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出塞解釋
06-08
出塞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題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TTGTTG 出塞:樂府《橫吹曲辭·漢橫吹曲》舊題.唐人樂府有《前出塞》、《後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都是從《出塞》這一曲調演變而來. 專 輯:出塞 歌 手:王月明 語 言:國語 公 司:九洲音像 日 期:2005.06.28 國際錄音水平24Bit-96Khz天碟品質,著名作曲家王月明經典作品與數位民族樂器大師攜手,演繹蕩氣迴腸的塞外之風,榮獲「全國優秀文藝音像製品獎」一等獎 . [01]敕勒川 [02]青海青 [03]出塞 [04]玉門關 [05]風滾草 [06]大漠孤煙 [07]古道西風 [08]瘦馬 [09]在天涯 [10]明月出天山 [11]廣闊的地平線 №1,唐詩的千古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出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題解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湧澎湃的黃河,發源於雲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 「一片孤雲」、「孤帆一片」等等),這裡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無期」、 「歸家無望」.然而, 「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譯詩 黃河發源於黃土高原,高入白雲之間,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萬仞高山.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摺楊柳的悲調曲,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讚「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範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出塞 馬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並善於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於裝飾「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丰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沖」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塗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後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緻,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餘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豈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鬥時間之長,最後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並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讀岳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深感「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闢,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總之,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歌中,不失為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每次聽《清平調》,內心都無法平靜……
※2014古詩文複習
※人教版七上古詩文默寫
※把握理解古詩詞之關鍵要訣(二)
※2018屆古詩鑒賞試題彙編11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