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再也不用煩惱!孩子發脾氣、叛逆、說謊……這裡有方法(三)
十三、多動
典型表現:喜歡爬上爬下、扔來扔去、鑽進鑽出、東摸西動,彷彿沒有停歇的時候。
成因:發展心理學中有個「自發使用原理」,即有機體內部的某些機體功能形成和發展到一定水平後,嬰幼兒就會自發地加以充分利用。所以,隨著孩子大小動作技能的發展,孩子便可能在自發運用這些技能的過程中變得十分「多動」。
對策建議: 1、剔除不合理的「乖寶寶」情結,認識到一個身心健康、精力旺盛的兩歲孩子,本身就是活潑愛動的,只有那些患有營養不良或其他疾病的孩子才懶言少語。
2、順勢而為,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寬鬆的活動環境,更積極的做法則是適時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3、不要給孩子亂扣「多動症」的帽子,否則,孩子輕則會感到逆反而愈加好動,重則將受到負面的心理暗示而將自視異於常人,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行為導向是極為不利的。
4、如果實在無法忍受孩子漫無目的的亂動,也可以引導孩子合理釋放旺盛的精力,比如,運用比較有意義的活動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帶孩子走進大自然等新奇的空間,在滿足孩子探索欲的同時拓展他們的視野。
十四、粘人
典型表現:一刻也不想離開媽媽,媽媽在場就不想讓別人抱,媽媽離開就大哭大鬧難捨難分。
成因:粘人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
(1)媽媽陪孩子的時間太少,孩子對媽媽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2)尚未同媽媽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離開媽媽便感到不安。
(3)突發事件的影響,讓孩子的秩序感受到衝擊,產生了「無法掌控局面」的不安全感。
對策建議:1、認識到「粘人」不是壞習慣,而是孩子心智成熟的一種表現,用家庭教育專家小巫的話說,這說明孩子的判斷力和選擇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他能夠判斷自己單獨做事與跟媽媽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做出讓自己更快樂的選擇――跟媽媽在一起。
2、孩子粘人時,千萬不要強行推開,以為那樣就可以培養獨立性,這種想法只能說是一相情願。只有從媽媽那裡得到足夠的情感滿足,孩子才會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3、把自己交給孩子去「粘」並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對他的引導,在放手陪孩子的同時,不妨加強對他獨立性的培養,比如有意識地陪孩子做些遊戲或簡單家務,並不時誇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這樣就可以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增強他「掌控」生活秩序的信心。再比如,日常生活中不要吝惜表達自己的愛,有時候一些看似無力的話,如「你是媽媽的最愛」、「無論發生了什麼事,媽媽都愛你」等,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珍貴的承諾,是他對我們愛之確認的重要基礎。反之,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說「大灰狼來了」、「警察叔叔來抓你了」、「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否則孩子的安全感將受到傷害!
十五、故意惹大人生氣(叛逆)
典型表現:孩子變得不那麼「聽話」了,以拂逆大人的意志為樂,處理不當了,他還會爆發嚴重的執拗,有時候都讓人手足無措……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兩三歲的孩子身上。
成因: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會越來越有自己的主張,但成人出於社會規範的限制,往往會對孩子實行這樣那樣的限制,偏偏幼小的孩子尚不懂得拐彎抹角,於是便經常公然反抗,以至於有「故意作對」之嫌。
對策:1、認識到「叛逆」是每個正常孩子都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調試自己的心態,適應孩子特殊階段的表現。
2、就具體事件講究說服策略,不動輒用「你要聽話」來訓導孩子。因為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說教可能會有兩個負面後果:一,讓他們更加逆反而故意不聽大人的話;二,如果孩子經常迫於大人的權威而變得「聽話」,則他們表達自我的主張就容易被壓抑,甚至形成一種「奴性人格」。
3、「欲擒故縱」+「君子協定」,讓孩子自覺就範。比如,我的女兒桐桐不愛睡覺,有時候晚上9點多了還在床上跟我們鬧騰或看書,如果強硬逼她睡覺,肯定難以達到目的,這個時候,我們便先退一步,跟她商量個「君子協定」,允許她再玩或再看一會兒書,比如5-15分鐘,但玩完或看完就得睡覺,往往就能達到讓她睡覺的目的。
4、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來個正話反說、聲東擊西,比如,桐桐有時候挑食,很難勸她吃進去某個東西,遇到這種情況,有時候我就把這個食物準備好之後,先拿給桐桐爸,等桐桐爸吃的津津有味時,我再故意說:「別讓桐桐看見了,她可不能吃這個」,小傢伙一聽自己不能吃,拗勁就上來了,非要跟我們搶著吃,往往她原本不要吃的東西就在這樣的爭搶中吃進去了。
5、應對逆反期的孩子,雖然要以寬容、尊重和藝術地處理為主,但有種情況也需要父母堅持一下底線,那就是當孩子的「叛逆」會招來生命危險、健康風險或妨礙他人時,比如,不讓他動插座,他偏要動,大冷天的讓她穿衣服,她偏不穿,不讓他打小朋友,他偏要打。而且,這個時候往往由不得父母「迂迴」制止,當下的強硬阻止便成為不可少的應對之策,只是事後最好跟孩子講清個中的道理。孩子也需要這樣的規範來明白行為的限度,這有助於他們的正常社會化。
十六、「人來瘋」
典型表現:家裡一來客人,就開始出風頭,上躥下跳,過分活躍,甚至動輒打擾大人和客人之間的談話,給父母帶來尷尬。一般發生在3-7歲孩子身上。
成因: 「人來瘋」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種:(1)渴望得到關注。平素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不夠,致使孩子不得不想辦法吸引家長的注意;(2)空虛無聊。家長忙於招待客人,使得孩子因寂寞難耐而尋機作亂。(3)家長平時對孩子管的太嚴,孩子的情感被壓抑,客人的到來,讓他們找到了發泄機會;(4)自我表現的慾望。孩子有了本領,就會有自我表達的慾望,而客人的在場,則給他們提供了舞台。
對策:1、為了避免孩子因為被忽視而作亂,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參與招待活動,比如,鄭重向客人介紹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幫父母擺擺桌椅碗筷,給客人拿個水果,給孩子適當插話的自由等。
2、尊重孩子愛表現的特點,因勢利導,給孩子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本領的機會,比如背一首唐詩、跳個舞等等,一般來說,表演完畢客人總會給孩子一定的誇讚,孩子的「向好心理」也會因此被強化,如果此時家長再對孩子進行禮貌待客之類表揚與心理暗示,則孩子一般就不好意思再作亂了。
3、即時孩子的鬧騰影響了主客之間的交流,最好也不要當面懲罰和訓誡孩子,以免孩子因自尊受傷而「破罐子破摔」大哭大鬧,採用轉移注意力等比較緩和的辦法更為可取。比如,給孩子一件她從來沒有玩過的玩具;藉機讓孩子搭個積木給客人看看等等。
4、對於那些人來瘋傾向比較明顯的孩子,家長除了平時做好禮貌待客的規矩教育之外,還可以在來客之前給她打個預防針,比如明確告訴孩子如果客人來了做個乖寶寶就給她買想要的玩具等等。
十七、膽小
典型表現:對外界刺激異常敏感,怕這怕那;公眾場合不敢放開自己。
成因:孩子膽小主要有如下幾種原因:(1)家長平時對孩子呵護的太緊,動輒提醒孩子這裡危險、那裡不能動,致使孩子感覺周圍充滿了「險情」;(2)家長喜歡用嚇唬的方式教育孩子,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3)孩子有過受驚嚇的體驗;(4)孩子生為抑鬱質的氣質類型,比較容易羞怯。
對策:在幫助孩子克服膽小性格的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對症下藥:
1、教養孩子時適度放手,不過分保護孩子,但給他們提供相對安全的活動空間,避免經常對著孩子提醒這樣那樣的危險或者讓孩子遭遇這樣那樣的危險
2、避免用嚇唬的方式教育孩子,以免剝蝕孩子的安全感。
3、如果孩子不慎受了驚嚇,注意幫孩子「脫敏」,比如,如果孩子滑滑梯時不慎摔了下來,就想辦法讓孩子體驗到只要防護得當,其實滑滑梯並不是那樣容易發生意外。
4、如果孩子生而「膽小」,則孩子就要對孩子的行為多一份寬容,不急於改變孩子,以免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時候,都不要當面說些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我們家孩子膽子太小了」之類的話,以免孩子受到消極心理暗示。
十八、不愛「打招呼」
典型表現:遇到親戚鄰居,家長讓孩子打招呼時,孩子不配合,甚至逗她也不從。
成因: 如果排除了心緒不佳、叛逆、不喜歡當事人等原因,孩子不喜歡跟別人打招呼,可能有如下幾種可能:
(1)孩子性格內向,羞於叫人;
(2)孩子平時的生活圈子比較封閉,很少跟別人發生交往,遇到陌生人容易緊張;
(3)父母事先忽視了禮貌教育,遇到熟人又拉著寶寶「倉促上陣」,寶寶不知道遇到熟人應該問好的道理,選擇了本能的排斥。
對策:1、如果孩子拒絕叫人是性格使然,家長就不要強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只要孩子在以他慣常的友好方式做出反應,家長就不必介意,性格不是一天能改變的,我們應該給孩子時間。
2、平時多給孩子提供交往機會,消除見到陌生人就緊張的心理;
3、家長平時注重言傳身教,學前期的寶寶雖然尚難聽懂大道理、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特彆強,而且容易在家長的影響下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基於他們的這個年齡特點,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禮貌待人的言行示範,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偷學」了去。
4、孩子拒絕叫人時,千萬不要當眾批評孩子,那樣容易讓孩子把打招呼跟不愉快的情感體驗聯繫起來,進而產生對這種禮貌言行的消極態度,今後遇到這種情況,更加容易逆反!比較妥善的做法是化尷尬為教育契機。比如,當孩子拒絕跟阿姨打招呼時,面對等待回應的阿姨,家長可以先「替」孩子跟阿姨打招呼。一般而言,聽到家長替孩子說的「阿姨好」,阿姨就反過來跟孩子回招呼,在這個互動過程中,被阿姨招呼的孩子不僅可以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還可以從家長那裡學習到如何跟別人打招呼,甚至「反思」自己的不足,家長也可以在事後及時對孩子進行相應的禮貌教育。相信幾次這樣的反覆之後,孩子再看到陌生人的時候,以往金口難開的狀態定會有所改觀。
推薦閱讀:
※人說謊時最愛做哪些動作?
※一杯無?
※男人,別對我說謊
※髖部不說謊:調整你的力偶(譯)
※松墅公寓告訴你12星座男在愛情中的慣用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