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第67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楞嚴經 (第六十七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67
第四十五頁,第四行: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這一段經文接著解釋「別業妄見」,在前面佛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以後,舉眼睛有病看到燈上的圓影,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必須到自己覺悟,覺悟自己眼睛有了毛病,看到外面燈上的五色圓影的妄相,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講正知正見,經上講的「見眚非病」,這是菩薩的現量境界。今天佛又舉個比喻,舉『第二月』,什麼叫第二月?第二月是『非體非影』。體是講月亮的本體,第一月;影,我們講水裡面的月影,古人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那個月我們曉得完全是虛妄的,那叫第三月;第二月,捏目所成,兩個眼睛焦距沒有集中在一起,看成兩個影。捏目,如果我們用手緊緊的按住眼球,你看到外面是兩個相,這兩個相我們就稱之為第二月。第二月它並不是真月之體,非體,它也不是水中的月影,這就是非體非影。
『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這個現象是這麼產生的。『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既然是捏目所見的妄相,當然我們不會執著第二月是月亮的本體。第二月從哪裡來的?既不是月亮本體生的,也沒有離開月亮的本體,這是經上講的舉出這麼一個例子。因為第二月既然是從捏目所生的這種幻相,一個明白人,這個地方的智者就是明白人,他決定不會在這裡面起分別、起執著,就是這麼個意思。為什麼?目本無捏,眼睛本來沒有這一捏,不應說言「是形」;離目無捏,不應說言「非形」;捏見二月,有捏才見第二月,不應說言「離見」;見體無捏,真見之體本來無捏,不應說言「離於非見」。 捏的時候確實見到兩個月影,不能說沒有兩個月影,確實有兩個月影;如果我們手放下來之後,第二個月影就沒有。經上反覆這樣的說明,就是叫我們體會見是妄見,不是真見。
《楞嚴》對於這個問題討論得詳細,反覆跟我們說明。在《金剛經》裡面說得簡單,《金剛經》上說「諸法如義」,四個字就交代過去了。諸法如義很不好懂,諸法是指妄相,就是此地講的第二月,也是前面講的燈上的五色圓影。這個比喻就是比喻我們現在六根、六識、六塵、十八界,森羅萬象,這就如燈上的圓影,是病眼所見,也如同捏目所見的第二月。但是凡夫之人沒有這個智慧,不了解事實的真相,在境界裡頭產生妄想,「第二月從哪裡來的,是月生的還是不是月生的?燈上圓影是燈生的還是見生的?」於是就有這些疑問。從這些疑問再去追究、再去探討,就是現在所謂哲學、科學、宗教,搞這一套,根本就是虛妄的,諸位想想,能夠找出一個根源來嗎?決定是找不到的。有智慧的人一看,整個情形就了解,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面一念不生,真相大白,這一切真相才能夠見得到。相雖然是妄,妄與真不二,諸位要想到經上常講「如」字,你看經一開端「如是我聞」的如,如就是萬法皆如。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理與事是一不是二,才叫如,如果是二那就不如。一才叫如,一就是真,所以真就叫如,我們講真如;二就是虛妄了,捏目所見的二月。
為什麼說二月是虛妄?虛妄不是在境界上,虛妄是在我們內心裏面,不是在外境。外境與理體永遠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相當之深,永遠是一不是二。我們《楞嚴經》剛剛念過去不久,所謂當處出生、當業輪迴,悟入這個道理就入佛位。這個事情確實很不容易體會,為什麼不容易體會?那就是因為我們離不開心意識。而這個真相必須舍離心意識,真相才能現前;若不舍離心意識,這個真相就不能現前。實際上真相就是擺在我們面前,可是我們看不出來;看出來之後,你的心是清凈的,你的心是平等的。那正是《楞嚴》裡面所講的,一切煩惱障礙「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正是六祖所說的「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諸位要記住,六祖所說的一般若,重要的就是那個「一」。《華嚴》裡面一是一真法界,六祖說一,一是真般若,凈土裡面教給我們要「一心不亂」,禪家所謂「識得一萬事畢」,只要你心到一,你就成佛。我們現在是三心二意,這不行,三心二意不能成佛,不能解決問題。
我剛剛到圖書館來的時候接了個電話,我有個同鄉告訴我,有個馬教授兩個月以前死了,問我曉得不曉得?我一點都不知道,我們圖書館開幕的時候,他到我們這裡來過。他說他到醫院檢查的時候,身體非常好,好像是在課堂裡面死掉,上著課暈倒死了。他告訴我,這個人就是放不下,年歲也不小,也很有錢,一天到晚就找錢,收藏這些名畫,他喜歡畫,家裡大概收藏將近兩千幅名畫。他很感慨說,有什麼用?說去就去了,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些東西不曉得給誰拿去了。他收藏不少書,他私人的藏書大概比我們圖書館多五、六倍的樣子,一生就愛好這個東西,天天收藏。所以人要放得下,說去就去!今天我又聽到一個,你們大家都曉得佛教裡頭有個張居士也死了,人命無常!
經典裡面所講的,就是叫我們要體會這個道理、認識這個道理,要能看得破、要能放得下,學佛就學得自在。聖人的教訓決定不會錯,學佛要學得心平氣和。孔夫子說「君子思不出其位」,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是什麼身分、自己是什麼地位,我們所思、所做不超過自己的本分,不超越自己的本位,這就叫守本分,守本分的人才能有成就。又說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些話都非常有道理,人總要守本分。我們學佛,我們的本分就是學佛,佛是什麼?是大智慧、徹底的覺悟,我們就是學這個。可是要懂得修學的方法,《楞嚴》、《華嚴》、《法華》、《般若》,這是佛法裡面最極圓融的經典,一乘佛法。這些經典裡面所教給我們的,都是當生成就的佛法,不必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當中就可以圓滿。
但是,意思你要真正能夠會得,然後才能夠依教奉行;如果經的意思都不會,諸位想想怎麼能奉行?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都是幫助我們看破,能看得破然後才能放得下。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因為沒看破,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經典裡面句句都是實話,是教我們在這裡覺悟。因此經典並不是給我們理解的,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它是幫助我們覺悟的,是幫助我們開悟的。悟的理愈深,心愈清凈、愈自在;你要是在裡面研究,研究得再深,你心不自在,不能得解脫。所以說一切大乘經典無不是以悟為宗旨,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悟是活的,不是死在字裡行間,而是在字裡行間大徹大悟,言下大悟。
經裡面說『此亦如是』,這句是承上面的意思,可見二月不是實在的,唯是捏其根元,這一捏是第二月的根源。燈上的五色圓複印件來沒有,只是眼睛有了病才有的,所以說『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也像這個道理差不多。因為這樁事情真正的來探討,它根本就是虛妄,既然是虛妄,它的體性都了不可得,你還給它加什麼名相?體性都不可得,你要加個誰是燈、誰是見,你在裡頭分別,哪個不是燈、哪個不是見?全都是計度分別,毫無意義。這個話說起來是很淺顯,但是佛的含義很深。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在一切諸法裡頭加這些名相,剛才說根塵識、十八界就是燈上圓影,就是捏目所見的第二月。所以讀這些經的時候要悟這個道理,它體性都沒有,你再給它加上這些名相,名相也是假的。
我們凡夫之人不明真實的事理,而對這些名相苦苦的執著,這是不悟的根源。所以佛再教給我們受持經典,話說得很清楚,叫我們要離名字相持、要離言說相持、要離心緣相持,這才叫受持經典。名字、言說、心緣,換句話說,受持經典,正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叫真受持。千萬不要以為佛有法可說,我們現在執著就是佛有法可說,哪裡曉得佛所說的一切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跟講第二月一樣,講燈上五色圓影一樣,你們諸位想想這個味道,五色圓影根本沒有,第二月也沒有。佛教我們聽經要會聽,聽了不執著就開悟,聽了執著就迷在裡面,佛實在是大慈大悲,將他說法的真相和盤給我們托出。我們在這些妄相裡面,或者在佛的言說裡面,要起執著、起分別,這是愚人,這是不解如來所說義。必須要在真見中拔除病本,換句話說,病與不病都沒有交涉。到這個時候,你就再不會分別是眚非眚、是見非見、是月非月,再不會起這個念頭,起這個念頭統是妄見。因為目眚,我自己眼睛有病,自己看到的;別人眼睛沒病他看不到,所以叫別業,個別的。捏目所見二月也是自己,這兩種比喻都是比喻別業妄見。下面是第二段,再給我們講同分妄見。請看經文: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
所謂『同分』,與他人共同感惡緣,共同見到不吉祥的事,這種叫同分。我們看這個經上所說的:
【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
這是經典裡面所說,須彌山之南是南閻浮提洲,是指我們這個地球。『除大海水』之外,我們地球上確實水多、陸地少,縱然說大陸,我們現在看看地圖四面都是海洋。海洋當中的『平陸』,平是平地、陸地,就是平原的陸地,所謂眾生居住的所在,大大小小的『三千洲』。這也都是概略之說,不能說細說。
【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
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他沒有說這個大陸有多大,只說這個陸地上比較大的國家有二千三百。
【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
在大洲之外,這些小洲裡面的國家,多寡不定,有些小島裡面有一國或者是兩國。諸位要記住,此地所講的國,都是從前部落的時代。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周朝的時代,我們歷史上所記載的,周朝的時候在我們中國大陸的版圖裡面就有八百諸侯,每一個諸侯他都是一國的國君。那個時候不到五十里也是一國,拿我們現在來講,連一個縣分都不到,似乎一個鄉鎮也是一國,小國。大國我們稱作百里侯,縱橫有一百里,在當時都是大國、大部落。所以要曉得這個情形,這是在過去沒有統一,都是部落的時代。所以一個小島面積很小,可能裡面就有兩個部落、三個部落,乃至於十個、八個都不一定。這是先把大前提提出來,然後再跟我們解釋同分妄見。
【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
這是便利解釋同分妄見,說有一個小島,小島裡面是兩個部落,就是很小的島。
【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這是講天象的災變。天象災變,東西方歷史裡面記載的都很多。我們現代的天文比不上外國人,沒有外國人發達;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望遠鏡沒有發明之前,外國人的天文沒有中國人發達。諸位去看看二十五史,從《史記》一直下來,咱們中國歷代歷史裡頭都有一卷《天文志》。講到古老的天文學,我們中國真是了不起,對於天象的觀測、記錄都相當完整,而推星的度數也非常精確。現代天文學家看到我們中國古人也不能不佩服。關於這些災疫,到後來的歷史上專門有《災疫志》,諸位看歷史的時候你能夠看到,這是國家正史裡頭所記載的。《地方志》裡面記載的就更多,每一個省、每一個縣市有什麼特別的天象,也都有記載這些怪異的現象。這些現象在佛法裡面的解釋很簡單,世間法裡面是沒法子解釋的,只是曉得有這些現象,這不是個好現象,在佛法裡面講「眾業所感,同分妄見」。佛法裡面給我們講,境界是隨著人心來轉變的,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人心善,大家所看到的現象正常、祥和;人心不善,那個天象也就常常有怪異、不正常,凡是不正常就是怪異,這些都是不好的預兆。
以前的人心很厚,只要在地方上見到這些怪異的現象,這個地方上的這些官員,甚至於帝王,他就提高警覺,自己曉得一定在施政上有過失,所以能夠懺悔,能夠改過自新,以求消災免難。現在的人心變了,他不是這個想法,他認為這是自然現象,與人心沒有關係,什麼樣的現象他也不理會,不知道懺悔,這個不得了!大的劫難要來,境界上常常示現這些怪異的現象就是給我們的警告。誰給我們警告?自己給自己的警告,眾業所感的警告,如何能夠不覺?我們現前所感到的是怪異,諸位稍稍要留意你才曉得。你看看現在的氣候就不正常,冬天應該冷,夏天應該熱,現在的情形有很多地方夏天冷、冬天熱,這就是不正常。去年的夏季,歐洲是冷夏,日本也是冷夏,氣候反常,這都是重大災難之前的預兆。此地講的這一段也是這個意思,這是解釋同分妄見。佛在此地就這一個國家名之為同,要是從另外一個國家來看,那還是別。為什麼?那一個國沒看到。『唯一國人同感惡緣』,他見到了,『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在別的國家來看,它還是別業;從這一個地區上講,是這一個地區眾生的共業。但是諸位要曉得,無論是同也好、是別也好,總而言之,這是虛妄而不是真實,這一點我們要記住。
底下所舉的這些事情,統統是不吉祥的境界,為什麼?反常,太陽只有一個,看到兩個。諸位要記住,歷史上確實有記載,有見到二日、三日,或者見到兩個月亮,可不是捏目所見的兩個月亮,這就是很不正常的現象,這也很少見。但是底下『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這些相常見,時而有之。「暈」是太陽或者月亮周圍較暗的光圈,這個圈有的時候小,有的時候很大的面積,這不是我們眼睛看花,日月外面有很大的光圈,這叫暈。「適」,是半影的日蝕,或者半影的月蝕,日月是能見到,但是光輝減弱。「珮玦」,這也比較少見,但是比二日、二月見得要多,這就好像太陽跟月亮帶著珮環一樣,在它的旁邊多了一些東西,附帶在旁邊。「彗」是指彗星,中國、西方都覺得這是不吉祥的,中國人叫掃把星,凡是彗星出現大概這個世界上都有戰爭。根據歷史上記載,確實每一次大彗星出現,世界上都發生戰爭。彗星是一條尾巴拉得很長。「孛」這個星四面放射光芒,就是不止一個尾巴,它向四面放光,這個叫孛。「飛」是星,這個星突然之間飛走,沒有了,消失了,它移動而消失,這叫飛。「流」是指一般的流星,流星是常見,幾乎每天晚上都可以見到。流星有多有少,它也有周期性,我們稱為流星雨,在天文學裡頭它推算得很精確,它有周期性。「負耳」,古人所謂陰陽之氣,附在日月的旁邊像個耳朵一樣,好像太陽跟月亮長了個耳朵叫負耳。「虹蜺」,我們現在叫彩虹,早晨出的就叫虹,傍晚出的叫蜺。這些現象在此地的解釋,都是「同分妄見」。
同樣是一個天象,在這個地區見到,那個地區見不到,所以說「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這是指一個小洲裡頭有兩個國家,另外一個國家人他沒見到,「亦復不聞」,不但沒見到,還沒聽說。這個比喻也很淺顯,這種比喻也是常識,可是比喻的理很深,它比喻作凡夫、外道、小乘以及權教菩薩,不能夠了達見相五蘊色心,在幻相裡面妄生是非。所以凡夫與外道見同居國土裡面分段生死惡相,這就是凡夫的共業所感,凡夫的同分妄見,這個意思很深;權教菩薩與小乘他們見到方便土,或者是實報土的變易生死惡相。雖然講凡聖不一樣,它還是個惡相,還是見到這個惡相,這就是我們講的方便有餘土跟實報莊嚴土。到什麼時候才不見?這個不見是講諸佛與大菩薩們,經上說的「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他們見到。《金剛經》裡面講出來,就是見到「諸法如義」,你看這解釋,「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換句話說,在如來的地位上,見不到同居土裡面分段生死相,也沒有方便、實報土裡頭的變易生死相,他所見的是真的。就是好像一個好眼睛的人,他看的是個清涼的月亮,沒有看到二月;看到燈上是明凈之燈,沒有看到圓影。
諸位千萬要記住,學佛主要就學的這個東西。如果這個不會,就是做全世界出家人的僧皇也沒用處,為什麼?還在凡聖同居土裡頭,還離不開分段生死惡相,要曉得這個道理。因此學佛人不可以鑽在名聞利養裡頭,也不能做小乘自了漢,不可以。中國佛法的特色是大乘法、是一乘法,中國佛法所講求的是一生成就,確實是當生成就的佛法。問的是當生成得了、成不了?給諸位說,決定成得了。只要有正確的方法,方法沒有偏差、理論正確,一定有成就。所以對於宇宙人生真實的狀況一定要了解,這個了解是悟,佛給我們說的這個,我們要悟;不能用腦子去想,愈想就愈糟糕,想是虛妄分別。《楞嚴》好,《楞嚴》教我們「舍識用根」,為什麼?根是一、根是真,這個根是講根中之性,眼根裡面見性,耳根裡面聞性,見性跟聞性是不生不滅的,前面十番顯見講過,不來不去、不垢不凈,它是真的。而我們現在見色聞聲,諸位仔細想想,見性、聞性在唯識裡面講叫根本依,沒有這個哪能見、哪能聞!
可是我們今天見色是見性,見性裡面帶著什麼?帶著有八個心王的見分,同時又帶與這些心王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的見分,所以這個見相當的複雜。因為我們用這種見來見色,所以在眼根見色塵裡面生無量煩惱,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佛在此地教我們修行什麼?我們只用見性見,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都不要,單單用見性見,你所見的是一真法界,你的見跟佛的見一樣,佛知佛見,去掉這個就行了。八識的見分、五十一心所的見分統統是虛妄的,這個百法里講得很清楚,前面九十四法都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所以要用真見才能見到真的境界,用妄見見的是虛妄境界,道理就是在此地。佛與大菩薩所謂「自住三摩地中」,那個三摩地是大定,就是首楞嚴大定,定的什麼?見與見緣都舍離了,見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緣就是相分,能見所見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所遺留下來的就是一個真見,見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在《金剛經》裡面講就是「諸法如義」;在《法華經》裡面講就是十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作如是,一直到本末究竟無不如是,所以說萬法皆如。這個心是定的,在一切境界裡面決定不動心,這才能見到真見、才能見到真實相。真實相是什麼樣子?我再給諸位說,真實相就是眼前我們看的樣子。佛也是看的這個樣子,我們也是看的這個樣子,佛看的是真實,我們看的是虛妄。佛看的一切相,再給諸位說,真實是平等的,是一相。所以一真的一,它不是數目字,它不是一二的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這叫一,它是這個一。確實不二,生佛不二。從前禪宗黃龍祖師勘驗學人,「我手何似佛手?」我跟佛不二;「我腳何似驢腳?」這就是說我跟畜生也不二。在這裡面體會萬法平等,一切法皆不二,這個時候才真正解脫、真正自在,這才能解決問題。
我們今天在一切境界上起心動念,不止二、三,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所以見不到一真的境界。自己製造輪迴,冤枉生死,其實這個東西都沒有,這個輪迴就跟燈上的圓影一樣,病眼所見。我們這個心在境界上生分別、生執著、起妄念,這就是心有病,就跟眼有病一樣,才見到這個境界。心病要靠什麼?覺悟就治好了,外面沒有一個人能夠治你的病,就是要靠你自己覺悟。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己不覺悟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一定要自己大徹大悟,這個問題自然就沒有了。我們在講堂裡面目前所研究的這些經論,給諸位說,處處都是叫我們覺悟,不能不覺!覺悟要靠智慧,就是要開智慧。智慧從哪來的?智慧從定來的。什麼叫做定?這些問題必須搞清楚,聽說定,一定就修定去了,一定要盤腿面壁去了,這就錯了,那個盤腿面壁的定,給諸位說,不能開悟。定是什麼?眼見色而不動心,曉得這個色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根在色塵上入定,不動心就是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念就是定;耳根在聲塵上亦復如是,耳根在聲塵上入定;吃東西儘管吃,吃的時候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舌根在味塵上入定,要這樣才行。
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起妄念,這叫定。這個定裡面才生智慧,才能夠見到真實相,所以定是這個修法。這種修法,我們在《四十華嚴》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例子太多,這是大乘法、這是一乘法。至高無上的禪定沒有出入,所謂「行住坐卧皆在定中」,無時不在定中,這叫大定。就是此地經上講的佛及大菩薩「自住三摩地中」,這個定才管用。這個定修成的時候,你所接觸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法界。入這個境界之後,再給諸位說,有法緣弘法利生,沒有法緣才可以住山修行,住茅蓬閉關。你看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古人是到這個時候才住茅蓬、才閉關。為什麼去住茅蓬、去閉關?沒有度眾生的緣分,沒有緣分。有緣分的時候決定不會,要隨緣度眾生,慈悲一切。沒有緣分這才住山、這才閉關等待法緣成熟,龍天擁護,普度眾生。所以以前閉關跟住山、住茅蓬,那就是大善知識,那就是過來人。
從前參學找明師,誰是明師?以前人不像現在,絕不自我宣傳,誰知道他有學問、他有道德?去看他閉關了,閉關就是;換句話說,他的道德、智慧都圓滿,你去親近他,你向他請教,決定沒錯。沒有到這個程度,誰敢講住茅蓬?誰敢說閉關?不敢講,那是成就以後的事情。可是現在風氣跟從前不一樣,現在一出家就想住茅蓬、就想閉關,幹什麼?圖個清凈、圖人家的供養。幾年關閉出來之後一無所知,現在這種情形很多,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年輕人要努力的學習。除非在一種情形之下也可以閉關,古代有,應酬太多,那是什麼?名氣出去了,今天這個來看你,明天那個來看你,接應不暇,搞得自己沒有法子用功、障礙太多,為了避免這些障礙,可以住山、可以閉關,這是不得已的情形之下。
若不是這樣,年輕剛剛學佛決定不能有這個念頭,我過去原先也是不曉得這個道理,出家沒多久我是有個機緣,也是有個山上小茅蓬來找我,我很想去。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商量,結果被他罵了一頓,說這個道理給我聽。以後我讀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也看到蓮池大師確實是這麼講,這個念頭才打消。今日之下,如果是你們諸位要不找我講經,也不來聽我講經,我倒是很想去閉關、去住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可是有人來找這就不行,有這個緣無可奈何。雖有這個緣,有沒有礙?沒有礙,這就一定要自己住在平等法界。到左右逢源,彼此無礙;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到不生煩惱,只生智慧,這就可以。只要諸位好好的用功,這個境界大家都可以證得,證得之後才曉得佛祖恩德之大,佛法真實不虛,決定沒有一句假話、決定不欺騙人。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
底下這一章也是《楞嚴經》裡頭很著名的一段,就是「進退合明」。這章經文是很迂迴、很曲折,實在講它並不難懂,就是經文字迂迴曲折,我們要把它看清楚。要是粗心的看,會被它的文字轉糊塗,反而意思搞不清楚。進退,進就是進一步來說,退就是退一步來說,用進一步或者用退一步方法把這樁事情,就是同分、別業兩種妄見說得清清楚楚,叫我們在這裡面得個悟處。所以這裡頭有「別業合明、同分合明」,這段經文,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留到過陰曆年之後再繼續,一開講就講到這一段。
推薦閱讀:
※許億:台灣在選什麼?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轉載]台灣的歷史課本(中華民國的建立)
※【台灣旅遊景點全攻略】當個時下最潮文青,必去「台北」café、市集擺攤。
※柯文哲是假,呂秀蓮才真
TAG:台灣 | 文化 | 圖書館 | 凈空法師 | 文字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楞嚴經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