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真實名經&開示講解??法炬師?譯??下
(2012-01-31 22:16:26)
轉載▼
標籤: 榦微西藏文殊菩密咒仁波切雜談 | 分類: 般若佛經儀軌 |
續上
另外一個解說的方式,就密咒道而言,密咒道會說在我們的心中都有著不壞明點,所謂的不壞明點,這個不壞的意思就是它永遠的存在的。從我們入母胎結生相續開始,紅、白界結合,之後,我們的心識就入於紅、白界,入於紅、白界之後,就會安住在心間,這一個就是極微細的風心,就成為不壞明點,也就是我們初住母胎的時候的那一個定點就是不壞明點,在我們的心間。這一個極微細的風心在梵文的字是一個短啞,就是一個啞字旁邊沒有兩個圈圈,那個字就是短啞,用這個字來作代表。它也可以稱為是我們的原始心,依於這個原始心,當我們證空性慧的時候,我們可以成就義光明,依於這個義光明我們就可以證悟成佛,所以這就是說為什麼圓滿佛陀由啞字(這個啞字是短啞字)所出生的,所以也可以說極微細的風心是我們成佛的因。
「啞者一切字中勝 是大利益微妙字」意思也就是來稱揚啞字它的殊勝,我們剛才有就這個啞字來作解說,兩種說法,第一個講法就是屬於不了義的講法,也就是由這個啞字產生了文字,產生八萬四千法蘊而最後成佛,這是就不了義的方面而解說的,如果就了義的方面而作解說的話,就是指我們心中的不壞明點,指我們的原始風心,這個就是了義的講法,所以這個啞字可以稱為說它是所有一切文字當中是最殊勝的,它可以帶來非常大的利益,所以這是一個微妙智。這個啞字可以說是從我們的肚子裡面發出來的一種聲音,因為有一些音我們可能是從嘴唇發出來,牙齒發出來,或者舌頭發出來的,這個啞字是從我們肚子裡面發出來的一種聲音。「諸境之內出無生」是指啞字它是從我們體內所發出來的一種聲音,所以它沒有從哪一個地方發出來的意思,不是從嘴巴或者牙齒發出來的聲音,所以才說它「無生」。「即此遠離於言說」,這個啞字是遠離一切的言詞,並不是用言詞可以表達的。「是諸說中殊勝因」我們剛才說這個啞字,我們無法用這些言語來將它表達,可是這個啞字又不可欠缺,沒有這個啞音在的話,其他的這些音、這些言詞都無法發出來,所以說這個啞字是諸種言說中的最殊勝的一個音,所以啞字是一個基礎那個意思。以上就是略示的部份,接下來就是詳述,詳細(2A結束)
接著詳說的部份它可以就幾個方面來作詳細的解說,第一個是就五智來作解說,一個就佛的四身來作解說,一個就十度來作解說,一個是就四種事業來作解說。首先就五智來作解說,五智我們知道,就是指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以及大圓鏡智,這就是五智。首先第一個是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大供養者是大欲」用這一句來表達。「大供養者是大欲 一切有情令歡喜」,這邊就是指密咒道當中所說的轉貪欲為道用。如果我們要讓極微細的原始風心現形的話,在道位的時候,我們就要轉貪欲為道用,就是利用貪欲讓我們極微細的原始風心能現形。所以這一句,「大供養者是大欲」,意思就是在密咒道當中轉貪欲為道用的一種修持法,這種轉貪欲為道用的這種修持法能令一切有情歡喜。
就顯教也就是波羅蜜多乘而言,他們並不主張有所謂的能轉貪欲為道用的這種修持法,也就是他們不主張我們可以讓極微細的風心現形來轉貪欲為道用,他們不主張這個樣子,他們也不主張說死亡的時候那種極微細的心能夠把它轉為道用,他們不主張這樣子。密咒道是一條方便道,就有這善巧方便可以將死亡時候極微細的死心轉為道用,那是因為可以藉由轉貪欲為道用的關係。如何轉貪欲為道用呢?這除非是高證悟者才有可能這樣子來作,就我們而言,我們是無法作到這一點。就我們而言,不要認為還可以很輕易的轉貪欲為道用,沒那麼容易的,能轉貪欲為道用那是指他的證悟非常高的一個成就者才有可能,這一個成就他必須先在共道裡面修持已經獲得成就了,然後在生起次第也達到究竟了,在圓滿次第,他已經證得聲遠離、語遠離,達到了心遠離的階段,才能轉貪欲為道用。我們如果沒有這種層次的證悟的話,隨意的來行這種貪欲道的話,我們只有入三惡道而已。比如說五肉五甘露而言,對我們而言,我們是很難以將這種不淨的這些五肉五甘露把它轉換成真正的五肉五甘露,我們所見到的只有庸俗的相而已,我們還沒有達到那種證悟可以將這些東西真正轉成甘露。能夠將這些東西轉成真正的五肉五甘露的話,必須要是證得聲遠離以上的境界才有可能。
這邊仁波切就舉了一個例子,在西藏那邊有一個修行者,他是穿著邋裡遢塌的一個人,看他的因緣,有時候突然間就去有些店裡面,有一些老闆看到他到店裡面去,他們很高興供養一些食物,那一天他的生意非常的好,這樣子的一種現象。人家會覺得很幸運他的到來。有一次有另外一位修行者,他是真正的比丘相,可是他有名利的一個人,他可能是一個仁波切,有時候拿中共的有些金錢來使用,可能是政治的問題吧,所以他不喜歡那個仁波切,所以有一天仁波切從那邊來的時候,他自己不喜歡的人過來,他就好像對峙,對峙的時候,仁波切講為什麼你跟我講這種,他可能不會去講剛才我跟你們講的緣故,所以三個人就打了一頓,所以打仁波切的緣故,中共就把他關在監獄裡面,那個監獄裡面他不喜歡吃中共給的一些食物,他吃自己的大便,他喝的是自己的尿,因為他修行的程度很高,所以他不需要一般的外麵食物就對了,師父的意思是,他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很奇怪的人,但是他修行的程度非常高,像這個例子。
仁波切講到說,在我們一般原始本具的極微細的原始風心在我們的心間是有的,可是他卻不現形,他好像一直停留呆滯在那邊,我們一般的人除了死亡的時候這個極微細的風心才會現形,那時候就進入到極微細的死心的狀態,這極微細的風心才會現形,如果我們想要在一世以一個身軀來成佛的話,我們就必須要想辦法讓我們臨命終前讓極微細的風心能夠現形。因為你如果極微細的風心無法在你還沒有往生之前現起來的話,你是很難以在這一世當中以一個身軀來成佛的。瑜伽士當他的證悟非常高的時候,他就有辦法讓他還沒有圓寂之前,讓極微細的風心現形,他必須要先證得生起次第還有圓滿次第,才有可能作到這一點。如果這一個瑜伽士他在這一世當中,沒辦法讓他極微細的風心現形的話,當他死亡的時候,他也可以利用當微細的死心現前的時候,空性的狀態的時候,在那個時刻來證悟成佛的。也有另外一個,就比如有一些修行者,他是選擇在中陰身成佛的,也就是他死亡之後,入了中陰身的時候,可是他能夠控制他的極微細的風心,所以他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來成佛,雖然在這一世他沒有讓他的極微細的風心現形,可是他有那個能力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來成佛,來讓極微細的風心現起來而成佛的。所以想要在這一世當中來證悟成佛的話,你必須要先證得圓滿次第的這些成就,獲得非常高的證悟,有這種境界的人,才能夠在這一世當中來證悟成佛的。
「大供養者即大瞋,一切煩惱廣大怨」這邊就是指轉瞋恚為道用的這個瑜伽的修持法。當所化機,也就是這些徒眾無法以寂靜相來調伏的時候,就必須要現出忿怒相來調伏他,可是你如果現起忿怒相要調伏的話,你內心的等起意樂必須是大悲,形相雖然現為忿怒,可是你的內心是大悲,以大悲來攝受、來作調伏,也就是你在內心當中極為悲憫的對他方,這樣才能夠用這種悲心為發心來用忿怒相的方式來作調伏,時輪金剛他就是現這種相來作調伏眾生的工作。如果一個瑜伽士他想要用忿怒相來調伏眾生的話,他必須要具有那個量他才能夠作,示驗的方法他可以用他的眼睛看一棵果樹,結在果樹上的水果,如果他眼睛一瞪能夠讓水果掉下來的話,那表示他有這個量可以用忿怒相來調伏眾生。另外一個方式,如果他用眼睛能夠將掉下來的水果再回到原來的樹上的話,表示他已經具有這個能力可以用忿怒相來調伏眾生了,如果沒有這種量的話,免談。
舉了一個例子,就如同那洛巴當他去覲見帝諾巴。他聽說有這麼一個成就者在很遙遠的地方,那個地方他又不熟,所以那洛巴就一路千里迢迢的去尋訪帝諾巴,他問很多人都不認識誰是帝諾巴,到最後問了一個人,好像有一個人好像是叫作那個名字的,所以他就循著這個線索去找到帝諾巴。遠看這個人就好像一個乞丐一樣,而且是惡形惡狀的樣子,然後那諾巴就去問他說:「你是帝諾巴嗎?」,他說:「是」,「你不是帝諾巴嗎?」,他說:「不是」,所以他都搞糊塗了。之後,帝諾巴就到河邊去抓魚,然後他也不用火去烤一烤來吃,他就直接抓魚這樣子生吃了,有一些魚沒吃就擺在旁邊,有一些魚就死了,那些被他吃的魚,他吃一吃剩骨頭又把它丟到河裡面,又活起來又跑掉了,所以這可能一個例子要有像這樣子的證悟才堪能用忿怒相去調伏眾生吧。
「一切煩惱廣大怨」,也就是指煩惱是煩惱敵,我們現起忿怒相主要是要滅除煩惱敵為主,就是當你要用忿怒相要去調伏眾生的時候,主要是要調伏其他眾生的煩惱怨敵為主,所以這邊才說,「一切煩惱是廣大怨」,煩惱是最大的敵人,我們現忿怒相要去調伏就是要調伏最大的敵人──煩惱敵。剛才說的轉貪欲道為道用,是妙觀察智,這邊轉瞋恚為道用,是大圓鏡智。「大供養者是大癡」這邊並不是特別講到說轉愚癡為道用,沒有所謂的轉愚癡為道用的。如果說就密咒道而言,你要去除這個癡,必須要先去修持睡眠瑜伽就是去修睡眠光明,就密咒而言才能夠去除這個癡。如何轉這個癡為道用,一般在說沒有轉癡為道用,可是你在轉貪還有轉瞋為道用的時候,也可以將這個癡給轉換掉。「亦愚癡心除愚癡」就是剛才跟你們解釋過了。這邊是指法界體性智。「大供養者起大忿,即是忿恚之冤讎」,這邊的「忿」看起來好像是忿怒,可是事實上這邊所指的這個忿是指嫉妒而言,這邊就是指成所作智。「大供養者大貪欲,一切貪欲皆除斷」,這邊的貪欲就是指吝嗇而言,所以是平等性智。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剛才不是說可以就五智而作解說嗎?五智的部份,到此我們已經講完,我們今天暫時到這裡告一個段落。
我們昨天就五智之門來作讚歎,接著我們今天開始就由四身這一方面來說明,首先就是從報身。我們知道報身具有五決定,也就是報身他具有相好莊嚴。文殊菩薩他證悟成佛的這個剎土稱為五明。接著我們就從二十頁這邊開始看,二十頁說,「大境色與廣大身」這邊開始看。這邊的「大境色與廣大身,大色並及大形像」就是在稱揚文殊菩薩他的色身。「大名及與大廣大」稱揚文殊菩薩他的名號,他的名號遍揚十方。「大中圍者是廣大」這邊的中圍就是指他的壇城,他的壇城非常的廣大,十方諸佛菩薩的壇城而言,文殊菩薩的壇城稱為非常的寬廣、非常的廣大。佛陀的身,不論剎土於何處他的身都可以遍滿這一切,任何一個地方,佛陀的身都會顯現。「持於廣大智慧器」這邊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智慧是遍智、一切種智,涵蓋有盡所有智以及 所有智。「鉤煩惱鉤大中勝」意思也就是對於那些心未調伏,心續當中盛滿煩惱的這一些有情眾,文殊他可以以智慧鉤去勾攝這些有情。「普聞妙聞皆廣大」,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法身是如如不動,然而他卻能夠維持如如不動的法身化出不可思議的無量化身去饒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又稱文殊菩薩為文殊智慧尊。「顯中即是廣大顯」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聖心是空樂無二,方便、智慧無二的,他可以依著這些所化機、這些弟子他的根器、他的意樂,作甚深廣大的顯現。「解者軌持大幻化」這邊也就是說在諸佛菩薩當中,文殊菩薩他的善巧方便,屬於是最為卓越的,所以他可以以著非常卓越的善巧方便來攝持一切眾生,就是用著大幻化網這種方式善巧方便來攝持眾生。「大幻化中成利益」,也就是文殊菩薩他依著眾生不同的根器,可以作不同無量無邊的這些示現來利益其他眾生。「大幻化內喜中喜」也就是文殊菩薩藉由不同的這些幻化,依著眾生的根器,依著眾生他所歡喜的,帶給眾生最究竟的安樂。文殊菩薩他所現的這些幻化就好像是魔術一樣,我們知道魔術雖然對境沒有所顯現的形象,可是在我們這方面看過去,它好像是實有,所以文殊菩薩他會依著有情眾生他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意樂,他會幻現出讓眾生相應的這些方法來渡化他們。
剛才就是以四身的方式來作稱揚,接著就是以十度來稱揚文殊菩薩,十度就是我們一般所知道的這六度,另外還包括有方便、願、力、智這一共有十度。「大施 最為尊」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布施度達到最究竟,當他行佛子行之時,他毫無吝惜的將自己的身軀、所有的善根、一切的受用資糧,都布施給眾生,所以他的捨心已經達到最究竟,因此他圓滿了布施度。「大持戒中持殊勝」就是文殊菩薩他的持戒度,已經達到最圓滿究竟了。縱然在夢中他也不去染犯任何的 戒或者遮止戒,而且他的佛子行,達到最究竟,他已經捨棄了自利,一切以利他為主。TOP
文殊真實名經(三)
「於大忍辱即堅固」意思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忍辱度達到最究竟了,忍辱即為堅固,他已經圓滿了三種忍辱,一個就是安受苦忍、一個就是 法忍,一個 。 法忍就是說他已經徹底的了悟空性,所以他對於空性,他不會有那種無法堪忍、畏懼的這種心,有一些人當他了解空性的時候,他會恐懼,文殊菩薩沒有這種恐懼,他已經了解到真正的法性空性了。「以大精進悉棄捨」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精進度達到最究竟,他可以發起猛力而且不間斷的精進,而去行精進度,所以他精進已經達到最究竟了,他所行的精進可以稱為三種精進,一個是披鎧甲精進,一個是攝善法精進,一個是饒益有情精進。文殊菩薩所發起的精進並不是說像我們一般人所發起來的精進,我們一般人發起精進是非常的短暫而且會間斷的,文殊菩薩發起來非常猛力而且長期不間斷的來行精進。「以大禪定住靜慮」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圓滿了靜慮度、禪定度,他的靜慮是止觀雙運的禪定,這是共的禪定而言,不共的方面而言,就是說他不以自利而行靜慮,而是惟以利他為主而行靜慮。他所行的禪定是如同《入菩薩行》當中的靜慮品裡面所說的,是以自他相換為他的禪修主要的主題。接著,「以大智慧令持身」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智慧度達到最究竟,以利他為主,其中這三個慧,一個勝義諦之慧,一個世俗諦之慧,以及饒益有情之慧。這邊的「持身」是指文殊菩薩他以大智慧持身,持身的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是諸佛、菩薩智慧本貌的展現,所以他是以這種智慧來持身軀那個意思。「具足大力大方便」其中的「大力」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大威勢力。這邊的「大力」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力度已經達到最究竟,這邊可以分為內以及外,內,因為他具有大威勢力,已經消滅了內在的煩惱惑,內在的這些煩惱被消除,外在就是指所有這些魔障、障礙也一樣一併被消除。
他具有十力。這十力,第一個是意樂力,第三個增上意樂力,第四個種十力就是種陀羅尼,再來就是禪定力、三摩地力,再來是富饒力,再來就是,「汪」就是詮釋力,再來就是辯才力,再來就是波羅蜜多的度力,再來是願力,再來是持力,再來是悲力,再來是法性力,再來是加持力。再來「大方便」,這邊大方便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這個方便度已經圓滿究竟了。文殊菩薩他具有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有一個公案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有六十位比丘不堪聽聞空性,那時候舍利子(弗?)不敢向這些比丘來講空性的意義,因為他有一些罣礙,文殊菩薩一來到就開始滔滔不絕的向這六十位比丘講空性的義理,而且文殊菩薩講空性又可以講得非常深、非常的廣。講完之後,所有這些比丘紛紛產生邪見,然後就紛紛墮到地獄裡面去了,舍利子就感到很納悶,就去問佛陀說:「為什麼文殊菩薩要這樣子的來向不堪聽聞空性的這些比丘來講空性?」佛陀就說:「文殊菩薩是大善巧,他智慧是非常的超勝的,他知道為什麼要向六十位比丘來講述空性,主要是如果不向這六十位比丘來講空性的話,這六十位比丘可能累劫都會只有住在小乘的境界當中而已,永遠都無法超脫出小乘而證悟成佛,所以雖然這六十位比丘聽聞了空性紛紛墮到地獄裡面去,可是已經在他們的心相續當中,種下了空性的習氣,一旦他們出離了地獄,很快他們可以證悟成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文殊菩薩他具有善巧方便了。
這邊講了文殊菩薩所具足的六種善巧方便,第一個就是他具足觀照悲憫眾生的善巧方便,第二個就是他了知諸行自性清淨,所以他主張無上菩提。他為了要利他的緣故,所以不捨輪迴,這是一個善巧方便。然後他以著不染煩惱的這種心來轉動法輪,這善巧方便。再來就是他非常精進勇猛,這是屬於內的善巧方便,有六個,就是剛才所說的。還有外的善巧方便。外的善巧方便也一樣有六個,第一個就是眾生雖然善根薄弱,可是他有善巧方便讓他們能夠獲得廣大的果報,另外一個就是,雖然眾生的資糧非常的貧乏,可是他能夠讓眾生去造很大的善根,再來他有善巧方便,可以令那些瞋恚的這些眾生來息除瞋恚。可以引導那些未入教法者,入教法,這是另外一個。他能夠令那些已入教法者,心續成熟。最後一個,他能夠善巧的來解脫心續成熟的眾生。這是六個外的善巧方便。
「大願勝智是大海」這邊就講了第九個,第九個是願度,菩薩願,願度。「勝智」就是智度,第十度。「大願」的意思就是文殊菩薩最初發心的時候,是為了要饒益眾生而許願的,他所許下的這個願非常的廣大,而且永不改變,如他的發心而行,這是屬於他的願度。「勝智是大海」的意思就是,我們知道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智慧的展現,所以他的智慧淵博如大海一樣去饒益一切眾生。
下面接著就是以四種事業來讚揚文殊。「大慈自性無量邊 亦是大悲勝智慧」。第一個是大慈,大慈也就是指文殊菩薩緣念眾生所發起來的慈悲。文殊菩薩他所發起來慈愛眾生的這種心並不是只緣念到 一兩 位或者說某位而已,他所緣念的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文殊菩薩他所發起來的慈愛心是緣念一切眾生所發起來的慈心,所以它應該是「增緣慈」,所以他所發起來的慈心是無量無邊的。如果僅僅具有慈和悲,沒有智慧的話,慈和悲無法達到最究竟,所以文殊菩薩他也是具有大悲勝智慧,也就是他所發起來的慈和悲,是緣念無所緣所發起來慈和悲,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無緣悲,這邊也可以說無緣慈。「有大智慧具大智」這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無緣智。「大解即是大方便」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非常殊勝的善巧方便,可以行佛子行來利益眾生。
下面是以報身來稱揚文殊,「具大神通及大力」這邊開始。「大神通」也就是文殊菩薩他雖於法界當中不動,可是卻能顯現種種的神通幻化來利益眾生。這邊就講到說,以空中當中的日和月來作比喻,我們知道日和月雖然在虛空當中,可是他的影子卻可以映照在這世間當中所有能夠盛水的容器裡面,它的影子不論你這個容器大小或者在什麼地方,只要你有這個水在的話,日、月的影子就會映現在那裡面,意思也就是文殊菩薩他雖然在法界當中是無分別,是如如不動的,可是他會依著這些弟子他的根器或者說心的層次而顯現出不同的這些報身或者化身的形相出來。「大力」,這邊就講到一個比喻,世間有一個神祇叫瑟也昧,他的力量就好像是千隻大象的這種力量,是一位大力士,可是佛陀一一毛孔的這種勢力,卻是遠勝於他的力量,文殊菩薩也是一樣,具有如同佛陀的這種大勢力。下面再來一個「大力」,「大力」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這種能力,可以搖動整個世間。「大速疾」這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可以在十邊際的剎那之間,可以遍及整個世間。「復大神通大名稱」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一一身皆能遍滿整個世間,他的任何一丁都能夠依據六道眾生他的根器來為眾生來說法,他的任何一智都可以遍知一切所知法。「大力令他令摧伏」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具足十力,能夠摧滅一切煩惱,威震他方。
接著就是以法身來稱揚文殊。「三有大山悉能壞 持大堅固大金剛 大緊即是大雄勇 於大怖中施怖畏」。「三有大山悉能壞」,「三有」就是指輪迴,我們把它比喻成如同一座高山一樣,這座高山是很難以將它剷平、將它摧壞的。文殊菩薩他卻具有大勢力,能夠將整個輪迴大山將它摧滅。我們如果就十二緣起支的流轉而言,就是一般的由無明發起,去造作無明帶來的行、事等,到最後老死,之後又結生相續,又到下一世去,我們就在三有當中不斷的流轉,因為你十二緣起支就一直在轉,所以說你前世的業未盡,可是你在這一世已經又造作了能引業,能引來世再感受果報的這個業就再造了,所以你在輪迴當中就這樣流轉不息。有一部經藏文叫作《薩嚕講被多》應該好像是《稻桿經》,裡面就有講到三有,像生死輪迴者那種情形有講到,主要是用比喻,就好像是種稻子,比如說本來有一塊田,有這一塊田之後,必須要有一個農夫,也要有種子,農夫就拿著種子種到田裡面去,又澆水又施肥,然後長出農作物,用這個為比喻,來比喻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的這十二緣起支的這種整個流程,無明就好像這個農夫,業惑好像是種子,愛取就像是水和肥一樣,我們將業惑的這個種子把它播種下去,然後又有愛取的滋潤,所以我們就感受這個果報了。可能前世你的十二緣起支都還沒有完了,然後投生到這一世,這一世裡面,你又新造了十二緣起支,你一方面要去感受前世的果報,又一方面你再了造來世的業緣,又造下去了,所以在整個生死輪迴當中,你就這樣子流轉不息。一旦你的無明沒有將它完全消滅的話,只要你無明的種子還存在的話,你就無法將三有輪迴的這個大山,將它摧滅。
就如同《稻桿經》裡面所說的,三有這個輪迴是很難以將它摧壞的。要用什麼力量才能將三有輪迴摧壞呢?唯有依於證空慧的力量才能將它摧壞。證得無我慧的這個力量就如同金剛鑽一樣,即使硬如岩石也能將它摧壞。金剛或者是金剛鑽,不論這個東西有多麼的堅硬,它都能夠將它鑽過去。就好像說我們在挖水井,都會利用跟一個鑽子一樣,不論你下面的土或者石頭有多堅硬,它都能將它鑽過去。所以證悟無我慧,也就如同金剛鑽一樣,不論三有輪迴多麼的堅硬,都能將它摧壞掉。剛才講的金剛鑽的這一句,就是指「大堅固大金剛」這邊。「大緊即是大雄勇」「大緊」就是指煩惱的種子,然後「大雄勇」就是指無我慧能夠將煩惱的種子摧壞掉。「於大怖中施怖畏」就是對於這些世間而言,是屬於權勢非常富的這一些,比如說外在的這些魔,就是大自在天魔,或者說天日天魔等等這些大怖畏,文殊也能去威嚇他們,布施怖畏於他們。
再來是以俱生三來稱揚文殊。這邊就是「尊者大種即殊勝 上師密咒大殊勝」。這邊的「尊者」就是指怙主的意思,文殊菩薩是諸眾生的救怙主。「大種即殊勝」就是指文殊菩薩他具足了明咒和密咒當中的最殊勝者。「上師密咒大殊勝」,這邊的「上師密咒」應該是無上密咒,文殊菩薩既是一般的密咒的大殊勝者,也是無上咒的大殊勝。所以文殊菩薩他既是一切咒的導師,也是無上咒的導師。「住在於彼大乘相 大乘相中最殊勝」這邊就是指文殊菩薩他是安住於共的大乘當中,更是安住於共大乘當中的殊勝乘,就是無上密咒乘,當中。再來就講到說我們本具的原始俱生智,原始俱生智又可以稱為是極微細的原始心,我們依於這一個極微細的原始心,證得空性,然後由這個證空慧,可以依之來證得佛果,極微細的原始心我們又可以稱它為是義光明,所以文殊菩薩他可以說具足大乘當中最殊勝的善巧方便。所以文殊菩薩是「住在於彼大乘相」,意思也就是說他住在於一般共通的大乘當中,更是住在於大乘相中最殊勝的無上密咒乘當中。
我們先前有講過以五智來稱揚文殊,再來下面還是一樣又以五智來稱揚文殊,首先我們就講到以大圓鏡智來稱揚文殊,其中有包括八個偈頌,先講第一個。「廣大正覺眾明主」這邊就是稱揚文殊菩薩具足毘盧遮那佛的大圓鏡智,我們知道毘盧遮那佛他是諸佛清淨色蘊的清淨分的展現,所以文殊菩薩他是具有此清淨色蘊,第一句是這樣子來稱揚。第二句就是「具大寂默大寂默」,藏文文字上而言應該是「具大能仁大能仁」那個意思。何以稱他為能仁呢?因為他已經摧滅了粗品和細品的四魔。我們在唸世尊的心咒的時候,我們都會唸「穆尼 穆尼 麻哈 穆尼」,「穆尼」的意思就是能仁,能仁 能仁,「麻哈 穆尼」就是大能仁的意思,第一個能仁的意思就是指他已經摧壞了煩惱障,是指粗品的我,第二個能仁就是指他摧壞了所知障,就是他已經摧壞了細品的 。「大密咒中令出現」以密咒來稱揚文殊,文殊菩薩到底依何善巧而證得果位呢?他是依於俱生光明智的大密咒來證得菩提。「有大密咒自性理」這邊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體性是無學雙運,他的聖身清淨,是義光明。文殊菩薩我們說他身是無學雙運身,雙運的意思就是無二無別的意思,也就是他的聖心清淨是具足俱生光明,他的聖身清淨,如同幻化身一般,是義光明,所以這個雙運也就是光明和幻身是無二無別的。
下面以十度來讚揚。「欲得十種到彼岸 住於十種彼岸中 十彼岸到是清淨 即是十種彼岸理」,這邊意思也就是在稱揚文殊菩薩他修學十度,十度就是六度之外再加上方便、力、願、智這四度,一共是十度。文殊菩薩他在最初發心開始修學十度,在中期他安住於十度的修行道上,最究竟他證得了十度的果位。「尊者十地自在者」因為他已經證得了十地,所以他是十地的自在者。「住在於彼十地中」當然他安住於十地的境界當中。「尊者十地自在者」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雖然早已成佛,可是他依然以安住在十地的菩薩形相顯現出來,所以「住在於彼十地中」。這邊的十地就是指,第一地是歡喜地,第二地離垢地,第三地發光地,第四地焰慧地,第五地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第七地遠行地,第八地不動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雲地。關於剛才的十地,我們這邊就不再為各位解說了。
下面就是「具知十種之自在」,也就是文殊菩薩具足十種知,知法,知隨行,知他心,知世俗,知苦,知集,知滅,知道,知境,知無生,一共十個。這邊第一個知法,知法這個法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了知到欲界當中的苦、集、滅、道的解脫道,以及上二界的苦、集、滅、道的解脫道。再來講到他知世俗,知世俗意思也就是他了知一切世俗法,知他心就是他了知他方的思惟。再來了知苦、集、滅、道這四諦,就是他了知四諦。知境,這個「境」就涵蓋在滅諦裡面,他了知滅諦,再來知無生,這個涵蓋在道諦裡面。「持於十種清淨者」這邊就是指文殊菩薩已安住於斷除不清淨的這五蘊,也斷除了五種煩惱,五種煩惱就是指貪、瞋、痴、嫉、還有慳吝這五種煩惱,將這不清淨的五蘊轉換就成為五方佛,將五煩惱轉換就成為五智。剛才所說的就是「十種義相義中義」,再來「自在寂默十力主」,這邊的十力,就是我們一般所說佛所具足的十力,第一個就是了知處非處力,第二個了知業成熟力,第三個是了知種種意樂力,第四個就了知種種界力,再來下面一個,了知勝劣的、好壞的根器力,再來下面一個,就是了知這條道的力量,這一條道就是趣向於佛陀遍智、一切種智這一條道之力。再來就是了知靜慮力,再來是了知解脫力,另外一個就是了知三摩地與等持力,下面還有一個就是了知過去世的這種隨念力,還有一個就是了知漏盡力,一共有十力。「自在寂默十力主」這個「主」也就是遍主的意思,他可以周遍一切種性,五種種性主一樣。「作諸利益無有遺」就是他可以周遍一切種性,所以他能夠去做饒益眾生的所有一切事業盡無遺。
「具有十種大自在」這邊的十種大自在,就是壽命自在、心思自在、受用自在,業自在、出生自在、神通自在、信解自在、願力自在、智自在、法自在,這一共十個自在。我們知道時輪金剛的咒輪又稱為十相自在咒,這十相自在就是剛才所說的,就是壽、心思、受用、業、出生、神通、勝解、願力、智、法這十自在。剛才所說的這十自在,是就一般與顯教經論共通的解釋方式,如果就密咒的解釋方式,是另當別論。這邊有稍微加以解釋一下十種自在的意思,第一個我們說壽自在,也就是他的壽命任他要住世多久都能夠住,第二個就是他的心可以入禪定,不論要入多久都可以,再來第三個就是受用自在,就是他不需要經由一番努力,可以去隨意的得到他所需要的這些受用、用品,都具有。下面就是他的身、語、意業可以隨他的意願而去造作,隨意去行身、語、意業。下面一個就是隨他的願而去任何一個地方出生。再來勝解信樂就是隨他的這種勝解,他可以去做任何事。再來就是他所許下的任何願望都能夠成辦。神通,就是他不論要展現任何神通,他可隨意而展現。再來下面就是智自在,也就是「康鏘瑪拉瓦惹耶」,永不衰退。「康鏘瑪拉瓦惹耶」這是時輪金剛咒語長長那一串,這一串就是永不衰退的意思。下面就是法自在,適合眾生的程度應該要開示什麼法,他都可以隨機的而作開示。可以說他具足了非常善巧與種種的方便可以利益眾生了。根據時輪金剛的續來將十相自在咒加以解釋,第一個就是外器世間莊嚴,第二個就是內金剛身的安立,第三個就是別壇城輪,時輪金剛有外、內、別,這邊是別壇城輪。下面就是二第道果等,可以宣說二次第的道、果等相應的這些義理。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離彼無始戲論主」,這邊的「無始」,也就是指我們的心與法性是無始無終的,心與法性是體性一的,可是它所現出來是繁體一,好像是一體二面那個意思,繁體一就是一體二面的,所以心和法性事實上是體性一的,這是指一體二面的。心和法性都是無自性存在的,這邊應該是「無戲論主」,因為心和法性是無自性成立的,所以是無戲論。「真如自性清淨主」先講真如之心,藏文這邊是「給心裡答」這裡是心一個,就是真如主宰或者「清淨主」的意思。先解釋真如主宰這個意思,就是講我們的心與法性就像剛才所說的,體性是一的,無始也無終的,無戲論的,可是由於我們的錯亂,妄分別心的關係,所以會有二顯顯現出來,一旦將這種錯亂的二顯的顯現將它去除掉的話,我們的心和體性就呈現出一體,就像是真如的狀態一樣,所以說是真如主。這個就是指自性清淨佛,就是佛的法身當中的一身,就是自性清淨身。再來是清淨主,清淨主也就是他已經遠離一切貿然蒙上的這些客塵,已離客塵了,所以是離塵清淨的這種法身了。所以我們前面真如自性就是指文殊菩薩的自性清淨法身,再來清淨主就是指文殊菩薩的離客塵清淨的法身。
「言說真實不諱句」就是講文殊菩薩為眾生來說法,文殊菩薩以他的遍智去觀照眾生,然後依著眾生的根器來說諦實語,真實不虛偽的這些言語。「不諱句」的意思也就是講文殊菩薩他一旦講出了這些言語,絕不更改,就是他不顛倒說,不會說先前講這樣,後來又講這樣,反反覆覆這樣子說,不會,他不改變,講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如其所說而依行」,他怎麼說,他就照那樣做了。「於無二中說無二」,這邊的「無二」就是指對境是空性,有境也就是對境者,這個有境是證空慧,空性還有證空慧二者是無二無別的。在這種了知對境空性以及有境證空慧的這種無二的狀態之下,所會有的障礙是極微細的障礙而已,一旦將這種所知障將它去除掉就成佛了。「住於真實邊際中」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安住於那種境界當中,「無我師子具音聲 外道惡獸極怖畏」,這邊的「無我」就是指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文殊菩薩宣說法無我和補特伽羅無我這個音聲把它比喻成如同師子吼的聲音,一般的動物如果聽到師子的吼聲的話,一定拔腿就跑,會嚇跑了,所以這邊就將外道比喻成為像野獸一樣。外道只要聽到文殊菩薩發出這種無我師子吼的聲音的話,他們會極為怖畏,趕快跑掉,自然他們就會退掉了。「遊行一切有義中 速疾猶若如來心 勝及最勝勝怨中」,這邊的「遊行一切有義」,應該是「有力」,這邊的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是順應著世間的有情,他具有饒益眾生的力量,順應眾生有情的所需的這種力量,他具有這個力量。他的心意就快如如來心一樣,就表示毫無阻礙的,可以迅速去了知世間的所需。再來「勝及最勝勝怨中」意思也就是他能夠戰勝所有這些煩惱怨敵。
「於轉輪者施大力」,我們知道轉輪聖王,婆羅主啊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他可以駕馭四大洲,文殊菩薩他具有這種大勢力,如同轉輪聖王一般,可以應機為眾生說法。「集中之師集中勝」就是說如果這些所化機、這些徒眾是屬於獨覺種性的話,文殊菩薩也能夠成為聲聞、獨覺眾中尊那個意思。我們知道聲聞、獨覺他們是不以宣說佛法來調伏眾生的,他們用他們的威儀、行持來調伏眾生的,文殊菩薩他可以在聲聞、獨覺當中,以他的這種威儀,在聲聞、獨覺眾集會當中成為就像他們的師長一樣,也就像聲聞、獨覺眾會中的眾中尊。「集王集主集自在」這邊也就是指他也是大乘弟子眾會當中的領袖一樣。這邊的「集王集主集自在」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他也是大乘當中的密咒乘當中的所有這些密咒行者眾會當中的一個主宰,就如同金剛持一般。這邊還說,他具有十種自在可以宣說無上密咒,所以他又像是無上密咒眾會中的金剛持一樣。「執持愛護大靈驗」就是說他具有能大力能夠去珍愛一切的眾生。「大義不受他恩念」也就是說他做種種方法利益眾生,可是他並不寄望他人的回報。
再來就是來稱揚文殊菩薩語的殊勝。「句王句主能言詞 句中自在句無邊 以真實句說真實 於彼四諦宣說者」到這邊。這邊講說「句王句主能言詞 句中自在句無邊」可以結合起這邊來說,就是一一的意義都能夠了知,能夠了知每一個意義,就是「句王」的意思,能夠一一了知整個意義。下面是「句主」就是他能夠真實的了知法的意思,第一個是義,再來是法,第三個就是「能言詞」就是他能夠真實的一一了知詞句,「句中自在」就是辯才。句王、句主、能言詞、句中自在到此為止,一個是意義,一個是法,一個是詞句,一個是辯才。「句無邊」的意思,他可以以眾生他各自的語言來宣說。「以真實句說真實」也就是他所說的這些言語,都是真實不虛的。「於彼四諦宣說者」也就是他是一位宣說四諦的一個宣說者。「不還之中復不還」這邊特別是指聲聞眾他們的四果而言,聲聞眾的第一果就是預流、一來、不來,最後是阿羅漢果,所以「不還之中復不還」就是涵蓋有聲聞的這四果而言。「教如緣覺及獨覺」意思也就是說文殊他能夠引導(緣覺和獨覺是一樣的)這些緣覺和獨覺眾,他們的行持就像犀牛一樣,獨來獨往的,所以這邊應該是「教如緣覺犀牛狀」比較對。
文殊真實名經(四)
這邊就是指文殊他可以為這些大乘的行者來闡釋出離,從出離當中的出離。安置眾生於佛陀的果位當中。「彼諸大中獨一因」這邊也就是指三乘雖然有不同的果報,可是他們的果報都緣於一個因而已,「獨一因」就是指善因。「苾 羅漢即漏盡」這邊就是指比丘阿羅漢已經斷盡一切漏,也就是他們斷盡一切煩惱,所以成就阿羅漢果。「調伏諸根並離欲」就是遠離貪欲了同時也調伏他的諸根,就是指入廣大道具利根的菩薩而言。「獲得安樂無怖畏」也就是指佛他已經斷盡了煩惱,出離了三有,也脫離了三有的怖畏,所以他獲得了無上安樂。這邊的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可以依著不同的根器而展現出不同的相貌來調伏眾生、攝受眾生,如果眾生是聲聞、獨覺種性的話,他就用聲聞、獨覺種性相來攝受;如果是大乘菩薩的種性的話,他就用菩薩相來攝受;如果他必須要用佛的相來攝受的話,他就會展現出佛的形相來攝受。所以剛才講的那一句就是「成滿清涼亦無濁」那個意思。「明解及與於神足」,意思也就是像我們在唸釋迦佛讚的時候,就稱佛是明行足那個意思。「明解」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明」,「明」就是三增上學當中的慧增上學,「神足」就是指三增上學當中的戒以及定增上學,所以這一句就三增上學而言。「世間善逝勝明解」。有三種斷,第一個是善斷,第二個就是斷除無遺,第三個是已斷除而不再返回。剛才我們是說斷,再來說證,斷和證的功德。證,第一個他得的證悟是非常的堅固不退轉,第二個是善證,善為證得,第三個就是證得一切盡無遺的意思。「善逝」也就是指他已經具足了三斷、三證的功德。再來應該是「世間勝明解」這樣子調過來會跟藏文比較一樣,就是他能夠了知情器世間,不但了知情器世間,而且可以在情器世間當中行饒益行。「於我不執不執我」這些所化機他們一向都有我執和我所執,文殊為他們來闡說何為我執?何為我所執?而卻不落入於執著我執和我所執。「住於二種諦理中」也就是他安住於世俗諦和勝義諦當中。佛陀所傳的教法只有二諦而已,世俗諦和勝義諦,沒有第三諦,文殊菩薩也是來闡說這二諦,同時也安住在這二諦當中。我們這一堂就到此。
請各位翻到三十頁,我們繼續第一行的最後一句「能到輪迴之彼岸」這邊開始。「能到輪迴之彼岸」也就是他超脫了業惑的束縛,脫離了輪迴,達到彼岸。「所作已畢住露地」也就是他所作已辦,而且安住於,這邊「露地」應該是乾燥之地。因為我們知道有四大瀑流,這四大瀑流,第一個是欲流,第二個是愛流,第三個是無明之流,第四就是邪見之流。超越了這四流,然後安住於乾燥之地,意思就是脫離了三有輪迴、安住於無住涅槃,「安住於無住涅槃」的意思就是說不住於小乘的無餘涅槃,安住於大乘的無住涅槃,所以這邊的「住露地」的那個意思是這樣。「於一智中而出現」意思也就是文殊他已經究竟圓滿了二資糧,成就了大智慧身,「一智」意思就是智慧身,並非是我們所見到的粗糙之身,在智慧狀況當中所顯現出來的一種身就稱為智慧身。「以智慧器破一切」也就是他安住於真實義、真理的狀態當中,然後以智慧的利器摧滅了四魔,「一切」的意思就是摧滅四魔。「法王妙法具顯現 於世間中勝明照 以法自在法中王」。「於世間中勝明照」意思就是說他身上發出智慧的光明能夠照遍所有一切世間。「以法自在法中王」也就是他說法的法音能夠無礙的遍於這個世間,依著徒眾不同的根機而為之說法。「能演妙道令宣說」意思就是說依著徒眾不同的根機來作宣說。「有義成就滿誓願 捨離一切諸虛妄 無盡法界實離妄 勝妙法界極無盡」。這幾句的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從最初發心開始,長期不斷的去發願,而且去斷除他的惑、他的煩惱,已經斷除了所有這些妄分別心,達到了最究竟的法界於實的這種境界。「具大福田勝福足 智中廣大殊勝智 具足智者解有無」闡釋出這一條無上不共道的特色。我們依於大乘道已經可以積聚無量的功德,尤其依於密咒無上道,更可以積聚無量無邊的勝福德。「智中廣大殊勝智 具足智者解有無」意思也就是依於圓滿的福德資糧的力量,我們可以獲得一切智慧的根源-俱生智。再來就講到佛陀的身,一般我們都稱佛陀有三身,法身、報身以及化身,在法身當中,又可以區分成自性法身以及智慧法身,所以一共有四身。如果就時輪金剛的這個密續的區分法,在這四身之外,還有一個叫作俱生身。「具足智者解有無」「解有無」就是了知有和無。意思也就是依於俱生智的力量,可以了知諸法名言上是有的,勝義上是無的,同時也不會有根本定以及後得位是輪替的這種狀態,一般對我們而言,根本定是根本定,我們入根本定去禪修空性,可是後得位的時候,我們還有一些世俗的顯相,所以我們是輪替的,可是在佛或者文殊的境界裡面已經不再有根本定和後得位輪替,就是具時乍現的狀態。
「無二種中而積集 諸常見中勝禪定 是修靜慮是智王 自解各各皆不動」到這邊為止是來讚頌密咒道的無上善巧。「無二種中而積集」應該是說他是來積聚二資糧的資聚者,也就是他依於無上密咒道為主,來修本尊瑜伽法而積聚了二種資糧。「諸常見中勝禪定」這邊就是談到生起次第的部份,自己來觀修本尊身,就是生起次第。「是修靜慮是智王」這邊就有講到時輪金剛的圓滿次第,剛才是生起次第,講到圓滿次第裡面的加行六支,這加行六支,第一就是別攝,第二個就是禪那或者說靜慮,第三個應該是調息,第四是執持,第五個是隨念,第六是三摩地,所以這六支是時輪金剛的圓滿次第的加行六支。這邊就有提到,「三編」,「三編」就是靜慮,靜慮就是其中的第二支禪那。「自解各各皆不動」這邊也就是指他心不渙散,不為散亂所侵擾,所以他如如不動。在這個如如不動當中,圓滿的見到已修道。「最上勝者持三身」,「最上勝者」就是指時輪金剛,「持三身」就是摒持三種身。「具足正覺五身性」就是時輪金剛他具有五身,除了我們一般所說的四身之外,再加上一個俱生身,一共五身。這邊的五身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報身、化身,在時輪金剛這邊就加上一個俱生智身。這個俱生智身是怎麼去得到呢?就是說我們有原始極微細的心,這個原始極微細的心在我們最初得到這個身軀的時候,他安住在我們的心間的這一個是原始最微細的心,依於這一個原始極微細的心,我們可以成辦俱生身,成佛的時候,我們就成辦了俱生智身。就比如說一個冰塊,這塊冰塊它本身就含有水,可是當我們看的是一塊冰塊,當這塊冰塊融化以後就變成水,同樣的意思,我們本來就具有原始極微細的心,有這個能力在,當我們去修持達到最究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證得俱生智身。
「遍主五種智自性」這邊是稱揚五智的主宰者。「首冠莊嚴五覺性」這邊就是講五方佛,在成佛的時候,他可以成為是五部主。就好像觀音他的部主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就坐在觀音的頭頂上。「持五種眼離執著」這五種眼,第一個是肉眼,第二個天眼,第三個智眼,第四個法眼,第五個佛眼。「離執著」也就是他以著這五眼當他在觀照對境的時候,是沒有一點點耽著的貪愛在。「令諸正覺皆增長」因為文殊菩薩可以稱為是三世諸佛的善知識、師長,所以他可以讓一切諸佛,「令諸正覺」就是令一切諸佛而生長增長。「正覺尊子勝微妙」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雖然已成佛,可是他卻以著佛子,就是菩薩的形相,示現出來。如果就密咒道不共而言,文殊菩薩他示現的菩薩相來修持時輪金剛的加行六支。「勝智出有出生處 出現法中離三有 獨一堅固金剛性」。這邊的意思也就是說修持共的般若波羅蜜多乘以及修持密咒的生圓二次第,依於此道而證得俱生智身,能滅除三有輪迴。「出現法中離三有」這個法就是指依於密咒法達到最究竟而證得俱生智身,脫離或者滅除了三有。「獨一堅固金剛性」意思也就是他證得光明以及幻身雙運的果位了,所以是能周遍一切種性,是非常堅固,如同金剛一般,不為他力所壞。「初生已作有情主」,這邊的「初生」就是最初他獲得雙運果位的那個即刻,他就成為所有眾生的依怙主。
從下面開始就會講到依於密咒道時輪金剛的加行六支來修行之後,會有什麼徵兆?「現空性中自超出」當你修持時輪金剛加行六支之後,會有白天的徵兆,也有夜晚的徵兆。自空性中,從虛空當中出現,這個並不是我們用我們的心去給它安立的,而是藉由修行的力量而顯現出來的。就譬如說我們在每一天來觀修時輪金剛的壇城,會在每一天的這個地方,會有觀修成功的徵兆出來。在我們眉間這個地方是中脈的一個開端,你在中脈當中來觀修時輪金剛的壇城會有徵兆顯現出來。「現空性中」,從虛空當中現出來,這個虛空是指中脈裡面,在中脈裡面你來禪修會有徵兆顯現出來,它是由你修持的力量顯現出來的。「勝智妙智如大火」也就是由修持所得智慧分的顯現,就好像火一樣,比如說你在中脈當中修持的話,會有那個徵兆。「以大光明遍照耀」由於智慧的火光的關係,所以這個光芒可以遍照所有的世間。「以智慧明令顯現」以智慧之力會有明的景象的顯現。剛才仁波切在講的藏文一個「嗽」這個字,這個字裡面就涵蓋有明景象、增景象還有淨得等諸景象。也有時輪金剛本尊的形相等等,都涵蓋在那個「等」字裡面都會顯現出來。「是有情燈智慧炬 具大威勢顯光明 是勝咒主明咒王 密咒王者作大益」,其中第一個「是有情燈智慧炬」意思也就是說他的智慧光明就好像是太陽在無雲遮蔽的虛空裡面,陽光可以普照那個意思。
「具大威勢顯光明」就是縱然在羅侯,所謂的羅侯就好像是月蝕和日蝕那個蝕就稱為羅侯,縱然在日蝕、月蝕的狀態下,他也能夠以著大威勢力讓這一切都光明。這邊的「顯光明」就如同閃電一樣那麼光亮。「是勝咒主明咒王」這邊就是講到說,尤其有一個徵兆,那一個徵兆可以稱為是一切徵兆之主要的,也就是藍色的明點當中會有著五色光芒網。因為有這種非常殊勝的一個徵兆,所以我們又稱它是「勝咒主」。我們也可以稱它是一切明咒之王。所以文殊也稱為密咒王者。「具大肉髻希有頂」這邊可能是指他修持別攝。時輪金剛加行六支當中的第一支,別攝。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在我們中脈的上端,就在我們眉間的地方,中脈上端的裡面它的中間的地方,在那個地方,我們將我們的心專注攝持在那裡面,我們的坐姿要如理來坐,就譬如說我們要用毘盧七支來坐。在密續當中就有講到說,在這個時候你應該要如何來作這種觀視的瑜伽以及眼睛注視的方式,都有講到。然後於任何我們心所專注的地方,在那個虛空裡面會有煙或者螢火蟲等等種種的景象會依次的顯現出來。這個藏文裡面有一個「嗽」就是等等,等等那個意思,就包括有陽焰、煙、螢火蟲或者說將熄滅的酥油燈,這種景象等等,會顯現出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們又稱他為虛空主,這個是下面那一句了,「大虛空主說種種」。
再來就講到時輪金剛的六支加行達到最究竟是如何?就是下面這幾句「是諸正覺勝自性 具足有情歡喜眼 能令增長種種相 諸大仙等皆供讚」。第一個「是諸正覺勝自性」也就是他達到最究竟的雙運性,獲得了身清淨義光明。「具足有情歡喜眼」就是當他證得這個境界之後,無邊的有情當他見到這一位瑜伽士、行者的時候,都會感到無比歡欣。「能令增長種種相」也就是這一位瑜伽士,他可以用寂靜或者忿怒的種種相去作饒益他人的工作。這一位瑜伽士又可以稱為是大仙,所以是諸仙人所應供、應稱揚的。「令持三種之密咒」也就是指這一位瑜伽士,他的身語意三門來觀修本尊瑜伽,來安住於本尊瑜伽,來摒持本尊瑜伽,不離「嗡」、「吭」,經常的來修金剛頌。「大記句者持密咒」,「記句」就是誓言的意思,這邊說他是大誓言者的意思,也就是他永不離他的誓言,絕不捨棄他的誓言,是一位摒持密咒者。「尊者守護三寶故 宣說最勝三乘法」這邊是來稱揚他來修學加行六支當中的隨念支。修道最主要的是三寶,隨念最主要的隨念就是來隨念三寶,道的最主要者,既然是三寶的話,我們就應該要知道何以稱為「寶」?「寶」的意思就是清潔、難得。在這邊三寶是指什麼呢?就是攝持紅、白明點與心不相遠離的這種隨念支的修持法,就是這邊所稱的三寶。我們藉由這樣子來修持,可以成辦俱生智以及空色大手印。我們如果獲得俱生智以及空色大手印的話,我們就可以得到大乘最究竟的不變樂以及空色大手印。在不變的大樂以及空色大手印這兩者結合之後,我們就可以獲得俱生大智。剛才所說的就是這一個「棕巴不噢」,這是宣說者。
「真勝有義之 索 是大執持金剛索 金剛鐵鉤大 索」。這邊有兩種不同的解說,一個是就外在而言,一個就內在而言。這邊如果是就外在而言的話,「有義之 索」這一句的意思是拿著有義之 索的南門守門者,他可以戰勝黑方,黑方就是這些毒類的。「真勝」就是戰勝。「大執持」是拿著鐵索的北門守衛,「金剛索」是拿著鈴的南門守衛。「金剛鐵鉤大 索」這邊就是指拿著鐵鉤的東門守衛,這個是就外在的壇城那些守衛而言,如果就內在結合起來講的話,就是指四大當中有風大等等,就是我們身上的四大種,比如說風大等,收攝進去臍間中脈的明點或者說溶入中脈裡面的明點,或者說摒持於臍間中脈裡面的明點,如果是就內在而言是這樣。由於這樣子的收攝,溶入以及摒持,那你就可以獲得大樂以及空色無二的瑜伽。
「怖畏金剛大怖畏 金剛王者六面怖 六眼六臂力具足 亦具骨相露牙者」這邊是來稱揚他的忿怒相,第一個「怖畏金剛大怖畏」就是為了要調伏不好的四大種的緣故,所以現出怖畏金剛的形相出來。忿怒王就是金剛王,金剛王者具有恐怖的六個面,具六眼、六臂而且具足這種威勢力,同時他披著骨索,所以說「亦具骨相」就是骨索,「露牙者」就是露出獠牙。一面就是講到他所發出的聲音,「曷辣曷辣具百面 是獄王主魔中王」,他所發出的聲音是「曷辣曷辣」的聲音,有時候他展現出百面那個樣子,他是閻魔敵,一切魔障之王,魔中王,所以這邊「獄王主」就是閻魔敵,可能是指大威德金剛。「有力金剛能作怖 名稱金剛金剛心」,這是在壇城當中的一些本尊的名號,「有力金剛」就是我們一般稱的金剛力,再來就是能作怖,另外一個就是名稱金剛,另外一個就是金剛心。「有力金剛」就是時輪金剛的事業尊,就是忿怒金剛力。「幻化金剛具大腹」也就是其中一個本尊就是「幻化金剛」,他肚子很大,所以「具大腹」。
「金剛中生金剛主」這邊就是指從空樂無二當中出生的一位具有空樂無二性的金剛主。「是金剛心如虛空」就是空樂無二的心就如同虛空一般無礙。「不動」如如不動的,「獨髮相嚴身」也就是他在頭頂上就綁起一束頭髮莊嚴的意思。「所著大象生皮衣 大緊呵呵皆哮吼 希希聲吼能作怖 若作笑者有響笑 金剛喜笑大哮吼」。「所著大象生皮衣」也就是他這樣子撐起一張濕的大象皮。他就由空樂無二的自性當中,發出「呵呵 希希」等等的這些金剛笑聲。「金剛勇識大勇識 金剛王者大安樂 金剛堅者大樂喜 金剛吽者吽聲吼」這邊也就是說,他心續當中具有空樂無二性,所以又可以稱為他是一位金剛大勇識。他心中也是具有大樂,所以他是一位金剛王,又具有大喜悅,所以他又可以稱為金剛堅,他又發出吽聲,所以又稱為是金剛吽者。「器中執持金剛箭 金剛劍斷令無餘 眾持金剛具金剛 一種金剛能退敵」這邊也就是講到說他手中拿著金剛箭,同時也拿著金剛劍,可以斬斷或者說可以摧壞所有內外的怨敵盡無餘,全部都被摧滅掉。「眾持金剛具金剛」這邊的「眾持金剛」就是指他摒持有一切金剛,這個金剛就是指空樂無二,因為他摒持有空樂無二的這種金剛,所以又稱他為金剛得,「具金剛」又稱為是金剛得。「一種金剛能退敵」依著空樂無二的金剛,能夠消滅所有的怨敵。
「熾炎金剛施惡眼 金剛頭髮如炎熾 金剛降臨大降臨 具足百眼金剛眼」這邊也就是講到說他身上所發出來這種金剛的火光,而且他的眼睛是難以直視的及眼光是非常的忿怒,「金剛頭髮如炎熾」也就是指他的頭髮是往上豎起來,好像金剛火焰一樣是往上竄生,「金剛降臨大降臨」也就是他可以降下很多的金剛的這些法器。「具足百眼金剛眼」就是他可以具足上百個眼睛的這些金剛眼。「身中具有金剛毛 金剛毛者獨一身 指甲增長金剛尖 以金剛心皮堅硬 執金剛鬘具吉祥 以金剛鬘而莊嚴」,第一個「身中具有金剛毛」也就是他身上的毛都發出智慧的焰火,所以就像金剛毛一樣。「金剛毛者獨一身」也就是他身上有著金剛毛。「指甲增長金剛尖」他指甲很長也很尖,就好像金剛杵的頂端一樣,非常尖。「以金剛心皮堅硬」也就是他具有金剛心,所以好像皮非常的堅硬。「執金剛鬘具吉祥」他拿著金剛唸珠具吉祥,「以金剛鬘而莊嚴」就是他身上就裝飾金剛,金剛的意思就是杵莊嚴。
「呵呵響笑決定吼 具六種字金剛聲」這邊也就是他發出的這種呵呵聲是可以傳遍到很遠的地方去,「具六種字金剛聲」也就是他發出的金剛聲,有文殊的咒語,第一個是嗡哇給得那麻,第二個是嗡哇給答那麻,還有一個嗡哇給疏裡孟。這是文殊根本續裡面所講到的。「大柔和聲大音聲」這邊就是指文殊菩薩的妙音,「三世界中獨一音」也就是指在三界當中,文殊所發出的妙音,是無以倫比的,獨一音的。「三世界中獨一音」這個「獨一音」,也就是像他們所說的,他是在這三界當中是無以倫比,意指很獨一的意思,另外一種解說法就是說,他所宣說的就是唯有闡釋如何來證得空樂無二智的方法,或者說他所發出的音是唯有來闡釋眾生解脫的善巧方便。「遍虛空界聲哮吼 諸有聲中皆殊勝」這邊也就是說他所發出的聲音可以遍及所有一切有情,而不會有那種偏失說是僅僅某一些人可以聽得到,它遍虛空界。「諸有聲中皆殊勝」應該是「最殊勝」,它可以說在一切音聲當中,他的這種哮吼聲是最為殊勝的聲音。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請各位翻到第四十一頁,第二行的最後一句,「真實無我真實性 即是真際無有字」。「真實無我真實性」就是指自性清淨而言。文殊菩薩雖然現為菩薩相,可是事實上他早已成佛,他的聖心就是遍智、一切種智,所以是自性清淨的。「即是真際無有字」這邊的「真際」就是真實的邊際,意思就是指念力而言,或者是無住念而言,也就是文殊菩薩的聖心是遍智,已經遠離這些外來的這些驟然出現的這些染垢了,所以他是離客塵清淨,又是自性清淨。「無有字」的意思也就是他安住的這種境界,是無法以文字,無法用言詮、用思惟來詮釋的。「宣說空性眾中勝 甚深廣大聲哮吼」意思也就是說在眾多宣說甚深空性的宣說者當中,以文殊菩薩宣說空性為最勝。這邊有一個「眾」,如果就字面而言,就是指那些牛,這些牛群當中,以牛王為最尊勝,這只是一種文字上的比喻而已,意思是指文殊菩薩他是在眾多宣說甚深空性理的說法者當中,他是最殊勝者。
就如同我們說般若經,眾多般若經當中,以般若《心經》是屬於最勝的,為什麼?因為它是一部言駭詞簡,可是意義卻是涵蓋有整個大般若意義的一部經,所以說它為最勝者。仁波切說上一次尊者來到台灣的時候也有跟各位詮說《心經》,雖然《心經》裡面的內容很難以的去實證到,可是法王對《心經》詮釋非常的詳細,將來我們如果可以將他所詮釋的《心經》的內容印製成一本書的話,將來可以利益很多的人,我們可以依之而學習。雖然甚深空性的義理是非常難以通達,很難測其真正的意義的,可是我們如果想要脫離輪迴的話,我們務必要去通達空性,這是一定的。尤其你要從根斬斷輪迴痛苦的根源的話,那一定要證得空性,沒有空性是不可能脫離輪迴的痛苦的,所以我們不可以因為空性的甚深義理那麼的難以通達而捨棄它,我們應該要利用現在獲得的暇滿人身,而且又有遇到佛法,有這個機緣來聽聞空性的義理,我們就應該盡一切的努力來學習。縱然我們無法在一時之間來通達甚深空性的義理,可是至少我們也要努力的種下空性的習氣。
在通達甚深空性的義理的善巧方便的方法有非常多,可是在眾多的這些方法當中,以緣起性空的這一個義理為最為殊勝、最為善巧的。所以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法,尊者也曾經在說法的時候也強調說,我們佛教徒的見解是緣起見,行持是無害行。緣起性空的這個道理,緣起有分粗品和細品,非常的多,雖然細品的緣起是比較難以了解,可是身為佛教徒應該要了解一下何為粗品的緣起。凡諸有為法皆是緣起法也就是粗品的緣起法。所謂的有為法,它是因緣法也就是緣起法,稱它為因緣法,因為它必須要去觀待自己的因緣,依之而生起,所以稱它為緣起法。如果就中觀應成派龍樹菩薩護持的主張,他說並非只有有為法是緣起法,無為法也是緣起法。為什麼他是這樣子來主張呢?因為他們說到說不論是有為法或者是無為法,任何一種它都依著自己的施設處而安立為有的,也就是這一個有為法和無為法,他必須是由所倚靠、有所觀待,也就是觀待於或者說依於自己的施設處而安立為所謂的有為法和無為法。TOP
文殊真實名經(五)
有為法它的立之那個法,就取他那個名字為某某。所以這麼樣子的去了解是了解到細品的緣起法了,也就是去了解空性的無上善巧方便。龍樹菩薩所撰著的《中觀論》裡面所詮釋的內容並非直接來闡釋甚深空性的義理,而是直接來詮釋緣起法的義理。所以像這種細品的緣起法,不論任何一個法,我們都要了解到,任何一個法只要它是緣起法,它都是以著我們的分別心,然後假借名言來施設的,你如果能夠了解這一點的話,那就比較容易可以去了解何為空性的真正意義。龍樹菩薩的這部《中觀論》裡面,它雖然沒有直接闡釋出空性的義理,可是它隱義上是闡釋出空性的義理,所以對我們而言,要了解隱義-真正空性的義理,我們必須要由粗品的緣起法來了解,依次的我們才能夠去了解它所要闡釋的空性的義理的。就譬如說當我們面對對境的任何一個好、壞之法,我們都要去了解到,他都是依因緣而生起來的,同時我們也要了解到說,這一些不論是好或是壞的這些法,都是我們以分別心安立到對方去,然後又假借名言才稱他為有,如果能夠了解到這一點,得到了決定解的話,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肯定,沒有任何一個法,他不是假名安立的,沒有任何一個法他不是我們以分別心名言安立為法的。所以對我們初學者而言,多去思惟緣起的義理是很重要,尤其是一個佛教徒,想要了解空性的義理,一定要先從粗品的緣起法開始下手,你了解了何為粗品的緣起法之後,你才有可能去了解到細品的有為法、無為法何以是緣起法的,才能夠了解到這一點。你如果要了解細品的緣起法的話,那你一定要先知道何為所應獲,你的所應獲何者?你要先要了解你要獲得的對境之後,你才能夠正確的將他破除,就是學習的方式是要依次的、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去了解你才能夠了解。所以對我們而言,剛開始來了解空性的義理是非常辛苦的,可是你一旦串習了得到,那你就能夠慢慢得到決定解。
就譬如說某個人他叫作月亮,這個人因為被取名為月亮,所以人家稱他為月亮,在他未被取名為月亮之前,當你叫月亮的時候,在我們的心中不會生起說就是那個人,因為我們會假借這個名字,把他取名為月亮之後,所以當日後講到月亮的時候,就會生起那一個人的影像。就好像說一個國家政府機關裡面的這些首長,在這些人被稱呼為什麼首長之前,如果他沒有被安一個名銜叫作什麼首長,人家也絕對不會認為他是什麼首長。所以就是因為他被安了一個名銜,所以從此以後,人家就認為他是什麼什麼首長、什麼什麼官。所以一切唯有我們以分別心假借名言去安立的,就好像某個人他所做的工作是這些官員所做的工作,如果他還沒有被安立某一個官員這個名銜之前,他雖然已經做這個工作了,可是人家不會說他所做的是某個官員,直到他被給了這個名銜之後。由此可以知道,他做某個官員的工作,這也是一種緣起法,觀待這個名字、這個名言,所以他就成為是做這個官員的工作。他之所以能夠被人家任命為某個官員,因為一方面他具有這種條件,一方面人民信任他可以安立一個名銜給他,所以就稱為某個官員,所以沒有任何事不是緣起法的,沒有什麼事它是好像說天生的就是那個樣子,不需要觀待,沒有任何事是這個樣子。任何事都必須要是觀待的。
比如說有一位病人,他一向都必須要倚靠著人家的協助或者是倚靠著拐杖他才能夠站起來,所以這個老人或病人他之所以要站起來,必須要去觀待拐杖或者幫助的人,他才能夠站起來一樣。所以就像剛才所說的,比如說一個病人或者一個老人,他自己想要站起來的時候,沒辦法,所以他必須要去仰賴一個人來協助他,他才能夠站起來。
所以任何法都是一樣,任何一個法之所以會存在或成立,都是因為有所依勢而有的。所以說任何一個法都是緣起法,都是我們以分別心假借名言安立的,所以這一點我們可以加以去審查,不論是人或者說畜生都是一樣的。比如說人而言,我們依著這個人的形狀、樣子,取名為人,縱然是人也有男、女、老、少種種不同的差別,或者說人講話的樣子不一樣,所以我們會依著他不同的樣子,然後來取名說他是某某。這個人之所以會被認為是某某人,都是觀待這些因緣,依於他的這些因緣,而被認為是某某人,所以任何一個法,他之所以會成立,都是我們以分別心假借名言安立到對方去,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的。所以任何一個法都是由我們以分別心來安立的,對這一點我們要去多加以思惟。比如說某個人之所以會被我們安立為他是某個人,並非由他自己的方面不需要去觀待因緣而有的,而是我們以分別心去安立到對方去而稱之為有的,並不是由他自己方面的存在而成立的。仁波切說他當初在學中觀的這些空性義理的時候,他的師長也是用這樣子的方式來教他的。這邊是說文殊菩薩他宣說空性的義理是在眾多宣說空性義理的宣說者當中,他是最殊勝的,就好像是牛群當中的牛王一樣,最殊勝的。
「甚深廣大聲哮吼」,「甚深」就是指空性的義理極為深奧,「廣大」也就是指非空性義理而是指一般世俗法非常的廣大。「甚深」就是指智慧分,「廣大」就是指方便分,這兩者又是分別代表了勝義諦以及世俗諦,也代表了法身還有色身。就基、道、果而言,基位就是指二諦而言,道就是指方便和智慧,果就是指法身和色身這二身,依於基位的世俗和勝義諦,我們勤於方便和智慧道,最後就證得果位的色身和法身。所以當我們講到勝義諦的時候,最主要勝義諦就是指空性的義理,因為空性義理是極為深奧、難測,非常難以通達,所以諸法他的究竟義,就是指空性的義理,它是非常的深奧,非常的難以通達、難以徹悟的,所以空性可以說唯一的,它雖然只有一,可是卻是非常的深奧、難通達。世俗的法因為非常的廣大,有種種不同世俗的法,比如說輪迴、涅槃或者種種的色-情世間、器世間種種這些,非常的廣博的意思。佛陀當初他證悟成佛之後,有幾日他不說法,為什麼呢?因為他說甚深的空性義理是非常的深奧、明細、光明、無為,如甘露一般,我雖以得定解,可是如果向他人來開示的話,並非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就在森林裡面呆坐著,那幾天就不說法。「聲哮吼」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來宣說甚深的空性的義理的時候,他可以讓那些沉睡者因為這個法音而酥醒過來。「即是法螺具大聲」宣揚法音就好像吹法螺那種聲音一樣,可以讓這些沉睡的人醒過來。
「亦法鍵椎大音聲」這邊的「鍵椎」就是我們檀香板,比如說僧眾要集會的時候他們都會打板,這就好像是法的檀板一樣發出大聲音。當文殊發出如檀香板的法音的時候,能夠去攝受有緣的眾生。「超越無住圓寂性」「無住圓寂」應該是指佛果-無住涅槃,也就是他超越了三有輪迴而安住於無住涅槃的一個超越者。在三十三天那個地方有一個湖,這個湖就發出四法印的法音,就講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講到這四法印。剛才所說的就是「十方法中即大鼓」講到這邊。這一次仁波切只能講到這裡而已,我們只有進行到一半而已,以後我們有緣再把它講完。現在仁波切會先傳給我們口傳。
仁波切說《文殊真實名經》現在有中文的版本是非常好,我們這個中文的版本好像是取自大藏經,因為有中文的,所以我們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最好是每一天都有唸誦會非常好,如果沒有時間的話,至少每一天唸幾頁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我們這一次講課到這邊,我們在最後我們應該善為祁願迴向,將我們的善根迴向,願佛陀的教法能夠弘揚於十方,願所有一切有情都能夠證得究竟的佛陀的果位,也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遇見佛陀的教法,願能夠安置一切如虛空般的如母有情於佛陀的究竟的果位,所以在法會之後我們應該要作這樣子的迴向。之後我們就獻酬謝的曼達拉,之後我們唸一些祁願文,就包括有願達賴喇嘛尊者他長壽的祁願文,還有一般的迴向文,還有發菩提心願文,之後就結束。結束請各位不要頂禮。仁波切說在灌頂的時候大家已經供養了很多了,所以這邊沒有特別需要說大家再供養。為什麼呢?因為要留一個好緣起,下一次還有機會再見面,好緣起,所以請各位等一下不要頂禮也不要供養。
推薦閱讀:
※「戀愛實名制」凸顯大學教育粗暴化 - 熊丙奇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小米實名認證怎樣取消 如何解綁小米實名認證
※湖北將無人機實名怎麼回事?
※盤點8月新規:從明天起手機APP要實名制了
※借用他人身份證存款後被實名制人取走——該行為如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