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個歡樂的古代新年在宋朝過的那些年

宋朝小販用撲賣方式銷售年貨(據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

宋朝年夜飯的主食「餺飥」

宋朝飲食特別講究裝飾美,年夜飯也不例外,這是「插食盤架」

到了年底,宋朝人互相送禮物,稱為「饋歲」、「送年盤」(據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

宋朝的春節 喻梁/畫

  撰文/李開周統籌/梁力

  1

  地方官員給皇帝寄賀卡

  按照宋朝慣例,地方官員除非任期已滿或奉有特詔,不能離開任職所在地一步,所以到了冬至和春節期間,他們沒辦法親自進宮,但是卻要給皇帝寫賀卡,並將賀卡提前半月寄到京城。換句話說,宋朝地方官員是通過寄賀卡的方式為皇帝拜年。

  賀卡有固定格式,全是用四六駢文寫成的猛拍皇帝馬屁的吉祥話,讀起來非常肉麻。比如說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東坡在杭州知府任上寄給宋哲宗的新年賀卡是這樣寫的:

  月臨天統,首冠於三正;氣應黃鐘,復來於七日。君道浸長,陽德光亨。恭惟皇帝陛下清明在躬,仁孝遍物。垂衣南面,天何言而四時成;問孝西清,日將旦而群陰伏。蠻夷奔走,年穀順成。豈惟四海之歡心,自識三靈之陰贊。臣祗應詔命,恪守郡符,身雖在江湖,顏不忘於咫尺。敢同率土,惟祝後天。

  在這份賀卡中,蘇東坡誇哲宗「清明在躬」、「仁孝遍物」,「蠻夷奔走」、「年穀順成」,既英明神武,又仁厚慈愛,自從登基以來,將西邊的西夏跟北邊的大遼收拾得服服帖帖,國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多得吃不完。

  寫這種賀卡的時候,蘇東坡未必是出於真心,可能連他自己都覺得過分虛偽、過分肉麻,可是他還不能不寫,因為每一個地方官員都要寫,不寫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

  2

  京官進宮大拜年

  地方官只寫賀卡,屬於隔空拜年,京官還要親自進宮,在極其複雜的禮儀下向皇帝磕頭。

  《宋會要輯稿》禮志第八章第二節《正旦賀朝儀》詳細記載了宋朝京官進宮拜年的禮節:

  大年初一,凌晨五點,宋朝最大的宮殿大慶殿外,殿南的空地上站滿了文武百官。

  在贊禮官的引導下,宰相、副相、樞密使(國防部長)邁著方步進入大殿,走到丹墀之下,然後排成一排,躬身站立,宰相居中,副相和樞密使分列左右。

  在贊禮官的引導下,皇太子也走進大殿,他走到宰相、副相和樞密使的前面,選一個靠近御座的位置,躬身站好。

  大殿外面,其餘官員接受點名,然後按照品級魚貫入殿。

  所有官員入殿之後,贊禮官走到丹墀之下,向空無一人的御座高聲通報:「警畢!」然後就有一個大太監雙手捧著一面金牌跑入後宮,向皇帝通報人已到齊。這時候,皇帝才穿著蟒袍緩緩出來,走到御座前坐下。隨侍太監甩一下響鞭,「啪」的一聲,整個大殿立即寂靜下來,連咳嗽聲都聽不到。

  贊禮官走到御座前面,給皇帝磕四個頭,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然後退到一旁,躬身站立。

  皇太子帶頭,宰相、副相、樞密使、文武百官一起躬身,齊呼「萬歲」。贊禮官朝他們喊道:「起居!」他們就一起跪下為皇帝磕頭。

  贊禮官又喊道:「再拜!」皇太子及百官再次磕頭。

  如此這般反覆磕頭,直到磕完九次,皇帝會微微點一下頭,這時候贊禮官喊道:「奉旨放仗!」太子及百官集體謝恩,躬身卻步退出大慶殿,為皇帝拜年的大禮宣告完成。

  拜完年,天已大亮,百官是不是可以回家了呢?不是,因為他們還要接受皇帝的賜宴,還要陪皇帝觀看教坊司藝人的演出。

  皇帝賜宴的禮儀也是非常繁瑣的。按《宋史》第113卷記載,皇帝賜百官飲宴的時候,他自己要坐在正殿,面南背北,單人單席,坐龍椅,用黃綾當桌布;太子、親王、宰相、副相、樞密使、樞密副使、各部尚書以及進京述職的高級將領和高級地方官也坐在正殿上,不過不再是單人單席了,而是聚餐制,每四人或者六人共用一張餐桌,每人坐一個綉墩,用紅綾當桌布。這些餐桌分成東西兩排,太子、親王和勛貴們坐東邊那排,宰相、副相、樞密使和各部尚書坐西邊那排。

  級別稍微低一些的文官武將沒有資格在正殿吃飯,只能去偏殿,偏殿里的餐桌比正殿里的餐桌矮一些,座位也比正殿矮一些。當你從莊嚴肅穆的正殿來到觥籌交錯的偏殿以後,你會發現偏殿里的吃貨整體上比正殿里的吃貨矮一頭,這當然不是身高的原因,而是坐具偏低的緣故。

  級別最低的文官武將連在偏殿吃飯的資格都沒有,得去外面走廊里就座。他們的餐桌最矮,坐具也最矮——每張餐桌旁邊鋪四條氈席,大家只能跪坐在餐桌旁邊吃喝,好像穿越到了跪坐盛行的隋唐以前。

  品級不同,所用的餐具也不一樣:「殿上器用金,余以銀。」(《宋史》卷113《嘉禮四·宴饗》)宰相、副相、樞密使、皇太子等核心人物陪皇帝在大殿之上進餐,用的是金杯金碗,其餘官員在偏殿和走廊里進餐,只能用銀杯銀碗。

  3

  民間怎樣拜年

  民間拜年當然沒有這麼麻煩。

  據司馬光《居家雜儀》:「賀冬至正旦六拜,朔望四拜。」兒孫在家要經常向長輩請安,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磕四個頭,到了冬至和大年初一磕六個頭。

  磕頭的時候,不能光磕不說話,還要「唱喏」。什麼是唱喏?其實就是有禮貌地打招呼。打個比方說,電影里的太監見了慈禧,扯著公鴨嗓高喊一聲「老佛爺吉祥」,就是唱喏。宋朝話本《西山一窟鬼》里的小學生在放學時候跟私塾先生告別:「教授早早將息。」意思是老師您早點兒休息,也是唱喏。包括老外見面隨口說一聲「Goodmorning」,在宋朝都可以歸類到唱喏里去。

  磕頭唱喏是晚輩給長輩拜年的規矩,如果是平輩之間互相拜年,就無需磕頭了,只需要作揖或者「叉手」就行了。

  叉手可不是指十指交叉,而是用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去抓右手的大拇指,將左手大拇指高高翹起來,再將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向左下方平平伸開。兩隻手這樣交叉以後,還要懸在胸口,但是不能貼身,要跟前胸保持一點距離,好像是要護住心口一樣,這樣的禮節就是叉手。

  叉手是宋朝男士跟陌生人見面時常用的禮節,該禮節比作揖要輕一些,比磕頭就更輕了。百姓見官員要磕頭,晚輩見長輩要作揖,而在摸不清對方的身份和輩分之前,叉手是最安全的行禮方式,既能表示客氣和尊重,又不會顯得過於客氣和尊重。

  當然,叉手的時候也要唱喏。比如說宋朝兩個平輩論交的年輕人在大年初一那天碰了面,他們會停住腳,隔著兩三尺的距離相向而立,互相跟對方叉手,邊叉手邊說:「開正納吉!開正納吉!」這是宋人過年時常說的吉祥話,意思是新年到了,希望您吉祥如意。

  4

  別具一格的大宋年夜飯

  現代年夜飯的主食以米飯、湯圓和餃子為主,南方過年吃米飯、湯圓,北方過年吃餃子。可是在宋朝,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年夜飯的主食都是「餺飥」。

  餺飥是一種形態古怪的麵食,做法簡單:將麵粉加鹽加鹼,和成麵糰,搓成長條,掐成小段,然後放進手心,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按住,使勁一搓,搓成一個個貓耳朵形狀的小點心,最後放在羹湯里煮熟。

  宋朝年夜飯餐桌上還有一種果盤是必不可少的,時稱「百事吉」,做法也很簡單:用柿子和橘子堆成一個小小的金字塔,柿子在上,橘子在下,然後在金字塔的中間插入一支柏樹枝。柏枝、柿子、橘子,合成柏、柿、橘,諧音即為「百事吉」,寓意美好,在新年的一年中,百事吉祥,萬事如意。

  宋朝飲食特別講究裝飾美,年夜飯尤其不例外。宋朝人過年,喜歡把水果、蜜餞以及各種各樣的小點心掛在假山、木架或者盆栽植物上面,就像西方的聖誕樹一樣,這在宋朝叫做「插食盤架」。

  5

  按照年齡發紅包

  咱們中國的老規矩,小孩給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發給小孩紅包,也就是壓歲錢。

  壓歲錢在宋朝不叫壓歲錢,而是叫做「隨年錢」。

  「隨年」有兩種含義:第一,在過年的時候發放;第二,根據對方的年齡發放。

  《舊五代史·劉銖傳》載:

  劉銖每親事,小有忤旨,即令倒曳而出,至數百步外方止,膚體無完者。每杖人,遣雙杖對下,謂之「合歡杖」;或杖人如其歲數,謂之「隨年杖」。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宰相劉銖專橫跋扈,常用大棍打人,有時候雙棍齊下,稱為「合歡杖」;有時候根據受刑者的年齡來決定打多少,叫做「隨年杖」。在這個典故中,「隨年」即是根據年齡的意思。

  中國台灣的朋友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忌諱發奇數。比如說8元、10元、100元都行,不宜發給7元、9元、99元。中國大陸無此忌諱。

  宋朝人給小孩發壓歲錢更不忌諱奇數,因為他們是按小孩的年齡來發的。小明今年虛歲10歲,發給他一個10元的紅包;小芳今年虛歲11歲,發給她一個11元的紅包。年齡不全是偶數,壓歲錢自然也不全是偶數。

  北宋高僧道原編寫的禪宗燈史《景德傳燈錄》載有一則典故:

  昔有施主婦人入院,行眾僧隨年錢。僧曰:「聖僧前著一分。」婦人曰:「聖僧年多少?」僧無對。

  大概是過年的時候,有一位女居士進廟拜香,為眾僧發放壓歲錢。一個和尚大言不慚地說:「女施主,我是聖僧,你要多發給我一份!」女居士問他:「您這位聖僧今年多大了?」和尚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

  和尚為什麼要張口結舌呢?因為當時的壓歲錢一向是按照年齡來發的,即便是聖僧也不例外。他想讓人家多給他一份壓歲錢,人家自然要問他的年齡是不是要比別人大一倍,而他不敢在年齡上撒謊,只好默默無言了。

  這則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年齡決定了壓歲錢的多少——這也是宋朝人之所以將壓歲錢叫做「隨年錢」的關鍵原因。

  在宋朝,銅錢的購買力並不算高。宋仁宗在位的時候,一文銅錢的購買力就相當於現在的五毛錢。一個十歲的孩子去拜年,人家給他十文壓歲錢,摺合人民幣才五塊錢,所以說跟現在相比,宋朝小朋友的壓歲錢實在是有點兒少。不過宋朝還有一種壓歲錢是跟年齡無關的,那就是宋朝后妃為皇子掛在床頭上以鎮壓邪祟的那串壓歲錢。據《武林舊事》描述,這串壓歲錢乃「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也就是將一百二十枚金幣串在一起,串成沉甸甸的一大串,祝福皇子福壽綿長,整整活到一百二十歲。

  陸遊小時候去親戚家裡拜年,就得到過這樣的壓歲錢。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陸遊又不是皇子皇孫,他怎麼可能享受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呢?」原因很簡單,陸遊雖非皇親國戚,但他能跟皇親國戚攀上親戚——陸遊的姨媽嫁給了吳越國王的曾孫,而宋仁宗的第十個女兒秦國公主嫁給了吳越國王的孫子,這樣一來,陸遊的姨媽就成了秦國公主的兒媳,而陸遊去給姨媽拜年的時候,自然也要給公主拜一拜年。

  陸遊六歲那一年,過年的時候,去姨媽家裡走親戚,見到了他姨媽的婆婆,也就是這位秦國公主。公主一瞧,這小孩虎頭虎腦很可愛,就跟陸遊聊天,陸遊問一答十,反應敏捷,還給老太太磕頭。老太太高興壞了,給陸遊發紅包。發的什麼紅包呢?「餅茶一銙,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餅茶就是小茶磚,銙就是皮帶扣,餅茶一銙,就是像皮帶扣那麼大的一塊小茶磚。個頭很小,但那可是貢茶,是皇帝送給老公主的禮物,老公主又把它送給了陸遊;「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自然是一百二十枚小金幣串成一大串,掛到陸遊的脖子里,給陸遊當壓歲錢。

  6

  宋朝新年的奇葩風俗

  南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5:

  嘉熙乙亥,吳興人云:「來春米價必踴——年時竹簍捕蝦,率以所得占米價,去冬一簍二十餘,故米斗二十千,今歲四十餘,春初一斛必四十千。」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蘇州吳興某百姓說:「來年春天米價一定上漲。為啥這樣說呢?因為俺們這兒一直用捕蝦的戰果來預測米價,預測得特別准。去年春節我一竹簍撈出二十隻蝦,結果米價漲到二十貫一斗;今年春節我一竹簍撈出四十隻蝦,所以米價一定會漲到四十貫一斗。」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5:

  小兒生太短者,元日五鼓就廁旁偃卧,從足倒曳跬步許。太長者,以木栨拍其頭。

  小孩子個子矮,不用補鋅和補鈣。正月初一凌晨,讓孩子躺在廁所旁邊的地上,然後由家長抓住他(她)的兩隻腳,倒退著往前拖,拖半步遠就行了,來年孩子的個頭就會嗖嗖地往上躥。如果小孩子長太高呢?同樣有秘訣:用木杴打他的頭。

  同書又載:

  元日五更初,猛呼他人,他人應之,即告之曰:「賣與爾懵懂!」賣口吃亦然。

  正月初一,黎明未到,猛喊他人的名字,如果對方答應,馬上告訴他:「我把懵懂賣給你了!」這樣做可以把自己的低智商轉嫁給別人,讓自己聰明起來。據說用同樣的方式還可以治療口吃。

  同書還記載:

  正月一日,於牛屋下驗牛俱卧,則五穀難生苗。半卧半起,歲中平。牛若俱立,則五穀大熟。

  正月初一晚上,去牛棚里看牛,如果所有的牛都卧在地上,說明今年的年成會很壞;如果只有一半的牛卧在地上,說明今年的年成差不多;如果所有的牛都站著,嘿,那咱就提前慶祝吧——今年一定大豐收。

推薦閱讀:

宋高宗為什麼要退位?
宋朝的氣度指什麼?在宋詞上有什麼體現?
劉錡作為兩宋之交的抗金名將,其戰略戰術屬於什麼水平?在抗金戰爭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當纏中說禪炮轟王安石的時候,他到底在影射什麼?
如果把唐朝時的吐蕃和宋朝時的吐蕃互換,宋朝會滅亡嗎?

TAG:宋朝 | 古代 | 新年 | 歡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