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極拳發勁理論知識(二)

太極拳發勁理論知識(二)

感謝群友論世入道整理,現在把這些內容重新轉回我們自己的博客上。

轉載:龍城飛將 旭日東升 博文

我對太極拳最主要是體會其神意氣力及與推手的神意氣力的接觸,破壞對方之規律,強化自己的規律,這樣既是健身,又是武術了。

實際上太極的根本特徵是它是一種內勁,即力生於跟,形於手指。

——《學太極主要靠「悟」》

太極的剛勁似乎傷身體,實質上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所以太極的柔勁練到家了,剛勁自然是活靈活現的,隨時可以調動得出來的。不需要在每個動作上都用吃奶的勁去練。

——《一心可以二用

——談練太極拳如何入靜》

太極勁其實就是柔勁+剛勁。大概九成柔勁,一成剛勁。

過去,總認為太極的核心是化發,曾在這兩個字上下過許多功夫。現在總的感覺是追求化發,則達到不想要的效果。只要記住柔與剛,太極的基本勁路就有了。只要加上神意氣,基本上就入門了。剩下來的功夫就是把這些東西練到爛熟,功夫自然就出來了,養生的效果可以達到,推手的技術可以提高,散手也就不在話下了。

——《太極勁就是柔勁和剛勁》

真正的螺旋勁來自足跟,來自腳的運動,來自身體的摺疊,而不是手臂的運動。

——《內勁是如何旋轉的?

——淺談何為螺旋勁、鑽翻勁、纏絲勁與開合勁》

對方出拳打擊我方時,我方快速出手格擋,即接手,也叫接勁。這時只要求快速,不要要求發勁。在接勁後,瞬間理解到對方發勁的方向,就是聽勁。瞬間內又有所內動,使對方被做空,也就是失去重心,就是化勁。在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之後,自己的手一直是與對方在接觸狀態,然後才突然發勁。所以太極拳給人的感覺是以靜制動,實際上不是真正的靜,而是有微動,也叫內動。在外行看來似乎不動,實際上太極拳界也有一個說法,叫做散手不變形。就是說,只是上肢的外形不像其它拳術那樣長距離的伸縮,細看還是有內動的。

在這種情況下的發勁就是貼住對方,且在對方身體失重情況下的發勁,這就是太極拳的寸勁。所以若說太極有了尺勁,那可能是把其它拳種的特點移植過來了,不是太極拳的本來面目。

——《尺勁與寸勁》

欲知道何為斷勁,必先知道何為內勁。什麼是內勁,我近日寫了了篇博文《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內勁》,我把內勁理解為人在運動時的高度協調,身法表現為身體各部分之間高度協調,「以氣生力」表現為呼吸與身體之間高度協調,「以意領氣」表現為意與氣的高度協調,「以意貫神」表現為意對神即氣勢的統領和協調一致。從身體的角度,可以簡化為「力生於跟,形於手指」。而且,一般是就一個動作或連續在一起的一組動作而言。就動作的外形而言,人們一般能夠看到的是身體的高度協調,這是由身法調整的。這就是說,足上的力通過人體的各個關節,像蟲子一樣蠕動到發力點,其間不能有斷裂。若有斷裂,就是斷勁。

——《論斷勁》

關於內勁如何修鍊,各派似乎有不同的方法。但總結其共同點,不外乎神意氣力,也可以說修身、練氣、調心、用神,也就是我在《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內勁》[1]一文中所講的,身體、呼吸、氣勢、意念的高度協調統一,也就是調身、調息、調心、調神。

調身,就是修鍊身法,要求身體各部分高度協調統一,如螺栓螺母的公差與配合,如一台機器內各部件之間的有機的配合,尤如新汽車之磨合期。練到這一步,是整體內勁的基礎。然而遺憾的,現在許多教育人們學內勁的書或者老師在教拳引導學生渾身松凈,松指、松腕、松肘、松肩、松背、松腰、松胯、松腿、松膝、松踝。許多學生皓首窮經地去追求,許多年過去卻落得渾身是「病」,即這個協調沒練好。因為汽車磨合是要機器整體運行中進行的,不是把哪個部件拆下來去磨。

接下來是調息。調息就是調整呼吸,調整在太極拳運動中的呼吸。在太極拳運動中人們常說是深呼吸,是腹式呼吸,是隨著伸縮發放進行的呼吸。然而遺憾的是,如果不進行特別的說明,這種練法也會誤導人。實際上呼吸只要注意到和運動協調起來就可以了,刻意地練呼吸反而脫離了內勁的本質。比如一本古代的內勁關於呼吸是這樣教育人們練功的: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經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但吸氣時須默想真氣,自湧泉穴升至會陰,分向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由前胸升於腦後,漸升入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須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氣足,自能復從尾閭長強近於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純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這樣呼吸,脫離了身體的運動,脫離了伸縮發放,脫離了對推手對手的意念的追蹤,不太可能有助於內勁的修鍊。

再下來講調心。上面引述的話是許多內功修鍊的書都會講到的,其講到調心的內容實質上是氣功所講之大小周天。這種意念上的修鍊仍是與身體運動脫節,於真正的內勁無益。我認為,太極內勁的調心,是調自己發放之心、伸縮之心、柔化之心、接手聽勁之心,決不是避開推手的對手而在那裡空轉大小周天。

總之,內勁或者說內功是神意氣力之高度協調統一,脫離了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單獨進行修鍊只會使人步入歧途,永遠在真傳的旁邊打轉轉。

——《被神化的內勁 被曲解的練法

——關於內勁修鍊方法的感悟》

太極內勁的調心,是調自己發放之心、伸縮之心、柔化之心、接手聽勁之心,決不是避開推手的對手而在那裡空轉大小周天。總之,內勁或者說內功是神意氣力之高度協調統一,脫離了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單獨進行修鍊只會使人步入歧途,永遠在真傳的旁邊打轉轉。

內勁的實質是身、氣、神、意的高度協調,統一行動。因此,我懷疑傳統功法中所謂的脫離身體和神的呼吸與意念於內勁並無益處。我認為,在調心部分,人的意念要注意無人當有人,即使是一個人自己練也要帶著推手的「敵情觀念」,設想對方向你進攻,你在防禦,同時在找機會進攻;你在化,同時在找機會發;你在縮,同時在尋找恰當的時機發;你在接手,接手的同時在聽勁,在化勁,這一切源於你的柔勁。你在想著身體的運動,在想著重心在兩腿之間的變化,在想著與對方形成順勁還是逆勁。這一切的運動,均是意、神、氣、身的同時的協調的運動。因此,調心不能離開其它神、氣與身而單獨進行。

——《練內功如何調心?》

太極有多少勁?一般認為,太極勁分為掤 、捋、擠、按、採 、挒、肘、靠八個勁,但我卻覺得,只有掤勁是太極獨有的,其它七個勁法實際上應該稱之為打法,在其它拳里也是有的,只不過有些打法其它拳不一定用同樣的名稱。但毫無疑問,有的打法是相同的。比如肘法、靠法、挒法、採法其它拳種都有這些技法,而且名稱也是相同的。

再看捋,在其它一些拳里可能是「格」、「擋」等。擠,是正面擠壓。按,由上而下的壓,其它拳也有。

太極拳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的掤勁,其它勁法均表現為掤。掤,就是柔,就是整,就是彈簧勁,就是隨時可以變為剛又隨時回到柔的狀態。所以在太極拳里,捋勁不是生格,必須有掤勁。擠勁不能硬擠,必須有掤勁在內。按勁與其它拳不同在於它是掤著的按,不是死按。采挒肘靠莫不如此。以肩的靠勁為例,太極拳的靠勁就是有太極的味道,靠同樣是把對方彈抖出去。

——《內家拳的數字解析》

從物理學的觀點看,人是一個物體,自身有重量。人自身的重量是向下的,也就是向地面垂直的,這也符合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力我們稱之為人的重力。

人要站在地面上,必然有一個向下蹬地的力,若不蹬地他就癱倒在地上了。在傳授太極拳的領域,看到許多人在講松,不知道他們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至少是人站在地面上骨骼不能松,必須站立得住。立身中正,也就是托得起自己的重力,而且在立身中正的情況下人是最省力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人若是身體傾斜,實際上會加大使用的力氣,且內勁無從說起。

這樣,人體自身的力就分為兩個方面:人體的重力和人向下蹬地的力,就形成一對矛盾的力。

再看太極拳運動的力。

太極拳運動,是人體托負著重力的運動,是重力在兩腿之間變換。一方面是重心的變換,另一方面仍要向上托起自身的重力,這就是蹬地。只要是蹬地,必然會產生起伏。重力加於一條腿之上時是起,重力移於兩腿之間時是伏,或者說是落。許多拳種講打拳架時不要起伏,要看在什麼條件下講。事實上,只要是兩腿變換重力,必然會產生起伏。問題在於,人們控制不讓起伏,實際上只是看起伏的幅度不太大而已,即使是大師們表演的視頻,也不可能完全杜絕起伏。

太極拳運動之源在於起伏,起伏就是重力在兩腿之間變換。沒有這種起伏,就沒有太極拳的運動,太極拳內勁的運動更無從談起。推而廣之,人的任何體育運動都是人的運動,也要遵循這樣的規律。

——《人體的力與太極拳運動的力》

太極拳的內勁會在運動中表現出來,「力生於跟,形於手指」。由於太極拳的運動是兩條腿和兩條胳膊的活動,所以內勁的傳導線路就由人體腿腳和胳膊的配合模式決定。

太極拳的運動,一般會有兩條主線路。其一是懶扎衣,其二是摟膝拗步。中國人多數是右撇子,我們就以右撇子為例。

在做懶扎衣動作的時候,力是由左腳、經由左腿、左胯、腰、背、右胳膊、右肘,最終達於右手。

在做摟膝拗步的時候,力是由右腳、經由右腿、右胯、腰、背、右胳膊、右肘,最終達於右手。

這樣看來,摟膝拗步要求與對手的距離較懶扎衣更近些。

違反這樣的運行規律,就是破壞了太極拳運動的法度和軌跡,內勁的傳導就會受到許多減損,有些地方形成斷勁。

——《太極拳內勁傳導的兩條主線路》

從步法來看,形意站得高,相對更符合人體運動規律。而太極,尤其有的太極是大弓步,有的太極是大馬步,容易把勁斷在了腰上。八卦掌腿的運動方法是:出行的腳水平微離地,大腿直膝,小腿伸直,右膝前跪,五趾抓地,左腳平行向前進步,腳水平落地(趟泥步要腳面綳平向前搓步),步幅等於或大於自然步[3]。拳諺雲,打拳如走步。八卦掌走步這樣的要求就有一些內容脫離了人走路的自然狀態,人為地提出一些離人正常走步特點甚遠的要領要求。總之,若蹲得低,最容易把勁斷在腰上。

從勁法上來看,太極講以勁打勁,強調勁由內換,粘連黏隨,以柔克剛,是非常合理的。

從應對對手看,八卦善於打側面,以已之正面對敵之側面,使之被動,符合武術的戰略,以已之強擊彼之弱。

從內勁的理論看,三家的理論主要內容實質上大同小異,而太極的理論似乎更簡練一些全面一些。然而從上面對三種拳術的分析看,形意拳最不容易斷勁,而太極中的武式和孫式也由於站得高不容易斷勁。

而不太講內勁的拳擊散打和泰拳卻在這方面有其合理性,站得高,腳上的力能夠傳導到手上,雖然這些拳不講內勁,卻是內勁傳導得最好,這也是近幾十年來拳擊散打泰拳較中國傳統武術更具實戰能力的最重要的原因。

——《練拳最容易斷勁的地方》

內勁,是人體由丹田發力,由腳支持大地,傳導到手的力。內勁包括身、息、神、意四個方面,練內勁包括整身、調息、元神、意念四個方面。這是指發勁者的主體而言。

從旁人看來,發勁者是一個客體。他的內勁的發動,表現在外,為人們所看到,稱之為外勁。功夫深者,往往表現為虎虎生威、剛勁有力。有的人發勁時用於打擊對手的部位,一般指手,幅度很大,人們能夠看到表演功夫的人明顯的運動軌跡和力度。

形意拳稱人們練拳增長功夫的過程為,由剛勁到柔勁再到化勁,這裡的化勁不同於太極拳之化勁,太極拳所言之化勁為以柔克剛,在接手的瞬間使對手失去重心。這裡所講的化勁是形意拳長功夫的高級階段,外行看不懂,只看到輕柔,內行卻是能看出門道,看出功夫。也有說由明勁到暗勁。這都是指外在的表現,且表明功夫越高,外在的形式越柔軟。太極拳拳諺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就是這個意思。形意拳提出這樣的說法,是給人們這樣的認識,練拳先表現為外勁,隨著身體協調性越來越好,逐漸增長內勁。內勁越好,外勁的表現越有力。而太極拳的練法完全可以直接從內勁的練習開始,當內勁好的,外在的表現也就是外勁才可以表現得越剛猛。

——《內勁與外勁》

——而傳統意義上的內家拳,除形意拳站得較高外,八卦掌和部分太極拳站得太低,且發勁時腿容易蹬直,腰容易塌陷,勁路容易斷在腿和腰上,儘管這些拳種都在強調不要斷勁,要整勁。從這個意義上,每天講身法的這些內家拳倒是實際行拳走架腿腳上時使用了外家拳的方法,出現斷勁,表現出來的是外勁,不是純的內勁。

——《外家拳的「內勁」與內家拳的「外勁」》

太極拳養生的機理並不神秘,就是內勁的練習。而作為內勁,根本的要素在於腿部的練習,不在於上肢的搖擺,不在於招數。許多人忽略了這一點,拚命地去追求招數,沒有收到什麼實際的效果。而腿部的練習並不是蹲得越低越好,對於許多中老年人來說,蹲低首先是傷膝蓋。

——《最簡單的太極拳養生功法》

人走路和打拳必然要有起伏的。人有兩條腿,人走路時重心從一條腿移到另一條腿的過程就在不斷地起伏。重力完全在一條腿上是人站得最高,重心在兩腿中間時人的身體最低。重力在一條腿上時,是起。重力在兩腿中間時,是伏。這是由人體兩條腿行走的客觀規律決定的。若是汽車行駛就可以不起伏,軸的高度永遠是一樣的,是車輪的半徑。

起伏是人運動時的力量的表現,是力量之源。起,表現出了力量,用力學的術語講,就是力乘以速度進行做功。伏,同樣表現出力量,同樣是力乘以速度進行做功。

在行拳時,起,往往表現為發放,展開。伏,往往表現為引化,收縮。但在推手時,很多情況下走就是化,化就是走,這時,伏也可以是在引化的同時發,起也可以是引化與發放幾乎是同一動作。所以,起可以表現為發勁,伏往往表現為蓄勁。

以懶扎衣為例,伏時,縮、化、蓄。起時伸、發、放。這樣的動作主要是直接化發。而野馬分鬃同樣是伏時縮、化、蓄,起時伸、發、放,所不同的是使用的力的方向及傾斜度不同。

但並不完全是這樣,比如武式太極拳里的倒攆猴,旋轉時需要起來,若伏下去就轉不動。旋轉後要有個換勁和蓄勁過程,此時又需要伏一下,否則就發不出力。發勁時又是起了。實際上,若從蓄勁和發勁的角度看,倒攆猴的旋轉和停頓構成完整的蓄勁的總過程。

總之,起伏是太極拳運動的力量之源,外在的表現。我們所要求的是,不要使這種起伏過於做作,走出其應有的法度和軌跡之外。

——《太極拳運動的力量之源在於起伏》

我以為,內勁,就是本力。內勁就是人產生於人體內的最自然的力,也是方向最集中的力。自然的力,就是本力。方向最集中的力,就是整力。本力又是以柔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練出了柔勁就是練到了內勁。

先說本力。小孩最沒有力氣,但他們在跌跌撞撞的時候揮手打一個大人,大人可以感到小孩的力超乎了其應有的能量。然而這是事實,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小孩子跌跌撞撞地不懂得用力,卻發出了令受力者感到驚奇的力。我們練拳其實就是要找回這樣的力。

再說整力。我們可以看到貓、虎、狗、馬以及爬行類動物的運動,這是就一種整的概念。這些動物在運動時是身體整體的運動,後腿是蹬地了,但決不會只是後腿蹬直。現在的拳師教人們前腿弓,後腿蹬,聽者後腿一蹬就崩直了腿,形成一個僵勁。我們應當像磁場一樣,在通電的瞬間力量指向同一個方向,像這些動物一樣,在向前走的瞬間身體整體在運動,而不僅僅是腿或胳膊脫離身體地瞎忽悠。

再說柔。小孩跌跌撞撞地拍一巴掌,受力者覺得挺痛。小孩不懂得發力,卻打出了真力。他不懂得發力,就沒有後來隨著拳師去學拳而形成的僵勁,他是無拘無束的力,又是柔軟至極的力,因而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所以受力者倍感疼痛了。

糾正一個說法:練太極拳內勁不是要去掉本力,而是要找回本力,也就是柔的力,也就是整的力。所以,我們不是練出整勁,而是找回本來就有的整勁。

——《練回本力

——找回童年自然的太極拳》

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經驗是,要想學到一門功夫,必須得苦練。

若問什麼是太極勁,許多人會異口同聲地說,太極勁是「巧勁」。但怎樣練太極拳,多數人會說,一定要苦練。

這樣,我的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苦練」才能出來「巧勁」?

根據前人的正確的拳論、我自己的體悟和經驗,我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太極拳的「巧勁」要靠「巧練」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成功。

如何「巧練」太極拳?

就是人們常說的,「用意不用力」。具體一點,就是要輕、靈、柔、整。把握好了這四個字,練的過程就是輕鬆的、靈便的、柔韌的、整合的。做到輕、靈、柔、整,練拳的過程就是輕鬆的,愉快的,不是沉重的,痛苦的。內勁是由人的身體和神意氣組成,身法練好了,內勁就有了七成的內容。輕、靈、柔、整這四個字做到了,身法就練好了,內勁也就有七成了。

為什麼「巧練」出功夫快?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這是經典的太極拳諺。巧練,就是以柔軟的方式練,這種練法是從腳下傳出來的勁力損失最小的方法,所以出功夫最快。而苦練容易出現僵勁,苦練實際上是由僵勁到柔勁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走一段彎路。巧練則是直接練柔勁,是捷徑,減少了彎路,因而可以是最節約時間的練法。

苦練能不能練出太極拳真功夫?

太極拳的真功夫就是指純熟的內勁。苦練當然是可以練出來,但對於我們常人來講,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還有可能,越苦練,越沒有理解太極拳內勁的本質,離太極內勁的大道越遠。曾有一位偉人說過,成功的秘訣是「99%的辛苦+1%的聰明」。到了太極拳上,我認為,這個比例要變一變。太極拳是思想拳,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所以,若能達到一半時間思考,一半時間練拳,可能出功夫更快。

有了巧勁,如何發出巧力?

人們都很關心怎樣發勁。實際上,發勁就是發出力的過程。太極拳發的勁,就是這個巧力。柔軟至極,剛猛至極。輕、靈、柔、整做到純熟時,只要丹田在瞬間突然一硬,巧勁就在瞬間爆發出來了。這就是太極拳的發勁原理。

巧練出巧勁,巧勁中蘊藏著功力。

——《巧練出巧勁 巧勁蘊巧力》

整勁僅僅是內勁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內勁還應當包括神、意、氣。有沒有內勁,打一下沙袋就可以知道。

——《震撼太極拳》

太極拳的實質在於內勁,內勁的核心在於輕、靈、柔、整,再加上神、意、氣的配合。

人們直接練整勁,很容易僵。事實上,配合老師推手或學員之間配合性的推手就是瞬間的僵勁。

但直接從「柔」也出發,也許更快地能夠體驗到太極拳內勁的真諦。

練柔勁有兩個途徑,一是拳架,也就是動作。二是推手。至於站樁的作用如何,我不敢評論。反正我們的方法練拳,沒時間去站樁,當然我們不否定別人去站樁。

在練拳架時的要求是,無人當有人,就是假想一個人在和你推手。但是人們很難做到這一點。若一個學太極拳的人長時間不推手,只是練拳架,待他開始推手時,仍是從零開始。

在推手時,我們的要求是,有人當無人,就是在和人推手時,不管對方如何,自己只管按照老師教的要領做。

拳架和推手同時練,是最快的長功的方法,這是我自己的體驗,也是我教學的經驗。拳架長功就不講了,這裡著重講一下推手長功夫,推手出柔勁。

對於剛開始學不久的學員來說,推手是他們理解內勁,柔勁的最好的方法。兩個人開始推手時一定要配合。例如,兩個人站在沙發前,一個作為進攻方,另一個背靠沙發的作為防守方。雙方一搭勁時,進攻方即要輕輕的滑開對方勁力的苗頭,再向前推去。這就是柔了。對於防守方來說,雙方輕搭勁以後,自己不變勁,讓對方把自己推進沙發上。自己不變勁,但同時身體要保持整字。這就是說,進攻方練了柔而整的勁,防守方練了僵而整的勁。然後兩個人再換位練習,換位體會柔勁和僵勁。此時勁路要一個勁一個勁地練,雙方速度要慢。這是通過推手練柔勁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雙方一個勁對一個勁地練習一段時間以後,就要有些不配合的因素了。進攻方遇到對方勁力的苗頭,滑開對方力點,向對方推去。此時,對方若能跟得上,也在對方滑開力點的同時,自己也變勁。對方再變勁,自己再變勁。看能變幾個回合。只要進攻方逮到機會,就把對方發到沙發裡頭去。此時較第一階段稍快了一點,不配合的因素也增加了一點。

第三個階段:雙方完全不配合,完全放開思想自由地推手。此時,兩人距離沙發兩米左右,兩人相向而站,同時側對沙發。兩人同時開始推手後,完全不配合,誰被推到或扔到沙發上,不管多少個回合,誰就是輸,算一局。此時人的靈活性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四個階段:雙方推手完全不配合,誰被推出去,誰為輸一局。不固定方向,不一定再朝著沙發。若是在房間里,隨便推到哪堵牆上,都算輸。

越往高級階段,要求的人的輕、靈、柔、整越高,功夫也越深。

總之,通過推手長太極功夫,是一條必經之路。

——《通過推手練出柔勁來》

看到網上講太極拳,有「根勁」這樣的說法。我進行過一番研究,卻是無論如何理解不了這個「根勁」。

許多品種的武術講究下盤穩。小的時候練長拳、八卦,也企圖練下盤。但按照一般的方法,蹲得盡可以低一點,都不成功。

有了太極的感悟後,曾多次和自認為下盤穩的人試手。他們自認為下盤穩,由於他們在練拳和推手時蹲很低。但比試的結果是,無論他們蹲得多麼低,力多麼大,下盤多麼穩,只要稍一點化,他就動了。這說明他的下盤穩在太極的點擊下沒有太多的作用。無論你蹲得多低,能蹲多久,在和別人進行不配合的推手對抗時,別人不可能推不動。也就是,向地下紮根僅僅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的說法,任何人都不可能練出十幾、二十個人推不動的大力神功,那是騙人的把戲。

經過我次反覆地琢磨,我對下盤穩,或者根勁有了這樣的理解:它是動態的,活動的,不與對手硬頂的。也就是說,自己是一個不倒翁,隨著對方作用力的變化而變化,永遠摔不倒,但不能在不動的條件下與對方硬頂。

從這個角度看,我是支持「根勁」的說法。但若依許多人關於「根」就是要蹲低的觀點,在我看來卻是一點用也沒有。

——《何為太極拳的「根勁」》


推薦閱讀:

[轉載]食傷得用,技藝謀生(一)
精典得讓人無語【轉載】
[轉載]「印堂」風水大全
[轉載]《海龍王經》
[轉載]義門陳氏世系代代說(一)

TAG:知識 | 理論 | 太極拳 | 轉載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