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五
06-08
精進的舍利弗 一日,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附近的林間經行,弟子舍利弗徐步跟隨在後。這時,天空有一隻老鷹正追逐著一隻鴿子,這隻鴿子由於驚嚇過度,急忙地飛到佛陀的身邊避難。當佛陀經行的身影覆在鴿子身上時,鴿子馬上安詳地佇立,寂靜無聲,毫無一點怖畏的樣子。 然而當舍利弗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時,鴿子便不安地戰慄作響, 現出一付驚恐害怕的樣子。 舍利弗這時心中起了很大的疑惑,便向佛陀請問: 「佛陀與我都已經去除了貪瞋癡三毒,為什麼佛陀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鴿子便安靜不作聲,毫無恐懼;可是一等到我的影子覆在它身上時,鴿子便驚慌害怕不已?」 佛陀回答說:「這是因為你身上三毒的習氣未盡,因此,你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時,仍會令牠心生恐怖。」 舍利弗雖然相信佛陀的話是真實語,但心中仍有疑惑。 此時,佛陀有神通自在,已經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 於是便問舍利弗:「你看這隻鴿子,打從失去人身,作鴿子已經有多久了?」 舍利弗立刻入宿命通三昧,看到這隻鴿子在往昔八萬大劫當中, 生生世世就已經是鴿子了,而在超過八萬大劫以前的來歷,就無從得知。 舍利弗出定後,向佛陀報告說:「這隻鴿子在過去八萬大劫中,就已經作鴿子了,超過這個劫數以前的事,弟子就不知道了。」 佛陀再問舍利弗說:「你若不能盡知鴿子的過去世,那麼看看它的未來世,何時才能脫離鴿子身而投生為人?」 舍利弗又入三昧定中, 看到這隻鴿子即使再經過八萬大劫,仍舊是隻鴿子, 超過這個劫數,就不是舍利弗神通力所及, 所以也無法得知未來鴿身何時才能結束。 於是舍利弗起了大慚愧心,向佛陀懺悔道:「弟子智力微淺,對於一隻鴿子都不能盡知它的本未,何況是其他的事!今天終於知道佛智深廣,所以弟子發願生生世世精進修習菩薩行,如果為了學習佛的智慧,而墮入無間大地獄,受盡無量劫的痛苦,也不以為是難事。」 精進無病第一尊 印度阿育王篤信佛法,施行仁政;統一全印,建立孔雀王朝。一日,阿育王與優波笈多尊者參禮諸塔、廣施供養。至薄拘羅塔時,優波笈多尊者告大王言:「此是薄拘羅塔,應當供養之。」阿育王問:「此人有何殊勝功德?」優波笈多尊者言:「薄拘羅尊者為佛弟子中精進無病最為第一。靜默精勤修道、少欲知足。」 阿育王乃布施一金錢。然而,此一金錢竟飛出,著阿育王腳邊。時阿育王讚言:「此阿羅漢少欲之功德力,乃至涅槃而不受施一金錢。」 劫前因緣道本生 薄拘羅尊者,在過去世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滅後,曾清淨持守不殺戒,並施藥給一頭痛病僧,由此因緣,九十一劫生人天中,未曾有病苦。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薄拘羅尊者出生於一婆羅門家中。年幼時,其後母心懷惡念,欲陷害尊者至死。然而由於尊者過去精進持不殺戒,功德福報具足,種種陷害,皆不能害:大鍋煮不死,猛火燒不焦,墮水不溺沒,魚吞不能消,刀割無所傷。此五害不死之福報,係得自尊者累劫修行之功。 薄拘羅尊者長大成人後,從佛出家,於三日夜中成就阿羅漢,具種種殊勝功德。又因過去施藥供僧之功德,得長壽之福報,享年一百六十歲,未曾身熱、頭痛、患病。出家學道八十年來,常樂閑靜,精勤修道,六根收攝。眼不視玄黃美色,耳不喜聞世間音樂,鼻不嗅世間香臭,舌不貪世俗美味,平時不散心雜語,意常在定,絕無散亂。 尊者結跏趺坐時,靜默精勤行持,不因身疲而倚牆靠壁。內心不起貢高我慢,亦不面對女眾,乃至與之共語。如是精勤持戒,具眾威儀,尊者雖具無礙辯才,善說法要,卻不隨意與人言。於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中,尊者勤修忍辱而忍心不動,結跏趺坐直至涅槃。 省思—— 今人去聖時遙,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古云:「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不論世、出世間法,若欲成就學業、事業、道業,須專注精勤,克服萬難,方能克障。 《佛遺教經》云:「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吾人當以古人之志為己志,效古德而立願行持:發精進心辦道,堅住正念,攝身口意,具眾威儀而不放逸。如是廣修六度,精勤不退;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達一念不生之理精進,事理圓融,修行目標必定圓滿成就。敬僧得道 從前,在印度的摩突羅國,有一位相當聰慧但不信佛法的婆羅門智者。一天,與智者結怨的幾位婆羅門為了算計他,明知智者不喜親近僧眾,特意悄悄來到僧團,假藉智者之名,邀請比丘至智者家中應供。他們一想到第二天智者將因無法供養比丘飲食而惡名遠揚,不禁暗自竊喜。 次日早晨,比丘們威儀庠序地來到這位智者家,告訴守門人說:「你家主人邀請我們至府上應供,麻煩你傳達我們已經到了。」智者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非常驚訝,但卻馬上冷靜下來。智者心想,這一切很可能是與自己有嫌隙的人,故意要讓他措手不及,而落得不敬僧寶的壞名聲。 於是,智者禮儀具足地恭請比丘進入家中,並且派人儘速準備美味佳餚,供養僧寶。比丘用齋畢,慈悲地告訴智者:「僧眾在接受居士的供養後,會為其開示法要,雖然你非信佛之人,但還是可藉此因緣仔細聆聽。」於是,婆羅門智者端身正坐,一心聆聽比丘為他開示布施、持戒及輪迴的道理,並說明世間的欲樂皆是虛幻不實,唯有契悟自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智者聽了頗有省悟,於是比丘又進一步為其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 於是,智者過去深植的善根終於成熟,當下證得須陀洹果,並深深感嘆道:「過去實在太愚痴,竟然無視於三寶的珍貴,今日有幸親近善知識而得解脫,才知三寶是真正的大福田!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原本想要陷害我的人,使我有因緣得到正法的滋潤,了達生命的真諦。」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十五》 省思—— 成就,往往取決於眼界的高遠。只要心懷恭敬、真誠,親近善知識,薰修正知見,心智自然會愈來愈開闊。九色鹿 從前,有一隻珍奇罕見的九色鹿,常在恆河邊飲水吃草。一天,有人失足掉進了河裡,驚恐地大聲呼喊,九色鹿聽見了,不顧自身的安危,趕忙跳下河裡,將落水人救起。落水人為報答牠的救命之恩,願意當牠的僕人,每天取水草來供養並供其使喚。但九色鹿婉拒了,只要求他保守秘密,不要洩露見過九色鹿的秘密:「否則人們會為了貪求我身上的皮、角,而來殺害我!」九色鹿告誡完隨即離去。 此時,國王的夫人在夜裡夢見一隻身長九色彩毛的鹿,皮薄堅韌,鹿角亮白勝雪,異常珍貴。王后一覺醒來念念不忘夢裡的鹿,朝思暮想著要用九色鹿的皮作坐褥,用九色鹿的角作拂柄,最後就稱病以死威脅國王,央求國王派人去捕捉。國王為討王后的歡喜,於是四處張貼佈告,若有人能知九色鹿所在,不但能得重金獎賞,更願分與大半江山。那位落水人聽聞這個消息,貪心起、惡念生,想著鹿不過是頭畜生,死活有何關係,蒙昧良知的落水人於是向國王密報九色鹿的行蹤,由於他違背諾言,恩將仇報,臉上立刻生滿癩瘡,痛苦難當,但利慾薰心的落水人並沒有覺悟,仍然帶著國王的大軍來到了九色鹿棲息的河邊。 河旁大樹上的烏鴉平素與鹿為好友,交誼深厚,遠遠發現了國王的軍隊,趕緊飛告九色鹿,但國王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重包圍河的兩岸,令鹿無處逃脫。這時,九色鹿一眼就認出了落水人的長相,知道是這個人出賣了他,於是上前把當初如何不惜生命救人免難,今日卻遭背叛的情況告知國王。國王聽了,非常驚訝,畜牲竟然懷有如此深厚的慈悲心,勇於犧牲自己,拯救他人,反而是人忘恩背義;於是便頒布命令,從今以後不許任何人傷害九色鹿,若有違犯者,絕不饒恕。 典故摘自:《佛說九色鹿經》 省思—— 一切事情皆藉由眾緣和合,往往須要大眾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知因識果的明理人,就會懂得「知恩」、「感恩」、「報恩」,不僅能知,更真實去實踐!相反地,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人,必然無以成事,亦為人所遠離。酒罈得假象 三千多年前,在一棵大樹下,慈悲的佛陀對著數千信眾敘述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富家子迎娶了一位美麗的姑娘為妻,這位新嫁娘不僅是溫柔可人,而且體貼、賢慧,小倆口相敬如賓,過著人人羨慕的日子。 一天中午,年輕的富家子坐在餐桌前,望著美麗賢淑的妻子,一時興起,想與愛妻小酌一番。妻子知道丈夫的心意以後,就親自到酒窖去取酒。 當妻子打開酒甕的蓋子,正準備舀酒時,竟在甕中看到一位如花似玉的年輕女子正與她對望,她愣了一下!甕中人也愣了一下!妻子隨即笑一笑,甕中女子也對她笑一笑。這位甕中女子笑得甜美,讓妻子覺得不安;是丈夫嫌自己不夠美麗嗎?另外又找別的美女藏在家中!是丈夫變心了嗎?妻子雖然賢淑,但是想到丈夫竟然背著自己做這種事,愈想愈氣憤,愈想愈妒嫉,愈想愈怒不可遏!覺得丈夫太過分了!她氣沖沖的離開酒窖,對著丈夫,氣急敗壞地大聲怒罵: 「你這薄情無義的負心漢!把狐狸精養到家裡來了,既然你喜歡她,你又何必娶我呢?你……你……」妻子氣到全身發抖,根本無法再說話。丈夫聽了,困惑的走進酒窖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當他向酒甕中探頭時,竟然在甕中發現一位英挺的男子!本來被罵得一頭霧水的丈夫想到妻子惡人先告狀,做了有損婦德的事還大聲吼叫,這實在是忍無可忍!怒火中燒的丈夫,衝到妻子面前怒吼著: 「你……你竟然背叛我!把男人藏在家裡!你還有臉污衊我!」 他們彼此指控對方的不忠,因此而爭吵不休。他們的一位婆羅門朋友,聞訊立刻趕來排解糾紛。結果,當他到了酒窖,在酒甕中卻意外的發現富家子已經另外結交了另一位婆羅門,還瞞著自己把他藏在家裡供養!於是,這位婆羅門立刻拂袖而去。 有一位比丘適巧經過,聽說了這件事,就前往酒甕中探頭查看。當他看到酒甕中一位比丘的影子時,立刻就明白事情的原委了。 這位比丘不禁長嘆了一口氣:「娑婆世界的眾生真是愚迷、顛倒啊!將虛妄不實的幻相、影子當做是實在的,認為自己親眼所見必定就是真實的,為了這不真實的假相爭執、吵鬧不休。大德,請您們過來吧!我來為您們請出甕中人!」比丘拿起一塊大石頭,重重地向酒甕砸去……,只見美酒流瀉一地,那有什麼藏在甕中的男人、女人、婆羅門呢? 比丘藉著這個因緣為這對夫妻講解真理,所有貪、瞋、癡的煩惱,都源自於自心的妄想,因為不瞭解五蘊(色、受、想、行、識)是幻有,而產生種種執著。夫婦兩人此刻方才明白,原來自己被獨佔之火、瞋火、嫉妒之火、猜疑之火燒得暈頭轉向,因此完全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兩人非常慚愧,思惟比丘的開示以後,當下都有所契悟。 佛陀講完了甕中假像的譬喻,接著又說:「為了這短暫的幻有之身而與人爭鬥,就像這對夫婦執迷甕中影像而爭吵是一樣的。三界的眾生,不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與四大(地、水、火、風)都是幻化、不實在的,因為執著五蘊、四大為實有,不但貪、瞋、癡的煩惱綿延不絕,而且在六道當中輪轉不休,大眾要當心啊!」 這個時候,在場聆聽佛陀開示的數千名信眾,體悟到五蘊假合的「我」並非真實的自己,這只是識心變幻,剎那剎那生滅、遷流,是空無相;四大緣起性空,是無常、是假有;聽法的大眾因此都破了我執而開悟。 省思—— 煩惱從何處而來? 凡夫遇到痛苦,總是習慣指責外境;認為有一個外境讓「我」產生了煩惱與痛苦!然而,外境瞬息萬變,無常變遷,沒有一個境界會恆久存在;既然外境虛幻,那麼是什麼讓我們痛苦?原來是心中的妄想,不斷緣慮已消逝的境界,在妄念的堆砌中,蓋起了貪、瞋、癡、慢、疑的心牆,讓人與人之間產生誤解的鴻溝。 煩惱從何處而去?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起煩惱時,無限痛苦從心而生;歇下狂心,就會發現,無限的清涼法喜亦由心生均提 從前,波羅奈國有一位輔相婆羅門,家財萬貫,富可敵國, 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子嗣。 到了年過八十,終於生了一個兒子, 且端正可愛,婆羅門歡喜極了,就為這個兒子取名為「均提」。 均提七歲時,婆羅門感於世道無常, 為了讓均提得到真正的富貴歡樂, 因而帶均提到精舍,求佛陀讓均提出家。 當佛陀一說:「善來比丘。」 均提的頭髮即自然落下,身上的衣服也立刻變成了袈裟。 佛陀又為均提說法,均提一聽聞佛法,立即證四果阿羅漢。 在場大眾都覺得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於是,佛陀為大眾開示均提過去的因緣: 均提沙彌在過去無量劫以來, 不斷的供養僧眾,修種種功德,並且曾出家為僧。 由於廣修供養的功德果報, 出家時即已精通三藏、辯才無礙, 不僅智慧通達,相貌長得更是端正,又有莊嚴的音聲, 大眾都非常讚歎。 然而,卻也因此產生了慢心。 當時有一位年老比丘,長得又瘦又小,面貌醜陋。 這位老比丘的相貌雖不莊嚴,卻知道要時常讚歎三寶。 可惜,他的聲音非常難聽, 年輕的三藏比丘(即均提沙彌過去世)因此取笑這位比丘的聲音有如狗叫。 老比丘聽了並不生氣,只說: 「我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三藏比丘一聽,才知道老比丘已是證四果的聖人, 嚇得汗毛直豎,馬上頂禮老比丘,至誠懺悔, 請求老比丘的寬恕。並且發願: 「希望我來世也能親近善知識,漏盡煩惱如大德您一般。」 由於三藏比丘以惡言毀罵證羅漢的聖人, 於後來五百世中皆墮為狗身,經常處在擔憂、害怕、煩惱之中; 但是,又因為曾發願親近善知識, 所以在罪報將畢時,遇到舍利弗為其說法, 以此聽聞佛法的功德力而能投生人道, 並在這一生中遇到佛陀,更能出家修行得到解脫。 省思—— 口,最容易造業,十不善業中佔了四項──兩舌、惡口、妄語、綺語;但也可以做功德,如普賢十大願之「稱讚如來」。 每天,我們脫口而出的,是功德?還是惡業?均提沙彌 昔日,有一群商人帶著一隻狗到其他國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來稍作歇息。狗兒趁著商人不留意時,便將放在一旁的肉給刁去吃了。商人發現後,生氣地拿起棍棒將狗兒的腿打斷,並將牠丟棄在路旁。此時,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見斷了腿且飢餓不堪的狗兒,便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然後以神通力飛至狗兒的身邊,將乞得的食物給牠吃。狗兒歡喜地用完食物,舍利弗尊者便為其開示說法。狗兒命終後,則投生至舍衛國的一戶婆羅門家。 一天,這位婆羅門看見舍利弗尊者獨自入城乞食,便上前詢問:「尊者沒有沙彌隨行嗎?」尊者回答:「我沒有沙彌隨行,聽說您有一子,可否隨我出家?」婆羅門說:「我有一幼兒,名叫均提,待其年紀稍長再讓他跟隨尊者出家修行。」等到均提七歲時,婆羅門便帶他到祇洹精捨出家修行。均提沙彌不斷地薰修佛法,精進修行,最後心開意解,證得阿羅漢果。 均提沙彌思惟今生能得遇聖者、悟道證果,必是過去的因緣,便以神通力觀見自己過去世為一隻餓狗,蒙舍利弗尊者慈悲救助,今日方能為人並獲聖果。於是均提沙彌發願:「我蒙尊者之恩,得以脫離諸苦,今生應當終身隨侍於尊者。」便終身求作沙彌而不受大戒。 當時,阿難尊者見此因緣,請示佛陀:「不知此人曾造何種惡行,受此狗身?又曾造何等善根,蒙尊者救助而得解脫?」佛陀告訴阿難:「迦葉佛時,有一群比丘聚集一處修行。當時僧團中有一年少丘音聲清雅且善於梵唄,人皆樂聽;另一位年長比丘音聲濁鈍,不善梵唄,但因功德具足,已得阿羅漢果。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聲,便嘲笑老比丘的聲音猶如狗吠。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種下惡果,便慈悲地對年少比丘說:『我已得證阿羅漢果,功德悉備。』年少比丘自知罪行,心驚毛豎,惶怖自責,便趕緊向老比丘懺悔自己的罪過。」 佛陀告訴大眾:「當時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均提沙彌,由於惡言果報,五百世常受狗身;也因出家持戒清淨的功德,得以見佛而後悟道證果。」諸大比丘們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十三》 省思—— 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我們若心存善念,所言、所行皆是光明,所得果報亦皆如是。年少比丘因輕慢心而造惡口,故五百世墮為狗身;也因持戒修行,悟道證果。所以,一切因果唯心所造,當慎之。孔雀王 孔雀王 從前有—個國家,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裡面住著一群孔雀。 孔雀王原有五百個美麗的妻子,但他拋棄了她們,愛上了—只青雀。青雀喜歡飲甘露,吃—種美味的野果。於是每天清晨,孔雀王都踏著露水,到林里去汲取甘露,尋找那種果子。 這個國家的王后患了重病,久治無效。—天夜裡,她夢見—只孔雀對她說:「您的病只有吃孔雀的肉才可以治。」 王后醒來後,把這個奇怪的夢告訴了國王。國王聽了,立刻命令全國的獵手去森林裡捕捉孔雀。王后還說「誰要是能捉到活孔雀,我就把小女兒許配給他,並賞他一百斤黃金。」 於是,獵人們紛紛出去搜尋孔雀。不久,他們就發現了孔雀王和青雀。—連幾天,他們悄悄地跟在孔雀王后面,發現它常去給青雀采果子。為了能捉到活孔雀,獵人們想出一個辦法,他們將拌了蜜的麵糊抹在孔雀王常常出沒的樹榦上。孔雀王發現了這種甜食,心想青雀—定非常愛吃,便帶回一些給青雀。青雀果然非常高興。 這樣,孔雀王每次采果子的時候都要帶點這種甜食回來。獵人看到孔雀對甜食習以為常,就把同樣的蜜糖麵糊抹在自己身上,然後—動不動地躺倒在地上。孔雀王還像過去一樣來取這種麵糊,冷不防被獵人抓住雙腿。它知道自己跑不掉了,就對獵人說:「你這樣千方百計地抓我,想必是有利可圖。我可以告訴你—座金山,它的價值難以估計。得到它,你一輩子甚至你子子孫孫都不會受窮了。你放了我吧!」 可是獵人不答應「你的話未必可靠。國王已經答應給捉住孔雀的人一百斤黃金,還許諾將女兒嫁給他呢!」說完就捆上孔雀王返回王宮。 到了國王面前,孔雀王用人的語言對國王說「仁慈的大王啊!請您聽我說,給我—點水,我對著它念過咒語以後,喝下去就可以治百病。若是沒有效,再殺了我吃肉也不遲。」 國王同意了,他拿過孔雀王念過咒語的水端給王后,久病不愈的王后喝了這種神奇的水,立刻精神抖擻,恢復了健康。身體的病痛不但消失了,而且變得愈發年輕、漂亮。國王又把水分給宮裡其他有病的人喝,喝了這種水的病人個個都變得年輕漂亮,神采奕奕。大家都很高興,都說幸虧國王沒殺孔雀,才能用仙水醫好這麼多有病的人。 孔雀王又說:「大王啊!我醫治了王宮裡這麼多病人,但外面還有很多百姓倍受疾病的折磨。我想對王城附近的湖水施展法術,念—個咒語。這樣整湖的水都可以治病,任何有病的人喝了湖水都可以痊癒。如果不靈驗,您可用棍杖打斷我的腳。」國王答應了。 孔雀王來到湖邊,跳進湖水,念了—遍咒語。老百姓飲了湖裡的水後,聾子聽見了聲音,瞎子看見了東西,啞巴開始說話,駝背直起了腰。老百姓個個歡天喜地,他們得了孔雀王這麼大的好處,心裡非常感謝。 孔雀王看到自己的殺身之禍已經過去,就飛到樹上,對國王說:「陛下!您可知道,世間有三個人是最傻的:一個是我,一個是捉我的獵人,還有一個就是大王您。」 國王不解地問:「這話怎麼說?」 孔雀王說「人們都說美色如同烈火,那火是會燒毀自己性命的。我有五百個妻子,卻不滿足,偏偏捨棄了它們,千方百計要討青雀歡心。每天清晨我都要給它汲取甘露,整整—天,都要去樹林中尋找她愛吃的果子,跑來跑去地就像差役一樣,這樣才被獵人所捕獲,差點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這不是很傻嗎? 「我說獵人傻,是因為他捉住我時,我曾經真心實意地對他說,我知道一座秘密的金山,可以給他一山的黃金。可是他卻寧可放棄—山的黃金,聽信王后的欺人之談,還想得到您的女兒為妻。看來世上的蠢漢沒有什麼區別。那些婦人的話都是信不得的。您看,王后的病早好了,可是她卻並沒有兌現她許下的諾言,獵人卻偏偏要相信她。這個獵人不是太愚蠢樣才被獵人所捕獲,差點斷送了自己 的性命。這不是很傻嗎? 「而大王您費了那麼大氣力才捉到我,憑藉我奇妙的醫術,治好了宮內的人和天下百姓的病,可您竟然輕易把我放了,這就是您的愚蠢了!」 說完,孔雀王拍拍翅膀,騰空而去。 佛陀對弟子說:「那個孔雀王就是我,獵人就是提婆達多。」口出妙香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輸迦王。雖然,國王並沒有真正契悟佛法的真理,但是對佛法不但具有相當的信心,而且發心非常廣大。所以在一天當中,建造了八萬座佛塔。國王不僅僅是建塔,每天還虔誠供養許多位法師,並恭請法師開示說法,如此日復一日,從未停止過。 有一天,國王和往常一樣地供養法師們,其中有一位年輕聰穎、相貌莊嚴、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神情自若地坐在國王的身邊,準備陞座說法。突然間,國王發現,從這位年少法師的口中,散發出一陣陣沁心的清香,心中深感疑惑,心想:「這位法師口中一定含了什麼特別的東西?是不是想利用這香氣來蠱惑我的人民?」於是請法師開口,仔細瞧了好一會兒,法師口裡真的是什麼都沒有。國王仍不相信地再請法師漱口,但是他口中的香氣依然不減。 國王忍不住就對法師說:「請示法師,您的口中為什麼會散發出如此微妙的香氣,而且我從來沒有聞過那麼特別的香味呢?」法師回答國王說:「大王!這要追溯到過去久遠以前,在迦葉佛的時代,我是一位善於說法的比丘,常向大眾讚歎宣說迦葉佛無量的清淨功德,並且使人們明瞭種種深妙佛法的真理和無邊的修習方法。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我生生世世口中都有妙香散發出來,而且這香氣遠超過一般世間花草的香味,人們只要聞到了這個香氣,都會心生喜悅。」 國王聽了以後,歡喜有加地說:「原來讚佛及說法的功德果報是那麼地殊勝無比啊!」年少法師接著又說:「這還只是現前看得到『花』報,讚佛及說法的十種功德『果』報,更是不可思,不可議,請大王仔細聆聽…… 一、讚歎佛的功德,使一切眾生都能聽聞(因心及願力),就可以得到廣大好名聲的果報。 二、讚歎佛的功德,使一切眾生心生歡喜,就可以得到世世相貌端正的果報。 三、為眾生講說滅罪生福的方法,使眾生能有安樂的心靈棲所,就可以得到心中時時感到快樂歡喜的果報。 四、讚歎佛的功德,來調伏一切眾生的煩惱,就可以感得時時受人恭敬的果報。 五、顯揚說法時有如明燈一般,照亮眾生的心燈,使眾生契悟佛法,就可以得到威德如日光一般明耀人心的果報。 六、用種種方法讚歎佛的功德,使一切眾生心生歡悅,就可以得到受人敬愛的果報。 七、運用種種巧妙的言語,來讚歎佛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可以得到無盡無礙辯才的果報。 八、讚歎佛不可思議的妙法,使一切眾生不再有任何過咎,就可以得到深妙清淨大智慧的果報。 九、讚歎佛的功德,使人們煩惱越來越淡薄,就可以得到斷除無明,垢穢滅盡的果報。 十、因為使自已及他人的煩惱盡消,而證得涅槃的境界。譬如天降大雨,不僅可以熄滅大火,連灰燼也不再有餘熱。」 國王聽了法師如此詳細地闡述讚歎佛的殊勝功德後,心開意解,歡欣踴躍地對年少法師說:「有大福德的人們,都善能讚歎佛的功德。」 省思—— 讚佛有殊勝莊嚴的果報,藉由口的讚揚、身的禮敬,乃至心中歡喜讚歎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心離於染垢,離於妄執,一心稱念,一心讚歎,皆得圓獲十大殊勝利益。 在真心地讚揚一切善法功德時,自心當下剎時遠離了我執、自私與仇恨。 從此,執著煩惱自輕,本具福德朗現。 如此,讚歎便是一件真正值得讚歎的事。牢固藏 從前有一位商人,很善於作生意,幾年下來,已經賺進了大量金銀財寶。然而,財產愈來愈多,也帶給他愈來愈多的煩惱。為了保管財寶的問題,商人每日苦思煩惱不已:假如財產埋在地底下,擔心會被老鼠搬走;選擇藏在水澤草叢中,又擔心被狐狸野獸帶走;如果交由兄弟、妻子保管,又害怕不知不覺中被侵佔一空。這人左思右想,都想不出好方法,於是,他只好天天親自攜帶笨重的財寶,日夜保管,片刻不離,深怕一不小心遺失。 經過一段時間,這位商人發現,鄰近信奉佛教的人們,經常前往佛寺燒香供花,而且回來之後都十分歡喜。忍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他尾隨著其中一名佛弟子來到佛塔。佛塔前面,有一個缽,信眾在合掌繞塔之後,都一一將身上的金銀財物恭敬地投入缽中。 商人感到疑惑,便請教一旁的法師:「為什麼大家都將財寶投入這個大缽裏呢?」法師回答:「這是『布施』,別稱叫『牢固藏』,也就是『永不腐朽』!」商人一聽,心想過去自己為了守著大批的財寶而終日憂心忡忡,但人終究無法避免死亡,再多的財富也不能恆久擁有。如果能將這些財寶布施供養三寶,利益大眾,方能令這些財富生生不息。「這就是我尋覓已久的藏寶處啊!」商人歡喜地說著,並且立刻將身上的錢財投入缽中。 法師隨即為商人祝願,並開示說:「布施的功德,洪水巨浪不能淹沒,熊熊大火不能燒毀,盜賊冤家無法侵害,時光歲月也無法腐蝕!施主生生世世,將會獲得勝過現在千萬倍以上的福報,法喜安樂!」商人一聽完法師慈悲開示,所有煩惱疑惑都頓時消除,信受佛法,心開意解,當下證得初果羅漢! 原典出處:《眾經撰雜譬喻》(卷一) 省思—— 《眾經撰雜譬喻》云:「志心作福,功不唐捐,自致得道。」發出敬信心、歡喜心、清淨心,至誠供養三寶,必能增長福德,廣結殊勝法緣,最終獲得出世解脫的果報。老比丘證四果 「佛法寬廣,濟度無涯;至心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 「如果我們想要證得須陀洹果,必須將三界中的見惑斷除。」 「這真是不容易的事啊!那三果斯陀含又是如何呢?」 「斯陀含又名一往來,也就是說在天上、人間一往一來,才能證得阿羅漢。」 「據說若證得阿羅漢,可以曠劫壽命……。」 和煦的陽光穿過樹蔭,徐徐地灑在大殿外的廣場。清晨的出坡作務結束後,年少比丘們正興致勃勃地互相講說種種關於四種果位的殊勝。這番討論,恰巧被經過的老比丘給聽見了。 「四果是什麼啊?聽起來很不錯的。」老比丘聽到年少比丘們的對話,覺得很新鮮,但隨即又想:「唉!為什麼我等到這麼老朽了才來親近佛法呢?經典看不懂,靜坐也使不上力,沒有辦法像他們一樣能知道佛法的道理,更別提是得什麼果了。未來的時日也所剩無幾…唉!」 老比丘以欽羨的眼光看著年輕比丘們,不自主的在心中喟嘆著。 「…我曾經在佛經中讀到,證得四果阿羅漢時會說四句話。」 「對對對,就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這時,老比丘再也忍不住了,吃力地邁著步伐,走到年少比丘們的身邊,對他們說:「我聽見你們在討論四種果位,聽了覺得非常殊勝,我也想得到這四種果,你們可以給我嗎?」 正在熱烈討論的比丘們,聽了老比丘所提出的特別請求都楞了一下,馬上停止了討論,詑異地看著眼前這位老比丘。 「……欸,他居然以為我們可以給他四果呢!」 「可見他連四果是什麼都不清楚,那裡有這麼隨便說給就給的。」 「……既然他都提出請求了,我們來跟他開個小玩笑……。」 年少比丘們聽了這般奇怪的請求,覺得很新鮮,決定跟這位老比丘開開玩笑。於是,為首的少年比丘說:「我們可以給你四果,但是你必須先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我們,我們才可以將這殊勝的四果給你。」 老比丘聽了歡喜異常,不到半天光景,就將自己珍貴的衣裳拿去換錢,擺設各種佳餚來齋供年少比丘。等到比丘們用完種種美味珍饈後,老比丘請求:「我已經至誠供養你們上妙飲食了,那麼現在是不是可以讓我得到四果呢?」 「沒問題,但因為這不是件普通的事,所以我們得先討論一下要用什麼方法。」為首的比丘一本正經地回答。於是,年輕比丘們開始計議。 「……你們確定要這麼作嗎?這樣會不會不太好啊?萬一傳出去……」 「開個玩笑,無傷大雅嘛!」 就這樣,少年比丘討論完以後,就開始了他們「傳授四果」的儀式── 他們讓老比丘坐在屋內的一個角落,告訴他:「請您將眼睛閉上,攝心專注,現在我們就要給您初果了。」老比丘不疑有他,正身端坐,想到自己這一生的修行,不久就能成就,實在是很歡喜。於是集中心念,等待神聖的一刻。 「讓我來好了。」少年比丘中有一人拿起一個球,對著老比丘的頭──,咻───砰!球不偏不倚地正中老比丘的腦門。 「哇!好準啊!」眾比丘摀著嘴,強憋住笑,對著老比丘喊:「這是須陀洹果,你得到了嗎?」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老比丘因為信心堅定、攝心專注,真的證到了初果。 「再來一球!再來一球!」有比丘已經忍不住了,對旁邊的人說:「真是笑死我了,他還真的信以為真哪!」 「咳!咳!」為了怕露出破綻,為首的比丘清清喉嚨,示意其他人安靜,接著告訴老比丘:「現在你雖然已經得初果了,但是還有七生七死,惑業尚未完全斷除,現在你再挪個位子,我們要給你更殊勝的斯陀含果。」 老比丘因為真的獲得了初果,信心更加堅固,立刻挪動身子,到另一個角落靜坐等待。 「這是二果!」另一個比丘掂了掂球,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 「咚!」又一球落在老比丘的頭上。 「哈哈哈,你還真是快狠準啊!」比丘們看著這位得「二果」的老比丘居然仍是一臉虔誠的模樣,再也憋不住而哄堂大笑起來。 他們笑著對他說:「老比丘啊!您有沒有體會到一種殊勝的感覺呢?這就是二果,但是二果還不夠圓滿,仍然有往來生死的苦,所以我們現在要給你三果。」 同樣地,老比丘也真的證到了二果,於是不等比丘們交代,迅速換了另一個位子。 「欸!這次換我,這次換我啦!」年少比丘們的興致愈發高昂,爭相執行這個神聖的任務。 「小心,三果來囉──」 「砰!」老比丘又挨了一球。但是,因為他已得了二果,信心倍增,真的又得到了三果的果位,而這些比丘們仍然不知道,他們已經笑到揉著肚子了呢! 「你已經得到了不還的果位,但在色界、無色界當中,這個有漏的色身,仍會遭到無常壞滅,念念均是苦。為了能使你徹底的出離三界,現在就要給你最高的阿羅漢果。」年少比丘們笑完之後,又再次對著老比丘開示一番。 於是,老比丘再換位子,一心專注,沒有絲毫的雜念── 「咚!」皮球從老比丘的身上滾了下來,在地上彈了幾下便停住了。「哇哈哈!成阿羅漢啦!」眾比丘們戲笑著。但在他們樂不可支的時候,老比丘卻已圓滿了小乘行者的最高果位。 「恭喜老比丘您今天得到了四果!但是,您可別到處聲張自己證了四果,真正的聖人是不會說自己是聖者的。」年少比丘怕他將這個「證四果」的「過程」說出去,連忙吩咐著。 老比丘在證到四果之後,具足神通、智慧,知道這原是一場玩笑,但他還是很感恩這些年少比丘讓自己能夠得到果位,於是再一次擺上種種上妙餚膳、香花來報答諸比丘們的恩德。 「這還真是不錯呢!」年少比丘們用完齋食後,互相分享著心得。 「對啊!對啊!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想要證五十二位階?我們絕對可以再助他一臂之力。」 「你別鬧了!……」 在他們興高采烈的時候,老比丘走了過來,和他們談論著種種微妙的義理,只聽見老比丘沈穩的嗓音不絕於耳:「……四諦是指苦、集、滅、道,『諦』,即是真理,所以四諦也就是四種真實不虛的義理,對於這四種真理能夠了達,便能從煩惱當中解脫……」 年少比丘們聽了,個個瞠目結舌。「咦?他怎麼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都是你們啦,我就一直覺得這樣不太好,這下可好了……。」 看著老比丘仍然滔滔不絕地闡述精闢的妙義,從四諦談到種種道品,乃至無漏功德,眾比丘們開始擔心起來。 這時,老比丘突然止住了他的闡述,慈祥地對少年比丘們說:「諸位比丘啊!莫要驚怖,在你們的幫助之下,我因為攝念專注,信心堅定,真正地斷盡了三界見思惑,證到了四果。」 年少比丘們聽到老比丘的這些話,非常訝異!他們的散心戲弄,竟然「無心插柳柳成蔭」。眼前站著真實的阿羅漢,再想到先前的戲論,想到因果,簡直不知所措……。 「尊敬的聖者啊!請原諒我們先前對您的戲弄,請接受我們至心的懺悔……。」為首的少年比丘惶恐的帶著大眾向老比丘不斷懺悔、頂禮。少年比丘們在頂禮懺悔的當下,也體悟到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議。眼前這位長者從平凡而入聖位,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省思—— 久遠以前,一次無心的戲弄,成就了一場千古佳話的聖事。而今,我們掩卷莞薾之時,是否能玩味出「老比丘得四果緣」的義理?這個公案所要啟發眾生的,就是要深信人人本具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每個眾生都有成佛的希望,所以,要善用這念心。 流轉生死的是這念心,昏昧迷亂也是這念心,清楚明白也是這念心,轉凡成聖還是這念心。善用這念心──最後終必成佛!老摩訶盧受供 過去在印度有座寺院,裡面住著百餘名僧眾。距寺院不遠之處,住著一位潛心向道的優婆夷(受五戒之女子),她平日喜好研讀經典,還發願每日供養一位出家法師。寺院裡的僧眾,一日輪流一位至其家中接受供養,精進的優婆夷並藉此機會請示經文之義理,所以自認學淺的僧眾都不太願意前往應供。 有一天,輪到一位名叫摩訶盧的老比丘前往應供。年歲已高、剛出家不久的摩訶盧,對許多經典義理都尚未深入了解,這一天的來臨,使他內心忐忑不安;由於不知該如何婉拒,他只好硬著頭皮,拖著沉重的腳步前去。優婆夷在家中等了許久,心想:午齋時間已過,寺裡的僧眾怎麼遲遲未到呢?於是她開門一探究竟……此時,遠方走來一位年老的僧人,他正安詳徐步地朝向優婆夷的家門。優婆夷見到老比丘行走的步履如此安穩,認為這位長者必定是個有智慧、有定力的大修行者,更期待等一下能從老比丘的開示中體悟些道理。 進入屋裡,老比丘壓抑著自己七上八下的心情,暗暗地思索著下一刻該如何應對。一念接著一念──老比丘用齋的速度,顯然比平常更慢了。然而,漫長的等待,絲毫未減少優婆夷求法的誠心,午齋過後,她便恭敬地請老比丘上座說法。看到優婆夷這般虔誠,老比丘惶恐不已,想到自己一大把年紀才出家,對深奧的佛法道理又不太懂,心中既慚愧又苦惱,於是感慨地說:「愚癡無知、缺乏智慧,實在非常的痛苦啊!」優婆夷聽了這段話,仔細思惟其中的道理:愚癡無智慧,這不就是十二因緣法的根本嗎?因為沒有清明的智慧,無明妄想之心不斷攀緣外在的塵境,導致一再地生死輪迴,實在是非常痛苦……在反覆思惟的當下,她竟證得須陀洹果。 優婆夷甚是歡喜,她轉身進入儲藏室中,準備取出珍貴的毛毯來供養老比丘,怎知坐立難安的老比丘,卻趁機下座,匆匆的跑回精舍中。當優婆夷發現老比丘已不在座上,出門又看不到他的蹤影,心想這位老比丘可能是以神足通飛走了,她決定帶著那件毛毯,前往精舍向老比丘致意。 老比丘回到精舍後,便躲入房內不敢出來,由於他的師父是位俱足神通的阿羅漢,早已觀察出事情的因由,於是喚摩訶盧出來接受供養,並為摩訶盧講訴緣起法,摩訶盧聽了師父的開示後,豁然體悟,也在消除煩惱的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省思—— 當內心有種種煩惱障礙時,自性的光明便無法彰顯。古德說:「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至誠恭敬的當下,這念心是清淨的;「貪、瞋、癡、慢、疑」減少的同時,智慧之光即漸漸嶄露。所以「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老人的供養 佛陀帶領阿難及眾多弟子週遊列國時,一日,朝著一座城市前進。而那城主早已耳聞佛的事蹟,並擔心佛到城裡後,所有的人民都皈依了佛,將來自己就無法受人敬重了,想到這裡,城主心裡不免擔憂,於是下令:「若有人敢供養佛陀的話,就要課五百錢稅金。」 佛陀進城後,就帶著阿難去托缽,城裡的居民因擔心沉重的稅金而不敢出來供養佛陀。當佛陀托著空缽要出城時,一位老傭人正端著一碗腐爛的食物出門,準備將之丟棄,然而,當她看到佛陀莊嚴的姿態、大放光明的金身及眉宇間散發的慈悲與安詳,心裡非常感動。但是,待她仔細一瞧,卻發現佛陀的缽裡空無一物。此時,老傭人心想:「如此相好莊嚴的人,吃的一定不是一般的食物。而他現在卻委身在此托缽行化,這正是他的大慈悲啊!」 頓時,這位老傭人生起了景仰的清淨心,想要供養佛陀一些美味佳餚。但她因一貧如洗而無法如願,心當中既難過又慚愧,只好告訴佛說:「我實在很想要設齋供養您,但是,我卻什麼也沒有,僅有的只剩手上這碗粗糙的食物,若佛陀您不嫌棄,就請收下吧!」佛陀看出了她的虔敬以及供養的那份清淨心,就毫不猶豫的收下她供養的食物。 就在此刻,佛陀微笑著,並放出五色光芒,照遍天地,不久,再從眉間收回這道光芒。佛陀是已經開悟的聖者,其一言一行皆有深刻的涵義,是不會無故而笑、無故而說的,而佛陀方才的舉動令阿難不解。於是,他便恭敬的請示佛陀,是何因緣而微笑呢? 佛陀問阿難:「你可看見剛才老傭人滿懷信心布施的情形?」 阿難回答:「看見了!」 佛接著說:「這位老傭人因為剛才的布施,往後的十五劫中,她將會到天上享福,不墮入惡道中。之後,她會投生為男子,並且出家修行,成為辟支佛,證到無上涅槃,受大快樂。」 這時,有個人看到這樣的情形,就對佛說:「你雖貴為婆羅門,是淨飯王的太子,卻在得到布施後,撒了一個大謊。用這樣不淨的食物布施,竟可得到如此的果報,怎麼可能呢?」待此人語畢,佛伸出他又長又寬的舌頭,覆蓋過臉直到髮際。接著就問:「如果你看過經典的話,有這樣舌頭的人,你想他會說謊嗎?」這個人回答:「根據經典記載,舌頭可以蓋過鼻子的人,所說的話就不會有錯。何況是能長到髮際,則此人的話,絕對無所懷疑。但是,我仍然無法理解,就憑這麼一點兒布施,為何能獲得如此大的果報?」 佛接著問:「你可看過世間有什麼希有罕見的情形?」那人答:「有啊!我曾經在路上親眼目睹一棵大樹,居然能遮蔽住五百輛車隊,那樹蔭大得簡直沒有盡處。這可說是希有難得的吧!」佛說:「這棵樹的種子有多大呢?」那人回答:「大概就只有一般種子的三分之一大而已。」佛即說:「誰會相信你說的話呢?那樣寬大的樹木,竟然是由如此微小的種子所孕育出來的。」那人緊張的反駁說:「是真的呀!我沒有撒謊騙人,因為那是我親眼所見的。」 佛告訴這個人:「剛剛的情形不也是這樣嗎?那位充滿信心布施的老傭人,最後得到大福報,這和你遇到的情形不是一樣嗎?即使樹的種子如此微小,卻有極大的果報。更何況,如來已證到最圓滿的果位,福田是如此豐盈,這樣的事不是不可能的。」這個人聽了當下豁然開朗,趕緊五體投地頂禮佛陀,懺悔自己的愚癡過失。佛陀歡喜地接受此人的懺悔,並慈悲地為他開示法要,由於一心聽法的緣故,此人即證得初果羅漢。證果的他法喜地舉起雙手,向大家呼喊道:「各位,甘露的門大開了。為何大家不趕快出來啊?」 城裡的居民紛紛繳納了五百錢稅金後,蜂湧至佛前,表示歡迎與供養,並異口同聲說:「若能得到甘露法語,那五百錢又算得了什麼!」 當所有的居民全都出來供養佛陀後,那道命令自然也就沒有效了。後來,城主也懺悔自己的過失,和大眾一起皈依佛陀,同獲清淨的信心。 省思—— 一顆微小的種子,會長成遮天的大樹。因地中的心念隱沒難測,因緣成熟時,所呈現的業果也不可輕忽。佛法凡事講發心,善心是善果的開端,惡心是惡果的起緣。起心動念的微妙,超乎事相上所能表現的。供養的真誠發心,也是遠超過錢財所能度量的。梨軍支比丘 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的妻子產下一名男嬰,不但容貌醜陋,身體還散發出濃濃的惡臭。雖然如此,婆羅門夫婦還是對他疼愛有加。不過令人頭痛的是男嬰只要一靠近母親,母乳就會發酸發臭,根本無法飲用,所以他們只好向外尋求哺乳者。婆羅門尋覓良久,幾乎找遍全城可哺乳的婦女,結果沒有一個例外!眼看著孩子一天餓過一天,婆羅門夫婦決定以酥蜜塗在指上,一點一滴的將他餵養長大,並且為他取名作「梨軍支」。 然而,梨軍支長大後,父母相繼去世,家道逐漸中落,他也淪落以乞食為生,始終無法飽足。一日,梨軍支看到比丘威儀庠序地進城托缽,而且皆滿缽而返,不禁好生羨慕,心想:「我應該跟隨佛陀出家修行,這樣子或許就能得到溫飽。」梨軍支到了精舍後,向佛陀表明出家的意願,佛陀也很慈悲的對他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梨軍支立刻現出清淨的比丘相。從此以後,他日夜精進,思惟法理無有懈怠,很快便證得阿羅漢果。 梨軍支比丘每次出外托缽,總是空缽而返,比丘自知福報淺薄,必有前因,甘心甘受。一天,梨軍支比丘經過佛塔,看見地上有少許污穢,便發心灑掃令其潔淨,結果當日乞食竟滿缽而返。梨軍支比丘歡喜地告訴大眾今日的境遇,並且表示:「從今以後,眾僧塔寺皆由我來發心打掃。」因為修福的果報,所以梨軍支比丘日後皆能飽食,不再受飢餓之苦。 這天,梨軍支比丘稍晚起床,舍利弗尊者正好帶領他的五百位弟子前來拜見佛陀。尊者見到佛塔無人打掃,便順手整理乾淨。梨軍支比丘醒來後,見福田已失,悵然地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今天又得飢困一日了!」舍利弗尊者知道原因後,心生不忍,想到今日將會外出應供,於是對他說:「不要擔心,今日你隨我應供,一定可以吃飽。」但是天不從人願,當日齋主夫婦發生口角,鬧得不可開交,把營辦齋供的事忘得一乾二淨,所以他們只好餓著肚子回來。隔日,舍利弗尊者又再帶著梨軍支比丘前往城中長者家應供。這次,參加應供的比丘皆獲得豐盛的齋食,唯獨遺漏了梨軍支比丘一人。他大聲地說:「我還未得供養!」主人竟然一點兒也沒有聽見,於是梨軍支比丘只好又飢餓地走回精舍。 阿難尊者知道了以後,安慰他說:「明日我將隨佛陀去應供,一定幫你帶食物回來。」第三日,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到了齋主家,竟然也忘了取食之事,空缽而返。阿難尊者深感歉疚,對梨軍支比丘說:「請您再忍耐一日,我明天一定不會忘記!」第四日,阿難尊者念茲在茲,果真帶回一缽飯食,但在回程途中,突然從路旁竄出一隻狂吠不止的惡犬,窮追阿難尊者不放。不得已,阿難尊者只好將食物丟下才得以脫身。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聽完這一連串的經過,隔日便自告奮勇外出為梨軍支比丘乞食。回程時,為避免在路上遇到障礙,他更展現神足通於空中飛行。本想這次一定可以通行無礙,說時遲,那時快,空中竟飛來一隻大鵬金翅鳥,瞬間搶走目犍連尊者手中的缽飯,並且將它扔進海裡。 舍利弗尊者聽完目犍連的敘述後,心想:「事情既因我而起,乾脆明日再由我出門試試吧!」第六日,舍利弗尊者戰戰兢兢地捧回一缽飯,高興地前往梨軍支比丘的住所。他才剛到門口,房門就自動關上,怎麼開也開不了。於是舍利弗尊者運用神通力進入房內,就在梨軍支比丘伸手接缽的那一剎那,一不小心竟失手滑落,結果缽直墮地底。舍利弗見狀,再以神力取回缽食,交與梨軍支比丘。好不容易拿到食物的梨軍支比丘,正準備好好坐下來食用,卻又發現自己竟然張不了口,一番折騰下來,直到過了用齋時間,才又恢復正常。 結果到了第七日,梨軍支比丘還是沒有食物可用,他深知自己過去罪業深重,於是生大慚愧心、大懺悔心。為免世人譏謗,故於四眾面前餐沙飲水,了此業報,即入涅槃。眾比丘見梨軍支比丘的因緣甚為奇特,於是請佛開示,佛陀即為大眾解說梨軍支比丘的前世因緣。 過去無量世前,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帝幢佛」。當時城中有位瞿彌長者見帝幢佛帶領弟子遊行教化,威儀莊嚴,心生歡喜敬信,於是每天請佛及眾僧到家中應供。即使後來瞿彌長者往生,妻子還是一本初衷,供養不歇。但是長者的兒子是個慳吝之人,看著母親不斷供養三寶,深怕家財會被母親散盡,於是開始限制母親的飲食。長者婦見兒子不孝,只好暗自積聚財物、飲食來供養佛陀及僧眾。後來,兒子發現母親的行徑,怒不可遏,不但將她囚禁起來,還不提供飲食。直到第七天,奄奄一息的母親向兒子哀求道:「給我一點食物吧!」忤逆不孝的兒子冷酷地回答:「你不是吃沙喝水就可以生存嗎?為何今日又要跟我索求食物呢?」於是頭也不回地揚長離去。孱弱的母親也因此被兒子活活餓死。 長者子因為犯下五逆重罪,死後墮阿鼻地獄受無量苦,苦難受盡轉生人間,仍感醜陋貧賤飢困的果報。但他也因過去生曾供養佛,故能以此福力得遇如來,出家修行,得道證果。 眾比丘聽完開示後,各各發起道心,誓對佛法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百緣經?卷十》 省思—— 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法則不是天龍鬼神、諸佛菩薩所加諸於人,乃自作自受。然而因緣曲折,往往非凡夫肉眼所能明瞭。世人受苦時怨天怨地,享樂時又志得意滿,驕縱自恣,都是因為不明因果道理,執著「我」與「我所」而起無明惑業,最後便在「作」與「受」之間輪迴不已。 梨軍支比丘雖證羅漢,卻托空缽;雖受飢貧之報,卻得生死自在。這當中的善惡對比看似矛盾,其實正是「因果不昧」的最佳例證。善因和惡因不會互相抵銷,隨著因緣的聚合,便各自呈現善報與惡報之相。故「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刻,菩薩能夠覺照不失,眾生則隨順習氣,輕忽其因,所以時常為苦果逼迫。 修行當慎舉念,欲出離生死,當從念念分明作主開始,待三業清淨,定能圓成佛道。離眾修行 昔日,佛陀在羅閱祇國的靈鷲山中,為天人、國王及大臣宣說微妙法意。眾人中,有一位比丘的個性非常剛強勇猛,佛陀觀察其因緣後,便派他至有鬼神的山谷中修行。佛陀教導他於樹下打坐,修數息觀,藉著觀察氣息的長短使心念專一,以斷除欲求,滅去煩惱之苦,達到涅槃的境界。 比丘來到山谷,正想要打坐定心時,忽然聽見山中鬼神說話的聲音;因為只聽得見聲音,卻看不到他們的形影,比丘感到萬分恐懼,於是生起退悔之心。他心想:「我生於富貴人家,社會地位又高,今日出家修行竟要待在這杳無人煙的深山中,既無人陪伴,又沒有行人路過,只有鬼神的聲音經常出沒嚇唬人……」當他正準備離開時,世尊來到他的身邊,並坐於樹下。佛陀問比丘:「你獨自一人在此,是否會感到害怕呢?」比丘向佛陀頂禮回答:「世尊,我不曾獨處深山,所以在這裡修行,實在感到擔憂恐懼!」 這時,有一隻野象王來到附近,倚靠著大樹躺臥下來,象王心想:「能夠遠離其他大象,是多麼快樂的事啊!」佛陀知道象王的心意,於是問比丘:「你知道這隻象為什麼會來這裡嗎?」比丘回答:「不明白。」佛陀告訴比丘:「這隻象的大小眷屬多達五百多隻,因為家眷眾多,事情繁雜瑣碎,感到厭煩,所以牠才離開象群,來到這裡休息。大象心想:『能夠脫離眷屬之間的恩愛牢獄,是何等清涼歡喜的事呀!』大象只是畜生,都知道追求清閒幽靜的生活,何況你是出家人,捨棄了家庭,不就是為了求道度人,怎麼才剛剛獨自修行,就想要找尋伴侶?愚癡昏昧的伴侶,只會對你造成損害,還不如獨自修道,沒人與你談天議論,才容易契證道果!」於是世尊說了一首偈語: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 不與愚偕。樂戒學行,奚用伴為, 獨善無憂,如空野象。」 佛陀說完偈語後,比丘心開意解,並且專心思惟佛陀的教誨,當下即證阿羅漢果。山中的鬼神聽了佛陀的開示後亦有所領悟,不但皈依佛陀座下,並且遵從教誡,不再侵擾人民。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 《佛遺教經》云:「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眾生無明,禪定不足,容易迷惑於五欲恩愛中,沉淪生死苦海。所以修行唯有收攝心念,遠離憒鬧,依法用功,才能啟發智慧,解脫自在。離越尊者 從前,罽賓國有一位阿羅漢,離越尊者。 一日,城中有人遺失一頭牛,他循著蹤跡找著、找著,就來到山裡尊者的住處。此時,尊者正在煮草染衣,突然間,衣變成了牛皮,染汁變成了血,所煮的草變成了牛肉,而他所持的缽竟也變成了牛頭。牛的主人一來,正好看見,以為鍋中煮的就是自己的牛,二話不說捉了尊者,送交國王審判。結果,尊者被關進了牢獄,這一關,竟是十二年。 離越尊者的弟子中,有五百位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他們即使運用神通也遍尋不著自己的師父。直到尊者業報將盡時,一名弟子終於看到他在罽賓國的監獄裡。於是,這位弟子便將尊者入獄之事稟告國王,國王隨即派人到獄中視察。果然,找到一位很有威德,但相貌憔悴、鬚髮極長的比丘,在監獄中養馬、除糞。尊者的弟子請求國王赦免獄中所有的比丘,仁慈的國王立即下令,讓所有的修道人出獄。 這時,獄中的離越尊者鬚髮自然掉落,袈裟自然著身,並且,一躍而起,至空中做了十八種神通變化。國王見狀,大歎稀有難得,立即恭敬地俯身頂禮,向尊者致誠懺悔。 但是,大家也感到疑惑,是什麼因緣讓尊者在牢獄中受這麼多年的苦呢?尊者娓娓說道:「過去有一世,我遺失了一頭牛,便依著蹤跡找到山裡去,正好看到一位修行人在靜坐,此人是已證辟支佛果的聖人,而我不明就裡的誣謗謾罵他一番。由於造了這個惡業,我曾墮入三塗惡道受苦,但餘報未盡,所以,今生雖證得阿羅漢果,還是無法逃過這場劫難!」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再大的神通也抵不過業力,即使聖人,也離不開因果,我們豈能不謹慎小心?一但果報現前,我們是不是能如聖人的安詳自在坦然面對呢?禮敬佛塔 從前,一位名叫真檀迦膩吒的國王,討平東天竺後,不僅聲威顯赫,亦從中獲得許多財寶。軍隊於回國途中,在一平坦寬闊的地方紮營休息。 此時,國王心中非常渴望著佛法的滋潤,見到遠處有一座像佛塔的建築,便立刻帶著千名侍從前往。一行人快要接近塔廟時,國王即下馬步行,並且戴上珍貴的寶冠,以恭敬虔誠之心禮拜佛塔。國王讚歎地說: 「離欲諸結障,具足一切智, 於諸仙聖中,最上無倫疋。 能為諸眾生,作不請親友, 名稱世普聞,三界所尊重。 棄捨於三有,如來所說法, 諸論中最上,摧滅諸邪論。 我今歸命禮,真實阿羅漢。」 但是,就在國王頂禮的當下,佛塔突然碎裂毀壞,像是被暴風侵襲了一樣。國王看了大為驚怖,心想:「沒人靠近碰觸佛塔,佛塔為何會突然崩壞?這當中必然有其因緣。」於是說了一首偈子: 「帝釋長壽天,如是尊重者, 合掌禮佛塔,都無有異相。 十力大威德,尊重高勝人, 大梵來敬禮,佛亦無異相。 我身輕於彼,不應以我壞, 為是咒術力,厭道之所作。」 國王說完偈子,對於佛塔的毀壞仍餘悸猶存,表示:「這個景象我未曾見過,希望不是災難的徵兆,而是吉祥的象徵,能令眾生皆得安穩。我從過去到現在禮拜過上千座佛塔,未曾損其一沙一塵,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今日如此的結果?」於是感嘆地說: 「為天阿修羅,而共大戰鬥, 為是國欲壞,我命將不盡。 將非有怨敵,欲毀於我國, 非穀貴刀兵,不有疾疫耶? 非一切世間,欲有災患耶? 此極是惡相,將非法欲滅。」 這時,住在塔廟附近的居民見到國王如此驚怖,便稟告國王:「這是外道所建造的塔,而非佛塔。由於這座塔的福德淺薄,又沒有供奉舍利,所以不堪您將它當成佛塔來禮拜,因此才會崩壞。」 國王聽了非常歡喜,對佛法的信心更勝以往,感動落淚地說:「我將外道所建的塔,當成佛塔來禮拜,這座塔肯定會崩壞的!佛陀是三界導師,最尊、最貴,而佛所說的話更是真實不虛,勝過一切世間邪說,如今即得到了印證。」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六》 省思—— 《摩訶僧祇律》中說:「百千車真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華香供養塔。」佛陀入滅後,弟子們因思念佛陀,於是雕刻佛像、迎請舍利建塔。見塔如見佛,若能真誠歸命三寶,心懷恭敬,信受佛法,不僅能積善獲福,亦能與佛之性德相應。禮敬世尊的功德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住著一位深信佛法、精進用功的長者,這位長者每天一定到精舍聽佛陀開示。 長者的妻子看他天天都往外跑,心裡面就產生疑惑,到底先生在做什麼?為什麼每天都出去?一出去總是在外滯留好一陣子才回來,難道是……?有一天,長者的妻子終於忍不住問長者說:「你天天往外跑,都到那兒去了呢?是去做什麼呢?」長者回答說:「哦!我是到佛陀那兒去。」妻子又問:「佛陀是不是長得很美?所以吸引你天天都往那兒跑?」長者聽了,覺得又吃驚又好笑,便委婉的告訴妻子:「佛陀是一位已經證道的聖者,他的人格沒有絲毫的缺點,內心沒有任何一絲絲的煩惱,容貌非常的莊嚴殊勝;對待每一個人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切與慈悲,不論是貧富貴賤,佛陀都是平等的護念與觀照;他的言談充滿了智慧,能知道萬事萬物的過往今來,並且指出一條通往至高無上真理的明確之道,佛陀的優點真是說之不盡;總之,能親近佛陀的人,那真的是很大很大的福報啊!」長者的妻子聽到先生是這麼樣的讚歎佛,不期而然的也打從內心生起了歡喜與仰慕,希望能馬上見到佛陀。於是夫婦二人即刻驅車前往佛的住所。 長者夫婦到達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位王宮大臣及他們的親眷來向佛陀請法;長者夫婦覺得此時此刻實在不適宜去打斷佛陀的開示,他們站在遠處,遙遙地望著佛陀;長者妻子看見佛陀,果然如丈夫所形容的萬德莊嚴,雖然自己未能夠靠近佛陀,也能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正和悅的照向自己,不由得從心底生出深深地景仰與讚歎,情不自禁的朝向佛陀至誠的禮拜、至誠的頂禮。 多年以後,長者妻子壽盡命終,因著至誠禮敬佛陀、至誠禮敬聖者的功德,生到三十三天,在天上享受天福。 三十三天位於欲界的第二層天,是釋提桓因所居住之處,居住在這裡的天人天壽一千歲,天上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一百年,由此可知,天人壽命之長。由於他們前生不斷的修善法,所以有很大的福報;思衣衣至,思食食來,一切現成。 長者的妻子住在天宮中,無憂無慮,快樂的生活著。她用天眼觀看自己的生天因緣,原來是因為自己在人世間曾經發自深心的敬佛、讚佛、至誠禮佛的功德,才有生在天宮享受天福的福報,內心更是感恩佛陀的恩澤,於是來到佛所,聽聞佛陀開示法要,當下證得初果。 一旁的比丘請示佛陀:「長者妻子是以何種因緣而生天宮?」佛陀說:「往昔他在人世間時,曾至心禮拜於佛;因著禮佛的功德,命終生到天上。」 省思—— 古德云:「禮佛一拜,罪滅恆沙」,至誠懇切的恭敬禮拜,沒有絲毫的妄念夾雜,當下身語意三業清淨,就有無量的功德。禮佛除了有恭敬心外,還要有懺悔心;「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有了過失,就要真誠懺悔,懺悔就能消除業障。藉由禮拜外在佛菩薩的形像,啟發每個人內心的自性佛,便能得到真正的功德和利益。 禮佛的另一層意義是見賢思齊,學習佛菩薩的慈悲、智慧及救度世人的精神,將它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這才是真正的禮佛。厲害的驢子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想要辦一個大法會, 就吩咐弟子阿三: 「法會中需要使用瓦器,你到市集去找一位瓦師過來。」 於是阿三就來到一位瓦師家, 剛好碰到瓦師從外頭懊喪地回來, 一坐下來, 就開始悲泣啼哭。 阿三見狀覺得奇怪,便問他為什麼如此的悲傷。 瓦師邊擦眼淚邊道來: 「今天一大早,我用驢子載了瓦器要到市集去賣,出門不到一刻的工夫,驢子走著走著,突然一個踉蹌,竟然把我多年來辛苦做成的瓦器全部給砸了!」 阿三聽完事情的原委,很高興的說: 「這頭驢子實在是太棒了!好幾年工夫做成的瓦器,居然一下子就能全把它弄破。請你將這頭驢子賣給我吧。」 瓦師聽了當下很歡喜的就成交了。 阿三騎上驢子,歡歡喜喜的回來了, 婆羅門覺得詫異: 「你不帶瓦師回來,反而騎著一頭驢子回來做什麼?」 阿三沾沾自喜的說: 「這頭驢子比瓦師還要優秀!瓦師費了好幾年才做成的瓦器,牠一下子就能全弄破了。」 婆羅門聽了,赤紅著臉說: 「你實在是愚癡,有了這頭驢子,我們即使花上一百年也做不成一件瓦器!」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世間上有很多背恩忘義的人,受了別人的恩惠,非但不能回報,還造成更大的損失。 人若不能知恩、感恩、報恩,是不是就和這頭驢子一樣,終生受主人供養,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呢?連根拔起 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株枝葉蒼翠、茂密的壯碩大樹。它有著寬廣的樹蔭,枝幹搖曳生姿,來園中遊憩的人們都喜歡在這棵大樹下休息或乘涼。 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凡是在這棵樹下停留過的人們,不是頭痛的厲害,就是腰痛難耐。起初,大家以為只是偶發的事件,直到有一次,一群人在樹下欣賞美景的時候,竟然一個一個的倒地,看守園林的園丁不由得心生懷疑:「莫非這是棵有毒的樹?」 園丁怕驚嚇到附近的人,打算悄悄地砍掉樹幹。他用一根木棍綁上斧刀,自己站得遠遠的砍伐。可是隔不了多久,這棵樹又生出新枝綠葉,不但樹葉比先前更為嫩綠,枝幹也愈加地盎然、堅實,在園林之中,已沒有一棵樹比它更挺拔、壯麗的了。所以來園林的遊客,有些人看到告示,會遙遙地欣賞樹影搖曳生姿的美;但是,有些遊客卻經不起它雄偉壯麗與搖曳多姿的誘惑,完全不理會任何的警告,恣意地在毒樹下乘涼、嬉戲,結果──他們都像先前那些人一樣的感到身體不適,乃至喪命! 看守園林的園丁更加確信,這是棵害人的毒樹,他決心要除去這棵樹。無奈他經年累月一段段地砍,不停地砍,樹仍然不斷地抽芽、生枝,不斷地展現出各樣的勝妙樹形。當然,也陸續有人因為貪樂樹蔭而遭逢危難。 園丁相當地焦急,心想:「怎麼辦?怎麼辦?怎麼樣才能除掉這棵害人的毒樹啊?」他一籌莫展,只要一有空就不停的揮動斧刀──砍!砍!砍!希望不要再有人受到毒害。 烈日當頭的一天,園丁正發著愁……這時,走來了一位智者,說道:「當盡其根。」智者的一句話,總算讓園丁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在枝枝葉葉上努力,忙的都只是枝末之事,難怪會徒勞無功,應該從根本下手,去掉毒樹的根,它就沒辦法再生枝長葉了! 典故摘自:《經律異相.卷三——毒樹八》 省思—— 當我們看到園丁要根除毒樹,卻始終只在枝末上忙碌,一看便知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就是這位園丁,每當遇到境界,總是在枝末上爭對錯,又當面對種種的五欲塵境時,總是以求到了為樂,而不知要從根源解決。這根源就是我們的攀緣心、分別心,若不知止息攀緣、分別的妄心,這苦只會不斷地在我們身上輪迴,無有歇息之時。唯有少欲知足、心量廣大,妄心不起,才能安祥自在。所以古德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彊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在面對種種順逆境界時,若能常作這樣的思惟,久而久之,自能不生苦惱,煩惱根源盡除。蓮花女悟無常 佛陀住世時,有一女子名為蓮華,姿色端正,艷若桃李,因此王宮貴族無不趨迎親近,為之流連傾心。但是蓮華宿世善根深厚,對於這種急管繁絃,「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的日子漸生厭離,因而決定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這一天,蓮華一人踽踽獨行,準備到羅閱祇耆闍堀山中佛陀的住所,向佛陀請求出家。途中,蓮華聽到嘩嘩泉水聲,因此來到泉水處暫歇,也洗淨一路的僕僕風塵。當蓮華躬身掬水時,清泉明澈如鏡,映照著蓮華姣美的容顏。「唉!我正值花樣年華,又擁有傾城傾國之色,此乃天賜!我為何不享受這綺麗時光?不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享受日日笙歌的日子?為什麼要出家過著清苦無欲的生活呢?」蓮華越想越覺得後悔,因此決定放棄依止佛陀出家的念頭,而返回城中。 佛陀以神通力知道蓮華得度的因緣已到,因此化現為一美少婦,姿色容貌更勝蓮華,沿著蓮華所要返回的途徑而來,與蓮華相遇。 「咦!這位夫人您要去那兒呢?」蓮華出神的望著眼前這一位美貌絕倫的貴婦,在心中一再的讚歎著!兩人一見如故,晤談甚歡,便偕同一起返回城中。走著,走著,來到一處泉水佳蔭之地,於是蓮華和美少婦決定歇歇腳,小憩片刻,再繼續前行。 涼風徐徐、泉水潺潺,美少婦枕著蓮華的雙膝,怡然的睡著了。蓮華望著美少婦艷若天仙般的容顏歎賞著。剎那之間,這位少婦突然氣絕而亡,旋後身軀開始浮脹、潰爛,發出陣陣臭味。驚愕的不能自已的蓮華,看著美少婦潰爛的身體,布滿了一隻隻白白胖胖的蛆蟲,在少婦的頭部、內臟處及四肢蠕動。蓮華被這情形嚇呆了。轉眼間,少婦艷若天仙的容貌已是血肉模糊、蛆蟲鑽動,而且臭氣難聞,令人反胃作嘔。 蓮華驚魂未定,少婦姣妙的身軀又流出膿血,漸漸地四肢潰散,白骨散落,片刻白骨成了灰燼而湮滅!蓮華驚恐不已,那位和她談笑甚歡的少婦呢?那位美貌絕倫的少婦呢?那位花樣年華的少婦呢?難道就如此灰飛殆盡?她那富貴榮華的生活呢?她那賢夫孝子呢?蓮華不禁感嘆:繁華若夢!美貌容顏亦是如斯!我蓮華又眷戀什麼、不捨什麼呢?因此蓮華再度起身,懷著堅定的道心向佛陀的住所前行。 蓮華依止佛陀出家修行後,勤習戒、定、慧,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輪迴無常之苦。 省思—— 佛陀曾開示:「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三者六親歡娛會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終日汲汲營營,為財色名食睡,用盡心機、疲於算計!在業海情網中泅游不息,終究是一場空。 體悟生死無常,當勤精進、不放逸。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把握當下,唯有這念清淨心,才是究竟安樂處。倆乞不同命運 一日,慈悲的佛陀為大眾開演妙法,大眾當中有一位舍衛國的大富長者子名辯意,善根深厚,聞佛法音,深得法益;與會大眾聞佛開示無不歡喜踴躍。法喜之餘,辯意長者行至佛前長跪合掌說道:「感恩佛陀慈悲暢演法音,令我們心開意解。為報答三寶恩澤,弟子想於明日中午廣設齋會供佛及僧,祈請佛陀慈悲應允。」感於長者摯誠的發心,佛陀也慈悲應允將於明日應供。 次日,齋供即將開始,大眾依次入席,靜候著佛陀為大眾臨齋祝願。此時,齋會中已有一位乞兒穿梭於席間乞討飲食。由於佛陀尚未祝願,所以大眾皆未動用齋飯,以至乞兒行乞多時卻毫無所獲,乞兒於是心生惡念:「這些修行人貪著美食,連一丁點食物都吝於施捨,實在是道貌岸然、表裏不一,沒有一點慈悲心。如果我是國王一定要用車輪碾斷他們的頭。」忿忿然地轉頭離去。 惡念乞兒走後不久,又有一位乞兒前來行乞,此時剛好佛陀已為大眾祝願完畢,與會大眾看見乞兒,心生悲憫,個個歡喜地將自己部份的齋飯布施給乞兒。看到眼前所乞得的豐盛齋飯,乞兒不禁熱淚盈眶,滿懷感恩地說道:「若我是國王,就算是連續七日施設齋會供養三寶,都未能報答今日受施之恩。」 光陰如流水般悄悄地的逝去,靜靜地看著不同命運的升沈與起伏───善念乞兒和惡念乞兒從這一村走到那一村,歲月就在日復一日的乞討中悄悄地溜逝,然而二人的命運似乎無太大的改變,生活仍舊是貧窮困厄。一日,二人不約而同地行乞到鄰國的邊界,由於路途的勞頓,二人皆不知不覺地各自累倒在一處草叢裏睡著了。 此時正值鄰國的國王駕崩不久,由於國中不能一日無君,而國王又無子嗣,依照相師的指示,在史書上有預言:「此時當有貧賤百姓作此國之國王」,於是群臣百官立即發動千乘萬騎遍尋新王。這一天,浩浩蕩蕩的人馬行近邊界時,忽然看見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霞光瑞氣直衝雲霄,相師告訴群臣:前方必有仁德的賢者。相師話剛說完,大隊人馬即欣喜若狂地向前奔去,見到草叢中早已被車馬嘈雜聲吵醒的善念乞兒,皆喜出望外,異口同聲地道:「新國王在這兒!」群臣百官馬上匍匐在地。善念乞兒,對著這突如其來的人馬,搖首咋舌地說:「你們認錯人了!我只是一名流浪的乞兒,不是你們的國王!」但無論善念乞兒如何地解釋,群臣們如獲至寶般,堅決地要擁立他為新王。 而在草叢另一處的惡念乞兒,卻因熟睡未起,意外地被車馬輾頭而死。 省思—— 俗云:「千般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同是乞兒身,只因一念之差,卻有如此生死懸殊的命運!想要脫離人生種種的苦,增長自己的福德智慧,須從這念心上努力,時時反省檢討,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人生才能愈走愈光明。臨刑遇佛得道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城中有一位名叫如願的愚人,到處為非作歹,無惡不作。一日,如願因惡行被人控告,遭官府逮捕,結果被判處死刑。送往刑場受刑之際,巧遇世尊,如願虔誠地頂禮佛陀,並向佛懺悔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如願祈求佛陀能憐愍救拔,替他向國王求情,赦免死罪,並且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答應如願的請求後,馬上派阿難至宮中向波斯匿王陳情。阿難尊者向國王說:「佛陀今日想請大王開釋一位罪人,並成就他出家修行。」波斯匿王二話不說,立即派人釋放如願,並且將他交給世尊。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的如願,日日精進用功,沒多久就解脫煩惱,證阿羅漢果。 大眾比丘見如願不僅在臨死前能值遇世尊,免受刑罰;隨佛修行未久,又得道證果,不禁歡喜讚歎。眾人好奇地請示佛陀:「過去世尊是如何培養福德,如今所說之語皆能令人信受,不僅讓如願免離死刑,最後又能修行成就,了脫生死?」於是,佛陀為大眾慈悲開示當中的因緣。 無量世以前,波羅奈國城中有帝幢佛出世,時常率領諸大比丘遊化各地,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一日,帝幢佛一行於半路巧遇一位仙人,此仙人見佛相好莊嚴,光明遍照,不禁心懷歡喜。於是仙人至誠向佛禮拜,並以最美味的佳餚供養佛陀。供養完畢,仙人在佛前至誠發願:「願我生生世世所說的話,皆能令人生信、受用。」佛立即為仙人祝願:「你所求所願必得成就,如佛一樣真實不虛。」仙人聞佛所說後,當下發起無上菩提心,願廣行菩薩道,自利利人、廣度有情。帝幢佛也當場為仙人授記:「你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無有窮盡。」 佛陀告訴大眾:「當時那位仙人就是我的前身,因為以至誠恭敬心禮敬三寶的緣故,感得今日出言令人信受的善報,不僅讓如願免離死刑,並令其出家修行、得證道果。」此時,大眾比丘聞佛所說後,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二》 省思—— 佛法云:「有一分恭敬心,則消一分業障;有十分恭敬心,則消十分業障。」若能以恭敬心對待他人,不僅能消除我慢、執著,更能與人廣結善緣。若更進一步,以至誠、恭敬心崇敬三寶,其功德亦不可思議,不僅能消除無始劫的業障、轉化煩惱,更能啟發自性光明,增長福慧。所謂「心誠則靈」、「福至心靈」,一念真誠、恭敬,對佛法深具信心,自然所求所願皆能成就。 吝嗇鬼伊利沙 有一個人名叫伊利沙,富有萬貫家財。但他生性吝嗇,從不給別人布施任何東西,對自己的日常消費也十分刻薄,吃得是粗茶淡飯,穿得是破爛衣服。偶爾一兩個朋友來吃上一頓,他卻要自己餓上幾天,這樣做方覺得好受一些。 伊利沙有一個鄰居,錢財不多,可每天都吃魚嚼肉,還經常宴請朋友,出手闊綽。伊利沙看到後,心想:我比他富多了,他天天過著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守著滿屋金銀財寶,卻節衣縮食,也太可憐了。 伊利沙狠狠心,殺了一隻雞,取出一升白米,偷偷地驅車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把雞烤熟,把飯煮好,準備好好地吃一頓,解解饞。 天帝釋早就知道伊利沙是個吝嗇鬼,覺得他這樣生活真是太愚昧了。看到伊利沙今天一反常態,又殺雞,又煮飯,便有心要和他開個玩笑。 於是,天帝釋變成了一條狗來到伊利沙身邊,轉來轉去討食吃。伊利沙恨不得把雞骨頭都吞進肚裡,哪捨得給狗吃些東西。但這條狗朝著伊利沙一個勁地搖頭擺尾,口中還流著很長的涎水。 伊利沙說:「你如果能四腳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給你吃一點。」只話音未落,那條狗已經騰空而起,四腳朝天。伊利沙吃了一驚,只得扯下一點雞皮,想送給狗吃,可又實在捨不得。 伊利沙說:"這樣吧,這點雞皮我給你留著。如果你能讓兩個眼珠掉下來,我讓你再吃些雞肉?quot; 話剛說完,那條狗的兩個眼珠「啪!啪!」地掉在地上。伊利沙高興極了,里歡呼:這下好了!你眼睛瞎了,我就可以篤篤定定地享受美味了。他端起飯盤和雞.換了個地方,大嚼起來。 等伊利沙走遠,天帝釋變成了他的模樣.趕著他的車子來到伊利沙家。一進門.就吩咐守門人;「待一會兒若有人來,無論什麼人,都給我一棒子把他轟出去。」然後進房.下令將所有的財產布施給窮人。 現說伊利沙消受完他的美味後.心滿意足地回到停車的地方,一看沒了車子,可著急了。四處尋找.也沒有找到,只得垂頭喪氣地步行回家。到了家門口,剛跨進門坎.便吃了一記悶棍。 伊利沙火冒三丈,大聲嚷道:「反了!連我你們也敢打!」守門人也不示弱:「管你是什麼人,我們老爺吩咐過了,誰也不許進去!」 「什麼老爺不老爺!我才是你們的老爺!」 「活得不耐煩了,是不是?還敢冒充我們老爺,看我不揍死你!」 一頓亂棒之下,伊利沙癱坐在地上。再注目一看.家裡已經空空蕩蕩。心裡一急.發痴下。 這時,天帝釋變成了一個修行僧,走到伊沙利面前,雙手合十,問道:「施主為何愁成這樣?」 「我被人戲弄,家財盪盡了。」 「施主,恕我直言,錢財乃身外之物,錢財多了會帶來煩惱和禍害。像你這樣,拚命地攢錢,不捨得吃,不捨得布施給窮人,一朝死去,反成了餓鬼。即使投胎做人,也只能充當下賤的僕人。你想想看,這樣做又有什麼意思呢?」 修行僧這一席話,使伊利沙如夢方醒。從此,他一改舊跡,樂於濟世助人了。琉璃王和釋迦族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自立為王。 有一惡臣名為耶利,告訴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迦毘羅衛國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辱罵。那時,大王曾發誓說:『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現在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的時候。」於是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便帶兵攻伐迦毘羅衛國。 佛陀聽到消息後,雖然知道這是迦毘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但為了祖國人民,他還是想要克盡心力。於是佛陀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路上等待,並且刻意在路邊一棵枯樹下靜坐。琉璃王遠遠地就看見佛陀,心中雖然百般不願,還是勉強下車頂禮佛陀。琉璃王問道:「佛陀!這前方不遠處就有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為您遮陽蔽日,為何您要選擇在這棵枯樹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說的沒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琉璃王聽出佛陀的絃外之音,深受感動,心想:「以前國與國爭,只要遇到沙門就會退兵,何況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帶兵回國。 就這樣連續三次,只要琉璃王準備帶兵攻打迦毘羅衛國時,途中一定會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樹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時,佛陀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無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對迦毘羅衛國的人因不懂得懺悔覺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難,深表惋惜與憐憫。 目犍連尊者聽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毘羅衛國,憐憫那些即將受害的人,於是向佛陀稟白說:「現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毘羅衛國,我希望以四種方便來救護迦毘羅衛國的人:一是將人民安置於虛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兩座鐵圍山之間,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國中,令琉璃王不知他們的去處。」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雖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毘羅衛國的人,但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毘羅衛國的苦難,他們還是無法逃脫過去所種下的罪業。」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開示後,還是不忍迦毘羅衛國的子民受到迫害,於是運用神通力將一些精英放至缽內,舉至虛空當中,希望能幫助他們躲過此難。後來琉璃王攻伐迦毘羅衛國,殘殺了三億人民。 戰爭結束後,目犍連尊者前往精舍,告訴佛陀:「當琉璃王攻打迦毘羅衛國時,弟子承佛威神力,將迦毘羅衛國精英安置於虛空當中,解救了他們。」佛陀問目犍連尊者:「你已經去看過缽中的人嗎?」目犍連尊者回答:「還沒有。」於是佛陀說:「你先去看看他們吧!」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將缽取下,看到裡面的人全已死亡,不勝悲泣地告訴世尊:「缽中之人均已殆盡,我雖欲以神通力救護他們,仍無法免除他們的宿世罪業。」佛陀慈悲地告訴目犍連尊者:「久遠以前,有一個村落,村中有個大池塘,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魚。一天,村裡人決定將池中的魚撈盡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於池邊捕捉。有一個小孩,本性善良,雖不吃肉,但見到活蹦亂跳的魚兒,便頑皮地拿著棒子朝最大的那條魚頭上敲了三下。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他所帶領的軍隊就是當時的魚群,捕魚的村人就是現在的釋迦族,而那個頑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雖未吃魚,卻也因敲魚頭的果報而頭痛三天。」說完這段前世因緣,佛陀告訴大眾:「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薩聖眾,隱形分身也都無法逃脫。」並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世尊說完此偈,座上無數聽眾,因聽聞佛所說之無常法要,深感悲戚,個個專心思惟佛陀的開示,不久即證得須陀洹果。 省思—— 《地藏經》云:「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從無始劫來,眾生因一念不覺,起欲愛染著之心,所造罪業多如恆沙,故於六道之中輪迴不已,無法超脫。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今日我們有幸聽聞佛法,即應深信因果之理,除了懺悔無始劫來的罪業,亦應從因上積極落實,覺察、覺照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才能隨緣了舊業,更不造新殃。再者,我們更須體悟無常之理,生命稍縱即逝,轉息即是來生,所以我們應當把握「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之殊勝因緣,發菩提心、發長遠心,盡未來際永不退轉。流水長者救魚 從前,有一個「天自在王國」,國內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流水長者,經年累月不疲不厭地救濟眾生,因此受到人民的敬仰。富貴高權的長者經常四處訪視,關心周遭一切,在民間時常流傳著長者助貧扶弱的仁慈事蹟,讚揚長者的種種菩薩行持…… 風和日麗的一天,長者帶著他的二個兒子——水空、水藏,行走至一座城內,走著走著,接近了一個已經乾涸的大水澤。風呼嘯吹過,塵土隨之揚起,一片死寂中,天空出現了群鳥,爭先恐後地飛往水澤,不久,周圍突然躍出虎豹、野獸之類,也同樣往前方水澤奔馳而去,三人對這怪異的現象感到不解,便決定一同前往水澤看個究竟。 原來,即將乾涸的水澤中,放眼望去,橫豎躺著成千上萬的魚群,奄奄一息,在幾乎見底的水澤中不斷掙扎。眼看烈日曝晒下,魚群必死無疑,更令人心驚的是,虎狼鳥獸已大群的聚集,準備飽餐一頓。長者見到這一幕,心生悲愍,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解救待死的魚群?附近的樹神知道長者起了慈悲願心,便出現對長者說:「善男子!趕緊施水給這些即將曝死的魚吧!你名號之所以為流水,應當實至名歸,實現你的菩薩願行。」 長者聽聞這一番話,解救魚群的心意更是堅決。環顧四周,草木豐茂,但卻沒有任何水源的跡象,只好先取樹木枝條來遮蓋魚群,減輕烈日的曝晒,暫時緩和水枯的情形。長者沿著水澤四週推斷水源的來處,經過了一段路程,發現一條名叫「水生」的大河,實地了解之後,長者終於明白池水枯竭的原因。原來,有一群惡人為了捕捉池中之魚,已將上游的水阻截,使水無法流向水澤。時間一久,水澤自然而然竭盡,魚群暴露於外,要捕到魚群簡直是垂手可得。這種惡心的詭計,使得成千上萬的魚群瀕臨死亡。 長者為了搶救魚命,甚至向國王借來二十頭大象。父子三人領著群象至大河中取水後,立即放水至空澤中,在他們的努力下,終於使水澤的水位逐漸上升,魚群獲得豐沛的水量,恢復生機,歡悅地悠遊於水中。見到魚群得以脫離險境,長者鬆了一口氣,來回巡視魚池四周,魚群感應到長者的慈悲救生,紛紛循岸而游,緊跟著長者的腳步。看著魚群眼神中流露著祈盼,長者突然想到,這段時間下來,魚群沒有食物,現在一定很飢餓,於是吩咐兒子趕緊回家收集食物,以最快的速度運送到這裡。經過長者的施予,魚群總算安穩了下來。 長者思惟:「我今天給予這些魚群所需、所食,希望未來亦能施予眾生無上法食!過去曾經聽聞一位比丘讀誦大乘經典,經上說:『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寶勝如來名號,即生天上。』我現在也應該為魚群解說十二因緣之法,並為魚群稱說寶勝如來名號。」為魚群宣說經義後,一行人也法喜的踏上歸途。 後來,這些魚群往生至忉利天,化為容貌端嚴的天人,其中有些天人憶念起前世的因緣,便告訴其他天人說:「我們曾於閻浮提內墮入畜生道受魚身,那時流水長者不但供給水和飲食,又為我們宣說十二因緣法和寶勝如來名號。因為這樣的助緣,我們才得以生天,我們應供養長者,報答此恩!」在長者沉睡的一個夜裡,樓屋上空出現了一片光明,祥雲聚集,數千萬天人來到長者的處所,奉上無數珍寶,飄落的天花伴著虛空中響起的美妙天籟…… 翌日清晨,國王和人民得知昨晚出現的種種瑞相,是由於流水長者慈悲布施所感應,莫不歡喜讚歎長者的菩薩行。 省思—— 經云:「今我所布施,不求三界福,為諸眾生故,以用求佛道。」護生、救生是「持戒」;於過程中忍耐奔波是「忍辱」;為護念眾生而盡其所能、無有間斷是「精進」;沉著不慌、臨機應變是「禪定」;尋找解救之道,適時給予眾生所需為「智慧」。如此令一切眾生脫離苦厄、聞法入道,即是落實大乘菩薩之願行!六牙象王 從前有一隻六牙象王,率領五百隻大象共同生活在山林中。 象王有兩個妻子。一天,象王見湖中有—朵蓮花,嬌艷欲滴,十分美麗,便撈起這朵蓮花送給第一個妻子。 第一個妻子十分高興,說:「這麼冷的天,你竟然能找到如此美麗的花給我,我太幸福了。」 另一個妻子卻生氣了,嫉妒地咒罵:「你這個偏心眼的!我要有毒藥非把你毒死才好。」她越想越生氣,一口氣上不來,竟然憋死了。死後,她的靈魂投胎到一個首陀羅家,成為這家的女兒。漸漸地,她長大成人了,出落得水靈靈的,宛如一朵掐得出水的蓮花。她既聰明又伶俐,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識古今,明知盛衰。她的名聲越來越大,被國王聽到了,就聘她入宮,成了王后。 王后常常向國王講述治國之理,施政之道,國王聽了十分佩服,對她言聽計從。 一天,王后對國王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只六牙大象。我想用它的牙來做裝飾品。大王—定要給我把象牙弄來,否則我馬上死給你看。」 國王說「王后,你別開玩笑了,世界上哪有長六根牙齒的大象?這話傳出去人家會笑話的。」 王后說:「我對此看得很重,—直牽掛在心,如果你不滿足我,我—定會鬱悶而死的。」從此鬱鬱不樂,生起病來。 國王很著急,假說自己夢見—頭六牙大象,問四名大臣:「從古到今,世界上難道真有這樣的大象嗎?有什麼辦法能找到它?」 一位大臣說:「世上根本沒有這種大象。」 第二位大臣說:「大王所做的不過是個夢罷了。」 第三位大臣說「我好像聽說過有這麼—頭大象,不過它生活在遙遠的地方。」 第四位大臣說:「要想抓住它,恐怕比登天還難。」 四個大臣回去之後,召集四方的獵人,向他們打聽,到底有沒有六牙大象。 一個生活在南方的獵人說:「我父親生前常常提到過這頭象。不過實在太遠了,很難抓住它。」 大臣帶著這個獵人去見國王,國王與王后馬上接見了這個獵人。 王后對獵人說:「你向南直走三千里,有一座大山,進山後走兩天,就能到達那頭大象的住地。你在路邊上挖個坑,再剃去鬚髮,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躲在坑裡把它射死,然後把它的牙截下給我拿來。」 獵人照著王后的吩咐來到大象生活的地方,果然把大象射中了。象王見是一個出家人,便問「你是出家人,為什麼要害我呢?」 獵人說:「我想要你的牙。」 象王說:「我痛得實在受不了。你想要象牙,趕快來拔。也許過—會我會改變主意,不但不讓你拔牙,還要殺死你。」 獵人連忙上前,把象王的牙一一拔下。象王又叮囑獵人說;「你快點跑,注意別留下腳印,以免別的象知道後順著腳印來追你。」 象王害怕其他大象聽到聲音趕來危害出家人,強忍疼痛,—聲不吭。直到獵人走遠了,才禁不住大聲呻吟起來。後來終因傷勢太重死去,投生到天上。 群象聽到象王的悲鳴,急忙趕來,見象王已經死去。大家—看象王的慘狀,大叫起來:「是誰殺死了我們的大王?趕快抓住他!」可是四處尋覓,也沒發現兇手的蹤跡。大家回到象王身邊,悲傷地哭泣。 再說獵人取回象牙,交給國王。國王一見象牙,只覺得渾身—陣陣打冷戰,牙齒也嚇得格格響,沒有勇氣伸手去接。王后剛伸手接過象牙,突然天空響起一個霹靂,她便口吐鮮血,倒地死去。六個餅 有一個人,覺得饑腸轆轆, 便買來七個煎餅充饑。 望著熱騰騰的煎餅,迫不及待地吃將起來, 一個、二個、三個…… 當他吃到第六個半的時候,肚子就覺得很飽了。 突然間,他覺得很後悔, 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說道: 「吃了最後的半個餅,就覺得飽了。那麼先前吃的那六個餅不就浪費了?唉!真是笨啊,早知道吃了這半個餅就能吃飽,應該先吃這半個餅才對啊!」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常常,我們也會嚮往最後輕而易舉成功的那一幕,而忽略之前需要多少晝夜辛勤、胼手胝足的努力,就如同吃餅人一般!鹿母夫人 從前有個遊方僧,頗具神通。有一天,他來到一位財主的莊園,正好碰到財主準備吃午飯。 財主一見他來乞討身上是破衣爛衫風塵滿面的樣子,頓時生出憐憫之心。 他想:「像他們這樣,每天走街穿巷地乞討也不容易,正好我還沒吃就把飯都給他吧!」於是財主把自己的午飯,全部倒入僧人的缽中,上面還放了一朵盛開的蓮花,表示他對僧人的敬意。 僧人見了,心中十分高興,馬上顯現他的神通,變得通體透亮,大放光明,空氣中一陣陣飄香。 伺候財主吃飯的一位婦人,見了這情景,心裡真是喜不自勝暗自想:「這才是真正的神人哪!我多希望將來能有一百個兒子,個個都像他這樣,具有不凡的神通!」 婦人去世後,她的靈魂滯留在一個婆羅門常去小便的地方。 有一次,一隻母鹿來到這個地方舔食小便,馬上受到感應而懷了孕,懷孕期滿生下一個女兒。這個女孩由婆羅門撫育長大,在她十歲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美麗端莊的少女了,空閑時就幫父親做一些事。 這天,父親出門,她留在家裡看守火堆,一邊和小鹿玩著遊戲。她只顧高興地玩著,沒有想到要給火堆加柴,等父親再進門,發現火堆已經滅了。他們住在山林里,周圍都沒有其他人家,父親只好叫她到很遠的村莊去取火種。女孩來到村中,奇蹟出現了,她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 村裡的人從來沒有見過這個美麗的姑娘,更沒有見過這種奇妙的情景,個個都驚呆了。 她去取火的那家主人對她說:「好姑娘!請你繞著我的屋子走三圈,我就給你火種;我太喜愛你帶來的那些蓮花了。」 女孩順從地繞著屋子走了三圈,多麼奇妙啊!那家的屋子立刻被三層五光十色的蓮花給環繞住了,那麼光彩奪目清香撲鼻!有一個看到這奇蹟的人,立刻去報告國王。 國王從來沒有聽到過這種怪事,更沒有親眼看過,他感到這事實在太不可思議了,馬上派一個看相人,跟著來人回村裡去看看這女孩,是福相還是賤相。 看相人一看到那個姑娘,馬上被她吸引住了,他回來報告說:「陛下,真是怪事啊!我看相看了這麼多年,看過這麼多人,卻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有福氣的姑娘,她必有神力,後代將會做出豐功偉業,並綿延不絕、世世相傳呀!」 國王聽了,心中異常歡喜,立刻命令手下準備聘禮,娶這姑娘為妻。 那姑娘被帶到宮裡,她的美貌絕倫、天生麗質,震驚了,後宮的王妃宮女,沒有一個人能和她相比,驚嘆之餘,她們又非常嫉妒她,總想找點碴兒,讓她難堪。可是由於國王的寵愛,她們始終沒有機會。 十個月過去,那姑娘懷孕期滿,生下一百個蛋。這又是一件怪事了!那姑娘的來歷,本來就不太明白,有著種種離奇的傳說,現在她生下的不是孩子而是蛋,便使那些后妃個個幸災樂禍想借這個機會拔掉眼中釘。 她們在芭蕉上刻了妖魔鬼怪的形象,塗上污血交給國王,並向國王報告說她生的是鬼怪。國王信以為真。 於是這群妃子找來一隻大壺,將一百個蛋放在壺內,密封壺口,把壺投到水中,讓它隨波逐流。 天帝釋在天上看到這一切,命令天神在壺上打上天帝釋的封印,護送壺順流而下。到了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那壺便停了下來。 那個國家的國王,在高台上看到水中有隻壺,正在水波中蕩漾,壺面閃閃發光便派人把壺從水中取出來,他一看上面竟然有天帝釋的封印,再打開一看,裡面裝的是蛋,外殼都那麼光滑潔白令人十分喜愛。 他也不知道蛋里有什麼又不敢隨便打破,便找來一百位婦人,每人將一個蛋放入懷中,時時溫暖著蛋。 過了一個月,從那一百個蛋中,鑽出來一百個男孩,生來就具有神奇的智慧和勇氣,個個相貌英俊、武藝高超;聲音洪亮,好像獅子吼。 國王高興極了,命人為他們準備一百頭白象,並配上七種寶石製作的鞍子,裝備齊全。 他們英勇善戰,百戰百勝,所向無敵,鄰國一個個被他們征服了。最後,終於輪到攻打他們降生的那個國家了。 在他們母親的國家裡,早已聽說這一百位所向披靡的武士,也早就為他們征服鄰國的事迹所震驚。這次,真的要打過來了!這消息比任何洪水猛獸還令人喪膽,國內百姓個個驚慌失措,恐懼萬分。 國王召集文武百官開會問道:「大敵當前,誰去降服?」 沒有人回答。 王后聽到這消息心想:「這一百個勇士,一定是我那失散了的一百個兒子。」 她跑去對國王說:「要是大王您相信我就不必擔心敵人的進攻了。到時候,看敵人是從哪一邊攻城,我立刻到敵人陣地前去降服他們。」 眾人聽了,半信半疑,不知道王后有什麼妙計能打退敵人。 很快地鄰國的軍隊來了為首的正是那一百個勇士個個騎著白象,威風凜凜。 國王與王后登上城牆,面對著敵人的軍隊。 王后解襟露乳,她的雙乳立即射出一百道乳水,射向一百個兒子的口中。 兒子們馬上就明白了,他們叫道:「這是我們的媽媽呀!」 立刻放下武器,來到母親面前,向母親叩頭請罪。 大家見了面,又悲又喜。 這兩個敵對國家,從此變成十分親密的友邦。鹿王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座森林裡,有一隻雄偉奇特的鹿王,它身材高大魁梧、頂角挺拔崢嶸、四蹄溫潤如玉、雙目炯炯有神遍體長滿了五彩的絨毛。 這隻鹿王率領著幾千頭梅花鹿一起生活在那山青水秀的好地方餓了吃林中的嫩葉鮮花渴了喝溪中清澈的泉水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生活十分幸福。 但是好景不常,有一次,一個國王到森林中來打獵。他帶來許多士兵,牽著獵狗、架著獵鷹,把森林團團圍住,利箭像雨點般地射出。 鹿王帶領群鹿東奔西跑,狼狽逃竄,好不容易才逃出包圍圈,但有不少鹿,已死於士兵的亂箭之下,還有不少鹿被活捉,或跌下山崖、墮入陷阱,或被荊棘扎傷、被泥淖淹沒。 鹿王看見群鹿死的死、傷的傷,心中非常難過,它曾以為經過這次災難,群鹿可以過一段安穩的日子了,可是沒想到才過幾天,國王又來打獵,群鹿再一次受到損傷。 原來這個國王,很喜歡吃鹿肉,所以每隔三、五天便來打一次獵。 鹿王想:「我身為鹿王應當保護群鹿不受損害,如果為了貪圖豐美的水草待在這兒不走,反而使大家都受到傷害這就是我的罪過了。可是遷到哪兒去好呢?哪兒才能找到像這兒這樣豐美的水草呢?」 它考慮再三決定親自去找國王談判,便動身到王城中。 城中的百姓,看到這麼一隻雄奇的大鹿健步入城,十分吃驚,大家都說:「這是因為我們國王心地善良,為人慈悲專行仁政所以感動聖鹿來朝。」 他們認為這是一樁非常吉祥的事,所以沒有一個人敢捕捉或阻攔鹿王。 鹿王走到國王面前跪下說:「我們在大王的國境內生活指望能得到大王的庇護,安居樂業,沒想到近來經常受到獵人的襲擊,每次都死傷很多、損失慘重。聽說大王歡喜吃鹿肉,我們也不敢逃避,只希望大王能告訴我們每天需要幾頭鹿我們一定相互推選每日如數自願前來,絕不欺騙大王。老天爺是慈悲為懷的,希望大王能可憐我們!」 國王聽了鹿王的這番話心中十分驚訝,對鹿王說:「御廚房每天只用一頭鹿就夠了,沒想到為了每天的一頭鹿,讓你們死傷這麼慘重。如果真像你說的,每天會有一頭鹿自動走進我的御廚房,我發誓再也不到森林中去打獵。」 鹿王辭謝了國王后,回到森林中,召集群鹿,向大家宣布與國王談判的結果。鹿王說:從此以後,每天只要有一頭鹿,為了集體獻出自己的生命,那其他的鹿,就可以安穩地過日子了。否則,大家都無法安定地生活下去。」 群鹿聽了鹿王的話,也覺得只能這樣了,於是自動排定前去國王御廚房的次序。 從此以後,每天都有一頭鹿自動來到王宮中,國王再也沒到森林中打過獵。 輪到進國王御廚房的鹿,在動身前,都要到鹿王面前來辭行。 鹿王總是流著眼淚,勉勵它們:「縱生百歲,總有一死,你是為了集體犧牲生命的,是光榮的。你不要害怕、不要怨恨,安心地去吧!」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 這天,輪到一頭大母鹿去送死。但這頭大母鹿腹中,已懷了一頭小鹿,眼看就要分娩。母鹿跪在鹿王面前,哭著哀求道:「並非我貪生怕死但我腹中的孩子是無辜的它有活下去的權利啊!求大王寬限幾天,讓下一個先去,等我把孩子生下來,一定馬上去御廚房報到。」 下一頭鹿聽說要叫自己先去,也跪在鹿王面前叩頭哀求道:「大王!到該我死的那一天我絕不多說二話。但按規矩我還能再活一天一夜讓我活夠這一天一夜我才死而無怨。」 鹿王左右為難,心想:「讓母鹿去嘛!一下子便害了兩條命;讓另一頭鹿去吧!還沒到該它去的時候"鹿王考慮再三便讓那兩頭鹿都退下毅然決定由自己代替母鹿前去。 鹿王到了御廚房後,跪在地上,引頸待宰。 廚師因鹿王以前曾來過一次,所以還記得它;他看到這隻雄奇的鹿王,親自前來就死,覺得非常奇怪,馬上跑去報告國王。 國王下令把鹿王牽來問道:「今天你為什麼親自前來?」 鹿王便把母鹿已懷小鹿,又不忍心以其他鹿替代,所以親自前來的原因講了一遍。 國王聽了,感動得流下淚來,說:「真沒想到一頭牲畜還會這樣殺身成仁!我是一個人,卻每天要宰一頭鹿,以滿足自己的口欲我真是連鹿王也不如啊!」 國王立即讓廚師把鹿王放了,從此戒吃鹿肉,並下令全國軍民,從此以後,無論什麼人,都不準傷害鹿,若敢違犯,嚴懲不赦。 鹿王回到森林,又和群鹿一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四種清凈明誨.第一決定清凈明誨
※佛陀的沉默
※《圓覺經》第05部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佛經
※【共讀佛經】星雲大師講《金剛經》 | 莊嚴凈土分第十(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