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路上流傳的"中國省份即將重新劃分",純屬謠言!
04年的謠言,現在還傳,而且「50省」新地圖製作「精良」,並有不同版本,以訛傳訛通過各大網站快速傳播
新聞背景2004年5月10日,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正式闢謠,表示「近日有關媒體引用他的話所做的『中國將設50個省級政區』的報道,純屬斷章取義,嚴重失實」。此時,這條言之鑿鑿的消息已通過部分媒體和網路流傳甚廣,並有所謂新「行政區地圖」出現。戴均良解釋說,2003年年底以來,媒體關於中國行政區劃改革的報道較多。為澄清事實,他接受了香港《文匯報》記者的採訪,就有關行政區劃問題談了一些個人看法。這個採訪是2004年1月在北京進行的,於2004年3月底刊發在香港《文匯報》上。其中關於劃小省份的兩段原文是:「分省、縮省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問題。戴均良認為,省的規模過大,既不利於管理,對國家長治久安也沒有好處。從中國國土面積和人口考慮,中國設50個左右省級政區比較合理。」「戴均良同時強調,縮省雖然有必要,但一定要等到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條件成熟時才可以進行。從中國目前國情出發,重新進行大規模分省不現實,既會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局,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行政管理成本。他估計,近幾年這方面沒有大動作。」戴均良說,上述報道是他的個人看法,不代表官方意圖,他同時認為香港《文匯報》的報道是客觀的。「假新聞」的來龍去脈香港《文匯報》當時曾連續刊發了六篇有關「中國行政區劃改革」的系列報道,其中包括撤併鄉鎮、地市改革、設立直轄市等多方面內容,而「縮省」只是這六篇報道其中一篇的一部分;這篇文章共3000餘字,涉及「縮省」的只有包括上述兩段文字在內的400餘字。隨後中國新聞社將香港《文匯報》報道有關行政區劃改革及「縮省」的內容予以轉發。在具體表述方面,中新社使用了香港《文匯報》有關「縮省」那400多字原文,而占該報篇幅90%以上的「行政區劃改革」其他內容及實施背景則被縮編為很短的幾段文字。 從2004年4月1日開始,國內多家媒體對此消息進行了轉載。記者查閱了當時登載了此事的多家報紙,發現4月2日北京某報轉載的還是中新社的稿件,到了4月7日南方某媒體的報道中原來400字的「縮省」內容已經被「發酵」成了5000餘字的兩個版內容;在香港《文匯報》原文中尚是改革思路的「縮省」內容已經被這家媒體描繪成了「將在2005年實行的改革重點措施之一」。
4月中旬,有關「設立50個省級行政區」的新聞逐漸退出了公眾視線,然而就在這時幾家著名的網站和BBS上開始有網友貼出「中國新的行政區劃地圖」;這些地圖與我們熟悉的中國地圖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全國疆域「真的」被分成了50個省級行政區,有的甚至還列出了如何「縮省」的具體內容。
在某著名網站上記者就看到這樣一幅地圖,它將遼寧省一分為二,分成了「遼東省」和「遼寧省」,又把山東省分成了「膠東省」、「淮海省」和「山東省」,還把現在的香港、澳門及廣東珠海合併成了「香港都」,並宣稱新區劃在2005年實行;從形式上看,這些地圖製作得非常「精良」,再加上煞有介事的介紹文字,因此一被貼出來就引起了網民們的極大關注。當時絕大部分網友對此事是否真實都表示了懷疑,其中一位網友的質疑頗具代表性:「這麼大的事,而且明年就要實行,怎麼也沒見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到了4月底,更多類似的「新行政區劃圖」開始出現在其他網站上,甚至還有了不同版本,由於此前很多媒體都對「設50省」一事進行了報道,很多網友的態度開始由懷疑轉變為信以為真,「設50省」的消息也開始隨著這些地圖的快速傳播再度成了網站上的熱點話題。
「縮省」歷來是學術研究爭論觀點
所謂「新地圖」可能是學者為研究繪製
5月10日,民政部戴均良司長專門就「設50省」一事作出澄清,表示相關報道是斷章取義,平息了網上有關此事的種種議論,然而整件事情的發展過程中卻讓人生出幾分疑惑。
一次正常採訪最後是怎麼衍生出假新聞的?記者從有關渠道了解到,由於中國行政區劃改革事關重大,香港《文匯報》的見報稿是經過民政部相關部門領導審核修改後才予以發表的;然而在此後的多方轉載中,只有中新社使用了香港《文匯報》的原文,不少媒體轉載時不僅添加了很多內容,也未說明這些添加內容的來源,並且沒有一家媒體向唯一採訪過戴均良的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過具體採訪細節及背景,這就造成了以訛傳訛。
「縮省」真的是前所未見的新聞嗎?採訪中記者查閱大量資料發現,這已是學術界討論多時的話題。比如《行政區劃與地名》雜誌在2003年2月號上發表的「行政區劃專題研究報告」———《關於近年來大中城市市區行政區劃調整變更的研究》以及早已出版發行的《中國市制》一書中,都對調整省級行政區劃一事進行了闡述,其作者都是戴均良司長;而香港《文匯報》報道中所涉及的問題,在書中也都能找到對應。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其實「縮省」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學術界研究行政改革時經常提到,但是因為涉及面廣,意見並不統一,根本不像某些媒體報道的那樣「在近期就會實施」;至於那些在網上流傳的「新行政區劃圖」,他表示不排除是一些學者出於研究目的繪製後流傳出去的,讀者不必信以為真。公眾還沒習慣「科學決策機制」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既是一個政府官員,同時又是一個學術專家,他曾發表過系列學術性區劃調整的探討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在接受《文匯報》採訪時也表明了關於「縮省」的觀點是他的個人看法,不代表官方意圖。但是媒體後來在轉載時、公眾在理解時,都把「縮省」當成了官方意圖,從而引起一種社會不安定。其實,戴均良是以學者的身份發表對「縮省」的看法的。我個人認為,這說明了一個社會問題,那就是,公眾還不熟悉、不習慣政治上的「科學決策」機制。這麼大的一個政治決策,不是這麼隨便地出台的,不可能僅因為相關負責人發表了相關看法就認為已決定了。公眾還沒能把專家的言論與官員的言論分開,特別當官員本身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時,他的專家身份往往被忽略。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擴大公民有序地政治參與。」這主要講政府在決策過程中要擴大公民的參與,新的科學政治決策的產生應有幾個環節:參與、回應、互動。而溫家寶總理也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保持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定製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決策責任制度。」而中國行政區域劃分中的分省、縮省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問題,戴均良一直是贊成縮省的。所以這次他闢謠,也沒說是自己講的話被報道錯誤了,只是說自己的個人觀點被誤解為是官方意圖了。傳播者沒遵守「傳播契約」這起假新聞事件透露出了媒體追逐「眼球效應」而忽略了自己的社會責任的弊端,新聞傳播與藝術傳播不同,它有傳播契約,因為新聞傳播的是客觀世界的變動,而不是主觀感覺上的想像,人們視新聞傳播的信息當作已發生或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客觀變動,與人們的外界利益息息相關。這起假新聞事件從淺層次來看,是記者採訪作風不踏實、浮光掠影,不追尋新聞來源、不核實,但這只是採訪技術上的問題;實質上是媒體在追求轟動效應,只管捕捉讀者的眼球,不管會產生什麼後果,也許舉手之勞打個電話就能核實,但壓根不想去核實,因為這是個全新的東西能產生轟動,況且認為《文匯報》也登了不會有事。希望媒體在搞好「眼球經濟」的同時,也別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要有一點「終極關懷」精神,傳媒是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應該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
材料摘自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505375.html
http://news.qq.com/a/20040516/000002.htm
推薦閱讀:
※中國土話---內蒙古
※慎入!中國境內毒性最強的5條毒蛇
※中國實物為王的時代正在來臨
※中國三大避暑勝地,夏天清涼避暑好去處
※擺一擺我知道的中國綠茶 篇二:尷尬的六安瓜片,聰明的安吉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