本非女相,不過隨類示現之一啊。或現長者夫人,或現居士婦女,或現宰官夫人,或現婆羅門婦女,種種婦女身,貴賤不一,觀世音菩薩,在中國示現女人身的,有魚藍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許許多多,因娑婆世界重愛欲,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以女子身教化,易受大益,如前說魚藍觀音的事迹,即是以女身而受教化的啊。女居士們,能深信佛法,以之灌輸兒女丈夫親戚朋友,所得的效力,更加偉大,觀世音菩薩,慈悲方便,本非婦女身,不妨方便而示現婦女身,教化勸導,使他解脫,上來現人道身竟。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世間有許多男女,愛欲淡薄,抱獨身主義的,男不娶,女不嫁,歡喜清靜修行,皆是宿植德本,廣東習俗,有一類女子,以嫁夫育子為苦惱,頗不願意嫁人,而守貞自居,此等人,皆是閨人,貞操處女,叫童女。有男子,好清凈,抱獨身主義的,叫童男。觀世音菩薩,察其機,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如華嚴經的善財童子,即屬童男而成佛道,法華經的龍女,八歲成佛,即是其例。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菩薩教化眾生,有四攝法:1布施攝,即以財物布施眾生,心生歡喜,就容易受教化。譬如小孩,用糖果財物施給他,攝收他,他就歡喜,因此隨機開導,即易信入。故對一切眾生,皆應隨其所好,而善誘之,使他漸漸入於佛道。2同事攝,如工和工,商和商,教員和教員,以同事的情誼來攝收勸化他,就容易生信。3愛語攝,世人都喜聽好話,喜人稱譽,即先讚美,而後攝收勸化他。4利行攝,常予以利益,使受其惠,然後皆服從,如張嗇翁辦工廠,築馬路,大有利益於人,所以一言之出,眾皆信從。觀音菩薩于天龍八部,異類鬼畜,亦隨其類而示現,即同事攝。
天是四天王天以下的天人,龍,有天龍,守天宮,有海龍,守龍宮,雨龍,示雲雨,藏龍,守寶藏,種類甚多,其福報大,孽障亦重,因前世多嗔,所以墮為龍身,大鵬鳥,最喜吃龍,如食麵一般,其兩翼能分海水見底,攫龍而食,龍王很畏懼他的,一天,釋迦佛,坐在海邊,龍王來度救,佛給他些袈娑,每條龍得披了袈娑的一絲,即可避免這大鵬鳥捉食的難,夜叉,形極怖畏,行走很捷快,乾闥婆,名叫嗅香神,忉利玉皇上帝,好聽音樂,香一點,乾闥婆即前來作樂,是忉利天之樂神。阿修羅,相貌醜陋,譯為無端正,而女人適相反,面貌極美麗,在人道之下,住海濱深山中,有天福而無天德,常和忉利天作戰。帝釋,雖為天主,仍愛女色,以其未離欲界故,見阿修羅王女,名叫舍脂,貌極美麗,即娶他為妻。一天,請岳父修羅王游天宮,回歸時,天兵列隊相送,修羅王生性好疑,以為玉帝用天兵天將來威嚇他,他心中很不以為然。一天,玉帝下降人間,聽仙家說經,阿修羅女,疑有他戀,向玉帝交涉,玉帝告以實情,阿修羅女不信,要隨往偵察,玉帝因他是女子,就阻止他,於是女更加疑惑得利害,女因有神術,待玉帝上車,隨玉帝下降,待到玉帝下車,女亦從車而出,玉帝乃以荷花莖打他,女嬌聲鶯語,陪罪始了,致仙人聞聲而失道,玉帝更怒,女因是氣煞,往訴其父阿修羅王,修羅王亦因當日玉帝的天兵天將相送,疑為威嚇,於是大遣無數的阿修羅兵將,去攻擊玉帝天宮,以神通故,足踏海底,手撼天宮,玉帝敗逃,求援於佛,佛教他持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修羅乃大敗,逃匿於藕荷孔中。世人雖修功德,行慈善事,但多疑善猜,好競爭,要面子,好勝過人的,死後必做阿修羅,迦樓羅,即大鵬鳥,一飛九萬里,性喜吃龍,佛給龍以袈娑,大鵬鳥因此不得食,求佛慈悲說,世尊救龍,其如我等受飢餓何,佛即令大鵬鳥皈依三寶,受持不殺戒,並教佛弟子,在供佛受食時,用米或粥七粒出生,即布施大鵬鳥,曠野鬼神,和修羅鬼子母等,使得資養生命,緊那羅,頭有一角,似人而非人,名叫疑神,亦是忉利天的樂神,玉帝欲聽音樂時,緊那羅即前來作樂。摩睺羅伽,是大蟒蛇神,自頭至腹,長而粗大,梁武帝妻郗氏,不信三寶,損壞寺廟,死後墮為蟒蛇,求救於梁武帝,帝請志公禪師,撰梁皇懺,替他修懺,郗氏因此得脫蟒身,升到天上去。人,指四洲人道等。非人,即指畜生。餓鬼,地獄等,觀世音菩薩,為救度這天,龍,鬼,畜,等八部眾生,亦示現種種身,為他們說法,使大家都得解脫,正顯菩薩慈悲普度,不分階級類別啊。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金剛神,是佛的護法神,佛教以慈悲為懷,世間惡人,常想破壞佛法,金剛神手執寶忤,專打惡人,為折伏之,藉資護法。所以佛教應慈悲處,則慈悲攝受他,應折伏威猛處,則威猛折伏他。有威有德,兩者具足,無量劫前,有一國王,娶二夫人,大夫人生千子,二夫人僅生二子,千子拈鬮抽籤,以定成佛的先後,結果釋迦為第四成佛,樓至末後成佛,二夫人的二子亦發願,長子以千兄成佛,吾願作梵王,專請說法,次子亦說,我願做護法力士,所以佛出世,必先由梵王為請說法,又有護法神替他護法的。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是總結文,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在十方一切國土示現,度脫眾生,以是釋迦佛呼告無盡意說,這位觀世音菩薩,成就這樣的功德,所以汝等應當一心一意的供養觀世音菩薩,於怖畏急難中,菩薩能施以無畏,解救劫難,觀音菩薩具大威神,有大勢力,眾生有七難三毒,種種怖畏,苦惱,能持念聖號,以感菩薩,菩薩必透以無所畏,令得解脫。千處祈求千處應,無感不通。故觀音之別號,亦名施無畏者此也。以上講三十二應身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這段文是無盡意菩薩,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釋迦佛講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應化身,無非為度眾生,救七難,解三毒,滿二求等等的救苦救難,都明中道的本體,起中道的妙用,為苦海中的大慈航,在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所以應當一心供養,無盡意菩薩,即稟白於佛說,世尊,我現在應當尊命,一心供養了,於是把頸項間所掛的寶珠瓔珞取下,送給觀世音,這串瓔珞,用眾寶珠鑲成,異常莊嚴寶貴,故叫寶珠瓔珞,價值十萬兩,即一百個一千兩黃金之多。羅漢只知自利,不去求福,所以羸瘦焦悴,無有威德,無此瓔珞莊嚴,無此示現威德,菩薩是積極救世,處處利人,所以有大福報,具足功德法財,有大莊嚴,無盡意,是菩薩之一,福報亦很大,所以有寶珠瓔珞,單一串寶珠瓔珞,已有百千兩金,何況其他的物件呢。偵養寶珠瓔珞,是事,然其中含意實深,無盡意的頸項,表中道實相的妙體,即真空妙有的中道。寶珠瓔珞,喻戒,定,慧,陀羅尼種種法門,莊嚴中道實相。吾人有實相的體,而無戒,定,慧,陀羅尼的莊嚴,所以吾人應當持戒習定,修陀羅尼等,以莊嚴自己的法身,解頸眾寶瓔珞,表已證中道法門,而不住於一切法門,示常舍行故,此乃表法,無盡意,把瓔珞解下,供養觀世音菩薩,口中稱說,仁者,請你受我的瓔珞法施罷,這仁者二字,是菩薩和菩薩的平等稱謂,觀世音菩薩,具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故稱仁者。偵養寶珠瓔珞,原屬財布施,何以稱為法布施呢,須知寶珠瓔珞,是自心中的寶珠瓔珞,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故,瓔珞寶珠即心,心即瓔珞寶珠,心即法,法即心,目見耳聞,一切萬物,無不屬諸自心,全物即心,全事即理,即財布施而轉做法布施了,但我輩眾生則不然,心外取法,執著種種事物為實有,故心法隔閡,財法各異了,有等人輸財救難,儘力為之,自以為功德很大,可是一遇了毀謗,即便懊惱,立刻現出慍色來,這叫著布施,這是人天有漏的因,因為不明白佛法,不知道眾生是我心中的眾生,救人即救己,故無功德可居,亦何誹謗的可言。如此則終日作功德,而不居功德,且為我人本分事,則雖財布施,亦即法杗施了,如施而不忘,三輪不空,即便有意識作明,於佛法是不相宜的。從前達摩到中國來,梁武帝問他說,我喜做功德,到處修建寺院,塑像造塔,印經流通,度無數僧,這功德如何,達摩回答說,沒有功德,因為你著相布施,不過享人天福報而已,福報一盡,依然墮落。有漏布施,是有漏功德,不是真功德啊。梁武帝即問,什麼是真功德。達摩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依這樣去布施,和一切行業,才叫無漏功德,即法布施啊,即叫真功德啊。何謂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呢,能慷慨布施,把人人所心愛的錢財,去救災救難,此種布施,是具有智慧,如沒智慧,那肯布施,然雖有杗透智慧,若一經著相,便落入有為有漏的染污,這智慧即不凈了。倘能三輪體空,不著有相,布施的人,行心的所安,無功德可居,如此布施的智,是清凈無染,叫做凈智,如是則能施所施,沒分別心,沒思量心,周遍圓滿,清凈本然,同遍法界,所以叫妙圓,無所住而生其布施心,不落心意識以布施,能所雙忘,了不可得,是其體空寂,無住生心,叫凈智妙圓,生心無住,叫體自空寂。能如是的,叫法供養叫法杗布施,總而言之,不著相的布施,福等虛空,量周沙界,一著相分別,則有限量,成有漏功德了。無盡意,是大菩薩,即財施而為法施,財施法施,等無差別,然無盡意以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卻不肯受他的供養,因為無盡意是遵佛所講,而發心供養,未見釋迦佛令受,所以不肯受。
【無盡意菩薩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愍憐也,無盡意,見觀世音菩薩,不肯受這瓔珞供養,再對觀世音菩薩說,仁者,我發心供養瓔珞,為眾生故,因見眾生受苦受難,不可言狀,請你大慈大悲,憐愍我們這般眾生,受了這份瓔珞的供養罷,無盡意菩薩,為一般眾生而發心供養,是為群眾謀福利,這才是真心供養,這時佛即告觀世音菩薩說,你應當大慈大悲,憐愍這位無盡意菩薩的好心,和法華會上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和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受這份瓔珞的供養吧。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即時,正無盡意懇請觀世音菩薩慈悲哀憫受納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勸告觀世音菩薩受瓔珞供養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為愍諸四眾弟子,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以不受而受,受了以後,將瓔珞分作二分,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分供養多寶佛塔,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是姓,譯做能仁,牟尼是名,譯作寂默,能仁,表利他慈悲,能,是才能力量,即積極利人的才能,仁,即拔苦與樂的仁慈,寂默,表自利智慧,寂靜默照,慧照破惑自利,世人有專為眾生作慈善事業,其用心固然不可厚非,可惜他但知積極,不以理智觀察,空其所有,所以難得良好美滿的結果,必用寂默功夫,死心蹋地,一心念佛,念到身心雙忘,打破人我見,伏斷煩惱,逆來不嗔,順來不喜,即是死盡偷心,然後發心出來替民眾謀幸福,為人群作利益,我人才都可得到美滿的結果,既沒有成敗得失的念頭,也了無一物當情,到處捨己從人,損己利他,即所謂由消極而積極,即出世而入世,釋迦,即妙有入世,牟尼,即真空出世,所謂世出世間,一以貫之,顧名思義,則可知佛不是一味消極的,明乎此,作欲眾利生事業,即與普通善人,舉行善事,所得效果,就大大不同了,所以凡我學佛人,應以釋迦牟尼四個字作準則,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時,講堂前地上湧出一塔,內有多寶佛,多寶佛,是無量劫前,已經成道的古佛,因釋迦佛講法華經,是難得希有的,所以特筮地中湧出來作證,觀世音菩薩,始而不受而受,既而受了,分作二分,奉釋迦佛及多寶佛塔,是受而不受,不受而受,叫妙有,即釋迦,受而不受,叫真空,即牟尼,合而言之,道在其中了,佛呼無盡意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此的威德神通,到娑婆世界來,功德巍巍,不可思議,普門品所講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應身,游於娑婆的本跡,至此已竟。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偈和詩體相仿,或複述長行文的深奧意思,或補敘長行文所沒有說到的,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譯本,示來沒有偈文,後來有一位闍那笈多,譯出這偈,後人即將此偈,補在羅什所譯長行普門品之後,合成一品。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四句,是無盡意的問語,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相好,故叫妙相具,無盡意未問之前,先讚歎佛的妙相,所以起初就說世尊妙相具,彼指觀世音菩薩言,我現今再重新來發問,這位觀世音佛子,以何種因緣,稱為觀世音呢,佛子,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都是佛門弟子,佛視四生如赤子,一切眾生,皆是佛子,所以都稱為佛子,但佛以弘法為事業,以度生為家務,近世有許多比丘,比丘尼,視寺院田產,金錢財物為家務,以應酬佛事為事業,就非真佛子了,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大慈大悲,開示眾生,完全以弘法度生為家務事業,我們既是佛子,擔當佛的事業,應當如佛一般的教化眾生,猶之人子凡繼承保持父母的家務一樣,否則便是不忠不孝,沒長進的,豈是真佛子呢,二乘羅漢,只知自利,不肯利他,亦非真佛子,克實而論,唯有菩薩,能先利利他,到處弘佛法,度眾生,擔荷如來家業,紹隆佛化,這才可算是佛的真兒子,所謂法王子,有人慾弘法度生,為真佛子,奈以自己不懂佛法,又如何呢,盡可單持念阿彌陀佛,並且勸人也稱念阿彌陀佛,戒殺,放生,這也是菩薩心腸,而為弘法度生的佛子了,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具足妙相尊,即指佛而言,無盡意用偈發問,佛愎用偈回答,故曰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你要一心的聽,觀世音菩薩的行門,是不可思議的,因觀世音以一心三觀的智,照十法界世間的音聲,為他所觀一境三諦的境,能所不二,證中道妙體,起中道妙用,善於普應示現,所以十方世界,無一處所,不示現的,以三十二應化身的應現,如同鏡的鑒物,同時映出,不先不後,橫遍十方世界,無一世界不現,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無一時間不現,所以又稱普門大士,弘,廣大也,誓,願之要,觀世音菩薩,初作凡夫時,曾發弘大的十二大誓願,廣闊無邊,淵深莫測,如海一般,且從無量劫來,所行的菩薩道,都是不可思議的,如侍奉親近供養過去千千萬萬的佛,培福植慧,常發空有不著的清凈大願,願大,行大,供佛多,源長流遠,根深蒂固,所以具有如是普門示現的應化身,施大無畏,不可思議的妙力,猶如水漲船高,泥多佛大,這是釋迦佛讚歎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妙力,不是一時可畢其詞,今只約略說,故曰,我為汝略說,眾生如聞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或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恭敬禮拜,一心稱念,決不空過的,聞名,是意業,稱念,是口業,禮拜,是身業,三業恭敬,一心不亂,能滅一切苦難,諸有,指三有,九有,二十五有,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九有,即欲界一有,色無色界八有,共九有,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含,共是二十五有,廣言之,曰二十五有,略言之,曰三有,處中而言,為九有,因果不昧,有因有果,叫有,三界二十五有眾生,同在生死煩惱苦海當中,如能收攝三業,一心身禮,口稱,心念,可消二十五有,一切諸苦,及眾厄難,奚僅消同居土中七難三毒呢,即方便土,實報土中眾生,亦皆如此。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假使遇到惡人,興起殺害的意思,將你推落大火坑中,性命不保,或者有人,渡洋涉海,海船舶打翻,有龍,魚,羅剎諸鬼的災難,你在這水火大難當頭的時候,能真誠稱名,仗觀音的威神力量,火坑變成清涼池,巨海中千波萬浪,也不能飄沒你了。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等偈頌,都是重頌長行的,只略言而不必詳釋,或者有人在須彌山頂,被怨家推落尋仞岩下,必致粉身碎骨,仗念觀音加被的力,有如太陽在虛空中住一樣,不致損壞一毛一毫,或者怨賊盜寇,將你圍繞,各人執了利刀快刃,前來要加害你,你能念觀音,則仗他威神加被的力量,寇賊等自然都起慈心,把惡毒心降伏了,三年前,我在蘇州講地藏經時,有鮑聖雲居士,異常熱心,護助講經法會,圓滿日,鮑居士乘輪船回青島去,輪船出了吳淞口後,為匪綁架向南去了,我看見報,心中很不安,即為他起觀音七,他自綁架以後,也加持念誦觀音聖號,竟至脫險,在除夕日來到觀宗寺,我撰有鮑居士脫險記,詳志這事的始末。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或遇國法王難,臨到斬頭,壽命將終的時候,能念觀音聖號,刀就一段一段的損壞了,或犯國法,被匪賊的囚禁,手足被鐐拷縛,能持念觀音,即仗其威神的力量,可以無形解脫,一僧入山採藥,被猺人攫捉囚禁,並縛起手足,將作食料,僧一心虔念觀世音菩薩,忽來一虎,破牢屋,把僧救出。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或者遇到惡人,用惡咒來詛咒你,或用毒藥來殺害你,在廣東福建,雲南,四川等邊界地方,常有所謂黑店者,誤入其彀,即被毒死,或被咒死,奪取錢財,能念觀音,即可免此厄難,而他所要加害於人的,反害到他本人身上去了。蘇東坡以為還著於本人,不如改作兩傢俱沒事,如此可以不致害人,也不致害己。這因蘇東坡沒明白佛法的折攝二法門,佛法應慈悲則慈悲,應折伏即折伏,如一味慈愛,而不折伏,則惡者無以悛改其過惡,譬如殺生,固然是佛法里所應戒的,然而應開則開,不過要出諸善心,慈悲心,無記心,深生慚愧,萬萬不可稍萌嗔恨心,憎恚心,如佛弟子,見途中有毒蛇,咬死多人,因即殺蛇,免再噬人。此種殺生,一方為救眾生,一方使毒蛇現在減少惡業,末來少受惡報,如是而殺,兩方有益,因為這種殺生,含有憐憫心,為保護其餘眾生故,寧可自己犯殺戒,墮地獄,終不令其受無間苦故,由是因緣,於戒無犯,這叫亡犯濟物,所以佛法中的戒,雖法官軍官,都可以受持的,對於禍國,殃民,殺人,放火的奸賊,寇敵,依國法處他死刑,可使民眾,安居樂業,高枕無憂,這樣對於菩薩戒,亦無所犯,不然,如出諸嗔恚心,則惡過甚大,便當墮落三途受苦。後人以蘇東坡改不當,所以仍用原句。從前有神卜賴省干,用心不正,家中供一個妖物,使他的卜神靈,每年來江浙騙了童男,童女,帶回去祭妖。一次,有一女孩,被他引誘,囚在一間屋裡,當時,教他沐浴更衣,以待妖物的來吃。這女孩平日知道念觀音菩薩,於是一心稱名,夜半時,天窗忽啟,妖的兩隻眼睛,如電炬一般,自窗而入,女雖驚怖,然仍一心稱名,女孩口中,忽然也發出光來,射到妖物身上,忽然自天窗落下一物,女孩急呼救命,適巧屋外有巡邏人經過,聞聲入內,燭視之,孩旁原來是不條大毒蛇,已僵死。巡邏人即捉賴省干,送到官廳去,辦他的罪。此即所謂害人反害己,還著於本人呀。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你如遇到兇惡的羅剎,有毒的龍,和一切作災的鬼等,欲來加害於你,你如一心念觀音菩薩,那麼羅剎,龍,鬼等,頓時都不敢來加害於你,故曰,時悉不敢害。鬼畏光明,歡喜近黑暗,人能一心不亂,稱念聖號,性天朗耀,即現大光明,所以羅剎,惡鬼,不敢來害。從前有一人,專喜問人,一天,路途上遇了一個羅剎,自知性命難保,但這人好奇,即問羅剎說,你為何胸白背黑,羅剎回答說,怕太陽光,背光行走,所以背黑胸白。這人於是拉羅剎鬼到太陽光處,羅剎即時消滅。吾人自心,妄想不絕,即是黑幕重重,所以鬼常來作崇。如能正大光明,一念不邪,羅剎鬼怪,那能相害。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山林曠野,豺狼虎豹,張牙舞爪,兇猛非常,內地平坦,不容易見到,深山叢谷中,時有惡獸出現,如你遇到的時候,能夠一心稱念觀音,這些四面群繞著的惡獸,即很捷疾的逃走,避到無邊際的方向去了。福建有雷法震,燒炭為業,一天,入深山燒炭,有一隻老虎,張牙舞爪,迎面而來,形極怖畏,正當危急的時,忽來一個美女子叱虎,虎即跪下,俯首而去。法震幸得相救,叩問姓名,女子答說,我是君家鴨欄木,言畢不見。法震因憶家中有鴨欄木,紋理精細,雕刻觀音聖像供奉的,奈以事忙繁,未及雕成,然僅此一念之生,已蒙如是感應,吾人善念一生,天上的華貴宮殿已成,惡念才萌,地下的鑊湯地獄已設。所以起心動念,務要去惡從善呀。雷法震脫難回家後,即將鴨欄木雕成觀音菩薩聖像,終年供奉,這即惡獸疾去的引證啊。蚖蛇,黑蛇也。很毒的,人被咬,立死。蝮蠍,是四足蟲,壁虎之類,此等蟲蛇,能夠口吐毒氣,如煙火然,念被觀音力,自然尋聲返回他去了。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天起濃雲,風雨交加的時候,電火爍爍四布,雷聲隆隆震動,雹是冰塊,或大或小,能夠損禾傷人。澍,下落也。大雨,雨大得如同傾盆。凡此種種,都是災荒兇險的象徵。如人在風,雨,雷,電,冰雹之下行走,有生命的危險,如能快快回頭,念彼觀音名號,即可立時雲消,雨散,雷停,雹止。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眾生內心被貪,嗔,痴,慢,煩惱的所逼迫,外面有水,火刀,兵,饑饉,三災,八難諸苦的交煎,困於無量痛苦中,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具有妙觀智慧的神力,無難不救,甚至同居,文方便,實報三土眾生,一切生死煩惱苦厄,皆能救濟,令得解脫。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觀世音菩薩,具足神通妙力,神名天性不測,通即慧心。以天然之性,徹照無礙,叫做神通。眾生本具神通妙用,奈為煩惱妄想所蓋覆,不能顯現,倘能萬緣放下,神通即現前了。菩薩,羅漢,天,仙,鬼,神,都有神通。鬼神的神通,是鬼通,非常微小,只見人,二道的少分。天仙,雖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五通,然而皆是狹心,且缺無漏通,故稱有漏神通,以煩惱還完全在故,所以有時動殺機。羅漢,加具無漏通,面有六種神通,所以超出三界,雖超過天仙的有漏神通萬萬倍,但尚未究竟,所以他的天眼,天耳,僅見聞到三千大千世界。神足,只能於此三界得自在。宿命,僅知八萬劫以內的事情。他心,只知六凡的心念。菩薩,破一品無明,天耳,天眼,即能見聞到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範圍比羅漢廣大百倍,但也不能算是具足。惟佛能見到無量無數無窮無盡的三千大千世界。觀彼久遠劫前,猶如今日,徹法底源,究竟具足。觀世音菩薩,早經成佛,叫正法明如來,已證自心實相的體,具足不可思議的大神通,所以和其他初成菩薩道的不同,因曰,具足神通力。又復廣修大智慧,大方便,智,即實智,照理,方便指權智,解事,應機說法,權實二智,都具足,稱廣修,有實,即等諸佛,有權,即無生不度,所以十方世界,一切國土,無一處不示現其各種應化身,而廣度眾生,即種種惡趣,如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和吾人生,老,病死,種種無量的苦,只要稱念觀世音名號,即蒙慈光加被,能令痛苦,漸悉消滅。地獄有八寒八熱的大獄,眾生作五逆十惡,即墮入此道受苦,觀世音菩薩,見地獄眾生受苦,常去教化度脫,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餓鬼道百千萬年,尚不聞漿水的名字,況諸飲食,觀世音菩薩,變鬼王面然大士,因此引起佛說焰口來普救一切餓鬼。畜生道的飛禽,走獸,鱗毛羽角,皆緣前生孳障而來,凡人欺騙詐偽等,即入此道,或還債而來,或償命而來,受苦不堪。觀世音菩薩,常現畜生,教化他們,生老病死苦,在人類中無論貧貴賤,都不能免,即天堂,仙道,也不能免。所謂人間難免四相苦,天上何曾免五衰。觀世音菩薩,為憐憫眾生的苦,只要你能稱名,就漸漸令你消滅痛苦,常得快樂。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真觀即真空觀,觀照一切諸苦,悉皆真空,吾人內有身心,外有世界,都因妄念分別妄見而有,其實都是虛妄不實,妄見的有,猶如夢中所見,本不真實,又同翳目所見燈光上有五色圓影,虛空中有狂華亂舞,實則燈光本無圓影,虛空那有狂華,不過目有翳疾,因有所見,猶之世界國土,人我男女,大小內外,富貴貧賤,都是妄見所有,到佛的地位,就了了見無一物,如目去翳,無燈上買影,和空中狂華,唯是清凈,一塵不染,故知一切境界,都因妄見而有,因執有而起分別,起分別則有愛有嗔,有苦有樂,有好有丑,反之,一念不生,身心還無,萬物安有,照見五蘊皆空,一切皆空,非是滅有為空,是叫真空觀。世間沒有千歲人,萬載屋,都是生滅變邊,胡有實在。所謂空諸所有,但空而不空,是妙有,空中本具一切法,非斷滅空,所以亟須行善積德,損己利人,廣度眾生,這即是妙有觀。何以說是清凈觀呢,因世人做慈善功德的事業,合我意的作,不合我意的棄,順來則喜,逆來則嗔。有好惡愛憎的心理,存成敗得失的知見,只知實有,不知其體本空,處處執著染污,不能算是清凈。觀世音菩薩,終日在塵勞中度生,實無塵勞的相,利生的心,非有而有,有即非有,如水月空華,無著無性,所以雖積極救世,入有度生,而清凈無垢,如蓮華的出於泥水之。又如百花叢里旖,一葉不沾身,但是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所以叫清凈觀。真空觀,是出世的,清凈觀,是入世的,從出世而入世,是真利人,從入世而出世,是真自利,真凈圓通,即空即有,空有不二,入於中道,而中道觀智,不停滯空有二邊,所以周遍法界,廣大無礙,所以叫廣大智慧觀。修真空觀,破見思煩惱,證般若舔,修妙有清凈觀,破塵沙煩惱,證解脫德,修廣大智慧觀,破無明煩惱,證法身德,這三觀舉一即具三,言三即是一,非前後,非並別,為絕待圓融的三觀,即觀世音之觀字的意義,這自利的三觀,亦即是利他的本根啊。
慈觀和悲觀,是利他的二觀,亦即自利的用啊,觀世音菩薩,是眾生心中的觀世音,與眾生同體不二,拔眾生苦,即拔自己的苦,雖令眾生脫離五住二死的一切痛苦,解除六凡三乘的一切災難,無不攝他為自,當做己躬下事,所以叫同體大悲觀。慈能令眾生得真空樂,妙有樂,乃至中道無上涅槃不生不滅寂滅樂,無上菩提不垢不凈覺法樂,終日與樂,而無與樂的相,無菩薩的能緣,亦無眾生的所緣,能所唯是一心,故叫無緣大慈,所以我們眾生常願觀音菩薩,慈悲與拔,常瞻普門大士妙相莊嚴,頂禮景仰,以求攝照。
【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觀世音菩薩,於前三觀具足,一切煩惱破除清凈,無有垢染故曰無垢。吾人的心,本是清凈,如明鏡的無垢光潔,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只因貪,嗔,痴,三毒的垢障,如明鏡的蔽塵垢,而失卻光潔的用,此眾生的所以是眾生啊,觀世音菩薩,當初也是凡夫,用三觀功夫,把垢污洗刷清凈,達到不生不滅究竟清凈,凈極光通,垢盡明現,所以內外洞徹光明,故叫無垢清凈光。如是無垢清凈光,即是大智慧光,慧光照耀,猶如杲日麗天,能破一切黑闇,吾人雖處光天化日之下,但大家肖糊塗,自心惡劣,實則仍是在黑闇世界中,今來聽經聞法,明理開智慧,念佛即清心,轉黑暗世界,變成光明世界,菩薩以真空觀,證一切智光來破眾生見思的黑暗。以清凈觀,證道種智光,來破眾生塵沙的黑暗。以廣大智慧觀,證一切種智光,來破眾生無明的黑暗,故曰破諸闇。眾生煩惱黑暗的苦因既破,則一切苦難的果也亡滅,故曰能伏三災,七難,一切風,水,火,刀兵浩劫,盜賊等難,乃至消滅於無形中,觀音菩薩,用三觀三智光的慧日,放大光明,普照世間,都令離苦得樂,以一切智光的慧日,放真空的光明,普照六凡同居土世間,以道種智光的慧日,放妙有的光明,普照二乘方便土世間,以一切種智光的慧日,放中道道光明,普照菩薩實報土世間,故曰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四句是贊觀音菩薩三輪不思議,初句,贊身業,悲體,是大慈悲的法身體。大悲法身,從持戒得,觀世音菩薩,用大慈悲戒體,身輪現通,示現三十二應,顯大神通,駭動如雷震大千,醒人途夢,故曰悲體戒雷震。次句,贊意業,菩薩的用心,無非大慈大悲的心腸,鑒種種機宜,用種種方便,希望眾生盡得利益。用意深妙,如大雲遮蔽炎日,除煩熱而得清涼,故曰慈意妙大雲。第三四兩句,贊口業,甘露,天上的長生不死葯,喻不生不滅的妙法。菩薩口輪說法,法法普潤三草二木的眾生,各得生長咸令滅除煩惱的火焰,得證涅槃不生不滅的清涼地。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如遇爭執,涉訟官廳的危險,或兵災戰禍,恐怖的危險,念觀音名,一切怨家對頭,都可退散,如來縣平潮費范九居士,當一二八滬戰時,正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服務,賃住閘北天通庵路源源里,適在槍林彈雨之下,他於一二九早晨,竟安然出來,到宋園路儉德新村,詎歷五日,戰線擴大,儉德新村又將成為炮火的中心,他就決意到公共租界暫避,奈蘇州河一帶,密布電網,不能過去。正在躊躇的時候,忽見一小孩,向他說,趕快走,後面來了,當時費居士同行的有年邁的岳母,有他的夫人和公子,遂看見鐵絲網中,開了一個二尺長方的洞門,四人順次跨過去,遇著巡本的外國兵兩人,大為諤異,而回顧小孩,已不知去向了,等軍事告終,他住的源源里,四鄰都變著瓦礫,惟他的房間,尚巍然獨存。這就是費居士和他全家平時專誠持念觀世音菩薩所收穫的不可思議靈感啊。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上文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是釋觀世音的觀字。今文,是解釋音字,以此合釋觀音菩薩,建立洪名的所以。妙音的妙,是不可思議的意思,菩薩雖到處隨緣教化,施權謀方便的法音,然即權是實,原來不遷不變,不動不搖,所謂緣而常不變,即用的體,故曰妙音,觀照世間一切持名求救的音聲即無剎不現身的尋這音聲,而去救苦,不動天月,普印千江,不起本妙,普門濟難,即實而施權謀,不變而隨緣,起諸妙用,故曰觀世音,妙音觀世音,不變常隨緣,亦可觀世音妙音,隨緣即不變。梵者,清凈潔白為義,觀音的音,不落空有,無二邊的染,上契十方諸佛中道實相的理,故曰梵音,菩薩說法的妙音,既圓滿普遍,更不失其時機,語語下合眾生的機緣,眾生聞了法音,無不喜悅,有如海潮普遍,而又退漲有一定的時候,眾生緣熟時至,菩薩即現身而為說法機宜既盡,則應跡不隱而隱,故曰海潮音。梵音,上求佛道,海潮音,下契機宜,所以超過同居,方便實報,諸世間一切的音,因此之故,我人應當常常稱念,才得實益。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吾人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萬不能萌生絲毫的疑惑,疑,是信的大障礙,難得感應,所以念念之中,勿可生疑惑,驀直念去,自得利益,況且菩薩斷盡煩惱,非同其他還沒斷盡無明煩惱的菩薩,也不同於羅漢因羅漢沒有空塵沙煩惱,何況無明煩惱呢,所以權乘菩薩和羅漢,雖是聖人,仍是聖中的賢,唯有觀世音菩薩,是聖中的聖,因五住究竟,二死永亡,究竟清凈,故曰凈聖。須知我人在生死苦惱的時候,厄難的時候,能一心不亂,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能作我們所依的慈父,所怙的慈母,因觀世音菩薩,具一切無量功德,以大慈悲眼,平等的看待一切眾生,無有差別,如同父母的愛護兒女,非常熱心,所以在大難臨頭,可以依靠了作為恃怙,觀世音菩薩,以累功積德,福如眾寶聚,如大海無邊,因此之故,眾生應當禮拜供養。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當佛說偈頌完畢的時候,有一位持地菩薩,從座起身,稟白佛陀,讚歎此品,證明功德,持地菩薩,在無量劫前,本是一個苦惱人,無多學識,但是心懷兼利,益人心切,異乎平常人,肯做慈善功德,利益世間民眾,並且能損己利人,具菩薩心腸,所吃虧的就是並沒有聽過經,聞過法,理路不明。凡所益物的舉動,天性使然,暗含菩薩的行為,生而孔武有力,終日在橋旁路邊,遇重負肩擔的人,必定代負代擔過橋,或車不得上行,必代他推挽,並不受值也不受謝。見路有不平坦的高的平下,低的填滿,或力修橋樑,大家都稱他持地。雖到處苦心孤詣,用心良善,但未見若何效果。一天,遇見毗舍浮佛,便恭敬禮拜,佛說,你做公益,慈善普濟,固然很善,但一味從物質上做,不知萬物唯心,須知世界大地,都是心中的所現,地的高低,由心的不平,所以人心平,則世界也必平。心為萬物的主因,因平則果平。理所當然,所以欲平大地,必先平心。持地菩薩,經此番開示,即從事行而入理觀,漸次加行,破無明,證法性,成大菩薩。釋尊講普門品時,彼持地菩薩也在座,聽到臨了時,乃出眾證明,述大眾得益的相,即從本座而起,至佛前合掌白說,世尊,倘有眾生,能聽這觀世音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具自在三業,無障無礙,能普門隨類示現神通威德之力,則此人聽法功德,極其浩大,非同小可哩。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迦佛講普門品時,在座聽經大眾,有囚眾弟子,天龍八部,不計其數,內中有八萬四千個眾生,皆個個發大心,約吾人一身之內,也有八萬四千眾生,一心聽經得益,即八萬四千眾生,皆受利益。這就一身而言,然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法界皆在心內。你發起菩提心,即法界緣起,一動一切動,所以自心中的無量大眾,也都發心了。阿耨多羅,譯無上,三藐,譯正等,三菩提,譯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心,即發成佛心,現前眾生的覺知,是妄知妄覺,如覺悟萬法皆空,了無所有,不著於有,叫正覺,雖正覺而一味著空,又不平等,故必先以自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慈悲覺悟眾生,積極而救世,既不偏於頑空,又不滯於假有,則空有平等,是叫正等,自覺,覺他,二都圓滿,超過一切功德,叫無上,三菩提的正覺,是自利,是真空,是消極,是出世的,三藐的正等,是利他,是妙有,是積極,是入世的。阿耨多羅,是自他不二,空有不二,平等一如,融出世於入世,會積極於消極,圓融無礙,是空有平等不二之中道,妙有非有為真空,真空不空為妙有,叫圓絕妙中的佛性,成佛即是證此性啊。世人每誤認佛教以為空門,非是真義,必須了知空而不空,不著空而利他,才是三藐,也須知有即非有,不著有而益已,得真空覺悟,才是三菩提,如是離能所,絕對待,唯是平等不二的中道,才是阿耨多羅的無上,此則超凡夫,羅漢,菩薩一切之上,不能和他相等,故曰無等。無等而等,等於一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叫無等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人人皆當成佛,皆可等此無等的菩提心啊,所謂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以大家應當發這廣大菩提心,吾人既明白佛法的真義,若不發心行持,如說食數寶,如畫餅充饑,終歸結底,不能得點受用,所以從明天起,接打觀音七,所以依解起行,目足雙運,希望大眾,萬緣放下,真踐實履,離情超見,老實持念,剋期取證,冀獲勝益,才稱為真佛子,願諸佛子,勉旃毋忽。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九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十四)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三)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四十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