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先師陳貽焮
06-08
詩歌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先師陳貽焮教授的詩詞創作(錢志熙)先師陳貽焮教授,字一新,湖南新寧人。生前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是著名的唐詩專家,杜甫研究專家。他的重要著作如《王維詩選》、《孟浩然詩選》、《唐詩論叢》、《杜甫評傳》、《論詩雜著》等,在從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古典文學研究界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業已成為二十世紀後半期本學科的重要學術文獻。而作為先師突出的、別具一格的學術成就的取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積極運用現代的文學理論和學術方法的同時,整體性地繼承了傳統詩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而造成這樣一種傳統詩學的功底,是與他長期堅持傳統詩詞的創作分不開的。晚年,他將一生各個時期的作品結集為《梅棣盫詩詞集》出版。這是一部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的詩學文獻,不僅它本身的藝術價值體現了當代詩詞藝術的一種高度,同時也反映了二十世紀傳統詩詞曲折、逆境的命運。不僅可以從中見出先師獨特的性情,還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學術個性和學術上的獨特造詣。這一切,對於今天的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詩詞創作的人們,都是有啟發作用的。我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追隨先師問道求學,平常蒙先師謬以同道視之,經常出其珍藏、不輕視人的幾大冊手抄的詩集與讀,從中獲益良多。《梅棣盫詩詞集》付印之時,先師又命我作跋記,談心得。所以早就想作一篇正式的論文,來論述先師的詩詞創作。這個意思,也曾得到過先師本人的許可。然而,總是因為功令事繁,加以懶慢之性,遲遲未能著手。心裡也是想,我侍候先師的歲月還有很多,而我的學力見識則還很不夠,而今天人們對傳統詩詞的認識也還不夠。等將來各種主客觀條件都成熟後再寫吧!誰料天道無情,在一個初雪之夜,先師匆匆歸於道山,哲人其萎,山樑其頹,真象庾子山講的那樣:"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心喪之期方始,我時時閱讀《梅棣盦詩詞集》,以當思慕之情。對先師詩詞創作的了解,也更加深了一點。撰寫此文,以當悼念。我是先師的弟子,而學術則是天下的公論。評論先師詩詞不到或不當之處,咸請行家批評!一、 青春早熟的詩人先師的一生,是一個清清凈凈讀書人的一生,既沒有叱吒風雲的氣概,也沒有領袖群倫的願望。但是,他的生命是熱烈的。這一份熱烈,在生活中體現於情,在藝術和學術中,則體現於詩。詩歌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他出生於一個詩書儒素之家,祖父和父親都擅長詩詞,親戚中則有劉永濟先生和李冰若先生這兩位著名的學者詩人。永濟先生早已是聞名學界的大師。冰若先生後來成了先師的岳父,他是詞曲大師吳梅的高足,生前任暨南大學教授。在吳門濟濟群賢中,冰若先生尤以詩詞擅名,可惜英年早逝,千古文章未盡才。傳世的《花間集評註》,顯示了他深邃的詞學功底,已成為唐五代詞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這些家屬和親戚中的文學人物,對先師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回憶自己幼小時見家中大人們吟詩,即深感羨慕,就自己學著作詩,卻不敢拿出來給大人們看。至於永濟先生和冰若先生,據先師的自敘,早年和他們接觸雖少,但立志研究文學,把成為學者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這一理想的確立,則是直接受到了他們的影響。先師屬於那種天性喜愛詩歌的人,家庭環境起到薰陶的作用,但他的學詩,卻完全是自覺的行動。據他的回憶,長輩雖然都擅長詩詞,但並沒有要求他的學詩。他自己是十五歲時正式學作詩,還說那時候的人中,這個年齡學作詩不算很早。但一開始作,就十分的著迷,真正是廢寢忘食,有時做夢都在寫詩。要說那時這位少年的生活差不多整個都被詩佔滿了,並不是誇張的話。這樣的努力,詩藝的進步是很顯著的。我們看他十七歲冬天作的那首《雪》:窗外白漫漫,江山一片寒。鴉棲枯樹靜,犬奔玉坡殘。蟠石松尤勁,拂雲竹不單。 落梅紅滿院,紈素灑朱丹。象這樣一首詩,雖然不能說已經於詩藝掌握得駕馭自如,但句法韻律,都已頗為穩熟。尤其在寫景狀物方面,顯示出先師重視學習古人風格、技巧,而寫景狀物力求自出新意,注意自己認真地去發現景物之美的創作特點,如"鴉棲枯樹靜,犬奔玉坡殘。"就是很新鮮的寫景句,放在晚唐五代人集中,也可以亂真。先生自己也很喜歡這首少作,晚年結集時將它留下來,作為《梅棣詩詞集》的第一首。先師晚年結集時,將一生的詩作分為《初學集》、《自吟集》、《登攀集》、《南行集》、《留雲集》這樣五部分,實際上已經相當清晰地展示了他生平追求詩藝的歷程,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詩歌創作的五個分期。《初學集》收詩八十二首,除五首外,其餘都是解放前寫的。從經歷上看,是從中學時代到大學時代,從年齡來看,則是從十七歲到二十四歲。這時期他詩道上用力甚勤,實績也是斐然可觀的。淵源上則是晚唐之外,也受到了隨園性靈派的影響。這也是很附合這位天性愛詩、多愁善感的少年詩人的生活和個性的。說他多愁善感,熟悉他的人或許會覺得這個說法有點奇怪,因為成年之後,尤其是老年時的先師,給人的印象是十分樂易達觀的。但是,我從先師早年的詩詞中,所讀到的確實是一種典型的多愁善的詩人性格。這與他當時的生活也有一定的關係。在《一篇為存檔而寫的自傳》中,先師是向我們透露過他早年生活中的某些坎坷,如家道的中落、父親的因謀生而長期在外,以及他們所流露的生活艱難之感等等,都對這位敏感少年有一定的影響。要知道他天性就是很重視別人感受,處處替別人著想的。對待師友生徒尚且如此,何況他家的大人呢?從他個人的生活來講,在從中學到大學的這段成長期,經歷了戰亂避難、因病輟學、與深愛的人長期分離等多種人生困難。這一切,都是釀造詩情的原料。我們且看十九歲時所作的《雨窗雜韻》:檐珠滴盡薄寒生,我欲開簾邀晚晴。爭奈夢回心緒惡,臨風愁怕暮蟬聲。(其一)燕雀聲喧午夢殘,庭槐清影上欄干。東村斜日西村雨,一脈青山兩樣看。(其二)宿雨初晴嫩綠迷,斷虹高掛小樓低。檐前燕子新巢濕,來往中庭換舊泥。(其三)這些詩風格是清新的,但其中不難體會到一種淡淡的憂鬱。"東村"這兩句,從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中得到啟發,意境卻是新的創造。先師晚年仍能清晰記得,用鄉音吟給我聽。如果說這三首,情緒還只是寄於景物中,同年所作的《偶感》一詩,則是直接的抒寫愁抱了:遣愁無計獨吟詩,聲轉凄涼不自知。往事漸消猶恍惚,此生將判尚遲疑。苦裝嬉笑隨人意,強作清狂掩我悲。惆悵夜深燈暗淡,一庭寂寞雨絲絲。對往事的憑弔和前途的深憂,是這首詩的主題。眼前的生活,因這兩種情緒而顯得十分的消黯。這樣深的憂愁,恐怕不能只看作是為賦新詞而強說。先師的律詩,在敘事達意方面,宛轉自然,一氣流轉,這是精研唐律的所得。這首早年七律已經顯示這個特點。一片深愁,續續而出,寫意甚工。上面的這些詩,比較典型地表現了人生青春期的遲暮感。這大概是青春期的一種普遍心理。作為一個深受傳統文學影響的青年,先師與大多數古代詩人一樣,在這方面表現得一般的青年人要更突出一點。一九四五年作的《秋懷》二首,就是寫這種青春遲暮之感的:玉露凋桐葉,秋聲著夢柔。韶光難一駐,逝水不迴流。已矣時將定,嗟哉志未酬。悵然北窗下,雁淚夕陽樓。遠峰留夕景,暮靄起孤村。壘塊愁無跡,層陰秋有痕。蟲聲風入戶,人影月臨門。萬物紛回薄,情懷誰與論?《無題》八首是一組愛情詩,但也表現了人生遲暮甚至生命短暫的主題,最突出的是它的第三首:駒影浮生一剎那,無端偏惹別愁多。花顏總算紅相似,人面其如老獨何。承露玉盤空往事,折枝金縷實悲歌。嫦娥若再塵寰住,不死於今發亦皤。詩人因愛情的煩惱,與所愛之人的仳離,而對生命的流逝,有了突然的頓悟。這在青春心理上也是很有典型性。一些人片面地認為,嘆老傷生,只能是老年人的心理,青年不應有這種心理,因此一看到青年人詩中表現這類比較低沉的人生情緒,就認為是故意模仿古人的為文造情,甚至斥為不健康情緒。其實這裡應該有所分析。青春期的遲暮感甚至嘆老傷生是很正常的心理,是帶有普遍性的,在知識青年中尤其如此。到了中年以後,心理更加強健了,到是在一定程度淡化了這種情緒的。從先師的詩集中看,這種情緒也主要是表現在青年時期的詩中。《無題》八首是先師早期抒情詩的代表作。先師與師母是一恩愛的夫妻,而這種恩愛的堅實基礎,正奠基於深摯的愛情。兩家原是親戚,但並非青梅竹馬。他們相識於戰亂避難山中之時,《無題》其二中的"腸斷春山千轉路,紫桐花里記曾行",所寫的正是那種美好的情景。後又因世亂與彼此的求學、事業而睽離,所以早年是飽嘗思念之苦的。五五年兩人終得長期團聚,先師當此際感慨萬千,寫下了這樣詞句:回眸,如剩雪,鬢邊眉上,猶滯離愁。敢自疑,還在楚尾吳頭?十載堪欣此日,人依舊。夙願終酬。忘懷否?瀟湘蘭芷,曾共久淹留。《無題八首》則是相識後分別不久寫的。這一組詩,從風格、意境上看,受李義山的影響十分明顯。先師後來研究義山詩造就卓異,其根底正是在這時候打下來的。但是這些詩也反映出先師作為一個現代青年的新的追求,體現現代人的愛情表達方式。上面已經介紹了一首,現在再恭錄三首於下:無端頓減少年豪,癢處麻姑爭得搔?染縷難成穿淚線,燒春聊當剪愁刀。甘同子夢思為 ,恨隔神山欲駕鰲。自古消魂惟別耳,渡頭雙槳雨瀟騷。水流花謝可憐生,別緒離愁攪不清。蓮子有心偏太苦,合歡少瓣總多情。思隨草色依裙綠,欲化星光伴月明。腸斷春山千轉路,紫桐花里記曾行。太上忘情未盡忘,自家心曲自家傷。帝哀杜宇千峰血,月魄姮娥一枕霜。雲海往來魚雁渺,關山飛渡夢魂忙。詩成字字皆愁苦,涕淚潛和翰墨香。這組詩的成功,首先是因為情感體驗的真摯和熱烈。先師與師母山中初識後,兩情依依,但倉促間並未定情。分別初期,也還沒有建立起魚雁傳書的情人關係,所以才有"風流雲散新知別,草長鶯飛故國愁","雲海往來魚雁渺,關山飛渡夢魂忙"這樣的愁嘆。所以這種熱戀又帶有苦澀的味道,所謂"蓮子有心偏太苦,合歡少瓣總多情",正是這種情形,而"清睡幾回和淚熟,香醪一盞入腸柔",也是當時相思情形的實錄。作者很自然地想起的陶潛的千古言情絕唱《閑情賦》,對它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完全進入了賦中所寫的境界,發出了"閑情醉續陶潛賦,意惑神飄欲白頭"。而這組《無題》八首,藝術上雖然是較多地受到義山的影響,而情感的真摯熱烈,實有過於義山,而更接近於陶公。歷代有不少綺懷詩,都帶的艷冶的色彩,近於流蕩,厲樊榭、龔定庵之流,亦莫能外,至於王次回的《疑雲》、《疑雨》,更是等而下之了。蓋因士大夫的愛情體驗,本來就缺乏真摯,何況古人的這類詩,常是中年之後的情事,不乏獵艷之的情份。先師這組在藝術儘管也借鑒了這類詩的修辭方式,但所表達的完全是現代愛情觀念下的青年人純真而熱烈的初戀情緒。先師寫這組詩時雖然還只有二十一歲,但詩歌的語言藝術,完全已經成熟了。組詩句法多變,章法也逐首變化,形成了一個極其有機的組詩藝術整體。其中比較明顯的一個語言特點是,組詩中將兩種不同風格的語言很好地配合。一種是語言接近於古人愛情詩的詞語、語味比較典雅,意象帶點朦朧色彩,如"甘同子夢思為 ,恨隔神山欲駕鰲","思隨草色依裙綠,欲化星光伴月明","帝哀杜宇千峰血,月魄姮娥一枕霜"等句,還有一種是將日常相思的情緒及其行動,用比較日常的語言來描寫,情感的表達也更接近於自然的狀態。如"染縷難成穿淚線,燒春聊當剪愁刀","清睡幾回和淚熟,香醪一盞入腸柔","搜腸終莫明迷隱,搏髀居然破寂寥"等,這反映了先師創作上一個重要追求,既在繼承古典詩歌語言風格的同時,又注意從日常語言中提煉詩歌語言。這個追求,在先師中年以後的創作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郭沫若曾評論郁達夫的舊體詩中有一種現代性的因素,先師的詩詞也是體現這種現代性的。在繼承的同時力求有所變化,正是先師詩詞創作的一個目標。只是他不是盲目求變化,而是充分重視傳統詩詞的美學價值的前提,追求一種比較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變化。當前,舊體詩詞中在繼承與變化的問題上意見很不一致,有一味強調變化、有純粹守舊的,但總體上說,缺乏很成熟的思想,這是因為對古典詩歌藝術的傳統和它發展歷史了解不夠所至。先師的詩詞,因為受時代的某些因素的限制,並沒有達到古代的名家、大家那樣的成就。但是他所選擇的這個發展言方向,我認為是比較正確的。與《無題八首》內容相近的,還有《歲暮懷人》一詩。此詩作於一九四八年先師二十五歲時。又經過幾年的磨礪,他的律詩技巧更加純熟,並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顯示出一種清老的風格,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寒夜孤懷對酒樽,相思情意共誰論。嶺梅紅焰燃鄉夢,燕雪清光冷客魂。隔巷馬嘶風 發,鄰家人語火溫存。瀟湘春早回陽雁,猶望音書遠寄言。此書風格,頗似清人黃仲則。先師對黃詩頗有好感,我在學生時代,也是黃集常置枕邊,所以我們後來談詩,經常談到兩當軒。可惜當時先師詩集尚未出版,我也沒有注意到他的這些詩,未及向他詢問淵源。但先師早年所作,風格確實與兩當軒相近。此詩置之《兩當軒集》中,也是毫不遜色的,"隔巷"一聯,平淡而雋永有味。頗可為詩家造語之法。先師早年所作,就體裁而言,主要是近體詩,以五七言律詩和絕句為主。但對五古和七言歌行兩體,也有嘗試。這為他中年以多作五古、歌行打下了基礎。早作於這兩體所存雖少,但是都很精,取法也是多方面的,歌行如《青溪曲》學初盛唐抒情歌行的風調,《答布谷鳥》則是張王新樂府體;五古如《逃亡》,白描敘事近於杜甫,《郊望》鍛煉意象,韻與境偕又近於王孟一派。我對《郊望》一詩,尤其喜歡,有時在先師面前背誦其中警句"秋池照瘦影,魚竄琉璃碎",認為鍛煉而不失自然,可與古人苦吟一派比美。先師聽了後也十分高興。並且回憶說,當時的心情,其實很苦悶呀!今將此恭錄於下,以與讀者諸君共賞:閑居不適意,出眺秋憔悴。夕景麗遠山,凸凹分明晦。霞彩接暮靄,野燒抽長穗。平林數樹楓,酡顏如我醉。秋池照瘦影,魚竄琉璃碎。內熱髮長嘯,落葉風前墜。這首詩寫景極其錘鍊,但意境不失自然,是典型的從平淡中煉出奇警的詩風。其用韻尤見工力。從以上先師少年和青年時期作品可見,他早年在舊體詩方面的造詣。在同齡的詩詞創作者中是遙遙領先。即使以古人的標準來衡量,二十四五歲以前能達到這樣的藝術成就,也可以說是很優秀的一類早熟的詩人。而他的創作,畢竟是在詩詞藝術整體衰落二十世紀後半葉。我經常想,以先師的天生的詩人氣質和他對詩歌藝術的熱愛,如果早生一兩百年,無疑是可入名家大家之流的。然而時代畢竟在變化,先師詩詞創作的整體環境,是不如明清詩家。早年在湖南鄉村中,相對來說,還有一個較好的詩詞創作背景,因為湖湘地區,近代詩風特盛,沿及現代,仍然作者眾多。在全國範圍內,可以說是詩詞傳統保存得最多的一個地區。先師在詩詞方面的早熟,乃至後來在詩歌史研究方面卓然名家,是與青少年時接受的這種地區影響分不開的。但中年時期,先師的詩藝雖在發展,但發展的趨勢顯然沒有青年時期那樣強健。這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由環境的變化,投入的精力不象青年時期那樣集中了。我這樣說,先師地下有知,想必也是許可的。記得去年先師神致尚較清楚時,我每次去看他,他都要我吟詩給他聽,有時我也吟些他自己的詩句。吟後即加讚歎,先師曾很清醒地說:"我也沒有很用功地學呀!"這是先師的原話,連感嘆的語氣,都我現在都還記得十分真切。我心裡聽了十分難過。事實上,先師晚年,又開始全力以赴地寫作詩詞,但天不隨願,讓他早罹沉痾,並且是嚴重影響腦力的疾病。心有餘而力不足,先師自己是曠達的人,也許並不太以此為意。但是每當想起這一點,心裡總是很難受的。我曾經希望天道佑善、天道酬勤這些話是真的,那麼也許會出現奇蹟,但先終脫沉痾。我常常這樣安慰他:"等您的病好了,我陪您出去,我們師徒倆登山臨水,吟詩唱和。"但他聽這些話時,總是默然。我雖然專門研究過生命的問題,但對生死的諦理,至今仍然不能明白,面對先師遺體,更是慘然而復茫然。我又想,雖然以先師去世的年齡,與古代的人比較,也算是得高年了。但細思先師的一生,以他的才華和努力奮鬥的精神,以現在的成就而論,不能說是已經盡其才,酬其願了。他的一生,在旁人看來,是功成名就,但扼制他的學術和創作的更大的發展的因素,細思正復不少。這對一個以文章學術為人生最高價值追求的人來講,無論如何是不公平的。記得有一次我們行走在湖邊,偶談及朱光潛先生,先師說:"朱先生的全集出得最棒,六七百萬。我只有兩百多萬字。如果條件更好一點,我能比現在做得更好。"但是這一切都是天意,先師的現象,也不是個別的現象。文章在人乎?抑或在天?我覺很茫然。二、中年的餘事吟詩《梅棣詩詞集》中的《自吟集》,收集了先師從三十歲到五十三歲這三十所中的作品。《自吟集》這個集名,反映了先師中年創作詩詞的寂寞中求自娛的心態。先師所寫的《一篇為了存檔的自傳》里談到了這種心態。先師在大學時期,曾經跟從傅庚生先生寫作文學散文,後又跟廢名先生學寫小說,其所寫的小說,頗得廢名先生的好評。其時他的創作熱情很高,他晚年還一再說自己早年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甚至為此而對是否留校教書有過一番矛盾。文革前,他還利用業餘時間寫作以李白、杜甫為主反映盛唐詩人生活的長篇歷史小說《英烈傳》其中的《曲江踏青》一章曾在《北京文藝》上發表,不想在文革初期招來了批判。這對他成為作家的理想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而且畢竟先師是業作寫作,教學繁重,不可能在創作上投入很大的精力。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興趣始終是濃烈的,於是從少年時就熟習的詩詞藝術,成了他聊以自慰的主要手段。但這種創作生活是頗為寂寞的,基本只是個人的自吟自賞,不僅當時根本沒有可供一般的詩詞作者發表作品的園地,就是同道,也差不多沒有的。又幾位老先生象俞平伯先生、浦江清先生等,僅評賞過先生當時個別作品。先師晚年在說到他們對自己的評賞時,仍是心存感激。這正是空谷足音,令人砰然心動!所以,中年的餘事吟詩,既是青少年時全力吟詩的自然延續,又帶有補償自己失落的創作理想的動機。文學創作本身就帶的寄託的性質,不想這寄託中還有一重寄託,餘事之外,更有餘事,這也許是當代詩詞創作的特有現象吧!因為當代的詩詞創作,基本上是不被視作正式的文學創作,一個人從事這個,既然得不到承認,當然也不可能產生很強的事業感。真是無用中無用了,先師將中年的一部詩集取名《自吟集》,實是包括這樣的心態在裡面的。儘管投入不如青少年時期,但先師的詩詞藝術,進入中年後,仍在穩步地發展。並且隨著生活的變化,藝術上帶來了新的質味,基本上擺脫早年以學習古人為主的狀況,開始更加自由地表現生活。從內容上看,完全擺脫了早年的多愁善感的作風,顯示出一個成熟的中年人渾厚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先師詞作不多,但集中所存,都堪稱佳作。五五所作的《滿庭芳》的五六年所作的《念奴嬌》,是先師詞作中的雙壁。其內容都是寫與師母的伉儷深情,可以說是早年愛情主題的一個發展。暖室評花,風簾調雀,迴廊小語聲柔。院深春淺,素手約清游。莫道蜂潛蝶蟄,迎陽處,泉已涓流。虛檐外,低回鴿哨,城閣霧全收。 回眸,如剩雪,鬢邊眉上,猶滯離愁。敢自疑還在,楚尾吳頭。十載堪欣此日,人依舊,夙願終酬。忘懷否?瀟湘蘭芷,曾共久淹留。這是五五年師母剛從南方調到北京時,先師陪她遊覽西郊公園(即現在的北京動物園)時寫的。古人的詞,多寫深院幽閨中的景緻,意境朦朧,此詩對古人的園林庭院類詞境有所繼承,但意境優美而明朗,表現出濃郁的現代都市園林的情調。這是此詞藝術重要的價值之一。此詞的另一重要價值是寫了一個現代式的牛郎織女久別團圓的故事,也就是在當代中國很有普遍性的夫妻兩地分居的題材。總之,此詩將現代生活的內容,現代人的感情表達方式與古典詞境完美地結合起來,是真正的當代人的詞。先師詩詞在充分繼承傳統藝術風格意境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表現了現代人的生活,是他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對今天的詩詞創作是啟發意義的。《念奴嬌》寫於五六年七夕,這一天,先師去師母工作的地方去看她。師母調到北京後,最初一段時間,因為學校里沒有解決家屬,和工作地點遠隔的原因,兩人只能在周末團聚。這種生活,在當時也是頗具典型意義的。先師這首詞,同樣是以純粹的古典詞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方式,寫出了這個當代的生活主題。詞云:風吹雨歇,晚晴空,極目川原金碧。攜手長楸清蔭里。芳草經行無跡。墟里煙輕, 畦花重,俯仰情懷適。驀然車過,一聲驚破幽寂。 已約來日重逢,待隨車去,還惜青青陌。休怕歸遲催返,猶有多時方黑。銀漢微呈,憐他牛女,歡會真難得。行行復止,幾回依戀苔石。此詩上片寫郊原之游,背景好,情事美,寫景敘事,極有層次。下片寫戀戀不忍分手的情緒,曲曲入微。全詞章法安排自然而實甚工緻。先師在小說藝術上下過工夫,這對他的詩詞創作也有積極的影響。我覺得這兩首詞長於敘述,工於結構,是體現了這方面的功力的。先師是深於感情的人,其平生對各種情感的體驗之細膩,均有過於常人。所以雖不太填詞,但偶一為之,必造盡工。我覺得他沒有更多地在詞方面下工夫,實是當代詞壇的一個損失。如果說先師青年時的詩長於寫愛情,則中年和晚年之作,是長於寫親情和友情。先師是人倫中的至性至情人,他寫這些作品,完全是情之所致。尤其是中年所作,絕無應酬之意。我們前面說過,先師長於小說藝術,所以他的詩詞,也是善於從生活中取材,長篇如五古《和尹兄夏日過燕園作》,長於敷述,短篇如《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薊庄滿月喜賦》,則長於點化。後詩中"雨雪驚時晏,邦家喜日新"一聯極見精意。這方面的作品還有象《一九六二年攜薊庄兒返里小住一月臨行留別故鄉親友》、《一九七四年夏,滿叔祖鴻翁闔第回里探望,歸程過北京小住,喜賦》等作品。總的風格,是從平淡中煉出深醇來,自然中見出精警。今恭錄六二年故鄉小留別之作為這方面的代表:一紀歸來情思翻,遙憑喬木認衡門。慈親久待猶長望,稚子初還不解言。訪舊且欣耆舊在,試新喜見古風存。臨行千繞池邊樹,爭忍匆匆別故園。短短八句,寫得情緒紛披,層層曲曲,"慈親"猶耐人尋味,先師的抒情,我認為是第一流的。這不僅是藝術的功底所至,也是其性情的人格的體現。後者尤其可貴。讀他的愛情詩、親情詩、友情詩,真是能起到增重人倫的作用的。也有人認為先師的詩,表現重大的現實題材的作品不多,言下之意也許是覺得他的作品思想上的價值不太。姑且不說,這樣的論詩是否正確,即以價值而言。先師詩詞植樹於他自身的真性情、真道德所體現的人倫價值,我看是一種更具有永恆的人性之美的價值。在先師的《自吟集》中,還有六四年下放湖北荊州搞四清運動和文革中在鯉洲五七幹校時期的一些作品。先師是一個和厚的人,他的這方面作品,不象聶紺弩的幹校詩那樣帶批判性,但他通過思念親人和托物興寄,含蓄地流露了自己的心理,如六四所寫《江陵寄遠》:迎人紅蓼發繁花,寄住江村近水涯。偶見片帆飄客思,不應無夢到京華。對鄉村風物的喜愛和思念親人的情緒,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思念京華親人的同時,先師此時對家鄉湖南新寧的父母兄弟,同樣充滿了思念之情。《江漢鴻雁》這首詩,我認為是表達這種情緒的:江鄉日暖荻花秋,鴻雁南翔此暫留。一夜朔風吹白雪,紛紛列陣向衡州。雁兒從北方飛來,暫留在江鄉,待到朔風起,天轉寒,紛紛列陣南飛。這與先師此時的行動和心理是何等的契合呀!這兩首絕句,在風格上接近盛唐,風神高朗而興托幽微,是七絕中的上乘作品。先師之所以能寫出《盛唐七絕芻議》這樣優秀的論文,與創作上的經驗是分不開。在鄉下時期,他也寫了一些反映勞動生活的詩。先師是熱愛勞動,據與他一起在荊州或鯉魚洲參加勞動的同事說,他幹活十分認真,總是挑最重最累的干。儘管運動是荒唐的,但勞動本身總是有價值的,何況先師從小出身在農村,對鄉村生活本有一種熱愛之情。《清曉》一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形:雞聲驅蝶夢, 檐隙入晨光。醒即詢農事,晴當 麥秧。漱流清皓齒,燒竹熟黃梁。飯罷和鋤出,江天萬木霜。此詩境界自然受到陶詩的影響,但並非有意的學。"蝶夢"、"黃梁"這些典故象是隨手拈來,並無深意,但又能引起讀者某些聯想。可說是話外有音。五絕《築堤 唱》一首也神似唐人五絕:唱荊堤晚,霜林燦夕暉。江帆如鳥翼,片片逐霞飛。唱入詩,題材甚新。但全詩只有首句直接寫築堤 唱,後面三句都是寫背景的,但覺得那種勞動的場面已經寫得很足了。但聞 唱陣陣,回蕩江天,情景極美。徐志摩寫廬山採石工的號子那首新詩十分有名,先師此作運用古典詩歌的形式表現這類內容,尤覺巧妙傳神。這也許可以證明,古典詩歌這種形式和它的藝術表現方法,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有它的長處。當然,這隻有在熟練掌握了它們之後才能達到的。《鯉魚洲竹枝詞三首》,也是對傳統田園詩人農事絕句的一種很好的發展:雨橫風狂更有雷,今朝農事巧安排。輕舟一葉飛如箭,沖雨乘風送糞來。風雨江村忽放晴,桃腮柳眼日分明。春流活活農時急,新馴牯牛傍母耕。明朝秧子賦于歸,花滿汀洲燕燕飛。祝爾一枝成萬子,人人爭送嫁前肥。這種意境,是古人所沒有的,但是地道的田園農事詩。最後一首先師有注云:"江南老農稱起秧前所施肥為嫁前肥"。將這個民間俗詞如此成功地轉換成詩歌語言,是很妙的點化之工。上面三首中,這最後一首,尤其堪稱絕唱。文革開始,正常的教學科研停止了,但他在詩詞創作卻相對於正常時期來說,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六七、六八兩年,所作甚多。六八年春夏之交,是先師寫詩的旺季,也可以說是中年時期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其中詠庭院花木諸律尤佳:《寓內蔭廬大槐花發,回思遣此已見十四度繁英矣》:十四年來此寄居,雨晴託庇碧扶疏。雷聲蜂逐知花盛,水色蔭濃忘暑初。憶昔環栽博士舍,憐今獨秀鄙人廬。南柯咫尺何嘗夢,始悟唐賢擬《子虛》。《詠庭中紅葯》:芍藥花開動四鄰,黃蜂紫蝶長精神。瓊葩日灼殷紅艷,玉葉風翻婀娜身。甘讓牡丹矜國色,難教菡萏步芳塵。伊誰上巳供相謔,小字雷同錯認人。《喜窗前去年春移 花開》:去年趁雨帶苞移,立待花開花葉披。自謂今春花事了,誰知昨夜露蕤滋。一枝已滿詩人眼,千朵難醫鳳子痴。他日江湖從浪跡,惱儂蝶夢是 。《階前紅葯將謝,復喜白芍繼開》:昨因紅艷賦新詩,又向階前詠玉蕤。冰雪肌膚從色淡,水雲風度任花遲。傾枝露釅頹中散,揄縞風香倚曼姬。自許分根合靈藥,豈將攀折贈將離。據先師晚年跟我說,他寫這些詩時,正當文革運動的高潮。有一段時間,教員幾乎每天都有政治學習,學完回來,他就寫詩,練草書。這種花花草草的詩,在當時當然是不能拿出來給別人看。所以,這些優美的詠物詩,實際上真正是寂寞中的自我慰籍,也可以說是苦悶的象徵。興象幽微,不露形跡,正是古人所說有寄託入,無寄託出。先師性喜花卉,在花草蟲魚方面知識十分豐富。所以他作的詠物詩,常能比美古人。象這四首律詩詠寫花卉,在表現方式上,既有背景烘托,又有形態的描寫;融會典故,帶寫情事;造成了立體的藝術境界。筆若有神,警句迭出,如"一枝已滿詩人眼,千朵難醫鳳子痴","冰雪肌膚從色淡,水雲風度任花遲",置之古代名家集中,亦屬佳作之流。"傾枝"一句,用《世說》中形容嵇康之醉的典故,運用了黃山谷美男子比花作法,語句甚俊。"伊其上巳贈芍藥,小字雷同錯認人"是用了陸璣的考證,認為《詩經 衛風、溱洧》中的"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是另種藥草,並非我們今天作為觀賞植物的藥草。先師的本意,當然不是為陸璣的觀點作宣傳,而是點化這段公案,以獲得幽默的效果。"小字雷同錯認人"七字,尤覺俊極。如此點化,如此造語,可謂無處不活,到處都是詩材。此深可為詩家之法也。雖然進入中年後,先師並沒有全力寫詩詞,但由於早年功底的深厚,也由於文學和其它方面學養的豐富,以及人格的成熟,使他的中年之作,能以質高取勝,以少許勝人多許。是同輩詩家中的佼佼者。詠花諸作,實是當代詩詞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三、晚年的濃厚吟興和創作上新的發展當代詩詞創作,新時期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階段。相對於前一階段的沉寂,這一階段可以說是傳統的詩詞藝術的復甦時期。對傳統的辯證認識,是其重要的觀念背景。對於這一點,我在別的文章中已經有所論述。先師晚年的創作,也是與這一背景分不開。而且他本人就是對新時期的詩詞復甦起了推動作用的重要人物之一。作為一個從小就熱愛詩詞創作的人,他對上述的文化氣候的變化是十分敏感的。七十年代初,先師差不已經停止創作。但七六年又開始頻繁的地寫作。為了表示自己在詩詞創作上追求更大的發展的決心,他將當時作品取名《登攀集》。此集收入七六、七七兩年間的作品。七八年(?)先師曾請夏承燾先生評閱他的詩集,並由夏先生題寫詩集名。這部詩稿,先師生前曾向我出示。晚年的另兩個分集,一名《南行草》,收從七七年底到八二年所作的詩詞,因七七年十二月至七八年一月南行各省高校訪問時所寫的三十二首紀游絕句而得名。另一名《留雲集》,收八二年以後的作品。這幾集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他要繁忙的教學和科研之餘寫,也可以說,先師晚年,仍然是餘事吟詩,但創作的環境顯然比中年時好得多。早年作詩,多有苦吟自適的味道,而晚年則是在更加愉悅的心情下寫詩的。其風格與早年有較大的差別。可以說是以更加純熟自由的方式來寫詩,江山登臨,友朋酬贈,是晚年的主要題材。先師性情隨和,晚年更加樂易近人,所以集中偶有應酬之作,但卻絕無應時應命之詩。紀游題詠,是先師晚年成就最為顯著的一類詩。所用的主要體裁是七絕和五古。從詩歌傳統來講,這兩類體裁也是最長於山水紀游和景物題詠。南行絕句無疑是揭開晚年這方面創作的緒曲。在訪問、旅遊及順道回鄉探親的短短四十天中,寫出三十二絕句,可以想見其時先師吟興之豪。其中遊覽杭州西湖諸作,尤為精妙:《花港觀魚》花港天寒不斷香,山茶怒放臘梅黃。觀魚人散平橋寂,竹外霜禽噪夕陽。《冬日西湖》春花秋月媚幽姿,淡抹濃妝各自宜。要識西施清絕處,鉛華洗凈是冬時。《過虎跑泉》入冬池館減芳菲,虎跑崖邊拜虎威。山樹鳥爭紅果落,山泉一路送人歸。《時隔仲冬,而白堤垂柳猶青。見翠堤春曉,更見一枝海棠花發》向陽翠柳尚飄絲,歲暮江南搖落時。地近蘇堤春意早,隔年先發海棠枝。第一首三四兩句,有象外之致,工夫不下王漁洋。先師在王維、孟浩然研究上成就卓越,其《王維詩選》、《孟浩然詩選》是當代唐人專家詩選中不可多得的精本,選目、評泊都極為精到。而他的詩作,在這些地方也深得王、孟詩歌的神韻的。其五九年時所作的五絕《香山玉華山莊品茶》:"館借雲蘿陰,瓢分山泉碧。日夕望川原,征塵送歸客。"也是學王摩詰而得其神韻。今人作五絕,鮮有到此境界的。第二首脫胎於蘇軾的名作,但創造了新的聯想,品鑒極妙,深得夏承燾先生的讚賞。第三首的第三句,也是神來之筆,據先師自敘,他從虎跑,在下山路上邊走邊吟哦賦詩,忘懷之際,忽覺頭上被什麼東西輕輕砸了一下,低頭一看,卻原來是一枚紅紅的野果子,而這麼低頭看時,也發現了路旁的泉水。等到他抬起頭時,"山樹鳥爭紅果落,山泉一路送人歸"這兩句充滿機趣,自然神到的詩句也就出來了。先師晚年絕句,妙境多在此類。第四首緣題發揮,點化得很妙。如此生動地、機緣湊泊的題品,恐怕在古人題蘇堤春曉的詩中也是少有。先師晚年因講學、會議、主持論文答辯及探親等機會,多次出遊,每游必有詩作,且多為聯章體,如八二年作《訪泰紀游》八首、《三古都紀游》十絕句,八五作《湘桂紀行》,八七作《入閩紀行》十二首,八八年游南京作《南遊十絕句》,八九年赴杭大主持博士論文答辯作《杭紹紀游雜詠》六首,九零年回鄉探親紀游詩十首,九一年冬赴香港講學作《香江竹枝詞》六首,等等。這些詩隨物宛轉,即事點染,常多妙趣,表現了他晚年樂易曠達,處處皆有自得之趣,自適之樂的人生境界。以我的淺識膚受,於諸什中尤喜以下諸詩:《訪泰紀游》椰林搖翠拂流雲,月季紅花火焰殷。熱帶風光宜重彩,女郎多束石榴裙。天南草木識名新,竊喜與蘭舊卜鄰。及見花開如蛺蝶,始知別是一家春。菩薩蠻曲憶庭筠,難得君王贊絕倫。偶對金冠瓔珞舞,不期領略晚唐春。晚清以來,國人出遊海外,多作竹枝詞詠異域風光,為傳統詩詞辟一新境。先師對於風俗民情、草木蟲魚,是有很濃厚的興趣的,所以偶有所作,即成佳篇。"椰林"一首,是有油畫的風格,先師詩作,學古而不維古,不刻意求新而自多新意,自然而然地體現出現代人的生活和審美情趣。其早年所作,已經有這個特點,晚年的七絕、五古,在這一方面有了更好的發展。上述數詩,即非古人所有之境界,情調更是與古詩迥異。《入閩紀行 結伴遊鼓浪嶼,祖 先生賞飯,並攜游日光岩諸勝》小市而無車馬喧,主人清興宴層軒。日光岩險驅殘醉,滿耳潮聲撼廈門。後兩句正是寫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豪情逸興,純是詩人本色。"滿耳潮聲撼廈門"七字,一片奇響,是神到之境也。記得先師卧痾床第之時,幻想能以他自己的豪情之句,喚起他的華胥之游。如今思之,惟有黯然神傷而已。但想想如此詩句,必能長留天地間,永為後人欣賞,又復欣然。人生能詩,何幸如之?《南遊十絕句 五亭橋風,兩院落英繽紛而諸院眾芳無恙》夾岸花飛風乍狂,五亭橋下水流芳。遊人經過跡如掃,深院牆高護眾芳。此詩寫景揮掃盡致,最後一句有深迥之趣,兼有一種理致在內,耐人尋味。《"回湘探親" 山渡口即目》喚渡漁村犬吠人,萬峰青翠映江津。偶逢紅葉桃花艷,錯認秋山是早春。《"回湘探親" 自 山乘船員歸新寧縣城》輕舟結伴泛瀟湘,兩岸霜禽噪夕陽。近市風光饒別趣,滿岩叢菊綴秋香。南湘景物本來就很美,先師早有歸志,晚年還家,雖是薄游小住,但心情自不同他處的遊覽。表面上看來,只是描寫了優美的景色而已,實際正是這種心情,成就了這兩首的神韻。這種詩,都深得王、孟派的真髓,可與漁洋集中的佳作比美。五古詩先師早年即有嘗試,但真正的發展是在晚年。這裡原因有二,一是五古這種體裁,本來就以古樸真率為主要風格,所以老年人運用起來,更為得心應手。二是先師晚年肆力於杜詩,作《杜甫評傳》一百零八萬,考證老杜生平,論述其思想之外,於其詩藝,探索尤其深細。而在創作五古紀游詩時,自然而然地汲取了老杜的藝術手段。但他索性自然,即使對於杜甫,雖然愛之甚深,卻不著意模仿。所以一般的人是看不到兩者之間的關係。可惜我的這一淺見,在先師生前,沒有機會得到他本人的印證。但我想他會同意我的看法的。先師五古,結體自然,敘述盡到,而時雜幽默之語,又時適當運用白話,整體的效果,是十分生動有機趣的。從用韻來看,先師的五古多用仄韻,五古用韻平仄皆可,但一般來說,押仄聲韻的難度更大。魏晉人作五言詩,並不計較韻的平仄,並且由於早期五言詩入樂的關係,總以平聲為多。但是唐宋人為了與近體詩區別,作五古多用仄聲韻,所以唐宋以後,仄韻五古成為主流。先師的五古,押仄韻而不失自然,結體緊健而能揮灑自如,如八二年作的《五台吟》,即是平生得意之篇:千里訪五台,未至先見塔。等閑世俗輩,且下塵封榻。茹葷漱亦穢,豈敢參老衲?仰止菩薩頂,登先跨足捷。時見喇嘛僧,分曹唪貝葉。密宗蘊奧秘,惟聞聲紛沓。佛殿繪事精,竊疑出七鴿。歸途經下院,適說生公法。賤子寡慧根,復障文字業。能令石點頭,於我如嚼蠟。明發登東台,驅車繞百匝。初服暑衣單,及半便著袷。混茫孤接一氣,風雷生兩脅。終驚凌絕頂,轉覺蒼天壓。佳彼嶺頭花,燦若朝霞 。山高春夏促,旋開旋結莢。休嘆無人賞,翻飛足蜂蝶。因念岩棲者,野禽猶可狎。勿憐彼孤凄,勿哂我雜 。去去各遂意,追日下寒峽。此詩起得有遠勢,結尾則有奇致。俱為神來氣到之筆。中間或敘述,或議論,或描寫,手法變化不一,而皆歸於自然,並無造作之嫌。明發以下,尤為緊健得勢,氣韻高古,"混茫"四句,最為精警,優入古人境域。詩中又雜以恢諧之語,而機鋒暗藏,長篇最易沉悶,這樣一來,則全篇生動。宋代蘇黃一派的古詩,也都是這樣作,但論其遠源,則出於杜甫。先師學杜有功,而性格樂易,平時與友朋生徒交際,最能談笑風生。反映在詩歌,則是這種幽默的風格。可以是他的詩歌的一大特色。八五年四月份,先師由師母陪伴,赴成都拜謁杜甫草堂並參加杜詩研討會,與著名學者繆 相交,彼此相得,聚談甚歡。其間又遊覽青城、峨眉兩名山,參觀都江堰古迹。至中旬出蜀,乘江輪自渝至漢,在漢上與武大古典文學教研室胡國瑞、王啟興諸先生相聚。江山勝跡,友朋美意,大大地激發了先師的詩興。連續寫了六首五古紀行詩。即《繆彥威丈召,偕婦乘火車越秦嶺赴成都浣花草堂杜甫兩川詩討論會??》、《游青城山都江堰??》、《自題樂山大佛腳下小照》、《雨中游峨眉??》、《攜內結伴乘江輪自渝之漢??》《江漢吟留別》等。當代寫近體詩,佳者還能約略古人,至於古體,絕大多數尚止於學步,要麼淺俚近於順口溜,要麼故作古態而少真味。先師的五古,因得杜甫紀游詩、王孟山水詩的涵潤,能夠出入古人堂奧,而變化得現代敘事詩的氣質,其造就在今人中是少有。熙淺識以上數詩,得其中寫景之工者,如:樂山有大佛,高踞何雄偉。頭頂凌雲霄,雙足濯江水。樹添螺髻青,崖映全身紫。人旁佛臂行,纖若緣槐蟻。(《自題樂山大佛腳下小照》)飛車上峨眉,欲觀日出景。孰知山中雨,風吹春服冷。浮雲遮望眼,不見金烏影。敗興下翠微,嘆彼歸途迥。每遇林壑幽,應接勞延頸。花光耀陽林,雲海漲陰嶺。猴隱效霧豹。猿出覓果警。(《雨中游峨眉》)議論之精如:載過歸元寺,趨謁大雄殿。天下佛菩薩,造像皆慈善。未若羅漢姿,五百窮變幻。猶人之不同,各自如其面。於此悟文心,八股固宜賤。這是一個很別緻的文論,因觀羅漢造像姿態各異,勝於佛菩薩造像的千篇一律,悟到文心之妙用,在於體現個性,變化多端。以形象的筆墨生動地表現文學的原理。正是詩歌的議論方式。先師晚年的詩歌,總體風格是自然平易,但五古一體,畢竟精心經營結構,錘鍊出高古的風格,所以這一體裁對他自己的總體風格的調整的作用。可以說是他晚年詩歌一個顯著的發展。總的來說,先師在他一生各個時期,那怕是傳統詩詞最蕭條,最受冷遇的時期,都堅持詩詞寫作。其動力完全來自於內心對詩歌藝術的酷愛,和天性中濃厚的詩人氣質。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即使記憶力嚴重喪失,話語極少的時候,每當去看望他的時候,他還是要和我一起吟詩,問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最近作詩了沒有?"一直到逝世前一個月,神致極其模糊的狀態中,還是這樣的問我。而在他生命最後幾年,給了他莫大的安慰的,就是他的《梅棣詩詞集》。那種情景,我不能形容,也不忍形容。我深深地相信,他是在自己的一生的詩詞的陪伴下走向生命的彼岸。
版權所有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
推薦閱讀:
※學佛的動機尤其重要
※促進民族關係、宗教關係的和諧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法寶
※比說服更重要的是傾聽
※辦離婚案,有 7 個重要的期限,錯過了就沒了
※學習易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