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父母為何狠心不供孩子上大學
一次,和一位朋友討論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談起有一些美國家庭,孩子考上大學之後,不會為子女支付學費和生活費。
這位朋友已經為人父母,她很不理解美國父母為什麼這麼狠心?
我以前的同事曾經採訪過一位媽媽,她的三個孩子還在上小學,但是在短短几年後,他的孩子將會是14歲,15歲和16歲,開始考大學,然而,這位媽媽決定不為孩子上大學儲蓄一分錢。
並不是因為她要懲罰三名孩子,也不是因為家庭的經濟拮据。這位媽媽是一名作家和社會媒體的戰略家,她的丈夫是手機開發商。相反,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樹立自力更生的榜樣。丈夫說:「我告訴孩子,如果他們想考上大學,這將是他們的責任,自己為它付出。」他一直覺得,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他的責任。這可能有一點苛刻,但很多美國家庭的父母都認同這種教育理念。在美國,有人調查過,有38%的年輕人,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務支持,而年齡19歲至22歲的年輕人只有35%得到學費資助。當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國父母是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孩子學費。
而有些父母則是堅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學學費,即使是有足夠資金。他們認為如果孩子沒有付出,不會真正了解教育價值,或是金錢的價值。
我認識的一個老美朋友就說:「我上大學時,一直在打零工,同時還有獎學金,再加上借用學生貸款,我的費用就夠了。我覺得,這種方式讓我更負責任,更加努力應付學業,因為我知道無法不及格了,我會負擔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後,我也會這樣教育他,讓他學會獨立。
美國的家長認為,父母應該只在適當的時間為孩子做出貢獻,但是,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教育負上責任,孩子要做兼職的工作,為自己作出貢獻,家長支持他的努力。這是對他好,也對家庭和社會都有好處。
其實,這是美國家長對孩子的一貫作風: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麼,去努力,去創造,不干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鬥,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遊,在家裡或者勤工儉學什麼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而美國孩子從小就比較有經濟頭腦,大概也與此有關。比如我認識的一個美國孩子,才13歲,很成熟老練。那次他參加我們的聚會,在位置上座定後,跟每個人打招呼,然後拿出資料,介紹他發明的飛機燃料之內的東東,講話時很得體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講一樣。原來他從6歲開始,就開始自己的生意,還有俱樂部,經常搞活動,賺了不少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離開時和我們每個人握手道別,連坐角落裡的都沒有漏掉,繞道過去。
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安排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能獨立生存,有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勵創新」。他們不會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順著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努力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以及能獨立生存於社會的能力。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那種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鍊。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裡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些看似殘忍的教育方式,讓美國的小孩,從小就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長大之後,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就顯得過於「溫情」了。
我想說,造成這種不同家庭教育的觀念的根源,其實是子女的歸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
在中國,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屬於父母的,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問題不是父母說了就算。
由此而來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責任。
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的,從小到大,家長會幫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學習,包括經濟上的。會想方設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買房子、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做的心甘情願,犧牲非常大。
在美國,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樂、學習的費用,都是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來的,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
這看似很「狠心」,其實卻是讓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個道理的最佳辦法。而且自己努力得來的,才會更懂得珍惜。自己攢錢上大學,恐怕連逃課都捨不得了吧?
推薦閱讀:
※都怪當年傻,要麼我孩子都會泡妞了
※據說會玩這種玩具的孩子,上學後數學都很好
※孩子有出息,多半是媽媽的功勞
※爸爸和後媽想再生個孩子,我該怎麼辦?
※親子依戀與孩子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