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前人評點,設計再評價
第十九課()
借前人評點,設計再評價
【教師講授,學生見識】
後人讀前人的詩文,有獨到的,往往加上理解,點評。最有名的莫過於金聖嘆點評,《水滸》,胭脂齋評點《紅樓夢》,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至於詩詞,傳於後人點評版本多多。2002年高考(全國題)的古詩鑒賞,取材於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要求在前人評論「"折柳』為關鍵說」的基礎上進行再評論。這是一種考查學生鑒賞能力的成功嘗試。據《網師園唐詩箋》點評:「"折柳』二字為通首關鍵」。"折柳"是不是關鍵?看法不一定拘泥於前人,關鍵在於能自圓其說。就這首詩來說,聞笛……-聽「折柳」曲……思鄉,「折柳」是關鍵,是入情入理的。
借鑒前人評點,設計再評論,選擇這種角度設題切入,很容易進入鑒賞的情境,誘發欣賞興趣,激活求同求異思維,能加深對藝術形象的感受,理解和評價。考生見仁見智,有話可說,能激勵考生有所創見。其次由於文學鑒賞的共同性,往往對同一作品,同一形象,技藝乃至語言上的某一特徵都會產生相同的審美感受,形成共同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這種共鳴的感受為鑒賞的答案有了標準,既有開放性,又有限制性。使之寬而有度,便於量分。第三,古詩鑒賞考查要求要"意會",又要"言傳"出來,因個人的文化素養,生活體驗的差異又可以表現為欣賞水平的差異;不必擔心這道題缺乏考試的區分度。因此,藉助前人評點,設計鑒賞考題有較高信度、效度、難度、很好的區分度。同時,作為平時的鑒賞練習也能激起學生的鑒賞興趣,提高鑒賞能力。對前人的評價或詩論進行再評價是一種開放性的題型,它自由性、綜合性、創新性都較強。答題時著重在闡發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命題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詩論中有關該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評論,然後要求你去判斷(是否同意),並闡發理由。題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評論(詩論引文)—要求判斷(是否同意)—闡發理由(為什麼)——要求(結合全詩)。常設立的評價角度有:評「詩眼」,評關鍵詞句,評思想內容,評藝術手法等等。注意這類題要細心解讀題目,明確要求。即弄清前人評論的具體角度(內容、技巧、鍊字、感情基調、語言特色等),詩論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評論角度、對象、已告知的特點概括等)。精讀詩歌,整體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寫法上最明顯的特點。對第一問「是否同意」原則上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同意),但也不絕對,然後回歸原詩闡發理由。恰當選用詩歌鑒賞術語、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詩論詩。注意問題:切忌以術語、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識,應有理有據。分析要有條理,有幾問就答幾問,其提問順序一般不能更換。具體表達時,內容與技巧兩個角度不要交叉表達。運用術語要準確,切忌張冠李戴,答非所問。高考只答第一問,一般是不給分的,必須有分析。答案語言表述上要注意邏輯性和文采性。
舉幾個例子:
1.閱讀下面的詩,然後回答問題。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國維在《人間詞活》里講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並舉例說"採菊
籬下,悠然見南山",忘我之境也。但說"採菊",說"悠然""見南山",顯然有個"我"在,為什麼說是"無我之境"?
答:有我之境還是好理解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非常興奮時,感到天地廣闊,陽光燦爛,花兒在微笑,鳥兒在歌唱,即使冷風也感到清爽。而悲傷時則覺得天地無光,一切無精打采,熱鬧的景觀更惹人心煩,喜慶的氣氛更襯心境凄涼。甚至覺得群山黯然,江河嗚咽。觸目皆是傷心色,入耳無非斷腸聲。
而無我之境則有些難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正是詩人心境的反映,是有我,怎說是無我呢?
且看作者的解釋,「出於觀我者,意余於境;而出於觀物者,境多於意。然非物無以見我,而觀物之時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錯綜,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廢也。」這話是說,有我之境情感勝於景物;無我之境景物隱藏了情感。「非物無以見我,」是針對有我之境說的,雖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現詩人的主觀情感,但也是通過對物的描寫體現出來的;「觀物之時又自有我在,」是針對無我之境說的,雖然無我之境,重在描寫景物,但也有詩人的主觀情感含在其中。所謂無我中還是有我,只不過感情不像有我之境的強烈而已。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看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大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似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上這兩個,竟再找不出這兩個字來。你認為香菱說得對不對?為什麼?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香菱說得不僅對,而且妙,看「似無理」,想來有意。她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藝術境界。給「孤煙」加上個「直」字,就見得沒有一絲風,當然也沒有風聲,整個大漠單調而蒼茫,圓圓的「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大河」背後,又是多麼空曠、寂靜啊。一幅曠遠、荒涼、寂靜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給人以孤寂的感受。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根據提示賞析頸聯、尾聯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楊倫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之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詩八句皆對。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形、聲、色、態,一一再現,側重寫景,天造地設,意境開闊。
頷聯「蕭蕭下」的落木,「滾滾來」的江水,渲染氣氛,側重寫意,生髮聯想,產生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頸聯_____ 尾聯______。
答:頸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個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意思相近即可,如「萬里」、「百年」和上聯「無邊」、「不盡」相呼應,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生髮人在暮年的感嘆),尾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1)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詩由景入情,轉入懷遠。與謝《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意境類似的詩句是「______,______」。
(2)詩人從「月出」至「竟夕」,對月相思,有姣好的一輪明月天涯共對,何以還會生「怨」呢?________________。
(3)「不堪」二句,由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翻新而來,妙!妙在哪裡?
答:(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2)因為詩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這天涯共對的姣好的一輪明月也是這樣撩人,使人見到它,更難以入睡,故而生「怨」。(3)「不堪」二句,想像奇妙。相思之夜,有什麼相贈呢?有,滿手的月光。可又如何相贈呢,還是睡罷!睡了能在夢中與遠人相聚。這樣的句子推陳出新,最真切地表達出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妙!只有切身體驗真摯感情才能寫出來。
5.閱讀下面一首字詞,然後回答問題
江城子 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1)孫郎:指三國時被人稱道為英雄的孫權。(2)馮唐:西漢大臣。當時魏尚守邊有方,卻因報功不之實而獲罪,馮唐為魏尚鳴不平,文帝「令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雲中守」。(3)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詞中指在西部邊境不斷侵擾北宋王朝的遼和西夏統治者。
前人評蘇詞,走出了「詞為艷科」的範疇,擴大了詞境,把詞從「花間柳下」,「淺斟低唱」,「香艷軟媚」中解放出來,注入了剛強壯武,報國立功的英雄豪氣。如《江城子·出獵》(1)「________」字貫全篇,風格豪放。(2)其豪放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3)詞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答:這首詞風格豪放。一個「狂」字貫全篇。「狂,豪情也」。上闋寫出獵。太守出獵,「左牽黃,右擎蒼」,隨從「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壯觀!其「狂」一也;出獵報知,百姓相隨,傾城出看,其「狂」二也;自比孫郎,獵必射虎,其「狂」三也。下闋由打獵,生髮聯想,想到廉頗,魏尚,馮唐,寄與盼望朝廷召回重用之意,最後勾勒一幅「挽弓射狼」的畫面,實則向朝廷請戰,一個文人要求帶兵打仗,其「狂」四也。全詞塑造了一個狂放不羈,情豪志壯,一心要報國立功的忠臣形象。
【學生習得。教師評價】
1. 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山水詩,冶詩歌,繪畫,音樂於一爐,把描寫自然景物的詩歌藝術推向新境界。《東坡志林》中評:"味摩潔之詩,詩中有畫;觀摩潔之畫,畫中有詩"。
試結合中間兩聯寫一段賞析文字。
答:王維的山水詩善於將詩情、畫意、音韻和佛理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自然、真純而含蓄的審美意蘊。如《山居秋暝》中詩人調動了所有情感官能與知覺識性來寄言山水、寫照人生。詩中由「深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漁舟」構成一幅幅畫面,自然清新。細說首句寫總體感覺,上筆就提領出自然,「空」無的遼遠;次句寫觸覺,點出「秋」 寒的人生意態;第三句寫視覺,回眸一瞥,閃映出明月如水「松間照」的高邈;第四句寫聽覺,巧妙地捕捉到「清泉石上流」的天籟樂音;第五句又寫聽覺,是詩人傾耳聆聽浣女嬉戲引發的「竹喧」柔韻;第六句再寫視覺,是詩人目送著紫靄里葉卷蓮翻的「下漁舟」;第七句與第八句寫作者于山水間的徹悟與頓,,故謂之「隨意」順心,引發出徹悟。山中比朝中好,後「王孫自可留」意蘊。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②最後兩句卒章顯志,其寓意是什麼?
2.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琢,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衰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嗓自紛紛。
①古人有「一詩之眼」與「一詩之骨」的說法:「詩眼」,指詩中最能表現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詞(字眼)」:「詩骨」,指詩中處於核心地位,起統率作用的「句」。上面這首杜詩,其「詩眼」是__________,其「詩骨」是___________。
②在頷聯、頸聯和尾聯中任選一聯,聯繫全詩,說說是如何表現詩意的。
答:①孤 飛鳴聲念群 ②a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意思是「一片孤單的雁影,遺失在萬里雲天中,真令人心生憐意」「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意,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b頸聯「望近似猶見,哀多如更聞」,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聲聲哀鳴好像聽到了雁群的叫聲了」;「似」「如」二字表現了未見而似見、未聞而又聞的幻覺。頸聯通過對孤雁飛著叫著尋找同伴的描寫,將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現得淋漓盡致。c尾聯「野鴨無意緒,名噪自紛紛」意思是「野鴨無愁緒,雜亂的吵嚷個不停」;用野鴨無憂無慮、熱鬧非常來反襯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聯進一步表現了孤雁渴望團聚的哀愁與奮力尋找的忠貞。
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過山農家 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這首詩,如果按司空圖的《詩品》歸類,似屬於「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的「自然」的一品。詩人以自然為師,從「自然」中捕捉形象,體現人物內在情感和性格。找出詩中這樣的句子,並說說體現怎樣的情感性格,如何體現?
答:「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這兩句幾乎純白描,再現焙茶曬穀場景,突出山農形象。作者在「焙茶煙暗」之前,加上「莫嗔」,即不要嫌,不要怪煙熏,這是致歉話。口吻入情入理至真,洋溢著山農情味。「莫嗔」之後,又用「卻喜」收穫季節,收好的穀子要曬,天晴了,山農由衷欣喜。詩人選取自然而富有典型意義的情事,表現出山農的本色,感情的淳樸,性格的爽朗。
4.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南春絕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千里鶯啼綠映紅」中的「綠映紅」指什麼?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關於這首詩,前人曾有過不同看法,明朝人楊慎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楊慎的說法嗎?為什麼?
答:指綠葉映襯紅花,借代。詩中既寫眼前之景,又想像未見之景,寫意潑墨,虛實相生,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地域廣袤、氣象萬千的江南春景圖。如果僅拘泥於眼前之景,詩歌就顯得單薄、單調,意境就少了廣闊、深邃、朦朧和迷離。
5.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夜箏 白居易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清人劉熙載說:「絕句取徑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彈性和張力,能給讀者留下豐富而廣闊的探究空間。白居易的《夜箏》便是這樣的範例。有人評價它是《琵琶行》的縮本,其間對音樂的側面描寫具有豐富的暗示性,使人能「從一斑而窺全貌」。對此,你有同感嗎?請結合詩作展開聯想,作簡要賞析。
答:「紫袖」「紅弦」分別代指彈者與箏,「明月」點「夜」,可聯想到潯陽江頭之明月夜。「自彈」與「低眉信手續續彈」,「暗低容」與琵琶女「斂客」自陳相對應。第三句是關鍵句,貌似無聲的休止符,其實攸關聲情,頗有深意。它既是藝人如泣如訴情緒頂點的突變,又是巧妙別緻的暗示,使人於無聲頃刻中領悟和想像箏樂美妙的同時,又引發對「自彈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自然鋪墊出「別有深情一萬重」的結句。這與《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從側面落筆烘托主體的手法,確實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蘊藉。(開放題,允許學生個性化,拓展理解,但須緊扣側面描寫和藝術空白,結合詩作貼切合理自然聯繫賞析)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填空回答問題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這首詞寫了我國傳統______節鬧花燈的熱鬧場面。
(2)杜甫詩:「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是把「佳人」放在冷落的「空谷」背景上來塑造。辛詞《青玉案》則把「那人」放在火樹銀花的元宵節極其熱鬧的背景上塑造。賞析辛詞運用的這種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答:__________。
(3)鑒賞者往往參照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感悟作品。王國維曾借用三首詞的名句來比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________,________。」(晏殊《蝶戀花》)此一境也。「________,________。」(柳永《鳳棲梧》)此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此三境也。結合你的體驗,談談你是怎樣理解三境界的?
答:(1)元宵(或「上元」「元夜」「元夕」)。(2)以元夜的燈火熱鬧繁華反襯「那人」的寂寞,淡泊,孤高,烘托出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趨流俗的高潔品性。(3)「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4)做學問,成大事確要有這三種境界:首先要登高望遠,有遠慮,志當存高遠。即「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其次,人果有志,還要在實現志向過程中,耐得寂寞,不怕累,不怕勞其心力,不怕苦,「衣帶漸寬終不悔」。最後,也就是說經過矢志不渝的努力,苦苦探尋,驚喜地發現所追求的目標、理想在不經意(偶然)中實現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7.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填空回答問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3、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4分)
答:(1)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2)簡要分析:這首詩是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推薦閱讀:
※李白評價
※《楊貴妃秘史》與《步步驚心》的差距?
※大明崇禎最後的依靠,殺敵無數含冤入獄,史書評價「其死,明亡」
※李定信先生評價
※如何評價唐中宗李顯?唐中宗李顯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