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本法師:頓悟一剎那

如本法師:頓悟一

點擊:711

如本上人佛書著作——頓悟一

頓悟一那,猶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一悟永悟.一迷永迷,迷悟一念間!百千萬劫來,承受種種無明所惑,三障所蔽,飽受窮劫之苦,周旋六道始終不得而,不愧是名副其實之凡夫,甚可憐憫之眾生!『頓悟一那』佛書之誕生,乃賅攝三藏聖典,歷代開悟聖僧,與個人體悟法義總集合於一極,一一闡揚證悟甚深意境,如游法海,親臨聖境,同飲甘露,周遊本來面目一般,一那與聖境等齊,凡聖有何!迷悟有何異!生死涅不異空花水月乎!『頓悟一那』佛書出現法界,若受持讀誦者當下頓開佛慧,同登涅,共沐法身:發心出資者,惑業無明頓盡,同沾頓悟聖境,是為福德因緣具足,浪跡天涯中之福幸也!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毗婆尸佛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棄佛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云: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偈云:幻化無因亦生生,皆即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佛不二。

頓悟心地者,以無相為宗,以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

心悟則彼岸,心迷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心邪則此岸。

諸法不去不來,無因無緣,無思無不思,無增無減。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法之性,即是實性。

悟生死性,生死涅 迷涅性,涅是生死。

佛性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不在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覺悟煩惱本空,煩惱是菩提;菩提不覺,菩提是煩惱。

覺者是佛,迷者是眾生。

佛性不住煩惱,不住菩提,不住生死,不住涅,住無所住。

法身圓明,無取無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

心即是法,法即是心。離心無法,離法無心,心法不二。

頓悟諸法本空,如幻如化,畢竟無所得。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空有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真空妙有,有是空中之有,空是有中之空;諸法實相,不二法門也。

粗言細語,概歸第一義。

真俗二諦,融通三昧印。

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禪宗以心即是佛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無相為相。

戒定慧三學者,戒中有定慧,定中有戒慧,慧中有戒定,一即三,三即一,皆不出自心。

三界唯心,亦名火宅,火宅中本有法王,學佛是要在火宅中覓法王,一旦與法王相見,生死一起休。

三界一心,轉識成智,離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覓自見;凡大不悟此理,真妄一體,迷悟有別,迷真是凡夫,悟妄是法王。

不受一塵,不舍一法,真常獨露,海納百川。

本地風光,人人具足,真空妙有,個個不無;放之則盡虛空,遍法界;收之則入芥子。

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掛著一根紗,終日行路,未曾踏著一錐之地,終日坐禪,未曾坐著一發之位,法身光明纖毫一塵不染。

心不染著諸法,一切生死業行皆止息矣!

體用本一如,動則為妙用,不動同一體,動則分體用。

生滅心既滅,到本有家鄉,見清凈法身,即本來面目。

一念若,忘失本體;一念明歷,即本體明歷,不動本體,即是本性。

性本清凈,何有言說,生佛體同,似中秋月。

迷則眾生,輪迴不歇;覺即是佛,明明白白。

一念未生前,本來真面目,即此心之頭,觀心即觀佛。

本性心之體,真心性之用,心性非一異,一異分心性。

念佛即佛念,自佛當體見,自佛參本性,本性非佛面。

一切眾生本非眾生,亦本非是佛;一念迷即是眾生,因迷而一念覺,是名為佛。

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諸法假名故,實乃畢竟空。

一旦徹見本體,才知騎牛覓牛,處處不即不離。

行住坐卧,不離自性,見聞覺知,不離自性,思量分別,不離自性,語默問答,不離自性。

如金作器,器器皆金;似火分燈,燈燈是火。

轉世常住世,悲願莫離願,慧定通今後,吾與常見面。

從無為下手,依理悟道,頓徹本來面,生死一起休。

頓悟真如體,因事悟理,理悟心明,以有為而入無為,因無為融會有為,則理事無礙法界。

本來無佛可念,無禪可參,只要諸執斷盡,人法俱空,赤顆顆,光爍爍,寸絲不掛,皆不可得,連不可得亦不可得,此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直見本體,了無餘境。

由事契理,頓悟無生,事理圓融,究竟空寂,一聞千悟,頓徹十方,則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

有作之修,窮劫終成敗壞,無心體極,一念便是佛心。

一切法門皆起源於心,心即真我,凈妙圓明,體自空寂,離心外求,即不相應。

水清月現,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萬法。

火喻煩惱,蓮喻菩提;煩惱是苦,菩提是樂;學佛人要由苦得樂,須於煩惱火宅中,生出紅蓮。

煩惱是業識妄心,菩提是清凈真心;諸法本空,煩惱當下亦空,見空即菩提。

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無相,清凈如虛空。

一切諸相,皆悉空寂,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佛與眾生,唯此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現前一念便是。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便佛覓佛,將心找心鄉窮劫盡形,終無所得。

息念亡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

心外無法,去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無即成斷滅,有即成邪見。

菩薩於諸佛法,都無染著,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凈。

諸惡不生,人我不起,納須彌於芥子中; 不起一切貪,能吸盡四大海水。

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於一切境,不惑不亂,不不喜,刮削併當得清凈,是無事道人。

逆境逼迫,心地如如不動; 順境考驗,心地如如不動,與空相應,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是名法界性,是佛出世度眾生。

心常清凈,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卧,與道相應,是名莊嚴佛土。

菩薩之心,心常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即是清凈心也。

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繽紛,顛倒取捨,善惡聖凡等見,是名濁亂心也。

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欲得凈土但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心若清凈,則到彼岸;心若污濁,則在此岸

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氣,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

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拳作掌,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一念見性,人法俱空。

雖具見聞覺知,萬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脫了悟之人。

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即同如來智慧性也。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入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凈為凈業,善惡千端無有無,便是南無大迦葉。

能見自性,色空俱遺不著二邊,二邊既無,即無中道可立,不染萬境,即是大乘菩薩所行之道。

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相。

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中,著衣吃飯,言談對。六根運用,儘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迴光返照,全體聖心,何處不是佛法。

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覺。

一利空寂,本來不生,不見有生死,不見有涅,不見有善惡,不見有凡聖,不見一切法,是名見法。

自性本來具足, 但於善惡事上不滯, 方喚作修道人。 取善舍惡,觀空入定, 皆屬造作,更向外馳, 去家轉疏轉遠, 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是除生死根本, 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三界兮如幻, 六道兮如夢, 聖賢出世兮如電, 國土猶如水上泡, 無常生滅日遷變。

但能萬法不干擾, 無始何曾有生死。

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 何謂污染但有生死? 造作趣向, 皆是污染, 並有生死。

佛法事在日用處, 在你行住坐卧處, 喝茶吃飯處, 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

一切諸法本無情, 一切諸佛本自靈, 混然同太虛, 無欠亦無餘。

若迴光返照, 於一那中, 即心念息時中, 迷惑煩惱痴暗狂情頓自消滅, 諸緣境界轉為甘露醍醐安樂國土。

聖人道, 萬法從心生,萬法從人滅, 皆由汝心,善惡也只由汝心, 地獄天堂也只由汝心, 只今相應與佛合智,即是佛也。 更無相誑,直下奉信無疑。

吾人本具一心, 其量廣大,猶如太虛, 無邊無中,無方圓大小, 無上下大小,無無喜, 無是無非,無善無惡。

修道道無可修, 問法法無可問, 迷人不了色空, 悟者本無逆順, 八萬四千法門, 至理不離方寸, 識取自家城郭, 莫謾尋他州郡, 不知月之大小, 不管歲之餘閏, 煩惱即是菩提, 凈華生於泥糞。

妙性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

絕學無為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

若能於一切處,一切時中, 念念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不求真, 不斷妄, 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 即是如來真實相。

當知此一心本無念,本真如, 本離根、塵、識, 故本無所住而常住, 是故知萬法盡在自心。體若虛空勿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則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 不可得中只么得。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還須償宿債。

若能於自心, 那頓觀無念者, 即知本自清凈無染。

生不拘身, 禪非?境, 拘必乃疲, ?則非靜, ?不拘, 真光回孤, 六門齊應, 萬行同敷。

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 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 包含德用, 賅攝內外, 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 無終無始, 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若能於自心, 那頓見真如者, 即知本自不生不滅, 而圓滿具足。

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直照心源, 無知無得, 不取不舍, 無修無證。

心心作佛, 無一心而非佛心, 處處成道, 無一塵而非佛國。

若悟自性, 本無所住者, 即知本自凝然常住, 不動不搖。

真妄物我, 舉一全收, 心佛眾生, 渾然齊致。

迷則人隨於法, 法法萬差而人不同, 悟則法隨於人, 人人一智而融萬境。

萬法盡在自心, 若能於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即是親證, 見此一心。

悟寂無寂, 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無住無著, 莫攝莫收, 是非兩亡, 能所雙絕, 斯絕亦寂, 則般若現前。

法是無生之法, 無生即是無虛妄, 乃是空寂之心, 知空寂而了法身, 了法身而真解脫。

一念之心, 普具十界諸法,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真如性凈, 慧鑒無窮, 如水分千月, 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空即無相, 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 不被靜亂所攝, 不厭生死, 不樂涅 有不能有, 行住坐卧, 心不動搖, 一切時中, 獲無所得, 三世諸佛, 教旨如斯。

真如無念, 非想念而能知; 實相無生, 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 即念真如; 無生生者, 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 常住涅 無行而行, 即超彼岸。

十方諸佛, 一切眾生, 全在當人一念心中而成, 當知方便雖有多門, 歸元無二, 即歸真如, 此一心也。

如如不動, 動用無窮; 念念無求, 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 凈五眼而了三身。

法身湛然常寂,應用無方, 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 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訶若。

一念迷時, 一心從境, 故起顛倒, 輪迴受苦; 一念覺時, 境從一心而得解脫, 常樂。

真空即是清凈涅 般若是涅之因, 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 無生,能生般若; 般若,名異體同, 隨義立名。 故云法無定相。

能生般若, 即名真佛法身; 般若能建涅 故號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 見即見性無生, 知見分,不一不異。

一心是萬法之源, 迷悟之根, 成佛之本。

所有眾生同一真性, 但為客塵妄想所覆, 不能顯了, 若舍妄歸真, 無自無他, 凡聖等一。

心想若滅, 生死長絕, 不死不生, 無相無名, 一道虛寂, 萬物齊平。 何貴何賤! 何辱何榮! 何勝何劣! 何重何輕!

一切凡聖歸於一心, 至極涅 常樂境界, 以是義故, 須悟萬法歸於一心, 心性無二, 真如不變, 不生不滅。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 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 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 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真如法界,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至理無詮, 非解非纏, 靈通應物, 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 無物宛然。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 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真如性海, 歷劫不壞, 真樂無窮, 自由自在, 本具寶藏, 妙用無窮。靈知自照, 萬法歸如, 無歸無受, 絕觀忘守。

自觀自心, 知佛在內,不外外尋;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離佛非心。

諸佛發悟,悟此一心; 眾生迷妄,迷此一心, 三藏經論,五乘教法, 無非方便,導入漸悟, 透此一心。

識自心源, 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心不系道,亦不結業, 無念無作,非修非證, 不歷諸位,而自崇最, 名之為道。

一切諸法,心為上首, 若知於心, 則能得知一切諸法。

過去諸佛證此一心, 菩薩證悟此一心, 佛弟子欲得證悟, 亦當證悟此一心。

無著無所依, 無累心寂滅, 本性如虛空, 是名無上道。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心外更無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生萬種法。

常離於念, 覺體不滅,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即是一心, 靈明洞徹。不住迷,不住悟, 不住體,不住用, 而生其心,即是一切處而顯一心, 若住善,生心即善現; 若住惡,生即即惡現, 本心即隱沒。 若無所住, 十方世界,唯是一心。

境立心便有, 心無境不生。 若將心系境, 心境兩俱亡, 境心各自住, 心境性恆清。

真如法身, 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智體不動,具足無漏。

?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纏, 超然名之曰祖。

是法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法身常住, 本自不生, 今亦不滅, 永存不壞, 無始無終。

吾之真性, 如來湛然常住, 本無生滅, 無相可見之, 若要見之, 外不見山河, 內不有見聞知覺, 方開正眼,

即見本來面目。

用即寂, 寂即用, 用寂體一, 同出而異名。

無邊海, 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 不離當念。

三界所有法, 唯是一心, 心外更無一法可得。 所以曰歸心, 故得一心之旨。

夫學道之法, 必須先識根源, 求道由心, 又須識心之體性, 分明無惑, 一了千明, 一迷萬惑。

一切善惡皆出自心, 心是身之主, 身是心之用, 佛由心成。

心無形相,內外不居, 心起境生,心滅境滅, 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門。

知心無縛, 即入解脫法門; 知心無相, 即入無相法門; 覺心無心, 即入真如法門, 若能知心如是者, 即入智慧法門。

心能作佛, 心能作眾生, 福由心作, 禍由心為, 心能作天堂, 心能作地獄。

覺心性相即是佛。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心正成佛, 心邪成魔; 心惡是羅 心貪是餓鬼, 心痴是畜牲, 心是一瘺罪福之根本。

聲聞厭喧求靜, 猶如棄面求餅, 餅從來是面, 造作隨人百態, 煩惱即是菩提。

法身自在無方, 觸目無非正覺, 六塵本來空寂, 生死平等。

眾生自悟此心, 作得了主, 不造諸惡, 廣行十善, 依佛行持, 立佛行願, 必定成佛矣。

眾生不解修道, 便欲斷除煩惱, 煩惱本來空寂, 將道更欲覓道, 一念之心即是, 何須別處尋討。

迷時以空為色, 悟即偶色為空, 迷悟本無差別, 色空究竟還同。

大千海, 萬象森羅, 解脫門開, 一超直入。

願王彌陀笑顏迎, 笑破根塵凈空中, 照顧一念不離佛, 動靜皆在蓮池行。

見心無所生, 知心如虛空; 舍慢持凈戒, 以法化眾生。

常樂寂靜法,其心當無著; 自性若清凈,諸法無去來。

佛在世時佛為師, 佛滅度後戒為師, 佛陀正法依戒住, 僧伽命脈賴戒律。

無相布施真布施, 離相持戒真持戒; 我法二執凈盡時, 轉凡成聖進佛階。

有言有說皆是妄, 無形無相始為真; 諸仁識得此中意, 打破虛空笑破唇。

僧寶之名豈易稱 開遮持犯須究明; 嚴凈毗尼宏三界, 方為人間福田僧。

戒定慧熏修, 即是無上道; 不染世俗習, 身心自解脫。

前世修來此報身, 百鍊千錘作完人; 自身識得娘生面, 轉勸他人認主人。

十方佛子學無為, 學得無為真有為; 有為手段持凈戒, 盡虛空界任徘徊。

一念不覺無明夢, 夜長夢多總是空; 一覺醒來衣珠在, 不離當處返家鄉。

未見本來人, 不識本來面, 要見本來面, 見性即可見。

三界無界是火宅, 更於何處可安居? 證得諸法皆空性, 無生法忍同時登。

說食終不飽, 必須著力行; 持戒到彼岸, 如日行虛空。

心無異相名為真如, 心不可改名為法性, 心無所屬名為解脫, 心性無礙名為菩提, 心性寂滅名為涅

實相念佛, 念到離念真心, 全體顯露, 即證實相。

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佛, 能所雙忘,實相現前, 不待彌陀接引, 即證無相菩提。

西方凈土唯心所現, 自心不凈則西方凈土, 遠隔千萬億佛土, 何能到達, 若自心能凈, 則西方凈土不隔毫端, 舉念即至, 故自心能凈, 則自心凈土, 即是西方佛土。

一切法門不離自心, 故究竟凈土, 即在自心, 心凈土亦凈, 心穢土亦穢, 修一切法門終歸凈心。

學佛究竟彼岸, 在於凈心而已。

若執理廢事,理成畫餅, 縱使博通教理,口若懸河, 而行與言違, 我執煩惱有增無減, 理又安在! 故事理不二, 是以事透理, 非是以理概事。

應無所,即是實相菩提, 亦是法身佛之境界。

十法界不離一心, 一心能造十法界。

三界無別有, 唯是一心作。

若人慾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參禪念佛本來同, 看破分明總是空, 己到自然全體現, 春來依舊百花紅。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 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於實性中,不染善惡, 直至無上菩提, 念念自見,不失本念。

佛言 人繫於妻子估宅,甚於牢獄, 牢獄有散釋之期, 妻子無遠離之念, 情愛於色,豈憚驅馳! 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言: 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 佛謂之曰: 其斷其陰,不如斷心, 心如功曹,豕曹若止, 從者都息, 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看佛經不能偏一面, 若偏一面會出毛病, 佛法是圓隔方便的, 是面面觀的, 是諸法實相的。

諸佛證悟諸法實相而成佛道, 眾生欲得成就佛道, 亦循諸法實相而修證, 諸法實相即是不二法門。

法身無相,法身偏一切處, 如如不動,沒有形象, 佛隨類現身而度眾生, 佛的化身無量無邊, 佛的真化身無在無不在。

修道,是修通往大涅之路, 修成佛之道。

凡夫與聖人不同, 聖人觀性, 凡夫觀相; 凡夫處處見、處處著。

修行不要怕時間長, 不要怕受苦, 法門須廣修, 不廣修法門, 塵沙惑不能破。

佛不度無緣之人, 不可曲解以為佛有分別心, 是說因緣尚未成熟之意, 等到將來法緣成熟時, 再來度他。

正見如來聖法, 修行要一門深入, 否則一生有多少時光, 結果一事無成。

佛法與世法之別為一智一迷, 執著與不執著,空與不空而有異也。

對一切眾生生恭敬心, 即是對未來諸佛的供養。

二界六道眾生, 要成佛必在五欲六塵三界六道中修, 火焰化紅蓮, 苦逆之境一一皆為修道增上緣。

冤家對頭不可恨他, 他是來成就我們忍辱解脫之境, 無境心不生, 心生方能了知心地之無明, 後以智慧凈化,

證成菩提。

學佛可開智慧, 有智可斷情愛, 破無,出三界,圓成佛道。

魔有內魔外魔, 內魔最害人, 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 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 名聞利養是魔境。

凡夫隨境界轉, 佛心地自在不被境轉; 凡夫被無明所牽絆, 佛已破無明, 得證法身。

不念佛還好,愈念念頭愈多, 不要怕,依舊念, 修行是點滴功夫, 境界成熟, 自然逐漸念頭會息滅。

我們自始自終皆與外在人士做朋友, 從未與自己的心地做朋友, 豈不是捨本逐末,背道而馳!

凡夫於六道的路上走得很光滑, 但涅路上木向陌生生澀, 更充滿荊棘葛藤, 走不出三界。

佛於三界出入縱橫自在, 依佛所修而修, 依佛所證而證, 不出不入, 究竟修證處, 與佛正等無異。

冤家惡人加害於我, 不能起怨恨之心, 深思自己在學菩薩行, 還能有報復心嗎?

勸二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 勸百人念佛就是菩薩, 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修行人多,證果者少, 因為道心進進退退, 不能勇猛精進; 八地菩薩是不動地,永無退轉; 七地菩薩以下都是進進退退。

超度有三種層次;

(一) 思想超渡。

(二) 現生超渡。

(三) 臨終超渡。

看破、放下、 解脫、自在。

修行要創造因緣,把握因緣, 利用因緣,積極因緣; 不得等待因緣, 不得觀看因緣, 不得消極因緣, 若能如是, 諸佛讚歎,菩薩護持。

凡夫眾生有業障現前, 佛菩薩也會業障現前; 只是佛菩薩面對業障, 心地如如不動, 了知業障皆來自前因後果; 凡夫不明業障前因後果, 因而怨天尤人, 激動暴跳,心緒不穩。

父母給我色身, 佛法給我們法身。

金銀寶物資助色身, 如來正法能喚醒慧命。

佛所說法都是藥方, 病好了,藥方可以不要了; 世間法應舍, 出世間法也應舍, 不舍成法縛。

佛說世間無常, 五欲六塵如幻如化, 佛卻於種種無常當中, 做幻化佛事,水月道場, 廣度無量眾生, 成就無上菩提。

富貴者應喜舍布施植福,以福培福, 因為福報是有盡之時; 貧窮更應喜舍布施, 今生夠窮了,福盡了, 無福報之因,故應盡心儘力, 隨分隨緣植下福田之因, 因果是平等的,不會錯亂的。

果由因而來, 無因即無果, 善果有善因, 惡果有惡因, 因果是公平的。

慈悲是純理智所流露出來的, 愛是由感情意識所發露出來的, 慈悲是凈化的,無束縛的, 永恆不變的,光明自在的; 成情是無常的,黑暗無知的, 是束縛的,是墮落的。

冷靜思惟自己三分鐘, 為誰辛苦,為誰忙! 辛苦一輩子,又是一場空, 兒女子孫,事業名譽固然重要, 生死大事尤為重要, 祝福您善根大展流露。

生與死涅是自己的, 你自己也擁有生死與涅 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明白嗎?

別人僅能作磚引玉之與, 無法代勞別人修行辦生死大業; 別人僅能點破迷津, 無法代勞別人窮窮無盡業障侵襲。

成佛是自己作的, 當魔也是自己作的, 上升是自己作的, 墮落也是自己作的, 你說平等不平等。

成佛修行是偉大聖業, 別人從中誹謗譏笑,這不要緊, 因為以後成佛證果是你自己, 解脫涅是你自己得; 別人誹謗譏笑是因, 別人墮落是果, 因果不會錯亂的, 珍重!

錯誤的諍執固然是不好, 理念正確的諍執亦未必是好, 這要看因人、因時、因地而理性決定。

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有疑應發問, 打破沙鍋問到底, 得到真相大白, 心服口服, 內心無惑。

大男人主義或大女人主義者, 這未必是好, 我執深重,意識頑固, 有時不得自覺, 因而欲升反墮,昧於真理,

佛要我們由我達無我, 徹底凈化我執, 菩提就當下現前。

外在的魔並不可怕, 自己的心魔是最可怕的, 你明白什麼是心魔嗎? 就貪慾、恚、愚痴、 疑心、貢高心、嫉妒心、 這些心魔可障佛道, 可造作五逆十惡, 作姦犯科, 讓自己身不由己, 情緒激昂不穩定, 痛苦無盡, 周旋不出六道。

我今生長得丑、貧窮、 多病苦,逆境重重, 這沒關係, 幸好還能當人, 沒墮三惡道就慶幸無比了, 要知道這是你的惡果, 無量劫前你不知造下多少惡業惡因呢! 今生還來得及,勿徘徊, 一心一意歸依三寶, 斷惡行善,廣結善緣, 這是今生所造之善因, 來世就有料想不到的善果, 因為因果平等的。

人非聖,孰人無過! 勤求佛道的過程, 遇強烈逆境,偶偶發脾氣, 若能自覺, 改過遷善就好了, 你若無脾氣,你就成佛了, 不是嗎?

心常憂鬱, 常懷悲傷者, 則成悲魔; 常歡喜過度失態者, 則成喜魔。

寧在諸惡趣, 恆得聞佛名; 不欲生善道, 不得聞佛名。

發願與善知識在一起, 善知識如一盞明燈, 能照破世間的黑暗, 啟發慧命, 讓我們出離生死苦海。

迷時是世間法, 悟時是佛法, 迷悟在一那。

貪戀五欲六塵不舍, 名為六道流浪漢; 了知五欲六塵空幻, 心不染著, 名為出塵道人。

學佛之人有五種悲哀;

(一) 念佛怕口渴。

(二) 參禪怕盤腿,怕腳麻、腿酸。

(三) 研究教理怕傷腦筋。

(四) 演說佛法怕沒有聽眾。

(五) 打掃環境怕掃死螞蟻。

取而不舍是凡夫, 舍而不取是小乘, 能取亦能舍是菩薩。

修行者應注意五項:

(一) 持戒清凈。

(二) 息一切不必要外緣。

(三) 發菩提心。

(四) 與諸法空性相應。

(五) 常親近三寶。

身體不殺生、偷盜、邪淫身業清凈。

嘴巴不惡口、兩舌、綺語、妄語口業清凈。

意識不貪、不、不痴意業清凈。

極樂世界你不想去, 縱然阿彌陀佛用布袋把你裝入, 帶到極樂蓮池, 你還是照樣連奔帶跑,真達回奔娑婆世界, 還會怪阿彌陀佛不慈悲哩!

三業清凈佛出世, 三業不凈佛滅度。

佛是人人可成的, 佛的境界是平等, 無有特權; 諸佛的智慧是平等的, 無有高下, 諸佛的慈悲是平等的, 無赦免。 諸佛是凡夫修行而得, 我們一心修行, 一旦福慧圓滿, 無上菩提成就, 大家皆可成佛, 平等平等!

菩薩道應行四原則:

() 給人信心。

() 給人歡喜。

() 給人希望。

() 給人方便。

凈土與天堂差別;

() 凈土是平等的, 天堂是階級的。

() 凈土是進修的, 天堂是非完成的。

() 凈土是上升的, 天堂是退墮的。

() 受比丘戒五年內, 不得做出家同道師。

() 五年後,若通曉戒律, 可以將所學特長作師, 稱為軌範師, 梵語叫阿梨耶, 受人依止,教人習誦。

() 十年後,可做親教師。

() 二十年後,稱為上座。

() 五十年後,稱為耆宿長老。

十善業道, 是生人天乘之法所必經; 是得學無學諸沙門果所必經, 是得獨覺菩提之法所必經, 是諸菩薩一切妙行所必經, 是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禮佛得十種功德:

() 得妙色身。

() 出言人信。

() 處眾無畏。

()佛所護念。

()具大威德。

()眾人親附。

()諸天愛敬。

()具大福德。

()命終往生凈土。

()速證涅

信願行具足念佛, 臨命終時,千佛授手, 十方凈土,隨願往生。

小乘戒五種因緣舍失戒體

() 命終。

() 二形(男女根變性)

() 斷善根。

() 作法(比丘、俗人皆可)

() 犯重(犯四根本重戒)

一切世間, 十方三世諸佛第一大,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 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大乘菩薩戒兩種情形下失戒體

() 犯了重戒。

() 故意捨棄菩提心。

但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無動無靜, 無生無滅, 無來無去, 無是無非, 無住無住。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痴人。

真樂那無有生相, 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 是則寂滅現前。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諸佛證悟諸法空性, 於法無惑自在, 佛又稱為空王。

若人作惡業, 輪迴地獄苦, 餓鬼及旁生, 淪沒無窮盡。

死時眷屬不隨去, 但隨自作眾業行; 苦惱逼逐於己身, 彼時誰為我分受。

死時眾苦所逼迫, 親屬不能令解脫, 汝欲自求解脫時, 是故應離諸罪惡。

若於佛法僧, 及所受學處, 能恭敬供養, 乃名為智者。

須知口禍債難償, 一語能招萬殃。

受諸罪報,難堪難忍; 當此之時,父母妻子, 一切眷屬,不相替代, 唯應自身,獨受眾殃, 從苦入苦,無有休息。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雲

有四種魔,云何為四? 一者貪著財物。 二者親近惡友。 三者障礙法師。 四者於法師說陳其罪過 (宣說出家人是非, 此人便是惡魔) 是等眾生由此業故, 當受貧窮,不見善友, 遠離尊師,作邪見想, 說無因果, 墮於地獄,受諸劇苦。

大寶積經云:

成就八法,女轉男身, 何等為八? 一者不嫉。二者不慳。 三者不諂。四者不 五者實語。六者不惡口。 七者舍離貪慾。 八者離諸邪見。 童女!修此法, 後世速轉女身為男身。

若一惡言毀沙門, 當墮泥犁受極苦; 從地獄出得人身, 即招盲聾喑?報。

大覺圓明之體, 是我凡夫本具性德, 一切經論,顯密性相, 皆為歇此覺體。

佛說一切法, 為除一切法, 我無一切心, 何須一切法。

釋迦世尊, 以言顯義, 漸悟妙解, 得義言絕, 頓悟一心, 更無餘法。

自覺則離染著, 還本來之凈; 去無明惑, 證本具之真; 從一切法本不生處, 了徹真空本體自家面目。

第一義諦, 為一切法門根本, 凈土為各宗旨歸宿。

無住而住, 常住涅

回脫根塵, 境識俱亡, 證諸法一如之真性。

泯除一切對待差別之相, 不為相轉, 不為法縛, 安住於一切法性空。

觀心無念, 會相歸性。

諸聖之所以成大覺, 自在解脫, 無盡妙用, 在於悟此本體也。

千經萬論, 皆是令人離於身心, 破於執著, 明自本心, 見自本性, 指歸真空本體。

凡夫心外求法, 均謂之外道, 佛法講明心見性, 若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 學佛而仍隨六塵轉, 心不清凈即是外道。

狂心若歇, 歇即菩提。 不離當處, 親見本地風光, 何勞向外馳求。

迷即佛是眾生, 悟即眾生是佛。

舍本外求遠家鄉, 狂心歇處見娘面; 菩提涅非外求, 迴光返照法王現。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2820


推薦閱讀:

尋找潘多拉魔盒
《六祖壇經》里令你頓悟成佛的十句智慧佛語
解決多年的單身問題,全在這一念頓悟!
人生的三個頓悟:忍,善,悟
漸修頓悟(男人篇)

TAG:頓悟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