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教育的四大危機
(三)男教師缺乏,男孩損失大過女孩男孩們為何顯得柔弱、嬌氣?這與他們從幼兒園到初中所處的學校環境不無關係,在性格發展的關鍵時期,男孩子們基本都處於女教師的影響圈內。一位女老師談到這個問題時,深有感觸:「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部分老師都是女老師」。她的兒子在小學五年級才第一次碰到男老師,「當時,他非常開心」,由於這位男老師是體育老師,於是她的兒子就開始天天練跑步,後來還進了田徑隊,「因為有積極性了,連暑假都去鍛煉,而他對女老師只有兩個字——『很煩』。」這位老師還表示:女性教育和男性不同,女性比較細膩,而男生需要更堅毅更寬鬆的教育。另一位小學女校長也觀察到,在戶外活動中,男老師的帶動性特彆強,會讓孩子們更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當孩子感到焦慮或有困難哭泣時,男老師會以特有的方式來安慰他們,讓他們感到自信和快樂。但是,我國的絕大多數中小學校都面臨同樣的難題:缺乏男老師。《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8》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狀況進行了分析,報告顯示女教師比例高於男教師,尤其是東部女教師比例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地區,城市女教師比例高於農村,特別是城市小學女教師的比例高達79%。北京市2006年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9個區縣180所學校中,女教師比例高達81.3%,男教師比例僅為18.7%。報告稱,中小學教師性別比不均衡問題仍然非常嚴重。男教師,對男孩更有幫助教育專家彼得?維斯特在《男生需要男教師的五大理由》一文中認為:有充足的理由證明,男教師的存在將給我們的課堂和運動場帶來不同,他們將以女教師所不能的方式給男生提供幫助,他對這一觀點給出具體的解釋:首先,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讓自己表現出男性的特徵,但學校里女性多而男性少。按照塞巴斯蒂安?克萊默在《英國醫學雜誌》上所說的那樣,為了表現出自己是男性,男孩必須拒絕所謂的「異性特徵」。但由於缺乏多種多樣的男子漢典型,男孩們就會選擇媒體上大肆炒作的「過度陽剛」的男性作為自己的榜樣,如職業球員。這顯然不是大多數父母所期望的。其次,男孩從男教師那裡獲得的體驗有別於女教師。男性的嗓音音量更大,更低沉。我教過的很多男教師反映,男孩們在操場上聽他們的指揮,也願意跟他們談心。如果是女教師,他們則很可能不說。第三,男教師對男孩特有的行為似乎更寬容。第四,男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女教師有所不同。第五,英國有很多關於男孩問題的研究把評價作為重點,根據英國學者安妮特?麥克唐納的研究,如果學校的大多數教師是女性,學校會傾向於採用女性喜歡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據英國廣播公司2008年10月6日報道:英國負責師資培訓的「訓練與發展機構」針對1,000多名男性做了一項調查。調查中,近一半的人認為,小學時代的男老師對他們的學習生涯影響最大。接受調查者還表示,男老師是促使他們更努力用功的動力;22%的人表示,男老師增加了他們的自信。英國政府顧問、臨床心理學家坦尼亞?拜倫博士也認同男老師的重要性,認為「他們是男孩早期的榜樣。」男生,學習更依賴於教師《中國教師報》2007年7月30日曾刊登了《調查發現:男生學習更依賴於教師》一文,引述了英國教育的監督機構——教育標準局的研究報告:之所以男生在幾乎所有的科目上成績都不如女孩,是因為男孩比女孩對教師更挑剔。「督學們發現,相對於女孩來說,教學質量的好壞對男孩的影響更大。」報告說,「如果教師的教學水平很平庸,女孩通常也能學習,但對男生來說,事情就不那麼簡單。」「有證據顯示,當遇到一名不受尊敬的老師的時候,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影響,更容易放棄。受男孩尊敬的教師,一般有嚴格的紀律要求,對學生有較高的期望,能給予個體充分的關注,對所教的學科充滿激情且知識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嚴密,讓學生既能感受到競爭又能感受到快樂。同時,他們還能讓學生在短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並得到及時的反饋,在對學生進行獎勵和表揚時很慷慨。督學們發現,對於有這些特點的教師,女生同樣也很欣賞,但當教師不具備這些特點時,女孩的表現要比男孩好。「男孩似乎特別看重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在教師的密切關注之下,他們學起來會更加努力。」報告說,「男生似乎需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並需要通過取得明顯的進步來維持學習的動機。在學校里,不利於學習的同輩壓力給男生的學習造成了障礙。」從這些論述及相關研究可以看出,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男教師,男教師缺乏給男孩造成的損失超過女孩,並使男孩在校園的困境進一步惡化。六、父教缺失,讓男孩的成長更危險美國總統奧巴馬親身體驗到父教缺席的影響,在2009年父親節前夕,他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父愛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無力填補。」眾多證據早已表明,父教缺失對男孩成長具有破壞性的影響。父教缺失會讓男孩終身「缺鈣」。我們的社會所推崇和需要的男性風格,比如寬容大度的胸懷、堅強果斷的行事作風、對女性的尊重和體貼等等,往往只有通過父親和兒子的積極關係才能得以傳承。兒子是在對父親的動作行為和男性風格的模仿中逐漸長大成為男人的。父親角色是母親永遠無法替代的。心理學家認為:「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能力」,「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父教缺失會給男孩的成長投射下了陰影,並有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違法犯罪就是其中之一。自然界的教訓讓我們先來看看來自自然界的教訓。在人們的印象中,大象是一種非常溫順的動物,雖然體形龐大,卻極少主動攻擊其它動物。但是在南非西北部的國家公園裡,管理人員卻發現了一個反常的現象:年幼的雄象變得越來越富有攻擊性,在沒有受到任何挑釁的情況下,他們也會兇狠地攻擊附近的白犀牛,把它擊倒在地,殘忍地用腳踩死。這種行為讓公園的管理人員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大象的這種行為極其少見,跟大象溫順的秉性不相符。最終,公園管理人員找到了答案。原來政府為了維護公園的生態平衡,採取了獵殺成年公象的做法,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幾乎所有的小象在小時候都成為孤兒。而成年公象對幼象成長非常重要,因為成年公象會管好這些小象,並為它們與其它動物和平共處提供榜樣。在失去這種榜樣和影響以後,年幼公象本能的攻擊性就毫無節制的釋放出來,並在象群中逐漸蔓延滋長。小象暴亂的行為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早期監督和紀律管束的缺乏往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無論對大象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如此。硫酸潑熊的悲劇很多人還記得清華大學生硫酸潑熊的荒誕事件。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華大學大四學生劉某某為了「研究黑熊嗅覺是否靈敏」,先後兩次用火鹼和硫酸傷害北京動物園的5隻熊。劉某某被當場抓獲,並送交公安機關,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劉某某被清華大學給予留校察看的處分,北京西城區檢察院2003年以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對劉某某提起公訴。傷熊事件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媒體和社會各界展開了大討論。許多專家學者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劉某某生活在單親家庭中,從小由媽媽一手養大。父親不在身邊,而母親又給予了劉某某太多不正常的愛,這種家庭教育環境與劉某某的行為有很大的關聯。在看守所里,劉某某回憶說,在他出生不久父母就離婚了,他除了知道父親姓劉,其他一概不知。劉某某的媽媽李女士在接受採訪時也說:「劉某某出生56天後,我和他爸就分居了,但一直到劉某某3歲時才辦了離婚手續。20年來,雖然和他近在咫尺,但我們沒有一分錢、一句話的來往。」在反思劉某某的行為時,李女士認為兒子的行為跟沒有父親在身邊有一定的關係。來自心理學的證據對於父教缺失與男孩犯罪之間的關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這樣解釋: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缺乏對孩子的紀律教育和監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樣做男人的機會。父親在幫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沒有父親的指導和帶領,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導致各種暴力行為和其他各種反社會行為。美國加州大學的辛西婭?哈珀與普林斯頓大學的薩拉?麥克拉納漢合作主持了「全國青年縱向研究」,以探討父親缺失與犯罪之間的關係。該研究選定了6403位年齡在14~23歲之間的男孩進行連續追蹤直至他們30歲。其中有兩條重要的發現:第一,單身母親獨自撫養的兒子更有可能作出暴力行為,顯然他們與父親呆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一個婚外出生的孩子蹲監獄服刑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2.5倍。第二,各種給予單親家庭孩子支持的方法都沒有特別的效果,男孩長大後依然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這種悲劇的發生,單身母親的經濟狀況差似乎並非是主要因素,原因在於沒有「爸爸」。美國父道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儘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單親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的數據表明,70%的少年犯出自單親家庭。美國60%的強姦犯、72%的少年兇殺犯、70%的長期服役犯人來自無父家庭,90%的無家可歸和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來自無父家庭,80%的強姦犯的動機來源於無父家庭轉移的憤怒。父教缺失對男孩最常見的影響就是「父愛缺乏綜合症」,患有此症的男孩主要特點有:過分怕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少言寡語、不愛集體、厭惡交友、急躁衝動、喜怒無常、害怕失敗、感情冷漠,嚴重的還可能上學逃課、早戀、離家出走、偷盜、甚至喜好使用暴力。德、日兩國的兒童心理疾病治療專家聯合對兩國的3000多名少年兒童進行了一項專題調查,結果發現:缺乏父愛的年齡越小,越容易患上「父愛缺乏綜合症」。而且此症對於男孩的影響更嚴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齡女童高1倍。美國著名的婚姻與子女教育研究專家麥道衛先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缺乏父愛的男孩會成長為危險男人」。因此,作為父親的您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缺席」兒子的教育與成長,我們都要迫切地呼籲您回到兒子的身邊。七、母親「溺愛」,讓男孩永遠長不大「溺」,在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也就是所謂的溺愛。溺愛實際上是一種軟暴力,是一種失去理智的行為,是極端自私的表現。溺愛是在愛的名義下行自私之實,溺愛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賴父母。溺愛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理解和尊重,以恰當的教育促進孩子的成長。溺愛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過分滿足,不考慮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無原則地予以滿足;二是過度保護,不願意讓孩子面對困難,遇到問題包辦代替。在生育和養育過程中,母親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使許多母親容易成為溺愛的實施者。男孩所受到的傷害往往比女孩更多,因為男孩的天性更脆弱、更叛逆、更不願被束縛,社會又要求他們必須成為勇敢、剛強、獨立、負責、有愛心的男子漢,而溺愛正是這些品質形成的天敵,足以摧毀其中任何一種品質,使培養男子漢的理想成為泡影。溺愛,讓脆弱的男孩更軟弱一隻幼蝶正從已裂開一條縫的繭中痛苦地掙扎著,有好心人於心不忍,便拿剪刀把繭剪開,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可是,這隻早產的蝴蝶卻身體軟弱,翅膀乾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原來,幼蝶在繭中的掙扎是在鍛煉自己,讓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脫繭後能夠飛翔,恰恰是那顆充滿同情的「愛心」害死了這隻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我們的男孩就像幼蝶一樣,要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一定要經過痛苦的掙扎。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母親的溺愛而人為地剝奪了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機會,剝奪了他們磨鍊和完善自己的機會,就會使男孩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軟弱無能。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這樣的男孩連自身的生存都有可能成為問題。溺愛,讓男孩的愛心更稀缺有一個倍受寵愛的男孩,由於平時有好東西習慣先吃,在奶奶60大壽時,非要先吃一塊生日蛋糕。父親不允,兒子犯橫道:「不讓我先吃,你們誰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道:「我愛了你12年,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其實,溺愛與愛心培養背道而馳,溺愛的結果往往會扼殺男孩的愛心。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或生病時,小男孩也會本能地表示關心:「媽媽,您怎麼啦?您哪裡不舒服?」許多媽媽的反應是:「兒子,我沒事,死不了,不用管我,你玩你的」,甚至不顧自己的身體,硬撐著給孩子做飯。一次兩次,當次數多了,本來就不夠敏感的男孩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媽媽是「鐵打」的,舒不舒服,生不生病,都不用別人關心,他的愛心就會逐漸萎縮。當父母年邁體衰多病時,需要孩子奉獻孝心時,他們會發現兒子是一個對父母漠不關心、沒有愛心的孩子,後悔為時已晚。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培養孩子愛心的機會,卻被溺愛變成了訓練孩子麻木不仁的過程,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愛心辛辛苦苦的摧毀了孩子的愛心。溺愛,讓男孩更不受歡迎女孩(女性)是天生的人際關係專家,男孩從出生那一天起就處於劣勢,溺愛則會雪上加霜,使男孩原本就落後的人際關係表現得更糟糕。溺愛常常會使男孩自視甚高、自我中心。在家裡,父母圍繞著男孩轉,他成為小皇帝,習慣了眾星捧月般的待遇,走出家門以後,他仍然希望得到同樣的待遇,時時處處只為自己著想,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有意無意的冒犯別人,這樣的男孩往往最不受歡迎。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個雙向的過程,要獲取,必須付出。被溺愛的男孩已經習慣了單向的索取,他會認為他人的關心和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男孩不知道需要付出,更不知道該付出什麼,如何付出,他不可能有什麼好的人際關係。被溺愛的男孩,人際交往的範圍往往很小,局限於父母與家庭,缺乏與人交流的體驗,人際交往的能力很差。一旦在與別人交往中遇到挫折,他們就會很自然的退縮回父母的懷抱,形成惡性循環:越缺乏交往的能力,就越不願意與人交往,越不願意與人交往,就越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長此以往,還會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八、男孩危機,還是流行文化危機(一)選秀風行導致性別混亂2004年,《超級女聲》橫空出世,吸引無數眼球,開創了內地選秀的先河。2007年,《快樂男生》粉墨登場,進一步炒火了選秀之風。眾電視台一哄而上,爭食選秀這塊大商業蛋糕,連一向「高高在上」的央視也利用《夢想中國》這個平台打開了「海選」的大門。除此之外,上海的東方衛視,不僅推出動感十足的《我型我秀》,還趁熱打鐵推出了第一個面向全國的男性選秀節目《加油好男兒》。中國大地,選秀之風,此起彼伏,它充斥著校園,充斥著老百姓飯桌的談資,也充斥了兒童青少年的頭腦。選秀選出了什麼?我們先看眾「超女」——李宇春、周筆暢、厲娜,一個比一個不「淑女」,一個比一個陽剛,典型的女生男相,她們拒絕長發,拒絕裙子……我們再看看「好男兒」——向鼎、馬天宇等等,明明是「男兒郎」,卻清秀嬌弱,溫柔多情,《加油好男兒》里不少選手,都擅長「哭」術——「男兒有淚就輕彈,哪管未到傷心處」。那些「快男」的參賽選手,幾個沒穿過裙裝?幾個不嗲聲嗲氣台灣腔?又有幾個沒化過彩妝?我們感覺到:女人越來越剛,男人越來越柔;女的超級無敵,男的快樂就好!難道這是個超女軟男泛濫的時代!選秀的背後,其實是一股中性化風潮。這種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現象,現在美其名曰「中性化」,並已演變為一種文化思潮,有愈演愈烈之勢。選秀文化的流行,陰盛陽衰的出現,正是這種文化思潮的體現。選秀文化盛行,陰盛陽衰,導致性別混亂:——童話大王鄭淵潔:「『超女』男性化,『超男』女性化,我們距離無性繁殖不遠了。愚預言,由清一色女性組成的評審團評選出的『好男兒』,無需做變性手術,即可直接跨界。」——「80後」作家韓寒:「『超女』選出來一個『男』的,『好男兒』選出來一個『女』的。」——一位重點學校中學的校長發出這樣無奈的感嘆:「男生說話細生細氣,動作扭扭捏捏;女生裝扮中性,言行粗獷潑辣……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這樣的情況在中學校園裡已經不是少數現象。」——網路上有人這樣調侃:「我們發現街上分不清楚性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長頭髮的男孩子若不是有喉結真以為他是女的,平頭的姑娘若不是胸前駝峰還不知道她是女的。」心理諮詢人員觀察到:走進諮詢室里諮詢性困惑的男孩多了,對自己性取向感到混亂的人多了。越來越多的父母:對自己男孩的性取向感到感到擔心。選秀文化,可謂是商業社會和媒體製造出來的怪胎,此風長行,後果將很嚴重。選秀文化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某種形式的性別混亂:男孩越來越「娘娘腔」,男孩越來越缺乏陽剛,排骨男越來越多,肌肉男越來越少。在性別形成過程中,模仿是一個重要途徑,在缺乏正確榜樣的情況下,許多男孩直接把這些所謂「好男兒」作為模仿的榜樣,直接複製他們的外部特徵,因而陽剛不再,陰柔有餘。我們一定要警醒:對男孩來講,所謂的中性化,更多的是男孩女性化,其危害甚深甚廣。(二)對雙性化理論的誤讀為什麼選秀文化會盛行?為什麼中性潮會流行?在某種程度上,這跟人們對一個當前影響甚廣的理論——雙性化理論的誤讀有關。在性別教育領域,雙性化理論可謂炙手可熱,許多人紛紛撰文,不分清紅皂白,認為這個來自異域美國的舶來品可以幫助我們的性別教育。從雙性化理論的起源來看,它本來是一個與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作鬥爭的理論。根據本姆的雙性化理論,一個人的性別傾向可以分為四種: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和中性化。雙性化理論認為雙性化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性別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優點,雙性化個體在各種條件下比性別典型者(男性化、女性化)做得更好,在心理健康、自尊、自我評價、受同伴歡迎、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優於單性化者。本姆認為:「中性化」可以說是「無性化」,是社會性別最不突出的一類群體,它沒有顯著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因此,本來是個很好的理念——男女相互學習,有助於男女兩性擺脫傳統文化對性別的束縛,但到了中國,「雙性化」卻被許多人誤讀為「中性化」,被扭曲了,被學過頭了,走火入魔,結出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惡果。在此誤導之下,男孩變得越來越陰柔、越來越「娘娘腔」,而陽剛則日漸遠離。女孩變得越來越剛強,越來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溫柔也越來越稀少了。這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邯鄲學步的故事:許多男孩就像那個學步的邯鄲人,女性的陰柔之風學到了,而自己看家的本錢——男孩的陽剛之氣卻丟失了。捨本逐末,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啊!(三)「性別哲學」有問題我們為什麼會誤讀雙性化理論?為什麼有些性別理論能如此輕易就深入人心。如果我們深挖一下,就會發現,是「性別哲學」出了問題。如果把「哲學」看成為一種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那麼,我們的性別哲學出了問題。正是性別哲學出了問題,一些所謂性別理論才大行其道,才開始不斷泛濫,才使得選秀文化肆無忌憚,有機可乘。建國以後,我們的性別哲學是:「男女都一樣」,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性別差異的存在。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建國以來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口號看出來——「婦女能頂半邊天」和「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看出來。正是在這樣的口號下,社會上「鐵姑娘」盛行,她們跟男性同樣的著裝,干同樣的工作,性別在她們身上好像已不復存在。女性像男性一樣,大規模進入各行各業。過去沒有女工或女工極少的冶煉、機械、化學、基建、交通運輸等行業,現在都有大批婦女參加,不斷冒出第一個「三八女子測量隊」、第一個女鍊鋼爐長,建築工程中首次出現女瓦工、女拖拉機手等。「婦女能頂半邊天」和「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口號不但是當時的性別認識,而且,它已深入人心。直到今天,當我們談起性別時,我們仍然可以不假思考地脫口而出這樣的說法。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男童子軍、女童子軍,在日本有男孩節、女孩節,但在中國,我們幾乎沒有考慮到性別差異的影響,即使是體育課,許多學校也沒有考慮到男女不同的體質特點,男女一起上體育課(現在,有一些地區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如北京市從2008年起在初中實行體育分性別上課)。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我們的學校以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方式、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其實這種「男女平等」並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是給男孩和女孩選擇的自由,並在法律上保障這種自由。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丁鋼等人認為,以政治學意義的平等觀念取代了教育學意義上的平等觀念,從而導致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男女生之間的界限變得比較模糊,加之其它因素,最終造成了對男生髮展權利的部分剝奪和發展機會方面的不平等。正是由於人為忽視了自然的性別差異,所以,我們往往關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權,而無意之中忽視了男孩,男孩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其危機不斷惡化而不為人所關注。我們現行的性別哲學背後可能隱藏著這樣一種認識,即性別是可以人為塑造的。實踐表明,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這違背了性別形成的規律。性別形成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對性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要以尊重遺傳為前提。實際上,性別是人類的第一類別。性別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我們無法消滅它,我們只能接受它,正視它的影響。九、 接受現實:更脆弱的男孩男孩就像玻璃或瓷器,看起來很堅硬,實際上卻是易碎品。對整個生命過程進行研究的神經生物學家傑伊?貝爾斯基認為:「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男性比女性更脆弱」。(一)更脆弱的生命男孩的生命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堅強,反而更脆弱。男孩的生命脆弱性貫穿於男孩的整個生命歷程,甚至在出生之前,男孩就顯示出生理上的脆弱性。胎兒期在母親懷孕期間,男性胎兒夭折的可能性更大。懷孕之初,男女性別之比為120:100,到分娩時,男女比例已下降為110:100,因為有更多的男孩胎兒在懷孕期間夭折。醫學研究也表明,流產和胎死腹中的男嬰大約是女嬰的4倍。在母親懷孕期間,男性胎兒還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襲,從而引發各種出生缺陷,如大腦癱瘓、腦發育不全、肢體發育不全等。分娩時母親分娩時,男孩所面臨的風險比女孩大得多,男嬰早產和死亡的概率要比女孩高得多,出生之後夭折的男嬰比女嬰多。愛爾蘭的調查發現,76.5%生男孩的產婦會遭遇生產困難,而生女孩的產婦這一比例為71.2%。男嬰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藥物的可能性更高,男嬰剖腹產的比例比女嬰高兩個百分點。生男孩比生女孩更加痛苦,第一次生產的母親生兒子比生女兒要多花約一個半小時。由於男嬰比女嬰平均重約5%,而且男性胎兒的頭部更大,導致男嬰出生過程更長,更有可能使用藥物和機械助產,從而增加男嬰患上出生併發症或遭受外傷的可能性,而這又可能使嬰兒在剛出生的幾天內更加容易煩躁,不易入睡。出生以後出生以後,男孩依舊面臨更大的健康風險。芬蘭政府曾花費9年時間對1987年出生的兒童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有20%以上的男孩在阿普加新生兒測評(指在出生後5分鐘所作的對新生兒的心率、呼吸、肌肉彈性、刺激反應及皮膚彈性的一種健康標準評估)中的得分較低。在出生7年後,男孩的死亡率比女孩高22%,哮喘病發生率高64%,智力缺陷發生率高43%,患有發育遲緩的可能性是女孩的2~3倍。男嬰出生後的發育速度也比女嬰要慢得多。一般來說,一名剛出生女嬰的身體機能和一名出生6個星期的男嬰不相上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專家塞巴斯蒂安?克雷默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發育過程中,男孩出現發育失調癥狀的幾率要比女孩高3~4倍,發育中的男孩或者顯得過度活躍,或者受到自閉症的困擾。許多男孩在發育過程中還會出現協調能力差的現象,從而導致意外事故更多地發生在男孩身上。男孩的非正常死亡率也高於女孩。對北京市中小學非正常死亡事故的分析表明:不管是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男孩意外事故死亡的比例都高於女孩。1990~1999年間,男孩因意外事故死亡的人數為102,女孩為45,男孩所佔比例高達69%。即使成年,依然脆弱成年以後,看起來男性比女性要強壯許多,但在生理上仍比女性更脆弱。男性在大多數疾病上的患病率高於女性,如男性胃病的發病率比女性平均高出6.2倍,男性死於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是女性的2倍,男性患心肌梗塞入院治療的比例是女性的7~10倍。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男人是女人的4倍。男性的壽命更是遠遠落後於女性,相差三四歲,全世界都如此。教養男孩,我們首先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從生命之初到生命的終結,男性都比女性更加脆弱。在成長過程中,男孩比女孩面臨著更高的風險,也可能比女孩更難撫養和教育,各方面更容易出現偏差。正因為如此,男孩像女孩一樣,需要父母的關心愛護。生理脆弱,原因何在?對於男孩生理脆弱的原因,一種理論認為男孩的大腦在出生前、分娩時和出生後更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在出生時男孩的神經系統比女孩成熟得更慢,而神經系統越不成熟就越脆弱。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男孩更容易緊張。在一個相關實驗中,當研究人員把嬰兒放到一個有輕微、但持續時間較長的壓力環境中時,他們發現男孩的皮質醇水平迅速上升,而女孩的皮質醇水平仍然不變。升高的皮質醇水平可以抑制免疫功能和生長激素的分泌。還有研究者認為,睾丸激素會降低免疫功能,使男性更加脆弱。男性的自動免疫系統功能要比女性差得多。女性身體生來就自然具有與外來生理組織交換的能力,比如懷孕時接受男性精子的能力。因此,與男性相比,女性的身體更有能力應付細菌和病毒。除了上述幾種解釋之外,男孩更脆弱的最根本原因可能在於男孩的性染色體與女孩的性染色體不一樣。我們知道,男孩的性染色體是XY,女孩的性染色體為XX。一些遺傳學家認為,正是這條形單影隻的Y染色體使男孩處於脆弱的境地,因為它不能像女性XX染色體那樣通過與「同伴」染色體相互交換基因而維持自身的穩定存在。現代遺傳學表明:男孩的Y染色體本身比女性的X染色體更不穩定,更容易發生基因變異。英國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教授布賴恩?塞克斯認為,男性染色體發生病變的可能性是女性染色體細胞的10~15倍。(二)更脆弱的情感很多研究告訴我們:男孩的情感更加脆弱;壓力讓男嬰感到更不安;父母離婚對男孩的情感傷害更大。為什麼男孩比女孩感情更脆弱?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男孩負責自我控制的大腦區域(尤其是大腦額葉)發育較女孩更為緩慢。男孩的自制力較差,因此,他們對正面或負面的事件反應更為強烈。缺乏情感表達的技巧也是男孩情感脆弱的重要原因。男孩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情緒,男孩更不願意,也不知道該如何向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消極情感。即使男孩長大成男人以後依然如此,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當配偶死後,女人比男人恢復得快,這是因為女人比較善於處理自己的感情和情緒。一旦遭到喪偶這類打擊時,往往用眼淚洗刷自己的痛苦和委屈,讓心態漸趨平靜和放鬆。而男人卻把痛苦和委屈埋在心底,靠時光沖淡,對身心的磨礪時間較長,這種做法有損健康。缺少關愛也可能導致情感脆弱。哈佛大學的實驗表明,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男孩似乎面臨著更多的情緒情感困擾,更加難以控制情緒,他們更需要父母特別的關愛。但是,現實情況卻與此相反,男孩的情緒問題、情感需求往往被父母所忽視。十、耐心等待:暫時落後的男孩(一)三種年齡,兩種落後科學地講,每個人都有三種年齡:曆法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曆法年齡是指一個人從母體降生開始,按年月累計的年齡,它反映了一個人出生後的時間長度。生理年齡是指人的生理實際成熟或衰老的程度。心理年齡是指人的心理實際成熟或衰老的程度。在這三種年齡中,曆法年齡,我們最常使用,它由出生日期決定,對男孩和女孩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性別差異。在其它兩種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上,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男孩都落後於女孩。直到青少年晚期,男孩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才能趕上女孩,與女孩並駕齊驅。曆法年齡,表面上最客觀,又因為最容易使用,所以我們一般習慣使用它作為入學和接受各種水平教育的依據,但這樣做一點也不科學,只是圖方便而已。從科學的角度,我們應該按照一個孩子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來進行教育。當然,這樣做更費事、更困難、更難以把握。了解這一點,對男孩的養育非常重要。因為雖然男孩在生理和心理上落後於女孩,但在絕大多數時候,父母、學校和社會用同樣的標準評價所有男孩和女孩,這其實對男孩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我們發現,許多男孩,只是由於暫時發育落後而影響學業成績,就被打入差生的行列,被強行扣上學業失敗的帽子。這樣做,對晚熟的男孩極為不公平!這樣做的惡果,就是許多男孩在小小的年紀,就對學業失去了信心,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這種打擊會影響男孩的一生。如果父母和教育者能把男孩的暫時落後看作是正常現象,那麼男孩將來一定能趕得上女孩。(二)生理落後的男孩有一次,跟一個幼兒園老師聊天,當我(李文道)談到男孩的精細動作和神經系統發育落後於女孩,因此幼兒園男孩寫字要差一些時,她有點將信將疑。第二天晚上,我接到她的電話,她在電話里很興奮地告訴我:「李博士,你說得沒錯,男孩寫的字就是比女孩差一些。」她接著說:「為了防止先入為主,我先不看姓名,把寫字好的和寫字差的分成兩份,最後一看姓名,跟你說得差不多,寫字差的,男生佔十之八九。」幼兒園的男孩為什麼寫字差,原因很簡單:男孩的生理髮育總體落後於女孩,男孩的運動平衡性與準確性要落後於男孩,但許多教師和父母並不了解這一點。身體與動作落後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寫過這樣一段話:「這一階段(8至13歲)女孩比男孩早熟,如今在學校里,女孩是強勢,無論體力、學習能力還是社交能力,女孩都比男孩強,打起架來男孩也占不到上風」。其實早在出生以前,女孩在生理上就比男孩更成熟。在母親懷孕中期,女孩的骨骼發育比男孩提前3周。出生時,女孩的骨骼比男孩提前4~6周,而且,這一差距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拉長,到了青春期以前,女孩的骨骼發育比男孩早2年之多。2000年,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專家塞巴斯蒂安?克雷默在《英國醫學周刊》上撰文指出:男嬰出生後的發育速度比女嬰要慢得多。一般來說,一名剛出生的女嬰的身體機能和一名出生6個星期的男嬰不相上下。在動作發展上,男孩落後於女孩。在7個月大的時候,女孩在使用勺子、用筆畫線條等精細運動技能上走在男孩前面,這種差異要持續許多年。在小學階段,通常女孩寫的字更漂亮,女孩動作的靈巧性比男孩強得多。在動作發展上,呈現年齡越小,差距越大的特點。在身體發育上,男孩也落後於女孩。女孩達到成年身高的一半、進入青春期及停止發育的時間都比男孩早。以進入青春期的時間為例,女孩一般11歲左右進入青春期,身高迅速增加,而男孩大約13歲左右進入青春發育期,女孩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普遍比男孩早兩年。了解這一點以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小學五六年級,人高馬大的往往都是女孩。有數據顯示,美國女孩一般到16歲時身高的增長已經完成,但男孩一直要到17.5歲身高增長才基本結束。大腦和神經系統落後男孩動作發展落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控制動作發展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落後於女孩。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在出生時,男孩的大腦不如女孩成熟,所以早產的男孩存活率遠遠低於女孩。美國西北大學的認知科學家Burman所領導的研究小組也發現,與女孩相比,男孩的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夠走向成熟。學會上廁所是幼兒大腦成熟的標誌之一。研究表明,30%的女孩和只有15%的男孩在兩歲半時學會上廁所。在3歲時,70%的女孩和只有稍微超過一半的男孩學會上廁所。女孩的神經系統整體比男孩成熟得早一些,所以受神經系統支配的手眼協調動作更靈活,更準確,平衡性也更好,在男孩寫字歪歪扭扭的時候,女孩早就可以寫一手漂亮的字。所以,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只根據書寫的工整情況,我們基本就可以判斷哪份作業是男孩,哪份是女孩的。(三)心理落後的男孩英國學者Geoff Harman對男孩的心理落後提供了量化結論:在11歲時,男生口語能力、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發育水平分別比女生晚11、12和6個月。在性別教育專家邁克爾?古里安還列舉了這樣一些男孩心理落後的表現:在出生四天後,女孩的眼睛與成年人交流的時間是男孩的兩倍。男孩和女孩的連接化學反應和視覺皮層在出生四天後便已經不同。在出生四個月後,與女孩相比,男孩較少能夠區分出熟人和陌生人。通常男嬰更喜歡在白天花時間注視空間移動物體,如吊在天花板上的風鈴。與此相反,女嬰更可能將目光立即轉向看護人。與男嬰相比,女嬰更為關注看護人的話語。女性大腦中的語言中心發育速度快於男嬰。男孩在心理上落後於女孩有多方面的表現,尤其以自制力和言語兩個方面的表現最為突出。自制力落後為什麼男孩上課容易違反紀律?為什麼老師說了好多遍男孩好像充耳不聞?大多時候,男孩並非有意跟老師做對,只不過他更難管住自己,因為他缺乏足夠的自制力。男孩大腦中控制衝動的區域——大腦額葉發育得更緩慢,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小男孩比小女孩更淘氣。到了幼兒園或小學,男孩難以像女孩那樣安靜地坐著聽老師講話,他們上課時小動作更多,更容易違反紀律。性別差異領域的著名專家埃莉諾?麥科比曾作過統計,在醫生候診室里,有遠遠多於女孩的男孩伸手觸摸父母告誡不要動的東西,父親對男孩說「不」和「住手」的比率是女孩的兩倍。由於自制力差,男孩在生活中表現得也比女孩更衝動,對危險因素注意不夠,意外傷害發生的比率也遠遠高於女孩。由於自制力差,男孩在課堂上往往難以長時間坐著聽老師講枯燥的內容,他們更容易分心,更容易做小動作,因而更容易違反紀律而遭到批評或懲罰。言語落後我們印象中,俐牙利齒的女孩多,笨嘴拙舌的男孩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女孩大腦額葉與顳葉中的布洛卡區和韋爾尼克區——大腦中主要的語言中樞,比男孩發育得更早,因此,女孩獲得語言、發展言語技能的年齡較男孩更早,女孩通常比男孩更早開始說話。有研究表明,10個月大的女孩有半數能說出3個單詞,而10個月大的男孩有半數只能說出1個單詞。到16個月大時,半數的女孩可以說56個單詞,而半數的男孩只能說出28個單詞。除了語詞數量上的優勢以外,女孩在發音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上也優於男孩。當然,大腦發育更早並不是女孩善於運用語言的惟一原因,父母和其他照顧者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心理學研究發現,在照料嬰兒的過程中,父母通常更多地與女兒說話,也更可能以自己沒有察覺的微妙方式鼓勵女孩更多地說話。十一、學會欣賞:不一樣的男孩(一)與女孩不一樣的男孩生理在生理方面,男孩的不同首先表現在性激素方面,男孩體內含有比女孩高十多倍的雄性激素,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大腦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是雄性激素和大腦造就了男孩,使得男孩不同於女孩。雄性激素就像男孩的動力推進系統,它使男孩表現出更高的活力,更願意尋求刺激,更愛冒險。與女孩不一樣的激素水平性激素是人體內的一種重要化學物質,主要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兩大類。性激素在人體內的含量很少,但作用卻極其巨大。當然,我們要明白一點:在男孩和女孩體內,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其實都存在,只不過因性別不同而含量不同,在青春期以後,男孩體內的雄性激素是女孩的15倍,而女孩體內的雌性激素是男孩的8~10倍。從受精卵開始,一直到男孩的成熟,雄性激素在男孩的發育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兩個階段,雄性激素的作用最為明顯:一是孕期第6、7周,二是青春期前後。胎兒期:雄性激素第一高峰期科學家們發現,從第六周到第十六周,胎兒經歷了一次生命巨變,從無性別的胎兒變成了有性別的胎兒。在懷孕的最初幾周,男性和女性胚胎在外形上看起來幾乎是完全相同的,胚胎的性生殖腺是中性的,唯一不同的是男孩有一對XY染色體,女孩有一對XX染色體。在懷孕第6周時,男性染色體發出信號,男性胚胎開始生成大量的雄性激素,使男性胎兒浸泡在大量雄性激素之中,從而促使男性生殖腺開始發育,胎兒開始具有越來越多的男性持征——睾丸和陰莖開始發育,小小的胚胎初次呈現出性別跡象。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女性胚胎沒有接到類似的指令,直到懷孕第12周仍處於中性狀態,等待來自染色體的信號。如果這個信號不來,性生殖腺就自動發育成卵巢,因此,在生理學上,女性又被稱作為「默認的性別」。青春期:雄性激素第二高峰期青春期是男孩雄性激素分泌的第二個高峰期。在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低谷以後,在11~13歲左右青春期開始之初,男孩的雄性激素又有了迅猛的上升,促使男孩的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急劇變化,鬍鬚開始出現,體毛變得濃密,嗓音變得沙啞,性器官逐漸成熟,性意識逐漸覺醒,開始遺精,並在生理上最終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雄性激素對男孩成長中的身體和心靈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當男孩步入青春期後,父母會發現兒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原來活潑開朗的少年變得時而鬱鬱寡歡時而脾氣暴躁,讓人捉摸不定,就像家裡有一顆定時炸彈。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即是雄性激素的大量增加。如果我們(特別是父母和教師)能夠理解這種變化的原因,那麼就會知道最明智的做法:耐心等待他們渡過這一關頭,慢慢平靜下來,而不是火上澆油,與青春期的孩子對著干。雄性激素的作用雄性激素分泌與男性行為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雄性激素使男人精力更為旺盛,也使得他們更富有攻擊性。這方面的證據非常多:人們閹割雄性動物使其更加馴服;在古代宮廷,男僕被去勢閹割成太監,顯著地降低了他們對女性的興趣和慾望,也使他們的暴力行為大大減少。在激素分泌與人的攻擊性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研究者在年輕男性身上發現攻擊與敵意與睾丸酮(男性體內主要的雄性激素)的濃度有正相關。同樣,對囚犯所作的研究發現,在最具攻擊性的那一組犯人體內有最高濃度的睾丸酮。對男孩來說,雄性激素的作用同樣如此。前面已經說過,青春期男孩變得富有攻擊性,這與他們體內高水平的雄性激素有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會觀察到,男孩更愛冒險,更喜歡競爭,更愛挑戰、爭吵,更愛跑動,而不願意安安靜靜地坐著,這些行為傾向與雄性激素的大量分泌有直接的關係。這就是男孩子的特點,如果父母能夠試著去理解它、欣賞它,那麼也許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引導它、修正它。與女孩不一樣的大腦——大腦有性別曾對愛因斯坦的大腦做過深入研究的神經系統專家桑德拉?懷特森就認為,人腦是個具有性別特徵的器官。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男孩和女孩體內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相對水平不同,男孩體內更高含量的雄性激素導致男孩的大腦向男性化發展,最終使得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在結構、功能以及發展軌跡上都存在著明顯差異。不一樣的大腦結構人類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通常一個主要負責語言和推理,另一個主要負責運動、情感以及空間關係。聯繫兩個半球的是一組神經纖維,被稱作胼胝體。胼胝體雖然不是大腦兩半球之間的唯一聯繫,但卻是最重要的聯繫,它起著溝通和協調兩側大腦半球的作用。研究表明,男女兩性的胼胝體在形狀、大小以及大腦偏側化方面存在顯著差別。研究發現:女性的胼胝體多於男性,女性兩半球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早在1982年,美國科學家就在《科學》上撰文指出,大腦胼胝體尾部存在著男女差別,女性胼胝體尾部呈球狀,男性胼胝體尾部大致呈圓柱形。科學家們曾用掃描手段研究過146名健康成人的大腦,發現男女兩性在胼胝體形狀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女性胼胝體後1/5的部位多呈球形,而男性的多呈管狀。男性大腦更加單側化,而女性大腦是雙側化,兩半球發展較為均衡。一項使用腦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研究表明,男性的左顳葉要比右顳葉大38%,而女性的顳葉沒有發現這種不對稱。在聽覺聯合皮層特定區域里,單位體積中的神經細胞的數量存在性別差異,女性單位體積內的神經細胞數量要比男性多11%,因此,在大腦的這一區域中,女性大腦神經細胞的密度要明顯高於男性。不一樣的大腦內容物男女在大腦的內容物上也存在一些差異。大腦組織主要由灰質和白質組成,當然還有必不可缺的水分。灰質由神經細胞組成,而白質主要是由神經纖維組成。男女大腦在灰質、白質和水分成份方面都存在差異。男性大腦的含水量更大,充滿著更多的液體,這些液體對男性至關重要。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大腦行為實驗室的魯本?古爾博士解釋說:「可別小瞧這些液體,它可以起到緩衝的作用,因為男性腦袋更經常地受到撞擊。」如果沒有這些液體的存在,因為男性好動,活動量更大,男性的大腦受到意外傷害的危險就會提高很多。女性的大腦比男性要多出15%的灰色物質,這些物質主管人類的思維,這就說明為什麼女性天生就具有強大的語言優勢;而男性的大腦含有更多的白色物質,這些物質主要負責腦細胞之間的聯絡以及神經衝動在大腦和四肢及軀體之間的傳遞,所以男性生來就具有強大的空間感知能力。不一樣的大腦,對男孩意味著什麼?當從事某些工作時,女性往往同時使用大腦的兩側,而男性往往一次只使用一側。男孩往往對某些活動產生抵觸情緒,比如拼詞測驗和字謎等。在進行這些活動時,他們只用一側腦半球思考,女孩卻可以用兩側腦半球同時思考。大腦兩半球之間更緊密的聯繫給女性帶來了一些優勢,同樣經歷中風,與男性相比,女性恢復得更快,恢復得也更徹底。當女性的大腦一個半球受到損傷時,另外一個半球往往能夠發揮替代作用,而男性通常沒有這麼幸運。男孩和女孩大腦的差異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女孩語言能力更佳,而男孩數學能力更強。這是因為女孩的語言中樞比較均衡地分布在大腦左右兩個半球,而且女孩更擅長那些需要兩個大腦半球共同參與的活動;而數學能力基本上是大腦右半球的功能,所以男孩通常更擅長數學。此外,發達的大腦右半球,使男孩操作各種機械時更為得心應手,他們的動手能力更強。(二)與女孩不一樣的心理男孩和女孩之間存在諸多心理差異。性別差異研究權威埃莉諾?麥科比和卡羅爾?傑克林曾經對1500項關於性別差異的研究進行了總結,認為男性與女性在言語能力、視覺/空間能力、數學能力和攻擊性方面存在微小但可信的性別差異。在這些差異當中,有些是男孩的優勢,有些是男孩的劣勢,而有些則是男孩不同於女孩的特點,既非優勢,也非劣勢。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到,有些特點,既可以看作優勢,也可以看作為劣勢,如男孩更喜歡冒險,更喜歡競爭,男孩更加活潑好動等等。男孩的劣勢不可否認,與女孩相比,男孩在發展的脆弱性、言語能力以及情感表達三個方面處於劣勢。發展的脆弱性從受精卵開始,男孩就比女孩更加脆弱,對各種危險以及疾病的不良影響更為敏感,表現得更加脆弱,更加容易受到傷害。男孩在發展過程中也比女孩更容易出現各類發展問題,如閱讀障礙、言語缺陷、多動、情緒障礙和智力落後等等。對此,我們在前面已作過詳細論述。言語能力女生的語言能力優於男生,女孩獲得語言、發展言語技能的年齡較男孩早,女孩的言語流暢性也勝於男孩。在整個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女孩在閱讀理解測驗上也比男孩有微小但持續的優勢。這種差異從學前期就開始顯現,到11歲開始差距拉大,並持續到整個學生時代。女性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具有優勢,對一些修辭的運用駕輕就熟。甚至在那些需要言語策略或類似言語策略的數學測驗上,女性的得分也高於男性。著名的人類學家瑪克麗特?米德的跨文化研究指出:幾乎在所有文化背景下,女孩的語言能力都比男孩要強。情感表達與敏感性女孩比男孩更善於表達情感。2歲的女孩即比2歲的男孩更多地使用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學前兒童中,女孩使用「愛」這個詞的頻率是男孩的6倍,使用「傷心」的頻率是男孩的2倍,使用「瘋狂」的頻率與男孩相同,與兒子相比,父母與女兒更多地談論情緒以及與情緒有關的事件。研究人員曾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給一組由幼兒園兒童和二年級小學生組成的被試小組播放一段錄有嬰兒哭聲的錄音片段,並監測他們的生理和行為反應。研究人員想藉此了解這些兒童會如何反應,他們是試圖關掉錄音機以擺脫這種惱人的聲音,還是根據成人示範,通過錄音機與嬰兒講話來安撫這個嬰兒。研究結果表明,女孩對嬰兒哭聲的反應更積極,更少表現出煩惱,她們會儘力安撫哭泣的嬰兒,而較少關掉錄音機。男孩表現則大不相同,更多男孩的心電圖顯示他們對嬰兒哭聲感覺十分壓抑,他們的反應是很快上前關掉錄音機來擺脫哭聲。男孩的優勢男孩的優勢主要表現為他的視覺/空間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數學能力等方面。視覺/空間能力男孩具有更高的方向感,男孩在學習立體幾何時更容易一些,這都有賴於男孩更好的視覺/空間能力。所謂視覺/空間能力,即根據圖片信息進行推理,或在心理上操作圖片信息的能力。男孩在視覺/空間能力測驗上的表現優於女孩。在4歲時,男孩就表現出這種優勢,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優勢持續增長,貫穿生命全程。心理學家曾設計實驗來考察3~11歲男女兒童在空間能力發展上的差異。當被問到:一杯水由垂直豎立狀態傾斜50度,杯中的水平面看起來是什麼樣時,男孩成績顯著好於女孩。數學能力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以前,男孩和女孩的數學能力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從青春期開始,男孩在大多數數學能力上佔有優勢。相對於女孩,男孩在算術推理測驗上表現出微小但持續的優勢;男孩掌握著更多的數學問題解決策略,因而能夠在複雜的幾何問題上比女孩有更好的成績。男性在數學問題上的優勢在高中階段最為顯著,有更多的男性在數學上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能。研究也同時指出,男孩的數學優勢並非全面優勢,在計算技能上,女孩的表現就優於男孩。(三)不同於女孩的獨特男孩心理下面一些是男孩不同於女孩的特點,因為它們有時候是男孩的優勢,有時候又變成男孩的劣勢。更好動、活動性水平更高早在胎兒時期,男孩的身體活動就比女孩活躍;在整個童年期,男孩都一直保持著比女孩更高的活動水平。男孩的活動半徑更大,男孩需要藉此消耗更多的體力和精力。男孩喜歡積木、汽車和飛機,並不是因為這些東西是男性特有的,而是因為在玩這些玩具時,需要更大的活動半徑,活動的範圍也大了許多。女孩子也不是都喜歡女性化的玩具,她們喜歡的是能夠進行交流和有助於增進群體親密關係的玩具。更高的攻擊性從2歲時開始,男孩的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就都多於女孩;在青少年時期,男孩捲入反社會行為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是女孩的10倍。下面這幾個實驗中都說明男孩具有更高的攻擊性。第一個研究是拍攝孩子們看電視時的反應。結果發現暴力鏡頭一出現,男孩子的眼睛就會為之一亮,臉上發光,他們對暴力情節也比女孩子記得多、記得牢。第二個研究是探討在假設的衝突情境下男孩和女孩會如何反應。結果發現69%的男孩選擇了打架或對罵,同樣比例的女孩選擇離開是非之地,或用非攻擊性方法來應付這種場面。更叛逆、更不順從從學前期開始,男孩就表現出更多的反抗行為,而女孩對於父母、教師和其他權威者的要求,比男孩更為順從。當希望他人順從自己時,女孩一般會採用機智、禮貌的建議。男孩們雖然能夠與他人友好合作,卻比女孩更多地藉助於命令或控制性的策略。美國研究人員曾調查了20個由學生策劃的未遂校園槍擊案的案例。其中有18個案例都是知悉此事的女孩提前報告了校方或其他成年人。對此,這項研究的發起人詹姆士?麥克基總結說:男孩首先忠誠於其他男孩,女孩則從成人的視角看形勢。更喜歡競爭只要超過兩個男孩在一起,他們就會免不了相互競爭,競爭是男孩或男性的本性之一。在一個男孩團體裡面,每一個男孩都會嘗試取得優勢地位。男孩子總是為了某些東西而競爭,有些時候,只是一件小玩意,有些時候,是為了團體中的地位或者權利。有研究者指出了男性喜歡競爭的原因:男性喜歡構築等級,女性喜歡編織網路。塔南認為,女性往往把人際關係看成一個網路,形形色色的人通過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以及情感關係相互編織成一個大的社會關係網路。男性則始終用等級的眼光看待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尤其是與其他男人的關係。他們總是急於知道,在等級關係中,誰位於最頂端。女性傾向於尋找與他人一致的地方,與他人是否擁有共同的基礎,而男性則傾向於競爭,和別人一爭高下。更喜歡冒險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表彰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高錕自小就是愛冒險的小科學迷,被父母視他「頑皮仔」。高錕在上海讀小學六年級時,就做了第一個化學實驗,製作一個用來趕嚇貓狗的泥球炸彈。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男孩在陌生情境中就表現得比女孩更加大膽,更願意探索未知的世界,對新鮮事物更加好奇,而女孩在陌生情境中顯得更為恐懼和膽怯,她們比男孩更為謹慎和猶豫,冒險活動也遠遠少於男孩。加拿大心理學家巴巴拉?莫倫基羅的研究指出,男孩和女孩對於危險行為有不同的看法,在面臨潛在的危險時,女性往往會認真考慮自己會不會受傷,從而不會冒然向前,而男孩子經常低估危險,甚至意識不到危險的存在,即使意識到有一定風險,他們也會選擇去嘗試。利希特?彼得森的研究發現,女孩比男孩要膽怯得多,她們在騎車時剎車動作做得更早一些。男孩從錯誤中學習的速度也要慢一些,往往以為自己受傷是「運氣不好」引起的,下次可能會好一些,而且認為留下傷疤是很「酷」的事情。不同的遊戲風格1952年,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就指出不同性別的孩子在玩積木時所表現出的巨大差別。他發現女孩總喜歡把積木堆成圓形的城堡,而男孩則用它來搭建樓房和火箭。在社會性遊戲中,兒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選擇同性兒童作為遊戲的夥伴,男孩更願意選擇男孩,女孩更願意選擇女孩。在學前階段,男孩更喜歡結成兩人以上的群體一起玩,女孩則更喜歡在兩個人之間交往。小學階段,男孩的遊戲夥伴群體規模更大,而女孩更喜歡發展兩人間的親密關係。男孩的遊戲夥伴之間也更容易發生衝突。十二、父親:從男孩到男子漢的引路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布森認為:「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一)父愛與母愛不同作為總統候選人,奧巴馬認識到父親對孩子的獨特價值,更認識到父教缺失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影響。作為父親,我(孫雲曉)對父親的獨特價值深有體會,因為父愛與母愛是不同的,再好的母親都不能替代父親的作用,就像再好的父親都不能替代母親的作用一樣。美國《父母》雜誌這樣總結父親的獨特之處: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2.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3.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複雜;5.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6.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7.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8.父親支持妻子;9.父親更會幫助孩子發揮潛能。美特斯?邦威的老闆周成建說:「父親是一個意志力非常堅強的人,而母親對事物的變化感覺很敏銳,美邦(美特斯?邦威,一個服裝品牌)能走到今天,這種執著、這種堅持是父親給予的,而對時尚、市場的敏感性則是母親給予的。」長期以來,我們總是習慣強調母愛的力量,強調母愛最崇高,但事實上,父愛的力量同樣偉大。就像一隻鳥兩隻翅膀、一個人兩條腿一樣,母愛和父愛是缺一不可,無法替代的。(二)父愛的獨特價值眾多研究表明,父親在孩子發展的許多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父愛對男孩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孩子智力發展的特殊催化劑研究證實:父親較多地參與嬰兒的交往,將有助於提高嬰兒的認識技能、成就動機和自信心。還有研究指出,孩子在家裡和父親在一起的機會越多,時間越長,智力也就越發達。美國耶魯大學一項連續進行了12年的研究表明,從小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善交際、學習成績好。待續。。。。。。
推薦閱讀:
※地球危機之規律之迷
※美國是誰——特朗普執政的深層危機
※護照風波將再次加劇烏克蘭危機
※扎克伯格1天虧了50億美元,被美英兩國官方質疑,數據泄露讓Facebook危機四伏
※溫州人肯定能走出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