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代書法鑒賞

明代書法鑒賞

2007-08-20 13:39:38|分類: 十三少書法鑒賞 |標籤:書法談藝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明代書法鑒賞 十三少鑒別整理

(此為十三少多年嘔心瀝血之作,請勿隨意複製,引用請註明十三少作品。多年瀏覽相關書法著作,相當不易。)

================================================================朝代 書法家 碑帖名稱 書體 收藏地 收藏情況================================================================明 陳 淳 初名淳,字道復,後以字行,別字復甫,自號白陽山人。長洲人。陳淳自幼飽學,對於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都有相當造詣。曾嘗游文徵明門下,文徵明曾笑著對他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後為文徵明弟子。中年以後,筆墨放縱,詩文書畫均有明顯個性,自立門戶。擅寫意花卉,與徐謂並稱「青藤」、「白陽」,山水學米友仁。書工行草,圓潤清媚,率意縱筆,穩健老成,是晚明狂草大家。

明 陳 淳 《白陽山詩》行書<圓潤清媚,率意縱筆,穩健老成,是陳淳晚年之作。>明 陳 淳 《草書詩》草書<紙本。縱34.9公分,橫428.1公分。陳淳是晚明狂草大家,開啟晚明個性書法的先聲。該帖寫於1538年(五十五歲),傳說是醉後所書,好像作畫一般,每行一字至三字,筆墨放縱,運筆提頓扭轉,左傾右倒,或節制或奔放,如醉歌狂舞,縱橫爭折,線條與墨色交織成不斷變動的畫面,極富律動的美感。>明 陳 淳 《自書詩》明 陳 淳 《五絕扇面》草書<行草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 陳 淳 《草書詩》

明 陳洪綬 字章侯,號老蓮,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浙江諸暨人。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獨創風格的畫家。祖上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陳洪綬幼年早慧,詩文書法俱佳,曾隨藍瑛學畫花鳥。成年後到紹興蕺山師從著名學者劉宗周,深受其人品學識影響。崇禎三年(1630)應會試未中。崇禎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遊,與周亮工過從甚密。後以捐貲入國子監,召為舍人,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與崔子忠齊名,世稱「南陳北崔」。明朝覆沒後,清兵人浙東,陳洪綬避難紹興雲門寺,削髮為僧,一年後還俗。晚年學佛參禪,在紹興、杭州等地鬻畫為業。陳洪綬生性怪僻,憤世妒俗,身歷憂患之時,所交師友多為正義之士。著有《寶綸堂集》。陳洪綬雖不以書法名世,但其於書法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當驚人的。陳洪綬作書嚴循中鋒用筆之法,他深諳掌豎腕平執筆的奧秘。其間雖小有以側鋒取妍處,但他能立即將筆調整過來。如此高超的控筆能力,無疑只能以掌豎腕平執筆法為之方可。再有,書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頓挫」、「絞衄」、「呼應」等等筆法要略,在他的運筆過程中,似無一處有缺憾,只是他做了無痕迹罷了,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養至爐火純青境界的具體體現。從其書作中,我們可以感到,陳洪綬作書,心態是愉悅恬靜、輕鬆歡躍的,書寫過程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最甜美適暢的享受。因此可以說,陳洪綬已找到了一種執運筆法的最佳方式,而這方式正是書法執筆、運筆的「真義」,在這「真義」中,書法的中鋒運行、回藏提按以及頓挫絞衄,全都是為暢爽書寫且寫出美感服務的。

明 陳洪綬 《畫贊斗方》行書<行書,金箋。縱28厘米,橫24厘米。>明 陳洪綬 《五言絕句》行書<紙本,縱114.6厘米,橫32厘米。>明 陳洪綬 《五言絕句詩軸》行草<紙本 行草 縱137.6厘米 橫26.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明 陳洪綬 《行草詩卷》行書<捲軸裝,上海圖書館藏。紙高20.5CM,通卷長355.5CM。此乃其書贈友人七言長詩,末署「洪綬書擬」,鈐有「陳氏洪綬」印記。《寶綸堂集》未載。此卷原為「松筠 」故物,後歷為清宛平楊翰及近人張大千所藏,題籤下署「息柯居士得於松筠 、「大風堂供養」,卷末鈐有「在風堂長物」印記,並有葉恭綽跋及宋禹題字。>

明 陳繼儒 字仲醇,號眉公,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幼聰穎過人,詩文短翰極有風致,善繪畫書法,書法在蘇、米之間,尤好蘇東坡詩章文字。遇蘇墨跡,必著意求得。也精於鑒賞。

明 陳繼儒 《李鄴侯贊》行書<水墨紙本,扇面。 縱18厘米,橫48.5厘米。 鈐印:眉公、一腐儒。 題識:陳繼儒。>

明 陳繼儒 《行書軸》行書明 陳繼儒 《張子房留侯贊軸》行書<金箋 行書 橫35.7厘米 縱147.7厘米 此軸行筆流逸,字形體勢多出於米芾。南京博物院藏。>

明 陳獻章 字公甫,也稱 「白沙先生」 「陳白沙」,廣東新會人,其字主靜,有「心即理也」之觀點,善書束茅代筆,晚年專用,自成一家。 是一位獨出新裁,敢於創造的書家。《自書詩卷》其書法古拙奇崛,有書卷氣,別開生面,是其晚年傑作。

明 陳獻章 《慈元寺碑殘石》行書刻石<碑石已殘,僅存數片。此殘石筆法質樸遒勁,刻工亦精良。>

明 陳獻章 《浴日亭和東坡韻詩碑》草書刻石<在南海神廟門外章丘崗上浴日亭。高195厘米、寬88.5厘米。刻詩一首:「殘月無光水拍天,漁舟數點落前灣。赤騰澒洞昨宵日,翠展蒼茫何處山。顧影未須悲白髮,負暄可以獻龍顏。誰能手抱陽和去,散入千岩萬壑間。」署款:「成化乙巳(按:1485年)夏四月望後,翰林國史檢討古岡病夫陳獻章書。」碑以茅筆草書,筆勢豪雄洒脫。>

明 董其昌 (1555-1636)明代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謚叫文敏,因稱董文敏。萬曆七年(公元1589年)舉進士,歷任編修,湖廣副使、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辭官,以太子太保銜養老於家鄉。他的字、畫以及書畫鑒賞,在明末和清代名聲極大。善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和黃公望。其畫風筆意安閑溫和、清新秀麗。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創作。又以禪宗的南北派比附繪畫,稱「南北宗」。他是尚南貶北,抬高文人畫的地位,打擊壓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筆柔和,秀媚有餘,魄力不足,缺乏氣勢,且多輾轉摹仿,如《峒關蒲雪圖》、《溪山平遠圖》等,皆為摹古之作。其作品留傳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陰圖》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畫眼》等。

明 董其昌 《跋趙吳興書》明 董其昌 《草書扇面》草書<縱15.5公分,橫47.7公分。榮寶齋藏。此幀扇面書法寫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嫻熟。自署學楊少師(凝式),確有幾分「神仙起居法」的遺韻。扇面紙熟,又有摺痕,形式特殊,寫好不易,董其昌是書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處而變其長,出現的線條及墨色的變化別有意味。>

明 董其昌 《曹娥碑》明 董其昌 《傳贊》明 董其昌 《儲光羲五言詩》明 董其昌 《杜甫七律詩》 草書明 董其昌 《杜甫醉歌行詩》行書<絹本。橫301厘米,崑山崑崙堂美術館藏。>明 董其昌 《古詩十八首》明 董其昌 《仿三種書》明 董其昌 《仿顏蘇帖》明 董其昌 《和子由論書》行書<紙本>明 董其昌 《晃文公語》明 董其昌 《經神感應記並碑陰》明 董其昌 《近作詩四首》明 董其昌 《濬路馬湖記》行書<紙本,縱29.3cm,橫607.5cm,132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該帖是董其昌所寫的一碑記。款署:董其昌撰並書。魏應嘉篆額。徐標建。有沈荃題跋。「王鴻緒印」、「安儀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藏印。為王鴻緒、安岐、張若靄、清內府舊藏。《濬路馬湖記》布局疏朗勻稱,是董其昌晚年之作,所謂「漸老漸熟,反歸平淡」,寓生秀於撲茂蒼拙,自然灑落。董其昌自評曰:「余書與趙文敏較,各有長短。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輪一籌」(《容台集》)>

明 董其昌 《樂毅論》楷書<紙本。縱 26公分,橫224.5公分。廣東省博物館藏。>明 董其昌 《臨褚遂良蘭序詩》行書明 董其昌 《臨淳化帖》明 董其昌 《臨柳公權書蘭亭詩》行書<紙本。縱27.2公分,橫1072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卷於明萬曆46年所書,時董其昌年64歲。其書藝已臻於成熟,故筆法流暢,氣韻古淡瀟洒,在董氏傳世的書法中可為上品。>

明 董其昌 《臨裴將軍詩卷》<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明 董其昌 《臨徐浩書張九齡告身》行書明 董其昌 《羅漢贊行草書卷》草書 紙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明 董其昌 《洛春謠》行書<董其昌《洛春謠》仿米芾「洛春謠」,行書無年款,水墨紙本手卷,縱41厘米,寬461厘米。董其昌書法擅於以手卷形式表現。此作運筆技巧高超,題款指出乃是模仿自宋代米芾的筆意。米芾對董其昌的繪畫及書法有很大影響,但作品中可見董其昌並沒有刻意追求與米芾書法的外表相像,而是著重神似。他透過線條的抑揚頓挫及墨色的濃淡深淺,營造出一種極富變化的韻律動感。>

明 董其昌 《洛神賦十三行補》明 董其昌 《琵琶行》 明 董其昌 《菩薩藏經後序》行書<墨跡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 董其昌 《七絕詩軸》行書<廣東博物館藏。>明 董其昌 《邵康節無名公傳並程朱贊》明 董其昌 《試墨帖》 草書 墨跡本草書代表作明 董其昌 《書古人六詩》明 董其昌 《蜀素帖》明 董其昌 《蘇軾重九詩》<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明 董其昌 《題畫十則》明 董其昌 《通州軍山新建普陀院記》<撰並書。真書。>明 董其昌 《王維五言絕句》明 董其昌 《小楷金剛經》小楷<紙本。>明 董其昌 《孝經》明 董其昌 《行書詩》行書明 董其昌 《行書帖》行書明 董其昌 《行書軸》行書<上海博物館藏。>明 董其昌 《岳陽樓記》行書明 董其昌 《重修雲龍山放鶴亭記》行楷<撰並書>

明 豐 坊 豐坊,明浙江鄞人。初名坊,字存禮,後更名道生,字人翁,人叔。官至禮部主事,性孤僻,玩世不恭。豐氏原為鄞縣大姓,歷代為官,代出聞人。豐坊自己博學工文,尤精書法,臨摹幾可亂真,兼工篆刻,尤善草書。家有「萬卷樓」,藏書數萬卷,負郭田千餘畝,盡鬻以購法書名貼,又常夜以繼日,心摹手追,故書學極博,五體並能,晚年更是潦倒於書淫墨癖之中。黃宗羲《丰南禺別傳》曾對他有很形象的描寫:"讀書注目而視,瞳子嘗墮眶外半寸,人有出其左右,不知也。"豐坊不善治家理財,故後來家財喪失殆盡,其萬卷樓藏書中的宋槧和寫本,為門生輩竊去十之有六,後又不幸遭大火,故所存佳本已無多。豐坊原與天一閣范欽交往頗深,早時范欽曾從萬卷樓抄書,豐坊亦曾為范欽作《藏書記》,故萬卷樓劫餘之書盡售與天一閣,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令豐坊在藏書史上留下"惡名"的是因為他曾偽造了不少"古書"。如《河圖》石本、《魯詩》石本、《大學》石本,豐坊謬稱是其祖先清敏公於北宋間得之於秘府;又有朝鮮《尚書》、日本《尚書》,謊說是其曾祖豐慶得之於驛館。吳焯《綉谷亭薰習錄》評說:"其著述未免欺人,其翰墨洵可傳世也。"全祖望《天一閣藏書記》則譏為"貽笑儒林,欺罔後學"。就現代心理學觀點而言,豐坊恃才傲物卻懷才不遇,以至於滑稽玩世,徜徉自恣,目空古今,再加上"晚得心疾",故就難免會故意做出一些自以為駭世驚俗的事來。不幸晚年窮困潦倒,貧病交加,乃至寄居蕭寺,客死僧舍,令人嘆惜。豐坊善用枯筆,腕力強勁,但風韻稍乏,時詹景鳳評其書:「五體並能,諸家自魏晉以及國朝,靡不兼通,規矩尺從手出,蓋工於執筆者也,以故其書大有腕力,特神韻稍不足。」尤擅草書,亦工篆刻,善畫山水。著有《書訣》。《逍遙遊》詩卷是嘉靖年間為友人所書,自然俊美,儒端絕俗,屬「筋書」多骨微肉者。

明 豐 坊 《逍遙遊》<《逍遙遊》詩卷是嘉靖年間為友人所書,自然俊美,儒端絕俗,屬「筋書」多骨微肉者。>

明 豐 熙 《書跋二則》

明 桂彥良 名德,號清溪。明朝慈溪人。元鄉貢進士,為包山書院山長。改平江路教授,罷歸。章士誠、方國珍打算任用他,但隨後都沒有實行。洪武年間被征為公車,授太子正宇。帝經常出御詩叫他對詩,他每一次都能對得很工整。後來被升遷為晉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於是改升為左長史。曾經上書太平十二策。帝又稱他為通儒。雖然桂彥良在明朝初期的書壇上名聲不大,但此帖中字畫使轉起落,用筆枯澀濃淡,章法參差掩映,使人看上為之-亮。

明 桂彥良 《比到京帖》行書<曾經淮安周氏和鑒藏家張蔥玉收藏。>明 桂彥良 《答彥充書帖》明 海 瑞 《唐詩四首》行草碑刻<明嘉靖間書。清同治四年(1685年)刻石。海瑞雖不以書名,然其清剛絕俗,守正不阿之氣,乃可於點畫使轉間彷彿得之。復刻石在海南島五口市。>

明 黃道周 字幼玄,一字螭若,號石齋,福建漳州人,天啟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禮部尚書,學貫古今,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真、草、隸自成一家,行筆嚴峻方折,不偕流俗,一如其人。明亡被俘,至死不降。 明 黃道周 《草書詩軸》明 黃道周 《隸書冊頁》明 黃道周 《詩軸》行書明 黃道周 《死後吟》小楷明 黃道周 《王忠文祠碑文》<紙本 廣東省博物館藏>明 黃道周 《五日即事詩》行書明 黃道周 《喜雨詩軸》<高173.8厘米,寬49.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 黃道周 《孝經》小楷明 黃道周 《行楷五言詩軸》行楷明 黃道周 《贈答友人詩軸》行書明 黃道周 《舟次吳江詩》行書<紙本20.6X36cm,崇禎十七年(1644年)書。故宮博物藏。>明 黃養正 《處士竇敬墓誌》張益撰

明 馮夢龍 字猶龍,別號有蘇詞奴、顧曲散人、墨戇齋主人、茂苑野史民等。他生活於明代末年,受市民階層思想影響很大,善於詩文,才華橫溢,和他的哥哥馮夢桂,弟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但是科舉不得志,晚年才補為貢生,任過丹陽縣訓導和福建壽寧知縣。在任期間,他為官清廉,勤於施政。清兵入關,參與抗清活動,後憂憤而死。 馮夢龍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尤其在通俗文學領域花費了大量心血。編寫的通俗文學作品。唐宋兩代,流行「說話」-講故事,其底本為話本。宋元時,文人對話本編輯加工,進而模擬話本寫作,形成擬話本。馮夢龍廣泛收集話本,擬話本加以整理創作,編成「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共一百二十篇。過去在國內見不到「三言」,而保存在日本內閣文庫和日本人小林家裡,後來才有影印本和重排本。由於「三言」中的故事富有戲劇性與傳奇性,極受群眾歡迎有些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佔花魁女》、《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等幾乎家喻戶曉。「三言」和後來的「兩拍」代表了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對當時和以後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馮夢龍還編著了《墨憨齋定本傳奇》,搜集刊發了《掛枝兒》、《山歌》等民歌集,增補了長篇小說《平妖傳》,改作了《新列國志》,編撰了筆記類書《古今談概》、《智囊》等。

明 馮夢龍 《行書冊頁》明 李應禎 (1431-1439)明代書法家。初名甡,字應禎,以字行,更字貞伯,號范庵,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景泰四年(1453)舉鄉試,入太學,授中書舍人,官至太僕少卿。真書學歐陽詢、顏真卿,得蔡襄用筆之法。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少卿書真行草隸,皆清潤端方,如其為人。」篆、楷亦俱入格,尤能三指尖搦管,虛腕疾書。文徵明曾從其學書。

明 李應禎 《枉問帖》行書<紙本。縱22.6厘米,橫41.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一封書信,用筆厚重遒勁,氣勢開張,頗有後世碑學氣息。應禎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致,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

明 陸 深 《瑞麥賦》明 姜立綱 《與鎮邦書帖》明 金幼孜 《與文軒書帖》

明 金 琮 (1449--1501),明代人,字元玉,自號赤松山農,金陵(今南京)人。少聰穎,好吟詠,善書畫,年十二、三即能大書。初法趙孟頫,晚學張雨。畫梅學揚無咎,他也是作趙孟頫書畫偽的能手。他臨趙氏作品,往往將題款一併臨下,然後,在篇末老老實實落上自己的名款。由於金琮的書法很似趙書,故很多金琮的字,即使不是有意作偽,也被後人挖去原款,添上「趙孟頫」三字,以欺世人。金琮書法偏向於厚重-路,傾向沉穩的風格,這在《誕辰帖》中得到充分表現。當年文徵明對於他的書法,就非常推崇,據傳文徵明偶爾得到他的片紙隻字,都要裝裱成卷,並且在卷上題上「積玉」兩字,以示珍愛。明 金 琮 《誕辰帖》行書明 金 琮 《與民望書帖》明 劉 基 《春興詩八首卷》上海博物館藏

明 陸 深 (公元1477--1544年)明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字子淵,號儼山。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進士。嘉靖中為詹事致仕。贈禮部侍郎。陸深書法遒勁有法,如鐵畫銀鉤。著有《儼山集等》,《明史》有傳。

明 陸 深 《瑞麥賦》行書<《瑞麥賦》有上下卷,長3米左右,350餘行,上卷從「瑞麥賦」三字標題開始,至「受凍而仆者又如干矣」止,共145行,下卷自「天子軫念南服」至末行題款,共213行。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著名政治家夏言曾經說「文裕書法妙逼鍾、王、比之趙雪松而遒勁過之。」莫如忠云:「儼山先山書法雅宗趙松雪,晚熔李北海,兩晉風格,宛然縣存、足傳不朽。」其書在吳門書法盛行之際,在松江地區別樹一幟。但明代人對書法藝術的評價總不能合乎實際。像陸深的《瑞麥賦》這樣的作品不論是當時還是後來,都不能算是第一流。其筆力固有過人之處,然結體氣韻皆俗而不足法。>

明 馬 愈 (生卒年不詳),字抑之,號華髮仙人,人號「馬清痴」,嘉定(今上海市)人。天順甲申八年(公元1464年)進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詩文,善書法,亦工山水。

明 馬 愈 《暑氣帖》行書<紙本。行書,縱23.27厘米,橫3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暑氣帖》書法骨力矯健,縱逸洒脫,結體開張。此帖曾經明末朱之赤、清安岐等人收藏。>

明 米萬鍾 字仲詔,號石友,又號石隱庵居士,原籍陝西安化,米芾後裔。徙居燕京(今北京),官太僕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職。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書法行、草俱佳,既有南宮篆法,也有章草遺迹。與董其昌齊名。稱「南董北米」。書跡流傳甚多。右圖《湛園花徑詩》為大字行書,在當時較為少見,其書運筆迅疾,沉著爽利。《書史會要》說米萬鍾:「擅名四十年,書跡遍天下。」

明 米萬鍾 《草書扇面》草書明 米萬鍾 《草書詩軸》草書<絹本,縱175厘米,橫45厘米。詩文:「凍合千岩紫綠消,柴扉不掩草蕭蕭。重幃沽酒休嫌晚,有客關山度寂寥。」此詩軸筆墨蒼勁,書寫自然流暢,可以代表米氏風格。武漢博物館藏>

明 米萬鍾 《行書立軸》行書明 米萬鍾 《湛園花徑詩》行書<《湛園花徑詩》為大字行書,在當時較為少見,其書運筆迅疾,沉著爽利。《書史會要》說米萬鍾:「擅名四十年,書跡遍天下。」>

明 倪元璐 字汝玉,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明代著名的書畫家。進士出身,歷官至戶、禮部尚書。謚文正。秦祖永《桐陰論畫》中說:"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康有為曾評:"明人無不能行書,倪鴻寶新理異態尤多。"行草書用筆蒼古勁爽,結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寬疏,注重節奏變化,書法以氣骨見長。傳世作品有《舞鶴賦卷》、《行書詩軸》、《金山詩軸》等。著有《倪文貞集》。

明 倪元璐 《家書》明 倪元璐 《詩軸》明 倪元璐 《行草手札》

明 聶大年 字壽卿。臨川(今屬江西)人。他博通經史,亦善詩、詞。宣德末,為仁和縣教諭。景泰六年(1455)薦入翰林,不久病逝。聶大年當時以填詞著稱,但其多數詞作內容靡,境界狹小,實際成就並不顯著。他的詩多抒發自己生活中的主觀情思,如「小樓燒燭了殘棋,是我孤舟欲發時。千里宦情雙鬢改,十年心事故人知。□推甲子憐衰態,醉折名花續舊詩。無限西湖風月好,抱琴相訪莫教遲」(《錫山飲友人樓中臨別贈以詩》)。另著名的《南屏晚鐘》詩:「柳昏花暝暮雲在,隱隱初傳一兩聲。禪榻屢驚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明 聶大年 《煩求帖》行書<聶大年字跡不多見,《煩求帖》寫得非常隨便,但卻筆沉墨酣,顯示了宋人書法大氣的餘韻,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了明初以來書法的秀逸靡弱的不足。>

明 沈 度 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仕至侍講學士。其小楷書法最重於世。科舉之士多法之,因此形成所謂「館閣體」。《敬齋箴冊》為沈度的小楷作品。通篇結字勻停,行列齊整,形貌豐潤淳和,態度端雅雍容。屬典型的「館閣體」作品。

明 沈 度 《敬齊歲》明 沈 度 《敬齋箴冊》小楷<《敬齋箴冊》為沈度的小楷作品,屬典型的「館閣體」作品。1418年(永樂十六年)書, 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通篇結字勻停,行列齊整,形貌豐潤淳和,端雅雍容。《敬齋箴冊》代表館閣體最高水準。>

明 沈 度 《四箴帖》明 沈 度 《與鏞翁書帖》明 沈 度 《岳陽樓記》明 沈 粲 字民望,號簡庵。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官太常少卿。 與兄沈度並稱「二沈先生」、「大小學士」,均善書,度以婉麗取勝,粲以遒逸見長。粲尤工草書,學宋克而參以鍾繇情旨,行筆圓熟,意趣遒逸。豐坊《書訣》稱其「學宋克而得鍾(繇)體,大非其兄所及」。明成祖時期,「二沈」兄弟——沈度、沈粲書法名聲極大。其中沈度更是名重天下,被皇帝稱為「我朝王羲之」。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只不過婉麗工整,為館閣體的範本而已,如今知者甚鮮,可見歷史是無情的,「時名」不一定能經得起歷史的淘汰。然而,他弟弟沈粲的草書卻至今為人們珍愛。沈粲因字寫得好而做了官。書法宗明初的宋璲、宋克,草書行筆圓熟,遒勁駿逸,被人們稱為「草聖」,名擅一時。他的《梁武帝草書狀》筆筆挺勁峭拔,轉折峻利,通篇章草與今草夾雜,然而自然天成,神情貫注,洒脫奔放。因章草捺腳的率出,形成字字獨立,很少連綿,但行氣極為流貫。因此,王世貞稱他為「章法尤精,足稱米南宮入室」。明 沈 粲 《草書古詩》草書明 沈 粲 《梁武帝草書狀》草書<草書。通篇章草與今草夾雜,洒脫奔放,挺勁峭拔,自然天成。因章草捺腳的率出,形成字字獨立,很少連綿,但行氣極為流貫。>

明 沈 粲 《詩書》行書<行書紙本。縱25.9 厘米,橫861厘米。>明 沈 粲 《書應制詩》行書<沈粲《書應制詩》,行書。此書是沈粲得到皇帝的恩准,遊覽宮苑,並以藻麗的詞句,歌頌皇家園林之美。此幅楷書與章草二體並用,楷書精整,草書古樸華麗。末一行出現較放縱的連筆草書,好像逐漸從拘謹的筆法中,解脫出來。>

明 沈 粲 《自書御賜五詠》明 沈 藻 《橘頌帖》楷書<沈藻(生卒年不詳),字凝清,一字仲藻,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中書舍人,遷禮部員外郎。沈度子,承家學,以書法知名,擅長楷書。>

明 沈 周 字啟南,晚號白石翁,世稱「石田先生」長州相城(江蘇吳縣)人.博賢群書,詩文超群,繪畫尤工山水,自成一統,畫風沉著雄渾,細密謹嚴,淺淡洗鍊人稱 「細沈」,畫名甚大影響甚遠,形成「吳門派」。與其學生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書學黃庭堅,造詣很深,傳世墨跡有《化須疏卷》、《落花詩卷》等。《化須疏卷》,其書法緊結茂密,澀辣堅實。

明 沈 周 《畫跋》明 宋 克 字仲溫,號南宮生,吳(今蘇州)人。擅長楷書、草書,以鍾繇為師。最拿手的是章草,他的章草,延續趙孟頫、鄧文原的風格又有所發展,融入了今草和行書的寫法,更加流利、矯健。代表作有《章草急就章卷》。

明 宋 克 《草書條幅》草書明 宋 克 《章草急就章》章草<章草。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洪武二年(1369年)宋克四十歲時臨皇象的得意之作,但與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離」,章法嚴密,氣勢相連,首尾相顧,給人以「結意優美」的感受。>

明 宋 克 《七姬權厝志》張羽撰,盧熊篆額明 宋 濂 字景濂。出生於金華潛溪(今金華縣傅村鄉),後全家遷居浦江青蘿山下。少時就學於金華聞人夢吉,後慕名至浦江東明精舍從吳萊學,又遊學於柳貫、黃晉之門。至元二年(1336),應浦江義門鄭氏之聘,講學於浦江青蘿山下東明精舍,前後主講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書院院長。元至正九年(1349),曾被薦為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謝,隱居龍門山著書講學。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開郡學,聘為五經師。次年,應徵至應天(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備顧問,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總裁官,書成,升翰林學士。四年,調任國子司業,次年升贊善大夫。太祖徵召四方儒士,擇少年俊異者入宮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師。六年升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十年,致仕歸里。宋濂勤奮好學,著作甚豐。朱元璋稱之為「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等。後人將其詩文合輯成《宋學士全集》75卷。文章不僅風行國內,當時在高麗、安南、日本等國亦廣為流傳。

明 宋 濂 《題王詵煙江疊嶂圖跋》明 宋 璲 明代書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屬浙江)人。濂次子,官中書舍人。《名山藏》稱其精篆、隸、真、草,小篆之工,為國朝第一。陶宗儀《書史會要》稱:「璲大小篆純熟姿媚,行書亦有氣韻。」何良俊《四龍齋書論》評其書師法康里巎巎,可稱入室弟子。

明 宋 璲 《復岳翁書帖》

明 宋 珏 亦作宋彀,字比玉,號荔枝仙、國子生、浪道人。莆田城廂雙池巷(今城廂區英龍街)人。明神宗萬曆四年(1576)生,卒於明崇禎四年(1632)。宋珏是明末莆田一位最有才華的名士。他初為縣庠生,盛才藻,不願俯首帖括,不願受八股時文的束縛,考選入官,遂捨去。後進南京國子監讀書,也中途棄去。其後,他寄寓南京、蘇州和杭州等地30餘載。宋珏秉性豁達,喜交遊,摯友如顧夢遊、鍾惺、譚元春、程嘉燧、李流芳等,乃名播四海的詩人和書畫家。宋珏常與這些文壇藝苑的巨臂相過從,其為人與才學也自為當世士林所賞識。李流芳曾特意營造「墊巾樓」,延他居住,兩人甚為莫逆之交。晚年,又以錢謙益為文學友,以黃道周為氣誼友。當錢、黃兩人處於危疑患難時,他疏財仗義,濟急難,無所畏避,時人無不傳為美談。宋珏長於書法,而豪於飲,所飲每以斗計。他章、行、草、隸俱佳,八分行草,瘦勁有神,下筆往往別開生面,醉後揮毫,更似天授。八分撫夏承碑,蒼老雄健,骨格嶄然,旅居金陵時,茅元儀著《武備志》,神宗稱其「該博」,元儀即顏其堂曰「該博」,他為作八分書,字大三尺多,為他生平得意之筆。他又精於繪事,畫山水出入「二米」、仲圭、於久之間,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有一種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間。寫松石尤秀絕,畫荔枝「色澤膚理,與生無異」,行筆雄秀,妙處橫生。所臨李伯時《車岡川圖》長卷,不設色,縱筆作摺帶 皺,略有變通,自立新意,不拘成法。其畫筆之妙,傾倒名流。求書畫者,多伺其醉,出捐素聽其揮灑,疾持去。他的片紙只幅,皆成珍寶。外國使者多以重金求購,高價收藏。宋珏是明代吳門畫派的重要人物。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等,都受到他影響。宋珏兼精篆刻,自以八分入印,開篆刻史上「莆田派」之先河。周亮工的《印人傳》稱:「以八分八印者,始於比玉,世稱『莆田派』。然考其名印及『荔枝仙人』別號章,皆漢人矩,不專以八分入印也。 」別創一格,名噪四方。清海寧周春《論印詩》中道:「聞說莆田宋比玉,創作漢隸入圖書。愛奇竟道翻新樣,古法終嫌盡掃除。」給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其所刻蔡襄的《荔枝譜》和《古香齋帖》,極其傳神地保持了蔡氏手跡,被人視為珍品。比玉又工詩文,其詩思軒爽流逸,才情爛熳,信腕疾書,未嘗留稿,惜哉!他多年流落江南,但對家鄉荔子,情有獨鍾。曾朋結「荔社」 ,自任盟主。他每到一處品荔,必即景題詩於壁,今存《讀金陵俞仲髦荔枝辭戲作》一詩,凡54韻,有道是歷代最長的詠荔詩。他視荔枝為世上最高貴的果品,曰:「荔枝之於果,仙也,佛也,實無一物得擬。」 宋珏精通韻律,喜鼓琴,與友同樂,以藝會友,其樂融融。宋珏墨跡留存尚多,著有《浪道人集》、《古香齋寶藏蔡帖》,文稿僅存《荔枝譜》八篇、《黃漢宮傳》一篇和《陳白雲詩集序》一篇。浙江道御史李嗣京輯他的詩,為「集」十卷,現已亡佚。宋珏貧以客終,卒於南京,終年57歲。後藉師友資助,歸葬莆田文賦里(今南門外山牌村)。明崇禎14年(1641),李嗣京為其立石表墓,謂「琴心酒德,風流傾江左之英,書聖畫禪,購求盡海外之使。」並題其額為「海內盛名士。」

明 宋 珏 《隸書七言詩軸》

明 唐 寅 (1470-`524)明代傑出畫家,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還有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自幼刻苦學習,有才華。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為應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三十歲時因科場案,而邊累入獄。後發往浙江為吏,遊歷匡廬,天台、武夷等名山,鬻畫賣文,名重當時。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稱「明四家」。畫初師周臣,後師法沈周。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工。尤精山水、仕女,格韻沉鬱,風骨奇峭,能自出新意。深得李成、范寬、李唐、劉松年以及元代趙孟頫、王蒙、黃公望等諸大家筆法。筆墨靈秀潤密而有韻致。故有人說他,「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清惲壽平的畫跋里稱他:「筆墨靈逸,李唐畫之跡,為之一變」。書法亦有功力,寫得俊邁軼群。作品有:《落霞孤鶩圖》、《震澤煙樹圖》、《秋村圖》、《虛閣晚涼圖》、《江南農事圖》、《藕香圖》、《雲槎圖》、《玩月圖》、《山路松聲圖》、《杏花圖》、《蘭亭圖》、《秋風紈扇圖》、《孟蜀宮伎圖》、《洞簫仕女圖》以及《桃花塢圖卷》等。

明 唐 寅 《聯句詩》行書紙本<紙本。行書,縱30.2厘米,橫32.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系唐寅、沈壽卿等三人所聯七律詩,書於正德五年(1510年)。 其書筆力精湛秀美,有溫文而雅之書卷氣。>

明 唐 寅 《落花詩卷》行書<行書,縱23.5厘米,橫445厘米。有數種寫本。因此有原件藏於中國美術館,又說藏蘇州市博物館。《落花詩冊》共30首,是他看到地上落英滿布,聯繫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悵然不已,抒發了心中憤慨之作。《落花詩》是唐寅傳世的書法代表作之-,用筆圓轉妍美,玉骨豐肌,風流瀟酒,溫文爾雅。>

明 唐 寅 《桃花詩》刻石。原石舊在蘇州桃花塢,今佚。明 唐 寅 《漫興墨跡》行書<唐寅漫興墨跡。與落花詩比筆力較弱,內斂。>明 唐 寅 《書札》行書明 唐 寅 《自書詩詞》行書<行書,縱23.3厘米,橫551.3厘米。共152行,分「集賢賓」、「錦衣公子」、「山坡羊」三組曲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首行書「集賢賓」三字牌名,右上方鈐「吳趨」朱文迎首章,未尾款署「晉昌唐寅錄,似從漢老兄清玩」,鈐「學圃堂印」白文方章,「唐子畏圖書」朱文方章。本幅還鈐有「嘉慶御覽之寶」等內府印璽六方。系清宮舊藏。這幅作品結構慎密、筆法佻動,寬和流麗,秉承唐寅風格。>

明 王 鏊 《重建泗州大聖廟門記》<撰並書,楷書。書法勁正,在顏、柳之間>

明 王 寵 字履吉,號雅宜山人,江蘇吳縣人。擅長行、楷書,楷書來源於智永、虞世南,拙中帶巧,以拙取勝,既秀媚、又瀟洒。作品有楷書《辛巳書事詩冊》,行書《李白古風詩卷》、《石湖八絕句卷》等。

明 王 寵 《白雀寺詩》草書<《白雀寺詩》是王寵晚年草書。王世貞《弇州山人稿》中記:王寵「養痾白雀寺,訪故人王元肅虞山不值,作此歌。元肅拏舟追及之,因以兩丈許桑皮縱筆滿卷為贈,雖結體小疏而天骨爛然,姿態橫出,有威風千仞之勢」。而顧復鑒賞此卷時曾說:此卷書法「如懷素、穎圓鋒正。開卷時以其為枝山卷,末款識則雅宜也。得享長年,豈讓枝山獨檀名當世哉!」>

明 王 寵 《草書冊頁》草書<《草書冊頁》是王寵中年時期的作品。雖然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幾乎字字獨立,字跡又帶有章草的筆意,將王寵起伏頓按、急遽有力的筆法特色表現出來,是他傳世的一件精品。>

明 王 寵 《送陳子齡會試詩》行書<行書,紙本,冊頁,縱23.2厘米,橫36.3厘米。楷書,18行。文中「陳子齡」為王寵門人。鈐「太原王寵」、「王履吉印」印2方。收藏印鈐「秦漢十印齋藏」、「蘭陵文子收藏」、「祥伯」、「辛谷經眼」等印。此詩書法極盡澀拙之態,每一筆畫均似在牽掣中運行,絕無流動率意之痕,結構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經,按王寵楷書的風格變化,當為其晚年所書。>

明 王 寵 《五言律詩》<紙本,縱24.4厘米,橫1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王寵的行書自成一家,歷來得到人們的讚許。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里說道,自文徽明後,書法當屬王寵為第一了。他本來是學王獻之的,加上他人品的高尚,所以字寫得神韻超逸,遠在眾人之上。另一位明朝人莫雲卿在《莫廷韓集》里也說王寵的書法,「天真爛漫」,而且「飄飄欲仙」。我們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王寵的行書確實奔放縱逸,氣宇不凡,頗令觀賞者讚嘆不已,這件《五言律詩詩軸》顯然注入了他奔放的感情。十足的興趣。故有落墨如煙,縱橫千里的藝術效果,其生動、奇妙、流暢的風格無不躍然紙上。>

明 王 寵 《小楷扇面》明 王 寵 《行草書扇面》明 王 寵 《自書五憶歌》草書<《自書五憶歌》王寵三十五歲時書,紙本草書。縱 29.3厘米,橫294.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自書五憶歌》恣肆縱逸,神彩飛揚,是他中年創作巔峰時期的作品。>

明 王 寵 《自書游包山詩》行書<砑花箋,尺寸為橫382厘米,縱29厘米。卷前鈐有「且喜齋書畫印」朱文長方印一枚。此書作於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時年王寵整三十歲。此時,他的書法尚處於兼采眾長、變化融通的階段,用筆尖銳果猛,線條圓潤遒勁,字體大多欹側且較後期書作為長。>

明 王 鐸 (1592~1652),明末清初書法家。字覺斯、覺之,號嵩樵,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人。青年時代的王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懷,在他的《擬山園選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驚世駭俗的審美觀。王鐸曾於明末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清後,他降清,順治年間又授以禮部尚書,史書上稱其為「貳臣」,但終未影響後人對他書法成就的高度評價。是書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對傳統的繼承也是極有功力的。明末書壇受董其昌書法的影響,追求所謂俊骨逸韻。王鐸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為標幟,追求雄強、激烈的風格和對動蕩的內心生活的表現。王鐸一直不斷地從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中汲取,後受米芾影響,使之成為創造個人風格的有力支點。極重視向優秀傳統學習,其行、草書有很高的成就,用筆沉著富有變化,粗獷豪放,不失法度,既發揚了明代草書氣勢奔放、直抒性靈的特點,又矯正了線條粗率的弊病。在結構方面,以奇險取勝,節奏對比強烈。他對筆畫結構十分敏感,創造出不少新的構成方式。王鐸的書法,行草為上乘。他的草書,屬大寫意一派,恣肆任性,揮灑自如,於縱勢中常又橫筆崛出,情緒跌宕,勢不可擋,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壯力量。現代書法家、「草聖」林散之稱其草書為「自唐懷素後第一人。」他的行書,含蓄多變,風神洒脫,於不經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出特殊個性,作者時而以過量墨的流動與漲瀋造成了線與黑塊的對比,大膽創造了明快的視覺效果,筆墨間另有一種強烈的音響節奏。這幅作品雖說是臨作,但對於終生浸淫於「二王」的王鐸來說,精確的臨摹已經毫無意義,除了以意志來使文字連綿外,一種對時代有敏銳感應的發想不自覺的奔瀉而出,一發不可收。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言----「羲之是只不死鳥」----王鐸的這幅作品----讓我們重新領悟到經典的無窮魅力。大凡學書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最初走近帖里很難,最後則很難走出帖外。王鐸一面據於古典,另一方面則並未失去本來就不應該失去的「自由」。完全屬於大膽寫意一派。看慣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寧靜的大人技藝的人們,一見到王鐸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悅耳的輕音樂一般。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王鐸的書法,看似粗頭亂服,卻有著強盛的生命力。當代日本書壇王鐸熱風靡不衰,藝術大師吳昌碩、齊白石都受其影響。還兼畫山水,蘭竹。

明 王 鐸 《報寇葵衷書》行書明 王 鐸 《草書杜律卷》草書<遼寧省博物館藏 素綾本(五十五歲作)。縱25.1cm,橫220.2cm。自署書於丙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凡三十八行,共195字。釋文:(何限倚山木吟)詩秋葉黃蟬聲集古寺鳥影渡寒塘風物悲遊子登臨憶侍郎老夫貪佛日隨意坐僧房生死論交地何繇見一人悲君隨燕雀薄宦走風塵綿谷元通漢;它江不向秦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春秋窗猶曙色木落更天風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聖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殘生事飄零任隨轉蓬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江城孤照日山谷遠含風兵革身將老關河信不通猶殘數行淚忍對百花叢 丙戌三月夜岩犖廷尉過訪閑觀大觀佳帖戲書子美詩為二弟仲和王鐸時五十五歲>

明 王 鐸 《草書臨帖軸》草書<絹本。縱201.3厘米,橫55.4厘米。無署年。凡三行,共42字。煙台市博物館藏。釋文:得萬書委曲備半使人慨阮新婦勉身得雄甚善騎殊嘗喜也家月末當至上亦俱去太峰老鄉丈 王鐸>

明 王 鐸 《草書扇面》草書< 無署年。草書。金箋。凡十八行,共七十四字。縱16.5cm,橫51.5cm。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釋文 以奉對一兄以釋豈汝可言未知集聚何但有慨嘆各慎使自前天(女更)試求屏風遂不得答為也別疏具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予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石老袁親翁 王鐸>

明 王 鐸 《杜子美贈陳補閥詩》行書<(五十六歲作)自署書於丁亥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行書,綾本。凡三行,共58字。縱203cm,橫5lcm 開封市博物館藏。>明 王 鐸 《高適詩立軸》草書明 王 鐸 《枯蘭復花圖跋帖》行書<舒捲而精緻,縱逸而蘊藉,王鐸晚年行草書之精品。>清 王 鐸 《琅華館帖》清 王 鐸 《隸書》 隸書明 王 鐸 《臨王曇首昨服散帖》草書<(五十五歲作)自署書於丙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草書絹本,文語一則。凡四行,共68字。縱227cm,橫47cm。廣州美術館藏。釋文:昨服散差耳然不過佳請示所宜如更增劇恐難為力耳未能令遣猶有餘念故耳王曇首和南仲階親丈丙三月心晝不得暇夜挑燈書於琅華館中時年五十有五雲樵王鐸。>

明 王 鐸 《臨王羲之帖》草書<自署書於庚寅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草書。綾本。凡三行,共66宇。縱240cm,橫51cm。開封市博物館藏。釋文 敬豫在彼尚未議還增耿耿得遠嘉興書計今必度喜遲可喻言遲見此子真以日為歲前與(女更)求屏風遂不得答為也不審復何以永日多少看未當採菊不 庚寅夏日王鐸>

清 王 鐸 《擬山園記》明 王 鐸 《書畫雖遣懷文語軸》行書<(五十九歲作)自署書於庚寅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行書絹本,文語一則。凡五行,共70字。縱203cm,橫5lcm。首都博物館藏。釋文:書畫雖遣懷真無益事不如無俗事時焚香一室取古書一披或吟嘯數悟書下稿本白髮(**)轉(日寅)即是七帙將欲撰書臂痛筋縮多噦欠伸必不能從事矣庚寅二月夜王鐸偶書。>

明 王 鐸 《書唐人詩冊》行書<現藏日本。>明 王 鐸 《突兀岩巒氣五律條幅》行書<釋文:「突兀岩巒氣。息深無動容。自能同雪豦。不欲受人封。宇宙勞蛇蠋。風雷夾燭龍。虛堂安可閟。苂怪奮石淙。觀史念沖壁。上仰生畫松。」 款署:「荊岫老親契教之辛已八月作 王鐸具草」,印:「王鐸之印」、「婁絡亭印」、收藏印「閔□收藏印」。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大凡一個大書家的條件中,所有有形的筆墨技法,都已經是屬於形而下的問題了,但這些要件,卻又是主宰著表現的基本要素,王鐸這件條幅作品,是五十歲壯年寫的,當屬他成熟而精神狀態極佳的時期。通常我們看到王鐸此類型作品,都可直接的感受到那種疾風驟雨,宛如龍行的扭曲姿肆的跋扈,和跌宕跳躍的節奏,講究但又不在意的順著自然行走,而使天人合一,這是其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此幅是這類作品較平整的,可能與當時心境,亦或是求字人物有關,因為比較平正,那種直取顏平原的凝厚和米南宮快劍斷陣筆勢的氣韻,更顯得落落無畏的軒昂氣度。(陳宏勉)>

明 王 鐸 《五律五首》行書明 王 鐸 《行草書七律詩軸》行草<(五十七歲作)自署書於戊子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綾本,凡四行,共六十八字。旅順市博物館藏。>

明 王 鐸 《行草王屋圖詩》行草<天津博物館藏,上海書畫出版社有彩印字帖。>明 王 鐸 《行草五言詩》行草<行草。釋文:花林深礙日細逕曲隨人雞犬歷午熟池塘依舊新畦平堪理竹地潤較宜(*)鞅掌空繁暑回頭悟世塵戊辰自 都來再芝園作文岳老父母正 王鐸>

明 王 鐸 《行草自書詩》行草<書自作詩六首,紙本,縱26.9厘米,橫16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贈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鐸具草」。左鈐「王鐸之印」、「煙潭漁叟」印。「己卯」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王鐸時年47歲。本幅無藏印,亦未見著錄。王鐸的行草書不以勢重,信筆揮灑,極具自然之態。此卷書法筆勢連綿,字間雖連帶不多,但筆斷意連,行氣貫通,運筆流暢。此卷為王鐸中年時所書,恰是其書風形成時期,故頗具蒼鬱雄暢之風,「兼有雙井天中之勝」,屬王氏中年時期之典型作品。>

明 王 鐸 《行書懺詩之三軸》行書<深圳博物館藏。>明 王 鐸 《行書琅華館文卷》行書明 王 鐸 《行書詩卷》行書明 王 鐸 《行書五絕立軸》行書<墨跡綾本。縱225厘米,橫51.5厘米。>明 王 鐸 《行書五言詩軸》行書<約書於辛卯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綾本。凡三行,共58字。縱213.5cm,橫43cm。山西省博物館藏。>明 王 鐸 《贈單大年家丈立軸》行書<綾本 縱234cm,寬56cm,自署書於丁亥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凡五行,共101字。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

明 王 鐸 《贈二弟仲和詩卷》草書明 王 鐸 《贈今礎先生扇面》行書明 王 鐸 《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草書<自署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綾本。草書。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自作詩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橫469厘米,縱26厘米。卷中七律五首,有三首見於《擬山園選集》(台灣學生書局)。《登岳廟天中合看山同友》,載集中七律卷九,題作《登岳廟天中閣看山感時》,原為二首,卷中所書為第一首。《頻入》,載集中七律卷三,卷中所書之「待醍醐」,集中作「醉醍醐」。《汴京南樓》亦載集中七律卷三。另兩首雖不見於集中,然同書五律卷三有《湛虛、靜原游牛首》、《燕子磯湛虛招同靜原》、《上天開岩同湛虛、靜原》三首,與卷中《牛首山同湛虛、靜原》—詩顯然是同時之作。湛虛,即張鏡心,字孝升,湛虛為號,明天啟進士,累官至兵部尚書,是王鐸的摯友。見於《擬山園選集》(台灣學生書局)及《擬山園初集》中的與張鏡心有關的詩作多達五十首以上。張鏡心亦曾為王鐸的《擬山園初集》作序,與王鐸以「年弟」相稱,盛讚王鐸詩文「浩乎哉如煙海,修辭之家,未之有也。」與湛虛同游的靜原,除上列幾首詩外,《擬山園初集》五律卷四有《送戶曾屈靜原之金陵》一首,此詩約作於崇禎八年,知靜原屈姓,曾官戶曹之職,先於王鐸一年來到南京。卷中第一首《張抱一公祖招集湖亭》,從詩意看,是王鐸在「湖亭」的即興之作。張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寫山水,兼通醫道。卷中以「公祖」稱之,應是某地的地方官。款署「崇禎十五年三月夜」,可知與「壬午春莫書於懷州公署」的行書五律長卷乃同時所書。王鐸自崇禎十三年冬月由北京奔至懷州為父服喪,到書寫這件長卷時,已在懷州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是年夏季,王鐸曾攜家人一度返里,然未過多少時日,又受到農民義軍的衝擊,復攜家人乘舟沿黃河東下,其時方在夏末。這是王鐸草書長卷中迄今所見較早的一件。明崇禎十五年,王鐸流寓懷州,受到張公祖的款待,並有詩作贈他,一是《贈張抱一行書詩卷》,一是《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款署「崇禎十五年三月夜」,可知與「壬午春莫書於懷州公署」的行書五律長卷乃同時所書。張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寫山水,兼通醫道。卷中以「公祖」稱之,此人應是懷州的地方官。本卷的書寫時間既與上述兩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內容又與當時王鐸與張公祖頻繁往來的經歷一致,可被視為此卷確系王鐸真跡的佐證。崇禎十五年王鐸五十歲,經歷過對二王、東晉和米芾長年累月的執著學習,終於完成了「自化」。其此前的作品,對二王與米芾"如燈取影,不失毫髮"(錢謙益《牧齋全集·有學集》),到《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已擺脫了「仿」的痕迹,有了主體性較強的跌宕雄逸的意態。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亦是王鐸草書長卷迄今所見較早的一件。附圖釋文: ……錦瑟琪華待醍醐。 汴京南樓 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台新萑葦,宋家艮岳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明 王孟端 《復叔訓書帖》

明 王守仁 字伯安,初名雲,更名為守仁.曾建舍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專心儒學,「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求諸事物,其學識影響巨大,自成「姚江派」,流行日本,善詩文,工書法,流傳作品有《七言絕句》、《七言律詩》等。王守仁是傑出的學者,也是著名哲學家,書法多以行草為主。《七言絕句》、行草作品,瀟洒秀逸,流暢圓轉,用筆勁健老辣,受李東陽書風影響頗深,《七律壽詩》為天香樓王氏家藏,其書法揮灑自如,爽直風健,得右軍之骨。

明 王守仁 《嬌亭說》明 王守仁 《龍江留別詩》明 王守仁 《行草手札》行草<《行草手札》手跡。經折裝共14紙,上海圖書館藏。守仁手札流傳甚少。此為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唐龍)書,書法挺勁古逸。 款署「守仁」鈐有「陽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廣信具」。 當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時所作。另鈐有「流傳在海昌 張渭漁處」舊藏印。>

明 王守仁 《與日仁書帖》明 王守仁 《與鄭邦瑞尺牘》行草<紙本,行草。縱24厘米,橫392.8厘米。>明 王守仁 《致純甫等年扎》明 王 直 《與南雲書帖》

明 文 彭 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著名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明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曾任兩京國子監博士,人稱文國博。他的詩文、書法、篆刻繼承家學,書法有青出於藍之譽。文彭草書閑散不失章法,錯落有致,神採風骨,兼其父文徵明和孫過庭之長,甚見功力。他對六書深有研究,據《印人傳》載所用牙章,親自落墨,請南京李石英鐫刻。文彭在印學上的地位要比在書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認的明清流派篆刻的開山祖師。

明 文 彭 《草書五律詩軸》草書<上海博物館藏。>明 文 彭 《草書條幅》草書明 文 彭 《手卷》明 文 彭 《滕王閣序》草書明 文 彭 《閑居即事詩》行書明 文 彭 《與華麓書帖》

明 文徵明  (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衡山、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以不合時好而未被錄取。54歲時由貢生被薦為翰林待詔。居官四年辭歸。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力避與權貴交往,專力於詩文書畫藝術30餘年。享年90歲,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晚年聲望極高。在書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吳寬的影響寫蘇體,後受他岳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健勁。明謝在杭《五雜俎·卷七》稱讚文徵明小楷:「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黃庭堅筆意,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與祝允明、王寵並重當時。

明 文徵明 《頒詔侍班詩草書聞冊》草書<紙本。縱26.5厘米,橫13.7厘米(單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 文徵明 《赤壁賦》行書<紙本,剪拼冊裝。縱23.4厘米。橫271厘米。六開12頁,凡59行,行10字左右,共567字。署「嘉靖戊午冬十一月廿日,夜寒不寐,籌燈漫書。紙墨欠佳,筆尤不精,殊不成字、(據著錄,下缺19字為「聊遣一時之興耳,觀者其毋哂焉。征明,年八十九。」)按文徵明卒於嘉靖三十八年已未(公元1559年)二月二十日。書此冊時距其辭世整三個月,在文氏有年款的傳世作品中,這是最後一件,尤其顯得珍貴,可惜已被剪拼,無法窺見原貌。文徵明的小楷是他的書法藝術中最優秀的部分,不僅結構嚴謹,字形秀美,筆法剛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當然,由於年齡的原因,這幅作品也顯露出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遠不如其中年時所書寫的作品那樣瀟洒流利。>

明 文徵明 《過庭復語十節卷》行書<明嘉靖二十年(1541)作。紙本。縱32.7厘米,橫1463.9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蘭亭序》行書紙本明 文徵明 《離騷》行書<文徵明書屈原《離騷》。行書紙本,總計248行,2476字。卷末署「嘉靖乙卯二月既望」為文徵明86歲晚年書法作品。此卷-氣呵成,精妙清新,流暢之至,毫無疲倦之意,令人讚歎。>

明 文徵明 《毛先生餞行詩》 隸書明 文徵明 《石湖煙水詩》行書<紙本,縱29.8厘米,橫894.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卷末題款「此舊作時年六十又一」年。這篇行書字大如拳,純用黃庭堅筆意,風格蒼勁,縱逸瀟洒,雖然不能和黃庭堅的原作相比,但也有七分神似。下一幅為文徵明嘉靖辛丑三月的同一題材作品。>

明 文徵明 《太液池詩》行書<紙本。縱344 厘米,橫96.4厘米。>明 文徵明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絹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明 文徵明 《滕王閣序》行書明 文徵明 《西苑詩》<《西苑詩》是文徵明五十六歲在京任翰林院待詔時所作,均為七律,共十首。描述宮城西以太液池為中心的御苑(即今中南海、北海)景色。此卷書寫於甲寅(公元一五五四年)六月十日——距成詩時隔三十年,是年已八十五歲。原件為藏經紙,烏絲欄,縱二八·四、橫四四七·四厘米。此卷行草書用筆蒼勁流暢,書體端整秀逸,是文徵明晚年佳作之一。後紙有王澍題跋,並有「慶邸鑒賞書畫之章」等藏印多方。原件藏故宮博物院,現影印出版,供廣大書法愛好者欣賞和臨習。>

明 文徵明 《行書醉翁亭記》 行書明 文徵明 《游虎丘詩帖》行書<紙本。縱33.5厘米,橫335.5厘米。這是一幅仿學黃庭堅書法的作品,只是在筆意中加上比較多的文徵明自己的筆意,因而顯得溫潤儒雅,不像黃庭堅的書法那樣雄肆誇張。>

明 文徵明 《與希古書帖》明 文徵明 《與野亭書帖》明 文徵明 《醉翁亭記帖》小楷<紙本軸,縱53.5厘米,橫28.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醉翁亭記》是宋代歐陽修謫於安徽滁州期間,修建醉翁亭後,寫下的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書家多有發揮題寫。這幅《醉翁亭記帖》是文徵明八十二歲時(一五五一)書寫,全文精整挺秀,鐵畫銀鉤。書後有長跋,談到當時書法上的體驗與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歐陽修從韓愈的文章得到啟發,文徵明也希望從鑽研王羲之的書跡中,追求如不食人間煙火,冰清玉骨的感受。>

明 文徵明 《昨來帖》行書明 文徵明 《辭金記》書並篆額。楷書明 文徵明 《兩橋記》刻石,章簡甫刻。行書,額隸書「兩橋記」三字

明 吳 寬 (1435-1504)明代書法家。字原博士,號匏庵,又號玉延亭主,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工行書,源出蘇東坡,滋潤中時見奇倔。傳世書跡尚多, 如《種竹詩卷》、《題趙孟頬重江疊嶂圖詩》等精品。

明 吳 寬 《錄王摩詰與裴迪書》明 吳 寬 《行書扇面》明 吳承恩 《夢鼎堂記》行楷碑刻<歸有光撰 現藏浙江省長興縣文化館>

明 解 縉 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進士。仕至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主持撰修《永樂大典》。其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明何喬遠《名山藏》曰:「縉學書得法於危素、周伯琦。其書傲讓相綴,神氣自倍。」足見解縉書法的成就。

明 解 縉 《草書宋趙恆殿試佚事》草書<紙本草書。 縱20厘米,橫8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明 解 縉 《草書游七星岩詩》草書<紙本草書。縱22.8厘米, 橫61.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 解 縉 《宋趙恆殿試佚事》草書<紙本 草書 縱20厘米 橫8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明 解 縉 《自書詩帖》

明 邢 侗 明代書畫家。字子原,臨邑(今屬山東)人。神宗萬曆二年(1574)進士,官至行太僕寺少卿。工書,博採眾長,而主要取法於王羲之、筆力矯健,氣味古淡。時周之士評其書:「研精二王(羲之、獻之),筆法恆彷彿《十七帖》意,即其絹素所書,亦多述王帖,可謂極意監摹者矣。」並謂當時魏晉書風已被輕視,然邢侗「獨裒然辟除陋習,追跡逸少,無論其精詣謂何,即其矢志,則已超人一等。」刻有《 來禽館帖》,其中《十七帖》頗為著名。亦工畫,善寫拳石莎草,長松修竹,筆法古秀洇潤,點綴清疏,大抵是仿元代王冕、王蒙的筆意。也寫墨竹, 宗北宋文同一派。萬曆三十九年(1611)曾作《文石圖》軸。傳世作品有《石菖蒲圖》扇面,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兼善詩文,著有《來禽館集》。

明 邢 侗 《岑參七言絕句》行草<綾本。縱170厘米,橫26厘米。邢侗書法博採眾長,自成一家,《岑參七言絕句》筆力矯健,使轉自如,充分體現邢侗深厚功力。>

明 邢 侗 《錢汪元啟先生詩》行書<紙本。縱142厘米。橫33.2否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書軸長卷共六行。末署「濟南邢侗」。行筆遒勁,善用筆鋒,極見功力。>明 邢 侗 《信札冊頁》行草<紙本 行草縱24厘米 橫8厘米 縱20.7廈米 橫l0厘米 此冊共四十二頁,所書筆致勁煉、點畫飛揚,時露章草筆意。南京博物院藏。>

明 徐 渭 中國古代佯狂的藝術家不少,可真正如荷蘭的梵高那樣發瘋,生時寂寞,死後並為後人頂禮膜拜的大家實在不多——徐渭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人物。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天資聰穎,二十歲考取山陰秀才,然而後來連應八次鄉試都名落孫山,終身不得志於功名,「不得志與有司」。青年時還充滿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孜孜於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並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胡宗憲看中,於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閩總督幕僚軍師,徐渭對當時軍事、政治和經濟事務多有籌劃,並參預過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 他在詩文中熱情地歌頌了抗倭愛國的英雄,曾為胡宗憲草《獻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極大賞識。本以為能施展抱負,但後來 胡宗憲被彈劾為嚴嵩同黨,被逮自殺,徐渭深受刺激,一度發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殺,竟然先後九次自殺,自殺方式聽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擊破頭顱,「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又曾「以利錐錐入兩耳,深入寸許,竟不得死」。還懷疑其繼室張氏不貞,居然殺死張氏,因之下獄,度過七年牢獄生活。 後為好友張元忭(明翰林修撰)營救出獄。出獄後已53歲,這時他才真正拋開仕途,四處遊歷,開始著書立說,寫詩作畫。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窮困交加。 常「忍飢月下獨徘徊」,杜門謝客,其中只在張元汴去世時,去張家弔唁以外,幾乎閉門不出, 最後在「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的境遇中結束了一生。死前身邊唯有一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凄凄慘慘。命運的困蹇更激發了他的抑鬱之氣,加上天生不羈的藝術秉性,「放浪麴櫱,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內心的情感,悲劇的一生造就了藝術的奇人。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對權勢不嫵媚。當官的來求畫,連一個字也難以得到。在當世凡前來求畫者,須值徐渭經濟匱乏時,這時若有上門求畫者投以金帛,頃刻即能得之。若趕在他囊中未缺錢,那麼你 就是給的再多,也難得一畫。實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寫意花卉驚世駭俗,用筆狂放,筆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創水墨寫意畫新風,與陳道復並稱「青藤、白陽」,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歷來被世人稱道。當然他的才氣還表現在戲曲的創作之中。他的雜劇《四聲猿》曾得到湯顯祖等人的稱讚,在戲曲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他的詩文書畫處處瀰漫著一股鬱勃的不平之氣和蒼茫之感。徐渭的書法與沉悶的明代前期書壇對比顯得格外突出。徐渭處於祝允明之後,他和祝允明一樣學書的路子毫無例外是屬於二王一脈,他傾慕王羲之的人品書藝,作為同鄉人,他對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給他的影響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書米南宮墨跡》一跋中激動地說:「閱米南宮書多矣,瀟散爽逸,無過此帖,辟之朔漠萬馬,驊騮獨見。」沒有廣泛的研習,是不會作出「瀟散爽逸」的恰切評述,可見他對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很難為常人能接受,筆墨恣肆,滿紙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自負,他自己認為「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又曾在《題自書一枝堂帖》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這也難怪,「知者」又有幾許?徐渭死後二十年,「公安派」領袖人物袁宏道偶於友人陶望齡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詩文稿,「惡楮毛書,煙煤敗黑,微有字形」。但在燈下讀了幾篇,不禁拍案叫絕,驚問此人是今人?還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齡一起徹夜閱之,「讀復叫,叫復讀」,以致把童僕驚醒。而後袁宏道不遺餘力地搜羅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揚徐渭,認為徐渭詩文「一掃近代蕪穢之氣」,認為徐渭書法「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又雲「不論書法論書神,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也」(《書林藻鑒》)。袁宏道還寫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小傳——《徐文長傳》。可以說他是徐渭第一個知音者,而後來追隨者不計其數,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當「青藤門下牛馬走」的鄭板橋等,近代藝術大師齊白石在提到徐渭時曾說:「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這足以說明徐渭對後人影響之深。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題墨葡萄詩》來概括: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明 徐 渭 《草書千字文》明 徐 渭 《杜甫秋興八首》明 徐 渭 《賦得夜雨剪春韭》行書<行書紙本。縱166厘米,橫6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這幅行書蕭疏爽逸、蒼勁奇倔。其用筆沉著渾圓,頗有黃庭堅一波三折的之意,而飛動跳躍的筆法又有米芾的情趣,頗能代表徐渭的風格。>

明 徐 渭 《花卉圖卷題詩》行書明 徐 渭 《煎茶七類卷》明 徐 渭 《女芙館十詠》行書<行書紙本,縱30.8厘米,橫227.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明 徐 渭 《七律詩軸》草書<草書,紙本。縱209.8厘米,橫64.3厘米,4 行。故宮博物院藏。書法筆勢酣暢,銳氣十足,用筆縱肆淋漓,放浪開張,滿紙雲煙,攝人心魄。釋文:春園細雨暮泱泱,韭葉當籬作意長。舊約隔年留話久,新蔬一來出泥香。梁塵已覺飛江燕,帽影時移亂海棠。醉後推敲應不免,只愁別駕惱郎當。醉間經海棠樹下,時夜禁慾盡。天池山人渭。>

明 徐 渭 《題畫詩》行書明 徐 渭 《題墨葡萄詩》明 徐 渭 《行草詩詞卷》明 徐 渭 《野鞦韆卷》明 徐 渭 《應制詠劍軸》行草書<紙本,縱352厘米,橫102.6厘米,以草書筆意寫行書,點畫紛披,率意馳騁,形章如卷,滿紙雲煙,為其晚年書法代表作。此軸今藏蘇州博物館,與《應制詠墨軸》相儔,成對巨制。據記載,徐渭當另有《詠紙》、《詠筆》、《詠硯》等軸,皆調寄《鳳凰台上憶吹簫》詞牌,惜今已佚。《詠劍》詞:歐治良工,風胡巧手,鑄成射斗光芒。掛向床頭,蛟鱗—片生涼。枕邊凜雪,匣內飛霜,英雄此際肝腸。問猿公,家山何處,在越溪傍。見說,胡塵前幾歲,秋高月黑,時犯邊疆。近日稱藩,一時解甲披韁。即令寸鐵堪消也,又何勞,三尺提將。古人云,安處須防,但記取, 戎兵暇日,不用何妨。>

明 徐 渭 《應制詠墨軸》行草書<紙本,縱352厘米,橫102.6厘米,蘇州博物館藏。其書法稜角畢露,不避敗鋒,點畫支離,結構破碎,布局散亂,而強心鐵骨,其中一種磊落不平之氣,宛然可見。這與其晚年「樂難頓段,得樂時零碎樂些;苦無盡頭,到苦處休言苦極」之悲憤、壓 抑、無奈的心境相合,故見情見性,真摯感人,允為神品。>

明 許 初 《杜甫秋興八首詩冊》 篆文明 楊 環 《梁山伯祝英台墓碑》趙廷麟撰文,現在山東省文管會保存明 姚 綬 《洛神賦卷》行書<行書。上海博物館藏。此卷書寫曹植洛神賦,書法可見趙松雪的影響。>明 姚 綬 《夜行詩》行書明 姚 綬 《與鄒大人書帖》明 姚 綬 《雲蕉篇》行書<行書,紙本。縱 30.5厘米,橫 781.8厘米。>明 於 謙 《題公中塔圖贊》行書<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趙宦光 字凡夫,又字水臣,號廣平,又號寒山子。江蘇吳人。精通文字學,工書,在篆書中摻入草書筆意,開「草篆」先河。《綦母潛詩句》其書法體在篆、隸之間,轉折處有草意,較之篆書正體靈動活潑,生氣勃勃,對後世鄧石如等人生產了深刻影響。

明 趙宦光 《綦母潛詩句》明 詹景鳳 《北嚴寺詩》草書<草書,為詹景鳳自書詩,有二王遺風,婉勁貫通,縱逸練達。>明 詹景鳳 《草書扇面》草書明 詹景鳳 《書千字文》草書明 曾 綮 《天馬賦》

明 張 弼 (1425-1487)明代書法家。字汝弼,晚號東海翁,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雲間書派的代表書家。他是進士出身,曾經作過江西南安府的知府,個性耿介率直,常在詩文中表達憂國的心情,行草書也率逸不羈,不假修飾。《明史·文苑傳》稱其:「工草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每酒酣興發,草書如疾風驟雨,矯如龍蛇,瘦如枯藤,世以為顛張(旭)復出。行押書尤佳。著有《鶴城》、《東海》兩稿。

明 張 弼 《草書中堂》草書紙本明 張 弼 《雜書》<紙本。縱29.8厘米,橫578.2厘米。這卷書跡是六十一、二歲間,寫給好友司馬垔的信札與詩,筆法輕鬆自然,有「老大意轉拙」之趣。他用「野鶩」自擬,以別於朝廷中「館閣體」的唯美書風。>

明 張瑞圖 字長公,號二水,又號白毫庵主,晚稱果亭山人。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官至大學士,善畫山水,尤工書,與邢侗、米萬鍾、董其昌並稱「明四家」。草書氣魄宏大,筆勢雄偉。清代秦祖永說:「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桐陰論畫》)《評書帖》云:「張瑞圖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瑞圖行書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鐸)、張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清梁[山獻]曰:「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一變。」

明 張瑞圖 《驄馬行長卷》明 張瑞圖 《草書千字文》明 張瑞圖 《杜甫秋興八首局部》明 張瑞圖 《五言律詩》明 張瑞圖 《行草立軸》明 張瑞圖 《行草扇面》明 張 羽 《懷友詩》明 張鳳翼 《與龍岡書帖》明 周 砥 《送叔方詩帖》

明 周天球 字公瑕,號幼海,又號六止居士,江蘇太倉人。善畫寫意蘭草,在文徵明門下學習書法,文徵明贊其:「他日得吾筆者,周生也。」晚年獨創書風,當時豐碑大碣皆出自他手。於《心經》氣脈貫通,工穩有致,峻厚妍秀,溫潤蒼勁。是謂經典。

明 周天球 《五言律詩軸》行草<紙本 行草 縱57 1厘米 橫l 30 2厘米。此件書軸,筆致圓渾,墨色濃郁,布局舒朗。南京博物院藏。>明 周天球 《與壺梁書帖》

明 祝允明 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就聰慧過人,五歲時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九歲會作詩,以後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他的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俯,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其書《出師表》謹嚴渾樸。晚年,臨寫《黃庭經》不注重點畫的形似,而結構疏密,轉運遒逸,神韻益足。嘉靖末的書法家王樨登說:「古今臨《黃庭經》者,不下十數家,然皆泥於點畫形似鉤環戈磔之間而已,......枝山公獨能於矩繩約度中而具豪縱奔逸意氣。」他的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詩卷》,《箜篌引》和《赤壁賦》,流利洒脫,奔放不羈。《名山藏》說:「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

明 祝允明 《白馬篇》草書<此卷下筆變化豐富,行筆沉著痛快,信手而作,隨意而行。正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里所說,祝允明草書「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結體上也大小相間,修長合度,引領管帶,疏密成趣。縱觀全卷,神采似行雲流水,飛動自然,形跡如行立坐卧,意態樸素。>

明 祝允明 《草書扇面》草書明 祝允明 《飯苓賦》小楷<故宮博物院藏。>明 祝允明 《歸田賦》行草<《歸田賦》為行草書,凡十四開,每開縱26.5厘米,橫28.9厘米,滿頁3行,共計79行。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冊分前後兩段:前一段行書,抄錄的是東漢張衡《歸田賦》和仲長統《樂志論》二文,款署"枝山散客書",後一段草書,所書內容為三國魏人嵇康五言詩《酒會》一首,款署"枝山"。兩段均五年款和作者印記,惟見冊尾鈐有一"雀山華密"白文鑒藏印,似為明人印記。"據袁永之之跋記,可知原物當為長卷,今成冊頁者,乃經後人割裱而成。所書用紙雖有"金粟山藏經紙"印記,也當為北宋名紙的明代仿製品。本冊因無年款,故鑒賞者據其書風未臻晚年豪放不拘之境界,多定為祝允明中年之作。本冊行書一段,風格中蘊涵了蘇、黃、米、趙,尤其以趙子昂的影響為最多,但又不是全仿。草書一段,仍是規矩有度,而未放任揮灑。兩段用紙相同,應為同一時期所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本冊應該是祝允明嘗試著將宋、元意趣融入晉、唐法度時期的作品。因此,可視為祝允明中年時期的書法精品。附張衡《歸田賦》: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魚留,音留)。於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明 祝允明 《後赤壁賦》明 祝允明 《嵇康酒會詩記》草書<附嵇康《酒會詩》:樂哉苑中游,周覽無窮已。百卉吐芳華,崇台邈高峙。林木紛交錯,玄池戲魴鯉。輕丸斃翔禽,纖綸出鱗鮪。坐中發美贊,異氣同音軌。臨川獻清酤,微歌發皓齒。素琴揮雅操,清聲隨風起。斯會豈不樂,恨無東野子。酒中念幽人,守故彌終始。但當體七弦,寄心在知己。>

明 祝允明 《李白蜀道難、懷仙歌手卷》<紙本。縱29.4 厘米,橫510.6厘米。日本大阪藏。>明 祝允明 《前赤壁賦》 草書晚年作品前賦86行後賦63行識語7行明 祝允明 《臨黃庭經》小楷明 祝允明 《羅浮詩卷》草書明 祝允明 《毛珵妻韓夫人墓志銘》小楷明 祝允明 《摸魚兒詞一首》草書明 祝允明 《前出師表》小楷明 祝允明 《手卷曹植詩四首》草書<《箜篌引》又名《手卷曹植詩四首》。《箜篌引》是祝允明草書成就的最傑出代表。作品狂而不亂,情濃勢足,激躍奔發,氣度不凡。其將字中妍媸和巧麗的筆畫起收動作幅度縮短,增加行筆過程中的飽滿度和厚實感。使人在視覺上既感到樸拙、沉勁而又不失流麗多姿。祝允明在這一卷後自識「冬日烈風下寫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誰也」,道出了他意在追摹漢人,以及對自己作品的自負。附釋文:《箜篌引》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美女篇》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颻,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瞄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膾鯉雋胎鰕,炮鱉炙熊蹯。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

明 祝允明 《書劉基詩》明 祝允明 《書琴賦卷》行書明 祝允明 《太湖詩卷》草書明 祝允明 《閑居秋日》草書<草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明 祝允明 《敘字帖》小楷明 祝允明 《燕喜亭記》小楷明 祝允明 《雲江記》草書<紙本。縱26.6厘米,橫265.5厘米。此記是枝山35歲時作,末署「弘治八年秋日,長洲枝山祝允明書」,並鈐「允明之印」和「希哲」二印。他的草書包括行草、小草和三草三類,此卷屬巔逸狂放的大草一路,以硬毫小筆書就。起首標題字字連屬,三字僅兩筆書就。起首標題字字連屬,三字僅兩筆即告完成,接著便洋洋洒洒,一瀉而下。>

明 祝允明 《致元和手札》行書<又名《晚間帖》。縱27厘米,橫45厘米。印花箋紙本。首尾共九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幅作品自然流暢、大小錯落、富於變化。其筆法和點畫的結構顯示出祝允明對黃庭堅書法的精心研習,不僅得其形,而且得其神。>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與書法
田英章書法 異體字
毛主席:我不算書法家,古代書家我也都看不上
書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書法與繪畫欣賞1

TAG:書法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