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盤架「穩」中求

「穩」是太極拳的一大要求。「穩」指穩固、平穩之意。它具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指穩固。下盤穩如磐石,人莫能移。二指平穩。太極拳猶如長江流水,後浪推前浪,但又不能像大浪一樣大起大落,而是微波漣漣,連續不斷。三指穩住心神。一招一式認真仔細,專心致志,不因外擾而心慌意亂,經過如此長期習練,大可遇事不慌,忙中不亂,危中不驚。

「穩」中習練太極拳,可以從容地將太極拳的各種具體要領和要求練到身上來,練拳質量自會大大提高。否則,只求習練時問和套路遍數,不僅會失去太極拳的樂趣,還容易引起心情急躁。因此,只有在太極拳盤架過程中注重「穩」,自然就會不急不躁,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最終目的。

在太極拳的盤架中做到「穩」,除了具備寒暑不易、晨昏無二的毅力之外,還要在練拳過程中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立身中正、全身放鬆、動中求靜,在動作輕柔緩慢的前提下,要求身法與步法協調一致,密切配合;第二,正確認識身法姿勢與步法的關係,步法配合姿勢以求得平衡穩定。此二者,尤其是步法,它是穩定身體重心的關鍵所在。因此,應將步型、步法與姿勢的協調程度和配合力度放在首位。第三,要進一步做到內外協調一致,虛實分明,分清身法、步法和步型的虛實,特別是兩腳的虛實,在運作時便於拳勢的虛實轉換,懂得重心倒換,明白每一拳勢的重心所在,配合得當,行拳時就不會產生搖晃顫抖等不「穩」之弊病。

一、步型、步法與姿勢

步型與步法是「穩」的根本保證。步型與步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姿勢的正確與否。步型是姿勢的基礎,唯有步型配合姿勢,姿勢方能協調順遂,內勁的順逆轉換、陰陽虛實轉換和襠之開合以及腰脊旋轉等等,無不與之密切相關。腳的方位是步型的關鍵,務必認真地將其貫穿於整個套路之中。太極拳的步型很多,最常用和最實用的是弓蹬步和馬步,其次是虛步、仆步、歇步、獨立步、點步、雙扣步和插步等等。所有步型都應遵守一個共同的關鍵原則,即非丁非八,而「少」字基本上是使步型做到非丁非八的基本準繩。

步型與步法是姿勢的基礎,是保證重心穩固的關鍵。只有姿勢與步型配合得當,拳勢方可穩固;只有步法正確,拳勢的運行轉換才能輕靈平穩。根據力學原理,太極拳的每一拳勢都要求下盤穩固,呈三足鼎立之勢。但也要採用辯證態度來對待,不能過於生硬地求其姿勢和重心的穩定,否則會使步型和拳勢對應配合不協調,關節不順遂,姿勢也隨之十分彆扭,練拳就不能順其自然,也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行拳既要穩固,又要輕靈,看似矛盾,其實兩者又相互依賴,不穩固只輕靈則漂浮,不輕靈只穩固則獃滯,唯有兩者共存,行拳方能暢快淋漓。

盤架與推手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出槓桿、分力、合力、離心力、向心力及重心移動等力學原理,步型不正確,拳勢即不能符合這些力學原理,身體自然不能穩固。只有在步型正確的條件下,拳勢的形成及其變化才能符合這些力學原理,才能八面支撐,穩如磐石,周身行氣均勻,呼吸自然.松靜沉著。同樣道理,步法也須與拳勢一對應,相互協淵,一種拳勢必須採用對應的步法,只有步法正確了,拳勢的變化才能符合以上力學原理,練拳自然就能輕靈穩閻.連綿不斷。倘若步型與步法不正確,或者與拳勢不能巧妙配合,便會影響到周身的協調性和關節的順遂與靈活,周身行氣也會因此而不通暢,下肢底部不穩,嚴重時還會使自身跌倒。

初學者,往往因腿上沒得功夫,練拳時很難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容易前栽後仰,或者跪膝、弓背、哈腰。由於關節不順遂,造成精神緊張,重心自然偏虛偏實,身體不能中正,虛實掌握不好,運動起來,身體難以輕靈穩固。練一趟拳,累得腰酸腿痛,必然信心漸失。待鍛煉日久,姿勢轉換嫻熟,腰腿部有一定功夫後,關節逐步順遂,才能掌握正確的步型、步法和拳勢,三者才能慢慢協調一致,重心才能慢慢處於正確位置而穩定牢固。似此天長日久,練拳自然能夠平穩輕靈,沿路纏綿,步型、步法與拳勢的巧妙配合,蘊含在長期習練的過程之中。除此之外,還要有明師不斷地予以講解指點,才能逐步得心應手。

總之,步型、步法與拳勢相互配合巧妙得當,協調一致,重心才能平穩牢固,姿勢與運動的穩與不穩,完全取決於三者配合的正確與否,以及協調、順遂的程度。由此可見,太極拳的步法與長拳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腿部三彎的摺疊曲蓄。

二、三彎摺疊曲蓄

學者初學練架時,往往站立不穩,身體搖晃腿打顫。其原因大致有三:l、初學練拳時間短,腿上沒得功夫;2、沒有掌握正確要領,身軀與地面上下不垂直,即軸心不正,與力學原理不相符,掌握不了平衡度,未能悟透「活似車輪,立如平準」之奧義;3、腿部伸得太直,沒有彎曲,關節處的韌帶缺乏柔韌性.身體不能放鬆,關節不能鬆開,從而造成濁氣不能下降,五趾不能抓地,清氣不能上升,難以虛領頂勁。似此,太極陰陽不明,上下虛實不分,根部不穩,導致單腿站立不穩,甚至雙腿站立也不穩。

如要單腿站穩,必須做到以下幾點:l、身體上下垂直豎正,不偏不倚,不前俯後仰;2、堅持鍛煉,讓腿部肌肉纖維改變原有組織結構,具:有適應單腿站立的機能;3、膝關節曲蓄,胯關節也要曲蓄,單腿獨立時,腿與臀部以及腰部也要曲蓄,膝、胯、腰三處彎曲呈摺疊之狀,全身方能有韌性產生彈力的同時,氣沉腳底,五趾抓地,腿部須有螺旋纏繞、扣合、集聚之勁,促成單腿有勁。

有了強有力的單腿勁後,則可長時問地穩固站立,身法、姿勢與步法的升降、旋轉與虛實轉換也可以平穩自如。單腿勁既符合槓桿和軸心等力學原理,又符合人體生理結構,也符合太極陰陽相對纏繞的要求。因此,行拳萬萬不可直來直往。否則,關節不能曲蓄,四肢像根直棍,伸展沒有餘地,運動欲求其快,單憑慣性,既不符合太極拳運行的原理,又不符合技擊要求,更達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三、弧線變化

弧線運動是太極拳求「穩」的前提條件。沒有弧線變化,拳勢倒換時則會出現動作問斷與內勁不纏綿的現象,甚至還會使身樁漂浮不穩。太極拳的姿勢招法繁多,在弧線運動時呈現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的立體弧線網,極不規則。拳勢之所以穩固,首先在於自身獨特的弧線變化,猶如蜘蛛羅網,四面八方,牢固緊湊,但又非常靈敏。幾何學原理認為,三角形最穩定,立體幾何學則認為平面最穩定。總之,三角形呈三足鼎立之勢,任何方向的力量都難以使其動搖。

在習拳過程中,拳勢和具體動作的變化與完成都是通過身軀、四肢及關節的弧形運動來實現的,只有弧線運動,下盤方能呈三足鼎立之勢,從而促使身樁穩固。在步型、步法及其變化的過程中又要求輕靈穩固,這就要求兩腳的站立要有前後左右之別,絕不可處在一條直線上。關節要有曲蓄,運作要有虛實,否則,由於前後無任何支撐力,身體容易前栽後仰;如若兩腳前後在一條直線上,左右別無其他支撐,那就勢必造成左右搖晃。

四、圓弧動作

太極拳練到靈活異常之時,欲要將拳練「穩」,圓弧動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太極拳科學地運用了圓弧形,以及與人體結構相吻合的旋轉運動方式,既符合人體結構特徵,又符合力學原理。

太極拳的圓弧動作,實際上是關節的轉動,在概念上不同於上文所說的弧線運動。上文的弧線運動是指拳勢變化時,四肢和身軀運動經過的軌跡呈弧線形。

由於內勁充足,關節極為圓活,高層次功夫的動作幅度極小,所轉之圓圈也隨之極小,一般人甚至看不出來。陳式太極拳明師陳金鰲於晚年練拳時就如同嬰兒走路,外人根本不知是在練拳。拳術的層次不同,拳勢動作所行圓弧的大小與形狀和複雜程度也不同,拳術境界越高,姿勢繁雜的拳勢動作,其圓與弧在身體外圍如同蜘蛛羅網,結構曲折有致,繁而有序。陳式小架太極拳就是因其所走圓圈極小而得名,太極功夫是以無圈為登峰造極。

重要的是,太極拳盤架中要行之緩慢,在㈠慢」中來體悟拳譜要訣,時日以久,便可印證拳譜上所說的感覺和現象,諸如身體空松如同沒有體重,五趾抓地,內勁人地等等。只有這樣,習拳質量才能漸達上乘之境。然而,「慢」的同時又要做到不獃滯、不間斷、不散亂,絕不可用時間來衡量「慢」,具體慢到什麼程度,那就應以「穩」字來作為依據和標準進行衡量。然而,「穩」的程度和標準又取決於功夫層次的高低和身體條件的好壞。

總之,通過長久的習練,太極拳愛好者可以從中慢慢體會出「穩」的作用和好處,繼而做到行拳緩慢,在緩慢中默識揣摩,逐漸將太極拳要領練到身上,既有外在的聲韻並存,行雲流水般的美感,更有氣行全身,心神愉悅等內心感受。


推薦閱讀:

太極八卦掌 | 南拳第三段
武當六合太極拳
道教無極與太極的由來
練太極拳不知道這些基本功你就out啦!
體認太極拳之松---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