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最難解的謎團
曹操畫像
曹操,是三國時期風雲人物,差不多家喻戶曉,其底細,一般中國讀者都比較清楚。雖然《三國志》上稱他為「魏武帝」,實際上曹操一天皇帝也沒有當過,二兒子曹丕當了皇帝後,才讓死後的曹操當了回皇帝,追謚為「武帝」。曹操生前真正的最高封號是「魏王」,下葬前謚為「武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卒於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
曹操是卒年正月在洛陽病死的,次月即下葬於「高陵」。從下葬這天起,曹操墓的傳說,便開始在民間散布開了。特別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著小說《三國演義》風行之後,曹操墓之謎與元朝皇帝的葬地之謎,並列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兩大最難解謎團,吊足了大家探索真相的胃口。
曹操墓謎多多,謎中有謎。葬法之謎、葬地之謎、葬品之謎、反盜之謎等諸多有趣現象,集合成了一個大謎團。
葬法之謎
一個曹操,葬地卻有這麼多的說法,為什麼?這與曹操的葬法有一定的關係。
民間傳說,曹操下葬時實行的是秘葬制。下葬那天,鄴城所有城門洞開,從裡面抬出一具具棺材,向四面八方出殯。
為何又會有這種傳說?這與曹操的「民間性格」有關。
在老百姓看來,曹操是很狡詐的人物,是白臉奸臣。由於他生前盜過不少墓,因而他在選擇自己的葬地時,也用足了心思,搞了明一套暗一套,即所謂的「疑冢」。
明的,就是《三國志》中記載的「西門豹祠西原上」:暗的,則史無記載,鄴城人相信葬在鄴城附近。毫州人則相信,秘葬回了譙。
秘葬,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反盜墓手段之一,通俗說來,就是今天農村為了躲避火葬而搞的「偷埋」;「疑冢」,也叫虛冢,即假墳。
西漢初年的南越王越佗,是比較早施行秘葬的一位。這位活了一百多歲的一方君王,傳說死後出殯時便是多門出棺。而且他的墓是造在山中,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墓址。
能證明曹操是「秘葬」的,還有一個根據,就是《三國志》中記載的,曹操有遺令。要求他的喪事一切從簡,「不樹不封」。
「不樹不封」,就是秘葬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中國遠古時期,「不樹不封」葬法,是時人普遍的選擇。而「墓」字的出現,也是因為「不樹不封」,不樹不封就棺槨埋下後,地面沒有任何痕迹,即「沒」,「墓」「沒」相通。
曹操傳說中的秘葬制,影響了後代。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葬俗來看,秘葬是民間和官方較容易接受的一種形式。之後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眾多君主墓。至今都找不到,特別是兩晉帝王陵的「集體失蹤」,都與「不樹不封」有關。
但是,根據《全唐文》中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凱旋而回,途經鄴城附近時謁高陵的記載,「秘葬說」「七十二疑冢」則是不成立的。
除了疑冢和秘葬,古人有多種反盜墓手段,如設機關、放毒氣、流沙積石、滅口等。
薄葬之謎
從史料記載來看,曹操不只實行「秘葬」,還實行了「薄葬」。
曹操所處的朝代是個亂世,社會生產力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國家財政和社會財富都不是很富足的。死後減少隨葬品,這也是時人一種客觀選擇。
更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嚴重的盜墓現象刺激了曹操和時人的神經,厚葬帶來的危險太大了。盜墓的主要目的,就是盜掘隨葬的有價值的財物,即所謂「尋寶」。如果墓內沒有寶物隨葬,自然沒有人想去盜墓。曹操聲稱「薄葬」,從反盜墓角度來說,也是防止自己的墓被盜墓賊光顧——我墓中什麼也沒有啊,你們別來挖!
據《三國志·魏書·陳琳傳》注引,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盜墓賊,為了籌集軍需,他甚至在軍中成立了「盜墓辦公室」,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專業盜墓軍人,把盜墓尋寶當成一種特殊的作戰任務來做。在盜掘梁孝王劉武墓時,曹操親臨現場,指揮取寶。在這種情況下,看到厚葬危害的曹操,提倡薄葬並不令人意外。
曹操生前曾兩次提出過「薄葬」。
第一次是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誅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令民不得復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第二次是在其去世前兩年,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再一次表明薄葬的願望。
曹操要求,自己的墓內不得隨葬金銀之物,隨葬的物品都是「瓦器」,甚至連穿的「送老衣」,也都是平時穿的衣服。
現在河南安陽境內發現的「曹操墓」,不只有金器,還有珠寶。如果此最後被確認是曹操墓的話,那他的薄葬意願在死後還是打了折扣的。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與西漢的王侯們相比,「曹操墓」中值錢的東西並不多。考古專家認為這是典型的「薄葬」,並作為認證曹操墓的理由之一,這是不妥的。因為此墓早已被盜了,剩下的還能找出一些東西來,誰知被盜走的又是多少?
質疑曹操墓的一方,也以墓中有值錢的隨葬品進行反駁,曹操墓中是不應該有一點「含金量」的。河南考古專家認為,那「金器」是曹操衣服腐爛後留下的,這更增加了非曹操墓的可能性,曹操難道是穿金戴銀下葬的?
根據古代的風俗,曹操墓中應該隨葬代表他身份的金印玉璽一類東西,因為曹操有禁令,也只得作罷,最後解下系印的帶子,隨葬墓中,象徵一點。在曹丕稱帝後追封曹操為皇帝時,也未敢打開墓室,將「帝印」葬進去,而是在墓道外面挖了一個「石室」埋藏。
有的質疑者甚至認為,曹操的墓中不應該有一點隨葬器,如果照這樣理解,曹操不只是薄葬,還是「裸葬」。
人殉之謎
殉葬制度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喪葬惡俗,有動物隨葬和活人隨葬兩種。用人隨葬的叫「人殉」。這些殉葬的人一般是主人生前寵愛的妻妾、離不開的侍人等「身邊人」。
曹操死後有人殉嗎?
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殉葬制度早在西漢初年,已被官方廢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對人殉習俗就很反感,嚴厲禁止,劉邦死後便沒人殉。但在西漢,殉葬現象並沒有根除。到了三國時期,這種慘無人道的人殉,仍是陰魂不散。連當時比較先進、定都建業(今南京)的吳國也是這樣,大將陳武死後,皇帝孫權便下令,將陳武的愛妾全部殉葬。
曹操死後是否有人殉,史上不見記載。
「卑不動尊」,是古代喪俗規制。以皇帝為例,如果皇帝死在前,後死的皇后、寵妃,是不能再打開墓道,葬到一起的。如果皇后先死,皇帝則可以打開墓道,與皇后合葬一處。武則天是在唐高宗李治去世22年後才死的,她臨死前請求與李治合葬,便遭到了大臣的強烈反對,理由就是「卑不動尊」,但繼位中宗李顯還是滿足了武則天的願望,這是另外一回事情。
再者,在兩漢時,皇家流行同塋不同穴的風俗。就是皇帝皇后各自營建墓穴,也就是說,皇帝皇后不是葬在同一墓室中。
曹操當時不是皇帝,可能不受這些規矩的限制,但也應該是有講究的。他的屍身邊不可能隨便躺其他女人的。而怎麼那麼巧,墓室中會有兩個年齡相差20歲的女人?先後葬入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不大。如果是同時葬入,怎麼死得又那麼巧?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殉葬。
其實,曹操死後是否人殉,還可以在民間文化中找找影子。在《聊齋志異》中,打魚的人在漳河底發現曹操墓後,鑽進去一看,發現裡面有很多殉葬美女,栩栩如生。《聊齋志異》中所記,便來源於民間文化。
從史料中看,曹操對自己死後如何安置和處理自己的後宮,是有考慮的,卻沒有要求殉葬。他在「遺令」中稱,「吾婢妄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從「遺令」中看,即使是沒有本事的女人,曹操也無讓她殉葬之意,而是囑其學會針線活,做鞋子賣,自食其力。而在較早時候,曹操甚至表示,自己死後讓妻妾改嫁他人。(來源|百科知識 作者|倪方六)
推薦閱讀:
※曹操的人很多都是別人投過來的。請問這些人為什麼沒有一個再投劉備的?曹操為什麼能吸引這些人才?
※曹操高陵疑信辨(二篇)
※如果曹操當年將權力歸還給獻帝,他會有好下場么?
※為什麼曹操在位的時候,司馬懿興不起來?
※曹雪芹後代---基因考證
TAG:曹操 |