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中國佛教之禪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傳承脈絡

「一花五葉」指中國佛教之禪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禪宗之源——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的「如來禪」;「五葉」指禪宗之流——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直單傳至六祖慧能,禪宗頓教法門形成完整思想體系後又分出的五個宗派。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華嚴宗、禪宗、密宗)之一,最具有民族特色。它以慧能南禪為主脈,首創於中唐,盛行於晚唐和五代。禪宗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它所體現的佛學思想,在我國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影響極為深遠。

  禪宗,因禪而得名。禪是梵語音譯,全稱為「禪那」,意思是思維、靜慮。禪宗重視修行禪定。它還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之佛性為目的,所以又稱為「佛心宗」。關於禪的起源,史載淵於釋迦牟尼拈花示眾的傳說。當年釋迦佛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惑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即開口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微妙法門,咐囑迦葉。」並授以衣缽。迦葉即為禪宗一代開山祖師,衣缽為信,代代單傳。傳至二十八代達摩時,印度本土佛教日漸衰微,傳人難覓。於是,達摩托衣缽,航海東來,一葦渡江,棲止嵩山少林寺,是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面壁九年,靜待法緣,終於有一博學善士,名叫神光,前來參謁。初時達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後為神光立雪斷臂、捨身求法之志所感動,知是法器,遂收其為徒,取名慧可

初祖菩提達摩

吾本來茲土,

傳法度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婆羅門族姓剎帝利,師從般若多羅尊者。於南朝宋、齊間航海至廣州,遊歷各地,授徒說法。因與梁武帝蕭衍話不投機,乃北上嵩山少林寺面壁靜修,長達九年,世稱"壁觀"。西魏文帝大統二年(536年)圓寂,葬於熊耳山(今河南陝縣),建塔於寶林寺;唐代宗李豫賜號"圓覺禪師",塔曰"空觀"。今少林寺有"初祖庵"、"面壁洞"等故跡。

二祖慧可

 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

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稱僧可。北魏、北齊時洛陽(今屬河南)虎牢人。年青時通讀老莊之書,兼習佛典。後入洛陽香山師事寶靜禪師,出家為僧。受具足戒後,雲遊聽經,遍學大小乘之義。往少林寺訪菩提達摩,然未得接見。候立於積雪中至天明仍不果,乃自斷左臂以示求法決心。終被接見並面授心法,遂大悟,得達摩禪法衣缽。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圓寂,時年107歲,葬於磁州滏陽縣(今河北磁縣)東北70里處。隋文帝楊堅賜號"正宗普覺大師",唐德宗李適賜號"大祖禪師"。

三祖僧璨

華種雖因地,

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

華地盡無生。

隋代僧人,因參二祖大悟,而得其衣缽。北周武帝滅佛時,因得二祖誨示,遁跡於舒州(今安徽潛山)司空山、皖公山之間。直至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才正式駐錫三谷寺(今潛山三祖寺),公開講經弘法。將衣缽傳道信後,前往廣東羅浮山傳法。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在樹下為大眾講法時合掌立化。唐代宗李豫賜號"鑒智禪師",有《信心銘》一部傳世。

四祖道信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

當生生不生。

俗姓司馬,祖籍河內(今河南泌陽),生於廣濟縣。得三祖僧璨衣缽後,初在吉州游化,後入廣濟、黃梅交界的"雙峰山"(現叫一尖二尖)。開山建寺,大興法門。一改達摩大師以來傳統的游化方式,為禪宗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唐太宗曾詔請大師進京供養,大師辭謝未去。唐永徽二年(651年)圓寂,葬於西山之陽,塔曰"毗盧",唐代宗李豫賜號"大醫禪師"。

五祖弘忍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唐代僧人,俗姓周,黃梅濯港人。師從四祖道信,盡得其禪法。唐永徽五年(654年)大師在雙峰山東30里之馮茂山,開山建寺,大弘禪法。聚徒講習,並改用《金剛般若經》替代《楞伽經》作為禪宗傳教經典。晚年將衣缽傳給寺中舂米行者慧能,支持頓悟之說。自此禪宗以慧能、神秀而分為南、北兩派,南頓北漸,各執一法。唐上元二年(675年)大師圓寂,葬於東山。唐代宗李豫賜號"大滿禪師"。後弟子們將其語錄編成專著《最上乘論》。

六祖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代僧人,俗姓盧,原籍范陽(今河北省)。唐初,其父被貶往南海新州(今屬廣東),遂生於此。三歲喪父,稍長即以砍柴為生養活老母。一日賣柴時聽人誦《金剛經》而有所悟,遂北赴黃梅參拜五祖。大師與他交談,知其根性大利,於是安排在磨房舂米兼做雜役以掩人耳目。後大師為選法嗣,令眾弟子作偈。上座師神秀先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聽後,請人代筆作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深得五祖讚許,密授禪法衣缽。為免遭他人加害,慧能隱遁山林於獵人群中一十六載。後至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弘揚頓悟之法。唐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詔請他入京,謝絕未赴。713年在新州國恩寺圓寂,謚號"大鑒禪師"。門下弟子將其頓悟之理輯為《 六祖法寶壇經》,後來禪宗發展成為佛教第一大宗派。

一花開五葉

普遍理解為佛教禪宗一派傳入我國後,禪宗以達摩為祖,一花單傳,不立文字,直至六祖慧能。自六祖慧能後,禪宗法脈將不再承祖單傳,於是發展演化出五家流派:偽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

同時也有人稱一花開五葉是指自達摩東渡傳法以來歷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六代。比喻禪宗在中國紮根以後,至六祖慧能。後來慧能大師不在以衣缽相傳,他的弟子通過演化,逐步形成了南禪五家,以後的禪學發展,大抵是不出這五家的範圍的。他們是:

一、溈山靈佑和仰山慧寂開創了"溈仰宗";

二、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了"臨濟宗";

三、雲門文偃開創了"雲門宗";

四、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了"曹洞宗";

五、清涼文益開創了"法眼宗";

以上,就是"一花開五葉"的意思。"南禪五家"都自稱是慧能大師的傳人,都承祖師禪之正宗。 慧能時期及前面五祖的禪學,可以稱之為"祖師禪";在惠能之後的禪學,則可以稱之為"越祖分燈禪」。由於禪宗法印演說大乘心法,以心印心,即心做佛,注重修行者的當下體證心要,頓悟成佛,所以後世弟子都尊禪宗為頓教法門。

每日佛教小常識:

禪, 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思維本能,佛教的四禪八定(佛陀從古印度喜馬拉雅山下的其他學派學來並匯總而成的);中國的禪宗(把中國禪法融入了佛教修行);道家閉關(旨在運氣打通經脈);印度各路瑜伽(最早形成系統明確的禪修方法,旨在打通七輪三脈)。先秦時期就有關於此種行為的記載,但是未有固定稱呼。直至天竺辭彙jana傳入,漢語音譯為「禪那」,後世便以「禪」字稱謂此類行為。

弘揚善知識,需要你的關注和傳播!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推薦閱讀:

道法自然,長壽不難 (四)
誰家寶寶這麼萌?!
認真自修法   功到自然成
【圖文】你是最完美的自然畫家 色彩繽紛的鳥兒

TAG:中國 | 自然 | 佛教 | 禪宗 | 傳承 | 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