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速遞】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文學之最

2013-11-13 廣西人民出版社

書 名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文學之最

書號978-7-219-08576-9

作者趙傑趙卜筠編著

定價30.00元

出版時間2013.11

基礎中國文學常識

經典中國文化精粹

實用中國文化速成

◎編輯推薦

瞬間積累廣博知識

迅速提升文學內涵

◎內容簡介

1.集知識性與資料性於一爐。本書如通俗淺顯的文化詞典,從獨特的角度展示中國文壇的眾多「第一」;

2.覆蓋面廣。全書涉及語言文字、作家社團、作品期刊、類書、書目及其他等方面,從古到今,但凡「文壇之最」基本網羅其中;

3.圖文並茂,富有情趣。條目文字精短,既可作文學知識詞典查閱,也可茶餘飯後隨便翻翻,雅俗共賞。

4.兼顧時代性。不僅收有古代、近代、現代條目,同時注意收入當代內容。

◎作者簡介

趙傑

編輯、教師,高級職稱。歷任地方報、中學生雜誌副主編,長期從事寫作教學及研究,參加上海市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出版寫作輔導類、語言文學類圖書300餘萬字,並參與策劃。

趙卜筠

資深作者、上海文化單位幹部。著有《初中作文奪優指南》等。

◎目錄

一、語言文字

1中國最早的文字——陶文

2殷商時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3傳說中最早創造漢字的人——倉頡

4文字產生前使用最普遍的實物記事法——結繩

5構成漢字的最基本筆型——橫、豎、撇、點、捺

6筆畫最少的漢字——一、乙

7最常用的漢字——的

8最早的標點符號——「」

9最大的石刻字——「恆宗」

10最早的微刻字

11最罕見的「婦女文字」

12現存最大的書籍——《玉牒》

13規模最大的石書——《大藏經》

14最大的石刻叢書——《開成石經》

15最早收集甲骨文的人——王懿榮

16最早輯錄甲骨文字的專書——《鐵雲藏龜》

17最早考釋甲骨文的專著——《契文舉要》

18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19筆畫最多的漢字——龍龍龍龍

20最早彙集金石文字的書——《碑英》

21現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專著——《集古錄》

22最早的正規書——簡策、版牘、帛書

23現存最早的竹簡書——曾侯乙墓竹簡

24現存最早的帛寫書——繒書

25最早的石刻書——《熹平石經》

26最早的紙寫的書——《三國志》

27最大最著名的抄本書——《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

28歷史上第一次發現的竹木簡——孔子舊室竹木簡

29現存最早的書冊——《永元器物簿》

30書籍稱「卷」的最早由來

31最早的字書——《史籀篇》

32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

33最早的韻書——《聲類》

34現存最早的韻書——《切韻》

35現存第一本最完備的韻書——《大宋重修廣韻》

36現存最早用韻書形式編的課本——《韻略易通》

37最早按漢字筆順編排的字典——《字通》

38最早按漢字筆畫數編排的字典——《四聲篇海》

39現存最早注釋經書文字的字典——《經典釋文》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500個文學之最目錄40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41近代收字最多的字典——《中華大字典》

42最早的詞典——《爾雅》

43最早的方言字典——《方言》

44最早用羅馬字拼音的漢語詞典——《西儒耳目資》

45最大的少數民族語文詞典——《突厥語大詞典》

46最詳盡的中國文學家專業辭典——《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47最早的百科綜合詞典——《辭源》

48新中國最早的大型辭書——《辭海》

49規模最大的辭書——《漢語大字典》

50最早的百科辭典——《大辭海》

51最早的現代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

52最早以規範為目的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53最早以規範為目的的成語詞典——《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

54最早以規範為目的的歇後語詞典——《現代漢語歇後語規範詞典》

55最早以規範為目的的慣用語詞典——《現代漢語慣用語規範詞典》

56最早以規範為目的的諺語詞典——《現代漢語諺語規範詞典》

57最早以規範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異形詞詞典——《現代漢語異形詞規範詞典》

58發行量最大的辭書——《新華字典》

59影響最大的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

60最早的現代漢語語法詞典——《現代漢語八百詞》

61最早匯釋古典白話小說詞語的專門詞典——《小說詞語彙釋》

62最早的實詞逆序詞典——《動詞逆序詞典》

63收錄歷史人物最多的人名詞典——《中國人名大詞典》

64最早以提要形式介紹外國文學作品的辭書——《外國文學作品提要》

65現存最早研究文言虛字用法的專書——《語助》

66最早系統講述古漢語語法的專書——《馬氏文通》

67先秦闡述語言理論最重要的著作——《荀子·正名篇

68最早的語源學著作——《釋名》

69最早研究歇後語的專著——《歇後語》

70最早研究成語的專著——《漢語成語研究》

71在甲骨文通讀方面最有研究的書——《卜辭通纂》《殷契粹編》《考釋》

72最早全面系統地研究白話文的語法專著——《新著國語文法》

73最早的修辭學著作——《修辭格》

74最早把現代漢語和邏輯結合起來研究的專著——《現代漢語邏輯初探》

75最早有關速記術的專書——《傳音快字》

76最新實證研究漢字的專著——《漢字密碼》

77最早的語錄體著作——《論語》

78最小的構詞單位——詞素

79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詞

80表示意義最少的詞——單義詞

81最小詞素構成的詞——單純詞

82新中國最早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

83漢字改革的最早標誌——《漢字簡化方案》

84新中國最早發布的異體字整理表

85新中國最早公布的簡化字總表

86新中國最早的一次語法界大討論

87新中國最早的教學語法系統——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

88最早的漢字改革運動——切音字運動

89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

90最早搞實驗語音學的人——劉復

91最早提倡說普通話的人——王照

二、作家

92最早的女詩人——許穆夫人

93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散文大師——莊周

94最早的豪放派散文大師——孟軻

95最早開駢儷之風的散文家——荀況

96最早的大詩人——屈原

97西漢最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

98古代最傑出的女詩人——蔡琰

99漢魏、最有成就的父子詩人——曹操、曹丕、曹植

100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田園詩人——陶淵明

101最早的山水詩人——謝靈運

102宮體詩最有影響的詩人——蕭綱

103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最有代表性的詩人——王維

104南唐詞派成就最突出的詞人——李煜

105初唐最傑出的「四大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06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107唐代最有代表性的邊塞派詩人——高適、岑參

108唐代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109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最早倡導者——白居易

110最早倡導諷喻詩的詩人——白居易

111古代成就最高的七絕詩人——王昌齡

112古代創作無題詩最多的詩人——李商隱

113唐宋最傑出的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14古代最著名的通才作家——蘇軾

115最早革新宋詞的大詞人——柳永

116婉約詞派最有代表性的詞人——秦觀

117最早的最有成就的女詞人——李清照

118寫詩最多現存詩歌最多的詩人——陸遊

119北宋最有影響的父子詞人——晏殊晏幾道

120花間詞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溫庭筠

121南宋最傑出的大詞人——辛棄疾

122最著名的狀元文學家——文天祥

123寫劇本最多的戲劇家——關漢卿

124明代最傑出的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

125明代成就最突出的詩人——高啟

126「永明體」成就最高的詩人——謝朓

127文學史上最年輕的作家——夏完淳

128最擅長以談狐說鬼批判社會政治的清代文學家——蒲松齡

129清代最有成就的傑出小說家——曹雪芹

130清代最負盛名的戲曲作家——洪升與孔尚任

131現存詞數量最多的作家——陳維崧

132最早介紹法國文學的作家——曾樸

133最早為民主革命獻身的女詞人——秋瑾

134最早發表新詩和現代小說的女詩人——陳衡哲

135新格律詩派最有代表性的詩人——聞一多、徐志摩

136象徵派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李金髮

137「七月詩派」最有代表性的詩人——胡風等

138十四行詩最有代表性的詩人——馮至

139現代派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戴望舒

140現代最有影響的朗誦詩人——高蘭

141現代文學史上最年輕的詩人——殷夫

142自由體新詩成就最大的詩人——艾青

143九葉派最有代表性的詩人——辛笛

144散文詩最早的倡導者——劉半農

145最偉大的領袖詩人——毛澤東

146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魯迅

147現代最早提倡文學革命的人物——胡適、陳獨秀

148現代最傑出的作家、詩人、戲劇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郭沫若

149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寫童話的作家——葉聖陶

150社會剖析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茅盾

151自傳體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郁達夫

152現代藏書最多的作家——鄭振鐸

153問題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冰心

154寫出影響最大的20世紀30年代反封建三部曲的作家——巴金

155山藥蛋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趙樹理

156東北作家群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蕭軍、蕭紅

157榮獲斯大林文學獎次數最多的作家——周立波

158荷花澱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孫犁

159最早寫出反映抗美援朝的長篇小說的作家——楊朔

160現代最有影響的喜劇作家—丁西林

161中國革命戲劇的奠基人——田漢

162作品數量、品種最多的「勞動模範」——老舍

163最早的先進電影和話劇的開拓者——夏衍

164最早揭開話劇史新的一頁的戲劇家——曹禺

165中國文學史上最長序文的作者——梁啟超

166中國第一多產作家——還珠樓主

167新中國最早獲得國際文學獎的作家

16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早授予的「中國民間故事家」

169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

170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林語堂

171最早獲得斯特魯加詩歌節最高獎「金環獎」的中國詩人——綠原

172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作家——沈從文

173當代成就最突出的母女作家——茹志鵑、王安憶

174新派武俠小說成就最高的「四大天王」——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

175最早寫出關注中國高考的長篇報告文學的作家——何建明

176新詩集發行量最大的當代詩人——汪國真

177「政治抒情詩」最有代表性的詩人——賀敬之、郭小川

178論語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林語堂

179最年長的綜合性辭典主編——夏征農

180最年長的詩集作者——林春澤

181最年長的語言學家、文字學家——周有光

182台灣言情小說銷量與改編影響最大的代表人物——瓊瑤

183台灣文壇最有影響的姐妹作家——施淑、施叔青、施叔端(李昂)

……

十一、譯著

……

500《國際法》最早的漢文譯著者——林則徐

◎精彩書摘

一、語言文字

1.中國最早的文字——陶文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距今4520多年前表現原始社會末期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和認識到的自然現象的刻畫符號——「陶文」,它比甲骨文的出現要早1000多年。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中國的漢字是從圖畫演變發展而來的,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省莒縣陵陽河,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中,發現一批墓葬。墓葬出土的陶尊上刻著一些象形文字(共發現十幾個單字),有的字像工具和兵器,有的字是由單體字組成的復體字,還有的是反映天象的會意文字,其結構與甲骨文、鐵鼎上的象形文字十分相近,已具備了文字的特徵,是一種能夠記事、表意的簡單文字。

2.殷商時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殷商時代最早的文字,是商朝後期刻在龜殼或獸骨上的甲骨文,也叫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這種文字絕大部分是象形文字,內容都是關於占卜的記錄。

占卜在殷商時代非常盛行,人們對於打仗、祭祀、生病等,都要事前或事後用龜甲或獸骨占卜吉凶,同時把占卜的原因和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一般稱為卜辭。

甲骨文出土於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遺址,即殷墟),1899年才被發現。1928年後又對殷墟作了多次發掘,先後出土甲骨達10餘萬片,為盤庚遷殷到紂亡273年間的東西。甲骨文已發現4500多個單字,其中一半以上已可認。文字結構已由獨體趨向於合體,而且有了帶表音成分的形聲字,但多數字的結構還未定型,字的方向可以變換,偏旁可有可無,點數可多可少,因此同一個字往往有好幾種寫法。

3.傳說中最早創造漢字的人——倉頡

戰國末年,在學者間盛傳著倉頡造字的故事。據說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印在地上,激發了靈感,於是就創造了漢字。

其實,漢字是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中逐漸創造出來的,不可能為某一個「聖人」所獨創。魯迅說得好:「要之文字就成,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也。」至於個人,在文字發展過程中只能起整理和歸納的作用。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有可能做過一些文字的整理工作,把流傳於民間的人民群眾創造的文字加以整理歸納,使之劃一定型。

4.文字產生前使用最普遍的實物記事法——結繩

文字產生前使用最普遍的實物記事法是結繩。

據記載,我國在上古時期曾經使用過這種方法記事。《周易·繫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相傳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鄭玄《周易注》:「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一直到宋代以後,南方溪洞蠻族還有用結繩記事的。結繩對文字的產生有一定影響,但結繩並不等於文字,它不過是一種幫助記憶、輔助口語進行交際的極簡單的記事方法而已。

5.構成漢字的最基本筆型——橫、豎、撇、點、捺

漢字筆畫的基本形式是點和線。點和線在漢字里的位置不同,有一些變體。把筆畫的基本形式和變形加在一起,就有許多不同的形體,這叫做「筆型」。但最基本的筆型只有5種,即橫(一)、豎(丨)、撇(ノ)、點(、)、捺(乀)。5種最基本的筆型,都有一些變型。有的變型還有專門名稱,叫「挑」()、「鉤」(亅、乛、乚、乀)、「折」(乛、乚、乙、)。這3種變型加上最基本筆型,即構成漢字的8種主要筆型:橫、豎、撇、點、捺、挑、鉤、折。

6.筆畫最少的漢字——一、乙

漢字的最基本筆型筆劃最少的漢字是「一」和「乙」。

「一」的常見意義有8種:1數目,最小的正整數。2同一,如「一視同仁」。3另一,如「番茄一名西紅柿」。4全、滿,如「一路平安」。5專一,如「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如「看一眼」「唱一唱」。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表示先做某個動作,如「一腳把它踢開」「他往旁邊一站,什麼也不說」。8書面語,用在某些詞前加強語氣,如「為害之甚,一至於此!」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

「乙」:1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二位,傳統用做表次序的符號。2畫「乙」字形狀的記號,從前讀書寫字時常常用到,如讀書讀到一處暫時停止,在上面畫個「L」形記號,或是寫字有顛倒、遺漏,用曲折的線鉤過來或把補寫的字鉤進去,都叫「乙」。古書無標點,到一段終了而下無空格時,有時也畫「厶」表示第二行起是另一段。3「乙」還用做民族音樂音階的記音符號,相當於簡譜的「7」。

7.最常用的漢字——的

我國漢字約有6萬多個,最常用的字是「的」字。

據北京新華印刷廠等單位編的《漢字頻度表》統計,在21629372個字的材料統計中,不重複的單字僅6335個。這基本上可代表現代用字的最高約數。其中「的」字共使用83萬次,約佔總字數的4%。可見,「的」字是漢字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字。

「恆宗」8.最早的標點符號——「·」

四川大足縣北山石刻中有一塊《古文孝經》碑,記載孔子與學生曾子的對話,共22章。在發現這塊石碑之前,由於歷史變遷,《孝經》原文已經湮沒,後經歷代學者研究、拼湊,才湊出18章,稱為《古文孝經十八章今本》。

該碑為宋朝范祖禹所書,碑文分刻36行,每行28個字。有趣的是每章之首都用「·」區分開,猶如現在的標點符號,使讀者對文章一目了然。這可以看作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標點符號。

9.最大的石刻字——「恆宗」

山西省北嶽恆山的大家灣石刻,鑿著兩個大字——「恆宗」。這兩個大字,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石刻字。

大字雄渾蒼偉,剛毅遒勁,高約33米,寬約132米,勢若巨匾,懸於空中,大有頂天立地之勢。據考,該字始鑿於明成化三十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10.最早的微刻字

陝西省岐山縣出土了一批西周甲骨文。這批甲骨文,契刻字體小如芥籽,筆畫細若秋毫,其直筆契刻有力,折直勁迅。其中有一片卜甲的面積僅27平方厘米,上刻細如髮絲的甲骨文字30多個,刻字部分僅117平方厘米,個別字體徑方不足毫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微刻文字作品。

11.最罕見的「婦女文字」

湖南省江永縣發現一種世所罕見的「婦女文字」。這些文字已由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系的教授宮哲兵整理成書。

「婦女文字」是當地瑤族婦女都會寫的一種奇特的文字,屬表音文字。這些文字有600多個字形,有些與甲骨文、篆書相似,有些與楷書相似。它記錄的是當地瑤族群眾使用的一種「土話」。由於這種文字只在婦女中流行,因此當地稱其為「婦女文字」,簡稱「女書」。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它將引起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的關注。

12.現存最大的書籍——《玉牒》

清代皇族家譜——《玉牒》,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書籍。這本書長80厘米,寬45厘米,厚約1米,用1萬多張高麗紙裝訂而成,重達150多公斤。

封建社會皇族宗室,須「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因此玉牒成為皇史中的重要內容。清代玉牒「以帝係為統,以長幼為序,存者朱書,歿者墨書」,記載「宗室子女嫡庶名封生卒婚嫁謚葬等事」,內容繁雜。隨時增載,10年纂修1次。一部存皇史宬(宬是古代藏書的屋子),一部存內閣,一部恭送清朝發祥地盛京(今瀋陽)。

13.規模最大的石書——石刻《大藏經》

《大藏經》保存在北京房山縣雲居寺9個石洞里的石刻《大藏經》,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石經。

這部佛經刻在14278塊石板上。這些石板長35~40厘米,寬20厘米,厚約10厘米。每塊石板重約50公斤。從我國隋代(581—618)著名法師——靜琬開始鑿刻,直到明末清初(1644年)為止,歷代相承,刻鑿時間長達千年之久。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石書。為了便於研究,中國佛教協會於1956年將那裡的石板全部清理,並拓印了7份,歷時2年多。

14.最大的石刻叢書——《開成石經》

現保存在西安碑林館中的《開成石經》是我國最大的石刻叢書。它們綿亘聯立,猶如一道道石牆。這部叢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孝經》《論語》《爾雅》以及清代補刻的《孟子》,合稱《十三經》。前12部經書刻制於唐代開成二年(837年),用石114方,兩面鐫刻共228面,總計60多萬字。這部石經刻制後,立在當時長安城國子監內,作為學生學習經書的範本。

西安碑林是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當初是為保存《開成石經》和《石台孝經》等碑石而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碑林廣場的碑亭匾額上的「碑林」二字是林則徐的手跡,亭中保存的就是著名的唐碑——《石台孝經》碑,碑文是唐玄宗親自注釋、作序並以隸書書寫的;碑體呈四方狀,是由4塊石板結合而成,精巧的雕刻與洒脫的文字渾然一體,構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碑刻展室內,由114塊石板刻成的《開成石經》排列開來,這是一件刻於唐文宗時期的龐大藝術珍品。此外還有曹全碑、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玄秘塔碑、多寶塔碑、勤禮碑、顏家廟碑、郭家廟碑……

15.最早收集甲骨文的人——王懿榮

中國最早收集甲骨文的人,是山東福山縣(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村人王懿榮。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中國近代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和愛國志士。光緒六年(1880年)中進士,1883年任翰林院編修。泛涉書史,尚經世之務,嗜金石,因見藥店所售「龍骨」上的刻紋,發現甲骨文,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愛好古董,能辨認文字,可算作一位金石學家。為了搜求甲骨文,他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每字二兩銀子的高價向古董商收買甲骨。古董商認為有利可圖,就為他四處奔走搜求甲骨。王懿榮對搜集來的甲骨文認真研究,所以他也是中國第一個研究甲骨文的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時,王懿榮投井殉國。

16.最早輯錄甲骨文字的專書——《鐵雲藏龜》

中國最早輯錄甲骨文字的專書,是清末小說家劉鶚所編印的《鐵雲藏龜》。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劉鶚從他收購到的5000多片甲骨中選擇字跡清晰、完整者編成《鐵雲藏龜》一書,並影印出版,為抱殘守缺齋石印本。全書共6冊,拓印甲骨1058片,共272頁,是「殷墟」甲骨文的第一部輯錄書。「甲骨四堂」中的「二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劉鶚的影響。

劉鶚(18571018—1909823),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後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洪都百鍊生」。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著有小說《老殘遊記》。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李光(字龍川)之後,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早年科場不利,曾行醫和經商。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劉鶚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場文字。他承襲家學,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音樂、算學等實際學問,並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劉鶚向聯軍處購得太倉儲粟,設平糶局以賑北京飢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以「私售倉粟」罪把他充軍新疆,次年他死於烏魯木齊。

17.最早考釋甲骨文的專著——《契文舉例》

中國最早考釋甲骨文字的專著,是清末經學家、文字學家孫詒讓(1848—1908)所著的《契文舉例》。

1904年孫詒讓看到《鐵雲藏龜》後,將自己研究寫成《契文舉例》2卷,分為月日、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10類,有上海蟫隱廬石印本問世。原稿於1913年在上海被王國維發現。由於孫在當時只能看到《鐵雲藏龜》這一部書中著錄的甲骨文資料,不免不影響到考釋的正確性。

孫詒讓學術研究極為樸實,故又稱樸學家,並被譽為「有清三百年樸學之殿」。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頌(一作仲容),別號籀庼,浙江瑞安人。13歲就著成《廣韻姓氏刊誤》,18歲寫成《白虎通校補》。同治六年中舉人,五應會試不中。官刑部主事,旋歸不復出,專攻學術,精研古學垂40年,融通舊說,校注古籍,著書35種,對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孫詒讓所著《周禮正義》是解釋周禮最精審詳備之作,為清代群經新疏中傑出之作;《墨子間詁》亦為注墨的權威之作;《契文舉例》為考釋殷墟甲骨文開山之作;《溫州經籍志》被譽為「近世匯志一郡藝文之祖」。

孫詒讓苦心經營,籌建資金領導溫處16個縣先後成立學堂300餘所,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對地方啟蒙運動和刷新鄉土社會風氣起著巨大作用。《清史稿》482卷為他列傳,溫州和瑞安各地還修建了「籀園」等紀念建築。

石鼓文18.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唐朝初年,在天興縣(今陝西寶雞市鳳翔縣)發現10個石鼓,每個石鼓上面刻有一首四言詩,歌頌秦國國君打獵之事。原有600多字,字體均屬籀文。據說是春秋時期秦文公時所刻,因其刻在石鼓上,故稱作石鼓文。現陳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箭亭。

19.筆畫最多的漢字——龍龍龍龍

中國筆畫最多的漢字是由4個「龍」字組成的一個字,一共64畫,其讀音為「折(zhé)」。這個字現在已不通用。

據《漢語大字典》:4個「龍」字組成的這個字讀音為zhé,義為「嘮嘮叨叨,話多」,並認為它是「詟」的異體字。《說文·言部》記載:「詟,一曰言不止也。」另外,《字彙·字彙補》(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6月版)和《康熙字典補》也收有這個字。

20.最早彙集金石文字的書——《碑英》

鐘鼎碑刻上的文字叫金石文字。

中國最早彙集金石文字的書,是梁代蕭繹所輯的《碑英》,但此書早已亡佚。

蕭繹(508—554),即梁元帝,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漢族,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梁元帝不但治國有方,而且還完成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如《孝德傳》《忠臣傳》《注漢書》《周易講疏》《老子講疏》《全德志》《江州記》等。《梁書·元帝本紀》稱讚他:「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於畫域外人的形貌,有作品《職貢圖》。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生平著作甚多,今存《金樓子》輯本。

21.現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專著——《集古錄》

中國現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專著,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撰編的《集古錄》,共10卷。其中收有三代以來金石文字跋尾400多篇。它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料。

歐陽修出生於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涪城區內),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與唐朝韓愈以及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柳、歐、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北宋歐陽修、蘇軾)。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時,任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洵及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兩兄弟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歐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渺,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

22.最早的正規書——簡策、版牘、帛書

中國最早的正規書,是簡策、版牘、帛書。據《尚書》記載,商朝時已經「有典有冊」了。

簡策,是用竹做的書。取一根竹竿截成圓筒,把竹筒破開成一條條又窄又平的細竹籤(沒有統一規定的尺度),用筆在竹籤上寫字。每條少則能寫幾個字,多則可寫三四十個字。這樣的一條竹籤叫「簡」,把許多「簡」連結在一起就叫「策」(策也寫作冊,兩字同義,故也叫「簡冊」)。1972年4月山東省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大批竹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管子》《晏子春秋》等)的出土,證明「簡策」在中國古代作為一種正式的書是頗為盛行的。「簡策」最初出現在商朝中葉(約前14—前13世紀),春秋至東漢末年,才被廣泛使用。直到公元2世紀紙發明以後,才逐漸被紙代替。公元4世紀便完全絕跡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種木頭做的書,叫「版牘」,是把樹鋸成若干段,再將樹段鋸成薄片(薄片稱作「版」,呈平方形,普通1尺見方,寫3字的「版」叫做「牘」)編起來,便成「版牘書」了。

「帛書」(或稱「縑書」)是寫在絲織品帛(一種比較薄的綢子)上的書。帛書柔軟輕便,便於保存攜帶。帛書可捲成一束,現在書的分卷,就是從那時的束(卷)沿用來的。

23.現存最早的竹簡書——曾侯乙墓竹簡

中國現存最早的竹簡書,是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240枚竹簡,共6696字。

曾侯乙墓竹簡是書寫於公元前433年之前的墨跡簡冊,內容為遣策。這些春秋末年或戰國早期、距今已2400多年的遺物上的文字內容,涉及曾國歷史、曾楚關係、古代音樂、天文、葬儀、車馬、兵器等多方面,對研究中國先秦文化史、文字史等諸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在文字學上也有重大價值。曾侯乙墓竹簡是自西晉時代發現汲冢竹書之後,截止到1980年,在先秦墓葬出土文字最多的一次。同時出土的還有曾侯乙墓編鐘、銅器、與禮器等。

24.現存最早的帛寫書——繒書

中國現存最早的帛寫書——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是1942年9月在湖南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紙源沖(又名王家祖山)戰國楚墓里出土的戰國「繒書」(亦稱「楚繒」)。帛書又名繒書,是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現存實物以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為最早。

這件帛書高約30厘米,長約39厘米,上有毛筆墨書600多字,還有彩色繪畫,但文字多不可識。這件距今2000多年的珍貴國寶,於1946年被美國人柯克思從上海誆騙掠奪到美國華盛頓,現秘藏於耶魯大學圖書館。

25.最早的石刻書——《熹平石經》

中國最早的石刻書,是東漢熹平四年(175)的《熹平石經》(也叫《漢石經》)。

當時,漢靈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在石頭上。這部刻在石頭上的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刻成後立於當時的首都——洛陽鴻都門太學所在地(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壋村)。太學就是當時的國立大學,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是用隸書一體寫成,字體方平正直,中規入矩,極為有名,故也稱為《一字石經》。

26.最早的紙寫的書——《三國志》

中國最早的紙寫的書是《三國志》。

西晉史學家、安漢(今四川南充以北)人陳壽(233—297)所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分魏、蜀、吳三志,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60年的歷史。成書後不久,晉人用紙抄寫。《三國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紙寫的書。這部晉人寫本的殘卷於1924年在新疆鄯善縣被發現,存文字80行,1090餘字,但原件已流入日本,國內只有影印本。

1965年1月,在新疆吐魯番縣的英沙古城南的一座佛塔遺址中,也發現了這部《三國志》的殘卷,存40行,570餘字,是用隸字書寫的《吳書·孫主權傳》和《魏書·臧洪傳》的部分內容,行款工整。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48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舉報
推薦閱讀:

我國有四大名關,你知道是哪幾個嗎
時髦女人都該知道的10條「潛規則」
你所不知道的外婆家 這8個品牌竟然也是它家的(15.4.25)
女人必須要知道的床上禮儀
不能和香蕉一起吃的5種食物,你知道幾種?

TAG:中國 | 文學 | 中國人 | 新書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