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論文〗淺談對仗與對聯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淺談對仗與對聯近年,高考試題中出現了一種新題型——寫對聯,難住了不少考生和老師,有的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對聯,把對聯與對仗混為一談;而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編寫的蘇教版新教材,僅七——九年級六冊的《語文》課本編入「誦讀欣賞」的古代詩詞即達43篇,古文7篇,現代詩14篇,文筆精華16篇,連同編入講讀課文的古詩文近60篇,總共140多篇,可見古詩文分量何等的重!因此,針對上述情形,筆者進行了相關知識的梳理,淺談對仗與對聯,以幫助師生及古詩文愛好者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首先,我們看對仗與對聯的產生。在格律詩中,把兩雙以上的對偶句連用稱為對仗,這好像古代達官貴人的儀仗隊,總是兩兩相對,排列整齊。而對偶亦稱駢偶。所謂「駢」,即指兩馬並駕齊驅;所謂「偶」,是指兩人合在一起。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必須使用對偶。在古詩文中,出現了偶語儷句後,才逐漸形成對偶修辭和技巧。兩千多年前,《詩經》里就已經出現對仗了。如《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繼《詩經》之後,《楚辭》也有對仗。如《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漢魏以後至六朝,駢儷之風大盛,駢辭儷句充斥詩賦;至唐代,對仗便成為格律詩的一個重要標誌了。對聯又是怎樣產生呢?有的學者認為,對聯是「駢文的後裔」。它的起源同駢儷文的形成與發展有密切的聯繫。駢儷文由漢魏曹植開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也有學者認為,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唐初律詩句式對稱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後興起的律賦,對仗工穩,更強調音韻和諧,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其實就是一副對聯。對於對聯的問世時間,學者說法不一。據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學篇》說,南梁時代就有對聯了。那時的文學家劉孝綽罷官不出,在自家門上題了「閉門罷慶弔,高卧謝公卿」兩個句子。他的三妹令嫻續道:「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譚嗣同認為,其雖似詩,而話皆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這種說法又比清朝紀昀和梁章鉅說「對聯產生於後蜀時期」,上推了400餘年。東漢末年,孔融將其詩中一聯單獨寫出,懸掛於客室: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這應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宅室聯。另據敦煌遺書SO610卷明確記載:唐開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劉丘子書寫有歲朝和立春日的十餘副對聯。如:寶雞能辟惡,瑞燕解呈祥。又註明「書門左右,吾儻康哉。」這應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春聯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宋、元兩代,是對聯的發展時期;明、清兩代,是對聯的繁盛時期。明初,農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受民俗影響,大力提倡對聯,命令公卿士庶家家必貼春聯。洪武初年的一個春節前夕,他微服巡視,發現唯獨一戶門口不貼對聯。詢問後得知,戶主是個閹豬佬,不識文墨,無法寫聯。朱元璋即幫他寫上一副:「雙手辟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自那以後,對聯在民間蔚然成風。隨後的大清皇朝康熙、雍正、乾隆帝也熱衷對聯,北京城內外都有他們的聯寶墨跡,推動了全國對聯的大普及,大提高,促使清朝達到了對聯的鼎盛時期!其次,我們看對仗與對聯相同的格律要求。詩詞有格律,駢文有規矩。對聯是從駢文、詩詞衍變而來,對仗的格律也就是對聯的格律,即嚴格的對偶。對仗和對聯有以下六點格律要求:1、字數相等。對仗與對聯,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2、句式一致。句式是指句子節奏形式。相同字數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節奏形式。如五言聯的節奏形式有四種:a、「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b、「二一二」式: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鳴。c、「二一一一」式: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d、「一四」式: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幾十字,甚至數百字的長聯,上下聯句式都應一致。3、詞性相當。對仗與對聯,都要求出句與對句所用字詞的詞性保持一致。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如杜甫《月夜憶舍弟》中頷聯、頸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頷聯的「月」對「露」,是地理類名詞相對;「明」對「白」,是形容詞相對;「是」對「從」是動詞相對;「故鄉」對「今夜」,是名詞相對。頷聯是較工整的對仗。頸聯的「無」對「有」,是動詞相對;「家」對「弟」,是名詞相對;「死生」對「分散」,是動詞相對;只有動詞「問」與副詞「皆」詞性失對,故頸聯屬寬對,但仍為對仗。前兩句對仗有人書寫成條幅,送給遠在他鄉的親友懸掛,成了對聯;後兩句未見有誰這樣獨立懸掛運用,仍是杜甫那首律詩中的一組對偶句,不是對聯。可見,對仗與對聯都要求詞性相當。4、結構相應。這是說上下聯在語法結構上互相照應,彼此對稱。即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等,依此類推。此外,還應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如林則徐贈湖南某知縣聯: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清。偏正 偏正 動賓 偏正 偏正 介賓主語謂語 主語謂語「好」與「秋」雖然詞性不同,但是「好山」與「秋水」都是偏正結構,同類結構相對;「留客住」與「為君清」,雖然結構不同,但是都屬於賓語結構,大致對應;上下聯是主語「好山」對主語「秋水」,定語「一縣」對定語「五溪」,主語與主語對,謂語與謂語對。5、平仄相對。對仗與對聯,上下聯相對應的字,要求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一三五」次要處的字,平仄可以不拘,「二四六」重要處(如節奏點)平仄要合乎規範,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李白七絕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尾聯:孤帆遠影碧空盡,平平仄仄仄平仄,唯見長江天際流。平仄平平平仄平。上句第五字應平而用仄聲「碧」字,下句相應地在第五字應仄而用平聲「天」字。兩句第五字都對平仄「不論」了。此外,還有一條鐵則,即上聯腳仄聲,下聯腳必須平聲。這是千百年來積澱成的審美習慣,否則,讀起來會彆扭、壓抑!在語句里講究平仄聲的適當搭配,讀來抑揚頓挫,具有一種音樂美。否則,平對平,仄對仄,聲調就像敲木魚似的,單調乏味,缺失和諧鏗鏘!6、內容相關、相反或不相關。①內容相關的對仗與對聯,上下聯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如內容相關、相互配合的吉林龍潭公園門聯:龍峰疏柳籠煙暖;潭水勁松鎖月寒。上聯寫白晝景象,下聯寫月夜景色,共同表現龍潭公園的優美。②內容相反,也可形成對比映襯。如李商隱《無題》律詩中的頷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上聯描寫了身無翅膀飛去相聚產生思念與無奈;下聯描寫只要有兩情相悅,就默契互通。反義詞「無」與「有」,鮮明對比,共同表現出心靈感應的那份欣喜和歡愉之情。現今常用這兩句詩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配合,思想相通,感情共鳴。③內容不相關的對仗與對聯,依靠巧妙構思,使字面對仗工整,而實際意義不相關(無情),這叫無情對。內容越不相關,越稱佳作。無情對是對聯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意境優美,趣味橫生,耐人咀嚼。如相傳明代李東陽與客人的對句:庭前花始放;閣下李先生。客人來李家作客,李東陽指著庭前的花木出句。客人馬上應對。對句本意是:「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先生」,與出句「庭前花始放」絕不相干,可是字面對得很工整,語意雙關,堪稱工絕。又如以唐詩一句作出句,對句是現代國名:公門桃李爭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上下聯內容風馬牛不相及,可是每個字卻對得工整,妙不可言!其三,我們看對仗與對聯相同的分類。根據是否合乎格律要求,對仗與對聯可分為工對、寬對、自對、流水對、借對、扇面對等等。1、工對。又稱嚴對。是嚴格、工整的對仗。是用同類事物相對,如數目對數目,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顏色對顏色,人名對人名等。如趙州橋聯: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蒼龍背上行。儘管「玉環」和「龍背」是不同門類事物的名詞,也不失為工對了。2、寬對。寬對是與工對相對而言,就是在對仗上放寬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大致是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即可。如杜甫《蜀相》中的頸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除首字「三」可以對「兩」,末字「計」可以對「心」外,其餘各字均不對,明顯屬於寬對。3、自對。又稱當句對。在上下聯中分別自行對仗,又在全聯中兩兩對仗。如安徽烏江霸王廟聯:山襟水帶;虎嘯龍吟。上聯「山襟」對「水帶」,下聯「虎嘯」對「龍吟」,是工對。全聯對仗亦工整。又如敦煌陽關長亭聯: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上下聯部分自對,「悲歡」對「聚散」,「南北」對「東西」。全聯對仗亦嚴,不失為工對。自對豐富了對聯的內容和表現方法,使對聯活潑變化,多姿多彩,整個對聯就容易顯得工。誠如王力《漢語詩律學》所云:「既自對而又相對,雖寬而亦工。」「只要句中自對是一種工對,全聯也可以認為工對了。」4、流水對。流水對又名串對,是對聯中一個意思分成兩句來表達的對仗。上下聯往往是一個複句的兩個分句,表示連貫、遞進、條件、因果等種種關係。如四川太白故里聯,表示連貫關係:舊是謫仙棲隱處,猶聞昔日讀書聲。又如清李世瑛題陝西武侯墓聯,表示遞進關係: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還如唐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詩句聯,表示條件關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再如毛澤東一九六五年春改陳毅的五律《西行》的頷聯,表示因果關係:不因鵬翼展,哪得鳥途涌。5、借對。借對是通過借義或借音來求得對仗工整的一種對仗方法。①借義。如唐李商隱《馬嵬》詩的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上聯的「駐馬」是說停下馬,是動賓結構;下聯的「牽牛」實指牽牛星,本是一個名詞。這借其字面義,把「牽牛」作動賓詞用,以便與「駐馬」構成對仗。②借音。如蘭州河神廟聯: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一道橋。上聯「滄」的讀者應為「蒼」,表示顏色,借音求得與下聯顏色「黃」相對。6、扇面對。又稱隔句對。在詩歌中,第一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二句與第四句相對。如唐朝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在對聯中,凡全聯四句的,大多數是扇面對。如山東泰山亭聯:四顧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覽眾山小,人奚足算哉!從前面的對仗、對聯分類看,古人的詩聯創作是豐富多彩的。但應用較多的還是工對、寬對和流水對。不論運用哪種對仗方法,其對仗的工拙與否,主要因素不在於選擇何種對仗形式,而是看作者閱歷的深淺和駕馭文學的藝術。其四,我們看對仗與對聯相同的避忌。當我們認識了對仗與對聯的格律要求和分類後,在運用時應注意:1、避免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聯詞義雷同,內容重複,好像左右手掌相對相合。對仗與對聯,都是用最精鍊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思想內容,如果合掌,全聯僅剩半聯,豈不浪費筆墨?如:九州千古秀;四海萬年春。除「秀」、「春」略有一點區別外,其餘完全同義。又如:奇勛傳百世;功績耀千秋。完全合掌,可見作者思維單向,缺乏逆向、發散思維。2、避免同字相對。①對仗、對聯忌用同字相對,如「石」對「石」,「百」對「百」。又如:國泰民安,一歲強一歲;年豐人壽,一年勝一年。上下聯「一」對「一」,此聯後半聯合掌,意思雷同,失對!②上聯用過的字,一般下聯不宜再用。如果錯位重用,上下聯彼此相對的字應當相同。如李桂樟諷刺送禮風的對聯:小情尚可大包送,大禮須從小處來。上聯已用「小」,下聯對以「大」;下聯再用「小」,上聯必對以「大」。此聯對得較好。最後,我沒看對仗與對聯的區別。雖然說對聯具有律詩對仗的一切特點和要求,但是,對聯與對仗也有區別:1、字數不同。詩詞中的對仗字數少則三字,多則七字,駢文的對仗字數稍多;而對聯則可以突破此限,甚至百字以上。如昆明大觀樓長聯,竟長達180字。2、內容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不同。詩詞中的對仗,大部分寫景狀物抒情,其內容只是詩詞中的一部分,缺乏獨立性,它依託上下文而存在;而對聯的上下聯所組成的內容必須是完整的,通常一副對聯就是一個藝術整體,表達一定的主題,具有獨立性。如流傳的樵夫出句,過路的主考官對句: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出句、對句都巧用合字格,只求對仗工穩,不表達特定主題,對上、對好也就算完成了。此聯雖然有趣,但沒人張貼懸掛,故這是對仗而非對聯也。3、用途不同。對仗,無論用在詩歌,還是散文,都講究語言形式工整醒目,聲音和諧動聽,能增添語言的韻律美。但它終究是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對偶修辭方式。而對聯,已是一種具有文學韻味和民族形成的應用文。過去開科取仕,任賢選能常用對聯;文人交往,互相題贈也用對聯;遊覽名勝古迹,也會即興題聯;高人雅士求友徵婚,有的也採用征聯。到了現代,對聯的用途更廣泛:民間在歲時節令、婚生壽喪、喬遷新居、喜事慶典、行業開張及官方的央視春晚等等,均使用對聯來渲染氣氛,因為它廣為群眾喜聞樂見!從實用角度來劃分,對聯可分為春聯、婚聯、壽聯、賀聯、輓聯、行業聯、格言聯、諷喻聯等等。對聯,在對仗基礎上發展而來,兼容並蓄,它將更加枝繁葉茂,搖曳多姿!綜上所述,對偶是漢語的一種修辭手法;對仗是律詩中對偶修辭的習慣說法;對聯則是一種以對偶形式組成的應用文體。它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對仗與對聯,是漢語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對仗與對聯,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的一叢香花。對仗與對聯,是世界文學庫中的一箱奇珍!參考文獻:1、傅德岷《唐詩三百百首鑒賞辭典》 崇文書局 2005年1月第一版2、周瓊《中國古典詩歌》 作家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3、吳熊和等《唐詩宋詞探勝》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4、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討》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5、傅德岷、盧晉《詩詞句名鑒賞辭典》 長江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6、王文書主編《中國皇帝百傳》 中國文史出版社7、王永義《格律詩寫作技巧》 青島出版社 1996年版8、余德泉編注《天下名聯》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一版作者:左三三


推薦閱讀:

刪稿
五千年來,最觸動心靈的10句詩詞2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56)期
無心詩詞專輯
明·陳基詩詞

TAG:論文 | 詩詞 | 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