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難!

  

  都說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很重要,也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但是真做起來,仍然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下手。常見到能幹父母,會養出懶孩子,就因為父母啥都自己做了,孩子都沒機會自己去嘗試。

  其實,從日常生活事件開始著手,就能輕鬆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我身邊一位媽媽就講過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新給4歲的兒子買了衣服和鞋子,特地搭配好的。結果才穿半天他就嚷嚷要換回舊鞋。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那雙運動鞋跟他身上衣服不搭。可是想想,還是忍住了。

  見我不反對,兒子臉上現出喜色:雖然它臭臭的,我還是喜歡。

  他說完我忽然想起來,這雙鞋,當時是他自己挑中的。

  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最重要呢?能夠自己做主。自己做決定,就意味快樂。快樂的事,不用大人催逼,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做。

  所以,在陪孩子養成獨立自理能力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慢慢來。

  有育兒問題,留言給我吧。

  0-1歲,媽媽給夠孩子安全感和自由

  7歲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其中0-1歲,又是重中之重。

  媽媽是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第一個親密對象。故此,媽媽的每一個舉動,都對孩子有著深遠影響。

  比如餵奶。如果媽媽按照書本的方式,掐著時間點餵奶,不管孩子餓或者不餓,這就會給孩子帶去極大困擾:我不想吃啊,你卻讓我吃;我餓了,你為什麼不給我吃?在孩子眼裡,媽媽的奶是不靠譜的,世界似乎也不那麼靠譜。

  還比如孩子哭。曾經有過很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就是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這其實是大人圖省事的方法,但對孩子來說非常殘酷。孩子不會無理由哭,哭是他們的語言。他們哭而外界無回應,這顯然難讓他們與外界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信任關係。直到後來許多用「哭聲免疫法」養大的孩子出現很多心理健康問題時,西方才開始對此種養孩子的方法進行反思。

  

   所以,可以說,1歲以前,媽媽作為主要的撫養人,並且儘可能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怎麼寵愛孩子都不為過。當你的孩子用「哭」表達對你的呼喚,而你無法立刻跑到他身邊,那用溫柔的聲音回應就好了。要記住,最關鍵的是「回應」。不用次次立刻去抱孩子,也不必即刻滿足孩子——尤其1歲以後,但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總是會被滿足的,父母是可靠的,懂得自己的,愛自己的。

  有了媽媽的愛,有了安全感,下一步才可談及孩子的獨立自理,否則就會出現孩子總黏住媽媽不放、缺乏內心力量的諸多問題。就像你很難讓一個餓肚子的人,去心甘情願、快快樂樂幹活去。

  另外,這個時候給寶寶準備輔食,別太精細。我見過一個孩子已經2歲多了,還吃不了硬一點的食物。都需要大人小心翼翼把所有食物碾碎成泥,他才能咽下。一問,才知道小時候老人照顧得太好了,從沒捨得讓孩子吃硬東西。孩子連咀嚼都沒學會,如何培養孩子自己獨立吃飯的能力呢?

  同樣,1歲之內寶寶吃手和咬玩具,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別總攔著。大人看到的就是臟,殊不知孩子在探索,同時,用嘴巴咬的動作,也是在鍛煉手眼協調能力,以及口腔面部肌肉的咬合能力等。大人若阻攔,就等於遏制了孩子學習、長大的機會。

  1歲以後,吃飯穿衣等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讓他們自己嘗試做了

  1歲開始,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嘗試吃飯了。專門給孩子買一個吃飯用的小桌椅套餐很有必要。因為很多大人,尤其是老人,主要是擔心孩子吃的亂七八糟才不讓他們吃的。專用的吃飯桌椅,可以固定孩子,椅子下,可以提前鋪好墊子、報紙等。孩子吃完,報紙一扔就好了,也方便。

  不過,孩子剛開始自己吃飯時總會存在吃得少掉得多的可能,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吃一部分,大人喂一部分。不過,隨著孩子手部動作發展得越來越好,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吃飯的「工作」了。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兒,只要大人提供這個環境,而不是阻攔就好。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吃飯,並不是簡單學會一項技能而已,它是孩子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也是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另外, 刷牙、洗澡等,也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逐漸讓寶寶愛上自我清潔。每個孩子天生喜歡水。給他們自由玩水的時間,不去管他。洗澡、刷牙的時候帶孩子一起,同時還可以編齣兒歌、順口溜等,讓孩子感受到這些事情是快樂的。平時在給這個年齡段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或者給孩子選繪本的時候,也可多留意選擇那些與日常生活起居結合較為緊密的。

  總之,讓日常必須要做的這些事情看起來有意思,孩子才更喜歡。

  洗完澡澡呢,要穿衣服。天氣暖和穿的少,就可以開始訓練孩子自己穿衣服了。怎麼訓練呢,先從教他們學會脫開始。有一本繪本叫《看,脫光光了》,非常有意思。有心的爸媽也會發現,孩子們好像特別喜歡光著,特別享受脫衣服的那些時刻。

  所以,不如每天睡前,引導寶寶自己脫。有紐扣的衣物,先讓寶寶找到紐扣,摸住拿穩,觀察紐扣是什麼顏色什麼材料的,引起寶寶的注意和興趣,再教解開方法。不論寶寶用什麼姿勢動作,只要能成功脫下衣物即可,方式可以再慢慢學習改進。另外還要教寶寶分辨衣物的正反面,避免選擇有堅硬金屬的衣物。套頭式、拉鏈式、系帶式的衣物都可以嘗試。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寶寶練習,不要催促,更不要責備或辱罵。信心是寶寶的學習動力。

  到2歲以後,孩子的手部力量開始發展,就可以嘗試讓他們自己學著穿衣服、穿鞋子了。

  2歲左右開始,可以適當給孩子分配家務事兒

  上面說的吃飯、穿衣服,還有刷牙等事情,都是大多數孩子最先要做的「工作」,父母們一般想著儘早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兒。但是對家務事的理解,就不一樣了。

  很多人認為,讓孩子做家務可以上小學再說,幾歲的孩子做家務就是添亂,只會越幫越忙,還不如讓他乖乖地呆在一邊看電視。還有人認為,其實,讓孩子做家務的意義並不在於他能夠分擔多少家務事,而在於促進孩子的手部動作發展,並且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獨立自主意識。

  其實,從孩子能夠走穩路開始,就可以讓他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兒了。比如搬小東西,收拾玩具等等。不管事大事小,只要能讓他參與進去,他一定會樂此不疲。記得不要挑毛病,而是要鼓勵。爸媽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肯定孩子的進步點,這樣孩子就會「越干越起勁兒」。

  

   TIPS:2-4歲孩子適合做的家務事

  2歲以內的孩子可以:把臟衣服放到洗衣籃里;把用過的紙尿褲扔到垃圾桶里;把玩過的玩具收起來;把要洗的衣服按深淺顏色分開來……

  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按顏色把襪子歸類,甚至可能把襪子配對;給家裡養的植物澆水;幫媽媽將自己的衣服穿在衣架上;清理自己吃東西掉的渣子;為自己準備簡單的小零食;收拾自己的碗碟;擦拭桌子……

  4歲左右的孩子可以:在桌子上擺放碗筷和餐巾;收拾桌上的餐具;簡單地對摺疊衣服;幫忙鋪自己的床(把床罩整理平整;洗自己的小衣服(可能洗不幹凈);幫忙擇菜、做飯;用小號掃帚掃地……

  3歲開始,該考慮和孩子分床睡了

  關於分床睡,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大部分父母都比較認同這個觀點。不過還是有一些媽媽,孩子上高中了,才將和孩子分床誰提上日程。

  其實,3歲以後,當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好了之後,就可以考慮分床睡了。4歲以後,就可以分房睡了。如果一直堅持母子同睡,可能就會強化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感,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意識、性別意識的發展。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不管是分床還是分房,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孩子大多都能夠接受。但是如果孩子極力反對,甚至分床後哭鬧、做噩夢,那就可以暫緩一下。一定要等孩子從心理上接受了才分床。

  3歲以後,可以給孩子零花錢,但要告訴孩子如何理財

  有些父母,因為忙於工作,或者別的原因,不想被孩子打擾,就隨便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他買零食吃。於是,父母就變成了孩子的搖錢樹,孩子經常來討要零花錢。還有些父母,希望能夠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於是就給孩子零花錢用,但是零花錢的額度卻沒有設置,也並沒有告訴孩子怎麼花,這樣就容易讓孩子養成揮霍金錢的不良習慣。

  其實,我並不反對給孩子零花錢,但同時一定要讓他理解錢的來之不易,並且在爸媽的指導下建立正確的理財觀。比如,在孩子3歲左右,可以教孩子認識錢的幣值,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做工作掙錢的遊戲,或者逛超市購物的遊戲,讓孩子從小對錢有一個正確的概念。孩子小的時候,可以把他的紅包存起來,告訴他這些錢等他上學了交學費用,將一小部分前存入他的儲錢罐,平時可以用來買玩具。而且要告訴他,每次買一樣玩具,零花錢就會少一些,所以要非常想要的玩具才能買。在學習理財的過程中,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為孩子今後的獨立自主做鋪墊。

  等孩子對金錢有了正確的認識,懂得了初步了理財知識之後,就可以考慮給孩子少量的錢自己支配。不過,學齡前的孩子掌控起來還有一定難度,父母不需要超之過急。

  最後,在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如廁訓練不得不單獨拿出來說一說。因為這件事做得不好,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本文轉自靜觀育兒)


推薦閱讀:

父母有這5個壞習慣,將誤導孩子一生!趕緊自查一下
為什麼不要嫁給窮人:三十歲了連孩子都不敢生
子女星逢空亡,今年懷孕生孩子的人
不做勞碌命的女人:女孩子都該看看!
3歲的孩子罵人怎麼辦?

TAG:孩子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