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光法師著述(二)
悟光法師著述(二)
作者:悟光 文章來源:五智山光明王寺
密教的修行觀悟光上師 |
由理觀悟入理具成佛者有之
一、理具的悟入
一切眾生自心中的金剛胎藏
凡夫的身都是佛的理智之德,曰理具即身成佛,所以理具成佛是局限於在纏的凡夫,所以說本來具足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一一之法相,亦即萬物人類都是六大體性所現,具足四種法身,因為迷故如被雲遮蓋不見光明,迷者迷於真理本體也。真理本體者,經云:
我皆坐道場,降伏於四魔,以大勤勇聲,除眾生怖畏,
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
知空等虛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暗,第一實無垢。
「我覺本不生」即是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成,一切眾生不解如是常寂滅相,分別妄雲有生,輪迴六趣不能自出。
今雖聞正法音,還於種種有為事迹之中,推求校計冀望成佛,皆無有所得。
「出過語言道」即是解釋阿字門,覺本不生即是佛,阿字即是本不生,此是自證之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智度論謂之言語盡,意不行處。
「諸過得解脫」者,妄想分別、生滅斷常、去來一異等謂之過,變種種戲論,以不知諸法實相故,若了知諸法本無生際,即如是一切過失悉皆解脫,是故金剛之身遠離百非。遠離諸因緣者,若法界體性有生滅相,即有因有緣。今法從緣生即無自性,若則是本來不生,因緣和合之時也無所起,因緣離散時候也無有盡,是故凈虛空常不變易。
大經說唯有如來離諸因緣,如來即法界體性故,法爾自然,本來常住不生不滅,所以不由因緣生,本不生也。
「知空等虛空」者,上空是法性,下空是易解空,本來不生即是畢竟空,以自性凈無際無分別故同於太虛,是故以世間易解之空來譬喻不可思議空。
「如實相智生」者,即心之實相,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佛坐道場,如法相宗的解釋是,種種不如實見悉滅無餘,是故薩婆若慧與虛空等也。
「已離一切暗」者,於一切法相不如實知,即是無明,是故覺本不生時,即生遍法界之明,以一切種智觀一切法無不見聞觸知。
「第一實無垢」者,即是此最實事更無過上,名為第一實際,所謂自性清凈心,以離一切暗,謂佛之知見無復垢污也。
最上利根人能觀六大能生之內容,由五大種字之十六門,旋轉無盡觀,即為理觀而證入,上述的道理雖悟,但尚有塵跡在。
由加持而入我我入,即成如來功德以成佛者有之。
二、加持的功德
蒙三密的加持自見心明道時,乃知種種名言皆是如來的密號,非彼之常情所圖也。
三密加持的三密者,一身密,二語密,三意密;偈雲「三密加持速疾顯」者,法佛的三密甚深,謂修三密之萬行顯本性的真覺,行者自知余皆不知。
顯本性的功德時候,了知貪嗔痴等法是法界體性中的基因,亦即普門之一一德。
一一之尊具剎塵的三密,互相加入彼此攝持,眾生三密亦復如是,開顯時候就是自成大日如來,從四波羅蜜開始,有五部眷屬三十七尊,一一之部亦有十不可說之微塵數眷屬之如來聖眾,更有已成如來的五部三十七尊之一一部亦具有十不可說微塵輸眷屬聖眾,諸如來涉入我身,我身涉入諸如來,如多塊鏡相對互相影現涉入,所以手做契印如來也做契印,我念真言諸如來也念誦真言,我心與佛心相印,所以修三密加持的功德所顯功德與諸如來相同。
故云手做契印,口誦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應加持而得大悉地。身作契印是身密皈命諸佛,口誦真言是讚歎能所詮的教理,心觀照是觀照般若,即觀照能所詮的理智;依身的契印而諸佛應現,由口的真言而諸佛加被,依意觀照而諸佛觀照行者,我們恆修是三密,即名三轉法輪。依是修三密之力並已成之諸佛加被力,行者自身清凈,自心下之本性曼荼羅海會之諸尊應現,而與已成之曼荼羅海會諸尊無有異相,我自身中之諸尊涉入已成之諸尊身中為我入,已成之諸佛也涉入於我自身中諸佛身是入我,住三摩地即是入我我入觀之智,名住三摩地之心。
行者依此三平等觀即現身證三身之果,乃加持成佛。
二觀圓滿故顯得成佛
三、顯得之成佛
理觀與智觀依三密加持,而入我我入,顯出本性之無量無邊功德故云顯得成佛。顯得成佛即凈土變,凈土變之真言即「唵穆欠」,此三字亦即是毗盧遮那佛,亦即是六大法界體性,吾人凡夫由迷而轉悟,覺知凡夫身即是佛身,由三字真言印五處時即能成五智,亦即轉識成智。
印即理智不二大日印,誦三字真言,印額即成平等性智,速獲灌頂地福聚莊嚴身。
密語印口時即成妙觀察智能轉法輪得佛智慧身,誦密言印頂時即成成所作智證佛變化身能伏難調者,由此印言加持自身即成法界體性智毗盧遮那佛虛空法界身。
灌頂地是寶生佛,受虛空藏之灌頂而成福德圓滿,名灌頂智,為福德聚門之主。妙觀察智說法斷疑之智,是阿彌陀尊,能轉法輪故名轉法輪智,令眾生悟自本性本來清凈之智慧門主,故云智慧身。
成所作智是釋迦尊,於五濁之世調伏九十五種異類外道,現八相成佛,皆受它至於道場,故云證佛變化身。
虛空法界身同虛空而無礙含眾像,顯周遍法界。
萬物是由其所顯故,宇宙一切萬象即他之身,萬物即他之身中細胞,其無量細胞即他身中之無量基因理智之德。
一一物均與法界身大日相同之數量,具足四種曼荼羅,三種體相用,三密、五智以及無際智。
顯得成佛時,即知身之數量無限,如實知其自心之智德無量。
而其法身真如觀,即是三平等觀,正覺世間、眾生世間,器世間亦平等,法佛之三業皆等至一實之理,乃本不生之理,而一中無量,無量為一也。
即入佛位後,或修習中,體佛之道,行佛之行儀,發大普賢行願,大作佛事,接引救濟群生,悟入佛之知見。
四、普賢之行願
顯得成佛即入佛位,或修習中,要體佛之道。凡夫之理體是佛,既然是佛,要行佛之威儀,才是即身成佛。
常於無代價的理念發起無緣大悲,去大作佛之事業。以大圓鏡含照萬物之精神來普照關心,施與救濟;以平等如大地養育萬物不分勝劣去滋生;以妙觀察之智慧去觀機逗教,接引凡愚;以精神物質去作應作之事業,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此開示悟入之大工作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當體即入大日之德,開悟時即普賢薩埵,修行時即金剛薩埵,但二者都是二而不二。普賢薩埵即約外,發眾生無邊誓度等之大悲去度一切眾生。
約內即金剛薩埵,要度自心之煩惱眾生。地藏薩埵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些都是行願。初發心若無此大心即十進九退,對於調伏難調之自心眾生是無法克服,甚至反被其所伏,墮入邪道,故必須在初發心開始就應發普賢行願。因為密教主張三平等觀,佛與我及眾生皆悉法界體性所顯,各各之業力基因不同而有所差別,一實際之中有差別,差別中即平等,成佛即是歸入大我。大我中有一不成佛即我也不完整,如人體是一,全體即眾多之總和,如缺一部分即是全體之不完善,要成為完整的佛的萬德莊嚴,必須度盡眾生。
發此心為普賢三摩地,所以說:若依毗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之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之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舍黎,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中藉加持威德力故,於須臾間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可思議之法能變異弟子之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祗劫所集福德智慧,即為生在佛家,故成與未成都要發普賢行願。
煩惱名迷,悟為菩提,菩提煩惱乃如來三密之功德,迷即三密化為眾生三業,悟即三業變三密,其體不異不二。
五、煩惱即菩提
上來所述眾生之本來面目是六大法界體性,即法身佛毗盧遮那。
眾生之五蘊即如來五智,五智各具無際智,眾生之五蘊為心王,各具無量心所,迷故成煩惱,悟者為菩提,乃是如來三密之功德,亦即如來理智之德。如來功德是清凈潔白無染無垢,眾生不悟此本來面目,貪著為求滿足其欲,或恐失其滿足而幻成煩惱。
如貪性之基因是本有的,佛之貪性即貪眾生為真善美而起的,名大慈大悲;眾生是迷於貪自己而變成煩惱,基因無量故煩惱無量,悟者反成佛德之本有清凈性,為無量功德,能轉此之智德為轉法輪,斯人為轉法輪菩薩。
《理趣經》書說此清凈句門云:妙適清凈句是菩薩位,欲箭清凈句是菩薩位,觸清凈句是菩薩位,愛縛清凈句是菩薩位,一切自在王主清凈句是菩薩位,適悅清凈句是菩薩位,愛清凈句是菩薩位,慢清凈句是菩薩位,見清凈句是菩薩位,莊嚴清凈句是菩薩位,意滋澤清凈句是菩薩位,光明清凈句是菩薩位,身樂清凈句是菩薩位,色清凈句是菩薩位,聲清凈句是菩薩位,香清凈句是菩薩位,味清凈句是菩薩位。
這十七清凈句即是提醒人們,反觀自性,若能覺此理趣,即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設廣積習必不墮於地獄等趣,設作重罪消滅不難。
菩提者道也,法身六大體性也、佛也、如來也。
眾生之心王心所是它之智德故,若能返璞歸真,眾生之煩惱當下即成菩提,眾生度盡即證菩提也。
推薦閱讀:
※曇鸞法師凈土思想探微
※妙樂法師偈頌
※大安法師講《觀經四帖疏》1
※【觀察】妙峰法師:夢 話 ——與索達吉堪布討論會集《法華經》
※臨終助念答問 凈空法師講述 下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