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教育好孩子 培養孩子成就"萬能"家長
隨著現代家庭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家長們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豐富。除保證孩子的營養健康,輔導作業、培養特長、關注心理健康等任務也不斷累加在他們身上。
在孩子上幼兒園到中學的過程中,家長們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手工勞作、學科輔導、藝術特長……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得來一手。為了子女的教育,不少家長已將自己煉成了「全能家長」。
案例一:父母齊上陣幫兒寫作業
寫不完的作業
11歲的小雨在東城區一所普通小學就讀五年級。由於爸爸經常上夜班,輔導孩子功課自然落在了當中學教師的媽媽身上。
小雨所在的學校以功課抓得緊、作業多著稱。小雨媽媽坦言,當初給兒子選擇小學時,也曾有機會去一所作業很少的名校,但想到中國的教育歸根結底還是以應試為目標,兒子如果在這樣的學校度過6年,一旦進入中學,可能會因為基礎差而適應不了高強度的學業競爭。於是,小雨媽和老公狠狠心,把兒子送到了這所普通校。
「從一年級起,小雨幾乎每天寫作業都要寫到晚上11點半。」初入小學,小雨媽就見識了學校嚴苛的教學要求,每天老師都會布置大量作業:語文,每個生字和生詞都要抄寫一行,拼音再抄一行;數學,每天都有兩張試卷練習……為了強化訓練,學校還對家長提出了各種輔助要求,如果數學考試達不到90分,家長就要把這份試卷抄一遍,然後監督孩子重新做一次;語文如果生詞聽寫不達標,家長在家還要給孩子重新聽寫一遍。所有的作業,家長都要檢查一遍並簽名。
小雨媽坦言,小男孩本來進入學習狀態就晚,而老師提出的這些嚴苛要求對慢性子的小雨來說,更是一種折磨。每天,她看著兒子強撐著眼皮在趕作業,又是心疼又是著急。由於晚上休息不好,白天聽課就沒精神,跟不上老師講的新內容,小雨學習上留下的問題越來越多。如此一來,形成了惡性循環,也讓一直陪伴在旁的小雨媽苦不堪言。為讓兒子儘快完成作業早點休息,她有時會替兒子抄寫幾段。
為減負而包辦
與此同時,學校的各種課外作業也越來越多。每年,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參加一個全國級別的作文比賽。小雨媽回憶,小雨剛上一年級時,老師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參加這個作文比賽。「剛上一年級,字都不認識幾個就寫作文,這不是為難孩子嗎?」小雨媽說,孩子本來每天的功課就很多了,根本沒時間去應付這些額外的課外要求,而老師交代的任務又不能不完成。為了應付老師,小雨媽決定自己上陣,替兒子寫作文。
對於中學語文老師的小雨媽來說,寫作並不是一件很費力的事。但是,她是替兒子寫,就得盡量模仿孩子的語氣,寫完後再讓兒子抄一篇交給老師。後來,隨著小雨的功課越來越多,抄寫的程序都免了,直接由小雨媽全權包辦,由她模仿小雨的筆跡完成作文。
小雨媽笑言,現在她跟兒子的字越來越像了。每次,這些代寫的作文都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儘管替兒子完成的作品從未獲過獎,但她卻因為教子有方,年年被評為「優秀家長」。「這是對我一個最大的諷刺吧。」 包辦也讓家長們發現了自己的潛能。小雨從小就不喜歡繪畫,對色彩的感覺很差,可學校每年都要求學生必須參加繪畫大賽。於是,提交參賽作品的任務自然又落在了小雨媽身上。為了使自己的作品儘可能接近孩子的創意,小雨媽先是買兒童簡筆畫的書籍,又上網搜集材料自學,愣是讓自己這個「繪畫盲」學會了構圖、用色。
不過,再厲害的家長也會遇到「短板」。一次,小雨要交一篇英語作文,這可讓自小對英語沒自信的小雨媽傻了眼。冥思苦想了半天都沒寫出來,娘倆兒只好向正在上夜班的小雨爸求助。由小雨爸用電腦打出一篇電子版作文,用郵件傳回家,再讓小雨抄下來。從那以後,輔導兒子英語的任務,就當仁不讓地由小雨爸包辦了。
陪著孩子成長
小雨媽說,在小雨所在的班級,跟她有類似經歷的家長並不少,甚至老師們也知道,有些作業或作品並不完全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但只要能交上來,就沒人再追究。漸漸地,孩子也習慣了很多事情由家長代勞,見慣了很多大人替代的東西,覺得父母為他們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這不僅讓孩子產生了依賴性,也抹殺了他們的創造力。
「我也知道這樣的包辦不好,但孩子太累了,這樣做就是想幫他減輕點負擔。」小雨媽坦言,她對孩子的期望很簡單,只要學習成績能達到他儘力能達到的程度就夠了,也並不指望他以後多優秀、出色。「能站在金字塔尖的畢竟是少數人。」再過一年,小雨就將小學畢業。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父母能夠提供給他的幫助也會越來越少。
案例二:兒子鋼琴5級媽媽達7級
為教兒子從頭學琴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注重對孩子進行藝術特長的培養。為了督促孩子認真學習,許多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加特長班。結果,不僅孩子學有所獲,家長們也逐漸被培養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了。
張女士的兒子今年上小學五年級,從四歲開始,兒子便跟著老師學習鋼琴。與很多家長不同的是,張女士為了輔導兒子彈鋼琴,從零基礎學起,最終兒子考了鋼琴五級,她自己則達到了鋼琴七級的水平。
「我要是不懂,就沒法輔導啊。」張女士說起來有些無奈,兒子四歲半時,在幼兒園見老師彈鋼琴就會非常專註地看。她覺得兒子喜歡音樂,便開始給孩子報班學習。張女士選的是老師一對一教的方式,每周一次,大概每小時80元。最開始的時候老師在前面教,她在後面看。張女士說,孩子畢竟年紀小,有時候老師講的內容孩子記不住,她便負責做記錄,時間長了,老師講解的時候,兒子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她也會上前再用更簡單的話講一遍。 後來老師誇張女士有天賦,邀請她一起學,張女士笑著說,自己上學的時候,只學過唱歌,連五線譜都不認識,真是要從頭開始。於是,她開始跟著兒子一起學。張女士說,自己畢竟是成年人,理解起來比孩子更快,更容易些。雖然毫無基礎,不過她堅持記指法,然後把五線譜轉換成唱詞,尋找曲子里的規律。慢慢地,張女士找到了學習鋼琴的竅門,技藝突飛猛進。
母子較勁促進琴藝
張女士學鋼琴後,兒子開始跟媽媽比著練習。
兒子能和媽媽一起學習,感覺動力十足,經常要求主動練習。「有的時候我不想練習,兒子就告訴我說,媽媽不練,我也不練,跟我較勁。」張女士說,由於自己要上夜班,所以每天只能抓緊早上孩子上學前的一段時間督促孩子練半小時左右的琴。原來孩子經常不願意練,不過有了媽媽這個對手之後,每次練習都非常認真。有了對比,張女士也不能放鬆,她說,每天上午孩子上學後,她會利用上午在家的時間進行練習。「後來孩子考級都很順利,鋼琴老師也建議我去考試」。母子互相較勁練習鋼琴,很快,張女士就追上了兒子的進度,兩個人後來還一同去參加考試。
張女士至今記得第一次去考級的時候,身邊都是很小的孩子,「孩子們都問我,阿姨,你是老師嗎?」她笑著回答自己是考生,一起考試的孩子們感覺非常吃驚。當時她以為自己是考場里年齡最大的考生,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同場的還有一個60多歲的高齡考生,這才放下心來。考試通過後,兒子對媽媽也十分佩服。
後來居上超越兒子
張女士說,她自己學了鋼琴後,對輔導孩子非常有幫助,「真的是有的放矢,孩子有彈得不對的地方,當時就指出來。如果我不會,或者彈得不好,兒子不僅會給我指出來,而且容易不聽我的。所以,我只好努力學,爭取做一個勤奮的媽媽,給兒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不像最開始,孩子只管彈,他們並不知道彈得怎麼樣,有沒有錯誤。
張女士說,自己剛開始學時雖然熟練度上並不如孩子,不過兒子願意聽媽媽的建議。
張女士說,後來孩子學習越發緊張,反而自己考的級更高。「兒子上了五年級,現在他考了5級,我已經考了7級」,對於媽媽後來者居上,兒子也很高興。母子倆一起學琴,張女士的丈夫既意外也很支持,他沒想到妻子能彈得那麼好,並且家裡買了一架鋼琴,可以兩個人一起彈,大家都覺得物超所值。 張女士說,由於兒子進入五年級後功課較忙,已經漸漸不再學習鋼琴,因此雖然自己也學了8級的課程,不過兒子對鋼琴不再感興趣,做媽媽的也放棄了繼續學鋼琴的動力,只是偶爾彈彈,放棄了這方面的才藝。但這段和兒子共同學習的經歷,還是讓張女士感覺十分自豪。當兒子有其他興趣的時候,張女士也會陪同一起學習。
案例三:家長變身教育專家
教子過程產生興趣
付先生是一家私企老闆,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在海淀一所知名中學讀初三,小兒子5歲,馬上面臨上小學。在對兩個孩子的教育中,付先生一路摸索著前行,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對中國教育研究產生了興趣,並逐漸變成一名專家型家長。
和大多數家長不同,付先生並不贊成家長陪著孩子學習。在他看來,與其去輔導孩子具體的學科知識,不如教會他怎樣學習的方法。
兒子3歲剛上幼兒園時,老師常常向他告狀,說孩子在幼兒園裡問個不停,太調皮了。看到孩子因為不適應幼兒園的教育,每天被老師批評得灰溜溜的表情,付先生決定給兒子退學。
付先生給兒子制定了一份課表,列出每周的必修課,其中有三天的內容是必須完成的:一天逛公園和博物館;一天開展科普活動探索自然;一天去書店,看任何感興趣的書籍。周末的時候,全家一起去郊區爬山。儘管這種教育方式類似散養式,但由於開展的活動具有一定計劃性,讓孩子逐漸養成了熱愛閱讀、喜歡探索等好習慣,大量的閱讀也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現在的兒子已基本掌握了小學階段的生字、生詞。
戶外活動中還鍛煉了體質。如今,5歲半的兒子一天能走30多公里。今年夏天,付先生帶著兒子去西藏阿里、可可西里轉了半個月,沒有出現任何高原反應。
對抗傳統取消女兒作業
付先生說,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大多數家長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思路清晰,都是在不斷的學習、摸索過程中逐步完善。大女兒所讀的學校,是海淀區一所知名中學。曾經學校一度也布置很多的作業,讓孩子苦不堪言。一開始,家長和孩子都選擇了忍受,後來發現,這些機械、重複的練習實際上對孩子的學習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於是,他們面臨兩種選擇:是繼續忍受還是提出反對的意見。 「有時候,家長需要鼓起勇氣與傳統做一些對抗。」付先生說,意識到這些問題後,他找到學校,向老師提出取消女兒的課後作業,前提是保證女兒的學習成績達到學校要求。從那以後,付先生的女兒獲得特批,能按照自己的學習節奏來安排自己的作業量。初中三年,付先生的女兒一直是學校的活躍分子,參與校學生會、校園廣播站等各種工作。付先生沒有給女兒報任何課外輔導班,但女兒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教子有方擁有8萬粉絲
由於對兩個孩子成功的教育,漸漸地付先生在朋友圈裡有了名氣。不少朋友來找他取經,探討教育子女的方法,甚至一些朋友還把自己的子女領來,周末跟著他一起爬山、參加戶外活動。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付先生對家庭教育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與各種教育交流研討會,與專家學者們討論教育問題。關注的眼光不再局限於自己子女面臨的問題,而是更多中國孩子和家長們普遍遇到的困惑。
如今,付先生用關於家庭教育研究的微博在網上已有了8萬名粉絲。每天,他都在網上與粉絲們分享一些教育理念,解答大家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付先生說,自己平時生意忙,教育研究也並不是他的主業,但正是家長的這種身份,讓付先生在做這些事情時多了一種責任和擔當。
案例四:一月成為手工高手
年輕媽媽張女士的女兒今年讀幼兒園中班,雖然女兒才入園一年多,但是已經將張女士從一個手工的門外漢鍛煉成了手工高手。
收集可樂瓶做成教室裝飾品,將牛奶盒改裝成漂亮的儲物盒,手工剪紙……「這些作業對於三四歲的小孩子來說太難了,說是給孩子布置的作業,其實都是要家長代勞。」
其實,這些作業對於張女士來說也不簡單。每一個作業,她都需要長時間地準備。首先要上網去找資料,看看這些材料可以做成什麼樣子;然後需要找材料、畫樣板、動手操作……「別看是幼兒園小朋友的作業,難度不大,我也需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張女士說。
當然,張女士不希望全部由自己大包大攬,也一直讓孩子參與到簡單的操作中,如折摺紙,拿拿東西。經過一年多的手工鍛煉,張女士如今已經有了一雙靈巧的手,她不時對家中的紙盒、瓶子進行加工,變身成了家中的首飾盒、相框等以應對各種家庭作業,她的作品甚至還被朋友們「瓜分」走用來裝飾屋子。 然而,幼兒園孩子不僅只有手工作業。張女士介紹,孩子班上的小朋友的好多作業也是父母代做的,家長給小朋友做的作業要放在一起展示,所以會很有壓力。並且,幼兒園每年都要評選「最佳家長」,為了獲得加分,家長還需要去幼兒園給孩子們上課,準備課件。為了孩子的生物課,張女士還在家養盆栽和小烏龜。
幫孩子完成幼兒園作業佔用了張女士不少時間,讓她發愁的是,女兒的課外興趣班除了跳舞之外又增加了英語班,這意味著她又要從頭開始學習英語了。
專家:家長包辦不利孩子成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
孫宏艷表示,包辦型家長又稱為「直升機父母」,他們總是圍繞在孩子身邊,擔心孩子太小,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希望一切都能幫孩子分擔,就像盤旋在孩子頭上的直升機,只要孩子遇到一點困難,他們就會馬上出現,幫助解決。
久而久之,這樣容易出現兩種問題:第一,長期的包辦導致孩子能力下降。孩子都是在體驗和嘗試中建立自信心,由於父母包辦將這個過程取消了,導致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出現能力差、自信心差等問題。第二,大人總覺得自己比孩子強,時刻保持一種警惕的狀態,觀察著孩子的言行舉止。長期以往,父母容易陷入焦慮的情緒中,而這種情緒也容易傳染給孩子。讓孩子覺得反正自己的能力不夠,父母能行,對父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而父母長期在這種緊張、焦慮的情緒中,對其自身的發展也不利。現在很多父母就認為,一旦有了孩子,自己的全部精力都交給了孩子,撫養孩子成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責任和義務,有的甚至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前途。但是,父母也應該看到,人的一生都是在發展,在不同的環境中需要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不要僅僅把自己定位為家長,忽略了自己價值的創造。
對於陪讀型父母,孫宏艷表示,如果孩子很小,如三四歲左右的孩子,他們還沒有完全的自理和獨立能力,父母陪伴在他們身邊學習一些藝術特長類課程,主要起到一種輔助老師教學的作用,這樣的做法並無不妥。但如果家長陪伴孩子學習是為了在旁邊當監工、第二老師,時刻監督孩子的行為,不時地呵斥、指責孩子的錯誤,這樣的做法就不是很妥當。
如何做好現代父母?孫宏艷介紹,教育專家一致提倡家庭教育應該「兩代人共同成長,與時俱進」,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父母應經常地學習和補充教育理論,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就能規避一些教育誤區和矛盾。同時,也能坦然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找到應對的方法。
孫宏艷建議,對於那些包辦型的父母,不妨向後退一步,給孩子一些空間自由發展,藏起一些愛心,不要過於愛惜和緊張孩子。同時,家長們還應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這往往是很多家長難以做到的一點,他們總認為「別人的孩子能做到,我的孩子同樣也能做到」,無形中給孩子和自己施加了很多壓力。家長應學會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推薦閱讀:
※子女星逢空亡,今年懷孕生孩子的人
※為什麼女孩子有這五種唇形會受到男生追捧?
※為什麼80%的職業女性都夢想當全職媽媽?
※富豪移民:祖國母親咋留不住富孩子?
※正確對待孩子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