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中醫辨證論治,濕疹、牛皮癬、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

皮膚病癥狀一般分為主觀感覺和客觀表現兩種。其中瘙癢在主觀感覺 癥狀里最 為多見, 既可作為一個癥狀出現, 如濕疹 、牛皮癬、 蕁麻疹、 神經性皮炎等表現的皮膚痙癢 , 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出現 , 如瘙癢症 。 因此 , 皮膚瘙癢的發生機理和中醫的辨證論治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皮膚痙癢機理和病因

正常皮膚內的感覺神經末梢分 為 3 種 , 即遊離神經末梢、毛囊周圍末梢神經 網和特殊形狀的囊狀感受器 。 皮膚痙癢 (癢覺) 的最強部位在表皮與真皮連接處 , 表皮中部 的某些癢點亦可發生皮膚 痙癢 。 組胺、 血小板激活因子、 胰蛋 白酶、 血管舒 緩素等都是引起劇烈瘙癢 的主要介質 , 存在於角質形成細胞、上皮細胞、 內皮細胞等皮膚細胞中 。 不 同的癢覺感受器與來源不 同的配體特異結合後 , 傳 遞衝動導致皮膚痙癢 , 但詳細 的發病機制目前 尚不完全清楚。

皮膚瘙癢的致病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包括: 尿毒症;阻塞性肝膽疾病的膽 汁性肝硬化 、 慢性胰腺炎伴膽管阻塞等引起的膽汁淤積 ; 某些血液病, 如 肥大細 胞增多症、 真性紅細胞多症 ; 惡性腫瘤 ; 內分泌疾病 中的糖尿病 、 甲狀腺功能亢進 ; 神經系統疾病中的腦梗死 、 腦動脈硬化 、 腦腫瘤 ; 感染性疾病中的艾滋病 、 蛔蟲病、 旋毛蟲病 ; 自身免疫病 中的乾燥綜合征 、皮肌炎等。

外因包括 : 季節 、 氣溫 、 濕度、 地域的變化; 有些不 良的生活 習慣 , 如使用強鹼性的洗滌用品 , 穿化纖或偽劣染色的衣物 ; 某些昆蟲或微生物 , 如蚊蟲叮咬、 疥蟲、 陰虱、 真菌 ; 小兒尿布及糞便殘留物的刺激等。 此外, 皮膚的健康與 否、年齡大小、 飲食的偏嗜、 睡眠 的好壞 、 大便乾燥 , 以及精神緊張、 激動、 抑鬱 、 焦慮等均能誘發或加重皮膚痙癢 。

中醫學在皮膚瘙癢的病 因病機方 面 也 有相 關認識 , 如《素 問 · 至真要大論篇》 認為 「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外科大 成 · 諸癢》 強調 「 風盛則癢」 等。

辨證論治分實證、虛證、 虛實夾雜實證

風癢

發病急, 變化快 , 遊走性強, 癢無定處 , 時作時休 , 多見於蕁麻疹、 瘙癢症等皮膚病 , 伴有惡風, 微 發熱 , 頭疼咽癢等症 , 苔薄 白, 脈浮緩 , 乃外感風邪所致, 治宜疏風解表 , 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 風癢有風寒和風熱的區別 。 風寒證多由外感風 寒引起或加 重, 得暖則減輕 , 皮疹顏色淡或白, 口不渴 , 舌質稍淡, 苔薄 白, 脈浮緩 , 乃 風寒束表 , 治宜疏風散寒 , 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 ; 風熱證見瘙癢難忍 , 由外感風熱 引起或加 重, 得冷則緩 , 皮疹色 紅 , 微熱惡 風 , 心煩 口 渴 , 舌質紅 , 脈浮 數, 證屬風熱外襲, 治宜疏風清熱 , 可用荊防方加減 。

濕癢和熱癢

兩者為臨床上最常見的皮膚 痙癢類型 , 可單獨 出現 , 也可 同時存在 , 多發生於濕疹、 銀屑病 、 葯疹 、 神經性皮炎、 過敏性皮炎 、 血管炎等皮膚病 , 以及糖尿病、 甲狀腺功能 亢進、 肝膽 結石等疾病 。 濕癢持續 時間長 , 纏綿不 愈 , 浸淫四竄, 可伴有水疤 、 糜爛 、 滲出 , 皮疹色淡 , 頭重如 裹, 四肢睏倦, 食欲不振, 舌苔 白膩 , 脈滑。 證屬濕濁 內阻 , 治宜祛濕止癢,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 熱癢可見瘙癢難耐 、 劇 烈 , 伴有皮疹 潮紅 、 灼熱 , 甚至腫痛 , 大便干 , 小便黃, 口 渴喜冷飲 , 心 煩發熱 , 舌質紅 , 苔黃膩 , 脈弦數。 證屬熱入營血 , 治宜清熱涼血 , 方用黃連解毒湯和犀角地黃 丸加減 。 濕熱癢表現為瘙癢時間長 , 搔抓不止 , 伴有糜爛 , 頭困重 , 小便黃 , 口 有異 味 , 舌 苔 白厚膩 ,脈滑數 。 證屬濕熱壅滯, 治宜清熱燥濕 , 方用清熱除濕湯加 減。 在辨治過程 中要注 意, 濕癢和熱癢 能互相轉化 , 如濕癢 日久化為濕熱癢或熱癢, 熱癢經過治療轉為濕熱癢或濕癢 。 臨證還應 結合三焦辨證進行分析 , 若上焦濕熱 , 可選三仁 湯和藿朴夏苓湯 加減 ; 中焦濕熱 , 可選連朴飲加減 ; 下焦濕熱 , 可選草薢滲濕湯加減 。 另外, 根據臟腑辨證 , 屬肝膽濕熱證者, 選龍膽瀉肝湯 加 減; 屬濕熱蘊脾證者 , 可選甘露消毒丹加減 。

蟲癢

皮膚 痙癢有匡 , 癢若蟲行, 夜間或遇熱加 重, 多 見 於節肢動物引起的皮膚病, 如疥瘡 、 蚊叮咬、 蜂蟄傷、 虱病等。常 因動物分泌物的刺激, 出現皮膚紅腫熱痛和痙癢的癥狀 , 辨證要把外感毒邪放在首位, 治宜清熱解毒 , 方選五味消毒飲加減。其次, 根據伴隨的不同臨床表現 , 靈活治療。若濕重 , 宜祛濕止癢 , 方選除濕胃苓湯加減 ; 若濕熱並重, 宜清熱燥濕 , 方選清熱 除濕湯加減 ; 若熱重, 宜清熱涼血, 可選犀角地黃丸加減 。

下一篇:皮膚瘙癢中醫辨證論治,虛證與虛實夾雜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推薦閱讀:

要怎麼預防牛皮癬疾病?
針灸治療牛皮癬的臨床應用近況
這兩味中藥對治療牛皮癬(銀屑病)也有顯著作用
止癢與軟化角質,是異膚的兩個重要關鍵
珍藏秘方:根治牛皮癬名方

TAG:中醫 | 皮膚 | 神經 | 神經性皮炎 | 牛皮癬 | 濕疹 | 蕁麻疹 | 牛皮 | 皮炎 | 皮膚瘙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