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岩:我為何輕蔑茅盾文學獎?
【背景】8月20日,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結果出爐,張煒的《你在高原》、劉醒龍的《天行者》、莫言的《蛙》、畢飛宇的《推拿》、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最終獲獎。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作家協會主持評選的長篇小說獎。今年3月,中國作協開始徵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自8月初起,評委們經五輪實名投票,從81部備選作品中選出了五部獲獎作品。
評委會稱,本次評選採用實名投票,評委投票情況公開。每一輪投票結果都公布在中國作家網上,從第三輪投票開始,每部作品的獲票數量也公佈於眾。
但是,公眾發現,多數備選作品出自省級作協主席、副主席之手。對此,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曾回應稱,「作協主席、副主席本身就具備一定實力,才能擔任職務」。他們被提名,是「因為具有創作實力,寫出了好作品」。
據財新記者統計,第三輪投票後,20部提名作品中,15部作品的作者任職作協,僅五部作品的作者沒有作協任職。最後獲獎的五名作者中,張煒、劉醒龍、莫言、畢飛宇亦在中國作協或地方作協任職。
茅盾文學獎為何難以獲得公眾的認可?文學評獎還有公信力嗎?
資深媒體人、出版人高曉岩指出,此次茅盾文學獎評選,未能推出一位新作家,也未有一部作品讓人真正信服,五位老面孔攜五部不怎麼新的作品獲獎,可稱得上是一個最平庸的結果。
他指出,若把這五位獲獎者換成其他五名優秀作家,或者把這五部獲獎作品換成作者的其他作品,也是可以的。因此,茅盾文學獎成為一個可以任意置換獲獎對象的獎,一個可以被人輕蔑的獎。
這幾乎是一個註定的結局。據組織者稱,該獎的評選,旨在倡導四種思想和精神:一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三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四為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
高曉岩認為,上述評價標準固然無比正確,而且無可厚非,但如果文學評獎標準惟主題是問,或思想先行,就可能「閹割思想和文學想像力」。而用這把尺子選出來的作品,惟一可以保證的只是「政治正確」。
中國作協為了確立已經非常微弱的權威性,打消公眾對近幾屆評獎諸種不公的詬病,改用實名投票。但是,至今大多數評委不為人知。而十幾位知名評論家,即使有自己獨特的判斷,也終被平均化。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符合組織預期的結果,是作協集體意志的產物。
為了此次評獎,中國作協還做了一系列配套組織。比如,設立評選辦公室、組織評委集中閱讀作品、設立紀律監察,以為藉此就可實現「公開公正公平」。但是,高曉岩認為,從評獎過程看,並非如此。
據評委盛子潮介紹,此次獲獎作品中,張煒450餘萬字的煌煌巨著《你在高原》,共十冊,大多數評委只看過四五冊。如果眾多評委把票投給一部自己都無暇看完的作品,豈不滑稽?但是,這就是剛剛發生的現實。
高曉岩指出,這次茅盾文學獎評選,在文學性上或許可以扳回幾分,但在優秀度上卻難以服人,最終還是喪失了評獎的意義。該獎曾是文壇的一件大事,但後來逐漸走入權力和市場操縱的魔道,幾乎失去公信力。其評選出來的作品,也難以激起公眾的閱讀熱情。
高曉岩由此認為,茅盾文學獎已成為一個國家意識形態控制手段的獎項,也該壽終正寢了。
(財新見習記者 林韻詩 改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