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載體簡介 (主講:李全勝)
5 永明體格律詩 中國的詩歌形式到南北朝齊梁時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段時間內由於音韻學的發展和形式主義文學的興起,詩人們開始脫離現實,專在詩歌的形式上下功夫,在詩的聲律上大大地前進了一步。齊永明年間,周顒(yong)著《四聲切韻》,提出字分平上去入四聲,而沈約則將四聲的區辯同傳統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規定了一套五言詩創作時在聲律上應遵循的原則和應避免的毛病。其原則是:「音聲迭代,相襯相顯」,即在一句詩中要平仄相間,在一聯兩句詩中,平仄相間聯續,交叉成書,以突出音調高低的詩句節奏。應避免的八種毛病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傍紐,正紐等。在此基礎上產生五言絕句和律詩,它們雖然不夠完善和成熟,卻是唐代近體詩的直接源頭。二 .唐代詩歌的體裁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最高峰。一方面,唐人拋棄了南朝形式主義的詩風,把詩歌引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同時又在南朝五言律詩的基礎上,構建了五言和七言近體詩的體系。從此,格律嚴密的近體詩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正宗。與此同時,唐代的古體詩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唐代的詩人們循著這個道路創作了大量思想藝術兼優的不朽之作,使詩歌成了唐代文學的標誌。 唐代詩歌可分為近體與古體兩大系統:1 近體:五絕、五律、七絕、七律、五言長律、七言長律。近體詩在平仄,押韻,字數,句數,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是我們今後學習研究的主要對象。 2 古體:唐人在繼續創作五言古體詩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的七言古風。並一改古體詩不講平仄的習慣作法,開始在古體詩中講求聲律,一種情況是使古風格律化,另一種情況是盡量避免律句,最常見的是大量使用三平調的句子。 在樂府詩創作方面,李白曾用樂府舊題寫了大量的樂府名詩;白居易更與元稹等一起,採用「首標其目,卒章顯志」的方式,寫了大量的樂府詩,掀起了「新樂府運動」,成為其宣傳政治改革的有力武器,在當時和後世都發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杜甫則成為擅長各種體裁的集大成者,被稱為詩聖,其他成績顯著的詩人則多不勝舉。三 .詞 詞是隋唐時代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初起時稱曲子、雜曲子、曲子詞等,後來也稱「樂府」,長短句,詩餘等。 詞起源於民間,從《敦煌曲子詞集》可以看到隋唐時民間詞的風貌。中唐的張志和、王建、白居易、劉禹錫等也開始寫詞,至晚唐溫庭筠,詞的格調基本固定下來。晚唐五代文人們開始大量寫詞,詞在藝術上也逐漸成熟,產生了最早的詞集—《花間集》。到兩宋,詞的發展空前繁榮,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後來詞逐漸衰落,至清代復興。 文人詞的內容起初很狹窄,往往是集會、佐酒等應景之作,以後逐漸擴大,至蘇辛則到了無事不可寫的程度,北宋末年和南宋出現了大量的愛國詞作。 傳統上將宋詞分為婉約與豪放兩派,實則很難完全分開。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初時是倚聲填詞,一便歌唱,後脫離音樂,成為詩的一種。 每首詞都有自己的曲調、樂譜、這就是詞調,詞牌是這些調詞的名稱。這些詞調有的來源於民間,有的來源於西域胡樂,也有的來自音樂機關。詞調的名稱最初是與內容有關的,後來失去了聯繫,作者因此在詞調下另標一個標題,作為本調的題目,如:《念奴嬌.赤壁懷古》。 詞按字數可以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 ,59--90字;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為《鶯啼序》有240字。 詞的段叫闕(曲)、或片,按片分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 詞從音樂性質上分有令、引、近、慢及犯調,移宮、換羽、添聲、攤破、偷聲、促拍、轉調、添字、減字等。詞的格律與詩律有密切關係。
五散曲 1 散曲是繼詞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是元代韻文的主要形式。它同詞相似,也是在民間樂曲的基礎上產生的。 散曲是曲的一個分支。曲有散曲和劇曲之分,劇曲是戲劇所用的套曲,除唱之外還要有表演對白,而散曲在於歌唱。 一本戲是有幾個套曲聯綴在一起而成的,可即所謂不散之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又稱葉兒,多用來寫景抒情,可以是單曲;也可以將同一曲牌連用幾次,合起來表達一個複雜的意思,叫「重頭」;也可以將兩三支音樂上相近,音律上便於首尾相接的曲牌連在一起吟詠同一體裁,叫「帶過曲」。此外還有「摘調」,即從套曲中摘取謀一牌調,用來單寫小令。 套數,又名套曲,是在同一宮調內聯接許多曲牌成為一組曲來歌唱同一內容,可寫景抒情,也可講一個故事片段。套數長短不限,可以聯三四支,七八支曲牌,也可以聯綴幾十支曲牌,都要求一韻到底。現在見到的最長的奎曲由三十四支曲子組成。一般套數都有尾聲。散曲的套數和戲劇的不同,不加說白,只供清唱。 2 曲同詞一樣,也是依譜填詞,但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句式靈活多變,伸縮自由。依譜而伸縮自由,其原因在於曲可用「襯字」,而且襯字多少,沒有限制。其二 語言以俗為尚和口語化。其三 審美上明快顯豁,自然酣暢,與詩詞的含蓄,蘊籍,大相徑庭。(散曲在聲律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六賦 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中間的一種文體,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起源於戰國時代,由楚辭衍生而來,也繼承了《詩經》的諷刺傳統。 它講求文采韻律,在語句上追求駢偶鋪排,要求押韻諧調,文辭上講究藻飾用典;講求在鋪采摛文的基礎上「體物寫志」、賦與詩的一個重要區別,詩多以抒情為主,為情而造文;賦以敘事狀物為主,為物而造情。賦經歷了騷賦,漢賦(包括漢騷體賦,散體大賦,抒情小賦),六朝排賦,唐宋律賦,中唐以後散文化的文賦等階段。1 騷體賦,屈原、宋玉的作品,沒有一定限制,比如:《宋玉 風賦》。 2 漢賦a 漢騷體賦,防屈宋作品。如賈誼《吊屈原賦》。 b散體大賦,篇幅較長,多採用問答形式,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六言為主,也有五、七言,甚至更長的句子。喜歡堆砌詞語,好用僻字,極盡鋪陳排比只能事,被後人稱為賦體正宗。《七發》、《子虛賦》、《上林賦》等。 C東漢抒情小賦,東漢中期以後,以張衡《歸田賦》為發端,賦體創作向著貼近現實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發展,主要有紀行,述志,托物言志,愛情等內容,其特點是,字句溫婉,感情真實,篇幅短小,精鍊,耐讀,引人入勝。如:東漢張衡《歸田賦》,《刺世疾邪賦》。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分序,本文和被稱作「亂」的結尾。 3 六朝的排賦:是東漢抒情小賦的變體,它一般篇幅短小,句式整齊,通常對仗,多四言,六言 駢偶;講究平仄,通篇押韻;溶詞煉典,漸近律賦,與駢體文不同之處在於它要求押韻,名篇如曹植《洛神賦》;陸機《文賦》。瘐信《小園賦》《哀江南賦》等。 4 唐宋律賦:題目,字數,韻式,平仄都有嚴格限制,較俳賦更嚴,是科考的文體,劉禹錫,蘇東坡等均有律賦流傳至今。 5 中唐以後的文賦:是一種散文化的賦體,不刻意追求對偶,韻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比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句子;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東坡的前後《東壁賦》皆為名篇。2017.06.20
推薦閱讀:
※古代墓碑與墓誌是兩碼事
※古代皇帝的龍袍,竟有這麼多講究!
※古代「另類」貪官 為生而貪
※中國古代石刻的主要類型及其形成過程
※中國古代花樣繁多的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