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期:傳統太極拳的三項基本原則
作者/阮紀正 ⊙ 編輯/張宏婉
導讀:太極拳是在太極文化直接指導下的人體活動。跟人的其他肢體活動相比較,突出地具有松靜為本、陰陽相濟、以柔克剛這樣三項基本原則。松靜為本是太極拳的基本價值參照和全部操作基礎;陰陽相濟是太極拳的運動結構原則和基本操作規矩;以柔克剛則是太極拳運行的類型特徵和技擊技術特點。太極拳這三項基本原則反映了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歷史走勢,它跟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相吻合的。由於這三項基本原則體現了人類活動的一般規律,因此跟現代社會生態原則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精神也是相通的。
傳統太極拳的三項基本原則
太極拳跟人的其他肢體活動相比較,突出地具有「松靜為本」、「陰陽相濟」、「以柔克剛」這樣三項基本原則。這裡所說的基本原則,都是一些操作性指導原則,這些原則並不是對運行結果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僵死規定,而是在呼應和運用過程中去把握相關因素整體性聯繫的指導。我們以為,太極拳這三項基本原則反映了中國傳統武術的操作特點和發展走勢,並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相通相吻合。由於這三項基本原則體現了人類主體活動的一般規律,因此跟現代社會生態原則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精神也是相通的。
一、松靜為本:基本價值參照
「松靜為本」是太極拳的基本價值參照和全部操作基礎。作為獨具特色的成熟武術流派,太極拳屬於內家拳類柔性武術。其松靜為本、意氣領先、佔中求圓、動中求靜的身體活動,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化主靜一派的特色,即在運動的各種可能性中尋找自身深層的協調與和諧。太極拳既不同於中國文化另一派主動的外家拳以及西方體操等動力型運動,也不同於靜坐等單純追求靜止而廢除適當運動的靜力型功夫。它不但把「松靜為本」作為全部運動的基礎,而且更把「求虛靜」作為最後的追求目標,並以松靜自然和動中求靜的活動,表達出一種動中寓靜、以靜制動的運作方式,由此鮮明地體現出中國文化在運動中追求深層協調與和諧的基本特徵。
「松靜為本」屬於「無極」,它是太極拳運動的一個原點或曰基本出發點。總的來說,松靜為本就是在「松」和「靜」的基礎上形成內外合一、含而不露、沉著穩重而又轉換靈便、飄逸瀟洒、行雲流水般的應對行為風格,體現出身體活動的輕靈、圓活、柔韌、舒緩、順暢,以及精神層面的沉著、冷靜、清醒、專註、穩重。楊澄甫提出的《太極十要》,實際上全部都是圍繞松靜的要求而逐步展開的。
松靜為本並不是僵硬死寂而是變通求久。放鬆是改變原有定勢的前提,而靜止則是整個運動的參照系。松靜為本在操作上強調的是作為運動前提的某種混沌亦即無規定狀態,防範運動開始以後形成自我僵化的慣性定勢。其第一層含義是體松,把肌體和關節放鬆作為主體虛實變換和動作生克制化的操作前提。所謂骨挺、肉墜、內虛靈就是讓周身關節沿運動方向對拉拔長,使肌肉像濕毛巾般沿受力方向自然墜落,由此保持經絡、血氣的暢通以及力量變換的輕靈和沉穩。其第二層含義是心靜,把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意識主導作為所有活動的基礎。所謂神凝、氣斂、外安逸則是要求專註集中、高度警醒、呼吸沉穩、從容應對,而且整個活動都要遵循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基本戰略方針(這是一種節約能源和準備打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其第三層含義則是空靈,這是一種處處不給人著力的「虛空粉碎」的活動效應,並由此體現出主體的自在和活動的自由。如果不揚棄對抗性用力方式,不最大限度克服各種不必要的緊張,不充分發揮意念對操作的調控作用,那永遠也把握不了松靜為本的實際內涵。其整個操作關鍵,則是跟用意不用力的意氣領先(其核心當是操作主體內部的自我調控和外部的自我平衡)聯繫在一起的。至於整體過程中的「動中求靜」,則不但體現了在不平衡中找平衡的現實操作,而且還反映了要在變(生生不已的永恆運動)中找不變(背後那穩定的秩序和規律)的超越性訴求(亦即要求把握變化萬端中的理唯一貫)。
動靜本來就是相對的,沒有放鬆和靜止作為參照,人們無法把握緊張和運動的意義;而沒有必要的緊張和運動,放鬆和靜止也無法表現出來。所以太極拳講究松而不懈的「動靜相生」和柔而不軟的「陰陽相濟」。從理論上說,「松靜為本」的基本考慮在於面對生命的有限性、著眼變換的靈活性、落腳運行的穩定性。就人的個體活動而言,全身肌肉不鬆弛,身體無法變換形態進入下一個動作。骨絡關節不鬆開,任何動作都無法進一步運行展開。精神狀態不松靜,態度執著、思想僵化、行為拘泥,原有定勢適應不了外界新變化。而全身儲備能源和有效補充資源一旦消耗完了,死亡也就隨之到來。所以松靜為本並不是不要活動,而是盡量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緊張和消耗,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並努力提高其利用效率,注意克服運動失衡所帶來的消極後果。太極拳的「松靜為本」是從具體過程的起點和終點那動靜相生、互根互變的「動靜之機」中去把握整個過程的變化,著眼於內向的「養練結合」,而不是外向的演示和消耗,併產生某種「視動猶靜」和「視靜猶動」的視覺效果。這是一條著眼於生命養護和生命創造而不是讓其無意義和無節制消耗的基本思路,具有明顯的生態智慧。
二、陰陽相濟:基本操作原則
「陰陽相濟」是太極拳的基本結構原則,也是基本操作規矩,是其「松靜為本」價值參照的本質要求。它是中國文化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性的理論解釋,又是中國人待人、接物、處事、應世的統籌兼顧、協調平衡之系統論方法;其核心精神則是整合相關所有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使之成為達到自身既定目標的有機整體。陰陽相濟的外部表現是中正和圓活,其內部狀態則是平衡與變換。
「陰陽相濟」的前提是陰陽判分,由此從「無極」進入「太極」,於是展開動靜、開合、屈伸、進退的大化流行。它不僅改變了「無極」的原始混沌狀態,表現為矛盾的對立統一運動,而且還突出了用虛、用反、用柔、用弱的反向著力特徵。用現代語言說,陰陽判分的操作就是正視矛盾、承認對立,亦即堅持矛盾的普遍性。「陰陽相濟」的核心,是在各種運動要素消長變化運行時,操作主體因應環境和敵手進行全息對應的陰陽變換;它一方面充分利用矛盾對立面相濟互補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全面把握矛盾對立面生克制化消長變換的態勢;在事物「自己運動」中,通過調整操作的主體狀態和利用客體的相互作用而實現人的目的。其突出表現,則不但有操作上「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虛實變換和奇正生克,而且還有力量上「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的剛柔並濟和「積柔成剛、化剛為柔」的剛柔變易。「陰陽相濟」的基本目標和追求結果,是自身(而不是對手)內外陰陽兩個方面的相裁相輔、相濟互補。由此太極拳特別講究性命雙修、形神共養、身心並完、人我互動、內外協調、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等方方面面的陰陽相濟。
太極拳的陰陽相濟是全方位的,它不但貫徹始終,而且滲透在操作的所有方面。就身體活動的層面而言,它講究心身一體,通過「氣」的運行整合身的動靜、開合和心的形神、體用,表現一種隨機應變而又動靜有序的行雲流水狀態;就社會功能的層面而言,它講究體用一如,通過「勢」的利用整合體的虛實、剛柔和用的攻守、進退,形成隨機就勢和借力打力的生活應對功能;就精神走向的層面而言,它講究天人合一,通過「神」的追求整合天的有無、陰陽和人的性情、志趣,由此達到參天地、贊化育、奪造化、合大道。太極拳操作「須知陰陽」,由此反覆強調運行過程中陰陽兩個方面的全息對應和全面協調;例如人體的身心、動作的開合、變化的虛實,還有人格的性情、態度的志趣,如此等等都要發揮相濟互補的作用。就身體活動看,太極拳主張上下相隨、前後相連、內外相合、形神兼備、開合有致、體用兩全,把自身的方方面面都照顧到,然而又有先有後、有輕有重、有主有從,並不平均使用力量。就應敵防身說,太極拳又隨曲就伸、捨己從人、以退為進、以守為攻、避實擊虛、借力打力、引進落空、後發先至,在保存自己的同時,有理、有利、有節地反擊敵人。就精神發展而言,太極拳更是通過捨己從人、隨機就勢而走出自我中心那一廂情願的困境,利用陰陽有無、性情志趣等等符號系統去把握和建構一個新的精神世界,由此從必然中獲得自由;這其實也是在主客關係上充分尊重現實、面對矛盾、利用條件、運用規律的結果。當然,太極拳這一切都不是絕對的,然而卻確實是有個性並且有效用的。
作為一種環境應對的操作技術,相濟互補並不是折中主義的和稀泥,更不是迴避矛盾的不變論或放棄原則的依附論,而是在有進有退、有來有往的矛盾應對過程中,時刻注意和協調矛盾對立的各個方面。它不但是在信息不平衡條件下迅速把握對象特徵的方法,而且還是在應對複雜環境時防止偏差的方法。太極拳不偏不倚、中正安舒、虛靈定靜的守中、用中,是通過不同性質的陰陽在多個層面生克制化整合的動態平衡來達到的。太極拳主張服人、感人而不是壓人、傷人,是和平主義的;但和平實質不外是博弈過程中各種力量的平衡,而不是操作主體的自我消解。它並不是簡單執著和拘泥於原有兩極的僵死存在,而是在運動中把握兩極生氣勃勃的陰陽變換,並由此達到自身目的。它不是事先主觀主義去設定一個絕對平衡,而是在處理矛盾的運動過程中隨機就勢地形成自身的穩態。它講究「捨己從人」走出自我中心,但又「順人而不失己」地借力打力,表現出本來如此和從容自如的真正自信。模糊目標、消解自我、放棄原則、依附外力,不可能達到新的平衡。正視矛盾是化解矛盾的前提,迴避矛盾只能是被矛盾所支配。
三、以柔克剛:基本運行特徵
「以柔克剛」是太極拳運行的類型特徵,這是太極拳「松靜為本」價值參照的必然選擇;其基本精神是在力量不均衡條件下的博弈中,追求自身消耗最少而目標效用最大。事物中陰陽屬性或狀態無不在一定條件下向自己的對立方面轉化,問題在於到底怎樣讓這些轉化於己有利。從哲學上看,如果說松靜為本的無極是「正題」,陰陽相濟的太極是「反題」,那麼以柔克剛的「神妙」則屬於二者綜合的「合題」,它表達了從「松靜」到「虛靜」(即從「松」經「通」到「空」)的境界提高。
「以柔克剛」首先是種「捨己從人」避免正面對抗的迂迴作戰鬥爭方略,通過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的運動戰法,達到引進落空和借力打力的「牽動四兩撥千斤」。這是實際力量博弈互動的一種特定方式,而不是「跟空氣作戰」的主觀心理想
象,更不是迴避矛盾、抹煞鬥爭、消解自我、妥協投降的自我麻醉,其前提則是以弱對強。就主體操作而言,陰陽變換大體可以劃分為陽剛的「勇者戰略」和陰柔的「弱者戰略」兩種類型。所謂「強則攻、弱則守」,操作時到底應用那種類型,則要由操作時主客體雙方的性質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條件決定。
至於武力衝突中這種柔弱勝剛強的選擇,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乘敵之隙的可能性」基礎上的。這是一種基於多方的關係和走勢而不是孤立個體自身實力的考慮,並通過所謂「聽勁」(一種以觸覺為切入點,「用心」而不是「用耳」的身心合一的「本體感覺」)把操作主體跟周圍環境條件貫通起來。主動權最後可以歸結到對環境信息的充分利用上面。信息跟實力相比,顯然是一種柔性的因素。傳統武術由此發展出一整套信息調控技術,乘機就勢、揚長避短、以靜待動、引進落空、避實擊虛、借力打力、後發先至、出奇制勝,表現出一種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極為高明的個人技巧。
「以柔克剛」強調其所運用的力量性質,是一種柔而不軟、堅而不硬、松彈圓活、綿里藏針的強大「內勁」。其要並不在絕對量的大小,而是在於關係態勢上的佔優。其特徵則是敵我關係上捨己從人的柔性、順而不屈的彈性、人不知我的隱性和百折不撓的韌性。就價值取向而言,它摒棄先下手為強的主觀武斷,反對持強凌弱和以眾暴寡的以勢壓人,依託智慧而不是蠻力,強調獨立自主和有理有節的從容應對,把以理服人跟技擊技巧統一起來,在被動的形式中實現主動的內容。就物理機制來說,它把力量跟力量的運用區別開來,把陰陽虛實的變換效應發揮到了極致。
太極拳以柔為體,以不爭為用,突出崇虛、尚柔、貴化、善走、用反、守弱,反對好勇、鬥狠、誇強、爭勝、持力、頂抗,表現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和「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信念,巧妙地運用矛盾統一和轉化的規律,欲取先予、欲抑先揚地從反面入手去達到正面的目的。作為一種柔性武術,太極拳在運行上處處表現出重巧輕力、重智輕勇、捨己從人、因敵變化、引進落空、避實擊虛、迂迴待機、以守為攻、就勢借力、後發先至、不丟不頂、曲中求直的以柔克剛鮮明特點。技術操作上它示形造勢、利用對手、奇正生克、張網設套、整體布局、靈活善變,突出「兵不厭詐」的權謀詐偽,創造條件讓進攻的敵手自動地走向其願望的反面。其給人感覺則是「觸處成圓、落點成空、浪跡大化、妙手空空」。它考慮問題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的同時,也進一步改變環境來發展自己。其核心追求則始終是隨遇而安和動態平衡以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
對太極拳來說,「以柔克剛」是價值取向上「松靜為本」和運行狀態上「隨曲就伸」的外部展開,又是操作原則上「捨己從人」和技擊效應上「借力打力」的功能表現。它那因應趨避的運行方式,發展出把審敵和制敵融為一體的「走化」和「粘發」兩大應對技巧,表現出跟逃避或妥協表象完全相反的內容。它的最高境界,是在大化流行中遊戲三昧,把生命(自然演化的特定階段)、生活(人類生命的社會化展開)、生態(不同生命有機聯繫的鏈條)融為一體,在操作中隨機就勢、尋機造勢、得機得勢,一方面以不變應萬變(中定),另一方面又以萬變保不變(走化),不卑不亢地走出自我中心但又不迷失自己,由此把道家的有無、佛家的色空、宋明理學的太極無極綜合為大化流行中的定靜,不但表現出道家「無所待」的「逍遙遊」和佛家「圓融無礙」的「大自在」,同時還把世間暴戾衝突和機巧權謀化作一片天然流行的祥和之氣,在因應環境和靜觀天地萬物相互作用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自己的目的。這正是前人所說「循規矩而脫規矩,脫規矩又合規矩」,得心應手、身心合一、順乎自然,由此把「自然與人為」在操作上統一起來,表現出跟西方文化把「自由與必然」在認識上對立起來的不同理解。
參考文獻
[1]王宗岳等著.太極拳譜[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年.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本文來自《中州學刊》2007年4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十一月初二791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