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太極拳 ——馮志強訪談錄

問:大家都知道混元太極拳是以養生為目的、以技擊為靈魂的。那麼從養生和技擊看,它們在練法上是否有區別?如何協調養生和技擊的關係?

答:有區別,但總的方面是一致的。從技擊角度看,不會養生技擊就沒有基礎、易勞累、技擊技術得不到提高。因為人首先得生存的好、體態健康、生命力旺盛,才有技擊的本錢。很難設想一個面黃肌瘦、營養缺乏、病病歪歪的人,能夠去打擂台,即使有其心也無其力。只有加強養生修鍊、精氣神充足,才會出功夫。可以說,養生是技擊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技擊要靠功法才能顯示出威力。沒有功力的技擊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前人才說:「拳不敵法、法不敵功」。從養生角度看,養生之法首先源於古代道功和中醫理論,現代養生還要結合運動醫學、生物學、營養學、遺傳學等等。我們的養生是道、武、醫合一的,因此其中還要有武技的道理貫穿其中。

從武功角度看,光養沒有技擊,武術達不到效果。同時,不練習技擊,武術的招數不明確,也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武術的靈魂是技擊,所以養生只有結合了武技之理,才能叫做拳功一體、體用結合。技擊是拳理,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四兩撥千斤」的技術要靠用法的練習來培養,用法就是技擊。最後,大家都知道,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說出來想出來的。但練不是盲目地練、瞎練,而是要科學地練、養中練。功夫能養、會養才能多練,會養才能達到精氣神的充沛,只有會練會養才能達到技擊效果,多練就會長功,不養反而不會長功、也不會提高技擊技術。

關於協調養生和技擊的關係,我想,二者不可偏廢吧。養生是基礎,所以打好基礎是關鍵,是先決條件。身體強壯了、精氣神充沛了,就可以練習技擊了。另外,二者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在養生練習過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技擊技法,以熟悉拳法、矯正錯誤動作;在側重技擊時也不要忘記心平氣和、中正安舒、氣血順遂地養精蓄銳。總之,會練會養能成功。在練功練拳時要強調樺柔圓活、安靜舒暢、神完氣足、混元一氣。至於哪一部分多些少些,不必統一強調,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愛好以及適應能力適當選擇,只要「無過不及」就可以。

問:我們知道,您獲得太極拳界的認可是以推手散手功夫而著稱的,儘管您現在提倡鬆柔圓活地練拳,提倡以養生為主,但年輕人還是喜歡練出一身功夫、禦敵自衛。您能否談談,怎樣練習才能得到推手和技擊的功夫?

答:推手和技擊的功夫主要靠練。一靠練混元內功;二靠練太極拳,三靠練知用法。在練的問題上有兩條原則:一要多練,二要練對。要多練,尤其是多練單式就會長功,練單式就是練功。古人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多練功就能達到鬆柔圓活,以意領氣。練拳是意氣運動、不是勞動,不能拼體力,否則欲速則不達。多練單式也能夠達到熟能生巧、四兩撥千斤。我們年輕時練單式,每一式都要練到百遍以上,每天都要練十個、八個式子。所以才有「拳打萬遍理自現」的說法。練拳百遍、千遍不行,一定要萬遍以上。

另一方面,圓活也要靠單式練習。如旋膀轉腕數千遍以上,自能體驗到上肢的圓活之趣。還有就是多練能入靜。入靜對現代很多人來說是個難題,如果多練單式,就容易入靜,這是由意氣運動決定的。只有入靜地練,才能有奇異的效果,才能有常人體會不到的感覺,才能練出精氣神合一的功夫,才能得到「一粒混元氣」。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感覺出來的。有些人找到某種感覺就以為是得到了功夫是不對的,主觀感受只是個過程,不是實在的功夫。功夫是客觀實在,是可以印證的。

第二是要練對,練不對也不行。練對有兩個內容:一個是動作要領要對,第二是練習方法要對。當然也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要找到明白老師,不走冤枉路;二是要有悟性,先天悟性沒法求,但後天補上是不能少的,「勤能補拙」就是多練出真知。最後再找樁,樁是意氣合一、精氣神合一的途徑和方法。不同的樁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這要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才能出效果,指錯路就南轅北轍了!只有這些都達到了,才能練出鬆柔圓活、剛柔相濟、虛靈活潑、從心所欲的「混元一粒氣」,從而也就具備了推手和技擊的功夫。

問:記得您曾經談過練混元太極要講「三法」—練法、用法、研究法。武術的用法就是散手。但似乎當今練太極拳者只注重推手、比較忽視散手,這是否背離了武術的目的?說混元太極拳恢復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是否包括散手?如何協調推手與散手的矛盾?

答:其實每個單式的練習就是散手。練會單式,明白用法,再講引進落空合即出。很多技擊散打沒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都是直來直往、硬打硬撞,這不是太極之道。「四兩撥千斤」是七巧,所以才有「一巧破千斤」之說。「四兩撥千斤」要有名師指點,要勤奮地練,還要有天賦,包括散手。這裡有幾個步驟要做到,就是:拳要練對、基礎打好、混元搞清,然後再揣摩「四兩撥千斤」。「拳要練對」是說動作對、用法對、練法對,開始練拳時,這三方面不一定都能顧及到,因此就要十年練拳、十年改拳,越改越精純,百鍊成鋼。「基礎打好」是指內功基礎、養生基礎,只有身體健壯、神完氣足,才有百鍊成鋼的資本。「混元搞清」是說要把混元太極拳的拳理搞清,如:為什麼說混元太極拳恢復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混元太極拳的基本拳理是什麼?練拳要領有哪些?拳功一體怎麼實現?以養為主的涵義怎麼體現?什麼叫傷?為什麼會傷?什麼叫逆運?為什麼要逆運?逆運之理如何體現到練拳中?「鬆柔圓活」如何運用到拳功一體的練習和技擊過程中?混元的「鬆柔圓活」與其他的區別在哪裡?等等。這些都是理法的問題,都要一步步通過實踐修鍊搞清楚。這些在我線索的教材和文章中都有闡述,可以看看,在這裡我不多說了。一定要揣摩混元的意義和含義,其中有很多奧秘需要一個個地破解,包括養生。這些都清楚了,就可以琢磨、研究推手的「四兩撥千斤」功夫了。把推手的「四兩撥千斤」功夫運用到散手中,就是太極散手。所以說,推手與散手並不矛盾,真正的太極拳就是武功!推手就是散手,無非是:推手是散手的粘黏狀態,散手是推手的分離狀態,其理法是一個,就是「四兩撥千斤」。從這個意義上說,混元太極除恢復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外,也包括了恢復太極拳的散手技擊用法。

關於太極散手的練習,是要分步驟去練的。第一步是拳法的掌握,也就是平時說的盤架子。前面已說過,要多練、練對。其次是推手,盤架子到了中期就可以推手了,先固定推、後散推,最後亂採花,然後就可以開手對打。這個過程不能離開老師的指導,否則就不會得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對練過程中,不管是推手還是散手,要注意兩點:一是要盡量找和自己功夫相當的、能夠配合默契的拳友練習;二是要在明白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前者的涵義還是一個「養」字,技擊也要避免「傷」。這就是為什麼要大家理解「傷」的涵義,它是很廣泛的。充分理解「傷」是要大家不走彎路,用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效益。

問: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談太極拳的體操化趨勢,您在創立混元太極的過程中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一些成績和效果。「去體操化」是否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一個是技擊角度,一個是養生角度?您能否從這兩個角度談談,以使大家在練拳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注意並受益。

答:前面談的其實就是去體操化。什麼是體操化?簡單地說,靠肢體運動、只追求動作或運動效果的就是體操化。若把肢體運動當作載體,在其中融入養生、技擊內涵就是去體操化了。

再簡單歸納一下:去體操化就是要天人合一地練、鬆柔圓活地練、意念集中地練、養氣行氣地練、浩然正氣地練、拳功一體地練、明白拳理地練、體用結合地練、剛柔相濟地練,總之,是修鍊而不是鍛煉。能修鍊就能去體操化。只有去體操化了,才能達到修身養性、混元一體;反之亦然,只要做到修身養性、混元一體,就能去體操化。此外,由於體操化實際就是一不求拳術之理,二不求養生之理,深點說就是沒有「道」理地練,所以它只有體操化這一條路可以通行,也是他們的必經之路。我們有混元太極大道至理、混元武功技擊之理、混元太極養生之理,所以我們是不會走向「體操化」之路的。

問:有人說,太極拳之所以不是「太極操」,是因為它練太極勁而不是練太極形。混元太極拳是您融匯了陳發科、胡耀貞兩位老先生的真傳後對武功的一種新的闡發和認識的結晶,您能否從太極勁方面談談混元太極拳的特點。

答:概括地說,混元勁就是太極勁。其它太極拳叫太極勁,我們叫混元勁。在個人單獨練習時,它是一種在人體內活潑圓轉、隨意念流動的能量流。在對練時,它是一種舍已從人、虛至虛靈、剛柔並存、四兩撥千斤的內功功法。從養生上看,它是一種出入于丹田、藏於皮下、循經走絡、可運於八方的能量流;從技擊上講看,它是一種綿里藏針、以柔克剛、力發一點、點點透骨的內勁,是內在的能量。它的實質是通過混元功法、拳法修鍊出來的一種內功勁法,技擊上用起來就是「四兩撥千斤」。混元勁要靠站樁功、混元功、緾絲功、放鬆功及拳法單式的長期練習來得到,要在養生中求得,要在行住坐卧都練功的過程中得到。在另一層意義上,太極勁也是化勁,通過單式就可以練出化勁,這種練法就是「轉」,即螺旋緾繞。

太極勁還包括八法勁等技術層面的勁。所以推手可以體驗太極勁。因為八法從方位上看就是四正四隅,其實就是一個圓,所以八法勁都須從「圓」上找,這就是混元太極拳所說的「圓活」。離開了「圓活」,八法就沒有意義,就是外家的擒拿格鬥、跌打摔拿、角力拚命,而非關學理。太極拳是學問、有學理,是智慧、是大道,必要用心去修鍊、體驗。所以王宗岳《太極拳論》說過一段話:「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查『四兩撥千斤』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另一方面,練拳練功都要「鬆柔」著練。只要圍繞「鬆柔圓活」,一切就都有了。練拳為什麼要養?養就是「合太極」。養的目的就是陰陽調和、氣血兩旺、五行和順、天人合一,這不就是合太極么?技擊的「合太極」與養生類似;技擊要達到陰陽無偏、我順人背、四兩撥千斤的目的,也是「合太極」後的效果,所謂「陰陽無偏稱妙手」、「我順人背謂之粘」都是合太極。之所以說要鬆柔著去練,是因為「柔到剛自成」,柔勁是有為之勁,剛勁是無為之勁。剛勁的無為是指無意識之為。這種下意識的剛勁是不能通過有意識的剛勁和積累疊加的,它只能通過有意識的柔勁練出來。所以,柔勁是外在的、常態的,剛勁是內在的、瞬間的、靈活的、裹在柔勁之中的,如同「水到渠成」一樣。從有為到無為是符合老子道家的「萬物順乎自然」的學理的。

問:您曾談到過混元太極拳在練習過程中最講究「鬆柔圓活」,您能否就這四個字再深入談談,以利於更廣大的混元太極拳愛好者練習和進步。

答:「鬆柔圓活」在我的書中已經有不少論述了,此處再簡單說說:松在外形上就是關節、肌肉、肌腱、筋膜等組織不僵滯,是靜止狀態下的不僵滯,松離不開柔。柔就是不硬、不頂,柔也是松,是運動狀態下的不僵滯。二者合言之,就是無論靜止或運動中,都要保持不僵硬、不僵滯的狀態。從人體運動形式看,只有弧形、圓形的運動符合這樣的狀態。所以又可以說,鬆柔就是周身一家的混元圈運動,混元圈就是旋轉。在旋轉中仍然要保持鬆柔運動,這就是圓活。因為周身十八個小球同時做混元運動時,身體某一部位不達到鬆柔,就會出現外形、氣血、內氣、內勁的運動阻滯現象,這就達不到圓活。圓活首先要「圓」,指的是外形和內氣在體內弧形或圓形的旋轉運動,「活」是指周身十八個小球做混元運動時與內氣的配合不能有僵滯、不順的地方,這就是鬆柔與圓活的涵義。能做到鬆柔就能在推手中達到「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效果。鬆柔勁是「粘連黏隨不丟頂」的勁,松和柔是一致的,光柔不鬆氣易滯,光松不柔無混元,鬆柔一體出圓活,鬆柔圓活是混元。

至於鬆柔與「三節勁」的關係,在我的書中曾有過說明,可以去看看。可以肯定地說,鬆柔與「三節勁」有關,而且還非常密切,但有些複雜。今天沒有時間了,待以後再給大家講吧。

問:有人說混元太極拳是把陳式太極拳向柔化方向發展了,和楊式吳式是一個路子?您認同這種說法嗎?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答:部分對吧。先說第一點,混元太極拳的確是把陳式太極拳向柔化方向發展了,其實這是繼承你師公的教誨和傳統的,你師公早就告訴過我:混元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那時年輕,體會不深,後來隨著功夫的深入,越來越對混元的道理認識深刻了,練功就順著這個方向下去了。不是故意向柔化方向發展,而是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不得不向這個方向發展。尤其是對「四兩撥千斤」的理解,使得我對練功方法和理論發生了質的變化。什麼叫「四兩撥千斤」?就你們的理解,現在太極擂台上的推手、散打是「四兩撥千斤」嗎?這就使我不得不去研究你師公說的「混元」境界。只有朝這個方向探索是唯一的途徑,別無它法。在通向「混元」的大道上,起步入手必須走「鬆柔圓活」的道路。不能鬆柔就發不出勁,鬆柔就是蓄,鬆柔的好就能蓄得好,蓄得好就發得好,這是個普遍道理。不「圓活」也不能做到「四兩撥千斤」。發勁非鬆柔圓活不能達到。至於是否和楊式吳式是一個路子,我相信你們根據自己的練習能夠判斷出來的。

再說第二點,各式太極拳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混元太極拳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鬆柔圓活」。這點在其它太極拳里不是很明確,所以很難松下去,也發不出去勁。只松不柔不是真松,只鬆柔不圓活也不是真鬆柔。陳式拳也沒有特彆強調鬆柔圓活,其式子低、跺腳,不易練出混元勁。前面說了,太極勁就是混元勁,其實混元勁只有在「鬆柔圓活」中才能夠求得。

問:在繼入門24式、精鍊48式之後,您又創編了32式、38式和46式炮捶。請問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在學習上和練習上有先後之分嗎?

答:它們在拳理上是一致的。創編這些套路是為了便於練習,滿足多層次的需求,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套路,方便練習和普及,在修鍊大道上沒有什麼區別。但從難易程度上有一些區別。如果從太極拳的剛柔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區別。比如24式與46式炮捶相比,24以柔為主、46則剛柔相濟;24易學一些、46難學一些。

在練習方面,可以遵循先易後難、先簡單後複雜、先練柔後練剛的原則。從運動角度看,先練簡單的、柔順的套路,待身體各部分都活動開了再練難練的和剛柔相濟的就不容易「傷」。否則,有可能導致傷筋、傷氣等,就是武術所說的十八傷,那就違背鍛煉、修鍊的目的了。從練習對象看,年輕人練剛一點的會覺得有趣味、有意思;老年人則要練柔一點、慢一點的有益健康。年輕人練可以三分柔七分剛,老年人則須要七分柔三分剛、甚至九分柔一分剛,這樣可以分別達到自己鍛煉的目的。

問:您曾講過練太極的原則是「內外俱練,以內為主、動靜相兼,以靜為主、練養結合,以養為主」,這可不可以概括為「內功、靜養」四個字?這種有氧運動固然會改善心肺功能,但對年輕人來講會不會因此而缺少無氧運動,導致骨骼、肌肉、關節和韌帶及肺活量的鍛煉不足?請您談談怎樣練才能夠達到科學合理?

答:如果單純講練功,概括為這四個字也有一定道理,但還是分開說更合理,邏輯上說得清楚。混元太極有很多方法是屬於無氧運動的。如緾絲功,如果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就會達到無氧運動的極限。另外,器械的練習如刀劍套路、炮捶、抖槍、抖杆子、太極球等都可以化為無氧運動。此外,有氧運動項目如果多練也能達到無氧運動對消耗熱量的要求。但不必太講究西文的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其實,中國的傳統武術運動可能更適合中國人的健康需要,即有氧運動更符合養生的要求。要多養,養身、養心、養德、養氣、養精、養神,我有專門講養的文章,可以看看。

對年輕人來說,因為混元套路很多,有各種練法,所以各層次的人都能夠滿足。若年輕人感覺有能力就可以多練二路、炮捶中的發勁或是器械如刀劍套路和抖槍、抖杆子。另外有氧無氧也得看練的時間長短或次數的分配,比如抖杆子,一次抖二分鐘和五分鐘效果就不一樣,抖20下和抖30下強度就不一樣,慢抖和快抖、柔抖和剛抖也不一樣,從而鍛煉效果也就不一樣了,有氧或無氧運動也就區分開了。但論及科學合理地鍛煉身體,還是以養生為主最科學合理,這是個原則。

問:有人說,內家拳不練大杆子就等於練了一半功夫。這種說法對否?我們混元太極是否也講究練杆子?應該怎樣練才正確?

答:有一定道理吧。可以說,拳是不拿器械的杆子,杆子是拿器械的拳,二者的區別只是理同法不同而已。一半功夫的說法有點絕對化,但正確地練練杆子確實能夠增長功力。由於杆子有一定重量,所以和拳在練法上有些區別。杆子重量要合適,要「量力而行」。大桿多練能出功夫,但練不好就容易傷,因此要科學合理地練,才不至於練傷。抖桿主要靠腰勁和整勁,所以更要注意「傷」的問題。我們年輕時每天都要抖一百多下,這樣對練就彈簧力很有幫助。熟練後還要對扎對練,但到什麼功夫練什麼項目還是對的。練習大桿是遠距離的混元圈和混元功,比較能體現混元的特色。有能力的學生可以練練大桿。為避免練「傷」,一定要在明白老師的指導下練習,以免得不償失。

問:混元太極體系豐富,有混元功、緾絲功、拳術、器械、推手等諸多項目。但我們業餘時間有限,怎樣安排才科學合理?

答:按照養生和難易程度,大致可以排一個修鍊順序:站樁-功法-單式-套路-器械-推手-抖桿-散手。但也不完全絕對,有些相鄰的項目也可以相互穿插著練,要根據個人的條件和興趣來決定。比如:帶藝投師者和初學者就不能一樣對待。總的看,功和拳是第一個重點。器械也要練,但不要過,還要以拳為主。拳的單式要多練,我們年輕時每天單式都要練上百遍。應該說單式是基礎,單式連接起來就是套路,單式用起來就是推手和散手,單式延長了就是器械,這點很重要。對於已經學了大部分套路的人,在時間安排上,可以有所取捨,比如:周一三五練24式、64式和混元刀,周二四六練48式、32式、38式和混元劍,周日練混元功、緾絲功和71式、24炮等。晚上適當打打坐,站站樁、練練混元功都可以。具體怎麼安排,也與個人條件和興趣有關,不強求。萬物順乎自然。


推薦閱讀:

從馮志強太極渾元功簡論丹竅功
太極理論博文
三命通會卷三論太極貴
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
太極中定

TAG:太極拳 | 太極 | 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