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人生 (第三集)
佛法與人生 (第三集) 美國 檔名:18-003-0003
諸位同修,上一次我們將《觀經》「三福」介紹出來了,接著要講的是「六和」,這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非常重要。中國人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看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乃至於一個國家,你要知道它的興衰,就看它上下和不和睦。如果這個家庭上下和睦,這個家庭一定會興盛;國家上下能夠和睦,鄰國尊重,不敢侵略,這是在中國古時候歷史,大家讀《春秋》、讀《左傳》能夠看得很清楚。如果上下不和,鄰國就要打主意了,想方法把你消滅掉、并吞掉,這是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更重要了,出世間法,我們所求的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如果不從和上下手,你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和是定的前方便,心情不和,諸位想想看,他怎麼能得一心?怎麼能得禪定?
和平這兩個字在儒家、佛法都非常重視。和而後才能夠平,平是平等,平而後才有安,才能夠安定下來,安之後才有樂,你想想看這個和多重要!沒有和,底下平、安、樂統統沒有。今天世界眾生苦,你要追究苦的根源,就是大家不和,所以國際間才提出要求,我們大家和平共存,希望能夠避免戰爭。戰爭是不是真正能避免?不容易。和,大家非常的需要。絕對不是憑我們想像,和平就可以來到。和平是從哪裡來的?諸位一定要認識清楚,就是從三福來的。人有福他就能和,沒有福他得不到和平安樂,一定要修福。所以三福不僅僅是凈宗或者是大乘佛法的根基,也是世間法和平安樂的大根大本,因此三福必須要普遍不斷的講求,這比什麼都重要,沒有這個講修行都會落空。
臨終懺悔往生的,臨終懺悔實在講相當不容易,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最重要的條件是臨命終時頭腦清楚不糊塗,臨終時一迷糊,臨終懺悔往生就得不到。像昨天D.C.龔振華打電話來,特別還叫我代問候尹建維。他向我報告,那一邊有一位周居士,周廣大,廣東的廣,大小的大,這名字不錯。周廣大,他是開麵包店的老闆,得的病是血癌,非常痛苦,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臨終的頭三天,龔振華去看他,勸他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凈土。看他就不行了,家裡人還是去求觀音菩薩,求這個神、拜那個鬼,希望鬼神幫他能夠病好。龔振華一看,這很難,所以就勸他,你不要求病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做菩薩、做佛,然後乘願再來,再來跟你家親眷屬聚會,你來度他們。他一聽就相信,就接受,這個很難得,這個真正是大善根。所以他就叫他家人,他有三個女兒,統統念阿彌陀佛,不要念別的。
念了兩天,他就看到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從雲彩當中出現,西方三聖,歡喜得不得了。自己念佛的聲音非常洪亮,他說在家裡念佛,門外都聽得見,你看他中氣多足,病得那樣的人,突然之間有這麼好的瑞相。見到地藏王菩薩,見到觀世音菩薩,龔振華在旁邊,他說你不管見到什麼菩薩、見到什麼佛,你統統念阿彌陀佛,這一句話非常重要。這樣念下去,地藏菩薩、觀音菩薩也不見了,最後只看到阿彌陀佛。到第三天,見到五尊佛,阿彌陀佛的化身,接引他走了。走的時候,大聲念,念完之後走了。D.C.有不少同修幫他助念,大家看到這個瑞相,念佛的信心真正增長了。這個難得,三天。三天,我們看凈宗的經典,的確他符合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這個宗旨,他三天沒有間斷。這麼好的瑞相實在是太難得,但是這是前生前世的福報,使他在臨命終時那麼清楚。得這樣重的病,這麼痛苦,他清楚,他不迷,遇到善友,一勸他,立刻就接受,毫無懷疑,這非常難得。
所以個人修行,更重要是團體共修一定要建立在六和的基礎上。三福是個人的基礎,每個人都能夠具足三福的基礎,在一塊共修要建立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對僧團要求的,也就是佛對於僧團所制定的基本戒條。如果不是六和敬,這就不是僧團,僧團必須要具足這個條件。僧團在佛法里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它這個意思是四個人以上,佛法四個人叫一個團體,我們常講眾,和合眾,四個人以上才能稱為眾,這個眾就是團體的意思,三個人還不能稱,要四個人以上。這四個人依據六和敬在一起共修,這個地方就叫做僧團,出家在家不拘。像我們這個小道場,有四個人在一起共修,一個出家人,三個在家人,行,甚至於這個道場沒有出家人,只有四個在家人也行。乃至於你自己家庭,你一家有四口,四口之家,要依六和敬一家人共修,你的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庭就是僧團。所以它這個意思非常廣泛,並不一定要指佛教的寺院叢林,只是四個人志同道合在一塊進修就行了,這就是僧團。
這樣的僧團出現在世間,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縱然眾生有共業,有劫難,如果僧團出現了,劫難會延後。只要這個僧團真正建立起來,這個地方不遭難。這個僧團如果敗壞了,消失了,那個災難就會現前。所以諸位要是能夠認真的修,功德是無量無邊,不僅度自己,能夠把眾生這麼大的災難延後,你想想這個功德多大!發這種心,這是大菩提心。我們怎樣救世間?這就可以能夠救度一切世間。
六和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條,「見和同解」,也就是現在社會上講的建立共識,但是見和同解比建立共識要求的還要嚴格,還要精深。最高的原則是把所有的知見都捨棄了,都放下了,心地達到完全的真誠,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有知見的時候,給諸位說,這是正知正見,大家都是用真心相見,這是六和裡面最高的,最真實的。這個見解就是說,也不必你要同意我的見解,或者我要同意你的見解,這個人不服。釋迦牟尼佛也不勉強人,我是成了佛了,我的見解是正確的,你們是邪知邪見,一定要跟我的見解相同,佛沒有這個說法。佛說我們大家把所有的思想、意見、見解統統舍掉,我們就同了。這種說法是很公平的,大家聽了很樂意接受。所以佛門裡面叫你讀經、叫你念咒、叫你念佛,換句話說,是用這一個方法把你所有的妄想、見解、執著換掉。
凡夫講,我沒有妄念是做不到的,沒有妄念是佛菩薩,凡夫不可能的事情。妄念可以伏住,那是用定功,用定功能夠伏住妄念,至少也是初禪以上。四禪八定,就是色界、無色界人,他是用禪定的功夫把妄念伏住。妄想,根沒有斷,伏住而已。阿羅漢以上,見思煩惱才真正斷掉,永遠不會再起現行。四禪八定只是石頭壓草,他那個定功失掉了,立刻就又輪轉了,輪轉必定到欲界,多半入三途,這是爬得高、摔得重。
所以佛法裡面講的見和同解是建立在這一個絕對的基礎上,這個說法我們大家都歡喜,都願意接受,但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真正能做到是真正修行人,真修的人才能做到,不是普通修行人可以做到的。普通修行人都有意見,有意見就很難,有意見就不和了,沒有意見才和。所以這一條非常不容易做到。我們看現代這個社會,就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所接觸到的,世界各地的道場,我們沒有發現一個和合的僧團,也許有,我們沒有見到。我們所接觸到的,所聽到的,所見到的,都不是和合僧團,換句話說,這個裡面的住眾都有爭執,都有意見,所以不是佛法的僧團,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
希望我們同修自己真正覺悟,真正發心,我們有四、五個人以上,我們建立一個真正的僧團。像佛所說那樣的真實還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但是我們至少能夠做到相似的真實僧團。像天台家所講的六即佛,我們不能做到分證即,我們要做到相似即,那就不錯了。相似即的見和同解,就是我們依照一部經論,中國古代寺院叢林道場的建立就是用這個方法。分證的僧團,禪宗裡面像六祖那個道場,禪宗的道場,那的確是分證,為什麼?他是真的求明心見性。六祖大師當年那個道場,曹溪,現在的南華寺,他老人家一生在世,在他手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弟子有四十多個人。見了性,這是真實,這是真正和,如果不和不可能見性,這是真正和了,所以那個是真實的道場,我們可以確定它符合六和敬的標準,符合佛陀的這個標準。教下的道場,我們不敢確定它完全符合,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它是相似位,為什麼?他們的見解思想、想法看法有範圍,不越過他本宗的經論,以這個為我們共同的見解,這屬於相似。
譬如賢首宗,他們的想法、看法依《華嚴經》,大家都依《華嚴經》,依《華嚴經》建立共識,這比前面那個方便多了,前面那個一定要心地清凈,這個不是容易事情,沒有妄念不是容易事情。如果我們依照一部經每天讀誦,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都拿這部經做個對照,做一面鏡子來修正自己,這個一般中下根性的人可以做得到。像天台宗依據《法華》,三論宗依據《大智度論》、《十二門論》。法相宗有六經十一論,經論比較多一點,所以也比較麻煩一點,但是它有範圍,實在講凈土宗比較高,因為它純,比禪宗實在講次一點,凈土宗依阿彌陀佛。
為什麼說凈土宗比禪宗次一點?禪宗是自己真正做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凈土宗必須要念到理一心不亂,與禪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才等齊,沒有到理一心不亂,不如他們。但是念佛人絕大多數一生的成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所以一般念佛人不如禪宗,這是講成就。如果參禪要不能見性,只能得禪定,說老實話,那個禪定不如念佛,為什麼?你得到禪定只能夠往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不能出三界,念佛人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他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這就是禪不如凈,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禪宗到後期也降低降到相似位,它也依經典,它依《六祖壇經》、依《金剛經》、依《楞嚴經》,依這些與禪宗有關的經典,依祖師的語錄,這樣就跟教下的標準相差無幾。
我們今天講最高的境界,決定達不到,講心地清凈一心不亂,這樣的和合我們做不到,我們也不要打這個妄想。我們希望我們和合的基礎建立在凈土五經一論上,這樣就好。每個同修天天要讀經,最少一天要用一小時的時間來念經。五經念熟了,像《無量壽經》,一小時足夠;《普賢行願品》,一小時也夠;《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勢至圓通章》,這個三種合起來,一小時也夠了。你真正要是念得很熟,一天三個小時,這五經一論都念完了。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一天至少念一個小時,五經裡頭你選任何一部都可以,一天不能間斷。
讀經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是修行。第二個意思,你讀熟了之後,自己在生活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之間,你有了一個標準。我這個念頭起來了,與經義相不相應?我的想法、看法、見解到底正不正確?對不對?有經做標準。與經裡面所講的相應,這叫對的;與經典裡面所講的相違背,那就是錯的,用這個方法來修正我們的見解。我們是依佛的見解為見解,大家都能夠依佛菩薩的見解為見解,這就對了,希望我們見和同解是這樣的建立。這是各宗不一樣的,因此各宗的見解不相同。
譬如凈宗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菩薩的著作,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還有《大勢至圓通章》,這四種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給我們持名念佛。《觀經》裡面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講了三種,不像前面那個是專講持名念佛。我們都能夠遵守,都能夠依靠,這就沒錯了。何況《無量壽經》裡面,對我們日常生活裡面處事待人接物,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它都有一個標準在裡面。所以古德說這部經「理事圓備」,圓是圓滿,備是具足沒有欠缺。「性相圓融」,所以要把五經一論,給我們自己,心境融和成為一體,那我們得的受用就不可思議。使我們的生活,生活在五經一論之中。某人,你看看這五經一論,五經一論就是他,他就是五經一論,要把五經一論跟自己心境融成一體。如果我們有這麼一個想法,有這麼一個願望,認真努力去做,見和同解就能從相似達到真實,融成一體就是明心見性。
生活就是真如,工作就是本性的開顯。經上所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開化顯示,就是跟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環境,跟我們所有一切的人與事,融和成一體,所以自己心裏面所住的:真實慧。《金剛經》上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云何應住」,《無量壽經》裡面「住真實慧」,你看這答覆得多圓滿!我們如何跟別人一起相處,「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就是菩提心裏面的深心,惠以真實之利就是菩提心裏面的大悲心,就是《觀經》裡面講的迴向發願心。這部經最大的特色就是經文不長,容易攝受,這真正是難得。《無量壽經》的內容實在講跟《華嚴經》的內容沒有兩樣,《華嚴經》的文字長,說的羅嗦,這部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濃縮,蕅益大師講得不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它是《華嚴》、《法華經》的精華。不僅是如此,我自己深深覺察到,這部經是整個《大藏經》的精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妙法都不出這部經。所以我們用這部經做為共識,做為我們見和同解,再好也不過了。所以道場同修每天一定要念一部,各人自己念也好,四個人在一起念更好。
今年我在香港遇到能慈法師,這是專修凈土的一位老法師,他特別囑咐我,他說你在各地弘揚凈宗,千萬要記住,一定要勸人每天至少念一萬聲佛號,不能少於一萬聲。我聽了,覺得他所講的非常正確。所以我們見和同解就建立在一部《無量壽經》、一萬聲佛號的基礎上。念經不僅是念,要把這部經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我們要把它做到。
我過去常常講經的時候說過,我講西方世界三輩九品跟古人註解的講法不一樣。我講的,就是依據《無量壽經》講的,你能夠把《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百分之百的統統做到,我說那一定是上品上生。如果你打一個折扣,百分之百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那你這是上品中生。你打八折,我只能做到八成,你是上品下生。這個樣子慢慢降下來,降到下品下生也要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我天天念,不能往生,必須能壓住煩惱才能往生。妄念起來了,馬上換成阿彌陀佛,妄念沒有了,換句話說,念佛號根本的意義是要恢復我們的清凈心。心不清凈,心不清凈就是妄想雜念,用這句佛號代替我們的妄想雜念,使妄想雜念恢復到平靜,統統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上,這叫做念佛。假如妄想雜念還是那麼多,你的佛號念的再多,不能夠取代妄想雜念,這樣的念佛沒有用處,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告訴我們「凈念相繼」,著重凈,凈是功夫。真正念到心清凈,念到心專一,這個人念佛就有功夫,所以念佛功夫自己可以檢點得出來。我這妄想雜念少了,心清凈了,智慧就增長,一定的道理,這是念佛功夫。所以見和同解要用這個做基礎,那就是真正念佛人,我們大家相聚在一起。
我今天寫一封信給香港厚生會那邊同修,我告訴他現在達拉斯的房子很便宜。他們都想移民,有沒有方法移民到美國來?因為那些都是念佛人。我說如果我們這一條街上有十戶人家是念佛人,我們都能建立在這個理想的基礎上,我說我就可以長住此地,就不要走動了,就不出這個小城,我就定下來。現在沒有這個環境,那我們就結界,我們就結一個界線,達拉斯是我們的界線,不離開這個界線。我們在這裡求生凈土,這個地方可以建立一個真正的道場,真實的道場。
第二條就是「戒和同修」,這個戒,大家不要誤會這是菩薩戒、比丘戒、沙彌戒,不是指的這個,這一個戒條就是像我們現在同住公約一樣,就是守規矩。我們大家生活在一起,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一定要守規矩,一定要守法,這個是戒律。要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要遵守這個地區的人情、風俗習慣,我們住在這裡大家都歡喜,這個是戒律裡頭最重要的。當然佛法的根本戒是五戒,那個是必須要遵守的。六和敬特彆強調的就是守法,六和敬跟六度所講的持戒都是特彆強調守法。你不守法,這個地方的人會排斥你。譬如基督教在台灣,虔誠的基督教徒,他不要祖先,他不敬國旗,這是一般社會老百姓不能容受的。佛教徒不是如此,佛教給我們的是要守法。在哪個國家要守哪個國家的法令規章,要守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不能破壞它,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決定不違背。我們在這個國家,在這個地區,我們覺而不迷。所以它是任何地區,任何時代,統統適合,沒有不適合佛法傳播的。佛法教學,佛法修學,任何時代,任何地區,統統適合,就是他守法,所以能夠得到一切眾生普遍的歡迎、愛戴,他跟人和,不是不和。跟學佛的人和,跟不學佛的人也和,甚至於跟外道也和,跟妖魔鬼怪也和,沒有一樣不和,這個諸位讀《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明了了。孔老夫子所說的「禮之用」,禮就是法,就是持戒,持戒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日常事務當中,「和為貴」,最貴的是和。
戒律最基本的理念實在講就是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威儀就是禮節,我們對人對事,禮節很周到。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基本的戒條。六和敬裡頭,戒和同修比什麼都重要。六和敬本身就是戒條,要遵守三福六和,這是一個好的團體,一切諸佛歡喜的團體,一切天龍鬼神尊敬的團體,我們要努力去做。自己,四個人相處,心裡要忍耐一點,彼此能退一步就和了。彼此互相不能相容就沒有法子,但是要曉得這個損害太大,絕對不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他的期望是和睦,正如同父母對於子女,總希望兒女能夠相親相愛、和平共處,不要相爭。兒女為財產、為名利互相的爭執,這是父母最痛心的事情。我們如果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我們這個僧團裡面不和是諸佛菩薩最痛心的事情,比父母對兒女的痛心不曉得超過多少倍!我們天天拜佛有什麼用處?沒有用。一個相處不和的時候,你天天拜佛,佛老早就走了,不在這裡,走得遠遠的,此地你拜的偶像而已。如果再要勾心鬥角,那好了,你拜這個佛像,佛很靈,誰靈?妖魔鬼怪是取而代之。這沒有佛,菩薩也不在,妖魔鬼怪就來冒充佛菩薩。你心邪,你所感的是邪;你心正,你所感的是正。這個道場雖然供的佛像,是真的還是假的就看供奉的人,他的心是正是邪。這是第二條,非常重要。
道場裡面的規則是我們自己訂定的,所以佛法的確是自由民主開放,實在講也是共產,因為末後有「利和同均」,這一條好。把私財舍掉,你的心就清凈了,可以說一般大多數的人最大的障礙就是財,這是他放不下的。他心裡有恐懼,我要把財產一放下,我的生活怎麼辦?他憂慮這個,殊不知這種憂慮是妄想,如果你能夠把《了凡四訓》好好的念上三百遍,我相信你這個觀念就可以糾正過來,你可以真正放得下,為什麼?你真正相信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自己命裡頭有的這個財,丟,丟不掉,所以他變成肯布施、肯放下,他曉得我丟不掉。我這裡丟掉,丟乾淨了,它明天又來了。你不要怕明天沒吃的,明天還沒有到,何必替明天操心?所以這世間人雖然講因果,不相信因果,很難相信。
我自己過去也是很小氣的,很吝嗇,也是一分錢都不肯舍的。改變這個觀念就是念《了凡四訓》,我念的我相信,所以我能夠把一切財物捨得乾乾淨淨。我那些同修、同事問我,你將來生活怎麼辦?我就告訴他,如果我命裡頭該餓死,你給我個金山,我還是餓死;我命裡頭不該餓死,我一分錢沒有,到明天自然有得吃,說得他們都莫名其妙,都搖頭,說我這個論調很奇怪。我相信,所以我學佛以來,我自己想想,沒有餓著一餐,也沒有凍一天,雖然沒有房子,我有地方住。你能夠相信因果報應,你就心安理得。道理得到的時候,心就安了,就自在了,沒有憂慮,真正能夠放得下。
所以放下很不容易,放下一定要真正看破,真正看破一定要相信因果。曉得這個世間人,發財的,他命裡頭有的;他命裡頭沒有財,他想什麼方法也發不了。台灣現在發橫財的人很多,搞股票,諸位要知道是命裡頭有,命裡頭沒有,他搞股票賠本,他賠光了。不是搞股票,一百個人搞,一百個人發財,那我也去搞去,不可能的事情。你看到賺錢的,你沒有看到賠錢的。賭博,甚至於搶劫、強盜,他今天搶到錢了,還是他命裡頭有的;他命裡頭沒有的,今天出去搶,被警察抓去判刑,他一樣也沒搶到,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用非法、投機取巧手段所得到的還是命里有的,豈不是冤枉?所以道理真正明了了,不幹這個傻事,你只一心修善積德,你的福報只有增長不會減少的。你每天在修德修福,這個福報源遠流長,永遠享受不盡。所以一切財物何必要歸自己?歸自己太苦了,歸自己要操心,不歸自己的不操心。所以錢財來了,除了自己生活上需要的一點點之外,多餘的趕快打發出去,自己一點心不操,需要的時候,它自然就來了,很奇怪。這個固然是我當年讀《了凡四訓》,我覺得它有道理,我相信它。
第二個給我增上緣的就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你一定要信佛菩薩,「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什麼得什麼,就像《普門品》里所說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求不到的,章嘉大師給我說得很清楚,我沒問他,他自己說,他說當你有求而求不到的時候,這裡頭有障礙,有業障,必須懺除業障,那你所求的就感應道交。業障怎麼個懺除法?不是叫你去拜梁皇懺、拜水懺,他說那一套是形式,不見得有效。真正的懺悔是改過自新,自己知道自己過失,把它改掉,再不做了,這個障礙就沒有了。實在就是儒家所講的「不貳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諸佛菩薩一切善神歡喜,冥冥當中幫助你,甚至於明顯的幫助你。所以一個學佛真正明理的人,自己就曉得應該怎樣生活,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自然就知道。
第三就是「身同住」,這個好懂。我們一個道場,一個團體,共同生活在一起。現代人的意識形態、生活習慣,跟古時候不相同,所以如果用古時候那個標準,我們今天也會感覺得很困難。古時候寺院晚上都睡通鋪廣單,現在如果我們這樣提倡,大家一看這樣子,不想來了,所以我們今天希望建的僧團是符合現代人生活的水準。我們大家念佛人把房子買在一起,買在這一條街上,在這一條街上建個念佛堂,我們共修。如果你看他不順眼,你就回家去,免得爭執,不要吵架,這樣也能保持六和敬。如果真正能夠買在這一條街,我們這裡閉錄電視牽到每個家庭裡面去,我們在這裡講經、在這裡念佛,你不來,在家裡一樣可以見到,一樣可以聽到。實在講現在房地價這樣低廉的時候,真的在台灣賣一棟房子就可以買這一條街。台灣差不多一棟房子比較上大一點的三千萬,合美金一百多萬,現在一百萬才值兩千五百萬。現在此地一棟房子平均大概是七萬塊錢,這裡有十幾棟,在台灣賣一棟房子,這一條街都買下來了。這一條街買下來,蓋一個大的念佛堂,大概不成問題,附近沒有人講話,因為都是自己人。建個大念佛堂,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們大家在一塊念佛,這就真正變成彌陀村了,用這個方法來建立現代的道場。身同住,我們今天這個做法。
「口無諍」,到想爭論的時候,合掌阿彌陀佛,爭論就沒有了。別人發脾氣,你一句話不要說,阿彌陀佛,他就不再說了。口無諍,所有一切爭論統統歸到阿彌陀佛。「意同悅」,每個人真的是法喜充滿。第六條是「利同均」,這是同住在一個道場,像從前寺院叢林,出家人沒有私財,也不接受個人的供養,這都不接受。從前信徒是供養常住,不是供養某一個人,所以出家人沒有財物。不但沒有金錢,金錢是常住的,公家的,就是衣單(衣服)多餘的,公家也把你沒收掉,你不需要這麼多,分給衣服缺少的那些人。衣單都不多,在印度是三衣一缽,中國因為氣候跟印度不一樣,天氣冷,所以三衣之外,可以有四季的衣裳。夠換洗就夠了,不能多,多了要拿出來送給別人,交給常住,這是做到利和同均。
在現前,譬如我們理想建立一個彌陀村,利和同均,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我們提倡什麼?在利養上我們大家要互助,要互相的幫助。譬如低收入的,真正生活有困難,我們大家幫助他一點,使他居住在這個地方真正能夠住得安,不求生活富裕,求生活能夠維持。溫飽,沒有憂慮,心就定了。身安則道隆,佛門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吃都吃不飽了,還轉什麼法輪?弘法、修學,什麼都談不上。必須自己穿得暖、吃得飽,然後才談得上修行,才談得上弘法。在工作上、生活上,大家照顧,如果有一個人工作失掉了,我們大家幫助他找工作,多關心一些。生活有困難了,我們彼此能夠照顧到。甚至於,真正同修大家在一起,真正能夠修布施,我們每一個月,或者每一年,捐助一點錢,在銀行開個帳戶,做為我們互助的基金。有這一筆基金存在,這是我們生活的一個保障,哪個人有困難,我們可以拿這筆基金來幫助他,或者是借給他,借給他不要利息,他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還,不還就算了,也不必追究,這樣子好。
我這一次在聖荷西寶華寺,那位法師很有趣味,這是靈真法師,今年八十一歲,身體之好,你看起來也不過就是五十歲的身體,精神、氣色,說話聲音洪亮,走起路來快捷,我們看到很難得,八十一歲還在那裡搞道場,還在那裡蓋。他那天請我吃飯,他跟我說,他說我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三十歲,他有這個把握,他說不是我修行有功夫,是我做的好事太多了。他說我在沒有出家之前,他到香港出家的,共產黨統治大陸之後,他逃到香港,在香港出家,他從前做生意的,生意做得很好,很有錢。他說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曾經幫助二、三百人家生活,家境清寒困苦的,他幫助他,把他們生活能夠安定,生活水準能夠提高,幫助三百多家,他說我有這樣大的功德,我做了好多好事,所以他說我應當健康長壽。很不容易,他真正是造福鄉里。他出生在鄉下,鄉下非常貧窮落後,他就幫助他。
又告訴我,他現在在美國動了一個念頭,有很多留學生到美國來的,生活很困難,打工也不容易,所以他想搞一個基金會專門幫助這些學生,這些東方到美國留學的學生。他說我不叫獎學金,他說我叫做貸學金,就是貸款給他,沒有利息的。學生可以向他貸款,貸款沒有利息,將來你有工作,你還來的時候,我們這個基金永遠不斷的在周轉。他說你不還就算了,不還等於我就送給你,你要還給我就更好,不還就算了。不用獎學金,因為獎學金是決定不會還的,他說我用貸學金,貸款。所以我們將來也可以籌募基金,用貸助來幫助你,沒有利息,什麼時候你有錢,什麼時候歸還,一次歸還也可以,分期歸還也可以,每個月還一點也可以,用這個方法。財力多一點的人,多捐助一點;少一點的人,少捐助一點。一個月捐個一塊、二塊不算少,捐個一萬、八千也不算多,在銀行我們開個戶頭,做為我們達拉斯佛教會的貸助基金,這個構想非常好。所以希望我們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在美國這個國家建立一個,我們不敢講是模範道場,總而言之,一定要建立一個正法的道場,依佛陀的願望,依照佛陀的教訓,我們好好的去做。
我在台北,我建立佛陀教育基金會,也就是本著這個宗旨、這個理想來做的,大家同仁非常的合作,非常難得,貢獻自己的心力,現在做的相當有成就。這是利和同均,是在現代我們可以這樣做法,要求其他的像過去佛門的做法,我們的確是做不到。但是這種做法是可以做到,而且我覺得也很理想、很圓融,大家都能夠接受。這是六和敬。
第三個科目就是三學,就是戒學、定學、慧學,這是整個佛法(無論大乘、小乘)教學的中心。這個三學有次第學,有一次完成。一次完成就是用讀誦的方法,讀經、持咒、念佛,你這個三學都在裡面,這個一定要知道。一次完成戒定慧三學,以讀經來說,你只老老實實讀,恭恭敬敬的讀,用清凈心去讀,不要分別,不要起見解。看到經裡頭這個意思、那個意思,那你三學就破壞了,你戒定慧三學就沒有了。所以讀經,這一遍讀下來,希望一個妄念沒有,這是真正修行,這是修根本智。你有根本智,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著境界,自然就起後得智,自然就有智慧。所以後得智是從根本智生起來的,沒有根本,決定沒有後得智。念佛也是修根本智,也是修戒定慧三學。甚至於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在讀經、念佛裡面一次完成,這個將來有機會,我會細細的給諸位來說明。蕅益大師有一篇開示講得很精彩,他講念佛,這一句佛號圓圓滿滿的含攝一切佛法。
末後一條很重要,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修學綱領。為什麼我們要特別重視它?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了很多次,所以我們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菩薩,什麼菩薩?普賢菩薩。不但顯宗是如此,密宗也是如此,普賢菩薩是密宗的始祖,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密宗的准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以顯密不二。
那麼十大願王就非常重要了,要修禮敬,要修稱讚,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它不說稱讚諸佛,這個意義很深。凡是講佛是從形相上說的,事相上講的,事相要禮敬,稱讚就不是事相了。如來是講本性,換句話說,一切事,一切法,與真如本性相應,我們就稱讚;與真如本性不相應,不稱讚,這個有例子的。你看《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對於五十三位善知識禮敬,各個都有,普遍看到;稱讚,裡頭有三個人沒有稱讚,勝熱婆羅門沒有稱讚,伐蘇蜜多女沒有稱讚,甘露火王沒有稱讚,這三個人為什麼沒有稱讚?這三個人是修貪瞋痴的。所以這五十三參裡面有正法、有外道、有邪法,實在上它那個裡面用的邪法,邪法修的時候也能見性,但是那個方法不是我們中下一般人能夠接受的,我們一般人要照他那個修法,准墮地獄。他用那個方法不墮地獄,他能夠成佛道;我們一般人用這方法,准墮地獄,所以他接觸這個方法有禮敬沒有讚歎。到後頭總結十大願王,我們才恍然大悟,稱讚一定與性德相應的,我們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我們禮敬不稱讚。
「廣修供養」,所以我們這個佛教會真的要搞一個貸助基金會,這個方法好,靈真法師頭腦很聰明,八十一歲了,很聰明。我們將來可以設立一個貸助基金會。我們這邊同修也很不錯,看到我在這裡銀行有個戶頭,他們就跟我說了,法師,你這個戶頭裡頭錢太多了,要我把這個戶頭名字改成我們佛教會的名字,我最近改過來了,所以我自己現在沒有戶頭,是佛教會的戶頭,但是由我簽名。這個戶頭如果將來錢再多一點,就做為我們佛教會的貸助基金,這個好。貸助基金會的專戶,十方供養的錢,我統統送到這個裡面來,我自己沒有用錢的地方。現在這個戶頭裡頭有八千塊,不算太多,慢慢把它增加。
凈宗修學五個科目,我們的解門依據五經一論,就是我們現在編的《五經讀本》,這是我們理論上的依據,經典上的依據。在行門,我們一定要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我們不雜,就五個科目,一生能夠遵守奉行,我想我們往生至少也是中品以上,絕對不會在下三品,決定是中中以上,我們也就很滿足。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佛法開示
※學密成就難還是參禪?
※《金剛經》生活 - 第十一品
※滾滾紅塵執為真,知遇佛法了空幻
※佛教為什麼宣揚「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